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部分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联考生物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部分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联考生物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研究表明,在弱光及黑暗条件下衣藻通过无氧呼吸产生的弱酸会进入类囊体腔并解离出氢离子,由于氢离子无法直接穿过类囊体膜导致腔内氢离子不断积累,出现酸化,进而抑制光合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黑暗条件下衣藻细胞质基质内的pH低于类囊体腔
B. 弱酸与氢离子比较,弱酸透过类囊体膜的通透性更大
C. 类囊体腔酸化可能导致光反应生成的NADPH和ATP减少
D. 类囊体腔内的酸化程度可能与无氧呼吸产生的弱酸总积累量呈正相关
【答案】A
【分析】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是水光解形成氧气和还原氢的过程,该过程中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 能储存在ATP中;暗反应阶段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二氧化碳固定是二氧化碳与1分子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
【详解】A、题意显示,在弱光及黑暗条件下衣藻会逐渐积累H+,导致叶绿体类囊体腔酸化,所以黑暗条件下衣藻细胞质基质内的pH高于类囊体腔,A错误;
B、由于弱酸透过类囊体膜的通透性更大,所以弱酸可以进入类囊体,分解产生的氢离子由于通透性小,无法离开类囊体腔,因此导致酸化,B正确;
C、题意显示,类囊体腔酸化会抑制光合作用,可能导致光反应生成的NADPH和ATP减少,C正确;
D、无氧呼吸产生的弱酸导致类囊体腔酸化,类囊体腔内的酸化程度可能与无氧呼吸产生弱酸的总积累量呈正相关,即无氧呼吸产生弱酸的总积累量多,进而类囊体腔内的酸化程度高,D正确。
故选A。
2. 内环境稳态是人体各项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般情况下,人体消化道的蛋白质不能进入内环境维持渗透压
B.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 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发生变化时,机体也可能处于稳态
D.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就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D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A、人体从消化道不能吸收蛋白质,必须消化成氨基酸后才能被吸收,进入内环境维持渗透压,A正确;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B正确;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发生变化时,机体也可能处于稳态,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温度、pH、渗透压等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D。
3. 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单独的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立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如果之后只出现铃声而没有食物,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会逐渐减少,最后完全没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条件反射的建立说明铃声由无关刺激转化为了条件刺激
B. 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都是学习的过程,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C.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在中枢把原先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
D. 铃声引起唾液的分泌和食物引起味觉属于不同的反射
【答案】D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单独的铃声刺激不会引起唾液分泌,若每次在铃声后立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建立说明铃声由无关刺激转化为了条件刺激,A正确;
B、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条件反射没有得到强化会逐渐消退,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正确;
C、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效应的信号,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C正确;
D、食物引起味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D错误。
故选D。
4. 芬太尼是全球严格管控的强效麻醉性镇痛药,作用机理如图所示,同时芬太尼的脂溶性很强,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作用于脑部某神经元受体,促进多巴胺释放,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但长期使用会成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Ca2+内流可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该融合过程不消耗ATP
B. 长期使用芬太尼会成瘾,可能是因为长期使用芬太尼后人体更难兴奋
C. 多巴胺与相应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神经元膜内的钠离子浓度大于膜外
D. 芬太尼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结合
【答案】B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A、Ca2+内流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不消耗ATP,但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属于胞吐,需要ATP供能,A错误;
