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仿真测试练习卷-A4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527172/0-173449777490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仿真测试练习卷-A4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527172/0-173449777494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仿真测试练习卷-A4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527172/0-173449777496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仿真测试练习卷-A4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仿真测试练习卷-A4,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测试范围,难度系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回答填空题时,请将每小题的答案直接填写在答题卡中对应横线上。
3.回答解答题时,每题必须给出必要的演算过程或推理步骤,用2B铅笔作图画出必要的线条与图形(包括辅助线),请将解答过程书写在试卷中中对应的位置上
4.测试范围: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五章物态变化
5.难度系数:0.65。
一、单选题
1.噪声是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下列措施中属于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是( )
A.在学校周围植树B.校园外的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C.教室安装隔音玻璃D.城区禁止燃放爆竹
2.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玻璃中慢
C.小孔成像中在光屏上得到烛焰倒立的像
D.月亮是光源
3.四季更替,岁月变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现象属于凝固的是( )
A.露珠晶莹B.千里冰封
C.霜挂枝头D.冰雪消融
4.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河岸上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现象
B.“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因为它们吸收了红光
C.能看清电影屏幕上的画面,是由于发生了漫反射
D.阳光透过树丛在地面形成亮斑,是折射现象
5.小明用同一把刻度尺多次测量同一本物理书的长度,读数分别为20.10cm、20.12cm、20.14cm、21.20cm.则最终测量值的结果应是( )
A.20.10cmB.20.12cmC.20.14cmD.20.39cm
6.下列成语所涉及的光现象中,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如影随形B.管中窥豹C.镜花水月D.海市蜃楼
7.放学回家后小明复习功课,可是邻居家装修的锯声不绝于耳,使小明无法正常学习,为了避免干扰,下列做法不恰当或无效的是( )
A.立即把门窗关上B.找棉花把耳朵塞上
C.把厚窗帘拉上D.放歌曲消除锯声的影响
8.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倒计时方式以二十四节气为序曲,从“雨水”开始,一路倒数最终行至“立春”,在开幕式开篇就向世界展现本届开幕式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质。下列自然现象,由液化形成的是( )
A.立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B.白露,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
C.霜降,红红的枫叶蒙上白霜D.冬至,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
9.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在距凸透镜10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此凸透镜前15cm处,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的位置,可得到烛焰清晰的( )
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
10.一柱形物体ab直立在平静、清澈的水面上空而静止不动。位于水中C点的观察者,正好看到了这一柱形物体所成的像,如图所示。那么,他看到的可能是( )
A.与物体原来位置相同、大小一样的像
B.与物体位于同一位置,大小一样、倒立的像
C.在ab右上方、倾斜的像
D.在ab左上方、倾斜的像
E.在ab正左方、正立的像
F.在ab正左方、倒立的像
G.在ab正下方、倒立的像
二、多选题
11.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
A.钻石B.烛焰C.太阳D.月亮
12.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在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快
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
C.在10s~20s内,乙同学静止不动
D.在0~15s内,甲同学的速度为10m/s
1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光具座上各元件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在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像
B.图甲中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10cm
C.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在光屏上不会看到一个缩小的清晰的烛焰像
D.在烛焰与凸透镜之间放一近视眼镜片(如图乙),向右适当移动光屏,光屏上会再次成清晰的像
三、填空题
14.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3.6μm= m;
(2)10min= s。
15.如图,在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上,56门礼炮整齐划一地排列在红地毯上,地毯是红色的,是地毯 (选填“吸收”或“反射”)红光;礼炮弹采用二次破膜发声原理,可产生低沉而响亮的声音,说明炮声的 低、 大。
16.将密封有少量碘颗粒的玻璃泡放进温水中,玻璃泡里很快就会弥漫着淡紫色的气体,是由碘颗粒 形成的;附着在路边草叶上的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 形成的,此过程中要 (选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17.如图所示,用一个中间带有小孔的木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体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体的 (选填“实”或“虚”)像,将中间带有小孔的木板向 (选填“远离屏幕”或“靠近屏幕”)的方向移动,像会随之变大。
18.小敏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五次,记录数据分别为2.23cm、2.23cm、2.230cm、2.69cm、2.22cm,则此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
