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深圳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A4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24300/0-173431801560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深圳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A4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24300/0-173431801581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深圳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A4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24300/0-173431801586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深圳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A4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深圳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A4,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共4题,15分)
1.B 2.C 3.D
4.李大钊所提倡的青年之“乐”渗透了儒家的德性幸福观。
①主张青年塑造青春之“我”,即主张青年以个体向善为根本,修身正己,追求人的精神自由自觉,保持青年的活力,在生生不息的奋斗中塑造青春的自我。
②主张青年创建“青春之家庭”,即主张青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营造和谐的家庭,开掘幸福的起点。
③主张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即主张青年投身家国,努力奋斗,追求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
④主张“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创建“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即主张青年将个人的仁爱之心、自由自觉的活力推广惠及到世界,惠及到人类;心怀天下,为构建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解析】这篇文章通过对儒家经典《孟子》的解读,探讨了儒家德性幸福观的内涵与发展。文章首先介绍了孔子的“孔颜之乐”,强调道德至善和精神升华。接着,详细分析了孟子的“君子三乐”,从家庭、个人品行和社会贡献三个维度阐述了幸福的真谛。文章还结合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指出儒家幸福观的审美性和现实性。整体而言,文章逻辑清晰,论证充分,深入揭示了儒家思想对现代幸福观的启示。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不再关注虚幻世界的幸福”错误。由原文“因此,孟子毅然将‘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视为君子一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畴,把‘孝悌’视为幸福起点,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德性幸福观,也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可知,原文只是说“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但并没有说不再关注虚幻世界的幸福。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错误。由原文“孟子的道德哲学力图建构的是一个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可知,是力图构建,并非“构建了”。
B.“所以”错误。由原文“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可知,选项因果倒置了。
D.“孕育了主观心理上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错误。由原文“‘乐’在中国哲学中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成果和表现”可知,“乐”是“天人合一”产生的成果,而非“乐”孕育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BC的观点都注重以自我的向善、家庭的孝慈为首或为起点,是儒家德性幸福观的理念。
D.体现的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与儒家德性幸福观注重以自我的向善、家庭的孝慈为首或为起点不同。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李大钊所提倡的青年之“乐”渗透了儒家的德性幸福观。
由原文“儒家推崇的道德至善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幸福问题的深刻思考。‘孔颜之乐’是一种克己向善、安贫乐道的德性幸福观……获得幸福生活的首要标志就是德性的完满,反对世俗的物质幸福,也就是强调道德境界的提升与精神境界的升华,将幸福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级。孟子……进一步追求个体向善的道德人格境界……”“孟子……体现的就是一种天地境界,……实现人精神的自由自觉”“就‘天’来说,它是‘生生’,是‘天行健’”可知,李大钊主张青年塑造青春之“我”,可以理解为就是主张青年以个体向善为根本,追求人的精神自由自觉,保持青年的活力,在生生不息的奋斗中塑造青春的自我。
由原文“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中国哲学要求为生命、生存、生活而积极活动,要求在这活动中保持人际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作为环境的外在自然的和谐,与作为身体、情欲的内在自然的和谐)”“孟子毅然将‘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视为君子一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畴,把‘孝悌’视为幸福起点,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可知,李大钊主张青年创建“青春之家庭”,就是主张青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营造和谐的家庭,开掘幸福的起点。
由原文“儒家推崇的道德至善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幸福问题的深刻思考”“君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从……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三个维度道出了人生幸福之真谛”可知,李大钊主张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可以理解为是主张青年投身家国,努力奋斗,追求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为社会做出贡献。
由原文“但怎样将仁爱之心惠及更多人呢?唯有通过教育这一途径……”“孟子道德哲学的至高境界就是‘天’……实现人精神的自由自觉”“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而天下后世无不被其泽矣’,圣人先贤思想、主张广为流传,也是人生一大乐事”可知,李大钊主张“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创建“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就是主张青年将个人的仁爱之心、自由自觉的活力推广惠及到世界,惠及到人类;心怀天下,为构建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
现代文阅读II(共4题,18分)
5.B 6.C
7.①实际的树:指父亲栽种的各种树,是“补贴家用,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的来源;②是父亲精神的象征:既是父亲一生爱栽树的体现,也是一生勤劳朴实善良无私的父亲的象征;③是我的精神寄托:是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是“我”精神的依靠,让“我”摆脱孤独、空虚、烦恼;寄寓着我对村庄的爱,对父亲的爱和赞美。
