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A4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A4第1页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A4第2页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A4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A4,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第一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9小题,每小题2分,共38分)
    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橘子洲(zhōu) 百舸(gě)争流 浪遏(è)飞舟
    B. 漫(màn)江碧透 绕树三匝(zā) 慰藉(jiè)
    C. 罅(xià)隙 守拙(zhuó) 木讷(nà)
    D. 挥斥方遒(qiú) 讪(shàn)讪 訇(hōng)然中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音的能力。
    C.“守拙”的“拙”应读“zhuō”;“木讷”的“讷”应读“nè”。
    故选C。
    2.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1)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百合花》)
    (2)和谐、炽热的激情/就会流出我的双唇。(《致云雀》)
    (3)包扎所就包扎所吧!反正不叫我进保险箱就行。(《百合花》)
    (4)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哦,香雪》)
    (5)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
    A. ní zhì zhā jīng jí
    B. niē chì zhā jìng jiè
    C. ní chì zā jīng jiè
    D. niē zhì zā jìng jí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1)“忸怩”的“怩”应读ní;
    (2)“炽热”的“炽”应读chì;
    (3)“包扎”的“扎”应读 zā;
    (4)“草茎”的“茎”应读jīng;
    (5)“慰藉”的“藉”应读jiè。
    故选C。
    3. 下列各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怅辽阔,问沧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B.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沙》)
    C. 好副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D. 火车钻进幽黯的邃道。 (《哦,香雪》)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形的能力。
    A.“辽阔”应改为“寥廓”;“沧”应改为“苍”。
    C.“副”应改为“幅”;“情”应改为“晴”。
    D.“黯”应改为“暗”;“邃”应改为“隧”。
    故选B。
    4.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沁园春·长沙》) 峥嵘:不寻常
    B.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 遏:越过
    C. 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局促不安。(《百合花》)张皇:惊慌不安的样子
    D. 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百合花》)讷讷:说话迟钝、不连贯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
    B.遏:阻止。句意: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故选B。
    5.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人有时候很多无奈 的心情都是自作自受,给自己一点空间,给未来一点期待,生活才会更加自由洒脱。
    ②要写好作文,就必须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去铸炼自己高尚的情操, 自己的文化素养。
    ③看看博友,或婉转缠绵,或热烈激扬,或平实可亲,或高贵典雅,如行云流水,总是让我驻足 。
    A. 彷徨 积淀 留连B. 徜徉 积淀 留恋
    C. 彷徨 沉淀 留恋D. 徜徉 沉淀 留连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第一空: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由前文的“无奈”一词,可知①应选“彷徨”,排除BD。
    第二空:积淀:积累沉淀;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多用于抽象事物。沉淀:凝聚,积累,多用于具体事务。由后文的“文化素养”一词,可知②应选“积淀”,排除C。
    第三空:留连:指舍不得离去。留恋:指依恋牵挂某个地方不忍舍弃或离开。,“驻足”常与“流连”相衔接。
    故选A。
    6.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绕树三匝(zā) 青青子衿(jīn)
    B. 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 一曲红绡(xiā)不知数
    C. 轻拢慢捻抹(mò)复挑(tiā) 间(jiān)关莺语花底滑
    D. 羽扇纶(guān)巾 一尊还酹(lèi)江月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C.“复挑”的“挑”应读tiǎ,“间关”的“间”应读jiàn。
    故选C。
    7.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理应)
    B.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摘取)
    C. 四弦一声如裂帛(同时发声)
    D. 如听仙乐耳暂明(忽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般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当:面对。句意: 面对着美酒高声放歌,感叹人生有多少时间?
