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期末模拟卷(山东济南专用)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期末模拟卷(山东济南专用)生物试卷(解析版),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难度系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济南版八年级上册、下册全部内容。
5.难度系数:0.7
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以下是绿色植物植株、花、果实、种子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 )
A.图甲中的①和③分别是由图丁中的②和③发育而来的
B.图丙中的①和②分别是由图乙中的⑤和⑥发育而来的
C.大豆油是烹调时常用的食用油,它主要来自图丁中的④子叶
D.图甲等农作物根吸收的水分是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和筛管运输到植物各处的
【答案】D
【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甲是种子的萌发形成的幼苗,①是叶、②是茎、③的根;图乙是花的结构,①是柱头、②是花药、③是花丝、④是花柱、⑤是子房壁、⑥是胚珠;图丙是果实的结构,①是果皮、②是种子;图丁是种子的结构,①是胚轴、②是胚芽、③是胚根、④是子叶、⑤种皮。
【详解】图甲中的①叶和③根分别是由图丁中的②胚芽和③胚根发育而来的,A不符合题意;图丙中的①果皮和②种子分别是由图乙中的⑤子房壁和⑥胚珠发育而来的,B不符合题意;大豆油是烹调时常用的食用油,它主要来自图丁中的④子叶,因为大豆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所以大豆油主要来自图丁中的④子叶,C不符合题意;植物的根部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沿导管运输的,它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而叶片制造的有机物则是筛管自上而下运输到根等其他器官的,D符合题意。
故选D。
2.现有等量的A、B两种小麦种子,将它们分别置于两个相同的密封广口瓶内,各加入适量(等量)的水。在25℃条件下,瓶内O2含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个品种的小麦种子产生的气体都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A小麦种子的生命活动比B小麦种子更旺盛
C.由曲线可知,两种小麦种子的萌发率不同
D.该曲线也可以表示种子内有机物含量的变化
【答案】C
【详解】两个品种的小麦种子都要呼吸,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A正确;由图可知,A小麦种子比B小麦种子消耗的氧气多,所以A小麦种子的生命活动比B小麦种子更旺盛,B正确;从图中曲线看不出两种小麦种子的萌发率不同,C错误;该曲线也可以表示种子内有机物含量的变化,D正确。
故选C。
3.某同学进行了“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实验,对4组实验分别进行了如下设计,正确的是( )
A.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水和温度两种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B.本实验设计了3组对照实验,2号瓶里的种子一定会萌发
C.1号瓶和3号瓶对照,可以说明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D.每组实验只选用了一粒种子,偶然性比较大,实验结论不科学
【答案】D
【分析】(1)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A.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水、空气和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A错误。
B.“1号瓶和2号瓶只有水分不同,因此1号瓶和2号瓶能构成一组对照实验”;“2号瓶和4号瓶只有温度的量不同,因此也可组成一组对照实验”;2号瓶和3号瓶只有空气不同,因此2号瓶和3号瓶也能构成一组对照实验。所以在本实验中可构成3组对照实验。2号瓶里的种子具有种子萌发的全部外界条件,但是如果自身条件不符合的话2号瓶里的种子也不能萌发,B错误。
C.1号瓶和3号瓶有两个变量:水和空气,因此1号瓶和3号瓶不能组成一组对照实验,不能说明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因为变量不唯一,C错误。
D.每组实验只选用了一粒种子,偶然性比较大,实验结论不科学,应选用多粒种子进行实验,D正确。
故选D。
4.植物繁殖的方式繁多。如图有关植物生殖方式的叙述中,分析错误的是( )
A.①是扦插,下端切口可以切成斜切口,增大与土壤的接触面积
B.②是嫁接,成功的关键是[A]接穗和[B]砧木的形成层要紧密结合
C.要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可选取③这种繁殖方式
D.④是组织培养,要在无菌条件下操作,其实质是无性生殖
【答案】C
【分析】(1)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题图中:①是扦插,②是嫁接,③种子繁殖,④是组织培养。
【详解】A.①是扦插的示意图。扦插是一种无性繁殖方式,通过截取植物的一部分(如茎、叶等)插入土壤中,使其生根发芽成为新植株。下端切口切成斜切口的主要目的是增大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同时也有利于插条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从而提高扦插的成活率,A正确。
B.②是嫁接的示意图。嫁接也是无性繁殖的一种方式,通过将一株植物(接穗)的枝或芽接到另一株植物(砧木)的茎或根上,使它们愈合生长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植株。嫁接成功的关键是A接穗和B砧木的形成层要紧密结合,因为形成层是植物体内细胞分裂最旺盛的地方,它们的紧密结合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和营养物质的交流,B正确。
C.③是指种子繁殖(即有性繁殖),因为种子繁殖不能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它会产生基因重组和变异,C错误。
D.④是组织培养的示意图。组织培养是一种在无菌条件下,利用植物体的一部分(如茎尖、叶片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使其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技术。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生殖,因为它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D正确。
故选C。
5.夏天,蝉在树上产卵。一般在30天后,蝉卵会孵化并钻入土壤,在土壤中生活几年甚至十几年。下列叙述符合蝉发育特点的是( )
A.蝉的寿命一般是30天左右B.蝉的发育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
C.准备蜕皮的蝉处于成虫期D.蝉的幼体和成体都靠翅飞行
【答案】B
【分析】不完全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的形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蝉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详解】A.根据题目描述,蝉在树上产卵后,卵在30天左右会孵化并钻入土壤,在土壤中生活几年甚至十几年。这说明蝉的寿命远不止30天,A错误。
B.蝉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这种发育方式被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B正确。
C.蝉的发育过程中,幼虫会经历多次蜕皮,逐渐长大并准备进入下一个发育阶段。当蝉准备蜕皮时,它通常处于幼虫期,C错误。
D.蝉的幼体生活在土壤中,没有翅膀,因此不能靠翅飞行。只有当成虫羽化后,才具有飞行能力,D错误。
故选B。
6.生物通过生殖发育使得生命世代相续,生生不息。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四种动物的生殖方式都是体内受精,有性生殖
B.图2中,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图片中的a
