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白云区永平片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学情调查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广州市白云区永平片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学情调查语文试卷,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附加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
1.(2分)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棱镜/淋漓 吝啬/干涩B.嘹亮/衡量荫蔽/绿茵茵
C.着落/啄食 莅临/淅沥D.匿笑/静谧和蔼/应和
2.(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决别 侍弄 雕镂 波光粼粼
B.瞭亮 博学 浩渺 翻来复去
C.分岐 确凿 倘佯 茫然无错
D.憔悴 贮蓄 吞噬 搜索枯肠
3.(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次演讲比赛中,小林的演讲咄咄逼人,赢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B.老师语重心长的一番话,使得他鸦雀无声,满脸羞愧。
C.周末的永庆坊热闹非凡,大街小巷都人迹罕至。
D.班干部选拔时,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特长和能力来安排岗位,让他们各得其所。
4.(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共夺得了40枚金牌。
B.通过阅读经典名著,使我们悟出了许多人生的真谛感。
C.为推行素质教育,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生非常受欢迎。
D.为了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每日废寝忘食、处心积虑。
某校七年级1班举行了“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各题。
5.(2分)接人待客,礼貌至上。李明要到郑瑞爷爷家去做客,请阅读以下句子,下面的情境中,用语不得体的一项是( )
郑瑞爷爷对中华文化极其热爱,他邀请你一起写书法,你推让不过,说:“好吧,那我只好献丑了。”作品完成后,你谦虚地对爷爷说:“写得不好,见笑了!”爷爷赠送给你一件礼物,你对爷爷说:“谢谢爷爷,这礼物我就笑纳了。”你的书法老师应你之邀参加了这次活动,你对他说:“感谢您百忙之中莅临指导!”
A.献丑B.见笑C.笑纳D.莅临
6.(2分)郑瑞爷爷除了喜爱书法,还酷爱对联。正值春天,万物复苏,爷爷提出上联“春风吹绿千枝柳”,请你帮李明选择最合适的下联( )
上联:春风吹绿千枝柳
下联:____
A.时雨润红万树花B.时雨润浸万花红
C.夏雨点醒万朵荷D.红花渲染万物春
7.(4分)李明感叹郑瑞爷爷的博学多才,现打算邀请郑瑞爷爷作为指导嘉宾出席周一上午9点班级举办的“中华文化分享会”活动。请你以七年级1班语文科代表的身份向郑瑞爷爷发出邀请,注意用词要得当。
8.(8分)古诗文默写
(1)(4分)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① ,洪波涌起。(《观沧海》)
②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④ ,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⑤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十二章》)
(2)(4分)小王同学做了“思乡诗”专题整理,请你根据批注,完成表格。
二、阅读与鉴赏(共46分)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乙】
孔夫人家传
夫人孔氏,名祥淑。六岁随兄从袁石斋先生学课毕坐而听讲人咸[1]异之先生未之奇[2]也。越明年,诸兄学诗,夫人亦诗;诸兄学文,夫人亦文。先生曰:“尔读书不过记名姓耳,不似尔弟兄博取科名也。”夫人曰:“不科名即不读书耶?”曰:“亦须晓义理。”夫人曰:“晓义理何分儿女耶?”先生抚几而起曰;“七岁女子能发此论,奇哉!”
(节选自《韵香阁诗草》)
【注释】[1]咸:都。[2]未之奇:即未奇之。
9.(3分)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课毕坐而听讲 学而不思则罔
B.亦须晓义理 不义而富且贵
C.晓义理何分儿女耶 与儿女讲论文义
D.思而不学则殆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0.(3分)下列对【乙】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岁随兄从袁石斋先生学/课毕坐/而听讲人咸异之/先生未之奇也
B.六岁随兄/从袁石斋先生学课/毕坐而听讲/人咸异之/先生未之奇也
C.六岁随兄从袁石斋先生学/课毕坐而听讲/人咸异之/先生未之奇也
D.六岁随兄从袁石斋先生/学课毕坐而听讲人/咸异之/先生未之/奇也
11.(3分)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不科名即不读书耶?
12.(3分)甲、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3.(2分)全曲中,与“夕阳”相呼应的景物是:“ ”,与“秋”相呼应的植物是:“ ”。
14.(2分)这首曲中的“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并请联系全诗,揣摩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可或缺的城市风景——斑马线
凤箫
①说起斑马线,我们最熟悉的,由多条相互平行的白实线组成的人行横道线。
②斑马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跳石”(见图1)。当时四轮马车与行人混行引发了许多道路堵塞和交通事故。于是,人们在马路上砌起凸出路面的“跳石”,这就是斑马线的祖先。1951年10月31日,世界上第一条斑马线在英国诞生。
③最有名的斑马线也在英国。1969年,著名的披头士乐队发行了最后一张唱片——《艾比路》,该唱片的封面为四位歌手走在伦敦艾比路的一条斑马线上。2012年,成为伦敦的文化地标。
④斑马线像是拦腰搭在道路上的白色飘带,看似简单朴素,却不是随意画出来的。按照设置规范,可以根据行人流量以1米为一级予以加宽,行人越多的地方斑马线越宽。构成斑马线的白色平行粗实线的线宽为40~45厘米,二是行人横过道路较为集中的路段。
⑤作为城市交通生态中的一个重要标识,斑马线在指引车辆和行人有序通行、保护行人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漫漫车流中,法律赋予了斑马线上行人优先的路权,遇到行人正在通过时还应停车让行。斑马线作用的发挥,需要机动车尊重行人的路权,两者缺一不可。
⑥然而,现状并不令人乐观。由于机动车和行人互争斑马线,致使斑马线成为交通事故的多发地。据统计,致死人数高达3898人。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行人在斑马线上“散步”等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
⑦现在,为了提高斑马线的醒目程度,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如彩色斑马线、3D立体斑马线等。随着手机的普及,“低头族”看手机过马路成为新的安全隐患,斑马线在灯带的映照下与路口的信号灯同步变换颜色,为“低头族”过马路提供有效的警示。
⑧斑马线是城市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唯有守法守序,才是对这道风景的最好守护——这,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图1
(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材料一】
近日,广州市区里不少路口设置“人车分离”斑马线,斑马线旁新增非机动车道标识线,行人和非机动车“各行其道”,居民过马路更快更安全。此外,减少电动自行车“抢道”的现象。
前段时间,昌岗中路和江南大道交叉路口处实施升级改造,设置“人车分离”斑马线,安装隔离护栏。斑马线较之前拓宽了不少,而斑马线内侧还增加了宽约2米的非机动车道,电动车和自行车就不会跟行人抢斑马线了。与此同时,每条斑马线中间的等候区上还设置了隔离桩,斑马线内侧同样增加了非机动车道,在路口道路空间设置了非机动车红灯等待区,行人和非机动车辆均能依照地面标识线各行其道,交通通行秩序和效率比一般路口高。附近商铺老板纷纷表示:“还没改造路口时,有时被‘挤’在道路中间会特别不知所措。现在,在原有的斑马线旁设置了非机动车车道,人车分流,感觉安全多了。”
【材料二】
某中学组织本校学生走进社区,开展“文明出行”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他们经过仔细调查,得出如下结论(见图2):
图2
【材料三】
网友言论
Sherry芒果:中国人嘛,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就没啥可担心的了,“法不责众”嘛。集体闯红灯过马路,别人不遭罚自己也不会遭罚
栀子不悔: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心里总是觉得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的话就是一傻帽。就这样,每个人抱着这同一想法,喜欢随大流,而不愿意坚守规矩。
盐阜浪子:人走得慢,车走得快,红绿灯给车通过的时间有两三分钟;而给人过街的时间只有十二三秒,你得小跑才能过去(年岁大的人是很难的),过街横道线要三四百米远才能有,天桥或地道有长长的上下梯步。这是公共交通资源上
(以上链接材料根据有关资料整合)
15.(3分)小广整理了关于斑马线的一些知识,下列记录与文本材料不符的一项是( )
A.古罗马时期的“跳石”成为一种指示行人过街的标识,这就是斑马线的祖先。
B.艾比路斑马线是世界上第一条斑马线,2012年它被英国政府提升到文物地位。
C.斑马线白色平行粗实线线宽为40~45厘米,两条平行粗实线间距为60~80厘米。
D.法律赋予了斑马线上行人优先的路权,机动车临近时须减速避让或停车让行。
16.(3分)阅读上述文本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昌岗中路和江南大道交叉路口经改造,基本实现非机动车与行人“互不打扰”。
B.从学生调查显示,社区居民交通出行违章情况十分普遍,半数以上居民经常违章。
C.有网友认为“法不责众”和从众心理,让一些国人心存侥幸,集体闯红灯过马路。
D.有网友认为,在斑马线上面还存在着公共交通资源强势、弱势的分配不公等问题。
17.(3分)综合上述材料,小广有一些看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些城市推出闪灯斑马线,通过在斑马线上安装多条醒目的灯带,能对“低头族”过马路起到有效警示。
B.昌岗中路和江南大道交叉路口处设置“人车分离”斑马线,主要为解决非机动车和行人抢斑马线的问题。
C.斑马线是文明城市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需要我们各方共同维护,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行人都有义务。
D.我国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很频繁,致死人数也多,主要是行人在斑马线上“散步”的原因所造成。
18.(4分)请你结合文本材料,帮助小广从市政建设、车主(含非机动车)、行人等不同角度,在安全教育班会课上分享给同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双塞满玉米叶子的农鞋
关玉梅
①在我家,买得最多的:一是客厅书柜上的万册图书,再就是阳台鞋柜上摆放着不同时期的百余双鞋。
②我读书累了,便会走向阳台,欣赏我的鞋。
③鞋柜上,农鞋、橡胶鞋、塑料凉鞋、革质鞋、皮质鞋等,它们形色各异:系带的、高跟的、平底的、一应俱全;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无所不包。尤为一提的是摆放在鞋柜正中央的一双补了又补的农鞋,与其他鞋子格格不入,两块黑色的补丁,像两个黑黑的眼球,我时常从黑黑的眼球里看到儿时的父亲的模样。
④这是一双夏天穿的农鞋。鞋的前脸和鞋底是橡胶做的,鞋帮是黄色的帆布,鞋面正上方有10个穿鞋带的孔,孔内的金属环早已脱落,只剩下十个窟窿。
⑤我把鞋摆放在鞋柜的最显眼处,每次走到它跟前,我都会驻足凝望。温暖的阳光透过玻璃,刚好穿透鞋的里层,父亲的温暖便又传到了我的身上,那双会说话的黑眼睛,时时提醒着我,该回客厅看书了。
⑥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那时的农村,日子普遍穷,我们家五个孩子,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吃上顿没下顿的。
⑦父亲当了八年兵,体弱多病,在农村,算是有文化之人,他始终秉承着一种信念:知识改变命运。他期待着他的五个孩子念好书,有出息,无论多穷、多困难,也要供我们读书,走出贫穷的小山村。
⑧年少的我,感觉不到生活的艰辛和读书的意义,有时候因为父亲严厉的管教而耍脾气。也常常背着父亲,把借来的小说或小人书压在课本的下面。有一次被父亲发现了,他破天荒没有对我发火,而是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不好好读书,将来就会像爸爸一样过穷日子呢!”
