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运用(25分)
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当布料还在织布机上的时候,皇帝就很想亲自去看它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然后他就到那两个狡huá的骗子所在的地方去。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fù精力织布,但是一根线的影子也看不见。
②“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
③“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④“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1)给选文中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狡huá______ ②全fù精力______ ③骇人听闻______
(2)下列语法知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可是他们也没有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中的“他们”是代词。
B.“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中“可怕”是副词,“遇见”是动词。
C.“皇帝就很想亲自去看它一次。”中的“一次”是数量词。
D.“温柔”“奋不顾身”“大公无私”“见义勇为”都是褒义词。
(3)皇帝为什么把看不见这些布看作是“最可怕”的事?
【答案】(1)①猾 ②副 ③hài (2)B
(3)因为皇帝认为自己如果看不见这些布,就说明自己是愚蠢的或不够资格当皇帝,这将威胁到他的皇权和尊严。
【解析】
(1)本题考查汉字字形和字音。
狡猾(jiǎ huá):阴险奸诈,诡计多端。
全副精力(quán fù jīng lì):全部精力。
骇人听闻(hài rén tīng wén):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2)本题考查语法知识。
B.“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中“可怕”是形容词,并非是“副词”。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第③段“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可知:皇帝什么也没看见,他害怕他自己是因为愚蠢或者不够资格当皇帝而看不到布料,这样的话会威胁到他的皇位,所以他认为这是“最可怕”的事。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那乐声,高亢雄浑。在夜雾中直冲霄汉,令人叹为观止。
B.自媒体时代,一些人通过博眼球的标题哗众取宠,我们要抵制这种现象。
C.这部著作,是作者花费大半生光阴,殚精竭虑写成的。
D.《经典咏流传》将古典高雅的诗词和现代优美的旋律完美融合,二者相得益彰,让传统文化在古今映照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辨析。
A.叹为观止: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这里形容“乐声”,使用对象错误;
B.哗众取宠:指用浮夸的言行迎合众人,以博取众人的好感或拥护。这里形容“博眼球的标题”,使用恰当;
C.殚精竭虑:使尽了精力,费尽了心思。这里形容作者写作的不易,使用恰当;
D.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这里形容“古典高雅的诗词和现代优美的旋律完美融合”,使用恰当。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只有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幅提升,就能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出中国力量。
B.加强劳动教育要深刻理解劳动与教育的关系,避免坐在教室里讲劳动的现象不再出现。
C.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D.从“东方红”一号到神十六号,我国航天事业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不断刷新纪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A.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可将“只有”改为“只要”,或将“就”改为“才”;
B.否定不当,可删去“不”;
D.语序不当,可将“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无到有”改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狼》选自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郭沫若评价《聊斋志异》为“写人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B.《植树的牧羊人》是一篇著名的绘本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C.《天上的街市》作者郭沫若,是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话剧《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
D.伊索,古希腊作家,善讲寓言讽刺权贵。《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均选自《伊索寓言》。寓言一般比较短小,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
C.《女神》《星空》是郭沫若代表诗集,并非是“话剧”。
5.根据提示,填写诗文。
(1)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2)______,定然有美丽的街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3)______,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李商隐在《夜雨寄北》诗中回答亲人归期未卜,并用雨景衬托浓郁相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我国古代文学中,常将“秋”与“愁”等同起来,但刘禹锡却与众不同,他在《秋词》中用形象生动的诗句“______,______”,将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答案】(1)河流大野犹嫌束 (2)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3)僵卧孤村不自哀
(4)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5)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6.根据你对《西游记》这部名著的阅读,回答下面问题。