    B.句意:人才光耀如明月,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
    C.句意:四根弦同时发出像撕裂丝绸一样的声音。
    D.句意:如同听到仙界的音乐,耳朵一下子清亮起来。
    故选A。
    8.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暧暧远人村(迷蒙隐约)
    B. 烟涛微茫信难求(音讯)
    C. 暮去朝来颜色故(旧、老)
    D. 如今有谁堪摘(能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远处的邻村屋舍迷蒙隐约。
    B.错误。信:确实,实在。句意: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于找到。
    C.正确。句意:随着时间的流逝,容颜逐渐老去。
    D.正确。句意: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
    故选B。
    9.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劝学(劝说)
    B. 假舟楫者(借助,利用)
    C.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D. 冰,水为之(凝结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劝,劝勉、鼓励。句意:鼓励人们学习。
    B.句意:借助舟船的人。
    C.句意: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D.句意:冰,是水凝结而成的。
    故选A。
    10.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神明:非凡的智慧
    B.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成渊:汇成大海
    C.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就砺:被磨砺
    D.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非凡的智慧。
    B.句意: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这里生长。
    C.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句意: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直了,金属制的刀斧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D.句意: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
    故选C。
    11.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有,同“又”。句意: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能再挺直。
    B.没有通假字。句意: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
    C.生,同“性”,资质,禀赋。句意: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D.知,同“智”,智慧。句意: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故选B。
    12. 下列各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 吾尝终日而思矣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蚓无爪牙之利
    D.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句末语气词,可不译/兼词,相当于“于之”。句意:就会得到非凡的智慧,具备圣人的心怀。/堆土成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
    B.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句意:我曾经整天地思考。/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
    C.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然而没有蛇和黄鳝的洞穴就无处安身。/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D.连词,表转折关系,却/连词,表递进关系。句意: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颜色深。/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
    故选B。
    13. 下列各组加点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 金就砺则利 登高而招
    C. 其曲中规 用心一也
    D. 积善成德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上”“下”,均为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
    B.“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高”,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句意:金属制的刀斧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登到高处招手。
    C.“曲”,形容词作名词,弯度、弧度。/“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句意: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D.“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句意: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
    故选A。
    14. 对下列句子划横线部分的句式特点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语后置句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状语后置句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宾语前置句
    D.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判断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句意: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颜色深。
    B.正确。正常语序为“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
    C.错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D.正确。“……者,……也”表判断。句意: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故选C。
    15. 下列对第一单元课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长沙》,诗人通过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B.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诗人设想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声呼唤,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
    C. 《哦,香雪》以一个北方偏僻的小山村台儿沟作为背景,表现了山村生活的闭塞,以及一群年轻女孩对山外文明的向往之情。
    D. 《哦,香雪》赞美了渴求知识、向往文化生活的香雪,同时也批评了以凤娇为代表的山村女孩们对城市物质生活的渴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能力。
    D.“批评了以凤娇为代表的山村女孩们对城市物质生活的渴望”错误。《哦,香雪》主要通过描写一群生活在偏僻小山村的年轻女孩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特别是对文明和知识的渴求,表达了对她们纯真、向往美好生活的赞美与同情。这篇文章的主题在于通过香雪和其他女孩们的行为体现她们对文明生活的追求,而非对物质欲望的批评。凤娇等人的行为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真实的、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期盼,而非一种贪图物质生活的欲望。
