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临泉田家炳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临泉田家炳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
1.元谋猿人遗址位于云南省元谋县,遗址出土了元谋人制造和使用的各种骨器、石器工具,以及云南马、剑齿虎、剑齿象等多种动物化石,还找到了炭屑和烧黑的物件。据此推知,元谋猿人()
A.使用磨制石器,提高了生产效率B.已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
C.会使用火,食用熟食可能性较大D.懂得饲养家畜改善生活
2.下表为大汶口文化时期山东邱承墩墓随葬品情况统计表。据下表分析该时期()
A.早期国家诞生B.社会分化显现C.军事征伐频繁D.王权日益集中
3.有学者说:“八个氏族文化区,时间上有先有后,规模上有大有小,水平上有高有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不是单一地从一个氏族文化中心区向四周传播,而是各个氏族文化区相互交流,逐渐融合,共同为以后渐渐形成的古代中国文化奠定基础。”该学者在这里强调的是中华文化()
A.具有地区的不平衡性B.以各地的交流为基础
C.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D.是历史上逐渐形成的
4.二里头遗址作为大型都邑遗址,遗存丰富,为了解夏朝的都城面貌以及经济文化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此,记者刘周岩在《寻找夏朝》中说:“二里头遗址现在还不能确证是夏都,因为缺少如甲骨文那样的内证性的文字证据出土。二里头有可能是夏,乃至极有可能是夏,但这仍是假说。”由此可见()
A.考古发掘对历史研究价值比较有限B.文字出土有助于历史研究发展
C.考古必须与文献史料结合才有意义D.出土文字比其它文物意义更大
5.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单字达5000以上,其字形结构相当复杂,会意、假借、形声、转注在其中皆可找到实例;甲骨文语法完备,已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之分;句式结构也与其后的古汉语大体一致。据此可推断出()
A.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已经形成B,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加强
C.商代文明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D.中原地区与周边交流频繁
6.在商代,各方国的臣民都是为各地方伯所有,并不为商王所拥有,商王要想征召方国臣民必须通过方伯。西周分封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受(授)民受(授)疆土”,这就打破了诸侯、贵族所有不为商王所有的局限,使得诸侯之臣也成了周王之臣。这表明,分封制的推行()
A.瓦解了诸侯国的宗法秩序B.扩大了周天子统治权威
C.强化了对各级贵族的监察D.拓展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7.商朝时期,王室控制的各个方国和部族大部分是通过直接的军事手段征服而来。西周建立之后,周王室控制的诸侯国则主要是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分封而来。相对于商朝的地方管理,分封制可谓是一种基于长远的战略规划。由此可见,西周分封制()
A.取消了诸侯的独立地位B.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缓和了社会的各种矛盾D.有利于政治形势和秩序的稳定
8.下面西周制度示意图中,①②③应填写的分别是()
A.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B、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C.分封制、礼乐制、宗法制D.礼乐制、宗法制、分封制
9.商代甲骨文中有“大雨”“小雨”“雨小”“雨少”“少雨”“多雨”“疾雨”“雨疾”“雨不疾”等相关词语;还有如“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等短句。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B.农业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注重科技的实用性D.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10.周初,诸侯要到周王室参与助祭,并与周王分享祭典中的祭肉。西周晚期,诸侯很少参与或不再参与周王室的祭典,周天子往往将祭肉赐予强大诸侯,并表彰其功业。这一变化表明此时()
A.等级尊卑观念强化B.礼乐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C.王权衰落诸侯崛起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11.战国以前文献中,“华”与“夏”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别于周边的戎狄蛮夷。战国以后“华夏”渐为通用词,既包括原来的中原人,又包括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等。这反映出()
A.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B.传统华夷观念开始被打破
C.华夏的认同观日益增强D.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已消失
12.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劳动并不多见。到战国时期,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编户、纳税形式,农业家庭的经济、政治等职能加强。这主要是由于战国时期()
A.诸侯争霸和变法运动兴起的推动B.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结构变动
C.统治者对人口和土地控制的加强D.集体劳作形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1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开展变法。其中,魏国李悝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楚国吴起变法力主“三世而收爵禄”,秦国商鞅变法实施“废井田,开阡陌”。这些措施()
A.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B.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建立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D.废除了贵族世官的特权
1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期望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谓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道家则从哲理层面提出“道通为一”。这说明当时思想家们期望()
A.建立中央集权体制B.各家思想相互交融
C.国家治理统一有序D.尊崇君主重建伦理
15.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墨子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他们的思想()
A.标志着察举制度的形成B.都受到统治者的青睐
C.均反映平民的政治诉求D.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16.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左传》亦多引《诗经》为据。汉武帝时期,《诗经》成为儒家“五经”之一。这表明()