C.图4中,胚胎发育的部位是⑤胎盘,其中含有细胞核
D.图1和图3的幼体和成体相差很大,因此都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答案】B
【分析】图2中a胎盘,b脐带,c胎儿。图4中①卵壳、②系带、③卵白、④卵黄、⑤胚盘、⑥气室。
【详解】A.图中青蛙的受精方式为体外受精,其他三种动物的生殖方式都是体内受精,有性生殖,A错误。
B.图2中,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图片中的a胎盘,B正确。
C. 图4中,胚胎发育的部位是⑤胚盘,其中含有细胞核,C错误。
D. 图1的幼体和成体相差很大,属于变态发育,图3蝴蝶的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发育,D错误。
故选B。
7.如图是人类同卵双胞胎自然形成的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过程①发生在输卵管中
B.过程②到移入子宫前,所需营养主要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
C.过程③④伴随着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D.两个胚胎的性状极为相似,性别可能不同
【答案】D
【分析】图中:①表示受精,②表示细胞分裂,③和④表示胚胎发育到个体的过程。
【详解】A.当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有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精子与卵细胞融合为受精卵的过程叫做①受精,即①受精的部位是输卵管,A正确。
B.受精卵是在输卵管内形成的,受精卵一经形成,就开始进行细胞分裂,及发育到胚胎初期,受精卵还没有结构与母体相连,胚胎发育初期所需的营养都是由受精卵内的卵黄提供的,B正确。
C.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分不开的,由此可知,过程③④属于胚胎发育到个体的过程,那么会伴随着细胞的分裂、分化等,C正确。
D.同卵双胞胎是由一个受精卵分裂后形成的两个胚胎,遗传物质相同,因此性别相同、性状极为相似,D错误。
故选D。
8.学习时,框架图是帮助我们理解生物学概念的有效方法,下列选项中符合框架图中I、II、Ⅲ对应关系的是( )
A.I-子宫、II-输卵管、Ⅲ-胎儿 B.I-睾丸、II-精子、Ⅲ-雄性激素
C.I-受精卵、II-胚胎、Ⅲ-胎儿 D.I-生殖系统、II-卵巢、Ⅲ-卵细胞
【答案】B
【分析】从图中知Ⅰ范围大于Ⅱ和Ⅲ,Ⅱ和Ⅲ属于并列关系。
【详解】A.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没有从属关系,不符合题意。
B.睾丸是男性的主要性器官,能够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符合题意。
C.受精卵发育成胚胎,胚胎发育成胎儿,不符合题意。
D.卵巢是女性生殖系统的一组分,卵巢产生卵细胞,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袁隆平院士把毕生心血献给了杂交水稻,他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栽培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下列关于杂交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有性生殖,新品种的基因组成没有发生改变
B.属于有性生殖,新品种的基因组成发生了改变
C.属于无性生殖,新品种的基因组成没有发生改变
D.属于无性生殖,新品种的基因组成发生了改变
【答案】B
【分析】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无性生殖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杂交育种是利用不同品种的水稻进行杂交,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属于有性生殖。杂交过程中会使后代的基因组成发生改变,从而培育出新品种。
【详解】A.杂交育种属于有性生殖,在杂交过程中不同品种的水稻的基因会进行重新组合,所以新品种的基因组成发生了改变,故A错误。
B.杂交育种是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栽培水稻进行杂交,野生水稻和普通栽培水稻分别产生精子和卵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经过了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生殖。在杂交过程中不同品种的水稻的基因会进行重新组合,所以新品种的基因组成发生了改变,故B正确。
C.杂交育种经过了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不属于无性生殖,且新品种的基因组成发生了改变,故C错误。
D.杂交育种经过了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不属于无性生殖,故D错误。
故选B。
10.桦尺蛾的体色是由一对基因决定的,深色基因(A)对浅色基因(a)为显性。当生活环境变化,使深色桦尺蛾更易被天敌发现并捕食时,下列哪组杂交后代被捕食数量可能最多?( )
A.甲B.乙C.丙D.丁
【答案】D
【分析】(1)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详解】已知某种昆虫的体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所控制,深色对浅色为显性,以A表示显性等位基因,以a表示隐性等位基因。则控制深色昆虫的基因是AA或Aa,控制浅色基因是aa,根据表中的甲、乙、丙及丁四组不同基因型的亲代繁殖可知:甲组亲代基因型Aa×Aa,后代基因型均为AA:Aa:aa=1:2:1,后代深色:浅色=3:1;乙组亲代基因型aa×Aa,后代基因型均为Aa和aa,表现为深色和浅色性状各占50%;丙组亲代基因型aa×aa,后代基因型均为aa,表现为浅色性状;丁组亲代基因型Aa×AA,后代基因型均为AA或Aa,后代全表现为深色。因此,当环境变化使深色昆虫易被天敌捕食时,下列丁组所繁殖的子代被捕食之数量可能会最多,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1.如图为染色体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①是染色体,②是DNA,③是蛋白质
B.正常体细胞分裂前后,细胞内的染色体数量保持不变
C.②是DNA,一个DNA分子上有无数个基因
D.人的正常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包含46个DNA分子
【答案】C
【分析】①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②DNA和③蛋白质组成;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做基因。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①染色体是由②DNA和③蛋白质组成,A不符合题意。
B.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B不符合题意。
C.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DNA分子含多个基因,并不是无数个基因,C符合题意。
D.在生物的体细胞(除生殖细胞外的细胞中)中,染色体成对存在的,它上面含有起遗传作用的主要物质DNA,DNA上又有许多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功能单位——基因。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如人有23对染色体,包含46个(23对)DNA分子,含有数万对基因,决定着人体可遗传的性状,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勤劳智慧的潍坊人民在生产中培育了许多优良的动植物品种。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潍县萝卜上部皮色深绿与下部皮色嫩白是一对相对性状
B.安丘蜜桃花两性,异花传粉,坐果率高
C.青州银瓜甜度大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D.临朐桑蚕的发育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答案】C
【分析】(1)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如豌豆的花色有红色和白色;种子的形状有圆粒和皱粒;人的眼皮有双眼皮和单眼皮等。