    故选D。
    16. 下列对《百合花》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去包扎所的路上看到路边清新的秋景,以及对家乡中秋节团圆夜的回忆,这些细节表现了“我”喜爱宁静生活,不愿奔波辛劳的个性特征。
    B. 通讯员带路护送“我”时,总与“我”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说话时会脸红,体现了他的封建落后思想,枪筒上的树枝和野花则显示他热爱生活。
    C. 新媳妇为牺牲了的通讯员擦拭身子,缝补衣肩上的破洞,劈手夺过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这一连串的动作写出了她极度自责、后悔和羞愧的心理。
    D. 新媳妇的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在了通讯员战士的身上,既写出了战士勇敢与牺牲的精神,又写出了她对革命的理解及对战士纯洁的感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的能力。
    A.“这些细节表现了‘我’喜爱宁静生活,不愿奔波辛劳的个性特征”错误,应为塑造了“我”对平静安宁生活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B.“体现了他的封建落后思想”错误,应表现了通讯员的羞涩腼腆的个性;
    C.“写出了她的极度自责、后悔和羞愧的心理”错误,应是写出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复杂心理。
    故选D。
    17. 下列关于第三单元诗歌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自己能找到明君良主。
    B. 《归园田居(其一)》中写田园景物,用实笔描绘,使之具体形象,生动美好;而写官场生活,则用比喻,如“尘网”“樊笼”等,使人望而生恶。
    C.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浪漫瑰丽的想象,描绘了一个迷离惝恍的梦境。诗作以七言为主,不受诗律限制,笔随兴至,在奇特的梦境中寄寓着深沉的慨叹。
    D. 《声声慢》全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希望自己能找到明君良主”错误,应是希望天下贤士都归于自己。
    故选A。
    18. 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使用的典故及用意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周公吐哺:相传周公曾吃饭时屡次吐出口中食物,急于接见贤才。曹操在《短歌行》里运用该典故意在表现自己求贤心切,愿意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招待贤才。
    B. 杜鹃啼血:传说古蜀国的望帝禅让后化为杜鹃,昼夜啼叫,直到啼出血来,常形容哀痛到了极点。《琵琶行》运用该典故是为了表现环境的艰苦和内心的痛苦。
    C. 封狼居胥:汉代霍去病曾远征匈奴,封狼居胥山而还。《永遇乐》在这里运用该典故,是为了鼓舞南宋朝廷敢于出击,重现宋文帝刘义隆北伐中原的辉煌功勋。
    D.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战国时期赵王想重新启用年老的廉颇,派人去查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在使者面前吃下饭一斗,表示自己尚可大用。辛弃疾在《永遇乐》中运用该典故,表达了自己还想为国征战、以身报国的豪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
    C.“是为了鼓舞南宋朝廷敢于出击,重现宋文帝刘义隆北伐中原的辉煌功勋”错误。《永遇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霍去病的典故目的是表达对南宋朝廷草率北伐的担忧,并警戒朝廷要慎重对待北伐事宜。
    故选C。
    19. 下列对《劝学》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有状态。这一比喻意在论证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转化。
    B.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证了“终日而思不如须臾所学”的观点,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
    C.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表明君子不仅天赋远高于常人,而且后天能够逐步积累,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
    D. 作者在论述学习要专一时,用“蚓”和“蟹”两个比喻,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强调了用心专一的必要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C.“表明君子不仅天赋远高于常人,而且后天能够逐步积累”错误,表明的是君子天赋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故选C。
    二、(本题每空1分,共12分)
    20. 默写填空。
    (1)指点江山,___________,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
    (2)忽魂悸以魄动,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3)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4)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5)___________,封狼居胥,___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声声慢》)
    (7)___________,___________。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劝学》)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一也。(《劝学》)
    【答案】 ①. 激扬文字 ②. 恍惊起而长嗟 ③. 艰难苦恨繁霜鬓 ④. 多情应笑我 ⑤. 早生华发 ⑥. 元嘉草草 ⑦. 赢得仓皇北顾 ⑧. 凄凄惨惨戚戚 ⑨. 骐骥一跃 ⑩. 不能十步 ⑪. 上食埃土 ⑫. 下饮黄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嗟、艰、鬓、华、嘉、赢、仓皇、惨、骐骥。
    第二部分
    三、(本题共4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先看意象和物象的关系。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再看_____________。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A】现在又说意象是主客观的交融契合,那么意象和意境有什么区别呢?【B】我认为可以这样区别它们: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C】古人有时以象和境对举,象指个别的事物,境指达到的品地。象是具体的物象,境是综合的效应。【D】象比较实,境比较虚。
    例如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两句诗构成一种意境,其中有春天到来的喜悦,也有流光易逝的感喟。春的脚步随着雨声来到深巷,进入小楼,给诗人带来一个不眠之夜,诗人设想明天早晨该能听到深巷传来的卖花声了。如果把这两句诗再加分析,就可以看到它包含四个意象:“小楼”“深巷”“春雨”“杏花”。“小楼”“深巷”,有________之感,衬托出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春雨”“杏花”,带着________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陆游这两句诗的意境,就是借助这些富有情趣的意象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21. 将下列句子填入文章第二段的空白处,顺序合理的一项是( )
    ①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
    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③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
    ⑤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
    ⑥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
    A. ④③①⑥②⑤B. ④①③⑥⑤②
    C. ⑥②⑤④③①D. ⑥⑤②④①③
    22. 请根据文章思路,在第四段空白处填写适当的语句。不超过10字。
    23. 下面这句话,最适宜放在第四段哪一处?
