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六安一中2025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生物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结构与功能相统一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以下叙述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有利于癌细胞的分散和转移B. 高温处理后的抗体,失去了与抗原结合的能力C.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有大量突起,有利于神经递质受体蛋白的附着D. 酵母菌的核膜上有核孔,有利于核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形成突触前膜,有大量突起,有利于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受体蛋白位于突触后膜;细胞的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生物膜内或者膜表面进行,细胞内的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为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详解】A、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下降,因而有利于癌细胞的分散和转移,A正确;B、抗体的本质是免疫球蛋白,会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团,被吞噬细胞消化分解,高温会破坏抗体(免疫球蛋白)的空间结构,使抗体失去生物活性(即生物学功能),所以无法与抗原结合,B正确;C、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形成突触前膜,有大量突起,有利于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受体蛋白位于突触后膜,C错误;D、酵母菌属于真核细胞,其核膜上有核孔,有利于核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细胞代谢旺盛时,核孔数目会增多,D正确。故选C。2. 模拟实验是科学实验的基本类型之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中,从甲、乙两个小桶内分别取出彩球进行随机组合的过程模拟的是分离定律的实质B. 模拟生物体维持pH稳定实验中,肝匀浆的pH不会随HCl液滴数的增加而改变C. 用NaOH在琼脂块中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模拟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D. 用橡皮泥条模拟减数分裂Ⅰ后期时,细胞同一极的橡皮泥条颜色应该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与物质运输速率之间的关系: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详解】A、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中,从甲、乙两个小桶内分别取出彩球进行随机组合的过程模拟的是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A错误;B、肝匀浆中含有酸碱缓冲对,可维持pH相对稳定,随HCl液滴数的增加肝匀浆的pH会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波动,B错误;C、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的实验中,NaOH在整个琼脂块中的扩散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比可反映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C正确;D、在“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活动中,模拟减数分裂Ⅰ后期时,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细胞同一极的橡皮泥条颜色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D错误。故选C。3. 羟胺可使胞嘧啶转化为羟化胞嘧啶,使之在复制时与腺嘌呤配对,导致该位点碱基对发生变化。某精原细胞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2个DNA分子,在复制前各有1个胞嘧啶碱基发生羟化,转移到不含羟胺的培养液进行1次有丝分裂后再减数分裂,产生8个精子。不考虑其他突变和染色体交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经有丝分裂产生的2个精原细胞,均含羟化胞嘧啶B. 经有丝分裂产生的2个精原细胞,DNA序列均发生改变C. 产生的8个精子中,最多有6个精细胞含有羟化胞嘧啶D. 产生的8个精子中,最多有4个精细胞DNA序列发生改变【答案】D【解析】【分析】1、有丝分裂是指一种真核细胞分裂产生体细胞的过程。特点是细胞在分裂的过程中,有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出现。2、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生物在生殖细胞成熟过程中发生的特殊分裂方式。在这一过程中,DNA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形成4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只有母细胞的一半。【详解】AB、DNA分子进行半保留复制,该精原细胞在不含羟胺的培养液进行1次有丝分裂,胞嘧啶碱基发生羟化的染色体复制所得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一条含羟化胞嘧啶,且该位点羟化胞嘧啶与腺嘌呤配对,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另一条不含羟化胞嘧啶,鸟嘌呤仍与胞嘧啶配对,碱基序列没变。