A.文化经典得以传承弘扬B.《诗经》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C.先秦诸子思想兼容并蓄D.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实现转型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3大题,满分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是中原地区早期国家和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在陶寺道址(属龙山文化)中发掘的宫殿区、仓储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等都被权力阶层所独有。在陶寺道址的墓葬中,既有规模宏大、地位凸显的宫殿夯土建筑,又有简陋普通的半地穴式或窑洞式小房子。陶寺道址早期和中期的墓葬都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且存在着多个层次等级。此外,陶寺遗址中还发现了许多乱葬墓,死者或被弃于灰坑,或被作为人牡用来祭祀,或被夯筑于城墙中,有的甚至是多人丛葬。围绕陶寺道址分布的14处遗址中,陶寺聚落在该聚落群中有着唯我独尊的地位,是绝对的中心聚落。-摘编自高江涛《试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模式与动力》
材料二
原始社会晚期的考古发掘中,甘肃大地湾群落以一个长方形主室为中心,两侧备有一侧室,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坐北朝南,无论是面积、质量还是结构都首屈一指。在这一时期的姜寨等遗址中,除作为群落中心的准都邑有墙垣或其他防御性设施外,其他聚落已没有了这些设施,在这些聚落中,还发现了相对独立的军事将领和巫现人员。此外,在良法文化区的大型墓中,有精致的玉铖等高级殉葬品,中型墓中玉铖的制作工艺与形制与之相比略逊一筹。在此时的大汶口墓地中,石钺、玉铖与作为贯通天地神人法器的骨牙雕同同时出土,说明这一神权与政权结合的传统至夏、商、周三代依然如故。
-摘编自马新《群落与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龙山文化考古遗存中蕴含的早期国家和文明的因素。(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原始社会晚期的考古发掘为依据,概述这一时期早期国家和文明的特征。(9分)
18.春秋战国诸子战争观(22分)
材料一
儒家的孟子,道家的庄子分别继承发展孔子、老子的反战主张,并将民本思想发挥到极点。孟子反对战争的态度异常坚决,其目标在于通过“仁政”彻底消除社会的不和谐、不公平,将战争消除在未萌之际。“道”是庄子哲学的基本范畴,“道”是万物的总根源,是充满自由的道。战争造成数以万计的人丧生于刀光剑影中,个体生命沦为战争工具,没有一丝自由可言。因此,庄子对战争非常反感,他转而关注人的精神世界。
法家、战国兵家以国家意志为根本宗旨,为实现短时间的国家利益最大化,急功近利,以战求强。他们的战争观带有浓厚功利主义色彩,反映了新兴上升势力的积极进取面貌。他们从本质上排除了战争本身的道义责任和起码的人道精神,过于热衷战争,认为战争万能,是统治者攫取私利的最有效的手段。
材料二
春秋战国诸子战争观得到恰当的运用,为迅速结束春秋战国的混战做出了巨大贡献。慎战反映出了诸子的和平主义倾向,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和平的实现。春秋战国诸子战争观认识到民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国家的根本,所以其战争观带有强烈的民本精神,重人道,以人为终极关怀,彰显人性的光辉,反映出来的对社会和平和未来美好前景的憧憬,为世世代代追求和平的人们点燃了永不熄灭的灯火。这个时期的战争观的迅速成熟,丰富了我国军事思想文化,完善了军事思想体系,是我国军事思想史上光辉的一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儒家、道教和法家、兵家对待战争的不同态度,并说明其态度不同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战国诸子战争观的积极影响。(10分)
19.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12分)材料
社会转型的含义:社会转型指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结构性或根本性的社会变动,它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所引发的超越原有社会模式的全方位、革命性的质变。
社会转型的特点与原因:①社会转型是一个漫长和复杂变迁过程,是对旧体制逐步破除和新体制全面确立;②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领域;③社会转型的成因很多,而且互动制衡,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请你以春秋战国为例说明社会转型上述特点,分析其体现出的时代潮流。(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历史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
(1)因素:权力阶层的出现;等级结构的形成;阶级分化的产生;中心聚落的出现。(9分,任答三点即可)
(2)特征:出现最高权力所有者;出现宏伟建筑和防御工事;群落实现初步统一;相对独立的职官设置;神权与政权的结合;出现集权趋势。(9分,任答三点即可)
18.【答案】
(1)不同主张:儒家、道家反对战争,法家、兵家主张战争。(4分)
原因:反对战争的原因:民本思想的影响;坚持“仁政”和“道”的理念。(4分)主张战争的原因:富国强兵的需要;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4分)
(2)影响:有利于迅速结束春秋战国的混战,实现社会安定;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价值观;彰显了民本精神;丰富了我国军事思想文化,完善了军事思想体系。(10分)
19.【答案】
说明:
经济上:春秋战国之际,随着铁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纷起,各国先后进行了变法,创立了集权制、官僚制、郡县制等一系列新制度,出现了中央集权政治的萌芽。
思想文化上:教育由官方垄断到走向民间,出现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
民族关系上: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社会上: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
潮流: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墓号
出土情况
M3
玉钺1玉斧1石钺14石斧3
M5
玉钺3石钺4石斧4
M10
石钺2
M11
玉钺2石斧8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B
C
B
D
B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A
C
D
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临泉田家炳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临泉田家炳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A4,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 表 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临泉田家炳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