(2)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植株的另一朵花的柱头上,或一朵花的花粉传到不同植株的另一朵花的柱头上。异花传粉比自花传粉更进化,因为自花传粉时,雌雄两方的生殖细胞的遗传性差异较小,连续的自花传粉,会使后代的生命力衰退。
(3)光合作用越强,制造的有机物就越多;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呼吸作用弱,分解的有机物就少。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有机物得到积累得多,果实就又大又甜。
(4)家蚕的发育过程,为完全变态发育,包括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详解】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潍县萝卜上部皮色深绿与下部皮色嫩白仅仅是光线引起的不同,与遗传物质没有关系,不是相对性状,A错误;安丘蜜桃的花是两性花,既可以进行自花传粉也可以进行异花传粉,如果异花传粉方式更利于获得新品种,而自花传粉坐果率更高,B错误;生长在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的地区的青州银瓜甜度更高,这是因为昼夜温差大,白天光照强、气温高,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旺盛,能合成更多的有机物,夜晚气温低,呼吸作用减弱,消耗的有机物少,就会使得更多的有机物剩余,积累在果实中,因此青州银瓜甜度更高,C正确;临朐桑蚕过程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且成虫与幼虫的内部结构和形态差别大,属于完全变态发育,D错误。
13.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所有细胞中染色体数量均为23对
B.DNA外形很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其数目是染色体的2倍
C.人的卵细胞核中23条染色体在形态和大小上都是不同的
D.子代体细胞核中的每一个基因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答案】C
【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即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的片段叫做基因。
【详解】A.正常人体细胞中,染色体数量为23对,生殖细胞中是23条,A错误。
B.染色体主要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DNA外形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因此DNA的数目和染色体的数目相同,B错误。
C.每一种生物细胞核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如人的体细胞中含有23对染色体,人的卵细胞中23条染色体在形态和大小上各不相同,C正确。
D.子代体细胞核中的每一对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D错误。
故选C。
14.2024年5月3日17时27分,长征五号火箭携带重达8吨多的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嫦娥六号的核心使命是从月球背面采集约2公斤样本并带回地球进行分析。这些样本可以提供有关月球和太阳系起源及其早期生命起源的新见解。下列关于地球上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始生命最可能在原始海洋中形成
B.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C.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动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的结果
D.人类是由现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答案】D
【分析】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详解】A.原始生命最可能在原始海洋中形成,因为原始海洋为生命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等,A正确。
B.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由不同地层中化石的分布可以了解到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B正确。
C.动物保护色是动物为了适应环境逐渐形成的特性,这一特性的形成是动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的结果,C正确。
D.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D错误。
故选D。
15.如图是节肢动物鳃的进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鳃的进化过程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由水生到陆生
B.从鳃的进化过程可以看出,生物的变异和自然选择都是定向的
C.通过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变异性状不能永远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
D.节肢动物每次微小的变异经过遗传的逐渐积累,最终可能形成新的性状
【答案】B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
【详解】A.鳃的进化有利于不同动物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A正确。
B.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
C.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由于生物生活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适应当时环境的变异未必适应将来变化了的环境,C正确。
D.在生存斗争中,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有利的可遗传的变异个体可能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由于生存斗争的不断进行,自然选择也在不断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活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的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面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节肢动物每次微小的变异经过遗传的逐渐积累,最终可能形成新的性状,D正确。
故选B。
16.浮萍是一种漂浮植物,自身可以净化水质,还可以分泌物质分解水藻中的叶绿素,同时覆盖在水体表面,使藻类处于遮光状态而影响生长。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浮萍能净化水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B.浮萍能分解水藻的叶绿素,与水藻的关系是捕食关系
C.藻类生长受浮萍影响,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藻类在遮光状态下生长受到影响,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光照
【答案】D
【分析】①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的动物)、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②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详解】A.浮萍是一种漂浮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A错误。
B.浮萍和水藻都是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浮萍与水藻是竞争关系,B错误。
C.藻类生长受浮萍影响,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C错误。
