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A4,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积极情绪(Psitive Emtin)可以定义为正面的情绪或者具有正面向上价值的情绪。情绪的认知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就是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或得到他人积极评价时所产生的感受。”由此可见,积极情绪就是经历了内在、外在的刺激,正确地解决了问题,达到某种成功与满意度,满足了个体的需求,感觉到个体的存在价值伴有随之而来的愉悦的心情与感受。
②积极情绪并不是消极接受、坦然享受、乐不思蜀的感觉。这些只是浅薄的感受,即时地享乐。积极情绪拓展到更深的层面——从欣赏到热爱。它并不是简单的迷恋,而是一种真心喜欢、经过努力而获得的欢愉、欣喜。
③“积极情绪”这个词,指向了重要的人性瞬间。那些轻微而短暂的愉悦状态,其实要比你想象的强大得多。作为人类,生来就能够体验到微弱短促却愉悦舒畅的积极情绪。它有着不同的形态和滋味。回想一下,当感到与他人或与所爱的人心灵相通时;当感到有趣、有创意或忍俊不禁时;当感到自己的灵魂被蕴含在生命中的纯粹的美所打动时;或者当因一个新颖的主意或爱好而感到活力无限、兴致勃勃时,你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爱、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和激励这样的积极情绪,它们会打开你的心扉。
④然而,无论是迷恋、欢笑还是爱,你由衷的积极情绪总是无法持续很长的时间。良好的感觉来了又去,就如同好天气一样,这是人类的本性。积极情绪会逐渐消退,如果它长盛不衰,人们会很难适应变化,无法觉察到好消息和坏消息之间的差异,或是邀请与冒犯之间的差异。
⑤如果你想重塑生活,让它变得更美好,秘诀就是不要把积极情绪抓得太紧,也不要抗拒它稍纵即逝的本性,而是将它更多地植入生活——久而久之,你就会提高积极情绪的分量。我们发现,在这一秘诀中最重要的是积极率,这是用来描述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数量关系的一种方法。如果用正规的语言来描述,积极率就是:在任意一段时间内,用积极情绪的出现频率除以相同时间段内消极情绪的出现频率。用数学公式来描述,这个系数就是P/N。积极率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预示生活轨迹将把你带向衰落失败还是充满活力。而当积极率超过某一个临界点,人们的生活质量差异会有质的变化。这个临界点为3:1,当积极率超过3:1时,人们会生活得更好,人们会表现出更高的开放性,乐于接受新事物,乐于交朋友,也会在事业上更成功,且拥有更健康的体魄。而对于那些处于2:1甚至1:1的人来说,会经常郁郁不乐,表现出抑郁症的征兆,且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摘编自赵天红《开启幸福之门:积极心理学的魅力》)
材料二:
①我们需要承认负面情绪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千万年的进化历史上,在漫长的与各种各样的灾难抗衡的过程中,人类产生了一种特别重要的保护机制——应激反应,即遇到挫折、磨难时,身体三个特别重要的器官:下丘脑、脑下垂体和肾上腺,会分泌出大量的压力激素。压力激素带来的影响使得人紧张、恐惧、愤怒。负面情绪出现其实也是有价值的——愤怒能够促使人保护自己、家人;焦虑让人关注需要面对的风险挑战,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甚至连悲伤都是有作用的,当人悲伤时,发出的其实是求救信号,有利于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关怀。所以在灾难面前,人出现各种负面情绪,也没有必要特别紧张。
②压力激素使人的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肌肉力量及骨骼力量加强、感觉更加敏锐,眼睛更尖、耳朵更灵、鼻子更灵敏,使我们能够辨别各种风险,做好斗争的准备。这个斗争准备需要通过两个行动慢慢化解压力激素,一个行动是“斗”,一个行动是“逃”,打得赢就斗,打不赢就逃。心理学家发现,人类的这个选择机制在30多万年前发生了一次巨变,即心智革命。人类在进化中,产生了一个特别了不起的能力——思维能力,出现大脑新皮质,结果有些人过度依赖新皮质,出现风险、挑战、磨难时,不是选择“斗”或“逃”,而是选择“躺平”,也就是什么都不做了。压力激素不能靠“躺平”解决,只能靠动起来才能解决。如果“躺”久了,会出现各种身心问题,从心理学上来讲,负面情绪会大量出现。
③虽然负面情绪对人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负面情绪如果持续超过一周,一定会产生各种生理问题,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睡眠都会受影响。
④为什么负面情绪的影响往往比较长久?这涉及人类进化选择出来的一个机制——负面信息加工优势。大家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你是700万年前在非洲草原上行走的人类先祖,突然看见前方风吹草动,这至少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虎狼出没,另一种可能是瓜果落地。选择相信哪一种可能性更好?很简单,假设虎狼出没要好得多,因为你觉得有风险就会立刻逃跑,这样就能活下来,否则就可能落入虎口。如果前面真的是瓜果落地,而你因假设是坏事情逃跑了,没有得到瓜果,最多只是留下一个遗憾。所以,忽视负面的事情有非常坏的结果,而且不可逆。忽视好的事情,下一次还可以试一试。这就是人类进化选择出来的负面信息加工优势。
(摘编自彭凯平《负面情绪的本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积极情绪不是浅薄的感受,不是简单的迷恋,而是一种经过努力而获得的欢愉。
B. 人生产生积极情绪的情境丰富多样,而能体验到积极情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C. 积极率能描述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数量关系,通常可用数学公式P/N来表示。
D. 压力激素使人体出现血液循环加快等现象,从而使人类产生抗击灾难的应激反应。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拥有开放的心态,乐于接受新事物,这会让人的事业更成功,且拥有更健康的体魄。
B. 当积极率处于2:1甚至是1:1时,人们会经常郁郁不乐,还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C. 应对风险与挑战,要么选择“斗”,要么选择“逃”,否则,压力激素无法得到解决