故复制后的精原细胞中有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各有一条姐妹染色单体因含羟化胞嘧啶而发生变异。该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时,变异的两条单体的分配有两种情况:变异的两条单体可能移向细胞同一极,产生一个含羟化胞嘧啶的细胞和一个不含羟化胞嘧啶的细胞。含羟化胞嘧啶的细胞中,有两个DNA分子序列发生改变;变异的两条单体也可能分别移细胞的两极,故经有丝分裂产生的2个精原细胞都各有一条染色体含羟化胞嘧啶,均有一个DNA序列发生改变。综合以上分析,该精原细胞经有丝分裂产生的2个精原细胞,产生一个含羟化胞嘧啶的细胞(2个DNA分子序列改变)和一个不含羟化胞嘧啶的细胞(DNA分子序列均不改变),也可能经有丝分裂产生的2个精原细胞都各有一条染色体含羟化胞嘧啶(每个细胞各有一个DNA分子序列改变),AB错误;CD、经有丝分裂产生的精原细胞,最多有两个精原细胞含羟化胞嘧啶,且每个细胞中有一个羟化胞嘧啶与腺嘌呤配对的DNA分子,碱基序列发生了变化。在减数分裂前的间期,含羟化胞嘧啶的DNA分子复制得到的两个DNA的序列都发生了变化,且这两个DNA分别位于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每个细胞中的这两个突变的DNA会进入到两个精细胞中,故产生的8个精子中,最多有4个精细胞DNA序列发生改变。精细胞的所有DNA分子中,只有两个DNA分子各一条链含羟化胞嘧啶,培养液中不含羟胺,故产生的8个精子中,最多2个精子含羟化胞嘧啶,C错误,D正确。故选D。4. 不同品种烟草在受到烟草花叶病毒(TMV)侵染后症状不同。研究者发现品种甲受TMV侵染后表现为无症状(非敏感型),而品种乙则表现为感病(敏感型)。甲与乙杂交,均为敏感型;与甲回交所得的子代中,敏感型与非敏感型植株之比为。对决定该性状的N基因测序发现,甲的N基因相较于乙的缺失了2个碱基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B. 若将自交,所得中敏感型植株纯合子占1/5C. 发生在N基因上的2个碱基对的缺失不影响该基因表达产物的功能D. 用DNA酶处理该病毒的遗传物质,然后导入到正常乙植株中,该植株表现为无症状【答案】B【解析】【分析】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双杂合子测交后代分离比为3∶1,则可推测双杂合子自交后代的分离比为15∶1。【详解】A、已知品种甲受TMV侵染后表现为无症状(非敏感型),而品种乙则表现为感病(敏感型)。甲与乙杂交,F1均为敏感型,说明敏感型为显性性状,F1与甲回交相当于测交,所得的子代中,敏感型与非敏感型植株之比为3:1,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至少为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假设为A/a、B/b,A错误;B、根据F1与甲回交所得的子代中,敏感型与非敏感型植株之比为3:1,可知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甲的基因型为aabb,且只要含有显性基因即表现敏感型,因此子一代AaBb自交所得子二代中非敏感型aabb占1/4×1/4=1/16,其余均为敏感型,即F2中敏感型纯合子AAbb、aaBB、AABB三种,占3/15,即1/5,B正确;C、发生在N基因上的2个碱基对的缺失会导致基因的碱基序列改变,使表现敏感型的个体变为了非敏感型的个体,说明发生在N基因上的2个碱基对的缺失会影响该基因表达产物的功能,C错误;D、烟草花叶病毒遗传物质为RNA,由于酶具有专一性,用DNA酶处理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其RNA仍保持完整性,因此将处理后的病毒导入到正常乙植株中,该植株表现为感病,D错误。故选B。5. 某基因首端部分序列如图所示,可指导编码4个氨基酸;部分密码子如表所示。研究发现图示序列的模板链中有3个碱基同时改变,导致mRNA上3个密码子各自改变了1个碱基,但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没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β链是转录的模板链,其方向为5'…GTACATATGTAGT…3'B. 该基因编码的多肽链首端4个氨基酸是甲硫氨酸-酪氨酸-苏氨酸-丝氨酸C. 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时,需要利用DNA聚合酶进行转录D. 碱基改变后产生的mRNA序列有9种可能【答案】BD【解析】【分析】转录是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详解】A、检测出某基因首端的部分序列,而AUG为起始密码,该段能编码四个氨基酸,因此,题图中的α链是编码链,转录的模板链是β链;转录出的mRNA中的碱基序列为5'…CAUGUAUACAUCA…3',则β链左侧为3'端,A错误;B、题图转录出的mRNA中的碱基序列为CAUGUAUACAUCA,起始密码为AUG,此后的密码子依次为UAU、ACA、UCA,根据密码子表可知该基因编码的多肽链首端4个氨基酸是甲硫氨酸—酪氨酸—苏氨酸—丝氨酸,B正确;C、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时,需要利用RNA聚合酶进行转录,C错误;D、题中显示,研究发现题图所示序列的模板链中有3个碱基同时发生改变,导致mRNA上有3个密码子各自改变了1个碱基,但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没有改变,结合表格可知,UAU可变成UAC(1种可能)、ACA可变成ACU、ACG、ACC(3种可能)、UCA可变成UCU、UCC、UCG(3种可能),可见碱基改变后产生的mRNA序列有种可能,D正确。故选BD。6. 某二倍体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的比例为1∶1。该动物种群处于遗传平衡,雌性个体中有1/10患甲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种群有11%的个体患该病B. 该种群h基因的频率是10%C. 