D.藻类在遮光状态下,影响藻类的光合作用,因此生长受到影响,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光照,D正确。
故选D。
17.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后,小丽从厨房切了两个萝卜头,插进土里,没过几天,竟长得舒展又惊艳!半个月前,她又把从老家河里捉的田螺放进土里,没想到田螺天天趴在萝卜头上,竟然都活得好好的,以下对此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图中萝卜能繁殖成新个体属于无性生殖
B.图中各种成分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C.图中各种生物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D.图中有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阳光→萝卜→蜗牛
【答案】D
【分析】(1)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
(2)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如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和必要的生存环境。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是消费者,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参与了物质的循环。
【详解】A.图中萝卜繁殖成新个体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A不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图中既包括萝卜、田螺等生物,也包括这些生物周围的环境,这些成分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
C.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C不符合题意。
D.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D符合题意。
故选D。
18.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古诗词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B.B C.C D.D
【答案】C
【分析】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详解】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意思是春天温度升高,鸭子开始下水游泳,体现了温度(环境)对生物的影响,A正确。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植物体的枝芽将来发育成枝条,即茎和叶,说明植物能够生长繁殖,B正确。
C.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意思是黄蝶与菜花颜色相近都是黄色的,不易被人或其他动物发现,是一种保护色,是动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C错误。
D.蝉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因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谚语生动地呈现出一条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树的数量比蝉多,D正确。
故选C。
19.图一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二表示图一中的某条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图三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请选出正确的答案( )
A.图一中包含四条食物链;沿食物链流动的物质和能量,最终都在生物圈消失
B.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吃虫的鸟,它与蜘蛛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C.图三中的乙表示生产者,它通过生理过程②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D.生态农业在图三中的甲类生物主要是牛羊等动物
【答案】B
【分析】(1)有毒物质不易分解,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并逐级积累。最高级消费者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3)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供生物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
【详解】A. 图一中有四条食物链,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物质能在有机体和无机环境中循环,能量会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并不会消失,A错误。
B. 图二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逐级增加,故该食物链是:丁→乙→甲→丙,对应图一中的食物链:草→食草的昆虫→吃虫的鸟→猫头鹰。故甲是吃虫的鸟,它和蜘蛛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正确。
C. 图三中乙具有双向箭头代表既能进行①光合作用又能进行②呼吸作用,是生产者,它能通过①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错误。
D. 图三中的甲类生物主要是细菌真菌等,属于分解者,D错误。
故选B。
20.塞罕坝林场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林场三代建设者用近60年的青春韶华创造了由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的生态奇迹。如图是塞罕坝林场部分生物的食物网简图,关于塞罕坝林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获得能量最多的生物是鹰
B.为增加林场的生物多样性应多引进外来物种
C.该食物网中若青蛙的数量减少,则蝗虫的数量减少最多
D.塞罕坝林场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体现了它巨大的间接使用价值
【答案】D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
(3)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上一营养级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
(4)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
【详解】A.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鹰是最高营养级,因此获得能量最少。A错误。
B.多引进外来物种可能破坏当地生态平衡,不利于生物多样性。B错误。
C.食物链中显示青蛙捕食蝗虫,若青蛙数量减少,蝗虫的天敌减少,数量可能增加而非减少。C错误。
D.生物多样性的价值:①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②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③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因此塞罕坝林场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体现了间接价值。D正确。
故选D。
21.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趋势之一是由有性生殖到无性生殖
B.人类使用的抗生素对细菌产生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C.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说明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可以生成有机大分子物质
