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宜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A4,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摄像式外视角,第一人称体验视角,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人:钟洋溪、孙婷 审题人:彭焱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年孤独》采用内外视角相结合的模式,同时使用全知视角、摄像式外视角与第一人称体验视角,发挥了不同视角在小说中的功能和作用,并大大提升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一、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最显著的特点是叙述者既说又看,无所不知。《百年孤独》就是以这种视角模式讲述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的。从第一代阿尔卡蒂奥建立马孔多镇到第六代奥雷里亚诺破译出羊皮卷的内容,叙述者像上帝一样掌控着每一个细节,洞察着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架子上被遗忘多日的一个空瓶忽然重得挪不动,工作台上的一锅水未经加热便沸腾了半个小时,直到完全蒸发。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儿子看着这一切又恐惧又欢喜,他们无法解释,只是将其视作新材料要诞生的预兆……”
这段内容是对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奥雷里亚诺在实验室分离金属的描写。“空瓶忽然重得挪不动”“沸腾”“完全蒸发”没有通过任何人的行为动作表现出来,而是叙述者自知。作为观察者,他处于一个制高点,俯瞰着这个家族所发生的一切,不论是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他都多于并先于人物所知。
“在这张唯一的全家福照片上,奥雷里亚诺身穿黑色天鹅绒正装,夹在阿玛兰妲和丽贝卡中间,那倦怠的模样和深邃的眼神与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时一般无二。但那时他尚未感觉到命运的预示……”
叙述者站在这个时间点上,看到了多年后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境况。在叙述者这里,时间加快前进,但是历史发展的速度不变。若以小说中某一主要人物视角来看待这一问题,时间和历史的行进速度只能统一,但恰恰因为“全知叙述者不是故事中的人物,无论他/她叙述的是人物的内心活动还是外部言行,他/她的观察位置一般处于故事之外”,所以,他/她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穿梭于过去、现在与未来。
《百年孤独》的全知叙述者以其无所不知的能力把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全盘托出,减免了人物视角下不必要的场面混杂感,使小说全篇蒙上了神秘色彩,并彰显了它恢宏的史诗气质,从而把读者的关注点聚焦在故事情节发展本身和历史现实之上。
二、摄像式外视角
《百年孤独》是一部家族史,叙述者站在这个家族的圈子外冷静看待着一百年内这个家族的变迁,就像摄影师一样,履行客观记录的职责,使用一定的技巧,创造出摄像机镜头下的画面。
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参加香蕉公司工人罢工集会,上千人被机枪扫射的情景便使用了摄像式外视角。这里的“摄像师”是那个曾骑在何塞·阿尔卡蒂奥的脖子上并目睹一切的小孩。居高临下的小孩,向前方远处看是发声的中尉、少校和上尉,向下看是被扫射的失控的人群——幸存者们在混乱的场面中来回逃窜,形成一个向中心靠拢的巨大旋涡。他掉落后看到一个女人跪在空地上,继而这片空地被蜂拥而来的人群淹没。孩子鸟瞰这场战争,他的视角从上空落到地面,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扩大了有限场面的空间,形成了视觉上的巨大冲击。