只考虑该对基因,种群繁殖一代后基因型共有6种D. 若某病毒使该种群患甲病雄性个体减少10%,H基因频率不变【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雌性个体中有1/10患甲病,且该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所以Zh的基因频率为10%,ZH的基因频率为90%。【详解】A、分析题干信息可知,雌性个体中有1/10患甲病,且该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所以Zh的基因频率为10%,该种群种患该病的个体的基因型有ZhW和ZhZh,由于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的比例为1∶1,该种群患病概率为(10%+10%×10%)×1/2=5.5%,A错误;B、分析题干信息可知,雌性个体中有1/10患甲病,且该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所以Zh的基因频率为10%,B正确;C、只考虑该对基因,种群繁殖一代后基因型有ZHZH、ZHZh、ZhZh、ZHW、ZhW,共5种,C错误;D、若某病毒使该种群患甲病雄性个体减少10%,则种群中h基因频率降低,H基因频率应增大,D错误。故选B。7. 生物兴趣小组对CMT1腓骨肌萎缩症(由基因A、a控制)和鱼鳞病(由基因B、b控制)进行调查,统计发病率,得到如图1的遗传系谱图,图2是乙家庭中的部分成员的鱼鳞病基因电泳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CMT1腓骨肌萎缩症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鱼鳞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 的基因型为,的基因型为C. 若和想再生一个孩子,他们生一个正常女孩的概率为3/8D. 图中“?”的基因型有6种【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系谱图甲、乙可知,甲家族中,Ⅰ1和Ⅰ2都不患CMTl腓骨肌萎缩症,但他们有一个患该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家族中,Ⅰ3和Ⅰ4都不患鱼鳞病,但他们有一个患该病的儿子,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由图2电泳图可知,Ⅰ3不携带鱼鳞病致病基因,则鱼鳞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甲家族中,Ⅰ1和Ⅰ2都不患CMTl腓骨肌萎缩症,但他们有一个患该病的女儿,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家族中,Ⅰ3和Ⅰ4都不患鱼鳞病,但他们有一个患该病的儿子,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由图2电泳图可知,Ⅰ3不携带鱼鳞病致病基因,则鱼鳞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B、根据Ⅱ1和Ⅱ4可推知Ⅰ1的基因型为AaXBY,Ⅲ1两种病都患,因此Ⅱ5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Xb、AAXBXB、AaXBXB,B错误;C、Ⅲ1两种病都患,Ⅱ2基因型为AaXBXb,因此Ⅱ3的基因型为AaXBY,他们生一个正常女孩的概率为3/4×1/2=3/8,C正确;D、由图分析可知,Ⅰ3、Ⅰ4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Y、AaXBXb,Ⅱ5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Xb、AAXBXB、AaXBXB,Ⅱ6的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则Ⅱ5和Ⅱ6的后代基因型有AA、Aa、aa3种,XBXB、XBXb、XBY、XbY4种,因此图中“?”的基因型有3×4=12种,D错误。故选C。8. 某品种烟草为二倍体雌雄同株异花植物,无法自交产生后代,已知这种现象受复等位基因Sx(,2,3……)控制,为了进一步探究其遗传机制,科学家选取了一些烟草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利用烟草做人工杂交实验的流程为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套袋B. 若选取基因型为和的烟草进行正反交实验,则后代一共有4种不同的基因型C. 调查研究发现某地的烟草S基因共有5种,则该地烟草最多有10种基因型D. 这些复等位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答案】C【解析】【分析】在一个种群中,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点上的等位基因超过2个时,称作复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的出现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详解】A、该品种烟草为二倍体雌雄同株异花植物,无法自交产生后代,利用烟草做人工杂交实验的流程为套袋→人工授粉→套袋,A错误;B、根据表格中的杂交情况找到规律,当雌雄个体间有相同的S基因时,该基因所对应的花粉不可育,若选取基因型为S2S3和S2S5的烟草进行正反交实验,则后代一共有3种不同的基因型,S2S5、S2S3、S3S5,只有三种基因型,B错误;C、调查研究发现某地的烟草S基因共有5种,由于不会有纯合子出现,该地的烟草最多有10种基因型,C正确;D、复等位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复等位基因的出现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D错误。故选C。9.