B、长期使用芬太尼会成瘾,可能因为长期使用芬太尼,会导致突触后膜对多巴胺敏感性降低,人体更难兴奋,B正确;
C、无论多巴胺是否与受体结合,神经元膜内的钠离子浓度都低于膜外,C错误;
D、由图可知,芬太尼会促进K+外流,抑制Ca2+内流,从而抑制图中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使兴奋不能在神经元间传递,从而达到镇痛效果,D错误。
故选B。
5. 成年人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膀胱逼尿肌接收兴奋后收缩,产生排尿反射。逼尿肌收缩时,又刺激牵张感受器,引起膀胱逼尿肌反射性收缩,直至膀胱内尿液被排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膀胱内尿液被排空的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
B. 成人患者出现不受意识支配的排尿情况,原因是脊髓中的排尿中枢损坏
C. 副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膀胱缩小;交感神经兴奋,不会使膀胱缩小
D. 大脑可以对脊髓的排尿中枢进行调控,体现了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答案】C
【分析】神经系统存在分级调节,脊髓等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会受到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详解】A、膀胱内尿液被排空的过程存在正反馈调节,A错误;
B、有些成人患者出现不受意识支配的排尿情况,是因为失去了大脑皮层的控制,B错误;
C、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膀胱缩小,C正确;
D、大脑可以对脊髓的排尿中枢进行调控,体现了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D错误。
故选C。
6. 为研究血管紧张素与渴觉的关系,科研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将体重相近、饮水量相当的长跑运动员均分为两组,让其进行长跑,直至体重减轻0.5kg。随后让第1组运动员摄入0.5L纯净水,第2组运动员摄入0.5L质量分数为0.5%的食盐水,并要求他们将渴觉的变化用1~10进行打分(数值越大渴觉越明显),同时分别定时测定运动员体内血管紧张素的相对含量,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剧烈运动时大量出汗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最终在下丘脑处产生渴觉
B. 在一定的实验范围内,各组的血管紧张素相对含量均与渴觉指数呈正相关
C. 血管紧张素可能具有抑制醛固酮释放的作用
D. 饮水20min后,第1组运动员血浆中的抗利尿激素浓度高于第2组
【答案】B
【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A、剧烈运动后会口渴,是因为大量出汗导致水分丢失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A错误;
B、表中实验数据显示血管紧张素相对含量越高渴觉越明显,结果表明,在实验一定范围内,血管紧张素相对含量越高,渴觉指数越大,呈正相关,B正确;
C、在运动过程中丢失水分的同时也丢失了大量无机盐离子,第1组运动员饮水2h后血管紧张素相对含量较第二组更高,醛固酮能促进钠离子的重吸收,血管紧张素可能具有促进醛固酮释放的作用,C错误;
D、第1组饮用纯净水20min后,纯净水被吸收入内环境后,渗透压明显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第2组饮用0.5%的食盐水20min后,机体的渗透压下降不明显,故第2组抗利尿激素分泌量比第1组多,D错误。
故选B。
7.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人体在长期应激状态下容易出现的一种胃肠道疾病,典型症状为腹痛、腹胀和排便频率改变等。皮质酮(CORT,一种激素)以及促炎细胞因子增加可能是IBS发病的主要原因,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CRH表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表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CORT表示皮质酮。
A. 短期应激也会导致CORT的分泌量持续增加
B. 副交感神经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巨噬细胞时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C. 肠道活动可受到交感神经的作用,当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时,肠道的蠕动会减弱
D. 针对IBS与促炎细胞因子的关联,可以使用抗炎药物减轻肠道炎症,改善症状
【答案】A
【分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个内脏器官的作用往往是相反的,交感神经可以使心跳加快、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慢、减弱。
【详解】A、CORT的分泌的调节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来进行的,存在反馈调节,因此短期应激不会导致CORT的分泌量持续增加,A错误;
B、结合图示可知,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以抑制巨噬细胞释放多种促炎细胞因子,释放的乙酰胆碱起抑制的作用,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B正确;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个内脏器官的作用往往是相反的,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时,肠道的蠕动会减弱,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时,肠道的蠕动会增强,C正确;
D、长期应激会抑制副交感神经释放乙酰胆碱,减少对巨噬细胞释放多种促炎因子的抑制作用,因此会促进巨噬细胞释放多种促炎因子导致肠道炎症,使用抗炎药物可以减轻肠道炎症,改善症状,D正确。
故选A。
8. 下图为一种“人工肾”示意图。患者的血液在中空纤维管中流动,透析液在管外反向流动,血液中的小分子废物通过血液透析膜(中空纤维管壁)进入透析液中。血液从患者臂部或腿部的血管通路流入人工肾,经过人工肾得到净化后,又流回静脉。透析过程中,透析液的钠浓度通常设置在135至140mml/L之间,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透析液的钠浓度可以进行调整,低钠透析(透析液的钠浓度低于135mml/L)可以促进钠的弥散丢失。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工肾”中的血液透析膜属于生物膜