“摄像式外视角具有较强的逼真性和客观性,并能引起很强的悬念。”《百年孤独》的故事画面在摄像机般的镜头前被生动地再现出来,读者跟着镜头观察到人物的行为,带来的结果之一是读者与人物之间的情感距离增大,这就要求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不得不去想象人物以及情节背后所隐藏的细节。这一视角模式下流动的画面及叙述者对事件在空间上观察角度的变化使故事的画面更为丰满,增强了其视觉效果的同时,也强烈震撼着读者的审美感受和心灵感受。
三、第一人称体验视角
小说的最后,可以发现,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实际上就是梅尔基亚德斯写的“书”。因此,他就是小说的叙述者。通过梅尔基亚德斯的眼光,读者目睹到的是第一代人的成熟到第七代人出生的历程,直接看尽了这个家族的辉煌与衰落的历史。“她(阿玛兰妲)像只抓不住的小动物似的缩回手去,继续自己的活计”“她(丽贝卡)待在卧室里,摸黑透过半开的窗户盯着墓地的墙……整整一个星期,她都执着地在暗中等待,就像当年等待皮埃特罗·克雷斯皮的来信”“他(奥雷里亚诺上校)冲她淡淡一笑,伸直五指举起手来,一言不发走出门去,迎上一路的叫喊、谩骂和诅咒直到市镇门口”……叙述者梅尔基亚德斯作为故事中的人物,他以当初正在体验事件的眼光来叙述,在他眼中,布恩迪亚家族每个人都具有宿命般的孤独气质,这个家族的故事还未开始便走向结束。“诚然,全知叙述者也能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但在第一人称体验视角叙述中,由于我们通过人物的体验眼光来观察一切,因此可以更自然地直接接触到人物细致、复杂的内心活动。”但我们只能随着梅尔基亚德斯进行观察,因而,小说不论从人物、情节还是结构上来看,都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这实则是作者对拉丁美洲封闭与落后的影射。
《百年孤独》第一人称体验视角的隐含是作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观察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以预言的方式揭示了布恩迪亚家族历史的虚幻性,象征着作者深刻揭露历史与现实永远处于互相交错的状态中的主题,使小说的历史沉重感大大增强。
(摘编自庞蓉《解读〈百年孤独〉的叙述视角》)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知视角叙述者像上帝一样无所不知,他清楚故事中的外部世界与人物的内心世界。
B. 小说主要人物视角只能在时间和历史行进速度统一的前提下进行叙事,全知视角则不然。
C. 摄像式外视角的优点有客观记录、创造生动画面,缺点是导致读者与人物的情感距离增大。
D. 以梅尔基亚德斯的视角观察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这种受限的视角能影射拉丁美洲的封闭与落后。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百年孤独》没有采用如此丰富的叙述视角,读者的审美体验可能因此大大减弱。
B. 全知叙述者对故事无所不知,因此全知视角叙述会因视角不受任何限制而失去神秘感。
C. 小说通过孩子的眼睛来叙述被扫射的情景,可见摄像式外视角可以依托故事中的人物。
D. 全知叙述者与第一人称体验视角叙述者均能展示人物内心,但后者更自然直接。
3. 下列最符合第一人称体验视角一项是( )
A.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我”讲述自己与米考伯一家的相互鼓励与支持。
B. 《祝福》中的“我”讲述自己“所见所闻”的祥林嫂年轻时的悲惨经历。
C. 《老人与海》中,老人杀了鲨鱼后夸赞自己说:“我干得干净利落。”
D. 《孔乙己》中的“我”见证了孔乙己在酒馆内外的辛酸悲苦。
4. 摄像式外视角与全知视角的不同点有哪些?