8.①内容层面:文章选材集中于生活小事,文中的景物朴素,作者笔下的村庄朴素清新祥和,文中的人物朴素平实,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我和哥哥之间也是朴素而又平实的真情。②情感层面:情感朴素平实,文章通过描写父亲的树,展现了父亲朴实无华伟大无私的爱,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爱。③语言层面:用词朴素平实,文中的语言多是生活化的语言,如“罩满”“脸红脖子粗”“有一搭没一搭”“搭眼”等词语。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强加因果,原文并没有交代作者内心“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的具体原因,且“把自己在城里……不必去想”是兄弟二人相处自然的一种表现。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说明了二人的共同语言不多”错误,应是表现了兄弟二人感情深厚,两人的相处平淡又真实。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由“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能补贴家用,能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可知,标题的表层意思指父亲栽种的树;
由“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 业余爱好就是栽树。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半天蜜蜂,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可知,树是父亲精神的象征,是一生勤劳朴实善良无私的父亲的象征;
由“每隔一段时日抽空回到老家,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椿树,父亲就站在我的眼前、树下或门口;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没有任何烦恼……”“只留下他亲手栽的两棵树还生机勃勃,一棵满枝尖锐硬刺的皂荚树,守护着祖宗的坟墓园,一棵期望成材做门窗的椿树,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撑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里”“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可知,父亲栽种的树是我的精神寄托,寄寓着“我”对村庄的爱,对父亲的爱和赞美。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风格的能力。
从内容看,文章选材集中于生活小事,如“我”与哥哥拔草闲聊,父亲栽树,文中的景物和村庄朴素,如“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半天蜜蜂,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文中的人物朴素平实,父亲爱栽树,通过种树卖钱来补贴家用和供给哥哥与“我”上学的费用,表现父亲的勤劳朴实,“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了”,表明兄弟间平淡又真实的关系。
从情感看,父亲栽种的各种树,是“补贴家用,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的来源,展现了父亲朴实无华伟大无私的爱,“每隔一段时日抽空回到老家,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椿树,父亲就站在我的眼前、树下或门口;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没有任何烦恼……”“只留下他亲手栽的两棵树还生机勃勃,一棵满枝尖锐硬刺的皂荚树,守护着祖宗的坟墓园,一棵期望成材做门窗的椿树,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撑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里”“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寄寓着“我”对村庄的爱,对父亲的爱和赞美,情感朴素平实。
从语言看,多用散句,如“便想,明年一定要赶在椿树花开的时日回到乡下,弥补今年的亏空和缺欠”“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等,语气舒缓,舒卷自如,便于抒发情感;多用生活化的语言,如“罩满”“脸红脖子粗”“有一搭没一搭”“搭眼”等词语,用词朴素平实。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5题,20分)
9.BDF 10.B 11.B
12.(1)(君子)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用道德来管理他们。或“(君子)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没有比自己率先执行更好的方法了;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没有比运用道德治理他们更好的方法了。”
(2)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发端)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就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究不可扑灭);就会像刚刚流出的泉水(终究汇成江河)。
13.①文本一主张君子为政要做好表率,选拔好人才;了解民众性情,虚心听取民众意见;用仁爱教育他们,用道德管理他们;(任意两点2分)
②文本二主张古代圣王为政要懂得怜悯体恤百姓,实行不忍人之政。(1分)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
“故南面临官”,“南面”作“临”的状语,不可断开,“临官”是动宾结构,其后B处断开;
“贵而不骄”“富而能供”结构对称,各自成句,前后DF处断开;
“有本而能图末”与下文“修事而能建业”结构对称,各自成句,F处断开。故选BDF。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及特殊句式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贤明的君主一定亲自挑选身边的大臣。/单于看了看身边的近侍很是吃惊的样子。
B.错误。厌恶,憎恶;何,怎么。句意: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
C.正确。都是被动句。被相信;被怀疑。句意: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诚信却被怀疑。
D.正确。句意:如果没有同情之心。/哀痛之心。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B.“否则民众容易患病,做出一些邪僻之事”错误。原文所说的“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意思是君子如果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他,痛恨他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每个关键词1分,句意1分)
(1)“善”,好的方法;“先”,做表率,率先执行,以……为先;“莫善乎以身先之\莫善乎以道御之”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莫乎以身先之善\莫乎以道御之善”(“乎”同“于”的用法,作“比”译)。
(2)“端”,萌芽,发端;“然”,燃烧;“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1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①由“贤君必自择左右”“则必谨其左右”可知,贤明的君主一定选拔好人才。
由“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可知,为政者要做好自己,做好表率。
由“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可知,君子治理民众要了解民众性情,通晓感情。
由“以仁辅化”可知,君子为政要用仁爱教育百姓。
由“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可知,君子为政要善于听取别人意见。
由“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可知,君子为政要做好表率,用道德管理他们。