    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24. 请在第五段空白处填写恰当的词语。每处不超过6字。
    【答案】21. B 22. 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23. C 24. 示例:幽深宁静/ 静谧幽邃 清新美好/春意盎然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④中的“经过这两方面加工”指前文的“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故④应排在最前面,可排除CD;
    ①中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照应前文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物象”的变化,又是前文的一个总结,故紧跟④后,可排除A;
    然后得出结论,明确意象的本质特点,即第③句表达的内容,故第③句紧承第①句;
    第⑤句中的“它”指“梅”,那么前文一定应该提到“梅”,故⑥⑤前后相连;
    第⑥举“梅”这一物象,第⑤句写物象“梅”变成意象“梅”的过程,第②句强调最终的结果,即“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此三句环环紧扣,有一定的逻辑顺序,故⑥⑤②相连。
    ④①③⑥⑤②排列正确。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做这类题要注意把握中心意思,找出关键性词语,根据上下文的有效信息,填写内容,做到语句通顺,语意连贯。
    前文先看的是“意象和物象的关系”,由“再看”一词可知,后文也谈两个概念的关系;再由此段“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那么意象和意境有什么区别呢?”可知,语境强调“意象”和“意境”的关系,故填“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意境大、意象小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由原文“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可知,此句也强调了意境大、意象小的特点,故此句应放在C处,与前文内容形成照应。
    故选C。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前文“小楼”的高和“深巷”的“深”,以及后文“衬托出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的孤独情感,可知语境给人的是深幽寂静的感觉,故填写“幽深宁静”或“静谧幽邃”。幽深宁静:形容一个地方非常安静且深邃幽静。‌‌静谧幽邃:寂静僻远。
    前文“春雨”“杏花”这两个景象都是春天的典型景色,春雨带给人的是干净、清爽;“杏花”带给人们的是美好;再由后文“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可知,语境强调两个意象带给人的是或清新或盎然的感觉,故填写“清新美好”或“春意盎然”。清新美好:指的是一种清爽、新鲜、自然且令人愉悦的感觉。春意盎然:意思是‌春天生机勃勃,韵味正浓‌。
    四、(本题共5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2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B. 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C. 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D. 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26.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授:任命
    B. 武与甫世旧 旧:老交情
    C. 结庐枕江 枕:临近,靠近
    D. 严武过之,有时不冠 过:指出过错
    2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玄宗奇之,召试文章 尝凭醉登武之床
    B. 谒肃宗于彭原郡 一夕而卒于耒阳
    C. 严挺之乃有此儿 乃游东蜀依高适
    D. 奏为节度参谋 为暴水所阻
    28.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杜甫颠沛流离、凄苦人生的一组是( )
    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②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③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④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⑤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
    ⑥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A. ①③⑤B. ①④⑥
    C. ②④⑥D. ②③⑤
    2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 杜甫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兵败被免去宰相时,极力上书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C. 杜甫和严武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有时杜甫放纵不羁,严武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 严武去世后,杜甫失去了依靠,又加上蜀中大乱,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答案】25. A 26. D
    27. B 28. C
    29. B
    【解析】
    【导语】这段文言文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生动描绘了杜甫颠沛流离的一生。文章通过记述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的生活轨迹和仕途变化,刻画了他忠诚友义、才华横溢但命运多舛的形象。尽管出身官宦之家,杜甫未能在科举中得意,人生多艰,常陷于困境。然而,他仍不改自我,直言进谏,表现出特立独行的文人风骨。这篇文字以简练的语言折射出杜甫内心的复杂与苦闷。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
    “荆楚”是“避乱”的后置状语,二者不能分开,排除BD;
    “乱”是“江陵”的谓语,二者不能分开,排除C。
    故选A。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
    B.句意:严武与杜甫是世交。
    C.句意:靠近长江建造房屋。
    D.“指出过错”错误,应是“拜访”。句意: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
    故选D。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代词,代“杜甫”或“这篇文章”/助词,的。句意: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与众不同,就召唤他来考作文。/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
    B.均为介词“在”。句意:在彭原郡拜见肃宗。/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
    C.副词,居然,竟然/连词,于是,就。句意: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
    D.动词,担任/介词,被。句意: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被洪水阻隔。
