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选择性必修一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必备知识点总结)--地理期末复习一本通(鲁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一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必备知识点总结)--地理期末复习一本通(鲁教版2019)第1页
    选择性必修一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必备知识点总结)--地理期末复习一本通(鲁教版2019)第2页
    选择性必修一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必备知识点总结)--地理期末复习一本通(鲁教版2019)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选择性必修一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必备知识点总结)--地理期末复习一本通(鲁教版2019)

    展开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一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必备知识点总结)--地理期末复习一本通(鲁教版2019),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典型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梳理】
    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自然带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特别提示]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2.影响地域分异规律的因素
    3.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和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成因:随着海拔的升高,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条件发生变化。
    (2)常见自然带
    (3)基本规律:
    = 1 \* GB3 ①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 2 \* GB3 ②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同高度高山,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2)山体相对高度——同纬度的山体,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3)山体的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
    拓展:分析区域生物种类多的原因
    纬度低,热量条件充足,动植物种类多
    纬度南北跨距大,水热条件复杂,动植物种类多
    海拔高,相对高度差异大,垂直差异显著的区域,动植物种类多
    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垂直差异显著的区域,动植物种类多
    降水多,水分条件好的区域,动植物种类多
    地形封闭,受外界干扰少,人类活动影响小,动植物种类多
    3.某一山地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的影响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纬度越高,海拔越低。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4.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1)基本因素
    (2)拓展因素
    补充点拨
    同一座山脉影响雪线的因素中,温度和降水的作用结果相矛盾时,降水起主导作用。
    如:全球雪线最高的地区不在赤道,而是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喜马拉雅山南坡是阳坡,但又是迎风坡,降水量大的作用大于热量的作用,雪线南坡低、北坡高;天山、阿尔卑斯山北坡是迎风坡,南坡为阳坡,降水和热量因素作用一致,雪线北坡低、南坡高;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不存在阴坡、阳坡的差异,单纯受降水量的影响,迎风坡一侧雪线低。
    5.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的变化规律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3)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图)
    (4)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5)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①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
    ②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图所示。
    6.林线
    (1)概念:林线是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由于气温、水分、风力及土壤(盐碱地、湿地、冻土、肥力)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上限海拔高度),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等温线相吻合。
    (2)林线高度受热量和水分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
    热量:①纬度——通常纬度越低,获得太阳辐射能量越多,热量越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山地林线分布越低。
    ②坡向——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向阳坡热量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较高;背阳坡,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水分:①纬度——受信风带或副高控制的中低纬度地区,降水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②坡向——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背风坡降水较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③海陆位置——同纬度相比较,沿海地区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内陆地区降水较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3)非地带性因素
    ①强风 ——山顶风速大,(强风)使树苗难以成活,并对树木产生机械损害,也限制了森林的分布。林线附近林木,生长低矮,多为弯曲偏冠(称矮曲林)
    ②干旱区的一些高山半山腰出现了所谓的最大降雨带,森林的出现受制于这条降雨带,出现林带缠山腰的现象。如天山的北坡。
    ③山地阴阳脸:蒸发差异导致水分差异。阳面蒸发旺盛,土壤水分条件差。
    ④呼伦贝尔的森林大多长在地势隆起的地方,河谷和平地上反而难觅树木踪影。究其原因,河床两侧排水不畅制约了乔木的生长。地表下的冻土层阻挡了水分的下渗,也阻止了树根的深扎。
    ⑤坡度(四姑娘山):坡度陡,土壤保水性差,土壤贫瘠。
    三、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1.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及其成因
    (1)海陆分布和地形起伏
    (2)洋流
    (3)水分
    (4)综合要素
    拓展:几座常考山脉垂直带谱(乞力马扎罗山、珠穆朗玛峰、天山博格达峰、秦岭、阿尔卑斯山)