D. 负面情绪如持续超过一周会影响我们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睡眠,因此要及时关注。
3. 下列俗语不能够用“负面信息加工优势”来进行解释的一项是( )
A.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B.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C.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D.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4. 文中画线处以“回想一下”“不妨设想一下”引出对各种场景的描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它们的论证效果。
5. 进入高三,我们身边的一些同学容易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他们应该如何处理?请你结合以上材料的观点提出建议。
【答案】1. D 2. A
3. C 4. ①“回想一下”引导读者回忆生活场景,使其体会积极情绪“不同的形态和滋味”,容易产生共鸣/提请注意/互动/拉近距离/身临其境/亲切。
②“不妨设想一下”引导读者想象700万年前的场景,有助于读者理解“负面信息加工优势”的内涵,引发读者思考/提请注意/代入感/参与感/身临其境/亲切。
5. ①关注负面情绪,认识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对人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没必要感到特别紧张。②当积极率低于临界点或负面情绪持续时间过长,则应该引起关注,进行心理治疗。③将积极情绪植入生活,提高积极情绪的分量,体会经过努力获得的欢愉。或者:可以通过“斗”“躺”这两个行动慢慢化解压力激素,而不能选择“躺平”。或者:重视负面的事情,选择负面信息加工优势。
【解析】
【导语】文章通过对积极情绪和负面情绪的描述,探讨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材料一强调积极情绪的定义、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积极率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尤其是高积极率对生活的积极影响。材料二则阐述负面情绪的保护作用和进化背景,同时指出负面情绪可能带来的问题,强调应对风险时的策略选择。整体上,文章引导读者在理解两种情绪的同时,认识到合理调节情绪的重要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压力……使人类产生抗击灾难的应激反应”错,由原文“应激反应,即遇到挫折、磨难时,身体三个特别重要的器官:下丘脑、脑下垂体和肾上腺,会分泌出大量的压力激素”可知,是应激反应会让人体分泌压力激素,从而让人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 而不是压力激素使人产生应激反应。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拥有开放的心态,乐于接受新事物,这会让人……”错,强加因果,由原文“当积极率超过3:1时,人们会生活得更好,人们会表现出更高的开放性,乐于接受新事物,乐于交朋友,也会在事业上更成功,且拥有更健康的体魄”可知,“更高的开放性,乐于接受新事物”和“事业上的成功”“健康的体魄”是并列关系,都是因为积极情绪的影响。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文段阐述可知,“负面信息加工优势”是指人们总是更容易关注负面信息,赋予负面信 息更大的权重,并在注意、记忆、情绪、决策等方面遵循“坏比好重要”的心理原则。
A.“如履薄冰”的意思是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战战兢兢”的意思是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这都是极度关注负面信息,从而存有戒心、小心谨慎,符合“负面信息加工优势”。
B.“草木皆兵”指望见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兵。“风声鹤唳”指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这是对环境中可能存在危险的过度关注,说明人赋予了负面信息更大的权重,符合“负面信息加工优势”。
C.“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虽然暂时遭受损失,却也许因此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可能转变为好事;强调的是坏事可能带来好结果,与“负面信息加工优势”无关。
D.“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比喻小问题不及时解决,到后来就要酿成大祸患。属于忽视负面的事情有非常坏的结果,而且不可逆的,符合“负面信息加工优势”。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效果的能力。
①使用“回想一下”后面跟的是“当……时”的回忆内容,这个词语引出具体情境,让读者重温过去积极情绪的经历,引导读者回忆生活中的积极情绪体验,有助于唤起共鸣。通过具体情境的描述,读者能更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论述的内容,使读者更直观地理解积极情绪的多样性和力量,增强材料的说服力和亲切感。
②“不妨设想一下”通过虚拟情境的方式,让读者想象700万年前可能面对的选择场景,得出“忽视负面的事情有非常坏的结果,而且不可逆。忽视好的事情,下一次还可以试一试。这就是人类进化选择出来的负面信息加工优势”的结论,有效帮助读者理解何谓“负面信息加工优势”。这种方式不仅使复杂的科学概念形象化,还能增强读者的代入感和参与感,引发思考,提请注意,提升理解深度,同时也通过场景描绘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增加亲切感。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由材料二“我们需要承认负面情绪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负面情绪出现其实也是有价值的……所以在灾难面前,人出现各种负面情绪,也没有必要特别紧张”可知,应关注负面情绪,认识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对人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没必要感到特别紧张。