    故选B。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是杜甫被任命为官的经历,与颠沛流离无关;③“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只是官职的调动,没有明显的生活困苦表现;⑤“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是杜甫在严武那里放肆言行的表现,显示了他的随性态度,并不反映颠沛流离或凄苦;
    ②表现了杜甫因战乱仓皇逃亡的情景,④表现了杜甫生活的贫困与困苦,⑥表现了杜甫在旅途中的艰难与饥饿。与颠沛流离有关。
    故选C。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错误。原文是“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意思是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并非“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且“所以”说法也不妥,杜甫极力上书救助是因为他认为“琯有才,不宜罢免”,而非因为他们有交情。
    故选B。
    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
    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与众不同,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房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宠放纵不羁。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
    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村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
    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30.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悠然兴致。
    B. 颔联的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嚣,有时静穆的景象。
    C. 颈联以“胭脂”和“白雪”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
    D. 尾联诗人的情感由愉悦忽然转向惆怅,是因为所见景物触发了思乡之情。
    【答案】B
    【解析】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山村景色,表达了诗人悠闲游赏与思乡情感的交织。诗人信马徐行,欣赏山村风光,山中有声无声相映,景色鲜艳独特;然而,在自然之美中,因景生情,触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全诗情景交融,意境悠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构成对比”错误,应是动静结合,不是对比。
    故选B。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④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④“剑歌”:指战国时孟尝君的食客冯谖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见《史记•孟尝君列传》)。
    3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景象,奠定了昂扬奋发的基调。
    B. “荣华东流水”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 七八句借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 结尾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和冯谖弹剑而歌的典故,叹世道艰难,流露归去之思。
    32. 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31. A 32. (1)诗中写荣华如东流水,世事多波澜,表达了诗人感慨人生境遇多波折的情感。
    (2)诗中写落日的余晖为浮云所掩蔽,表达了诗人对奸邪蛊惑君主深感愤慨的情感。
    (3)诗中写燕雀占据梧桐,鸾凤屈居枳棘,表达了诗人对贤愚颠倒、小人得志深感愤慨/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激愤的情感。
    【解析】
    【导语】李白的《古风(其三十九)》通过登高远望的壮阔景象,引出世事无常与人生短暂的感慨。诗人借助自然景物描写与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尘世虚华的超然态度以及对光明理想的追求,展现出一种归隐与奋发的矛盾心境。
    【3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奠定了昂扬奋发的基调”错误,以“天地何漫漫”啸叹宇宙的无边和渺远。霜已覆盖万物,正是秋风飘扬之时,大荒的寒冬正在逼近。这里,诗人借景抒情,以天地的广阔和季节的变化轻巧引入了人世沧桑。他通过“大荒寒”的自然景象暗示初冬的萧瑟意象,表达出一种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可见前四句诗人在写天地万物和秋风萧瑟时,并没有体现出昂扬奋发的情绪,而是表达了一种对世事无常的感叹和人生短暂的思索。
    故选A。
    【3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时先理解全诗的内容,然后找到表达情感的写景和抒情的诗句,分条作答即可。
    (1)“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诗人通过描绘荣华如同东流水一样不可永恒的事实,从而反思人生的无常。在人世间,浮沉于世事的荣华富贵宛如流水般倏忽即逝,万事无不如波澜起伏不定,这种深入内心的虚空感,反映了李白在经历世事变迁后的感伤,表达了诗人感慨人生境遇多波折的情感。
    (2)“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诗人以太阳落山的景象结合浮云飘忽的意象,将思绪进一步扩展,说明他不顺逐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徂辉即落日之余辉,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落日的余晖为浮云所掩蔽,表达了诗人对奸邪蛊惑君主深感愤慨的情感。
    (3)“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天地转向鸟儿栖息的景象,这两句展现了自然中的不协调与人生的错位,一方面燕雀象征着庸碌之辈却得以安居繁盛的梧桐;另一方面,高贵的鹓鸾却只得栖身于荆棘丛生的困境。李白通过这个反差,体现了贤才被埋没、小人得志的世态,借此讽喻人生的不公与理想的幻灭,表达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激愤的情感。
    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老兵
    胡玲
    单位招门卫,一直没招到人。应聘者要么嫌工作时间太长,要么嫌福利待遇不好。
    这天下午,一个人影在办公室门口晃动,我走过去,吓得差点儿叫出声来。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丑陋无比的男人,四五十岁的样子,瘦削的脸上布满了道道伤疤,像无数条狰狞的蜈蚣匍匐于脸上。男人个子很高,背有点儿驼,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肩上斜挎着一个褪了色的绿军包。
    我是来应聘门卫的。男人朝我讨好一笑。他笑的时候,脸上的疤痕显得更加突兀可怕。
    听到有人来应聘,人事部的赵经理高喊一声,应聘的,过来!