⑨那一次,我认真地端详着父亲:他的头发半灰半白,皮肤暗淡没有光泽,上身一件蓝色的衣服早已洗褪了色,下身黄色裤子的两个膝盖处,补着作业本样大的补丁,脚上趿拉着一双补了又补的农鞋。透过烟雾,父亲佝偻着坐在那里,像墙上挂着的一把弯刀,但已然没有了锋芒。
⑩1979年冬天,我明年就要报考中专,学校来了一套考试资料,我对父亲说想买一套,父亲问多少钱?我说16元。父亲“嗯”了一声,不一会儿起身出门,很晚才见他回来。
⑪借着昏暗的煤油灯,我看到父亲的脸阴沉着,他一句话也没说,坐在炕沿上,卷着细长的烟,一口口吸着。烟圈在父亲的眼前飘散着。为给我买一套资料书,父亲不知道去村子里借了多少家、碰了多少次钉子,终是没有借到钱,我发誓一定要考上中专。
⑫第二天早上我起床时没有看到父亲。午间放学时,同学说外面有人找我。
⑬走出教室,远远地,看到父亲双手使劲地搓着耳朵,脸冻得通红,一双脚不停地在地上跺着,他一定是冻坏了!
⑭我心疼地攥着父亲冰冷的手,低头的一瞬间,我看到:从父亲的那双农鞋里,竟冒出了无数个细细的玉米叶子,“爸,你怎么不穿棉鞋啊!”
⑮原来,为了省钱供我们五个孩子念书,父亲一年四季就一双鞋,冬天实在太冷了,就用铁梳子把玉米叶子梳理成柔软的丝状,垫在鞋里用来御寒。我的心一阵阵抽搐,鼻子刹那间酸了。
⑯父亲看到我,急急忙忙从裤兜里掏出一把皱皱巴巴的零碎的纸币递过来,说:“借了一大早才借到,没耽误买书吧?”看着父亲递给我的那些零零散散的钱,看着父亲那双补了又补的鞋,我的眼泪无声地流了下来。
⑰父亲一大早,饭也没吃,到处借钱,赶了10多公里路,就为了能给我买上一套书。
⑱我的父亲,他不伟大,可以说卑微得如一粒尘埃,但父亲用无私的爱,激励了我求学进取,也正是因为父亲对知识的崇拜,养成了我后来在生活中爱书、爱阅读的好习惯。
⑲1980年9月,十五岁的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黑龙江省中医药学校,父亲的脸上第一次有了笑容,而且笑得那么灿烂!
⑳多少年过去了,那套16元买来的学习资料早已泛黄,但依旧摆放在我的床头;父亲那双塞满玉米叶子的农鞋也依旧摆放在我家阳台鞋柜上的最显眼处。
(有删改)
19.(4分)下列对①—⑤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部分的内容是为了点明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是父亲穿过的一双农鞋。
B.写“我”形色各异的鞋子是为了衬托父亲穿过的农鞋,突出它的破旧。
C.第③段中“黑黑的眼球”和第⑤段“会说话的黑眼睛”指代内容一样。
D.开头写“我”书多,是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爱书、爱阅读的影响作铺垫。
20.(4分)结合文本,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1.(4分)有人认为第⑱段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不能删去,你赞成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理由。
22.(5分)文章以“一双塞满玉米叶子的农鞋”为题有哪些妙处?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写作(共50分)
23.(50分)按要求作文。
请以《步入中学,我多了一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600字以上;④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四、附加题(8分)
附加题
24.(4分)任务一:请仔细阅读下表,有几个遗漏的信息需要你补充。
25.(4分)任务二:鲁迅在书中提及了自己对儿童教育的看法。请你从以下篇目中任选一篇,结合具体情节简要分析。
①《二十四孝图》 ②《五猖会》
答案解析部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
1.(2分)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棱镜/淋漓 吝啬/干涩B.嘹亮/衡量荫蔽/绿茵茵
C.着落/啄食 莅临/淅沥D.匿笑/静谧和蔼/应和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汉字读音的辨析能力。
首先,需要逐一审视每一对加点字的读音。
A选项中,“棱镜”的“棱”读“léng”,表示物体上不同方向的两个平面连接的部分;“淋漓”的“淋”读“lín”,形容湿透或流滴的样子。两者读音不同。“吝啬”的“吝”与“干涩”的“涩”都读“sè”,但前者读音不同,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选项中,“嘹亮”的“嘹”读“liá”,形容声音圆润而响亮;“衡量”的“衡”读“héng”,表示测量物体的重量或比较长短、深浅等。两者读音明显不同。“荫蔽”的“荫”读“yìn”,表示(枝叶)遮蔽,隐蔽,隐藏;“绿茵茵”的“茵”读“yīn”,青草茂密浓厚。两者读音也不同。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选项中,“着落”的“着”与“啄食”的“啄”都读“zhuó”,前者表示事情有归宿、有结果,后者表示鸟类用嘴取食。“莅临”的“莅”与“淅沥”的“沥”都读“lì”,前者表示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后者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故C选项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符合题意。
D选项中,“匿笑”的“匿”读“nì”,表示偷偷地笑,掩口暗笑,偷偷地笑;“静谧”的“谧”读“mì”,形容寂静无声或忧愁的模样,亦是诗句中常用的词语。“和蔼”的“和”读“hé”,表示性情温和,态度可亲,让人心里感到温暖。“应和”的“和”是多音字,在此处读“hè”,表示和谐地跟着唱,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词。两者在“和蔼”与“应和”中的读音不同。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汉字读音的辨析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逐一比对每对加点字的读音,找出读音完全相同的选项。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多音字的读音辨析,以及形近字、同音字的读音区别。易错点在于对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下的读音掌握不够准确,或者对形近字、同音字的读音混淆。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汉字读音的规律,加强对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记忆和理解,提高汉字读音的辨析能力。
2.(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决别 侍弄 雕镂 波光粼粼
B.瞭亮 博学 浩渺 翻来复去
C.分岐 确凿 倘佯 茫然无错
D.憔悴 贮蓄 吞噬 搜索枯肠
【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汉字字形的辨析能力。
首先,需要逐一审视每个选项中的词语,检查是否存在错别字。
A选项中,“决别”存在错别字,应为“诀别”,“诀”有辞别、告别的意思,而“决”通常表示决定、决断,两者意思不同,故“决别”错误。“侍弄”“雕镂”“波光粼粼”均书写正确,但由于“决别”错误,所以A选项不符合题意。
B选项中,“瞭亮”存在错别字,应为“嘹亮”,“嘹”有响亮、清脆的意思,而“瞭”通常表示远望,两者意思不同,故“瞭亮”错误。“翻来复去”也存在错别字,应为“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覆”有翻、倒的意思,而“复”虽然也有再、又的意思,但在“翻来覆去”这个词语中,更常用的是“覆”,故“翻来复去”错误。“博学”“浩渺”书写正确,但由于存在两个错别字,所以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选项中,“分岐”存在错别字,应为“分歧”,“歧”有分歧、岔路的意思,而“岐”通常表示地名或山名,两者意思不同,故“分岐”错误。“确凿”“倘佯”均存在错别字,应为“确凿无疑”和“徜徉”,“凿”有穿通、打孔的意思,在“确凿”中表示确实、真实,“徜徉”表示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而“佯”有假装的意思,与“倘”意思不同,故“确凿”和“倘佯”均错误。“茫然无措”也存在错别字,但题目中给出的是“茫然无错”,由于“无错”显然不符合语境,我们可以推断这是题目为了测试而故意写错的,正确的应该是“茫然无措”,表示困惑不知所措的样子。但由于“分岐”“确凿”“倘佯”均错误,所以C选项不符合题意。
D选项中,“憔悴”“贮蓄”“吞噬”“搜索枯肠”均书写正确,没有错别字,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汉字字形的辨析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逐一审视每个选项中的词语,检查是否存在错别字。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形近字的辨析,以及词语意思的理解。易错点在于对形近字的字形掌握不够准确,或者对词语意思理解不够深入,导致误判。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汉字的字形规律,加强对形近字的记忆和理解,提高汉字字形的辨析能力。同时,也可以多阅读、多写作,通过实践来加深对汉字字形的掌握和运用。
3.(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次演讲比赛中,小林的演讲咄咄逼人,赢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B.老师语重心长的一番话,使得他鸦雀无声,满脸羞愧。
C.周末的永庆坊热闹非凡,大街小巷都人迹罕至。
D.班干部选拔时,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特长和能力来安排岗位,让他们各得其所。
【答案】D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媒体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在具体语境中运用是否恰当的辨析能力。
首先,逐一审视每个选项中的加点词语,结合语境分析其使用是否恰当。
A选项中,“咄咄逼人”原指说话或神态中有一种威胁逼人的气势,现多指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在描述小林演讲的语境中,这个词语显然不合适,因为它带有一种负面或强势的意味,而演讲比赛中赢得掌声通常是因为演讲内容精彩、表达流畅等正面因素,所以A选项错误。
B选项中,“语重心长”指言辞诚恳,情意深长,形容对人真诚的劝告或忠告。但“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通常用于形容环境或场面的静谧。在描述老师一番话后他的反应的语境中,“鸦雀无声”显然不合适,因为它没有表达出他因老师的话而羞愧的情感变化,所以B选项错误。