②由材料一“积极率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预示生活轨迹将把你带向衰落失败还是充满活力。而当积极率超过某一个临界点,人们的生活质量差异会有质的变化。这个临界点为3:1,当积极率超过3:1时,人们会生活得更好,人们会表现出更高的开放性,乐于接受新事物,乐于交朋友,也会在事业上更成功,且拥有更健康的体魄。而对于那些处于2:1甚至1:1的人来说,会经常郁郁不乐,表现出抑郁症的征兆,且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可知,当积极率低于临界点或负面情绪持续时间过长,则应该引起关注,进行心理治疗。
③由材料一“如果你想重塑生活,让它变得更美好,秘诀就是不要把积极情绪抓得太紧,也不要抗拒它稍纵即逝的本性,而是将它更多地植入生活——久而久之,你就会提高积极情绪的分量”可知,应将积极情绪植入生活,提高积极情绪的分量,体会经过努力获得的欢愉;由材料二“压力激素不能靠‘躺平’解决,只能靠动起来才能解决”可知,可以通过“斗”“躺”这两个行动慢慢化解压力激素,而不能选择“躺平”;由材料二“忽视负面的事情有非常坏的结果,而且不可逆。忽视好的事情,下一次还可以试一试。这就是人类进化选择出来的负面信息加工优势”可知,应重视负面的事情,选择负面信息加工优势。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余华
贾樟柯决定拍摄一部关于作家成长的长片,邀请我参与,片名暂定“一个村庄的文学”。
我们在吕梁进行了一天的拍摄,我以为自己的部分完成了,到了六月,贾樟柯的微信来了,说还没有完成。剧组来到海盐,最后一场在杭州湾海边拍摄。
贾樟柯指着监视器里波动的海水说,我用滤镜把黄色的海水变成蓝色。我说,我小时候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课文里说海水是蓝色,可是见到的海水却是黄色的,有一次我一直往外游,想游到海水变蓝。
贾樟柯是一个临场反应迅速的导演,听我说完这话,他马上说,余兄,我们的电影改名了,不叫“一个村庄的文学”,就叫“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愿望,应该是我上初中时出现的。为什么课文里描述的海水是蓝色的,我们这里的海水是黄色的?初中时,一个夏天的傍晚,我站在堤岸上,看着茫茫大海,落日的余晖将远处的海水映照出光芒的波涛,一个想法因此出现,我觉得那里的海水应该是蓝色的。
大概是小学三年级,父母担心我会淹死,禁止我游泳的时候,我偷偷在池塘里学会游泳。那个暑假,我差不多每天中午都去池塘里自学游泳,每次一小时左右,然后离开池水,走到田埂上,赤条条站着,让阳光把身体晒干。
学会游泳,我的游泳也就告别池塘,来到河里。我们江南地区,河流穿过每个小镇,河流曾经是唯一的交通。我在这样的水路里开始了2.0版本的游泳。
我的游泳技术在河里得心应手后,3.0的大海版本来了。在河里游泳的时候,感觉十分享受。大海不一样,不是享受,是搏斗,让人兴奋到尖叫的搏斗。
退潮时的大海心平气和,我仰躺在波浪上,想象自己的身体是一叶荡漾的扁舟,眼睛看着蓝天白云,看着晚霞出现时染红白云,染红天空。涨潮时的大海怒气冲冲,波涛汹涌,身体被海水抛来抛去。经常是奋力划水,游出去两三米,又被浪涛打回到原处。
秦山核电厂开始建设,两三千外地工人来到海盐,他们中间喜欢游泳的人会加入进来,在大海的浪涛里奋力划水。然后有人被海浪卷走再也没有回来的消息传开,我相信这几个外地来的都是游泳高手,有着很好的水性,才会在涨潮时跳入海中与浪涛搏斗。可是水性是什么,做一个比喻,水性是方言,方言只有家乡的人能听懂,再好的水性也只是了解家乡江河大海的脾气,离开了家乡,也就离开了水性。
我决定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上高中的时候。夏季里的一天,接近傍晚的下午,大海正在退潮,显得平静安详。我向着大海的远方游去,身旁没有人了,海水仍然是黄色的。我向着大海深处继续游去,感觉自己是在游向大海的心脏。
我往回看了看,堤岸遥远了。我双脚不停踩着海水,犹豫起来,堤岸和人群的遥远让我有点心虚,心想是不是应该往回游。
这时候我注意到海水不再是黄色,海水变绿了。这是巨大的鼓励,我又信心满满,我要继续游,我觉得马上就会游到海水变蓝。
接下去我进入了海流,感觉自己一直在原处打转,我意识到游不出去,海流很急,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那一刻我很害怕,觉得可能回不去了,甚至想到明天武原镇上就会传开来有关我的消息,人民医院华医师的小儿子被海浪卷走了。
我被海水打湿的眼睛时不时看看越来越远的堤岸,堤岸是我仅剩的勇气,是我的救命稻草。我开始仰泳,严格说不是仰泳,只是让身体躺在海面,保持平衡,不让身体沉入海里。这不是保持体力,是心里害怕之后身体失去了力气。海流越来越急,我不知道海流会把我带往何处,恐惧一往无前。
恐惧快速深入的时候,一根真正的救命稻草及时出现。我想起不止一个人说过,遇上海流不要想着游出去,谁都游不出去,随着海流漂过去就行,海流最后会把你们带到一个岸边,因为这里不是太平洋,这里是杭州湾。
我转悲为喜,心里安定下来。我看了看四周,只有海水,继续用仰泳的姿态躺在海水上,我有心情看天空了,身体随海流漂去时,眼睛欣赏起天空的变化。
落日正在下来,晚霞映红天空;落日掉入海中,晚霞暗淡下来。月亮出现了,一轮圆月;星星出现了,点点滴滴。一片片白云在天空里缓慢移动,①移动的白云让天空看上去不再空虚。
很长时间过去后,我感到天空里有些异样,似乎亮光有些变化,看到远处有星星点点的光亮,我知道那是什么,激动地叫出声来:灯光,②他妈的是灯光。我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激动,海流把我带向正确的地方。
我的激动变成了感动,灯光可是生命之光。我开始笑了,先是微笑,接着笑出了声音,我的笑声在海浪声里微不足道,③可是我的幸福是超过海浪的汹涌澎湃。
我上岸的地方离海盐十公里左右。我身上只有一条短裤,在月光下赤脚走去。我走得精神抖擞,虽然饥肠辘辘,筋疲力尽,依然劲头十足。死里逃生的幸福感觉支持我不停向前走。
我终于走回到下海的地方,我不知道时间,抬头看看,月亮就在头顶上,堤岸在月光下空空荡荡。我穿上背心和拖鞋,走下堤岸。
月亮进入一片厚厚白云的时候,我回到家中,④父母和哥哥已在梦乡。我摸黑进去,摸到给我留下饭菜的桌子旁。我在黑暗里吃完饭,在黑暗里上床躺下。
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后,我回到海盐,开车到大桥中部的海上平台“海天一洲”。这是大桥的休息区,可以近距离看清杭州湾海水的颜色。高中时的我是游不到这里的,这里应该就是我曾经认为的大海的心脏。我看见的不是蓝色,是绿色,就是当年我在海水里见到的绿色,鼓励过我的绿色。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电影片名由“一个村庄的文学”改为“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显现出了导演敏锐的艺术嗅觉。
B. 作者游泳历经三次更迭——由池到河再入海,该过程中既有技术提升,也有精神成长。
C. “水性是方言”的比喻,生动传神地揭示出“人与家乡江河大海”的密切关系,启人深思。