    男人扯了扯身上的军装,走了进去。
    看到男人,赵经理也吓了一跳。你脸上的疤怪吓人的。赵经理面带愠色。男人像做错了事情一样,有点儿歉意地脸红起来。
    你是哪里人?赵经理朝男人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问。
    我是湖南桑植的,贺龙元帅的故乡。男人的语气中透着一丝骄傲。
    带证件了吗?赵经理问。
    男人从绿军包里掏出一个红绸布包着的东西。打开,里面是三个红本本。男人将红本本小心翼翼地递到赵经理面前,这是我的证件,请您过目。
    赵经理拿着三个红本本瞄了几眼,丢在了桌子上。你有做门卫的工作经验吗?
    没有,我以前一直在老家种地,媳妇前段时间检查出得了重病,需要很多钱,我才出来打工的。男人的肩膀微微颤抖了一下,丑陋的脸上闪过一抹悲凉之色。
    不行,没有经验的我们不要,你走吧!赵经理斩钉截铁地说。
    我能吃苦,还有一身力气,干门卫工作应该可以的。男人憨厚地说。
    赵经理斜了男人一眼,没好气地说,门卫就是保护我们单位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你年纪一大把了,怎么做得了。
    我可以的,真的可以。我练过散打,也懂一些安全救助知识,一定能够干好门卫工作的!男人有点儿着急地说。
    我说不行就不行,你就别哆嗦了!赵经理的头摇得像拨浪鼓。
    您让我试试吧!哪怕工资低点儿也行,我媳妇病得不轻,我急需钱,急需一份工作。男人带着央求的口气。
    对不起,这里不是慈善机构。赵经理冷冷地说。
    男人强挤出一丝苦笑,从桌子上拿起三个红本本,认真地用红绸布包裹好,轻轻地装进包里。那谨慎细心的样子,仿佛他放进去的是价值连城的稀有珍宝。
    男人黯然地走出了办公室。
    几星期后,单位购买了一批办公家具,需要搬到五楼办公室去。单位后面有座桥,桥上每天聚焦着许多等活儿干的人,我决定去那里找个搬运工来帮忙。
    桥上,站着许多人,他们有的拿着扁担,有的拿着铁铲,有的坐在三轮车上。我走过去,一大群人蜂拥而上。有活儿吗?多少钱?给我做吧!
    有一批家具要搬到五楼,五十块钱做吗?我问道。
    钱太少了,做不了。一听我报的价钱,一群人悻悻散去。
    我正准备加价时,一个声音响起:这活儿我干。我顺着声音望过去,又看到了那个满脸伤疤的丑陋男人,他依然穿着那身旧军装,挎着绿军包。
    还没找到工作吗?我问他。
    男人苦涩一笑,是呀,一个多月了,什么工作也没找到,别人要么嫌我老,要么嫌我脸上有疤。实在没办法,我就和他们一样在桥上蹲点,也好寻些力气活儿做。
    到了单位,男人二话没说,放下绿军包,扛起一张桌子就上楼去了。
    没多久,男人就把所有家具搬上了五楼。虽然是冬天,但男人的旧军装已经被汗湿透了。
    我递给了男人八十块钱,男人又退回我三十块。说好了五十块的。男人朴实地笑着说。
    男人走后,我发现他的包掉在我这里了。
    我打开男人的包,打开红绸布,看到那三个红本本。一本是退伍证,证书照片上的一张脸年轻帅气,英姿飒爽。退伍证的纸张虽已泛黄和起皱,依然能清楚地看见上面的字迹:南滨市某步兵部队,陈青山同志于1994年4月光荣退伍。一本是部队颁发的二等功证书。一本是伤残军人证,写着陈青山在某次救火中不慎烧伤了脸。
    男人很快就折了回来,十分着急的样子,看到我手里的包,他松了一大口气。差点儿忘了我最重要的东西。男人说。
    男人脸上的伤疤,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一朵美丽的鲜花。我怀着敬重的心情,双手把包递到男人手中。
    33.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描写我及赵经理的反应,突显了老兵伤疤的可怕,为他后来找不到工作做了铺垫。
    B. 与老兵对话时赵经理语气冰冷,拒绝时斩钉截铁,可见他对老兵退伍军人的身份心存偏见。
    C. 小说多次提到“旧军装”“绿军包”及“三个红本本”,暗示老兵十分珍视他过往的身份和功绩。
    D. 对老兵的伤疤,“我”由“蜈蚣”到“鲜花”的感觉变化,反映了“我”内心情感的变化。
    34. 请简要分析小说在刻画老兵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
    35. 小说以“我”视角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33. B 34. (1)由经常穿着旧军装,挎着绿军包。虽然知道自己可以胜任门卫工作,但由于自己脸上有疤,被人家拒绝毫无怨言,可见老兵是个朴实本分(憨厚)的人。
    (2)由没多久就把一批家具搬到五楼,尽管旧军装被汗水湿透了也不多说什么,可见老兵是个吃苦耐劳的人。
    (3)由尽管很需要钱,干活也很累,但毫不犹豫地退还“我”多给的三十块钱,可见老兵是个本分实在/做人有原则的人。