C选项中,“热闹非凡”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而“人迹罕至”指很少有人去的地方,形容荒凉偏僻。这两个词语在语境上形成了明显的矛盾,因为热闹非凡的地方通常不会人迹罕至,所以C选项错误。
D选项中,“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位置或安排,符合班主任在班干部选拔时根据学生的特长和能力来安排岗位的语境,所以D选项正确。
综上所述,通过对每个选项中加点词语在语境中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正确答案是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运用是否恰当的辨析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逐一审视每个选项中的词语,结合语境分析其使用是否恰当。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词语的含义、用法以及语境的匹配度。易错点在于对词语含义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过于片面,导致误判。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词语的辨析方法,加强对词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提高在语境中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同时,也可以多阅读、多写作,通过实践来加深对词语运用的掌握和运用。
4.(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共夺得了40枚金牌。
B.通过阅读经典名著,使我们悟出了许多人生的真谛感。
C.为推行素质教育,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生非常受欢迎。
D.为了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每日废寝忘食、处心积虑。
【答案】A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语病的辨析能力。
逐一审视每个选项中的句子,分析其是否存在语病。
A选项中,“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共夺得了40枚金牌。”这句话结构完整,表意清晰,没有语病。
B选项中,“通过阅读经典名著,使我们悟出了许多人生的真谛感。”这句话存在主语残缺的问题。由于“通过”和“使”的同时使用,导致句子缺少明确的主语,应该去掉其中一个,改为“阅读经典名著,我们悟出了许多人生的真谛”或“通过阅读经典名著,我悟出了许多人生的真谛”。因此,B选项有语病。
C选项中,“为推行素质教育,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生非常受欢迎。”这句话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原句中“学生非常受欢迎”的表述容易让人误解为学生受到了其他学生的欢迎,而实际上应该是“开展的社团活动非常受学生欢迎”。因此,C选项有语病。
D选项中,“为了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每日废寝忘食、处心积虑。”这句话存在用词不当的问题。“处心积虑”通常用于形容蓄谋已久,含贬义,与语境中老师为了帮助学生而付出的努力不符。应该改为“老师每日废寝忘食、尽心尽力”。因此,D选项有语病。
综上所述,通过对每个选项中句子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正确答案是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语病的辨析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逐一审视每个选项中的句子,分析其是否存在语病,包括结构是否完整、表意是否清晰、用词是否恰当、语序是否合理等。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句子成分的辨析和理解,以及对常见语病类型的掌握。易错点在于对句子成分的辨析不够准确或对语病类型理解不够深入,导致误判。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句子成分的分析方法,加强对语病类型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辨析句子语病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多阅读、多写作,通过实践来加深对句子结构和语病的理解。
某校七年级1班举行了“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各题。
5.(2分)接人待客,礼貌至上。李明要到郑瑞爷爷家去做客,请阅读以下句子,下面的情境中,用语不得体的一项是( )
郑瑞爷爷对中华文化极其热爱,他邀请你一起写书法,你推让不过,说:“好吧,那我只好献丑了。”作品完成后,你谦虚地对爷爷说:“写得不好,见笑了!”爷爷赠送给你一件礼物,你对爷爷说:“谢谢爷爷,这礼物我就笑纳了。”你的书法老师应你之邀参加了这次活动,你对他说:“感谢您百忙之中莅临指导!”
A.献丑B.见笑C.笑纳D.莅临
6.(2分)郑瑞爷爷除了喜爱书法,还酷爱对联。正值春天,万物复苏,爷爷提出上联“春风吹绿千枝柳”,请你帮李明选择最合适的下联( )
上联:春风吹绿千枝柳
下联:____
A.时雨润红万树花B.时雨润浸万花红
C.夏雨点醒万朵荷D.红花渲染万物春
7.(4分)李明感叹郑瑞爷爷的博学多才,现打算邀请郑瑞爷爷作为指导嘉宾出席周一上午9点班级举办的“中华文化分享会”活动。请你以七年级1班语文科代表的身份向郑瑞爷爷发出邀请,注意用词要得当。
【答案】5.C
6.A
7.郑爷爷,您好!我是××学校七年级1班语文科代表,我们班将于周一上午9点在班级举办“中华文化分享会”活动,诚邀您做指导嘉宾。请问,您有时间吗?
【知识点】对联;语言得体;称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礼貌用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理解每个选项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分析其使用是否恰当。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对礼貌用语含义的准确理解,以及对不同语境下礼貌用语使用的掌握。易错点在于对礼貌用语含义理解不够深入或混淆不同语境下的使用规则。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更多礼貌用语,加强对中文语境下礼貌用语使用的理解和掌握。
(2)本题考查的是对对联的理解和匹配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上联的结构和意义,逐一对比下联选项,找出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平仄相对的下联。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对联结构、意义和平仄的准确理解。易错点在于对对联结构理解不够深入或混淆不同对联的匹配规则。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更多对联知识,加强对对联创作和匹配能力的掌握。
(3)本题考查的是邀请函的撰写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明确邀请的对象、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和邀请人的信息等要素,按照邀请函的格式和要求撰写邀请内容。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邀请函的格式规范、语言礼貌和信息的完整性。易错点在于遗漏邀请函的要素或格式不规范。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更多邀请函的撰写技巧和规范,提高撰写邀请函的能力。
5.本题主要考查对礼貌用语的理解和运用。在中文语境中,礼貌用语的使用非常讲究,不同的场合和对象需要使用不同的礼貌用语。
A选项“献丑”是谦辞,在展示自己作品或技能时,表示自谦,说自己水平不高,怕出丑,符合语境。
B选项“见笑”也是谦辞,用于自己的作品或表现被人看到时,表示可能因水平不高而让人笑话,符合语境。
C选项“笑纳”是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但在这里是爷爷送给李明礼物,李明说“笑纳”就显得不得体,因为“笑纳”是用于自己送礼物给别人时的自谦之词。
D选项“莅临”是敬辞,多用于书面用语,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符合语境中对书法老师的尊敬和邀请的语境。
综上所述,通过对每个选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C选项中的“笑纳”使用不得体。
故答案为:C
6.本题主要考查对对联的理解和匹配能力。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形式,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平仄相对。
首先,我们分析上联“春风吹绿千枝柳”的结构和意义。上联中,“春风”是主语,“吹绿”是谓语,“千枝柳”是宾语,整体描绘了一幅春天风吹绿柳的画面。
接着,我们逐一分析下联选项:
A选项“时雨润红万树花”中,“时雨”对应上联的“春风”,“润红”对应“吹绿”,“万树花”对应“千枝柳”,结构相同,意义相关,且平仄相对,符合对联的要求。
B选项“时雨润浸万花红”中,“润浸”与上联的“吹绿”结构不完全对应,且“万花红”与“千枝柳”在字数和结构上也有差异,不符合对联的要求。
C选项“夏雨点醒万朵荷”中,“夏雨”与上联的“春风”在季节上不一致,且整体意境与上联不符,不符合对联的要求。
D选项“红花渲染万物春”中,“红花”作为主语与上联的“春风”作为主语在结构上不一致,且整体意境与上联不符,不符合对联的要求。
综上所述,通过对每个选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A选项是最合适的下联。
故答案为:A
7.本题主要考查邀请函的撰写能力。邀请函是一种正式的邀请文书,需要包含邀请的对象、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和邀请人的信息等要素。
首先,我们明确邀请的对象是郑瑞爷爷,时间是周一上午9点,地点是班级,活动内容是“中华文化分享会”,邀请人是七年级1班语文科代表。
接着,我们按照邀请函的格式和要求撰写邀请内容。开头需要礼貌地称呼对方并问好,然后说明邀请的原因和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时间、地点和活动内容。最后,需要询问对方是否有时间参加,并表示期待和感谢。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邀请函内容:“郑爷爷,您好!我是××学校七年级1班语文科代表,我们班将于周一上午9点在班级举办‘中华文化分享会’活动,诚邀您做指导嘉宾。请问,您有时间吗?”