19.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过程中,以地球为参照物,它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绕地球飞行时,它做 (填“直线”或“曲线”)运动。
20.回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声现象。人耳能辨别出回声的条件是反射声具有足够大的响度,并且与原声的时差须大于0.1s。假如在温度15℃的环境中,人耳要将原声和回声区别开来,人耳到障碍物的距离是 。
21.甲、乙两车在某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运动,它们的路程﹣时间关系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内,乙车做 (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甲车的速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车的速度。在这段时间内,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 (填“东”或“西”)运动。
(2)在时,甲、乙两车相距 m。
四、作图题
22.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画出相应的折射光线。
五、实验题
23.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数据在图中已经标出,图中上方是小车运动到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h:min:s”)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实验中用 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用 测量小车通过该路程所用的时间;(填测量工具)
(3)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倾斜程度较小,目的是方便测量小车运动的 ;
(4)若路程s2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m/s,小车通过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前半程的平均速度;通过计算可知,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小车的速度在 (选填“增大”或“减小”)。
24.卓玛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如图甲所示操作,测得木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实验时,首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 ,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3)实验过程中,凸透镜的位置保持不变,当蜡烛放在35cm处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此时烛焰的成像特点与 (填“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相同;
(4)实验结束后,交流时发现使用蜡烛进行实验存在一定的缺陷,卓玛想利用LED发光字来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你认为“甲”“旧”“上”“王”几个汉字中,适合做成LED光源的字是 。
25.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
(1)按规范组装器材,在安装温度计时,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此时应适当将 (选填“A处向上”或“B处向下”)调整。
(2)实验前,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是冷水,这样做是为了 加热水至沸腾的时间。
(3)由实验数据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 ℃,继续加热,水的 保持不变。
26.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水平放置平面镜,白色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E、F两部分组成,可以绕ON翻折。
(1)实验时,应把纸板ENF与平面镜 放置,图中的入射角是 度;
(2)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的关系,应进行的操作是 ;
A.改变纸板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
B.沿ON向后转动纸板E
C.沿ON向后转动纸板F
D.改变光线AO与ON的夹角
(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镜面上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接着将纸板F绕ON向后翻折,则纸板F上 (选填“能”或“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 内(选填“同一平面”或“不同平面”);
(4)若让另一束光沿BO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将沿OA方向射出,该实验现象说明 。
A.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B.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27.如图甲所示,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透镜焦距为10cm,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
(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上 。调整后看到烛焰成正立、放大的像,则像与蜡烛位于凸透镜的 侧(选填“异”或“同”)。
(2)在(1)情况下,将蜡烛水平向左移动,为能在光屏上看到放大的像,需将光屏从图甲所示位置向 移动到 cm(选填"50〜60”、“60-70”或“70〜100”)刻度线范围。站在左侧向右看,移动过程中,突然有阵微风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向纸面内偏了,则风是从纸面 (选填“内”、“外”)吹来的。
(3)小明又把蜡烛放在距透镜11cm处,即使把光屏移至光具座的最右端也找不到清晰的像,原因可能是 。于是小明拿起一副如图乙所示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则从最右端向左移动光屏 (选填“能”或“不能”)得到清晰的像。
(4)凸透镜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有一种照相机叫傻瓜照相机,它无需调焦(根据景物的远近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就能拍照,他查到该相机镜头成像时像距和物距的数据如下表:
①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相机镜头焦距最接近于 mm。
②随着物距的增大,像距减小得越来越 (选填“多”或“少”)。
六、计算题
28.国庆节期间,小陆从平遥乘火车去苏州旅游,他乘坐的火车长为500m。途中当火车以108km/h 的速度匀速穿过一条隧道时,小陆测出自己通过该隧道的时间为0.75min。
(1)该隧道的长度为多少米?
(2)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需要的时间为多少秒?