D. 倒数第二段,一个“黑”和两个“黑暗”,强化了作者死里逃生后,回到家害怕至极的心理。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的“不再空虚”一语双关,既是写景,也写出了“我”观看天空时的内心状态。
B. 句子②中的粗话“他妈的”在上下文中并不显得突兀,符合青少年特殊境遇下的特别表达。
C. 句子③中的比较,在心理上逆转了“我”在海中溃败的结局,显现出阿Q似的精神胜利法。
D. 句子④写亲人们“已在梦乡”,暗示大家已习惯“我”的作息,体现较宽松的成长氛围。
8. 作者在“游向大海的心脏”过程中,出现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9. 文中大海的三种颜色分别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C
8. ①远离堤岸和人群时,犹豫心虚。
②看到海水变绿后,信心重振。
③遭遇海流后,担忧恐惧
④想到杭州湾海流的特点后,安定放松。
9. ①黄色是作者在陆地上眼见大海的色彩,代表了现实。
②蓝色是课文里大海颜色,也是贾樟柯想通过滤镜改成的色彩,寓意着理想。
③绿色是作者追逐蓝色过程中看到的色彩,既激励人心,也风险剧增,象征着现实与理想的过渡。
【解析】
【导语】余华在文中通过自身游泳的经历,展现了一个人追求真相与自我成长的历程。海水颜色的变化象征了探索过程中的困惑、期待与最终的领悟。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从挑战与搏斗到宁静与觉醒的身心体验。文章借助游泳这一隐喻,揭示了人与环境之间复杂且深刻的联系。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强化了作者死里逃生后,回到家害怕至极的心理”错误。根据原文“我摸黑进去,摸到给我留下饭菜的桌子旁。我在黑暗里吃完饭,在黑暗里上床躺下”可知,一个“黑”和两个“黑暗”单纯是环境描写。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
C.“显现出阿Q似的精神胜利法”错误。“我”在海中经历了恐惧、挣扎,最后看到灯光获得希望,这种幸福是真实的感受,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本质区别。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节概括的能力。
①文中提到“我向着大海深处继续游去,感觉自己是在游向大海的心脏。我往回看了看,堤岸遥远了。我双脚不停踩着海水,犹豫起来,堤岸和人群的遥远让我有点心虚”。此时作者因为远离了熟悉的堤岸和人群,失去了安全感,内心产生了犹豫和心虚的感受。这是人类在面对未知和远离安全地带时的自然反应。
②“这时候我注意到海水不再是黄色,海水变绿了。这是巨大的鼓励,我又信心满满,我要继续游,我觉得马上就会游到海水变蓝”。海水颜色的变化给作者带来了惊喜和希望,让他觉得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了,从而信心大振,继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这种心理变化体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目标的坚定信念。
③“接下去我进入了海流,感觉自己一直在原处打转,我意识到游不出去,海流很急,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那一刻我很害怕,觉得可能回不去了”。海流的出现打破了作者的计划,让他陷入困境。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作者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助,产生了担忧和恐惧的情绪。这反映了人类在面对不可抗力时的恐惧和不安。
④“一根真正的救命稻草及时出现。我想起不止一个人说过,遇上海流不要想着游出去,谁都游不出去,随着海流漂过去就行,海流最后会把你们带到一个岸边,因为这里不是太平洋,这里是杭州湾。我转悲为喜,心里安定下来”。在绝望中,作者想起了关于杭州湾海流的特点,这让他看到了希望,心情从恐惧转变为安定放松。他不再挣扎,而是顺应海流,等待被带到安全的地方。这种心理变化体现了作者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和解决办法的能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的深层意蕴,探讨创作背景和意图的能力。
①文中提到“我小时候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课文里说海水是蓝色,可是见到的海水却是黄色的”以及“海水仍然是黄色的”等内容。黄色的海水是作者在陆地上实际看到的大海的颜色。它代表着现实生活,与作者从课文中所了解到的理想状态的蓝色大海形成鲜明对比。
②“为什么课文里说海水是蓝色”以及导演贾樟柯想用滤镜把黄色的海水变成蓝色,蓝色的大海在文中象征着理想。课文里描述的蓝色大海是一种美好的向往,代表着人们心中的理想境界。对于作者来说,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愿望就是对理想的追求。蓝色的大海代表着一种超越现实的目标,激励着人们不断努力去追求更高的境界和更美好的未来。
③“这时候我注意到海水不再是黄色,海水变绿了。这是巨大的鼓励,我又信心满满……我进入了海流……恐惧一往无前”。绿色的海水是作者在追逐蓝色大海的过程中看到的色彩。它既给了作者激励,让他信心重振,继续朝着理想前进;同时,随着绿色海水的出现,风险也剧增,作者陷入了海流的困境。绿色象征着现实与理想的过渡状态,它既包含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又面临着现实中的困难和挑战。在这个过渡阶段,人们需要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不断探索和努力,才能逐渐接近自己的目标。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襄子之时①,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胆胥己请见之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毕力。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数矣。故小臣③、吕尚听,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岂特骥远哉?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国者亦有人。桀用干辛,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主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度》)