故答案为:郑爷爷,您好!我是××学校七年级1班语文科代表,我们班将于周一上午9点在班级举办“中华文化分享会”活动,诚邀您做指导嘉宾。请问,您有时间吗?
8.(8分)古诗文默写
(1)(4分)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① ,洪波涌起。(《观沧海》)
②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④ ,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⑤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十二章》)
(2)(4分)小王同学做了“思乡诗”专题整理,请你根据批注,完成表格。
【答案】(1)秋风萧瑟;海日生残夜;枯藤老树昏鸦;我寄愁心与明月;影入平羌江水流;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应用性默写
【解析】【分析】(1)
本题考查的是古诗文默写。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在日常学习中加强背诵和默写,准确掌握古诗文的原文和含义。
①“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出自曹操的《观沧海》,描述的是秋天的海景,其中“秋风萧瑟”描绘了秋天的凄凉氛围,“洪波涌起”则表现了海浪的汹涌澎湃。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出自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这两句诗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富有哲理意味。
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出自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是一首描写秋景的小令,其中“枯藤老树昏鸦”描绘了秋日黄昏的萧瑟景象,“小桥流水人家”则带来了一丝温馨和宁静。
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出自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通过明月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关切。
⑤“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出自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这两句诗描绘了峨眉山月的美丽景象,以及月光映入江水的情景。
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出自《论语》十二章,强调了学习态度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以快乐为基础的。
在默写过程中,需要注意字迹清晰、书写规范,避免错别字和漏字。
(2)
本题考查的是对思乡诗的整理和归纳。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对所学的思乡诗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能够准确提取诗句并理解其含义。
对于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其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归雁传递家书,寄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对于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其中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则通过悠悠的笛声,引发了征人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在整理过程中,需要仔细阅读诗句和批注,理解诗句的含义和出处,然后准确填写表格中的空缺部分。
故答案为:(1)秋风萧瑟;海日生残夜;枯藤老树昏鸦;我寄愁心与明月;影入平羌江水流;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古诗文默写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加强背诵和默写,准确掌握古诗文的原文和含义。在默写过程中,需要注意字迹清晰、书写规范,避免错别字和漏字。通过这类题目的练习,可以提高考生的古诗文素养和默写能力。
易错点在于对古诗文的原文和含义掌握不够准确,导致默写时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因此,考生在日常学习中需要加强背诵和默写,提高古诗文的掌握程度。
拓展迁移方面,考生可以进一步学习更多的古诗文,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古诗文鉴赏和默写能力。
(2)本题考查的是对思乡诗的整理和归纳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仔细阅读诗句和批注,理解诗句的含义和出处,然后准确填写表格中的空缺部分。通过这类题目的练习,可以提高考生对思乡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易错点在于对思乡诗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入,导致无法准确提取诗句或理解其含义。因此,考生在日常学习中需要加强对思乡诗的学习和掌握,提高自己对思乡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拓展迁移方面,考生可以进一步学习更多的思乡诗,了解不同诗人对思乡情感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思乡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阅读与鉴赏(共46分)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乙】
孔夫人家传
夫人孔氏,名祥淑。六岁随兄从袁石斋先生学课毕坐而听讲人咸[1]异之先生未之奇[2]也。越明年,诸兄学诗,夫人亦诗;诸兄学文,夫人亦文。先生曰:“尔读书不过记名姓耳,不似尔弟兄博取科名也。”夫人曰:“不科名即不读书耶?”曰:“亦须晓义理。”夫人曰:“晓义理何分儿女耶?”先生抚几而起曰;“七岁女子能发此论,奇哉!”
(节选自《韵香阁诗草》)
【注释】[1]咸:都。[2]未之奇:即未奇之。
9.(3分)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课毕坐而听讲 学而不思则罔
B.亦须晓义理 不义而富且贵
C.晓义理何分儿女耶 与儿女讲论文义
D.思而不学则殆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0.(3分)下列对【乙】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岁随兄从袁石斋先生学/课毕坐/而听讲人咸异之/先生未之奇也
B.六岁随兄/从袁石斋先生学课/毕坐而听讲/人咸异之/先生未之奇也
C.六岁随兄从袁石斋先生学/课毕坐而听讲/人咸异之/先生未之奇也
D.六岁随兄从袁石斋先生/学课毕坐而听讲人/咸异之/先生未之/奇也
11.(3分)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不科名即不读书耶?
12.(3分)甲、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9.D
10.C
11.①(您的父亲)和我相约出行,却丢下我自己离开了。
②不考功名就不读书吗?
12.甲文中,面对父亲友人的无理怒骂,元方没有退缩,而是机敏地应对,从“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元方是一个聪慧、明理、机敏、能言善辩的人。乙文中孔夫人跟随兄弟一起学习诗文,面对先生“尔读书不过记名姓耳,不似尔弟兄博取科名也。”的轻视,夫人也没有示弱,而是机智勇敢地回应,让先生为之折服,可见孔祥淑是一个聪慧、明理、机敏、能言善辩之人。
【知识点】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中加点字词义的理解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逐项分析加点字在各自句子中的含义,并找出词义相同的一项。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以及连词、代词等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易错点在于对文言词义的理解不够准确,导致误选。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更多的文言文,加强对文言词义的理解和掌握。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理解句意,结合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进行断句。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句子的结构和句意,以及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句式特点。易错点在于对句意理解不够准确或忽略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导致断句错误。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更多的文言文,加强对文言文语法规则和句式特点的理解和掌握。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理解句意,运用适当的翻译技巧进行翻译。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关键词语的准确翻译,以及整个句子的流畅性和准确性。易错点在于对句意理解不够准确或翻译技巧掌握不够熟练,导致翻译不准确或不通顺。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更多的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加强对文言文翻译能力的训练和提升。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理解文章内容,结合人物的行为和语言进行分析。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文章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人物行为和语言的深入分析和解读。易错点在于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够深入或对人物行为和语言分析不够准确,导致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不准确。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更多的文言文,加强对文言文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可以尝试自己分析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夫人姓孔,名祥淑。六岁跟随哥哥向袁石斋先生学习。上课的时候,她坐在那里听讲,大家都认为她奇异,先生并不认为奇怪。到了第二年,众哥哥们学习作诗,夫人也学习作诗;众哥哥们学习写文章,夫人也学习写文章。先生说:“你读书不过为了写姓名罢了,不像你的哥哥弟弟们要参加科举考试。”夫人说:“不参加科举考试就不读书吗?”先生说:“也应该懂得伦理道德的准则。”夫人说:“既然要晓事明理,还分什么男女啊?”先生拍着桌子站起来说:“七岁的女孩子能有此言论,奇才啊!”