    (4)由出来求职赚钱是为了给媳妇治病,可见老兵是个富有家庭责任感的人。
    35. (1)作为目击者,“我”见证了老兵在城里求职的遭际,叙述更客观,人物更有真实感;
    (2)通过“我”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我有找搬运工的需求,我亲见过老兵求职的艰难和他对三个红本本的珍视,这些都对后面情节的展开起到了推动作用;
    (3)通过“我”对老兵的接触和内心情感的变化,能更好的展现老兵高尚的人格,强化人物形象,表达我对他的肯定与敬重。
    (4)升华主题,通过“我”对老兵的敬重,表现了朴实善良的正能量具有强大感染力。
    【解析】
    【导语】小说《老兵》通过描写一位退伍老兵陈青山寻找工作时的艰辛,突出他不因年老和外貌缺陷而放弃对生活的奋斗。尽管面临社会的偏见和就业的阻碍,他依旧保持诚信与责任感,表现出吃苦耐劳、朴实本分的性格。同时,小说通过“我”的视角,展现出对老兵由偏见到敬重的转变,巧妙地将情节推进与人物刻画相结合,传递了对退伍老兵的敬意和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3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可见他对老兵退伍军人的身份心存偏见”错误,赵经理对老兵的态度并不是由于对其“退伍军人的身份”的偏见,而是因为老兵的外貌(伤疤)与没有工作经验的情况。
    故选B。
    【3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1)文章反复提到“旧军装”和“绿军包”,可以看出老兵对曾经的军旅生涯有着深厚的情感,这种对旧物的珍视也透露出他的朴实本分。即使在应聘门卫时,由于脸上的伤疤被人拒绝,他也没有表现出怨言,而是默默接受,可见其憨厚的性格。
    (2)“没多久,男人就把所有家具搬上了五楼。虽然是冬天,但男人的旧军装已经被汗湿透了”,小说情节中,老兵在短时间内把一批家具搬到五楼,即便在冬天,他的旧军装也被汗水湿透,说明他没有怨言地出色完成了任务。这一细节表现出他吃苦耐劳的性格特点。
    (3)“我递给了男人八十块钱,男人又退回我三十块。说好了五十块的”,尽管老兵非常需要钱来维持生活,但他在接受我的酬劳时,退还了多给的三十块钱。这反映出他是一个诚实、实在的人,坚持原则,不贪不义之财,充分展示了其本分。
    (4)“我媳妇病得不轻,我急需钱,急需一份工作”,老兵求职的动力之一是为妻子筹集治病费用,这说明他肩负着沉重的家庭责任。尽管处境困难,他依然努力工作,为家庭付出,体现了他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和对家人的深厚情感。
    【3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视角的作用的能力。
    (1) 作为目击者,“我”见证了老兵在城里求职的遭遇,叙述更客观,人物更有真实感。这种视角减少了叙述的主观色彩,通过“我”对事件的观察和感受,使得整个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特别在老兵被赵经理拒绝和后来搬运家具两个场景中,“我”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老兵所面对的现实困境和他不懈的努力。
    (2)通过“我”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在小说中,“我”是联系各个情节的关键人物。在老兵应聘门卫被拒绝一事中,“我”是旁观者,见证了他遭遇挫折和他对三个红本本的珍视;在需要搬运工时,“我”成为情节的推动者,因找搬运工而再次与老兵相遇,并最终发现了三个红本本,知道了老兵的身份。这种结构丰富了故事的发展脉络,使情节连贯而具有张力。
    (3)通过“我”对老兵的接触和内心情感的变化,能更好地展现老兵高尚的人格,强化人物形象,表达“我”对他的肯定与敬重。起初,“我”对老兵脸上的伤疤感到震惊,后来在与其进一步接触中,逐渐被他的优良品质所感动,对他的看法从同情转变为敬重。“我”的情感变化是塑造老兵形象的重要线索,通过“我”的经历和感悟,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老兵的优秀品质。
    (4)升华主题,通过“我”对老兵的敬重,表现了朴实善良的正能量具有强大感染力。“我”对老兵的态度变化不仅仅是个人的体验,而是传递了一种价值观,唤起了读者对身边普通人物的关注和理解。老兵的形象代表了一种朴实而坚韧的生命力,这种正能量通过“我”的视角被充分展示,感染了读者,提升了文章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力量。
    第三部分
    七、作文 (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36. 按要求作文。