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作用常有三种类型(如图甲、乙、丙),下列表述正确的组合是( )①图中不易产生新物种,最易被淘汰的是甲类型,最容易形成新物种的是丙类型②根据上述三种作用类型可知选择压力决定生物变异和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③每个种群中个体间存在表型差异,与种群基因多样性有关④同一个种群,在不同的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库发生改变的方向可能不同⑤选择压力促使形成不同的表型,本质是种群内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A. ①③⑤ B. ①②③ C. ②④⑤ D. ①③④【答案】D【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①甲进化的种群与原种群发展的方向最一致,不易产生新物种,最易被淘汰;丙的变异类型多,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向两个或多个方向进化,最容易产生新物种,①正确;②决定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方向的是自然选择,但变异是不定向的,②错误;③每个种群中个体间存在表型差异,主要是种群内交配导致的,也与突变有关,这些都属于种群基因多样性,③正确;④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同一个种群,在不同的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库发生改变的方向可能不同,④正确;⑤协同进化发生范围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⑤错误。故选D。10. 服用头孢类药物期间喝酒人体内会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因为酒精进入人体后,经过肝脏的代谢会分解成乙醛,但是服用头孢类药物后喝酒,药物会阻止乙醛的分解代谢,导致体内乙醛堆积而出现中毒反应,出现面色潮红,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症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口服头孢和静脉注射头孢首先进入的内环境分别是组织液和血液B. 酒精进入人体后,在肝脏处分解为乙醛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C. 乙醛堆积对呼吸的抑制作用应该会使机体pH升高D. 饮酒者血浆中的部分酒精通过肺部呼吸排出体外需至少穿过4层生物膜【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详解】A、口服头孢和静脉注射头孢首先进入的内环境分别是组织液和血浆,A错误;B、酒精在肝脏细胞内分解为乙醛,发生在细胞内,并非组织液,B错误;C、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能对酸碱度的变化起到缓冲作用。乙醛堆积对呼吸作用的抑制短时间内,使通气量减少,CO2不能及时排出,使血浆pH有所下降,C错误;D、饮酒者血浆中的部分酒精通过肺部呼吸排出体外,至少要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细胞膜)、肺泡壁细胞(2层细胞膜),共4层生物膜,D正确。故选D。11. 图甲表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图乙表示不同位点同一时刻神经冲动传导。细胞膜对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达到阈电位便能促发动作电位引起兴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乙②、④处,细胞膜内外侧、浓度均相等B. 阈电位的绝对值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的差值越大,神经元越不容易兴奋C. 细胞膜达到阈电位后,通道才开放D. 增大细胞外浓度,可降低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答案】B【解析】【分析】动作电位的形成Na+内流的结果,Na+的浓度差决定了动作电位的峰值,内外浓度差越大,峰值越大。静息电位的强度与K+的浓度差有关,K+的浓度差越大,静息电位的绝对值越大。负离子如氯离子的内流会形成抑制作用,导致膜内负电荷增多。【详解】A、神经细胞在形成动作电位和恢复静息状态下,开放的离子通道不同,图乙②、④处,虽然膜内外电位差相等,但细胞膜内外侧Na+、K+浓度不相等,Na+主要在细胞外,K+主要在细胞内,A错误;B、神经元的阈电位绝对值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差值越大,Na+需要内流的更多,才能产生动作电位,所以差值越大,越不容易兴奋,B正确;C、细胞膜电位达到阈电位前,钠离子通道就已经开放,C错误;D、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增大细胞外Na+浓度,对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基本没有影响,D错误。故选B。12. 胃肠道又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原因是胃肠道中存在着一套由大量神经元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内在神经系统。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自主神经对胃肠道的内在神经系统具有调节作用,但是在切除自主神经后,内在神经系统依然可以独立调节胃肠道的运动、分泌等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以引起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加强,进而提高消化吸收速率B. 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传导时,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C. 由内在神经系统独立调节肠道运动的过程不能称为反射,因为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D. 