5. 下面这段文字采用了全知视角和摄像式外视角,请任选一种,依据材料对这段文字进行分析。
美人儿蕾梅黛丝升天的场景:她话音刚落,费尔南达就感到一阵明亮的微风吹过,床单从手里挣脱并在风中完全展开。阿玛兰妲感到从裙裾花边传来一阵神秘的震颤,不得不抓紧床单免得跌倒。就在这时,美人儿蕾梅黛丝开始离开地面。乌尔苏拉那时几近失明,却只有她能镇定自若地看出那阵不可阻挡的微风因何而来,便任凭床单随光芒而去,看着美人儿蕾梅黛丝挥手告别,身边鼓荡放光的床单和她一起冉冉上升,和她一起离开金龟子和大丽花的空间,和她一起穿过下午四点结束时的空间,和她一起永远消失在连飞得最高的回忆之鸟也无法企及的高邈空间。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斑鸠
赵冬妮
①斑鸠的叫声就在窗外。我躺在床上,知道它住在不远处的西山,野兔、松鼠还有山鸡也都住那儿。野兔、松鼠生来沉默,斑鸠就不同。薄暮时分散步,尤其秋冬交替时,总能听到它的叫声,咕咕——咕,声音平和深厚,末尾那一声沉抑下去,仿佛经过了一番吞咽,从山里传出,听起来有些孤独。
②去年立冬前,我还没有见过斑鸠。立冬那天,清早开门见一只灰褐色的鸟儿卧在露台上,我没敢即刻上前。它的小脑袋缩进脖腔里,动也不动,眼皮轻轻阖住,灰粉色薄薄一小片,盖住眼球,想象不出这怎么会遮得住光。我想它一定怕碰,只好轻声问,你怎么了?你受伤了吗?它像什么都不在乎了,人影声音都不能使它睁开眼,直到我两手捧住它,仍不动,身体却暖暖的。我第一次摸到鸟的体温和脉动,那身体超过我手掌大,但你能感到有颗小小心脏,它还活着。脱落了很多羽毛,右脸到颈部露出皮肤和小耳孔,显然受了外伤。把它放到沙发上,我蹲着看,它慢慢睁开眼,像个大病初愈的人虚弱无比地躺着,圆圆的瞳孔对着我,深如青湖。
③它在纸箱里过了一夜。我总忍不住去看它。每次打开纸箱,它都老样子,挤在角落里身体纹丝不动注视着我。一夜北风,清早冷得人发抖,它走出纸箱,摇晃着身体想打开翅膀,翅膀显然不听使唤。它躲开我,看我没跟上来就卧身不动。我拿水和米给它,它再次挣扎展翅试了又试,终于飞离露台,落在一米远的空调外挂机上,又飞下去,摇摇晃晃走进草地,摇摇晃晃走出。透过餐厅窗户玻璃,我看见它正栖在大银杏树上,小小一团。两小时之久,它就那么石化般栖在树的横叉上。
④它叫珠颈斑鸠,脖颈两侧两小片黑羽毛,每根羽毛到毛尖就变成白色。不规则的小斑点,缀在两个小块黑绒布上,像扎了条小花巾,看起来像个姑娘。
⑤两天后的傍晚,突然一声沉闷巨响,我放下正洗的菜跑过去,玻璃完好无缺,一道裂纹都没有,窗外地上一无所有。想到外面看看,忽而想起去年几乎也这个时候,同样突然异响,也没找到什么投掷物。我陷在惶恐中,在屋里走来走去,突然明白了什么,奔到客厅玻璃窗前,发现上面有一大片模糊印记,一只手伸上去,对准那薄雾般的一团,里外差不多大小,是鸟!原来斑鸠是撞我家玻璃撞晕了,直到醒来,它不会明白发生了什么。
⑥次日出门向南走,走出很远再返回来。太阳很好,一排排房屋沐浴在阳光里。一户户窗玻璃看过去,止不住心惊。眼前一片从未见过的景象:墙面砖红色,光照下异常明亮安静。天空、云彩、房子、树木,原封不动地映进玻璃里,白云在飘,房子在沉默,天地浑然一体,世界拓展开了一倍,从里面透着温暖。可以想象,立冬前后,鸟儿眼中是怎样的景象:树木在延伸,天空更辽阔,日落时分,余晖映得西窗玻璃多么辉煌。一面光海里,树木改变了色彩,绚烂如火,天空和云朵也被染红,在光波背后浮动闪耀。那只灰褐色的鸟儿展翅直飞而去,世界在对面呼唤,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没什么不可抵达,直接飞过去,毫不怀疑也无法收束。
⑦拉上纱帘,我努力回想起第一次玻璃窗发出的那声巨响,是石头裹着一块厚布投向玻璃的一击,沉闷却有力。我的记忆往回走,浮起曾有的惊恐和惧怕,那时怎么能够想到是一只鸟呢,哪能想到一次飞翔也会如此的充满风险。
⑧咕咕——咕咕——咕咕——不用久听,就会知道斑鸠的叫声不止一种。有时我能听出它的焦急,有时它好像要打断些什么,一阵阵短促的低吼。薄暮时分它最为平静,我和先生在山谷间行走,它仿佛吞咽的声音从身后缓慢传来,持续不断的左右低回。你看不到它,却有种无限的留恋。有时野兔会从眼前一箭飞过,这些褐色的小动物常在草地上玩,或者觅食,它们所有动作都显得比我快,眼睛耳朵身手灵敏又矫健,远远发现我们,撒开腿就消失在另一片树林里。松鼠会在暗中注视着你,有时趁你不注意潜进园里,偷走树上的熟杏。至于山鸡只能在初春偶尔听到它几声嘶哑粗糙的鸣叫。兔子,跑吧!先生说不用跑,其实是我们占了人家的地盘。我希望它们都是年幼的,今年新生的,没有什么记忆,以为它们每天跑来跑去的草地,从来就在那里,也以为我们从来就在那里,它们也许怕我们,却不会恨我们。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画线部分用细腻的笔法写出斑鸠的弱小和受伤后的虚弱,流露出作者对受伤斑鸠的无声垂怜,情蕴于中。
B. 首段写斑鸠叫声的沉抑,给人以孤独感,不仅详细交代了斑鸠声音的特征,还表明作者能理解斑鸠,是一种同理与共情。
C. 第③段中,写“它就那么石化般栖在树的横叉上”一句,描绘了斑鸠的虚弱状态,并暗示了作者的担忧。
D. 第⑦段“拉上纱帘”是作者在经历斑鸠撞窗事件后的一个下意识动作,目的是遮挡阳光,让屋内更加阴暗,与作者此时内心的愧疚相吻合。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斑鸠这一具体形象,主要表达了作者对野生动物生活习性的深入观察和细致描绘,以及对它们生存环境的深切关怀。