B. 若人体出现血液中钠离子大量流失,产生的醛固酮会持续增多
C. 高钠透析(透析液的钠浓度高于140mml/L)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口渴
D. 对于高血压患者不应采用低钠透析,需采用高钠透析
【答案】C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血液透析膜是人工合成的膜性材料,不属于生物膜,A错误;
B、若人体出现血液中钠离子大量流失,渗透压会降低,肾上腺皮质会分泌醛固酮,促进对钠离子的重吸收,血钠含量升高后,醛固酮分泌减少,B错误;
CD、高钠透析会使患者细胞外液钠离子增多,渗透压升高,产生渴感;低钠透析可以促进钠离子的弥散丢失,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血压下降,对于高血压患者应采用低钠透析,C正确,D错误。
故选C。
9. 2024年7月16日,我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了新一代异体通用型CAR—T疗法,帮助3例患有严重自身免疫病的患者达到长期缓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研究成果有望找到治疗自身免疫类疾病的新方法
B. 自身免疫病患者可以通过移植自身造血干细胞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
C. 患自身免疫病说明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异常
D. 免疫系统对自身细胞发起作用即为自身免疫病
【答案】D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详解】A、题意显示,我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了新一代异体通用型CAR—T疗法,帮助3例患有严重自身免疫病的患者达到长期缓解,据此可推测,该研究成果有望找到治疗自身免疫类疾病的新方法,A正确;
B、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自身免疫病的方法,对病情严重的自身免疫病患者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目前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B正确;
C、自身免疫病通常是免疫过强导致抗体攻击自身的结构和物质造成的,患自身免疫病说明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异常,C正确;
D、免疫系统对自身细胞发起作用,破坏机体正常组织或引起生理功能紊乱,才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D错误。
故选D。
10. 如图为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②~⑤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④相比,②中含有的K+、蛋白质含量较多
B. 若该组织为胰岛,则进食后短时间内I端胰岛素含量高于Ⅱ端
C. ⑤中含有激素、乳酸脱氢酶、尿素、胆固醇等物质
D. 肺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B
【分析】组织液主要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形成,大部分物质能够被重新吸收回血浆。淋巴液是由一部分组织液经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的,最终汇入血浆。
题图分析,图中Ⅰ为动脉端,Ⅱ为静脉端,②为细胞内液,③为淋巴液,④为组织液,⑤为血浆。
【详解】A、④是组织液,②是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相比,细胞内液中含有的K+、蛋白质含量较多,A正确;
B、若该组织为胰岛,则进食后短时间内机体血糖含量升高,血液流经胰岛组织,胰岛素分泌增加,I端胰岛素含量低于Ⅱ端,B错误;
C、⑤是血浆,血浆中含有激素、乳酸脱氢酶、尿素、胆固醇等物质,C正确;
D、肺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B。
11. 19世纪,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许多疾病与内分泌腺有关。于是科学家们展开了相关研究,下列关于激素的发现与探究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 班廷和贝斯特用正常狗的胰腺提取液进行实验证实了胰岛素由胰腺中的胰岛分泌
B. 给摘除睾丸的公鸡移植睾丸以证明睾丸分泌雄激素的实验,运用的是“减法原理”
C.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细胞分泌,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D. 重新植入睾丸可恢复先前摘除睾丸公鸡求偶等行为,该实验不能说明睾酮是其分泌的雄激素
【答案】D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与常态相比,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与常态相比,人为减少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
【详解】A、正常狗的胰腺提取液中含有胰蛋白酶会将胰岛素分解,所以不能用正常狗的胰腺提取液进行实验,A错误;
B、给摘除睾丸的公鸡移植睾丸以证明睾丸分泌雄激素的实验,运用的是“加法原理”,B错误;
C、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促进胰腺分泌胰液,C错误;
D、重新植入睾丸可恢复先前摘除睾丸公鸡求偶等行为说明睾丸与雄性性征有关,但不能说明睾酮是其分泌的雄激素,D正确。
故选D。
12. 人体扁桃体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其表面覆有储存丰富的共生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即扁桃体菌群,在维持免疫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共生链球菌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扁桃体中显著减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扁桃体属于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并集中分布的场所
B. 人体感冒时出现扁桃体肿大,说明感冒病毒突破了一、二两道防线
