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同步 知识讲解+专项练习(含解析)
初中数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4.2 直线、射线、线段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4.2 直线、射线、线段学案及答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要点梳理,典型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认识并理解公理的含义;
理解并掌握两点之间距离公式;
理解并掌握线段、直线公理;
初步认识最短路径问题,并求最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
【要点梳理】
要点一、公理
概念:公理是指依据人类理性的不证自明的基本事实,经过人类长期反复实践的考验,不需要再加证明的基本命题。
要点二、直线公理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简单说成: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特别说明:(1)“有一条直线”中的有表示“存在”,“只有一条直线”中“只有”表示“唯一”;(2)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
要点三、线段公理
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如图1所示,在A,B两点所连的线中,线段AB的长度是最短的.
图1
要点四、两点之间距离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
【典型例题】
类型一、线段公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1.木匠师傅锯木料时,一般先在木板上画出两个点,然后过这两点弹出一条墨线,这是为什么?
【答案】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分析】根据确定一条直线的方法求解即可.
解:根据直线公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答案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点拨】此题考查了确定一条直线的方法,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确定一条直线的方法: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举一反三:
【变式1】小明和小亮在讨论“射击时为什么枪管上要准星?”
小明: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所以枪管上要有准星.
小亮:若将人眼看成一点,准星看成一点,目标看成一点,这不就有三点了吗?多了一个点呀!
请你说说你的观点.
【答案】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试题分析:此题根据直线的性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进行解答即可.
解:若将人眼看成一点,准星看成一点,目标看成一点,那么要想射中目标,人眼与目标确定的这条直线,应与子弹所走的直线重合,即与准星和目标所确定的这条直线重合,即达到看到哪打到哪儿.
换句话说要想射中目标就必须使准星在人眼与目标所确定的直线上.
【变式2】如图,将甲、乙两个尺子拼在一起,两端重合,如果甲尺经校订是直的,那么乙尺是直的吗?为什么?
【答案】见分析
【分析】根据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分析即可.
解:乙尺不是直的,因为如果乙尺是直的,那么过两点A,B就有两条直线了,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乙尺不是直的.
【点拨】本题考查了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掌握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是解题的关键.
类型二、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如图,已知平面上有四个村庄,用四个点,,,表示.
(1)连接,作射线,作直线与射线交于点;
(2)若要建一供电所,向四个村庄供电,要使所用电线最短,则供电所应建在何处?请画出点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答案】(1)如图所示.见分析;(2)如图,见分析;供电所应建在与的交点处.理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分析】(1)根据射线、直线的定义进而得出E点位置;
(2)根据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距离最短;结合题意,要使它与四个村庄的距离之和最小,就要使它在AC与BD的交点处.
解:(1)如图所示:点E即为所求;
(2)如图所示:点M即为所求.
理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作图与应用作图,关键是掌握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距离最短.
举一反三:
【变式1】知识是用来为人类服务的,我们应该把它们用于有意义的方面.下面就两个情景请你作出评判.
情景一:从教室到图书馆,总有少数同学不走人行道而横穿草坪,这是为什么呢?试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说明这个问题.
情景二:A、B 是河流l两旁 的两个村庄,现要在河边修一个抽水站向两村供水,问抽水站修在什么地方才能使所需的管道最短?请在图中表示出抽水站点P的位置,并说明你的理由:
你赞同以上哪种做法?你认为应用数学知识为人类服务时应注意什么?
【答案】情景一: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情景二:画图见分析;两点指点线段最短
解:情景一:因为教学楼和图书馆处于同一条直线上,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所以这样走比较近;
情景二:抽水站点P的位置如右图所示:
理由: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赞同情景二中运用知识的做法,应用数学知识为人类服务时应注意: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变式2】如图,已知直线l和直线外三点A,B,C,按下列要求画图:
(1)画射线AB;
(2)连接BC;
(3)反向延长BC至D,使得BD=BC;
(4)在直线l上确定点E,使得AE+CE最小.