9.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加点字词义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逐项分析加点字在各自句子中的含义,并找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项,“课毕坐而听讲”中的“而”是连词,表示顺承关系,意为“然后”;“学而不思则罔”中的“而”也是连词,但表示转折关系,意为“却”。两者词义不同。
B项,“亦须晓义理”中的“义理”指的是道理、道义;“不义而富且贵”中的“义”是名词用作形容词,意为“合乎道义”。两者词义不同。
C项,“晓义理何分儿女耶”中的“儿女”指的是儿子和女儿,泛指子女;“与儿女讲论文义”中的“儿女”则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为子侄辈的年轻人,今义为儿子和女儿。两者词义不同。
D项,“思而不学则殆”和“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两句中的“则”都是连词,表示因果关系,意为“就”。两者词义相同。
综上所述,通过对加点字词义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D项中加点字的词义相同。
故答案为:D
10.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进行断句。
首先,分析句子结构和句意:“六岁随兄从袁石斋先生学课毕坐而听讲人咸异之先生未之奇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孔祥淑)六岁就跟着哥哥从袁石斋先生学习,课程结束后就坐下来听讲,人们都对她感到惊异,但先生并没有对她感到特别。”
接着,根据句意和语法结构进行断句:
“六岁随兄从袁石斋先生学”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描述了孔祥淑的学习时间和对象,应在“学”后断句。
“课毕坐而听讲”描述了孔祥淑的学习行为,应在“讲”后断句。
“人咸异之”描述了人们对孔祥淑的反应,应在“之”后断句。
“先生未之奇也”描述了先生的态度,应在“也”后断句。
综上所述,通过对句子结构和句意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正确的断句为:“六岁随兄从袁石斋先生学/课毕坐而听讲/人咸异之/先生未之奇也”。
故答案为:C
11.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翻译技巧进行翻译。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的翻译为:“(您的父亲)和我相约出行,却丢下我自己离开了。”其中,“期行”指相约出行,“相委”指丢下别人,“去”指离开。在翻译时,需要注意“相”和“委”的准确翻译,以及整个句子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②“不科名即不读书耶?”的翻译为:“不考功名就不读书吗?”其中,“科名”指科举考试中取得的功名,“耶”是语气词,表示反问。在翻译时,需要注意“科名”的准确翻译,以及反问语气的表达。
综上所述,通过对句意的理解和翻译技巧的运用,我们可以得出准确的翻译结果。
故答案为:①(您的父亲)和我相约出行,却丢下我自己离开了。
②不考功名就不读书吗?
1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行为和语言进行分析。
甲文中,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无理怒骂,没有退缩,而是机敏地应对。他首先指出友人“无信”,因为友人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到来;接着又指出友人“无礼”,因为友人对着孩子骂孩子的父亲。元方的应对既展现了他的聪慧和明理,又展现了他的机敏和能言善辩。
乙文中,孔祥淑跟随兄弟一起学习诗文,面对先生的轻视和质疑,她没有示弱或退缩,而是机智勇敢地回应。她反问先生:“不考功名就不读书吗?”这句话既表达了她对读书目的的理解,又展现了她的聪慧和机敏。最终,先生被她的回答所折服。
综上所述,通过对甲、乙两篇短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甲文中的元方和乙文中的孔祥淑都展现了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
故答案为:甲文中,面对父亲友人的无理怒骂,元方没有退缩,而是机敏地应对,从“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元方是一个聪慧、明理、机敏、能言善辩的人。乙文中孔夫人跟随兄弟一起学习诗文,面对先生“尔读书不过记名姓耳,不似尔弟兄博取科名也。”的轻视,夫人也没有示弱,而是机智勇敢地回应,让先生为之折服,可见孔祥淑是一个聪慧、明理、机敏、能言善辩之人。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3.(2分)全曲中,与“夕阳”相呼应的景物是:“ ”,与“秋”相呼应的植物是:“ ”。
14.(2分)这首曲中的“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并请联系全诗,揣摩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答案】13.昏鸦;枯藤
14.描绘了温馨恬静的画面,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意象的把握与理解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仔细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然后找出与题目要求相呼应的景物和植物。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对诗歌意象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以及对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易错点在于对诗歌意象的把握不够准确,或者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选错答案。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更多的诗歌,加强对诗歌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和掌握。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意境的描绘和对作者意图的揣摩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仔细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然后描绘出诗歌中的景象,并揣摩作者的意图。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对诗歌意境的准确描绘和对作者意图的深入理解。易错点在于对诗歌意境的描绘不够准确,或者对作者意图的揣摩不够深入,导致答案不够完整或准确。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更多的诗歌,加强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尝试自己分析诗歌中的景象和作者意图,提升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13.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与理解。解答此题,首先需明确题目要求,即找出与“夕阳”和“秋”相呼应的景物和植物。然后,通过仔细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对于第一空,与“夕阳”相呼应的景物,我们需要找到诗歌中能够体现时间流逝、日落黄昏的意象。在“枯藤老树昏鸦”一句中,“昏鸦”即黄昏时的乌鸦,这一意象与“夕阳”形成了呼应,共同营造了一种黄昏的氛围。
对于第二空,与“秋”相呼应的植物,我们需要找到能够体现秋天特征的植物意象。在“枯藤老树昏鸦”一句中,“枯藤”即干枯的藤蔓,这一意象符合秋天的特点,与“秋”形成了呼应。
综上所述,通过仔细阅读和理解诗歌,我们可以得出与“夕阳”相呼应的景物是“昏鸦”,与“秋”相呼应的植物是“枯藤”。
故答案为:昏鸦;枯藤
14.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描绘和对作者意图的揣摩。解答此题,首先需明确题目要求,即描绘“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并揣摩作者这样写的意图。然后,通过仔细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绘了一幅温馨恬静的画面,小桥横跨溪流,流水潺潺,旁边是几户人家,充满了田园生活的气息。这一景象与前面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是温馨恬静,后者是凄凉萧瑟。
揣摩作者的意图,可以发现作者以乐景写哀情,用温馨恬静的画面反衬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这种写法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动人。
综上所述,通过仔细阅读和理解诗歌,我们可以描绘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并揣摩出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故答案为:描绘了温馨恬静的画面,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可或缺的城市风景——斑马线
凤箫
①说起斑马线,我们最熟悉的,由多条相互平行的白实线组成的人行横道线。
②斑马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跳石”(见图1)。当时四轮马车与行人混行引发了许多道路堵塞和交通事故。于是,人们在马路上砌起凸出路面的“跳石”,这就是斑马线的祖先。1951年10月31日,世界上第一条斑马线在英国诞生。
③最有名的斑马线也在英国。1969年,著名的披头士乐队发行了最后一张唱片——《艾比路》,该唱片的封面为四位歌手走在伦敦艾比路的一条斑马线上。2012年,成为伦敦的文化地标。
④斑马线像是拦腰搭在道路上的白色飘带,看似简单朴素,却不是随意画出来的。按照设置规范,可以根据行人流量以1米为一级予以加宽,行人越多的地方斑马线越宽。构成斑马线的白色平行粗实线的线宽为40~45厘米,二是行人横过道路较为集中的路段。
⑤作为城市交通生态中的一个重要标识,斑马线在指引车辆和行人有序通行、保护行人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漫漫车流中,法律赋予了斑马线上行人优先的路权,遇到行人正在通过时还应停车让行。斑马线作用的发挥,需要机动车尊重行人的路权,两者缺一不可。
⑥然而,现状并不令人乐观。由于机动车和行人互争斑马线,致使斑马线成为交通事故的多发地。据统计,致死人数高达3898人。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行人在斑马线上“散步”等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
⑦现在,为了提高斑马线的醒目程度,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如彩色斑马线、3D立体斑马线等。随着手机的普及,“低头族”看手机过马路成为新的安全隐患,斑马线在灯带的映照下与路口的信号灯同步变换颜色,为“低头族”过马路提供有效的警示。
⑧斑马线是城市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唯有守法守序,才是对这道风景的最好守护——这,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图1
(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材料一】
近日,广州市区里不少路口设置“人车分离”斑马线,斑马线旁新增非机动车道标识线,行人和非机动车“各行其道”,居民过马路更快更安全。此外,减少电动自行车“抢道”的现象。
前段时间,昌岗中路和江南大道交叉路口处实施升级改造,设置“人车分离”斑马线,安装隔离护栏。斑马线较之前拓宽了不少,而斑马线内侧还增加了宽约2米的非机动车道,电动车和自行车就不会跟行人抢斑马线了。与此同时,每条斑马线中间的等候区上还设置了隔离桩,斑马线内侧同样增加了非机动车道,在路口道路空间设置了非机动车红灯等待区,行人和非机动车辆均能依照地面标识线各行其道,交通通行秩序和效率比一般路口高。附近商铺老板纷纷表示:“还没改造路口时,有时被‘挤’在道路中间会特别不知所措。现在,在原有的斑马线旁设置了非机动车车道,人车分流,感觉安全多了。”
【材料二】
某中学组织本校学生走进社区,开展“文明出行”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他们经过仔细调查,得出如下结论(见图2):
图2
【材料三】
网友言论
Sherry芒果:中国人嘛,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就没啥可担心的了,“法不责众”嘛。集体闯红灯过马路,别人不遭罚自己也不会遭罚