B. 第②段画线句中的“它像什么都不在乎了似的”,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斑鸠在受伤后彻底的绝望。
C. 文中对玻璃窗的描写,旨在强调人类文明的产物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这种破坏给野生动物带来的无法避免的风险。
D. 作者在描述斑鸠受伤及康复的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个人情感,使得文章既具有真实性又富有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8. 第⑥段两次描写映在窗玻璃中的景象,请阐明其构思并加以赏析。
9. 结尾段展开描写山谷间多种小动物,最后说“我希望它们都是年幼的,今年新生的”,请分析作者的用意。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卫灵公问于孔子曰:“有语寡人曰:‘有国家者,计之于庙堂之上,则政治矣。’何如?”孔子曰:“其可也。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知得之已者,则知得之人。所谓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及己之谓也。”
孔子见宋君,君问孔子曰:“吾欲使长有国而列都得之,吾欲使民无惑,吾欲使士竭力,吾欲使日月当时,吾欲使圣人自来,吾欲使官府治理。为之奈何?”孔子对曰:“千乘之君,问丘者多矣,而未有若主君之问之悉也,然主君所欲者,尽可得也。丘闻之,邻国相亲,则长有国;君惠臣忠,则列都得之;不杀无辜,无释罪人,则民不惑;士益之禄,则皆竭力;尊天敬鬼,则日月当时;崇道贵德,则圣人自来;任能黜否,则官府治理。”宋君曰:“善哉!岂不然乎?寡人不佞,不足以致之也。”孔子曰:“此事非难,唯欲行之云耳。”
(节选自《孔子家语·贤君》)
材料二:
圣人见本然之政,知必然之理,故其制民也,如以高下制水,如以燥湿制火。故曰: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非其义也,饿不苟食,死不苟生。此乃有法之常也。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节选自《商君书·画策》)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仁者A能仁B于人C而不能使D人仁E义者能F爱于人G而不能使H人爱。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政之急者”与“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中“急”的含义不同。
B. “计之于庙堂之上”与《六国论》“至丹以荆卿计”中“计”含义不同。
C. “善哉”与《大学之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善”用法相同。
D. “饿不苟食”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中“苟”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鲁哀公的问询,孔子的建议是让民众富裕且长寿。鲁哀公却因为国家贫穷而不想做,孔子顺势指出,百姓富裕了,国家也会富裕。
B. 孔子对卫灵公的问题,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否定,而是委婉说出了自己的谏言:单纯在朝堂上策划是治理不好国家的,还要爱人和懂得反省。
C. 作为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君,宋国君主对治国的事问得比任何人都详细。针对宋国国君的谦虚,孔子鼓励他说,只要想做就都可以做到。
D. 材料二以利用高低地势控制水流和用易燃物品的干湿来控制火来设喻,形象地指出,圣人治理百姓,就应当明白政治的准则和社会发展规律。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
(2)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14. 两则材料都涉及为政问题,它们的观点有何不同?请概括作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殷协律①
白居易
五岁优游同过日,一朝消散似浮云。
琴诗酒伴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
几度听鸡歌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
吴娘②暮雨萧萧曲,自别江南更不闻。
【注释】①殷协律:诗人的朋友殷尧藩。苏杭五年,陪伴诗人。②吴娘:吴二娘,杭州著名歌伎,其曲词有“暮雨潇潇郎不归”之句。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总写旧事,以“浮云”为喻,聚时情同手足,别后倍觉凄凉,对比鲜明。