D.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内在原因是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
【答案】B
【分析】(1)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2)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A.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因此,生物的进化经历了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历程,故A错误。
B.细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抗药性是因为滥用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变异起了定向选择作用,故B正确。
C.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氨基酸,成功地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结晶牛胰岛素是一种活性蛋白质,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成功证明了在生物体外可以将有机小分子物质合成为有机大分子物质,但是不能说明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可以生成有机大分子物质,故C错误。
D.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D错误。
故选B。
22.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提升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下列有关生物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扦插、压条、嫁接、组织培养与克隆羊“多莉”的生殖方式不相同
B.科学家把控制合成胰岛素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使其生产胰岛素,这利用了转基因技术
C.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抗虫棉新品种,产生的抗虫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D.克隆羊“多莉“长相与提供细胞核的母羊相像,这一实例说明了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遗传
【答案】A
【分析】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四大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培育出转基因生物。
【详解】A.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扦插、压条、嫁接、组织培养与克隆羊都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故均为无性生殖,A符合题意。
B.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培育出转基因生物。故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运用了转基因技术,B不符合题意。
C.抗虫棉的抗虫变异是由转入基因决定的性状,故属于可遗传变异,C不符合题意。
D.技术属于现代生物技术。在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中,一只是提供了细胞膜和细胞质;另一只提供了细胞核;第三只提供了胚胎的发育场所(子宫)。克隆羊“多莉”长相与提供细胞核的母羊相像,说明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能够传递遗传信息,控制着生物的遗传,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3.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出除掉了所有内源性病毒基因的猪,解决了猪器官移植人体内可能导致病毒传染的风险,为猪器官移植到人体迈出了重要一步。下列有关器官移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体器官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供体器官短缺和免疫排斥,目前临床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B.通过对患者或者胎儿胚胎干细胞的培养可以培育出人造器官
C.小型猪的器官可以替代人体器官进行移植,通过对其基因改造可以培育出没有免疫排斥反应的转基因克隆猪器官
D.器官移植的发展和基因治疗技术的发展能更好造福于人类
【答案】B
【分析】①人体器官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免疫排斥和供体器官不足等,器官移植发生的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可以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T细胞的增殖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②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受体细胞通常是受精卵。
③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终止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尾端,终止转录。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常用的标记基因是抗生素基因。
【详解】A.异体器官移植经常失败的原因是容易发生排斥反应,为了提高异体器官移植的成活率,器官接受者要经常服用一些药物,如:类固醇、环孢霉素A等,A正确;
B.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以诱导分化为多种类型的组织细胞,从而可以培育出人造器官,而患者的不行,B错误;
C.为了解决器官移植的供体短缺问题,人们想到了动物,猪是人器官移植的首选动物,因此科学家们培育了一种“万能猪”用于提供人类所需器官,由于“万能猪”体内抗原决定基因已被敲除,这种器官移植到人身上不会有排斥反应,C正确;
D.克隆实验的实施促进了遗传学的发展,为“制造”能移植于人体的动物器官开辟了前景。器官移植的发展和基因治疗技术的发展能更好造福于人类,D正确。
故选B。
24.人们常用泡菜坛(图1)腌制泡菜。腌制过程中,由于乳酸菌的发酵作用产生乳酸,使泡菜具有酸性风味;有些杂菌却会导致泡菜亚硝酸盐增加,对人体可能有不利影响。酸性环境有利于抑制杂菌繁殖、分解亚硝酸盐。研究小组对泡菜中乳酸菌和亚硝酸盐进行检测,结果如图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泡菜坛应加水密封,主要目的是形成无光条件
B.前3天亚硝酸盐含量增加导致乳酸菌数量上升
C.发酵第3天乳酸菌较多,此时的泡菜适于食用
D.亚硝酸盐含量先增加后减少与乳酸菌繁殖有关
【答案】D
【分析】在泡菜腌制的初期,坛内环境有利于硝酸盐还原菌的繁殖,这些细菌可以促进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但随着腌制时间的增加,乳酸菌也大量繁殖,对硝酸盐还原菌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其生长繁殖受影响,造成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又有所下降,解答即可。
【详解】A.泡菜坛应加水密封,主要目的是形成无氧条件,A错误;
B.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这是由于在开始腌制泡菜时,坛内环境有利于硝酸盐还原菌的繁殖,这些细菌可以促进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但随着腌制时间的增加,乳酸菌也大量繁殖,对硝酸盐还原菌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其生长繁殖受影响,造成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又有所下降,B错误,D正确;
C.在腌制过程中的第3天,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达到最大值,若要食用,至少要在腌制后的第10天比较好,C错误;故选D。