(3)若该火车通过一座长为0.8km的大桥时,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12s,则该火车过桥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米每秒?(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七、科普阅读题
2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抬头显示(如图甲)又叫汽车平视显示系统(HeadUpDisplay),简称HUD。HUD是为了高速行驶的车辆而研发,在高速行驶时,如果驾驶员低头观看仪表信息,在前方遇有紧急情况就有可能因来不及采取有效措施而造成事故。HUD是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如图乙),将显示器上的重要行车数据通过前挡风玻璃投射在正前方,驾驶员透过挡风玻璃往前方看的时候,能够轻易的将车外的景象与车辆信息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融合在一起。驾驶员不必低头,就可以看到车辆信息,如车速、油耗、导航等,从而避免分散对前方道路的注意力。
(1)HUD有一个技术难题,即挡风玻璃所成的像易产生重影,影响使用效果。重影产生的原因是挡风玻璃有一定的 (选填“厚度”、“透明度”)。
(2)已知某车辆HUD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为 度。
(3)某驾驶员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高,不便于观察,这时就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 (选填“远离”、“靠近”)挡风玻璃。
(4)为了使挡风玻璃所成的像离人眼距离达3米以上,甚至更远,以便避免观察数据时眼睛的疲劳,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A.将显示器上的字体变大
B.将显示器安装在后挡风玻璃上
C.让显示器上的信息通过多面平面镜多次成像
参考答案:
1.D
【详解】A.在学校周围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校园外的道路旁安装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教室安装隔音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禁止燃放爆竹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C
【详解】A.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不均匀的空气中,光线会发生偏折,故A错误;
B.光在透明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玻璃中快,故B错误;
C.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所在的像为倒立的实像,可以在光屏上承接,故C正确;
D.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月亮自身不能发光,靠反射太阳光,不是光源,故D错误。
故选C。
3.B
【详解】A.露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千里冰封,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B符合题意;
C.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冰雪消融,冰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C
【详解】A.河岸上树木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故A错误;
B.“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因为它们吸收了其它色光,反射红光,故B错误;
C.由于光在凹凸不平的屏幕上反射的光线不再平行,发生了漫反射,所以能看清电影屏幕上的画面,故C正确;
D.阳光透过树丛在地面形成亮斑,是因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5.B
【详解】由题意可知,测量值21.20cm与其它测量值相差较大,所以此数据是错误的,应去掉,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
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D
【详解】A.如影随形中的影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管中窥豹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镜花水月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海市蜃楼是由于光在密度不均匀的物质中传播时,发生折射而引起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D
【详解】A.立即把门窗关上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棉花塞住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拉上厚窗帘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放歌曲不能消除锯声的影响,此时的歌声影响学习,也是噪声,反而使噪声更大,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B
【详解】A.立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雪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
B.白露,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露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过程,故B符合题意;
C.霜降,红红的枫叶蒙上白霜,霜由气态变成固态,是凝华过程,故C不符合题意;
D.冬至,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冰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华过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B
【详解】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时,太阳的平行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最小最亮的光斑,光斑的位置是凸透镜的焦点的位置,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此凸透镜前15cm处,物距是15cm,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B。
10.C
【详解】光发生折射的条件是:当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从a点反射的两条光斜射到水面上,由光发生折射的条件知,会发生折射现象,当光进入水中后靠近法线,射入c点的观察者,而观察者由于错觉,认为光始终沿直线传播,逆着光的方向看上去看到了a′点,同理,观察者由于错觉,认为光始终沿直线传播,逆着光的方向看上去看到了b′点,连接a′b′即为观察者看到的在ab右上方、倾斜的像,如图所示:
故选C。
11.BC
【详解】AD.钻石和月亮,本身不能够发光,不是光源,故AD不符合题意;
BC.烛焰和太阳,本身能够发光,是光源,故BC符合题意。
故选BC。
12.AB
【详解】A.在0~10s内,甲通过的路程比乙大,由可知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快,故A符合题意;
B.15s时,甲、乙距离出发点均为100m,所以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故B符合题意;
C.在10s~20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在0~15s内,甲的平均速度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13.BD
【详解】A.由图知道,物距和像距分别为
由于像距大于物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此时物距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错误;
B.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图甲中物距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2倍焦距,则
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故焦距可能是10cm,故B正确;