    【典型例题】
    【例1】(2018年江苏卷)图5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据该山地海拔2500~3400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据此回答1—2题。
    1.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A.地表蒸发B.植物截留和蒸腾C.地下径流 D.转化为固态水
    2.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荒漠带
    【答案】1.B 2.B
    【解析】1.根据材料,该地区的降水蒸发28%,下渗到地下2%,不产生地表径流,除去蒸发和下渗,小流域内水量支出还剩70%。地表蒸发只有28%,A项错误;根据图5,该地植被丰富,植物截留和蒸腾较大,可能是小流域内水量支出最大的一部分,B项正确;地下径流由下渗补充而来,下渗只占2%,C项错误;该地区冰雪冻原海拔较高,2500—3400米应该没有固态水,D项错误。故选B。
    2.甲自然带位于半荒漠带和山地针叶林之间,介于半荒漠和森林之间的应该是草原,所以甲自然带最可能属于山地草原带。故选B。
    考点二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梳理】
    1.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如右图:
    3.表现
    (1)环境各要素与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2)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4.案例: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沿岸海区的影响
    【典型例题】
    【例2】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下表为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化量的影响统计情况,据此回答3~5题。
    注:积雪年指每年的7月1日开始至次年的6月30日结束,积雪开始时间以连续5天以上日积雪深度大于5 cm为标准;积雪结束时间以连续5天日积雪深度小于5 cm确定。
    3.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 ( )
    A.稀疏灌木 B.草地C.农田 D.建设用地
    4.积雪结束时间不同的原因是 ( )
    A.稀疏灌木接受太阳辐射较强,消融速度较快
    B.草地植被萎缩,积雪紧实度小,消融速度较快
    C.农田地表裸露,反射率大,消融速度慢
    D.建设用地有高大建筑物,加快雪的消融
    5.积雪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
    A.积雪的保温效应,改变了土壤温度B.积雪反射率高,使大气温度增高
    C.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湿度D.增加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
    【答案】3.C 4.B 5.A
    【解析】第3题,积雪厚度越深,表明形成积雪的条件越好,所以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积雪最厚的农田。第4题,由表中数据可知,稀疏灌木积雪结束时间较晚,为268日,可知消融速度不快;地表的紧实度越小,越有利于积雪消融,草地积雪结束(266日)较早;农田积雪结束(264日)最早,说明消融速度最快;高大建筑物的遮阳作用,减缓了积雪的消融速度。第5题,积雪覆盖地表,具有保温作用,改变了土壤温度;积雪的反射率高,可以减弱地面辐射,降低大气温度;地面积雪融化可以增加土壤湿度,形成地表径流。
    比较项目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分析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分异规律
    延伸方向
    东西方向(或纬线方向)
    南北方向(或经线方向)
    更替方向
    南北方向(或纬度变化的方向)
    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的方向)
    图示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的低平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案例
    沿20°E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化: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中纬度(40°N~60°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温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夏季雪线高,冬季雪线低
    降水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地形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越高;反之越低
    自然环境变迁、
    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荒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增强,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
    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因素
    分布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
    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该纬度地带大部分是海洋
    地形
    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深入,该地处于背风坡,降水少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分布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增温增湿;大陆西岸是寒流,降温减湿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流经,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分布地区
    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
    性分布
    成因
    昆仑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分布地区
    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
    性分布
    成因
    3°S~30°S的南美洲大陆西海岸
    热带雨林带(北部);热带草原带(中部);热带荒漠带(南部)
    热带
    荒漠带
    位于东南信风带的背风坡,盛行离岸风;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
    热带草原带
    热带
    雨林带
    信风来自海洋,温暖湿润;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暖流增温增湿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洋流状况
    大气环流
    气候状况
    海洋生物
    正常年份
    上升流强烈
    下沉气流
    气候干旱
    形成荒漠
    形成渔场
    厄尔尼诺发生年份
    上升流减弱
    上升气流
    暴雨、洪涝
    鱼类死亡
    植被类型
    积雪开始时间(日)
    积雪结束时间(日)
    积雪日数(天)
    年最大雪深(cm)
    稀疏灌木
    136
    268
    132
    11.0
    草地
    135
    266
    129
    29.6
    农田
    136
    264
    128
    33.5
    建设用地
    133
    273
    140
    23.4

    相关学案

    选择性必修一第四单元水体运动的影响(必备知识点总结)--地理期末复习一本通(鲁教版2019):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一第四单元水体运动的影响(必备知识点总结)--地理期末复习一本通(鲁教版2019),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大气变化的效应(必备知识点总结)--地理期末复习一本通(鲁教版2019):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大气变化的效应(必备知识点总结)--地理期末复习一本通(鲁教版2019),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典型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 (必备知识点总结)--地理期末复习一本通(鲁教版2019).: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 (必备知识点总结)--地理期末复习一本通(鲁教版2019).,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