25.下列关于发酵工程及食物保存的做法及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真空包装食品不易变质的原理是隔绝空气不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
B.粮食晒干保存不易发霉变质是由于无水条件下种子的呼吸作用减弱,有机物消耗少
C.自制酸奶过程中,应将加糖后的新鲜牛奶煮沸冷却后,再倒入酸奶并封存
D.对食物加热后再保存的目的是杀死食物中原有的微生物
【答案】B
【分析】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地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渍、干制、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溶菌酶等。
【详解】A.真空包装食品具有缺氧的特点,能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同时能隔绝空气中微生物的进入,A不符合题意。
B.细菌和真菌的繁殖需要水分,故粮食晒干保存不易发霉变质。与种子的呼吸作用减弱无关,B符合题意。
C.自制酸奶过程中, 应将加糖后的新鲜牛奶煮沸冷却后,再倒入适量酸奶并密封,煮沸目的是杀灭原有的细菌真菌,C不符合题意。
D.食物加热后再保存的目的是杀死食物中原有的细菌和真菌,以延长保质期,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本部分共5小题,每空1分,共计30分)
26(11分)银杏是城市绿化主要树种之一,雌雄异株。种子俗称“白果”,具长梗,外种皮肉质,熟时黄色或橙黄色(如图①);中种皮白色,骨质。(如图②);内种皮膜质,淡红褐色(如图③);胚呈乳白色,卵圆形(如图④);子叶2枚,其内部结构如图⑤所示。
(1)银杏属于裸子植物,其判断依据是 。
(2)银杏不断长高、长粗分别与 、 两个分生组织有关。
(3)银杏受精后, 发育为图①中黄色部分。“白果”萌发过程中,[ ] 提供主要的营养物质,[ ] 发育成茎和叶。
(4)银杏可采用播种育苗、硬枝扦插等方法进行繁殖,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是 。进行银杏树苗移栽时,为提高其成活率,可采取的措施有 。
(5)为提高银杏的育苗质量,某科研团队研究化肥用量对银杏实生苗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选取了生长状况基本一致的120株苗木进行施肥试验,平均分为4组,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甲组不施肥,乙组施肥15g/株,丙组施肥30g/株,丁组施肥60g/株。5个月后,研究人员分别对四组苗木的苗高、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与甲组相比,施用化肥能够促进银杏树苗生长的原因是 ;
②从图中可以看出、施肥最多的丁组中,银杏树苗并不是最高的,可能的原因是 ;
③研究与实践证明,同化肥相比,施用有机肥更有利于银杏树苗生长,主要原因是 。
【答案】(1)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
(2)生长点 形成层
(3)珠被 [甲]子叶 [乙]胚芽
(4)播种育苗属于有性生殖(或扦插属于无性生殖)
选择阴天或傍晚移栽、带土坨移栽、减掉部分枝叶等合理即可
(5)①化肥中含有植物生长需要的无机盐
②施肥过多不利于根对水分的吸收或施肥过多会造成土壤板结,影响根的呼吸(意思合理即可) ③腐生微生物分解有机肥,产生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促进植物生长(意思对即可)
【分析】(1)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其中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叫做裸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的植物,叫做被子植物。
(2)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无性生殖的关键在于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如嫁接、扦插、压条、克隆、组织培养等。
【详解】(1)银杏属于裸子植物,其判断依据是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着。
(2)植物的分生组织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形成其它组织,是植物的基本组织,如根尖的分生区、茎的形成层等属于分生组织。在植物体的根尖、茎、芽中都有分生组织,根尖中的分生组织是分生区;茎中的分生组织是形成层:芽中的分生组织是生长点。因此,银杏的茎能逐年加粗和长高的根本原因主要是茎形成层和芽生长点细胞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
(3)银杏果是种子,最外层是杏黄色的肉质外种皮即图①,种皮是由珠被发育而来的。⑤中甲是子叶,乙是胚芽、丙是胚轴、丁是胚根,子叶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物质,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4)播种育苗是有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硬枝扦插属于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因此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是有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银杏树苗时移栽时为了提高成活率可以采取在阴天或者傍晚移栽,在移栽时带土移栽,主要目的是避免银杏幼苗蒸腾作用过强失去水分和损伤幼苗的根,不利于存活。
(5)①甲组不施肥,乙、丙、丁组都有施肥,这三组苗高都比甲组高,因此与甲组相比,施用化肥能够促进银杏树苗生长的原因是化肥中含有植物生长需要的无机盐。
②从图中可以看出、施肥最多的丁组中,银杏树苗并不是最高的,可能的原因是施肥过多不利于根对水分的吸收或施肥过多会造成土壤板结,影响根的呼吸。
③研究与实践证明,同化肥相比,施用有机肥更有利于银杏树苗生长,主要原因是腐生微生物分解有机肥,产生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促进植物生长。
27(8分).成熟的生物个体能够繁殖后代,以下是几种生物生殖和发育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问题
(1)A图中,1结构是鸟的胚胎,它是由鸟卵的 发育而来。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空气主要由[ ] 提供。
(2)B图中,植物的幼苗是由[ ] 受精后发育而来,与其他生物相比,植物特有的生殖现象是 。
(3)C图中,蝗虫身体由小长大离不开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细胞分裂过程中,首先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蝗虫的体表有一层坚硬的结构。该结构的存在,使其在生长过程中有 现象。
(4)D图为桃树的嫁接过程,与其他三种生物相比,生殖过程的特点是 。将基因组成为Aa的桃树枝条作为接穗,嫁接到基因组成为aa的桃树上,传粉受精后,结出桃子的果肉基因为Aa的概率是 。
【答案】(1)胚盘 [2]气室
(2)[8]卵细胞 双受精
(3)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先进行复制 蜕皮
(4)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 100%
【分析】观图可知:A图:1胚胎;2气室;3卵白;4卵黄;
B图:5珠被;6反足细胞;7极核;8卵细胞;
C图:9卵(受精卵);10、11若虫;12成虫;
D图:13接穗;14砧木。
【详解】(1)1是胚胎。鸟卵胚盘中含有遗传物质,它首先发育成1胚胎,最后发育成雏鸟。2气室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
(2)B图中,8卵细胞受精后将发育成种子的胚,植物的幼苗是由种子的胚发育而来,与其他生物相比,植物特有的生殖现象是双受精。
(3)C图中,蝗虫身体由小长大离不开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细胞分裂过程中,首先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先进行复制。蝗虫的体表有一层坚硬的结构外骨骼。该结构的存在,使其在生长过程中有 蜕皮现象。