栀子不悔: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心里总是觉得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的话就是一傻帽。就这样,每个人抱着这同一想法,喜欢随大流,而不愿意坚守规矩。
盐阜浪子:人走得慢,车走得快,红绿灯给车通过的时间有两三分钟;而给人过街的时间只有十二三秒,你得小跑才能过去(年岁大的人是很难的),过街横道线要三四百米远才能有,天桥或地道有长长的上下梯步。这是公共交通资源上
(以上链接材料根据有关资料整合)
15.(3分)小广整理了关于斑马线的一些知识,下列记录与文本材料不符的一项是( )
A.古罗马时期的“跳石”成为一种指示行人过街的标识,这就是斑马线的祖先。
B.艾比路斑马线是世界上第一条斑马线,2012年它被英国政府提升到文物地位。
C.斑马线白色平行粗实线线宽为40~45厘米,两条平行粗实线间距为60~80厘米。
D.法律赋予了斑马线上行人优先的路权,机动车临近时须减速避让或停车让行。
16.(3分)阅读上述文本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昌岗中路和江南大道交叉路口经改造,基本实现非机动车与行人“互不打扰”。
B.从学生调查显示,社区居民交通出行违章情况十分普遍,半数以上居民经常违章。
C.有网友认为“法不责众”和从众心理,让一些国人心存侥幸,集体闯红灯过马路。
D.有网友认为,在斑马线上面还存在着公共交通资源强势、弱势的分配不公等问题。
17.(3分)综合上述材料,小广有一些看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些城市推出闪灯斑马线,通过在斑马线上安装多条醒目的灯带,能对“低头族”过马路起到有效警示。
B.昌岗中路和江南大道交叉路口处设置“人车分离”斑马线,主要为解决非机动车和行人抢斑马线的问题。
C.斑马线是文明城市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需要我们各方共同维护,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行人都有义务。
D.我国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很频繁,致死人数也多,主要是行人在斑马线上“散步”的原因所造成。
18.(4分)请你结合文本材料,帮助小广从市政建设、车主(含非机动车)、行人等不同角度,在安全教育班会课上分享给同学。
【答案】15.B
16.B
17.D
18.①在市政建设上,要在斑马线上做到合理规划,可以实行“人车分流”;红绿灯的设置要合理,尽量保障行人的安全。②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要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③行人出行要遵守交通规则。
【知识点】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启示感悟、反思建议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仔细阅读文本材料,对比每个选项与文本的内容,找出不符合文本的一项。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文本细节的把握和理解,避免误读或遗漏信息。易错点在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或细致,导致误选。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如何更有效地阅读和理解文本材料,提高解题能力。
(2)本题考查对文本材料和链接材料的理解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仔细阅读文本材料和链接材料,对比每个选项与材料的内容,找出不正确的一项。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材料细节的把握和理解,避免误读或遗漏信息。易错点在于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或细致,导致误选。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如何更有效地阅读和理解文本材料和链接材料,提高解题能力。
(3)本题考查对综合材料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仔细阅读综合材料,分析每个选项与材料的内容,找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材料细节的把握和理解,避免误读或遗漏信息。易错点在于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或细致,导致误选。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如何更有效地阅读和理解综合材料,提高解题能力。
(4)本题考查对文本材料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仔细阅读文本材料,结合实际情况,从多个角度提出看法和建议。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文本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建议的能力。易错点在于对文本材料的理解不够深入或细致,导致提出的看法和建议不够全面或合理。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如何更有效地阅读和理解文本材料,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更多合理的建议和看法。
15.本题考查对文本材料内容的理解。在解答时,需要仔细对比每个选项与文本材料的内容,找出不符合文本的一项。
A项,根据文本材料第②段,“斑马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跳石’……这就是斑马线的祖先。”可以判断A项正确。
B项,根据文本材料第③段,“最有名的斑马线也在英国。1969年,著名的披头士乐队发行了最后一张唱片——《艾比路》,该唱片的封面为四位歌手走在伦敦艾比路的一条斑马线上。2012年,成为伦敦的文化地标。”这里只提到艾比路的斑马线成为伦敦的文化地标,并未提到被提升到文物地位,所以B项错误。
C项,根据文本材料第④段,“构成斑马线的白色平行粗实线的线宽为40~45厘米”,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两条平行粗实线间距,但结合常识和图片,可以推断出两条线之间有一定的间距,且该间距在文本中未提及有异议,因此可以认为C项中的描述在合理范围内,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文本材料第⑤段,“在漫漫车流中,法律赋予了斑马线上行人优先的路权,遇到行人正在通过时还应停车让行。”可以判断D项正确。
综上所述,与文本材料不符的一项是B。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对文本材料和链接材料的理解。在解答时,需要仔细对比每个选项与文本材料和链接材料的内容,找出不正确的一项。
A项,根据链接材料一,“昌岗中路和江南大道交叉路口处实施升级改造,设置‘人车分离’斑马线,安装隔离护栏……行人和非机动车辆均能依照地面标识线各行其道,交通通行秩序和效率比一般路口高。”可以判断A项正确。
B项,根据链接材料二中的图表,虽然显示有居民存在违章行为,但并不能直接得出“半数以上居民经常违章”的结论。图表中并未给出具体的违章频率或比例,因此B项的说法过于绝对,不正确。
C项,根据链接材料三中的网友言论,“中国人嘛,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就没啥可担心的了,‘法不责众’嘛。集体闯红灯过马路,别人不遭罚自己也不会遭罚”和“就这样,每个人抱着这同一想法,喜欢随大流,而不愿意坚守规矩。”可以判断C项正确。
D项,根据链接材料三中的网友言论,“人走得慢,车走得快,红绿灯给车通过的时间有两三分钟;而给人过街的时间只有十二三秒,你得小跑才能过去(年岁大的人是很难的),过街横道线要三四百米远才能有,天桥或地道有长长的上下梯步。这是公共交通资源上”可以推断出D项正确。
综上所述,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故答案为:B
17.本题考查对综合材料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在解答时,需要仔细分析每个选项与综合材料的内容,找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项,根据文本材料第⑦段,“为了提高斑马线的醒目程度,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如彩色斑马线、3D立体斑马线等……斑马线在灯带的映照下与路口的信号灯同步变换颜色,为‘低头族’过马路提供有效的警示。”可以判断A项正确。
B项,根据链接材料一,“昌岗中路和江南大道交叉路口处实施升级改造,设置‘人车分离’斑马线……电动车和自行车就不会跟行人抢斑马线了。”可以判断B项正确。
C项,根据文本材料第⑧段,“斑马线是城市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唯有守法守序,才是对这道风景的最好守护——这,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可以推断出C项正确。
D项,根据文本材料第⑥段,“由于机动车和行人互争斑马线,致使斑马线成为交通事故的多发地。据统计,致死人数高达3898人。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行人在斑马线上‘散步’等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这里提到的是机动车和行人互争斑马线都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而不仅仅是行人在斑马线上“散步”。因此D项表述不正确。
综上所述,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故答案为:D
18.本题考查对文本材料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在解答时,需要结合文本材料和实际情况,从市政建设、车主(含非机动车)、行人等不同角度提出看法和建议。
首先,从市政建设的角度来看,可以根据文本材料中提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来提出看法。如文本材料中提到斑马线的设置规范、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可以提出在市政建设上要在斑马线上做到合理规划,可以实行“人车分流”;红绿灯的设置要合理,尽量保障行人的安全等建议。
其次,从车主(含非机动车)的角度来看,可以根据文本材料中提到的机动车和行人互争斑马线等问题来提出看法。如可以提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要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等建议。
最后,从行人的角度来看,可以根据文本材料中提到的行人在斑马线上“散步”等问题来提出看法。如可以提出行人出行要遵守交通规则等建议。
综上所述,可以从市政建设、车主(含非机动车)、行人等不同角度提出看法和建议。
故答案为:①在市政建设上,要在斑马线上做到合理规划,可以实行“人车分流”;红绿灯的设置要合理,尽量保障行人的安全。②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要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③行人出行要遵守交通规则。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双塞满玉米叶子的农鞋
关玉梅
①在我家,买得最多的:一是客厅书柜上的万册图书,再就是阳台鞋柜上摆放着不同时期的百余双鞋。
②我读书累了,便会走向阳台,欣赏我的鞋。
③鞋柜上,农鞋、橡胶鞋、塑料凉鞋、革质鞋、皮质鞋等,它们形色各异:系带的、高跟的、平底的、一应俱全;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无所不包。尤为一提的是摆放在鞋柜正中央的一双补了又补的农鞋,与其他鞋子格格不入,两块黑色的补丁,像两个黑黑的眼球,我时常从黑黑的眼球里看到儿时的父亲的模样。
④这是一双夏天穿的农鞋。鞋的前脸和鞋底是橡胶做的,鞋帮是黄色的帆布,鞋面正上方有10个穿鞋带的孔,孔内的金属环早已脱落,只剩下十个窟窿。
⑤我把鞋摆放在鞋柜的最显眼处,每次走到它跟前,我都会驻足凝望。温暖的阳光透过玻璃,刚好穿透鞋的里层,父亲的温暖便又传到了我的身上,那双会说话的黑眼睛,时时提醒着我,该回客厅看书了。
⑥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那时的农村,日子普遍穷,我们家五个孩子,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吃上顿没下顿的。
⑦父亲当了八年兵,体弱多病,在农村,算是有文化之人,他始终秉承着一种信念:知识改变命运。他期待着他的五个孩子念好书,有出息,无论多穷、多困难,也要供我们读书,走出贫穷的小山村。
⑧年少的我,感觉不到生活的艰辛和读书的意义,有时候因为父亲严厉的管教而耍脾气。也常常背着父亲,把借来的小说或小人书压在课本的下面。有一次被父亲发现了,他破天荒没有对我发火,而是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不好好读书,将来就会像爸爸一样过穷日子呢!”