【答案】(1)见分析;(2)见分析;(3)见分析;(4)见分析
【分析】(1)根据题意作图即可.
(2)根据题意作图即可.
(3)以BC为半径,B点为圆心画弧,交BC反向延长线于点D,点D即为所求.
(4)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即连接AC交l于点E,点E即为所求.
解:(1)如图,射线AB即为所求作射线;
(2)如图,连接BC;
(3)如图,BD=BC;
(4)连接AC,交直线l于点E,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得此时AE+CE小.
【点拨】本题考查几何作图,熟练掌握作图的方法和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类型三、两点之间距离
3.如图,线段AB=20,BC=15,点M是AC的中点.
(1)求线段AM的长度;
(2)在CB上取一点N,使得CN:NB=2:3.求MN的长.
【答案】(1);(2)
【分析】(1)根据图示知AM=AC,AC=AB﹣BC;
(2)根据已知条件求得CN=6,然后根据图示知MN=MC+NC.
解:(1)线段AB=20,BC=15,
∴AC=AB﹣BC=20﹣15=5.
又∵点M是AC的中点.
∴AM=AC=×5=,即线段AM的长度是.
(2)∵BC=15,CN:NB=2:3,
∴CN=BC=×15=6.
又∵点M是AC的中点,AC=5,
∴MC=AC=,
∴MN=MC+NC=,即MN的长度是.
【点拨】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利用了线段的和差,线段中点的定义,熟练掌握线段中点的定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
【变式1】如图,B、C两点把线段AD分成2:5:3的三部分,M为AD的中点,BM=9cm,求CM和AD的长.
【答案】CM=6cm,AD=30cm
【分析】由已知B,C两点把线段AD分成2:5:3三部分,所以设AB=2xcm,BC=5xcm,CD=3xcm,根据已知分别用x表示出AD,MD,从而得出BM,继而求出x,则求出CM和AD的长.
解:设AB=2xcm,BC=5xcm,CD=3xcm
所以AD=AB+BC+CD=10xcm
因为M是AD的中点
所以AM=MD=AD=5xcm
所以BM=AM﹣AB=5x﹣2x=3xcm
因为BM=9 cm,
所以3x=9,x=3
故CM=MD﹣CD=5x﹣3x=2x=2×3=6cm,
AD=10x=10×3=30 cm.
考点:两点间的距离.
【变式2】如图,已知线段AB=12 cm,点C为线段AB上的一动点,点D,E分别是AC和BC中点.
(1)若点C恰好是AB的中点,则DE= cm;
(2)若AC=4 cm,求DE的长;
(3)试说明无论AC取何值(不超过12 cm),DE的长不变.
【答案】(1)6;(2)6cm;(3)见分析.
【分析】(1)由AB=12 cm,点D,E分别是AC和BC的中点,得出DE=DC+CE=(AC+CB),即可求解;
(2)由AC=4 cm,推出CD=2cm,根据AB=12cm,AC=4 cm,得出BC=8cm,由DE=DC+CE即可求DE的长;
(3)根据点D,E分别是AC和BC的中点,得出DC=AC,CE=CB,由DC+CE=(AC+CB),即可得证.
解:(1)∵点D,E分别是AC和BC的中点,
∴DC=AC,CE=CB,
∴DE=DC+CE=(AC+CB)=6 cm;
故答案为:6.
(2)∵AC=4 cm,
∴CD=2cm,
∵AB=12cm,AC=4 cm,
∴BC=8cm,
∴CE=4cm,DE=DC+CE=6cm;
(3)∵点D,E分别是AC和BC的中点,
∴DC=AC,CE=CB,
∴DC+CE=(AC+CB),
即DE=AB=6cm,
故无论AC取何值(不超过12 cm),DE的长不变.
【点拨】本题考查了线段的和差倍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的识别图形.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数学七年级上册4.3.1 角导学案,共1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要点梳理,典型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4.2 直线、射线、线段导学案,共1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要点梳理,典型例题,观察思考,模型构建,拓展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有理数1.2 有理数1.2.3 相反数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要点梳理,典型例题,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