C.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理是过敏原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
D. 相同病原体侵入不同人体后激活的B细胞分泌的抗体都相同
【答案】B
【分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有B细胞和T细胞,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成熟,T细胞转移到胸腺成熟,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详解】A、扁桃体属于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A错误;
B、皮肤、黏膜构成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第二道防线,扁桃体肿大说明感冒病毒突破了一、二两道防线,B正确;
C、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病,过敏原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导致相应细胞释放组胺后引起反应是过敏反应的机理,C错误;
D、一个病原体可能含有多个抗原,相同病原体侵入不同人体后,B细胞识别的抗原可能不同,进而分化形成不同的浆细胞,所以产生的抗体也可能不同,D错误。
故选B。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顶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3. 2023年3月,中国科学团队宣布发现了耐盐碱的关键基因,这对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在靠近海滩或海水与淡水汇合的河口地区,一些植物遭受着高盐环境胁迫。如图是耐盐植物根细胞参与抵抗盐胁迫有关的结构示意图(HKT1、AKT1、SOS1和NHX均为转运蛋白)。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 耐盐植物根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与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B. 据图分析,Na+借助转运蛋白SOS1以协助扩散方式离开根细胞
C. 据图分析,H+离开根细胞与Na+进入液泡所用的能量形式相同
D. 细胞质基质与细胞液pH的差异主要是由H+—ATP泵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维持
【答案】BC
【分析】分析题图,根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pH为7.5,而细胞膜外和液泡膜内pH均为5.5,细胞质基质中H+含量比细胞膜外和液泡膜内低,H+运输到细胞膜外和液泡内是逆浓度梯度运输,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SOS1将H+运进细胞质基质的同时,将Na+排出细胞。NHX将H+运入细胞质基质的同时,将Na+运输到液泡内。
【详解】A、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或转运蛋白空间结构的变化,对于许多物质的跨膜运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A正确;
B、据图分析,Na+借助转运蛋白SOS1离开根细胞,其能量由H+提供的势能,为主动运输,B错误;
C、H+离开根细胞所用的能量由ATP提供,Na+进入液泡所用的能量,是由H+提供势能,两者所用的能量形式不相同,C错误;
D、据图可知,耐盐植物根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pH为7.5,而细胞液中pH为5.5,细胞质基质中H+含量比细胞液中低,要维持这种浓度差,H+-ATP泵运输H+方式为主动运输,将其转运到细胞液中,D正确。
故选BC。
14. 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并发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中的特殊类型的青光眼,其主要发病原因是糖皮质激素可能影响眼部的免疫反应,导致眼球内部发生炎症反应,从而导致房水产生增加或排出减少,从而导致眼内压升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房水与泪液均属于组织液,两者均为眼球组织细胞生活的环境
B. 不能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
C. 房水中可能存在抗体、氨基酸和糖原等物质
D. 选用角膜通透性较差的激素能够降低激素性青光眼的发病率
【答案】AC
【分析】一、房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属于组织液的一种。
二、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
【详解】A、房水属于组织液,泪液是外分泌腺分泌的液体,不属于组织液,不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环境,A错误;
B、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可能会导致青光眼,故不能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B正确;
C、糖原位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角膜通透性较差能够减少激素进入角膜引发炎症反应,因此选用角膜通透性较差的激素能够降低激素性青光眼的发病率,D正确。
故选AC。
15. “肌萎缩侧索硬化”又称渐冻症,是患者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其所支配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不能运动,包括吞咽和说话困难,直至呼吸衰竭,身体就像逐渐被冻住一样。科学家利用神经干细胞合成的蛋白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来促进运动神经元功能的恢复。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患者损伤的运动神经元属于传出神经,其包含躯体运动神经与内脏运动神经
B. 若将神经干细胞分化成胶质细胞,则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C. 肌肉细胞内无法合成GDNF是因为该细胞不含有合成GDNF的基因
D. 呼吸衰竭的原因一定是病灶扩展到脑干,导致脑干损伤
【答案】A
【分析】传出神经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其中内脏运动神经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患者损伤的运动神经元属于传出神经,其包含躯体运动神经与内脏运动神经,A正确;