如果切除了小肠神经后盐酸依然可以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则说明促胰液素分泌过程中不存神经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详解】A、副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减慢,但会引起胃肠蠕动加强,消化吸收速率提高,A正确;B、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传导时,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B正确;C、反射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和完整的反射弧结构,由内在神经系统独立调节肠道运动的过程不符合反射的条件,C正确;D、切除了小肠神经后盐酸依然可以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只能说明该过程存在体液调节,但是否存在神经调节还需进一步探究,D错误。故选D。13. 当漫步在人行道时,突然窜出的一只小狗会使你出现心跳加快、面色苍白、呼吸急促、打寒颤、出冷汗等应激行为。惊吓过度时,甚至会出现小便失禁现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恐惧时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行为主要是由脑部发出的交感神经兴奋所支配B. 惊吓过度出现小便失禁现象,是大脑皮层对低级排尿中枢控制作用减弱引起的C. 打寒颤和汗腺分泌加强,会使机体散热增加D. 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肾上腺素释放,属于神经—体液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详解】A、恐惧时,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但交感神经是由脊髓胸断和腰段侧角发出的,A错误;B、控制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而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惊吓过度出现小便失禁现象,是大脑皮层对低级排尿中枢控制作用减弱引起,B正确;C、打寒颤是由于骨骼肌收缩,使产热增加,同时汗腺分泌加强,散热增加,以维持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C错误;D、交感神经兴奋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属于神经调节,D错误。故选B。14. 血管紧张素是一类具有极强收缩血管和刺激醛固酮分泌等作用的肽类物质,参与人体血压及体液的调节,包括血管紧张素Ⅰ、Ⅱ等。当血量减少时可促进肾小球旁器的球旁细胞分泌肾素(血管紧张素原酶)进而引发相关调节,相关过程如图所示,图中ACE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缓激肽可以使血管舒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肾素是球旁细胞分泌的一种信息分子,由体液运输至靶细胞B. 当机体失血过多时,ACE会促进血管紧张素Ⅱ和缓激肽合成C. 细胞外液量低及血钠浓度高会使醛固酮分泌增加D. 机体内血管紧张素Ⅱ的分泌量过多,可能会增加机体患高血压的风险【答案】D【解析】【分析】醛固酮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主动重吸收,同时促进钾的分泌,从而维持水盐平衡;而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量,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从而维持水平衡。【详解】A、肾素不是激素,是一种蛋白酶,酶不属于信息分子,A错误;B、当失血过多时,血压下降,ACE会促进血管紧张素Ⅱ合成,同时抑制缓激肽的合成,B错误;C、细胞外液量低及血钠浓度高会使醛固酮分泌减少,C错误;D、机体内血管紧张素Ⅱ的分泌量过多,会导致血压上升,可能会增加机体患高血压的风险,D正确。故选D。15. 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D)患者的免疫系统产生了特异性识别TSHR(TSH 受体)的激活型抗体,该抗体持续激活甲状腺细胞表面的TSHR,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近半数GD患者同时患有格氏眼病,机制如图所示。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GD 和格氏眼病均是免疫系统功能缺陷所致B. 识别TSHR 激活型抗体可能与TSH具有相似的结构C. TSH 也可能作用于格氏眼病患者眼部的某些细胞D. GD 患者的TRH 和TSH的分泌量可能低于正常水平【答案】A【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详解】A、分析题意,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D)患者的免疫系统产生了特异性识别TSHR(TSH受体)的激活型抗体,该抗体持续激活甲状腺细胞表面的TSHR,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而近半数GD患者同时患有格氏眼病,因此GD和格氏眼病是抗体攻击正常细胞导致的,属于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属于免疫系统免疫功能过强所致,A错误;B、TSH可与甲状腺细胞上TSHR(TSH受体)结合,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识别TSHR的激活型抗体可持续激活甲状腺细胞表面的TSHR,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因此识别TSHR的激活型抗体可能与TSH具有相似的结构,B正确;C、由图可知,格氏眼病患者的眼睛部位的细胞上也含有TSHR,能与TSH结合,故TSH也可能作用于格氏眼病患者眼部的某些细胞,C正确;D、由于GD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导致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应激素减少,因此GD患者的TRH和TSH的分泌量可能低于正常水平,D正确。