(4)D图为桃树的嫁接过程,与其他三种生物相比,生殖过程的特点是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将基因组成为Aa的桃树枝条作为接穗,嫁接到基因组成为aa的桃树上,嫁接的植物结出的果实受接穗的基因控制,与砧木无关,传粉受精后,发育成果肉的是子房壁,子房壁不属于种子的结构,所以果肉仍然是由母体接穗桃树枝条的基因Aa控制的,因此结出桃子的果肉基因为Aa的概率是100%。
28(7分).泰安有盛产“圣女果”的美称,圣女果常被称为小西红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属茄科番茄属。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清热解毒、凉血平肝,补血养血和增进食欲的功效。圣女果中含有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质、维生素C和番茄红素等物质。研究表明不同品种圣女果营养物质的含量差异显著,可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提高某种营养物质含量,获得圣女果新品种。请回答:
(1)现在圣女果有秀光306、金鹏1号、东农708号和宇番1号等品种,充分体现了生物 的多样性。
(2)给秀光306品种人工授粉成功后,在胚珠中,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最终发育成 。播种杂交获得的种子,长成植株后,叶片合成的可溶性糖等有机物通过 运输到圣女果的果实。
(3)科研人员推测圣女果果皮颜色与圣女果品种有关,因此科研人员开展了以下实验。已知圣女果果实的红色果皮和黄色果皮是一对相对性状,每组对1000子代的表现进行了观察和统计,各组亲本及子代表现的实验数据如表。
①根据A组的实验数据,可判断显性性状为 。若控制果皮颜色的基因用D、d表示,A组选用的亲本基因组成分别 。
②根据遗传规律推测B组实验数据,数据I和数据Ⅱ分别为 。
③根据C组的数据判断,C组中亲本红果皮的基因组成为 。
【答案】(1) 基因
(2) 胚 筛管
(3)①红果皮 Dd、Dd
②0、1000
③Dd
【分析】(1)开花和结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被子植物生长到一定时期就会开花,开花的主要目的是把花蕊显露出来,以便于传粉;传粉是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花粉落到柱头上后会萌发出花粉管,花粉管延伸到胚珠内部,释放出精子和胚珠里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这是受精过程;受精以后,只有子房继续发育成果实。
(2)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当控制某个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
【详解】(1)生物的性状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生物的细胞内有成千上万个基因。不同物种的生物基因有较大差别,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基因也有差异。因此,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圣女果有秀光306、金鹏1号、东农708号和宇番1号等品种,充分体现了生物基因的多样性。
(2)给秀光306品种人工授粉成功后,在胚珠中,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最终发育成胚。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叶制造的有机物由筛管向下运输。圣女果播种杂交获得的种子,长成植株后,叶片合成的可溶性糖等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到圣女果的果实。
(3)①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因此黄果皮是隐性性状,红果皮是显性性状,遗传图解如图:
从图解中可以看出,亲本的基因组成是Dd、Dd。
②若黄果皮杂交,遗传图解:
则后代全是黄果皮。即Ⅰ的数据为0,Ⅱ的数据为1000。
③红果皮是显性性状,C组后代红果皮:白果皮═1:1,说明亲本红果皮的基因是Dd,遗传图解是:
29(9分).由袁隆平院士带领科研团队培育的海水稻可以生长在海边滩涂地区,具有抗旱、抗涝、抗病虫害、抗盐碱等特点,海水稻的推广种植将成为提升粮食产量的重要手段,图甲乙分别表示稻花(两性花)和稻谷的基本结构,图丙为海水稻杂交过程中亲代和子代的性状表现(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请回答问题。
(1)图乙中的5是新植物的幼体,它是由图甲1中的 与2中的 结合发育而来,海水稻的生殖方式是 。
(2)海水稻稻米并不咸,是因为海水稻细胞的 能控制海水中盐分的进出。
(3)由图丙可知,海水稻的显性性状为 ,子代中高产水稻的基因组成为 ,子代高产水稻中纯种个体所占的比例是 。
(4)2020年6月,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在青海柴达木盆地用野生高寒耐盐碱水稻和高产水稻杂交,成功培育出高寒耐盐碱高产水稻。该育种方法利用了 的多样性,使杂交后代具有 的优良遗传特性。
【答案】(1) 精子 卵细胞 有性生殖
(2)细胞膜
(3)高产 AA或Aa 1/3
(4)基因 双亲
【分析】(1)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子代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2)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杂交育种: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利用杂交育种培育出的新个体中经常出现一些性状比双亲都优越的个体,这种现象叫杂种优势。
(4)种子中的胚,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这种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图中:1是花药,2是子房,3是种皮,4是胚乳,5是胚。
【详解】(1)1是花药,花药中有精子,2是子房,子房中的胚珠有卵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像这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
(2)细胞膜的功能是控制物质的进出,使有用的物质不能轻易地渗出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轻易地进入细胞,由此可知,海水稻稻米并不咸,是因为海水稻细胞的细胞膜能控制海水中盐分的进出。
(3)由分析可知,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所以,据图丙可知,亲代是高产×高产,而子代出现了低产,说明:高产是显性性状,低产是隐性性状,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则亲代的基因组成为Aa×Aa,遗传图谱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知,子代中高产水稻的基因组成为AA和Aa,而且子代高产水稻中纯种个体所占的比例是1/3。
(4)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水稻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普通水稻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我国动物、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如高寒耐盐碱高产水稻的培育主要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遗传)的多样性;杂交育种是有性生殖,有性生殖使杂交后代具有双亲的优良遗传特性。
30(9分).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通过节能减排和吸收二氧化碳,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如图一表示某荒漠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图二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共有 条食物链,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一中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 ,若图二中的a、b、c代表图一中具有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则b代表 。
