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4章 一元一次方程4.2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苏科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4章 一元一次方程4.2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学目标
了解移项的概念,会通过移项解形如ax+b=cx+d的一元一次方程,渗透化归思想,发展运算能力.
二、学习目标
经历对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数字的观察和思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乐于接受社会环境中的数字、图形信息,了解数学是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工具.
三、教学重点
通过移项解形如ax+b=cx+d的一元一次方程.
四、教学难点
解方程变形依据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如何解方程2x−5x=−21?
思考:方程2x−5x=−21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2x与5x),怎样才能把它转化为x=m(常数)的形式呢?
答:应将含x的项集中于方程的一边,常数项集中于方程的另一边,为此可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变形.
解:在上述方程两边都减去5x,得2x−5x=−21
合并同类项,得−3x=−21
两边都除以−3,得x=7
所以是x=7方程的解.
师生活动:先学生讨论,后师生互动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中对解方程的探索,为移项变形提供实例,引导学生感悟移项的必要性和移项的依据.
新知探究
2x =5x−21
观察下列变形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2x−5x =−21
答:把原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动到另一边.
概念:把原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称为移项.
总结:
(1)移项的依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1;
(2)移项要变号;
(3)通常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左边,把常数项(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右边.
师生活动:小组形式汇报.
设计意图:直观呈现原方程与第一步变形后的方程,引导学生比较异同,小结移项变形的概念,交代移项变形的意图:将含未知数的项和常数项进行分离.
辨析:下面的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5+x=10移项得x=10+5 ;
6x=2x+8移项得6x=8−2x ;
5−2x=4−3x移项得3x−2x=4−5;
−2x+7=1−8x移项得−2x+8x=1−7.
答:(1) × ; x=10−5
× ; 6x−2x=8
√
√
师生活动: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辨析题,加深对移项概念的理解.
三、应用举例:
例 解方程x−3=4−12x
解:移项,得 x+12x=4+3
合并同类项,得 32x=7
两边都除以 32,得 x=143
总结:
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师生活动: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移项可以解ax+b=cx+d型的简单一元一次方程,通过例题小结解方程的目标,渗透了化归、转化思想.
四、课堂练习
1.解下列方程:
(1) 5x+2=−8; (2) 3x=5x−14;
(3) 7−2x=3−4x; (4) 12x+1=3−x.
2.请在括号内填写解方程每一步变形的依据.
解方程x−2=3x+4
解:移项,得x−3x=4+2. ( )
合并同类项,得−2x=6.
两边都除以−2,得x=−3. ( )
3.当x =_____时,式子 2x-1 的值比式子 5x+6 的值小1.
4.我国明代数学读本《算法统宗》一书中有这样一道题:“一支竿子一条索,索比竿子长一托,对折索子来量竿,却比竿子短一托.”其大意为:现有一根竿和一条绳索,如果用绳索去量竿,绳索比竿长5尺;若将绳索对折后再去量竿,就比竿短5尺.设绳索长x尺.
(1)请用含x的式子表示竿长;
(2)求竿和绳索的长.
5.小明参加“智取九宫格”游戏比赛,活动规则是:在九宫格中,除了已经填写的三个数之外的每一个方格中,填入一个数,使每一横行、每一竖列以及两条对角线上的3个数之和分别相等,且均为m.小明抽取到的题目如图所示,他运用初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很快就完成了这个游戏,求m的值.
答:1.解: (1) 移项,得 5x=−8−2
合并同类项,得 5x=−10
两边都除以5,得 x=−2
(2) 移项,得 3x−5x=−14
合并同类项,得 −2x=−14
两边都除以−2,得 x=7
(3) 移项,得 −2x+4x=3−7
合并同类项,得 2x=−4
两边都除以2,得 x=−2
(4) 移项,得 12x+x=3−1
合并同类项,得 32x=2
两边都除以32,得 x=43
2.答:等式性质1;等式性质2
x=-2
解:(1)因为用绳索去量竿,绳索比竿长5尺,将绳索对折后再去量竿,九比竿短5尺,所以竿长可表示为(x−5)尺或(12x+5)尺.
(2)由题意得:x+5=x−5,
解得x=20
所以x−5=20−5=15
答:竿15尺,绳索长20尺.
5.解:设第二行第二个方格中的数为a,第三行第三个方格中的数为b,
因为第一竖列和第二横行的三个数之和相等,
所以16+4=a+7,解得a=13.
因为第三竖列及对角线上的三个数之和相等,
所以13+4=7+b,解得b=10.
所以m=16+a+b=16+13+10=39.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阅.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新知,加深对本节课的理解及应用.
五、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六、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
1.实例引入:在教授新概念时,教师用解方程的实例来引入,通过观察原方程和变形后的方程的不同之处,得到移项的概念,使抽象的数学概念更易于理解..
2.活动式学习:尽可能多让学生去讨论、交流并总结解方程的步骤,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3.鼓励提问:鼓励学生思考移项的依据是什么?移项的作用是什么?移项时要注意什么?解方程的思路应让学生自主形成,教师做好引导即可,这样可以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
通过这样的生活观察和教学反思,我们可以使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苏科版七年级上册4.2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温故知新,新课探究,应用迁移,巩固提高,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沪科版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优质课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引入,应用举例,拓展提升,当堂训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引入,新课讲解,课堂小结,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