B、将神经干细胞分化成胶质细胞,没有形成个体,未体现细胞的全能性,B错误;
C、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细胞所含基因都相同,肌肉细胞内无法合成GDNF是因为该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在肌肉细胞中不表达,C错误;
D、呼吸衰竭的原因也可能是呼吸肌逐渐无力和萎缩,导致无法完成呼吸运动,D错误。
故选A。
16.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了两位在mRNA疫苗研发上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他们发现进行核苷碱基修饰能减轻外源mRNA引发的炎症反应,提高mRNA疫苗的稳定性。下图是mRNA疫苗作用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mRNA疫苗通过胞吞进入人体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B. 注射mRNA疫苗既能引发体液免疫,也能引发细胞免疫
C. 第二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D. mRNA疫苗不能在人体内稳定存在,使用时需多次注射
【答案】BCD
【分析】mRNA疫苗通过疫苗中的mRNA进入人体细胞后表达出病原体的某种抗原蛋白,从而使机体产生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
【详解】A、mRNA疫苗通过胞吞进入人体细胞,体现了细胞膜流动性的结构特点,A错误;
B、mRNA疫苗在细胞中翻译出抗原蛋白,因此既能引发体液免疫,也能引发细胞免疫,B正确;
C、第二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B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即短期内产生大量的抗体,因而二次免疫表现迅速而强烈,C正确;
D、mRNA一般是单链,结构不稳定易降解,D正确。
故选BC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7.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患者会反复出现强迫思维和行为,且无法自控。英国科学家发现,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传递的潜在失衡或导致了强迫行为的产生,研究结果或为今后的强迫症治疗提供思路,相关研究6月27日发表于《自然—通讯》。图1为强迫行为发生时人体反射弧某神经元局部的电位,图2为5-羟色胺的调节示意图,氟西汀(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是治疗强迫症的常用药物。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标注①②间的电位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峰值的大小与神经纤维膜两侧____浓度有关,兴奋在该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____(填“向左”“向右”或“双向”),①处即将发生____(填“Na+内流”或“K+外流”)。
(2)信号在图2中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
(3)患者服用氟西汀后,能够____(填“提高”或“降低”)突触间隙5-羟色胺的含量,以抑制兴奋传递,从而一定程度缓解其强迫行为。长期服用氟西汀会导致药物依赖,其原因可能是____。
【答案】(1)①. Na+/钠离子 ②. 向右 ③. K+外流
(2)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①. 提高 ②. 长期服用氟西汀会使突触间隙积累大量的5-羟色胺,从而导致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减少
【分析】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形式被突触前膜所在神经元释放,需要能量;氟西汀属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增加患者突触间隙内的5-羟色胺含量,以抑制兴奋传递。
【小问1详解】动作电位形成的机制是钠离子内流,动作电位的峰值和神经纤维膜两侧Na+浓度差值有关,差值越大,峰值越高;该神经纤维是体内反射弧中的一个神经元的轴突部分,由于反射弧中兴奋传导是单向的,所以该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也只能是单向的,由轴突向右传到下一个神经元;①处即将恢复静息电位,原因是K+外流。
【小问2详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图2中的传递是单向的。
【小问3详解】氟西汀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可抑制5-羟色胺的再摄取,增加患者突触间隙内的5-羟色胺含量,以抑制兴奋传递,维持静息电位。长期服用氟西汀会导致药物依赖,原因是会使突触间隙积累大量的5-羟色胺,从而导致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减少。
18. 某研究小组对2012~2023年北京某三甲医院健康体检人群空腹血糖(FPG)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其结果如下。
(1)从调查结果来看,随年龄组增大空腹血糖异常率升高,可能的原因是_____。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为______(填“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糖尿病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可能与年轻人饮食习惯、生活节奏、工作压力等因素有关。
(2)研究小组调查后发现空腹血糖异常的人群往往存在肥胖、体力不足等现象,并且在患病后期体内的脂肪含量会_____(填“继续增加”“保持不变”或“减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3)部分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治疗出现了低血糖现象,为尽快缓解该现象可选择注射某种激素或注射某种营养物质,注射的激素是____,注射的营养物质是_____。
【答案】(1)①. 高年龄组人群中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下降的个体比例增大,从而导致了血糖浓度偏高 ②. 神经—体液调节
(2)①. 减少 ②. 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受阻,无法转化为脂肪,且为满足细胞的能量供应,机体消耗储存的脂肪氧化分解提供能量,所以脂肪含量减少