故选A。16. 结核分枝杆菌寄生在肺泡上皮细胞,可激活巨噬细胞合成抗菌肽。通过进化,结核分枝杆菌产生“毒力因子”来对抗宿主防御。人体感染该病菌后,巨噬细胞仅含有极低水平的抗菌肽mRNA。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结核分枝杆菌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来合成自身的蛋白质B. 感染了该病菌后,机体主要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免疫防御作用C. 病菌的毒力因子可能会抑制抗菌肽基因的转录过程D. 增强抗菌肽合成的药物可作为治疗结核病的研发方向【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其中免疫活性物质包括细胞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它们共同实现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功能。【详解】A、结核分枝杆菌是细菌有自己的核糖体,可以利用自身的核糖体来合成自身的蛋白质,A错误;B、由于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类胞内寄生菌,感染后机体主要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进行免疫防御,B正确;C、根据题意可知人体感染该病菌后,巨噬细胞仅含有极低水平的抗菌肽mRNA,所以病菌的毒力因子可能会抑制抗菌肽基因的转录过程,C正确;D、增强抗菌肽合成的药物可以提高抗菌肽的合成,增强免疫力,因此增强抗菌肽合成的药物可作为治疗结核病的研发方向,D正确。故选A。二、非选择题(四题共计52分)17. 玉米()是雌雄同株植物,顶生花是雄花序,腋生穗是雌花序。已知若干基因可以改变玉米植株的性别:基因a纯合时,腋生穗不能发育;基因b纯合时,顶生花转变成为雌花序,不产生花粉却能产生卵细胞。现有亲本组合Ⅰ、Ⅱ,产生的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测定玉米的基因组序列时,需要测_____条染色体上的DNA碱基序列。基因A、a和B、b不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判断的依据是_____。(2)组合Ⅰ中,群体内能产生卵细胞的玉米植株基因型有_____种。(3)组合Ⅱ子一代()中雌株和雄株随机交配,子二代()中没有腋生穗的植株占_____。(4)为了使玉米后代中只出现雌株和雄株,且雌雄比例为,应选择_____基因型的亲本组合进行杂交。(5)三体()细胞减数分裂时,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未配对的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已知玉米的某突变株表现为黄叶(dd),与9号三体(其产生的含有1条或2条9号染色体的配子活性相同且受精后均能发育)绿叶纯合植株杂交,再选择F1中的三体与黄叶突变株杂交得到F2,统计F2中绿叶植株和黄叶植株的比例。预期结果:①若_____,则基因d位于9号染色体上②若_____,则基因d不位于9号染色体上。【答案】(1) ①. 10/十 ②. 甲植株自交,,说明基因A、a和B、b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不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7/七 (3)3/4 (4)aaBb和aabb (5) ①. ②. 【解析】【分析】1、分析组合Ⅰ,甲植株自交,说明甲植株是雌雄同株,子一代雌雄同株:雌株:雄株=9:4:3,则推测甲基因型为AaBb,说明雌雄同株的基因型为A_B_,雌株的基因型为A_bb,aabb,雄株的基因型为aaB_。2、分析组合Ⅱ,乙雌株×丙雄株,后代雌雄同株:雌株:雄株=1:2:1,则推测乙基因型为Aabb,丙基因型为aaBb。【小问1详解】由题意可知,玉米(2n=20)是雌雄同株植物,即玉米细胞中含有10对同源染色体,测定玉米的基因组序列时,需要测10条染色体上的DNA碱基序列。分析组合Ⅰ,甲植株自交,说明甲植株是雌雄同株,子一代雌雄同株:雌株:雄株=9:4:3,说明基因A、a和B、b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不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小问2详解】组合Ⅰ,甲植株自交,说明甲植株是雌雄同株,子一代雌雄同株:雌株:雄株=9:4:3,则推测甲基因型为AaBb,可进一步推出F1中雌株为3A_bb,1aabb,雄株为aaB_。除雄株外,其他基因型均可产生卵细胞,F1共9种基因型,雄株基因型2种,即产生卵细胞的基因有9-2=7种。【小问3详解】组合Ⅱ,乙雌株×丙雄株,后代雌雄同株:雌株:雄株=1:2:1,则推测乙基因型为Aabb,丙基因型为aaBb,可知,组合Ⅱ中F1的雌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1:1,则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b:ab=1:3,雄株基因型为aaBb,产生雄配子比例为aB:ab=1:1,又因为没有腋生穗的植株基因型为aa--,雌株和雄株随机交配,子二代(F2)中没有腋生穗的植株占3/4×1/2+3/4×1/2=3/4。【小问4详解】要保证亲本能杂交,且后代不出现雌雄同株,雌株:雄株=1:1,只能是aaBb和aabb。【小问5详解】若基因d位于9号染色体上,则亲本为dd×DDD,F1中三体为DDd,DDd×dd得到F2,DDd产生配子D:DD:Dd:d=2:1:2:1,dd产生配子d,子代为Dd:DDd:Ddd:dd=2:1:2:1,即子代绿叶:黄叶=5:1。若基因d不位于9号染色体上,则亲本为dd×DD,F1中三体为Dd,Dd×dd得到F2,Dd产生配子D:d=1:1,dd产生配子d,子代为Dd:dd=1:1,即子代绿叶:黄叶=1:1。18. 科学研究表明,人体的糖代谢受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以及体外环境多种因素的综合调控,这对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至关重要。