    通过“家乡文化生活”学习活动,我们亲身观察、访谈,了解了家乡的社会生活、文化现象。通过同学的分享交流,我们又进一步打开了观察社会生活、文化现象的视野,产生了对这些现象更多的思考。
    在我们视野所及的社会生活中,一定有一些人和事,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很多变化,对这些变化,你也会有你的思考和看法。
    请从中选取一些内容作为素材,以“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家乡文化生活”展开,强调通过观察和交流,对家乡社会与文化现象的变化产生思考。这提示我们从家乡这个熟悉的环境入手,去挖掘变化背后的故事与意义。我们可以关注家乡邻里关系:从过去的亲密互助,如农忙时相互帮忙收割,闲暇时串门聊天,到如今因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家住进高楼大厦,邻里间虽近在咫尺却互不相识的变化,反映现代社会发展对传统人际关系的冲击。我们可以描述家乡传统节日习俗的演变,比如春节,以前是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精心筹备各种传统仪式,如祭灶、写春联、守岁等,如今很多仪式简化,甚至一些习俗被遗忘,而新的庆祝方式如春节旅游、线上拜年兴起,体现时代发展对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我们还可以讲述家乡从传统农业主导逐渐向工业或旅游业等多元化经济模式转变的过程,像一些农村地区过去仅靠种地维持生计,收入微薄,土地抛荒现象严重,后来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旅游,村民开办农家乐、采摘园等,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展现经济转型给家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写作提示里明确了标题为“变”,不可另起炉灶;明确了文体“记叙文”。写作时学生先明确写作内容,阐述自己的看法,比如“家乡传统习俗之变”。开头先描绘记忆中家乡春节热闹非凡、传统习俗盛行的场景,如写一家人围坐包汤圆、街头巷尾舞龙舞狮的画面,以细腻描写吸引读者。接着写如今春节的状况,如很多年轻人对传统习俗兴致缺乏,仪式简单化,对比突出“变”的特点。然后深入探究变化原因,可能是现代快节奏生活、外来文化冲击等。最后表达对家乡传统习俗变化的复杂情感,既有对传统流失的惋惜,也有对新时代文化融合的理解与期待,以此升华主题并呼应开头家乡春节的情境。
    立意:
    1.现代社会发展对传统人际关系的冲击。(记叙家乡邻里关系从过去的亲密互助到如今住进高楼大厦的疏离,体现邻里间虽近在咫尺却互不相识的变化)
    2.时代发展导致家乡传统习俗之变。(描述家乡春节习俗的演变,比如春节,以前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精心筹备各种传统仪式,如今很多仪式简化,甚至一些习俗被遗忘)
    3.家乡经济模式转变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讲述家乡从传统农业主导逐渐向工业或旅游业等多元化经济模式转变的过程,展现经济转型给家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考生须知
    1. 本试卷共12页,共七道大题,36道小题;答题纸共2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班级、姓名、学号。
    3. 试卷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 在答题卡上,选择题须用2B铅笔将选中项涂黑涂满,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命题人:吕佳 审题人:汪文龙

    相关试卷

    广东实验中学附属江门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A4:

    这是一份广东实验中学附属江门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A4,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4页。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本大题共2小题,共6分,本大题共2小题,共4分,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