材料二: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夫智不足以见贤,无可奈何矣;若智而见之,而强不能决,犹豫不用,而大者死亡,小者乱倾,此甚可悲哀也。以宋殇公不知孔父之贤乎?安知孔父④死己必死,趋而救之?趋而救之者,是知其贤也。以鲁庄公不知季子⑤之贤乎?安知疾将死,召季子而授之国政?授之国政者,是知其贤也。此二君知能见贤,而皆不能用,故宋殇公以杀死,鲁庄公以贼嗣。使宋殇蚤任孔父,鲁庄素用季子,乃将靖邻国,而况自存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注】①赵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大夫,战国时期赵国的奠基人。②计,全年的账簿。③小臣,商、西周初期朝廷官员,亦称“少臣”,此处指商相伊尹。④孔父,春秋时宋国大臣,孔子六世祖孔父嘉。⑤季子,春秋时鲁国政治家,鲁庄公之弟。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言于襄子A曰B中牟有士C曰D胆胥己E请F见之G襄子见H而以为中大夫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绝,指横渡、穿越,与《琵琶行》中“冰泉冷涩弦凝绝”的“绝”意思不同。
B. 俗主,文中与“舜、禹”等明君相对,指没有什么德行和才能的平庸君主。
C. 之,与《师说》一文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之”用法相同。
D. 殇,“殇”是谥号,谥有“美谥、平谥、恶谥”之分,“殇”属于“恶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君主的弊病常常在于委任了臣下官职却不放手让他做事,又与不了解的人议论他,因此臣下难以发挥他的才能。
B. 材料二认为,君主有发现贤臣的智慧,如果犹豫不决,不能及时任用,就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这是特别令人悲哀的事情。
C. 两则材料都在讨论用人的问题,但材料一强调用人不疑,对人才要信任;材料二则强调识得人才之后,任用人才一定要及时。
D. 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形象生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尊重和任用贤才对于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
(2)使宋殇蚤任孔父,鲁庄素用季子,乃将靖邻国,而况自存乎!
14. 赵襄子对胆胥己没有进行实际考察就直接任用,有哪些合理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0. BEG
11. D 12. B
13. (1)(我)料想您对这个人只是耳闻,还没有亲眼见到他吧!任命中大夫,就这样容易吗?这不符合晋国的先例。
(2)假使宋殇公早就任用了孔父嘉,鲁庄公向来重用季友,就能安定邻国,更何况是保全自身呢!
14. ①赵襄子在提拔任用任登前,已经对他进行了实际考察;②胆胥己是任登所举荐的人,因此没有必要重新考察;③对所用之人充分信任,才能让其尽心尽力,尽显其能。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向襄子推荐说:“中牟有个人叫胆胥己(很有才能),请您召见他。”襄子召见胆胥己以后就让他担任中大夫。
“言于襄子曰”,下文是说的内容,“曰”后一般停顿,故B处断开;
“中牟有士曰胆胥己”主谓宾齐全,其后E处断开;
“请见之”是任登说的话,下句主语是“襄子”,G处断开。
故选B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横渡、穿越;凝滞。句意:横渡长江的人靠的是船。/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
B.正确。
C.正确。都是助词,取独。句意:就好像鸿鹄没有翅膀。/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D.“殇”不属于“恶谥”。“短折不成曰殇,未家短折曰殇”,殇为客观陈述,带有同情意味,属于“平谥”。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就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错误,材料二的意思是“大的损失会造成身死国亡,小的损失也会导致乱政倾国”。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意”,料想;“耳”,耳闻;“未之目”,宾语前置,未目之,没有亲眼见到他。
(2)“蚤”,同“早”;“靖”,安定;“自存”,宾语前置,存自,保全自身。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由“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可知,赵襄子在提拔任用任登前,已经对他进行了实际考察;
②由“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可知,胆胥己是任登所举荐的人,因此没有必要重新考察;
③由“任人,则贤者毕力”可知,对所用之人充分信任,才能让其尽心尽力,尽显其能。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襄子当政之时,任用任登担任中牟令。(任登)在上呈全年的帐簿时,向襄子推荐说:“中牟有个人叫胆胥己(很有才能),请您召见他。”襄子召见胆胥己以后就让他担任中大夫。相国说:(我)料想您对这个人只是耳闻,还没有亲眼见到他吧!任命中大夫,就这样轻易吗?这不符合晋国的先例。襄子说:“我提拔任登时,已经亲眼见到亲耳听到他的情况了。任登所举荐的人,我如果还要亲眼见到亲耳听到这人的实际情况,这样就没完没了了。”于是就不再询问,而让胆胥己担任了中大夫。襄子做了什么呢?(他只是)任用了人才,那么贤德的人就会把力量全部贡献出来了。君主的弊病,一定是委任人官职却不让他做事,让他做事却又与不了解他的人议论他。横渡长江的人靠的是船,到远方去的人靠的是千里马,成就王霸之业的人靠的是贤人。不任用父兄和子弟,并不是疏远他们;任用厨师、渔夫和仇人、奴仆,并不是偏爱他们。保全国家、建立功名的原则,不得不这样啊。这就如同卓越的工匠建筑宫室一样,测量一下宫室的大小就知道需要的木材了,估量一下工程的大小就知道需要的人数了。所以小臣伊尹、吕尚被重用,天下人就知道殷、周要成就王业了,管夷吾、百里奚被重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要成就霸业了。难道仅仅是因为千里马能够致远吗?成就王霸之业的本来就要有人,亡国的也要有人。夏桀重用干辛,商纣重用恶来,宋国重用唐鞅,齐国重用苏秦,因而天下人就知道他们要灭亡了。不任用贤人却想要建立功业,这就好像夏至日这一天却想让夜长,射鱼时冲着天却想射中一样。舜、禹(一样的明主)对此尚且做不到,更何况是平庸的君主呢?