(3)①. 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 ②. 葡萄糖
【分析】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浓度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浓度上升。
【小问1详解】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吸收组织液中的葡萄糖,从而使血糖降低,随年龄增大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下降,影响了组织细胞吸收组织液中的葡萄糖。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小问2详解】由于糖尿病患者的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受阻,无法转化为脂肪,且为满足细胞的能量供应,机体消耗储存的脂肪氧化分解提供能量,所以脂肪含量减少。
【小问3详解】胰高血糖素能促使肝糖原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直接注射葡萄糖能快速升高血糖。
19. 长期以来,核心体温和新陈代谢率都被学者认为是调节寿命的关键因素。“生存率理论”认为代谢率较高的动物比代谢率较低的动物寿命短,即“活得快,死得早”。另一方面,科学研究结果也证明了温度会影响恒温动物的寿命。这不禁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新陈代谢率和核心体温二者究竟哪个才是真正影响寿命的决定因素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与温州大学、聊城大学和阿伯丁大学的合作者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在条纹仓鼠1个月大时将其随机分配到三个组进行饲养。甲组:温度持续在21℃;乙组:温度持续在32.5℃;丙组:温度持续在32.5℃,同时给予通风。
(1)在遭遇高温压力时,条纹仓鼠皮肤中的_____兴奋,该兴奋传递至______的体温调节中枢,最终通过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身体水分蒸发来增加散热。
(2)实验数据显示,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三组之间条纹仓鼠的体重没有显著差异,而与甲组相比,乙组和丙组的小鼠脂肪组织显著降低。同时,乙组和丙组的食物摄入量低于甲组。研究显示脂肪细胞能合成并分泌一种名为瘦素的激素,能抑制食欲。图1结果显示在高温环境下,小鼠体内瘦素含量与体脂之间存在_____(填“正相关”或者“负相关”)。乙组和丙组的条纹仓鼠脂肪组织降低但食欲较低的原因可能是_____。
(3)饲养在不同环境下的条纹仓鼠的体温、代谢率及寿命如图2所示,据图推测,丙组给予通风的作用是_____,由此证明_____才是寿命的决定因素。
【答案】(1)①. 热觉感受器 ②. 下丘脑
(2)①. 正相关 ②. 条纹仓鼠体内瘦素受体增多,敏感性增强
(3)①. 通风可以缓解高温环境对体温的影响,但不会影响代谢率 ②. 核心体温
【分析】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后,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毛细血管、汗腺等组织器官的活动改变,从而调整机体产热和散热的过程,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小问1详解】在遭遇高温压力时,条纹仓鼠皮肤中的热觉感受器兴奋,该兴奋传递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调节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量增多,进而表现为散热增加,进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小问2详解】为了研究新陈代谢率和核心体温二者究竟哪个才是真正影响寿命的决定因素,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在条纹仓鼠1个月大时将其随机分配到三个组进行饲养。甲组:温度持续在21℃;乙组:温度持续在32.5℃;丙组:温度持续在32.5℃,同时给予通风,实验结果显示,三组之间条纹仓鼠的体重没有显著差异,而与甲组相比,乙组和丙组的小鼠脂肪组织显著降低。同时,乙组和丙组的食物摄入量低于甲组,即在高温环境中小鼠的摄入量下降,因而体内脂肪组织显著降低;研究显示脂肪细胞能合成并分泌一种名为瘦素的激素,能抑制食欲。图1结果显示在高温环境下,小鼠体内瘦素含量与体脂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体脂含量越高,瘦素分泌量增加。乙组和丙组的条纹仓鼠脂肪组织降低,因而瘦素含量下降,但由于条纹仓鼠体内瘦素受体增多,敏感性增强,因而表现为食欲较低。
【小问3详解】饲养在不同环境下的条纹仓鼠的体温、代谢率及寿命如图2所示,据图推测,丙组给予通风的作用是可以缓解高温环境对体温的影响,但不会影响代谢率,且核心体温上个的乙组表现为寿命短,由此证明核心体温才是寿命的决定因素。
20. 国药集团北京生物和北京科兴关于新冠病毒疫苗加强针的研究结果显示,接种第三剂新冠病毒疫苗后接种者抗体水平在接种第3天开始快速上升,1周后升至较高水平,2周时抗体水平大概相当于原来的10~30倍,并且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加强针6个月后抗体水平仍高于接种二剂疫苗后抗体水平的峰值。图1是新冠疫苗接种针次与传播率的关系,图2是机体对入侵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其中I~V表示不同种类细胞,Th细胞即辅助性T细胞,a~g代表不同物质。
图1
(1)图1表明传播率与疫苗接种针次有关,结合题干信息进行合理解释:_____。
(2)图2表示的是______的免疫过程,物质d、e、f表示______,细胞Ⅲ是______。
(3)当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由于______(填图2中罗马数字)细胞的存在,使得二次免疫更快更强,人体消灭侵入体内的新冠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功能。
【答案】(1)多次接种后抗体水平升高,抗体水平高的状态持续时间长,同时产生更多记忆细胞,故能降低传播率
(2)①.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异性免疫) ②. 细胞因子 ③. (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
(3)①. V和IV ②. 防御
【分析】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
【小问1详解】首次接种疫苗后,机体内会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当再次接种疫苗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因此疫苗接种针次越多,抗体水平升高,抗体水平高的状态持续时间长,同时产生更多记忆细胞,故能降低传播率。