那洞门里有两个女童,闻得声音开了门,见是牛魔王嘴脸,即入报“奶奶,爷爷来家了。”
那罗刹听言,忙整云鬟,急移莲步,出门迎接,这大圣下雕鞍,牵进金睛兽;弄大胆,诓骗女佳人。罗刹女肉眼,认他不出,即携手而入。(选自60回)
(1)这段文字叙述的是孙悟空______(填数字)调芭蕉扇中的情节,罗刹女不愿意借出真扇的原因是______。
(2)关于《西游记》的主人公是唐僧还是孙悟空这一问题,同学们有不同的看法。你认为是谁,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①二 ②罗刹女的儿子红孩儿因孙悟空被观音菩萨收为善财童子,母子分离,她认为孙悟空害了她的儿子。
(2)示例一:我认为《西游记》的主人公是唐僧。因为唐僧是取经队伍的核心,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慈悲的胸怀,始终坚持西行取经的目标,不畏艰难险阻,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他的形象体现了佛教的慈悲和智慧,也代表了一种追求真理和正义的精神。
示例二:我认为《西游记》的主人公是孙悟空。因为孙悟空是小说中最具传奇色彩和个性魅力的人物,他神通广大,机智勇敢,敢于反抗权威,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他的经历充满了挑战和成长,从一个顽皮的猴子逐渐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和担当的英雄。他的形象代表了一种反抗精神和对自由的追求,也给读者带来了很多欢乐和感动。
【解析】
(1)本题考查把握名著内容。
悟空三调芭蕉扇情节概括:一调:悟空初次借扇,被铁扇公主用芭蕉扇扇到五万四千里外。灵吉菩萨得知实情,给他一粒“定风丹”再去借扇。公主又用扇扇他,悟空口含定风丹,一动不动。公主害怕忙回了洞府,闭门不出。悟空变作一只小虫,飞入洞中,钻在茶沫之下,随茶水被公主喝入肚腹之中,拳打脚踢,来回翻腾,公主腹中疼难忍,答应借扇,但给的是一把假扇。
二调:悟空二次来借扇,悟空变成牛魔王模样,骗得真扇,却被牛魔王所变的猪八戒夺回。
三调悟空三次来借扇,悟空与牛魔王大战,八戒、沙僧、哪吒及天神上前助战,最后把牛魔王打得现出原形。悟空用芭蕉扇扇灭山火,师徒四人继续西行取经。
结合“见是牛魔王嘴脸”可知,本情节是二调芭蕉扇中的情节。
《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是:火云洞红孩儿是牛魔王与铁扇公主的儿子,用苦肉计骗取了唐僧的信任,纵风将唐僧抓走,并口喷三昧真火烧得悟空、八戒落荒而逃。悟空请来龙王洒下雨水,反被烧伤。八戒去请观音,被红孩儿假扮观音捉去,最终悟空请观音帮忙,用莲花宝座降伏红孩儿,收他做了善财童子。罗刹女认为孙悟空害她母子分离,怀恨悟空,不愿意借出真扇。
(2)本题探究小说主人公。
唐僧,俗姓陈,名江流,法号玄奘,唐太宗赐号“三藏”,还称其为“御弟圣僧”。自幼在寺庙中出家修行,勤敏好学,悟性极高,被如来佛祖暗中选中去西天取经,并赐宝物三件:袈裟、九环锡杖、紧箍咒。他西行取经遭遇九九八十一难,始终不改志向,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保护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真经,被封为“旃檀功德佛”。心地善良、目标明确、立场坚定、恪守宗教信条和封建礼教,严守性格特征戒律,不受妖魔的利诱。但有时迂腐顽固、好坏不辨,盲目慈悲,胆小懦弱且常误信谗言。
孙悟空,又名孙行者,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仙石孕育而生。为寻求长生之道,漂洋过海,拜菩提祖师为师,习得七十二变化和筋斗云本领。向龙王讨得如意金箍棒。大闹天宫,在太上老君炼丹炉里炼成了一双火眼金睛。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唐僧取经路过此山,救下悟空。经观音点化,拜唐僧为师。取经路上,孙悟空降妖除怪,屡建奇功,但三番两次被唐僧误解、驱逐。最终和师父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修得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他神通广大、机智勇敢、乐观自信、桀骜不驯、疾恶如仇、敢于反抗压迫,充满斗争精神。但有时喜欢“戴高帽”,好胜心强,喜欢搞恶作剧。结合以上分析组织答案即可。
示例:
我认为《西游记》的主人公是孙悟空。因为首先孙悟空在小说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戏份。他从石猴出世、大闹天宫,到被压五行山下,再到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贯穿了整个故事的始终。其次,孙悟空的性格和成长历程非常鲜明和丰富。他从一个桀骜不驯的妖猴,逐渐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懂得忍耐和智慧的取经人,展现了明显的成长弧线。最后,孙悟空的形象深入人心,他的机智、勇敢和忠诚使他成为了《西游记》中最具代表性和吸引力的角色。因此,我认为孙悟空是《西游记》的主人公。
二、阅读(45分)
(一)古诗词赏析(4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7.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8.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7.描绘出一种苍茫、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8.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解析】
【7题详解】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8题详解】
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阅读全诗,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由此可知,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二)(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9.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 (2)险躁则不能治性 治:
(3)国人道之 道: (4)丁氏对曰 对: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及其家穿井 一狼洞其中B.夫君子之行 久之,目似瞑
C.夫学须静也 不若无闻也D.闻之于宋君 其一犬坐于前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2)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12.(1)【甲】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
(2)读了【乙】这则寓言故事,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传闻?