(2)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图二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 (填序号)。
(3)图二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 (填序号)过程开始,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荒漠生态系统稳定性强的原因 。
(4)化石燃料的燃烧为人类提供了能源,但也导致了环境污染,同时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造成了 现象的发生,加剧了全球变暖的趋势。为我国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同学们应该做些什么? 。
【答案】(1)5 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沙鼠或蝗虫
(2) 二氧化碳 1,2,4,5
(3) 3 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
(4)温室效应 节约用电,植树造林等(合理即可)
【分析】图一中共有5条食物链:青草→沙鼠→荒漠雕鸮,青草→沙鼠→蛇→荒漠雕鸮,青草→蝗虫→蛙→蛇→荒漠雕鸮,青草→蝗虫→沙云雀→荒漠雕鸮,青草→蝗虫→蜥蜴→荒漠雕鸮。图二中乙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生产者——青草;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1、2和4是呼吸作用,3是光合作用,5是燃烧作用。
(1)由分析可知,图一中共有5条食物链,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图中的草是生产者,各种动物属于消费者,所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营养级别越高,体内有机物含量越少,图二中的食物链是乙→b→a→c,对应的食物链是青草→沙鼠→蛇→荒漠雕鸮或青草→蝗虫→沙云雀→荒漠雕鸮或青草→蝗虫→蜥蜴→荒漠雕鸮。因此,b是沙鼠或蝗虫。
(2)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被生产者固定进入生物群落,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储存在生物体内;生物体内的含碳有机物经呼吸作用形成二氧化碳散失到无机环境。因此,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是二氧化碳,由分析可知,图中表示呼吸作用的有:1、2和4,生物体除了通过呼吸作用将碳返回无机环境,还有通过燃烧作用,当生物体的遗体经过漫长的时间和一系列的变化后,可以形成煤炭,煤炭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图二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1、2、4、5。
(3)图二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过程3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4)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造成了温室效应的发生,加剧了全球变暖的趋势。为我国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我们应该节约用电、爱护植被、绿色出行等。
31(6分)图一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图三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请据图回答:
(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 。
(2)若图一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 。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肉食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见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3)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此生物与鹰的关系是 。
(4)图三中的A在生态系统中表示的组成成分是 。
【答案】(1)生态因素
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自动调节
蛇 捕食和竞争
生产者
【分析】(1)解答该题要搞清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二是食物链的概念及食物链数目的计算,三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2)图三表示了生物圈中的碳循环、生态系统的组成中生物成分在碳循环中的作用;D、A、B、C分别代表了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腐生细菌和真菌)、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A代表生产者﹣﹣植物,B代表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C代表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甲代表分解者细菌和真菌,①表示分解作用、②表示光合作用、③④表示呼吸作用,解答即可。
【详解】(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阳光是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
(2)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在该生态系统中鹰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有毒物质含量会最高;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则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丁→乙→甲→丙,图二中的甲对应的生物是蛇,图二中的丁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草。鹰吃蛇属于捕食关系,鹰和蛇都吃鼠属于竞争关系,因此此生物与鹰存在的关系有捕食和竞争。
(4)由分析可知:图三中的A在生态系统中表示的组成成分是生产者﹣﹣植物;
实验装置
1号瓶
2号瓶
3号瓶
4号瓶
实验设计
1粒玉米,不加水
1粒玉米,加水至种子高度的一半
1粒玉米,加水淹没种子
1粒种子,加水至种子高度的一半
25℃
25℃
25℃
5℃
组别
甲
乙
丙
丁
亲代基因组成
Aa×Aa
aa×Aa
aa×aa
Aa×AA
选项
古诗词
体现的生物学知识
A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环境能够影响生物
B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植物能够生长繁殖
C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D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食物链:树→蝉→螳螂→黄雀,树的数量比蝉多
小组
亲本
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红果皮
黄果皮
A
红果皮×红果皮
736
264
B
黄果皮×黄果皮
Ⅰ
Ⅱ
C
红果皮×黄果皮
498
50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期末模拟卷(济南版)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难度系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期末模拟卷(甘肃专用)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难度系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下列属于恒温动物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期末模拟卷(河北专用)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难度系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