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内的棕色脂肪组织可分解葡萄糖或脂肪,产热放能。研究发现,光通过“视网膜—传入神经—下丘脑—传出神经—棕色脂肪组织”调节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研究结果如图所示。综合上述信息,在光照条件下,棕色脂肪细胞_____(填“增强”或“减弱”)对葡萄糖的利用,该调控方式属于_____调节。从进化角度分析,光调控血糖代谢是人类通过_____保留下来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策略,有利于维持体温稳定。(2)胰岛素是体内调节糖代谢的重要激素。在血糖调节过程中,与胰岛素存在拮抗作用的激素有_____(答出2种即可)。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促使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效率下降,造成胰岛素抵抗的原因可能是_____。胰岛素抵抗初期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含量_____(填“低于”、“等于”或“高于”)正常个体,这是机体自身调节的结果。(3)研究证明,雌激素能加快机体糖代谢及增加全身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骨骼肌消耗体内绝大部分葡萄糖,研究中发现骨骼肌血管内表面的细胞(内皮细胞)会表达雌激素受体(ER)基因,但其细胞膜上却检测不到ER,说明_____。【答案】(1) ①. 减弱 ②. 神经 ③. 自然选择 (2) ①.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 ②. 胰岛素受体异常、信号转导障碍或细胞内代谢途径改变 ③. 高于 (3)雌激素受体(ER)位于内皮细胞内部【解析】【分析】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血糖浓度,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它们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浓度。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小问1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与无光相比,在光照条件下,棕色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弱(有光条件下的血糖浓度高于无光条件),该调控方式是通过神经调节实现的,即光通过“视网膜—传入神经—下丘脑—传出神经—棕色脂肪组织”进行调节。从进化角度分析,这是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策略,有利于维持体温稳定;【小问2详解】在血糖调节过程中,与胰岛素存在拮抗作用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胰岛素抵抗可能是由于胰岛素受体异常、信号转导障碍或细胞内代谢途径改变等原因导致的,胰岛素抵抗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含量高于正常个体,这是机体为了维持血糖稳定而做出的调节;【小问3详解】因为雌激素能加快机体糖代谢及增加全身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骨骼肌血管内表面的细胞(内皮细胞)表达ER,但细胞膜上检测不到ER,说明雌激素与ER结合的部位在内皮细胞内部,两者结合后影响相关基因表达。19. 病毒感染引起的局部组织炎症会引起疼痛。机体疼痛与前列腺素E(简称PGE)密切相关,同时PEG可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从而机体发热,部分机理如图1;疼痛时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参与的应激反应如图2;请分析回答:(1)人体感染病毒后,通过炎症反应产生的致痛物质可刺激痛觉感受器引起兴奋,当兴奋传至_____处,人会产生痛觉。常用的镇痛退热药布洛芬可以抑制环氧化酶活性,请依据上图分析布洛芬镇痛退热的机制是_____。布洛芬有一定的药物依赖性,我国科学家颜宁团队发现大麻二酚能够_____(“促进”或“抑制”)的跨膜内流,从而缓解疼痛,该发现为研发非依赖性镇痛药提供了新思路。(2)据图2知,疼痛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d会增加,使机体代谢增强,心跳加快,该反射的效应器是_____;激素c的分泌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来进行的,且当血液中的激素c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激素c的分泌减少而不至于浓度过高,由此说明激素c的分泌过程存在_____两种调节方式。(3)已知交感神经参与的调节对疼痛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相关调节机制如图3.我国医书典籍《黄帝内经》记载了针灸治疗疼痛的方案,临床上可用电针来模仿针灸。为探究电针缓解疼痛作用机制,结合图3和所给材料:正常大鼠和肌肉组织炎症模型大鼠若干,生理盐水,抗抗体溶液,(可破坏交感神经),进行设计实验。通过设计对照组“正常大鼠+不做处理+生理盐水”和“模型大鼠+不做处理+生理盐水”两组,实验组①“模型大鼠+电针处理+生理盐水”;②_____;③_____三组,然后检测NE和的含量进行比较分析可知:电针可通过激活交感神经,募集含的免疫细胞迁移到炎症部位释放来发挥神经免疫镇痛效应。【答案】(1) ①. 大脑皮层 ②. 布洛芬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PGE的产生,降低痛觉感受器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达到镇痛效果,同时,PGE的减少也会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作用减弱,使体温恢复正常,达到退热效果 ③. 