【答案】9.(1)放纵(2)修养(3)讲述(4)回答
10.C
11.(1)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2)有听到这件事并传说的人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12.(1)甲文从修身和治学两个方面进行“家教”。
(2)对待生活中的传闻,我们应该保持理性,不要轻易相信,要进行调查和核实,避免以讹传讹。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淫:放纵;
(2)句意: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治:修养;
(3)句意: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道:讲述;
(4)句意:丁家的人回答。对:回答。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他们/代词,其中的,指的是积薪;
B.结构助词,的/音节助词,无义;
C.都是语气助词,表示陈述语气,无义;
D.介词,被/介词,在。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驰:疾速逝去;去:消失;
(2)闻:听到;传:传播;得:得到。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甲文结合“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知,主要是围绕一个“静”来展开的,强调静在修身养性重点的重要作用。
甲文结合“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知:作者认为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进才干。没有志向是学不了习的。强调治学的重要性的。
由此可见作者从“修身”和“治学”两个方面来进行家教。
乙文结合“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可知:丁家挖井以后,多出一个劳动力,并非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可传言却说丁家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在作者看来,如果听到的是毫无根据的传闻还不如不知道这些传闻了。由此启发“我们”面对生活的传闻,要理性对待应当理性对待传闻,核实真相,不轻信谣言。
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浇田、打水,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的人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三)(10分)
阅读《猫》节选,回答各小题。
猫(郑振铎)
①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失踪或死亡……
②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③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④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⑤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⑥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⑦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⑧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⑨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⑩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⑪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⑫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⑬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⑭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⑮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⑯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⑰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⑱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3.文中第三只猫“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表现在哪些方面?
14.联系上下文,赏析“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一句。
15.“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作为文章的结尾,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13.表现在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它常常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但大家对它不太感兴趣;它对芙蓉鸟似乎特别注意,但大家并没有特别关注它。
14.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的暴怒,我的虐待”比作“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内心的自责和愧疚,突出了“我”意识到自己冤枉了猫后的痛苦心情。
15.在内容上,突出了“我”内心的愧疚和自责,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愧疚和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②段“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可知:这只花猫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
结合第②段“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可知:我们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这只猫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蜷伏,但很少人想逗它。
结合第④段“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可知: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但没有人去在意它。
【14题详解】
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
“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运用比喻,把“我的暴怒、我的虐待”比作针,生动地表现了“我”的悔恨与自责。结合第⑮段“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第⑯段“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可知:“我”知道真相后,知道自己在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那只可怜的猫以后内心非常痛苦,表现“我”具有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句段作用。
结合第⑯段“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第⑰段“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第⑱段“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可知:“我”因为妄下断论冤枉一直不会说话的猫,并且没有机会补救我的过失,对于它的亡失,“我”的内心充满懊悔,同时“我”也在反思自己的冲动行为。“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中的“永无”表现“我”无法改正错误的懊悔,“永不”显示作者态度决绝,总结全文,表现“我”的愧疚和自责之情。
结合第①段“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失踪或死亡”,第⑱段“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可知:这段话是总结全文,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加完整。
(四)(17分)
父亲和树
陈宝全
①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
②只有父亲理解这些老了的苹果树的心思,他提着斧头进了果园。
③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
④父亲在动手之前,用手量了这棵苹果树的树干,四作多一点。父亲知道,它的身体里藏着30个年轮。也就是说,上世纪80年代末,它还是一株小树苗,嫩叶在阳光下尽情地舒展,细小的枝条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期待。现在,父亲拖着瘦弱的身子,要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介入一棵他亲自栽植的苹果树的命运。
⑤斧头落下去,父亲听到了树皮破裂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比斧子撞击树干的声音要小很多,却还是被父亲敏感地捕提到了。父亲落泪了。
⑥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
⑦上世纪80年代,父亲和大多数李家山的村民一样,刚刚吃饱肚子,从没有去设想未来。作为木匠的父亲,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修房子上。在他栽下第一批苹果树苗的时候,大片的小麦仍然享有辽阔的土地,是地里的主角。为了保住小麦,人们曾与草作战,把它们统统赶出麦田。在田里,草都不让长,怎么会容忍树长进去?