【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g是抗体,抗体参与的是体液免疫,Ⅲ是细胞毒性T细胞,可与靶细胞结合使其裂解,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因此图2表示的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异性免疫),物质d、e、f表示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增强有关免疫细胞的功能。细胞Ⅲ是细胞Ⅱ增殖分化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IV是记忆细胞。
【小问3详解】当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抗原可直接刺激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也可直接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使机体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抗体和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作用,因此由于V(B淋巴细胞)和IV(记忆细胞)细胞的存在,使得二次免疫更快更强,人体消灭侵入体内的新冠病毒属于针对外来抗原的防御功能。即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21.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主要攻击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致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甚至丧失。2024年9月南京大学科研团队从羊驼体内分离出CD4纳米抗体,其展现出抑制HIV增殖的潜力。图1是HIV的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HIV入侵人体细胞及其繁殖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HIV的遗传物质与辅助性T细胞相比,特有的化学组成除了核糖,还有_______。子代HIV的外壳是在_______上合成的。
(2)在HIV增殖过程中,其遗传信息流动方向是:_______。
(3)前病毒是指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的病毒DNA,它会随着宿主DNA的复制而复制,则HIV的前病毒复制时以_______为模板。若HIV的蛋白质外壳中有一段氨基酸序列为“—丝氨酸—谷氨酸—组氨酸—”,转运丝氨酸、谷氨酸和组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分别为AGA、CUU、GUG,则前病毒中决定该氨基酸序列的模板链碱基序列为_______。
(4)目前治疗艾滋病的方法是控制和降低感染者体内HIV的数量。据图分析南京大学科研团队分离出CD4纳米抗体抑制HIV增殖的机理是_______。
【答案】(1)①. 尿嘧啶##U ②. 辅助性T细胞的核糖体
(2)
(3)①. DNA的两条链 ②. —AGACTTGTG—
(4)CD4纳米抗体与细胞膜上的CD4受体特异性结合,抑制HIV表面蛋白与细胞膜受体结合,阻止病毒的吸附和侵入,从而抑制HIV的增殖
【分析】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HIV侵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辅助性T细胞,病毒在寄主细胞内能逆转录形成病毒DNA并整合到染色体的DNA上,并能随寄主细胞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且不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所识别。大量的T淋巴细胞的死亡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相继严重缺陷,各种病原体乘虚而入。
【小问1详解】辅助性T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HIV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与辅助性T细胞相比,HIV的遗传物质特有的化学组成是核糖、尿嘧啶;子代HIV的蛋白质外壳是在辅助性T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小问2详解】在HIV增殖过程中,首先RNA逆转录形成DNA,然后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上,之后进行基因的表达,RNA逆转录DNA转录RNA翻译蛋白质。其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用图解可表示为:
【小问3详解】DNA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前病毒是指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的病毒DNA,则HIV的前病毒复制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若HIV的蛋白质外壳中有一段氨基酸序列为“—丝氨酸—谷氨酸—组氨酸—”,转运丝氨酸、谷氨酸和组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分别为AGA、CUU、GUG。反密码子与密码子碱基互补配对,则mRNA的碱基序列为—UCUGAACAC—,mRNA的碱基与DNA模板链碱基互补配对,则前病毒中决定该氨基酸序列的模板链碱基序列为—AGACTTGTG—。
【小问4详解】目前治疗艾滋病的方法是控制和降低感染者体内HIV的数量,CD4纳米抗体抑制HIV增殖的机理是CD4纳米抗体能与细胞膜上的CD4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能抑制HIV表面蛋白与细胞膜受体结合,阻止病毒的吸附和侵入,从而抑制HIV的增殖。
组别
饮用前
饮用20min后
饮用2h后
渴觉指数
血管紧张素相对含量
渴觉指数
血管紧张素相对含量
渴觉指数
血管紧张素相对含量
1组
10
6.2
1.3
2.1
8.0
5.8
2组
10
6.3
2.4
2.2
3.0
2.8
疫苗接种针次
密接者人数
传播数pi
0针
15344
0.015
1针
4413
0.010
2针
7426
0.005
3针
72813
0.004
平均
-
0.009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黄冈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逐梦计划”环际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