抑制 (2) ①.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肾上腺髓质 ②. 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3) ①. “模型大鼠+电针处理+抗β-EP 抗体处理” ②. “模型大鼠+电针处理+6-OHDA 处理” 【解析】【分析】感觉只会在大脑皮层产生,感受器只是感受外界信息。只有信息在大脑皮层经过处理后,才可以产生痛觉。分析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下丘脑对激素c的调节属于分级调节,因此当激素a分泌增多时,会引起激素c的分泌增多,当激素c含量过多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属于(负)反馈调节。【小问1详解】产生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分析图1可知,PGE可以促进痛觉感受器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布洛芬的镇痛机理可能是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PGE的产生,降低痛觉感受器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大麻二酚能够抑制Na+的跨膜内流,这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小问2详解】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肾上腺髓质属于人体的内分泌腺,在该神经调节过程中,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肾上腺髓质一起构成效应器;激素d是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能作用于肝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受体,使肝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引起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使血糖升高;激素c的分泌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来进行的,说明激素c的分泌过程存在分级调节,当血液中的激素c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激素c的分泌减少而不至于浓度过高,说明激素c的分泌还存在负反馈调节。【小问3详解】本实验的目的是为探究电针缓解疼痛的作用机制,实验的自变量是电针处理的有无,因变量是检测NE和β−EP的含量。通过设计对照组“正常大鼠+不做处理+生理盐水”和“模型大鼠+不做处理+生理盐水”两组,实验组“模型大鼠+电针处理+生理盐水”、“模型大鼠+电针处理+抗β−EP抗体处理”、“模型大鼠+电针处理+6−OHDA处理”三组,然后检测NE和β−EP的含量进行比较分析可知:电针可通过激活交感神经,募集含β−EP的免疫细胞迁移到炎症部位释放β-EP来发挥神经免疫镇痛效应。20. 某些肿瘤细胞表面的与细胞毒性T细胞(CTL)表面的结合能抑制CTL的免疫活性,导致肿瘤免疫逃逸。免疫检查点疗法使用单克隆抗体阻断和的结合,可恢复CTL的活性,用于肿瘤治疗。为进一步提高疗效,研究者以黑色素瘤模型小鼠为材料,开展该疗法与化疗的联合治疗研究。部分结果见图。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分析,_____疗法的治疗效果最佳,推测其原因是_____。(2)黑色素瘤细胞能分泌吸引某类细胞靠近的细胞因子CXCL1.为使CTL响应此信号,可在CTL中导入_____基因后再将其回输小鼠体内,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3)某兴趣小组基于现有抗体—药物偶联物的思路提出了两种药物设计方案。方案一:将化疗药物与单克隆抗体结合在一起。方案二:将化疗药物与单克隆抗体结合在一起。你认为方案_____(填“一”或“二”)可行,理由是_____。【答案】(1) ①. 联合 ②. 该疗法既发挥了化疗药物的作用,也增加了活化的CTL数量 (2)CXCL1受体 (3) ①. 一 ②. 方案一的偶联物既可阻断与结合,恢复CTL的活性,又使化疗药物靶向肿瘤细胞【解析】【分析】根据题图可知,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增殖分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小问1详解】由图a可知,联合疗法肿瘤体积最小,再根据图b可知,采用联合疗法时活化的CTL的数目明显高于免疫检查点疗法和化疗等,原因是该疗法既发挥了化疗药物的作用,也增加了活化的CTL数量。【小问2详解】由于黑色素瘤细胞能分泌吸引某类细胞靠近的细胞因子CXCL1,故要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可以在CTL中导入细胞因子CXCL1受体基因,使CTL表达出细胞因子CXCL1受体,达到治疗的效果。由于细胞因子是一类肽类化合物,故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应定位于CTL的细胞膜上,且基因导入后不影响CTL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小问3详解】某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与细胞毒性T细胞(CTL)表面的PD-1结合能抑制CTL的免疫活性,故应该将化疗药物与PD−L1单克隆抗体结合在一起,即方案一的偶联物既可阻断PD−1与PD−L1结合,恢复CTL的活性,又使化疗药物靶向肿瘤细胞。氨基酸密码子氨基酸密码子甲硫氨酸AUG(起始)苏氨酸ACU、ACC、ACA、ACG色氨酸UGG脯氨酸CCU、CCC、CCA、CCG谷氨酸GAA、GAG丝氨酸UCU、UCC、UCA、UCG酪氨酸UAC、UAUUAA、UAG(终止)♀♂-、、、-、、、-亲本组合组合Ⅰ甲植株自交组合Ⅱ乙雌株×丙雄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