B. 颔联感叹共同游玩的友人们都已离去,眼前美景自然勾起了对挚友的思念。
C. 颈联寓情于事,回忆诗人与殷协律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感情含蓄而又真挚。
D. 尾联写吴娘的歌声让诗人欣喜万分,与“如听仙乐耳暂明”有异曲同工之妙。
16. 这首诗于轻松中寄寓着伤感之情,正如《唐诗别裁》评曰“追忆佳冶,转觉凄凉”。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王做演讲,话题是“自我与他人”,他引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鼓励大家要互相体谅。
(2)李白奇特的想象是浪漫主义一绝,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着装与代步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令人拍案叫绝。
(3)古代衣服因为原料质地,制成后较为硬挺,穿着前需置于石上舂捣,使之柔软,称为“捣衣”。古典诗词中常用“捣衣”或“砧声”来表现妇人思念征夫、游子思家怀乡、征人对常年征战不满等情绪,比如唐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无论是超市还是电商平台,②相比同类油炸食品,很多标着“非油炸”字样的食品,③顾客更喜欢。④大家熟悉的爆米花、方便面、膨化食品和冻干果蔬脆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⑤随着大众饮食健康意识的增强,⑥少油、无油食品日益被重视,⑦很多消费者认定它们无论如何都比油炸食品更健康。
非油炸食品是否真如商家宣传的那样健康?
其一, A 。即使某膨化食品确实没经过油炸,也可能添加或喷洒了食用油脂,只不过加热方式从煎炸换成了热风干燥或焙烤工艺。相对而言用油量减少了,但不是没有用油。其二,“非油炸”食品有更多的配料和食品添加剂。相比油炸食品,“非油炸”的这类食品的含油总量的确是减少了, B 。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非油炸食品可能通过加入棕榈油、硬脂酸等饱和脂肪酸,甚至是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的起酥油,来维持食品的香气及酥脆口感。有的非油炸食品还会添加膨松剂、乳化剂、抗氧化剂或香精等。
18. 文中第一段加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茫茫一片雪白, ,连一个褶皱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在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没有被吞食、被遮蔽,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
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地上有一些奇怪的凹凸,越来越多,终于构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我猜了很久,又走近前去蹲下身来仔细观看,最后得出结论:那全是远年的古战场留下的坟堆。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随之,更多的图像在我脑海里 :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国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这一切,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而去。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看似既重复又矛盾,而极具艺术表现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22. 文中“烟迹”与“烟尘”都用到了“烟”字,意蕴却全然不同,请结合文段加以赏析。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A4,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宜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A4,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摄像式外视角,第一人称体验视角,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宜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A4,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