材料二:
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并在后世永留美好的名声,就一定要尊重贤臣并且谦虚地对待士人。如果朝廷没有贤臣,就好像鸿鹄没有翅膀,虽然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飞往的地方。如果国君的智慧不能够发现贤臣,那是无可奈何的事;如果国君的智慧能够发现贤臣,却拘泥不能决断,犹豫不能任用,大的损失会造成身死国亡,小的损失也会导致乱政倾国,这是特别令人悲哀的事。(你)以为宋殇公不知道孔父嘉的贤能吗?那么(他)又怎么会知道孔父嘉一死自己也必定会死,而赶去救他呢?拼死赶去救孔父嘉,这就说明他知道孔父嘉是贤臣。(你)以为鲁庄公不知道季友的贤明吗?那么(他)又怎么会知道自己病重将死,要召见季友并交给他国政呢?交给季友国政,这就说明他知道季友的贤明。这两位国君的智慧能够发现贤臣,但却都不能在生前任用贤臣,因此宋殇公被臣下杀死,鲁庄公害了他的继承人。假使宋殇公早就任用了孔父嘉,鲁庄公一直重用季友,就能安定邻国,更何况是保全自身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甲午重九牛山作
[宋]刘克庄①
日月跳丸,光阴脱兔,登临不用深怀古。向来吹帽插花人②,尽随残照西风去。 老矣征衫,飘然客路,炊烟三两人家住。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③处。
【注】①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他一生仕途坎坷。②吹帽:东晋孟嘉参加桓温的龙山雅集,一阵风吹来,嘉帽被吹落,但他并未发觉。插花:重九习俗,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中有诗云“菊花须插满头归”。吹帽插花人:暗指那些文采风流、俊逸落拓之士。③黄花:菊花。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词标题“甲午重九牛山作”,点明写作时间是重阳节,词人顺应习俗登临牛山而产生怀古之幽情。
B. “炊烟三两人家住”语言平易自然,不事雕饰,以寥落人家的稀疏炊烟,勾勒出异乡宁静安详的景象。
C. 词人欲携斗酒诗百篇的豪兴去报答明丽的秋光,然而山深壑幽,山路阻隔,无处寻觅斗寒的黄花。
D. 虽然词人处于风雨飘摇的末世,但此词行文疏放,流畅自然,了无斧凿痕迹,是一首真率见性的诗作,
16. 全词是如何表达“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情感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比喻。“日月跳丸,光阴脱兔”运用比喻手法,写岁月步履匆匆,表达作者对流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喟。
②用典。“向来吹帽插花人”运用“重九登高”的典故,暗指那些文采风流、俊逸落拓之士,也都随着“残照西风”尽行归于大化,表达了人生迟暮、岁月无情、人生无常的无奈与伤感。
③双关。“老矣征衫”一语双关,既指“征衫”已残旧破损,也指词人已至垂暮之年,表达对流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无奈。
【解析】
【导语】刘克庄的《踏莎行·甲午重九牛山作》以重阳登高为背景,开篇借“跳丸”“脱兔”等意象表达时光飞逝。全词夹杂怀古和暮年之感,感叹昔日风流人物已随风而逝,现今秋光虽好,但因年老力衰,难再畅游,以此体现人生易逝之悲。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B.“勾勒出异乡宁静安详的景象”错误。“炊烟三两人家住”是以寥落人家的稀疏炊烟,勾勒出异乡的偏僻荒凉景象,点染出“飘然客路”的阒寂凄凉,并非“宁静安详”的景象。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句“日月跳丸,光阴脱兔”中,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日月比作跳动的弹丸,光阴比作逃跑的兔子,写出岁月匆匆的步履,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快速流逝。这种比喻不仅生动,而且极具表现力,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和短暂。
“向来吹帽插花人”一句,作者运用了东晋孟嘉参加龙山雅集时风吹帽落的典故,以及重九插花的习俗,暗指那些文采风流、俊逸落拓之士。这些人物在作者笔下,都随着“残照西风”尽行归于大化,指明人生短促、岁月无情的客观规律任何人都不可抗拒,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岁月无情的无奈与伤感。
“老矣征衫”一句,作者运用了双关手法。从字面来看,词人是描写为岁月风霜所飘洒的“征衫”已残旧破损,实则是写常年流离飘泊的词人自己已至垂暮之年。这种双关的手法不仅增加了诗句的韵味,而且使词人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和含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这组对偶句来描写秦国统治者对从六国剽掠来的美玉、金银珠宝不知珍惜,从而表现其奢侈无度。
(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的“____________”与出行工具的“____________”两句诗令人叹为观止。
(3)在学习《红楼梦》“王熙凤出场”时,老师告诉同学们,“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手法在古诗词中也有运用,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鼎铛玉石 ②. 金块珠砾 ③. 霓为衣兮风为马 ④. 虎鼓瑟兮鸾回车 ⑤. 竹喧归浣女 ⑥. 莲动下渔舟(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鼎铛、砾、霓、兮、鼓瑟、鸾、喧、浣、莲、渔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 小题, 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天,当我们照例巡河时,发现靠岸边的河冰已经悄悄消融,退出一条灰色的曲线,宽阔的河滩上也渗出一片一片的湿地。枯黄的草滩隐约间有了一层茸茸的绿意。用手扒开去看,枯叶下边已露出羞涩的草芽。风吹在脸上也不那么硬了,太阳愈发温暖,晒得人身上痒痒的,再看远处的河面,亮晶晶的冰床,撑开了纵横的裂缝,而中心的主河道上已有小的冰块在浮动。又过了几天,当我迎着早晨的太阳爬上河堤时,突然发现塞满河的都是大大小小的浮冰,浩浩荡荡,从天际涌来,犹如一支出海的舰队。阳光从云缝里射下来,银光闪闪,冰块互相撞击着,发出隆隆的响声,碎冰和着白色的浪花炸开在黄色的水面上。开河了!一架值勤的飞机正压低高度,轻轻地掠过河面。