②根据“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可知,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可概括为古代圣王为政要懂得怜悯体恤百姓,实行不忍人之政。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张向孔子询问关于入朝为官的事。孔子说:“女子(织布)一定亲自挑选丝麻,优秀的工匠一定亲自挑选完美的材料,贤明的君主一定亲自挑选身边的大臣。在选拔人才上辛苦,在治理政事时就轻松,君子要想得到美誉,就一定谨慎对待身边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拉车的六匹马分散乱跑,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百姓背叛正道,必定是因为君王政治措施的错误。民众热爱你,你就能存在,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治理民众的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的重要。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因为做好了自己。
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察就没有追随者了。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
政令不和谐,民众就不会服从教导;不服从教导,民众就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就不可能命令他们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最好的办法是先要虚心听取意见;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用道德来管理他们。所以如果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朝廷和民众不能相互了解沟通,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这就是治理百姓的大道理,入朝为官的大主张啊。”子张听了孔子这番话,于是退下后记录下来。
材料二: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哀痛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好比他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题,9分)
14.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苦”,形容执著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故选A。
15.(1)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2)“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3)人要各司其职,做好本分和职业工作;(4)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两分一点,其他答案合理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
首先,“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是说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这里可以象征为幸福、美好。“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可以看做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这是作者所肯定的。
其次,作者由人们在人日这一天的祈求丰收、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提醒人们,“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两句,写的是农村“人日”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是作者“觅”春所见。“祈麦祈蚕”,就是祈求农事丰收,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这项活动的目的。他们要用这尽情的箫鼓和笛声表达他们心中的祈求。“商行贾坐农耕织”,这一组活动,由商、贾、农三种行当的人物组成,而作者用“行”、“坐”、“耕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语言简练。作者由人们的祈求而联想到的各种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
最后,作者由“翁前子后孙扶掖”,告诉我们要懂得长幼之序。“翁前子后孙扶掖”正是“来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孙孙。从“翁”、“子”、“孙”的排列顺序中我们可以看到魏了翁对长幼之序极为重视。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4分)
(1)仁以为已任 死而后已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3)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4)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5)朝闻道,夕死可矣
(6)先修其身 先正其心
(7)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易错字:慎于言/伐/矜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2分)
17.C 18.D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C项与题干中的破折号均表示解释说明。
A.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B.破折号表示话题的转换。
D.破折号表示话题的转换或者补充。
故选C。
18.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根据括号后“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可知,括号里的内容应该从反面论证“无”的作用。由此排除A、C;
比较B、D两项,D项体现了“无法行驶”与“无法载人运货”之间的逻辑关系,且其表述与后文的“……也就……”衔接紧密。
故选D。
①不在话下(手到擒来) ②走马观花(浮光掠影)③向壁虚构(闭门造车)
《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笔下所呈现的是他亲身战斗过的地方。
21.这些作品中令人赞赏的风景描写,和作家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实践活动分不开。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①根据上下文,这里需要填写一个表达路遥作为乡村出生成长的作家,描写家乡风景非常轻松的成语。因此,“不在话下”或“手到擒来”都可以。不在话下:指事物轻微,或者理所当然,不值得一提。手到擒来:手一到就把敌人捉拿过来,比喻做事很有把握或毫不费力就能成功。
②根据前面所说“他们令人赞赏的风景描写和他们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分不开”说明他们是真正走入生活。所以“他们不是”后面填写的成语应该表达一种表面的、不深入的体验方式。所以,“走马观花”或“浮光掠影”都可以。走马观花: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形容观察事物不深入,只是粗略地看一下。浮光掠影:形容印象不深刻,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而过。
③根据前面“在斗室中”看出这里填写的成语应该表达一种脱离实际、仅凭想象的创作方式。因此,“向壁虚构”或“闭门造车”都是可以。向壁虚构:向着墙壁凭空造出来的,比喻不根据事实而凭空捏造。闭门造车:比喻做事不考虑实际情况,只凭自己的主观想象。
20.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能力。
《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笔下所呈现的是他亲身战斗过的地方。
题目要求将原文的散句变换成整句。三个分句中,第一个和第三个分句是整句,可以参考这两句进行调整第二句。
第二个分句可以把“《林海雪原》所叙写的林海和雪原,是曲波亲身战斗过的地方”整个句子按照作品-作者-内容介绍的结构进行调整,改为:“《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笔下所呈现的是他亲身战斗过的地方”这样的表述既保留了原意,使结构更加紧凑,又使句式更加整齐。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一、偷换主语,“这些令人赞赏的风景描写的作品”改变了叙述对象。从前文可以看出这段话的话题的“风景描写”,这句话也是要表达他们的“风景描写”令人赞赏,因而改为“这些作品中令人赞赏的风景描写”。
二、语序不当。根据逻辑顺序,应该先“走进生活”,然后“观察生活”,最后“体验生活”。因而改为:“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共10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