⑧父亲是在乡村干部的劝说下,才栽下了第一片果树。
⑨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
⑩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父亲妥协了。为此,父亲的果树也在年轮里写下了新的愿景: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
⑪到第八个年头,父亲果园里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按照时序,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也突飞猛进地好了起来。
⑫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吱嘎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
⑬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他将用近一个月的时间,砍倒果园里所有的老树,再把它们劈成木柴。这些带着浓郁芳香的木柴,将陪伴他度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
⑭父亲不再主持果园里的事,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到果园里转转。砍掉了老树的土地,平整而安详,像是卸下了所有的负担,在休憩,在安睡。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6.下列对于标题《父亲和树》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父亲”和“树”是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围绕二者之间的故事展开叙述。
B.“和”字暗示了父亲和苹果树的密切关系。
C.文章以“苹果树”和“父亲的情感变化”两条线索贯穿全文。
D.点明文章主旨,揭示父亲砍掉苹果树、破坏生态的痛苦和悔恨。
17.请用词语概括父亲对苹果树的感情变化。
抗拒——( )——( )——难过
18.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
19.结合本文谈谈你在父亲身上发现了哪些美好品质。
20.文章结尾处写到:“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对此,你有哪些感悟?
【答案】16.D
17.①妥协 ②兴奋
18.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比作“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与苹果树关系的和谐友好;表达父亲对砍到苹果树的不舍、难过之情。
19.父亲是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父亲是一个善良、懂得感恩的人;父亲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父亲是一个率真、朴实无华的人;父亲是一个重感情、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
20.现在的老苹果树砍了,把土壤的肥力留给新的苹果树,新的苹果树又会继续焕发生机,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和馈赠;这体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和生命的交替;苹果树给我们家做出巨大贡献,表达作者对苹果树无私奉献和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父亲和苹果树一样勤劳、无私奉献,表达作者对父亲的赞美、感激之情。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
D.根据第①段“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可知,父亲砍苹果树的原因是:这些树老了,结不了多少果子了;
根据第⑫段“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可知,父亲为砍倒苹果树而难过;根据第⑬段“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可知,父亲对苹果树的不舍之情;
由此可知,标题《父亲和树》点明文章主旨,揭示父亲砍树苹果树的原因,表达对苹果树的不舍难过之情;而非“破坏生态的痛苦和悔恨”;理解有误。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变化。
根据第⑨段“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可知,父亲对载苹果树持抗拒的态度;
根据第⑩段“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父亲妥协了。为此,父亲的果树也在年轮里写下了新的愿景: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可知,父亲看到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妥协了,还许下新的愿景;
根据第⑪段“到第八个年头,父亲果园里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可知,父亲进入了一种持续兴奋的状态;
根据第⑫段“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可知,父亲为砍倒苹果树而难过。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词句的赏析。
根据第⑫段“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可知,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比作“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与苹果树关系的和谐友好;
根据第⑫段“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吱嘎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可知,表达父亲对砍到苹果树的不舍、难过之情。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第③段“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可知,父亲是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根据第⑥段“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可知,父亲明白苹果树对我们的的贡献,表现出父亲是一个善良、懂得感恩的人;
根据第⑦段“上世纪80年代,父亲和大多数李家山的村民一样,刚刚吃饱肚子,从没有去设想未来。作为木匠的父亲,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修房子上”可知,父亲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
根据第⑨段“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可知,父亲是一个率真、朴实无华的人;
根据第⑫段“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可知,父亲因砍到苹果树而难过,表现父亲与苹果树关系密切,表现父亲是一个重感情、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根据第⑭段“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第①段“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可知,现在的老苹果树砍了,把土壤的肥力留给新的苹果树,新的苹果树又会继续焕发生机,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和馈赠;这体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和生命的交替;
根据第⑥段“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第⑭段“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可知,苹果树给我们家做出巨大贡献,表达作者对苹果树无私奉献和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根据第③段“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可知,父亲和苹果树一样勤劳、无私奉献,表达作者对父亲的赞美、感激之情。
三、写作(50分)
21.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是朱自清先生散文名篇《春》的开头。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曾有过急切盼望。
请以“我盼望______”为题,并以“盼望着,盼望着……”开头,写一篇文章。
要求: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情感真挚;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答案】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2024年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中考三模语文试卷(含解析),共28页。
这是一份2024年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中考三模语文试卷,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