不知何时,河滩上跑来了一群马儿,①,有红有白,四蹄翻腾,仰天长鸣,②。眼前这群撒欢的骏马,③,有的仰起脖子甩动着鬃毛,有的低头去饮黄河水,有的悠闲地亲吻着湿软的土地,啃食着刚刚出土的草芽,④。忽然它们又会莫名地激动起来,在河滩上掀起一阵旋风,仿佛在放飞郁闷了一冬的心情,蹄声叩响大地如节日的鼓点。
(摘编自梁衡《开河》)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若去掉“茸茸的”“羞涩的”,与原句语意基本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同,请简要分析。
19. 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加点处的“我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见小丁出了大门,小宁忙催促道:“我们快走吧,要迟到了!”
B. 刘老师对小丁说:“要记住,我们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C. 既然我们话不投机,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还是各回各家吧!
D. 对我们的建议,请不要置若罔闻,要积极配合,而不是逃避。
20. “如徐悲鸿笔下的奔马”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 ①处B. ②处C. ③处D. ④处
【答案】18. ①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触觉与视觉结合;“茸茸的”突出了“绿意”的浅近与柔和,删除后仅从视觉上写出颜色的“绿”。
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草芽拟作人;“羞涩的”凸显枯叶下“草芽”刚露出地面时的稚嫩情状,表现作者的惊喜之情,删除后没有了这种情韵。
19. D 20. B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
①原句中“茸茸的”一词,从视觉和触觉的角度生动地写出了初春草滩绿意的细微、柔软、毛茸茸的质感,所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让人仿佛能触摸到那刚刚萌发出的新绿,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给人以清新、可爱之感。去掉“茸茸的”后,只是简单地表述草滩有了绿意,显得较为平淡,缺少了那份细腻的质感和生动的画面感。
②原句中“羞涩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草芽人格化,写枯叶下边已露出羞涩的草芽,生动地表现出初春草芽刚刚冒出时的那种小心翼翼、娇羞的状态,赋予了草芽以人的情感和神态,使草芽更加形象可爱。去掉“羞涩的”后,就只是客观地陈述草芽露出这一事实,缺少了生动性和感染力,无法传达出初春时节万物萌动的那种细腻而美好的感觉。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的语境义的把握能力。
文中加点处的“我们”是指说话者、作者。
A.“我们”指“小丁和小宁”两人。
B.“我们”是“你”的意思,指小丁。
C.“我们”指说话双方。
D.“我们”是指说话者、作者。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②处前面描述了马儿“有红有白,四蹄翻腾,仰天长鸣”,此时插入“如徐悲鸿笔下的奔马”,可以进一步形容马儿的奔放之态,使读者更能直观地感受到这群马的活力与气势,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所以应放到②处。
故选B。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 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常穿着的服装面料其实都具有一定的防紫外线功能。 ① 会发生反射、散射、吸收、透过等现象,这样人体皮肤表面受到的伤害就变小了。日常服装的防紫外线效果与其纤维材料、织造结构紧密度、织物厚重度、颜色深浅等要素有关。例如,天然纤维中的棉和丝的防紫外线效果一般,亚麻最好;化学纤维中涤纶(又称聚酯纤维)的防紫外线效果最好。面料的织造结构紧密度越高、越厚重、透孔率越低, ② 。但是,日常服装对紫外线的防护效果有限,若长时间暴露在强烈阳光下, ③ 。防晒衣能通过提高对紫外线的反射、散射或者吸收能力,从而减少透过面料到达皮肤表面的紫外线。
防晒衣面料实现防晒功能一般遵循以下两个原理。(1)屏蔽原理,即增强面料对紫外线的反射和散射作用。例如,在面料里层做屏蔽剂涂层整理,或者在面料的纤维中添加屏蔽剂。(2)吸收原理,即增强面料对紫外线的吸收作用,将紫外线吸收后转化为热能释放或者无害低能辐射。例如,在面料染色时选择对紫外线吸收较好的染料,或者对面料做抗紫外线吸收剂涂层整理。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
【答案】21. ①紫外线照射到衣服表面时
②防紫外线效果就越好
③就需要穿专门的防晒衣
22. 防晒衣面料之所以能实现防晒功能,是因为它对紫外线有着较强的屏蔽(或: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根据后文“会发生反射、散射、吸收、透过等现象”可知,此处是在描述紫外线与面料接触时的情况,因此可补写“紫外线照射到面料时”。
根据前文“面料的织造结构紧密度越高、越厚重、透孔率越低”可知,此处需要总结防紫外线效果与织物特性的关系,根据前文“化学纤维中涤纶(又称聚酯纤维)的防紫外线效果最好”可知,这些面料制造结构密度高、厚重、透孔率低的织物防晒效果好,所以可填写“防紫外线效果就越好”。
根据前文“日常服装对紫外线的防护效果有限,若长时间暴露在强烈阳光下”可知,此处强调日常服装的防护效果不足,因此需补充其他防护措施,根据后文“防晒衣能通过提高对紫外线的反射、散射或者吸收能力,从而减少透过面料到达皮肤表面的紫外线”可知,提高防护效果的措施之一就是穿专门的防晒衣,所以此处可补写“就需要穿专门的防晒衣”。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第二自然段的核心内容是介绍防晒衣如何通过两种主要原理(屏蔽原理和吸收原理)实现防紫外线的功能,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第一种是“屏蔽原理”,通过增强面料对紫外线的反射和散射作用来屏蔽紫外线。第二种是“吸收原理”,通过吸收紫外线并将其转化为热能或无害的辐射来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影响。