⑨那一次,我认真地端详着父亲:他的头发半灰半白,皮肤暗淡没有光泽,上身一件蓝色的衣服早已洗褪了色,下身黄色裤子的两个膝盖处,补着作业本样大的补丁,脚上趿拉着一双补了又补的农鞋。透过烟雾,父亲佝偻着坐在那里,像墙上挂着的一把弯刀,但已然没有了锋芒。
⑩1979年冬天,我明年就要报考中专,学校来了一套考试资料,我对父亲说想买一套,父亲问多少钱?我说16元。父亲“嗯”了一声,不一会儿起身出门,很晚才见他回来。
⑪借着昏暗的煤油灯,我看到父亲的脸阴沉着,他一句话也没说,坐在炕沿上,卷着细长的烟,一口口吸着。烟圈在父亲的眼前飘散着。为给我买一套资料书,父亲不知道去村子里借了多少家、碰了多少次钉子,终是没有借到钱,我发誓一定要考上中专。
⑫第二天早上我起床时没有看到父亲。午间放学时,同学说外面有人找我。
⑬走出教室,远远地,看到父亲双手使劲地搓着耳朵,脸冻得通红,一双脚不停地在地上跺着,他一定是冻坏了!
⑭我心疼地攥着父亲冰冷的手,低头的一瞬间,我看到:从父亲的那双农鞋里,竟冒出了无数个细细的玉米叶子,“爸,你怎么不穿棉鞋啊!”
⑮原来,为了省钱供我们五个孩子念书,父亲一年四季就一双鞋,冬天实在太冷了,就用铁梳子把玉米叶子梳理成柔软的丝状,垫在鞋里用来御寒。我的心一阵阵抽搐,鼻子刹那间酸了。
⑯父亲看到我,急急忙忙从裤兜里掏出一把皱皱巴巴的零碎的纸币递过来,说:“借了一大早才借到,没耽误买书吧?”看着父亲递给我的那些零零散散的钱,看着父亲那双补了又补的鞋,我的眼泪无声地流了下来。
⑰父亲一大早,饭也没吃,到处借钱,赶了10多公里路,就为了能给我买上一套书。
⑱我的父亲,他不伟大,可以说卑微得如一粒尘埃,但父亲用无私的爱,激励了我求学进取,也正是因为父亲对知识的崇拜,养成了我后来在生活中爱书、爱阅读的好习惯。
⑲1980年9月,十五岁的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黑龙江省中医药学校,父亲的脸上第一次有了笑容,而且笑得那么灿烂!
⑳多少年过去了,那套16元买来的学习资料早已泛黄,但依旧摆放在我的床头;父亲那双塞满玉米叶子的农鞋也依旧摆放在我家阳台鞋柜上的最显眼处。
(有删改)
19.(4分)下列对①—⑤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部分的内容是为了点明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是父亲穿过的一双农鞋。
B.写“我”形色各异的鞋子是为了衬托父亲穿过的农鞋,突出它的破旧。
C.第③段中“黑黑的眼球”和第⑤段“会说话的黑眼睛”指代内容一样。
D.开头写“我”书多,是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爱书、爱阅读的影响作铺垫。
20.(4分)结合文本,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1.(4分)有人认为第⑱段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不能删去,你赞成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理由。
22.(5分)文章以“一双塞满玉米叶子的农鞋”为题有哪些妙处?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19.A
20.示例一:运用了神态描写,以阴沉的脸色写出了父亲借不到钱的无助和惆怅,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示例二: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坐”“卷”“吸”等动词,表现了父亲借不到钱的无助和惆怅,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21.示例一:可以删去。①内容上,文章已经用父亲筹钱买书这件事刻画了父亲无私爱我的形象,以及父亲崇拜知识对我爱书、爱阅读的影响,删去此段并不影响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情感的表达。②结构上,仍可以完整交代父亲筹钱买书、“我”考上中医学校等事件,不影响文章完整性。③艺术效果上,让读者自己领悟父亲的品质及对我的影响,情感表达上更加含蓄,耐人寻味。(任选两点作答即可)(示例二:不可以删去。①内容上,写出了父亲虽然普通,但用自己无私的爱和特有的方式影响着我,概括了主要内容,使文章中心更突出。②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父亲主张知识改变命运并通过自己的行动支持我学习,启示下文我考上中医学校及后来我养成爱书、爱阅读的习惯。)
22.①塞满玉米叶子的农鞋暗示了那个年代物质奇缺、生活贫困,营造了艰苦的环境氛围。②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农鞋”一直贯穿文章始末。③塞满玉米叶子的农鞋包含了父亲对子女无私的爱,收藏农鞋是对过去困难时光的追忆,对现在幸福生活的珍惜,暗示了文章主旨。④设置悬念,以农鞋了竟然“塞满玉米叶子”引起读者好奇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神态描写;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开头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解题时,需要仔细阅读文章开头部分,理解其内容和作用,并与选项进行对比分析。要注意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主题,以及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要注意选项中的表述是否准确、全面,避免陷入片面或错误的解读。
(2)本题考查对文章中描写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解题时,需要仔细阅读文章中的描写部分,理解其内容和作用。要注意描写手法所体现的人物情感和心理状态,以及这些描写对文章主题和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分析描写手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避免陷入单一或片面的解读。
(3)本题考查对文章段落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解题时,需要仔细阅读相关段落的内容,理解其表达的意思和作用。要注意段落与文章主题和情节发展的关系,以及段落对文章整体性和连贯性的影响。同时,要注意分析段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避免陷入单一或片面的解读。在判断是否可以删去某个段落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4)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解题时,需要仔细阅读文章和题目,理解其表达的意思和象征意义。要注意题目与文章主题和情节发展的关系,以及题目对文章结构和读者阅读兴趣的影响。同时,要注意分析题目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避免陷入单一或片面的解读。在分析文章题目的妙处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如象征意义、线索作用、主旨表达和设置悬念等。
19.本题主要考察对文章开头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选项A提到这部分内容是为了点明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是父亲穿过的一双农鞋。然而,从文章的整体结构来看,开头部分虽然提到了农鞋,但更多的是通过鞋柜上的鞋子引出对父亲和农鞋的回忆,以及对父亲形象的塑造。因此,说这部分内容仅仅是为了点明农鞋作为写作对象是不全面的。选项B通过对比“我”的鞋子和父亲的农鞋,突出了农鞋的破旧,这是正确的。选项C中,“黑黑的眼球”和“会说话的黑眼睛”都是指代农鞋上的补丁,这一理解是正确的。选项D提到开头写“我”书多是为了下文写父亲对“我”爱书、爱阅读的影响作铺垫,这与文章的主题和情节发展相符合。
故答案为:A
20.本题要求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首先,需要确定划线句子的具体位置和内容。在文章中,划线句子可能是对父亲的神态或动作的描写。通过仔细阅读,可以发现句子中包含了父亲阴沉的脸色和一系列动作,如“坐”“卷”“吸”等。这些描写都体现了父亲借不到钱的无助和惆怅,进一步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因此,可以从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角度来分析其表达效果。
故答案为:示例一:运用了神态描写,以阴沉的脸色写出了父亲借不到钱的无助和惆怅,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示例二: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坐”“卷”“吸”等动词,表现了父亲借不到钱的无助和惆怅,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21.本题要求判断第⑱段是否可以删去,并给出理由。首先,需要仔细阅读第⑱段的内容,理解其表达的意思和作用。第⑱段主要写了父亲虽然普通,但用无私的爱和特有的方式影响了“我”,使“我”后来养成了爱书、爱阅读的好习惯。这一段落与文章的主题和情节发展密切相关。如果删去这一段落,可能会影响文章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同时,这一段落也起到了概括主要内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因此,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方面来看,第⑱段是不能删去的。
故答案为:示例一:可以删去。①内容上,文章已经用父亲筹钱买书这件事刻画了父亲无私爱我的形象,以及父亲崇拜知识对我爱书、爱阅读的影响,删去此段并不影响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情感的表达。②结构上,仍可以完整交代父亲筹钱买书、“我”考上中医学校等事件,不影响文章完整性。③艺术效果上,让读者自己领悟父亲的品质及对我的影响,情感表达上更加含蓄,耐人寻味。(任选两点作答即可)(示例二:不可以删去。①内容上,写出了父亲虽然普通,但用自己无私的爱和特有的方式影响着我,概括了主要内容,使文章中心更突出。②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父亲主张知识改变命运并通过自己的行动支持我学习,启示下文我考上中医学校及后来我养成爱书、爱阅读的习惯。)
22.本题要求分析文章以“一双塞满玉米叶子的农鞋”为题的妙处。首先,需要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塞满玉米叶子的农鞋”所表达的意思和象征意义。在文章中,这双农鞋不仅代表了父亲在那个年代的生活状态和形象特征,还包含了父亲对子女无私的爱和牺牲精神。同时,这双农鞋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和连贯。此外,以农鞋为题还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因此,可以从象征意义、线索作用、主旨表达和设置悬念等方面来分析文章题目的妙处。
故答案为:①塞满玉米叶子的农鞋暗示了那个年代物质奇缺、生活贫困,营造了艰苦的环境氛围。②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农鞋”一直贯穿文章始末。③塞满玉米叶子的农鞋包含了父亲对子女无私的爱,收藏农鞋是对过去困难时光的追忆,对现在幸福生活的珍惜,暗示了文章主旨。④设置悬念,以农鞋了竟然“塞满玉米叶子”引起读者好奇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三、写作(共50分)
23.(50分)按要求作文。
请以《步入中学,我多了一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600字以上;④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答案】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道作文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要求以《步入中学,我多了一份▲》为题写一篇文章。解题思路的思考及解题过程如下:
理解题意:首先,需要理解题目的核心要求,即描述步入中学后自己多了某一份特质、能力、情感或责任等。这个“多了”意味着与小学时期相比,中学阶段带来了某种新的成长或变化。
补充题目:根据题目要求,需要将题目中的空白处补充完整。这一步需要思考自己在中学阶段哪些方面有了显著的变化或成长,比如多了一份责任感、多了一份自信、多了一份友谊、多了一份理解等。
确定文体:题目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因此可以选择记叙文、议论文或散文等文体来写作。记叙文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件来展现自己的成长变化;议论文可以围绕某个主题进行论述,表达自己对中学阶段成长的看法;散文则可以更加灵活地表达情感和思绪。
构思内容:在确定文体后,需要构思文章的具体内容。可以回忆自己在中学阶段的经历,找出那些能够体现自己多了某一份特质或能力的具体事件或情境。同时,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和逻辑,确保内容连贯、有条理。
撰写文章:在构思好内容后,就可以开始撰写文章了。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同时,要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尽量做到引人入胜和画龙点睛。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具体涉及到半命题作文的构思与表达。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审题能力:准确理解题目的要求和意图,是写好半命题作文的第一步。学生需要仔细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和空白处,明确自己需要补充的内容以及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构思能力:构思能力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结合题目的要求,构思出具有新意和深度的文章内容。同时,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和逻辑,确保内容连贯、有条理。
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检验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指标。学生需要用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同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和得体性,避免使用不恰当或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句式。
创新能力:在半命题作文中,创新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需要在保证文章内容符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展现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创意。这不仅可以提升文章的吸引力,还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
此外,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如跑题、结构混乱、语言不流畅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反思,学生可以逐渐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附加题(8分)
附加题
24.(4分)任务一:请仔细阅读下表,有几个遗漏的信息需要你补充。
25.(4分)任务二:鲁迅在书中提及了自己对儿童教育的看法。请你从以下篇目中任选一篇,结合具体情节简要分析。
①《二十四孝图》 ②《五猖会》
【答案】24.有人情味;陈莲河;爱孩子/善良淳朴;衍太太
25.①《二十四孝图》中最使鲁迅反感的故事之一 “郭巨埋儿”,讲述了郭巨 为节省粮食供养父母,不惜要埋掉自己的儿子。这是愚昧的封建孝道的骗人把 戏,表现了鲁迅对摧残儿童健康成长的封建教育制度的极大厌恶和控诉。
②《五猖会》中写到自己刚要兴高釆烈地去看迎神赛会,父亲突然命令背完书才能去,也写到了背书时的痛苦与无奈。表现鲁迅对束缚儿童健康成长的 封建教育的否定。
【知识点】《朝花夕拾》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理解和信息提取能力。
解题方法:本题需要考生对鲁迅的作品有深入的了解,能够准确识别出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并根据情节推断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解题的关键在于对鲁迅作品的熟悉程度和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准确理解。
易错点:考生可能对鲁迅作品中的某些人物或情节不够熟悉,导致无法准确推断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此外,考生还需要注意避免将不同作品中的人物混淆。
拓展迁移:本题不仅考察了考生对鲁迅作品的了解,还锻炼了考生的信息提取和推理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考生可以进一步拓展阅读范围,增加对文学名著的了解,提高阅读理解和信息提取的能力。
(2)本题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作者观点的分析能力。
解题方法:本题需要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所选篇目的内容,提取出与儿童教育相关的关键情节,并据此分析鲁迅对儿童教育的看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对篇目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对鲁迅观点的准确把握。
易错点:考生可能无法准确提取出与儿童教育相关的关键情节,或者无法准确理解鲁迅对这些情节的看法和态度。此外,考生还需要注意避免将鲁迅的观点与篇目中其他人物的观点混淆。
拓展迁移:本题不仅考察了考生对鲁迅作品的了解,还锻炼了考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考生可以进一步拓展阅读范围,增加对文学名著的了解,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同时,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思考鲁迅的观点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24.解题思路的思考及解题过程:
理解表格内容:首先,需要明确表格中每一列的内容。第一列是“相关情节”,描述的是某个故事或事件的简要内容;第二列是“人物”,指的是该情节中的主要人物;第三列是“性格特点”,需要根据情节和人物推断出该人物的性格特点。
补充遗漏信息:根据给出的情节和人物,需要推断出对应的人物性格特点,并补充到表格中。这需要我们对鲁迅的作品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对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有清晰的认识。
分析情节与人物:
对于“无常”这一角色,其情节描述了他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时的悲伤,并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这体现了无常有人情味的一面。
对于第二个空,需要确定哪个医生在鲁迅的作品中开出了奇怪的药引和药丸,并四处招摇撞骗。根据鲁迅的作品,这个人物是陈莲河。
对于长妈妈,她的情节是利用告假的时间给“我”买了念念不忘的《山海经》,这体现了她对孩子的关爱和善良淳朴的性格。
对于第四个空,需要确定哪个角色挑唆“我”偷母亲的珠子卖钱并散布流言。根据鲁迅的作品,这个人物是衍太太。
填写答案:根据上述分析,将对应的人物性格特点填写到表格中。
故答案为:有人情味;陈莲河;爱孩子/善良淳朴;衍太太
25.解题思路的思考及解题过程:
选择篇目:首先,从给定的篇目《二十四孝图》和《五猖会》中选择一篇进行分析。
理解篇目内容:仔细阅读所选篇目,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提取关键情节:在篇目中找出与儿童教育相关的关键情节,这些情节通常能够反映出鲁迅对儿童教育的看法。
分析鲁迅的观点:根据提取出的关键情节,分析鲁迅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和态度。这通常可以通过鲁迅对故事情节的描写、对人物的刻画以及对相关事件的评论来体现。
组织答案:将分析的结果组织成有条理的答案,确保答案清晰、准确、有逻辑。
故答案为:①《二十四孝图》中最使鲁迅反感的故事之一 “郭巨埋儿”,讲述了郭巨 为节省粮食供养父母,不惜要埋掉自己的儿子。这是愚昧的封建孝道的骗人把 戏,表现了鲁迅对摧残儿童健康成长的封建教育制度的极大厌恶和控诉。
②《五猖会》中写到自己刚要兴高釆烈地去看迎神赛会,父亲突然命令背完书才能去,也写到了背书时的痛苦与无奈。表现鲁迅对束缚儿童健康成长的 封建教育的否定。
诗句
批注
出处
① , 。
遥寄家书,思念亲人。
王湾《次北固山下》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思念家乡,渴望和平。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② , 。
悠悠笛声,思乡情切。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相关情节
人物
性格特点
拒绝回答“我”“怪哉”的事。
寿镜吾
古板
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
无常
①
诊金一元四角,开奇怪的药引和药丸,四处招摇撞骗。
②
故弄玄虚
利用告假的时间给“我”买了我念念不忘的《山海经》。
长妈妈
③
挑唆“我”偷母亲的珠子卖钱并散布流言。
④
喜欢使坏、心术不正
诗句
批注
出处
① , 。
遥寄家书,思念亲人。
王湾《次北固山下》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思念家乡,渴望和平。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② , 。
悠悠笛声,思乡情切。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相关情节
人物
性格特点
拒绝回答“我”“怪哉”的事。
寿镜吾
古板
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
无常
①
诊金一元四角,开奇怪的药引和药丸,四处招摇撞骗。
②
故弄玄虚
利用告假的时间给“我”买了我念念不忘的《山海经》。
长妈妈
③
挑唆“我”偷母亲的珠子卖钱并散布流言。
④
喜欢使坏、心术不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永平片九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8页。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竹料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学情调研语文试题,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及运用,古诗文积累,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永平片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学情调查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