这段文字的因果逻辑非常清晰,即防晒衣具备的这些功能直接导致了紫外线伤害的降低。防晒衣通过增强对紫外线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是原因,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是结果。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榜单中,排名第二的“显眼包”原指过分张扬、爱出风头。在网络社交语境中,该词以戏谑的方式赞美敢于展示自我、不惧他人眼光的行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勇敢绽放个性的光辉,寻找自洽的生活方式
在繁华的都市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总有一些人,他们如星辰般闪耀,发出夺目的光彩,用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展现出独特的个性。他们被称为“显眼包”,他们不合时宜地爱出风头,张扬显摆,又有点丢人现眼。然而,在这个内卷高压的时代,“显眼包”逐渐褒义化,他们的行为既是当下人们的一种解压方式,也是人们个性释放的人生态度。
时代瞬息万变,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寻找自己的位置,寻求一种与众不同的存在方式。而“显眼包”们正是以他们独特的行为方式,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对个性的追求。他们张扬个性,显露自我,似乎在向世界宣告:“我是独一无二的,我就是要活出自我。”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让我们在这个压抑的时代看到了一丝曙光。
然而,“显眼包”的状态往往是非常态的,它更多的是对当下个人处境与时代语境的反抗。在这个内卷高压的时代,每个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奋斗,为了适应社会而改变自己。而“显眼包”们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他们果断地拒绝随波逐流,坚决拒绝被社会同化。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质疑,对生活的反抗。他们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在这个压抑的时代里,人们依然可以保持自己的个性,依然可以追求自己的梦想。
我们当然可以认为“显眼包”的行为是一种对自我的坚持,是一种勇敢的精神。他们不畏惧他人的眼光,敢于表达自己的个性,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们的行为,让我想起了那些历史上伟大的人物,他们也是在当时的社会中显得那么突兀,却因为他们的坚持和勇敢,改变了整个世界。
在这个高压时代,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方式,去释放压力,去表达自我。我们不必成为显眼包,但我们可以学会他们的勇气,去面对生活的压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然而,我们也要明白,“显眼包”的状态并非长久之计,它只是一种对现状的反抗。要想在这个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需要勇敢地做自己,用真正的实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二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寻找到自洽的生活方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到2023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榜单中位列第二位的“显眼包”,然后将这个词语的构成进行了拆分理解:前者略有“嫌弃”意味,“显眼”和“包”结合在一起,就塑造了一类滑稽搞笑、夸张搞怪、张扬炫耀的人物形象;后者则指明现在随着网络社交环境的发展,以及当下个人主义的发扬,“显眼包”的褒扬意味明显,称某人为“显眼包”,则是表示对他人敢于发扬个性、展示自我的个性特点,除此之外,还可能包括大家如今较为欣赏的活力外溢、可爱有趣等。
材料以“显眼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在当代社会中具有特殊含义的词汇。由一开始带有贬义,再到具有褒扬意味,成为勇于展现自我的代表,题目要求考生针对这些现象,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由此看出“显眼包”的行为既是当下人们的一种解压方式,也是人们个性释放的人生态度;然而,这种状态往往是非常态的,它更多的是对当下个人处境与时代语境的反抗。考生通过分析“显眼包”的行为和背后的社会原因,探讨这种现象与时代背景、个人处境等方面的关联。可以思考这种现象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和影响,以及如何看待和评价这种行为。最后,在立意方面,考生可以站在个人、社会、时代等不同层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行文思路上,可以对“显眼包”现象进行辩证分析,一方面,显眼包的积极价值是营造反差、拒绝同质化;保持自我、表达真实个性;放大娱乐,消解压力;另一方面显眼包的消极影响是只为图一乐,不关注自己的真实需求; 用显眼行为逃避现实,回避自己的真实渴求。因此,最后总结强调“显眼包”的行为,虽然有时候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些短暂的快乐,但同时也可能带来更多的困扰,要在张扬与内敛之间找到平衡,要在释放个性和适应社会之间找到平衡。
立意:
1.表达真实的自我和需求。
2.平衡个性释放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
3.找到自洽的生活态度和方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赣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A4,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赣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A4,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