C.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根据光路的可逆性,调换蜡烛和光屏的位置,物距与像距刚好对调时,在光屏上会看到一个缩小的清晰的烛焰像,故C错误;
D.在烛焰与凸透镜之间放一近视眼镜片,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导致像距变大,可以向右适当移动光屏,光屏上会再次成清晰的像,故D正确。
故选BD。
14. 600
【详解】(1)[1]由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可知
1km=103m=104dm=105cm=106mm=109μm=1012nm
则
3.6μm=3.6×10-6m
(2)[2]由时间的换算关系可知
10min=10×1min=10×60s=600s
15. 反射 音调 响度
【详解】[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地毯是红色的,是地毯反射红光。
[2][3]根据题意可知,音调是指声音的高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产生低沉而响亮的声音,说明炮声的音调低、响度大。
16. 升华 凝华 放出
【详解】[1]将密封有少量碘颗粒的玻璃泡放进温水中,碘颗粒吸收热量变成淡紫色的碘蒸气,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
[2][3]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此过程中药放出热量。
17. 实 远离屏幕
【详解】[1][2]物体能通过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这是小孔成像的现象,将板向远离屏幕的方向移动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18. 2.23cm 1mm
【详解】[1][2]分析五次测量数据可以发现,2.69cm这个数据与其他几个的准确值不同,2.230cm与其他几个的有效数字不一致,都是错误数据;由剩余的三次数值可知,测量值倒数第二位单位是0.1c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物体的长度为其它三次测量的平均值
即物体的长度为2.23cm。
19. 运动 曲线
【详解】[1]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时,以地球为参照物,“神舟十四号”相对于地球的位置发生变化,所以是运动的。
[2]运动物体通过的路径叫做物体的运动轨迹,物体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物体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称为曲线运动。:神舟十四号绕地球飞行的过程中,运动轨迹是曲线,属于曲线运动。
20.17m
【详解】声音在15℃时,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v=340m/s;t=0.1s,则声音传播的距离为
s=vt=340m/s×0.1s=34m
而人耳到障碍物的距离是声音传播距离的一半,即为17m。
21. 匀速 小于 西 10
【详解】(1)[1]由图可知,内,乙车的运动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表示乙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即乙车在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2][3]从图中可知,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小于乙车通过的路程,根据可知,内,甲车的速度小于乙车的速度,甲、乙向东运动,所以在内,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西运动。
(2)[4]由图可知,在时,甲车通过的路程,乙车通过的路程,所以,在时,甲、乙两车相距
22.
【详解】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如图所示:
23. 刻度尺 秒表 时间 0.2 大于 增大
【详解】(1)[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就要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时间,所以,实验的原理就是。
(2)[2][3]由实验原理可知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因此需要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测量时间。
(3)[4]斜面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下滑速度越快,不方便测量时间,因此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倾斜程度较小,目的是方便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4)[5][6][7]由题可知前半段路程
前半段所用时间
则前半段的平均速度
由图可知,后半段所用时间
即后半段路程所用时间小于前半段路程所用时间,而后半段和前半段路程相等,由速度公式可知,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前半段路的平均速度,通过计算可知,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小车的速度在增大。
24.(1)10.0
(2)同一高度
(3) 放大 投影仪
(4)上
【详解】(1)根据平行光于主光轴的光经过透镜后会过焦点得知,透镜的焦距为。
(2)实验前,必须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处,这样烛焰的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心。
(3)由图乙可知,将蜡烛移至35cm刻度处,此时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4)因为凸透镜成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所以适合做LED光源的汉字是上字。
25. A处向上 缩短 98 温度
【详解】(1)[1]在安装温度计时,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为保证用酒精灯外焰进行加热,则不能移动B处,故应将A处向上移动。
(2)[2]为了缩短加热时间,减少实验时间,加入的水应为热水。
(3)[3][4]如图乙,水温达到98℃后,继续加热温度不再升高,则水的沸点为98℃。
26. 垂直 40 D 不能 同一平面 B
【详解】(1)[1]法线始终垂直于平面镜,要使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同时显示在纸板上,则入射光、反射光和法线所在的平面应与平面镜垂直,故应把纸板ENF与平面镜垂直放置。
[2]由图中可知,入射光线AO的法线是ON,故图中的入射角为
∠EON=90°-50°=40°
(2)[3]在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时,为了得出普遍的规律,应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这样才能避免结论的偶然性,应进行的操作是改变光线AO与ON的夹角,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3)[4][5]实验中将纸板F向后折转,此时纸板E、F不在同一平面内,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6]让一束光沿BO方向射向平面镜,即让光线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射向镜面,反射光将沿OA方向射出,即反射光线逆着原入射光线方向射出,该实验现象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7.(1) 主光轴 同
(2) 右 70~100 外
(3) 像距太长(光具座不够长) 不能
(4) 35.20 少
【详解】(1)[1][2]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上主光轴上,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便于观察和记录成像情况;调整后看到烛焰成正立、放大的像,则像与蜡烛位于凸透镜同侧,此时物距小于焦距,像在物体后侧。
(2)[1][2]将蜡烛水平向左移动,为能在光屏上看到放大的像,像在二倍焦距以外,则物体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需将光屏从图甲所示位置向右移动到0〜100cm刻度线范围。
[3]站在左侧向右看,移动过程中,突然有阵微风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向纸面内偏了,由于凸透镜成的实像左右上下都是颠倒的,则风是从纸面向外吹的。
(3)[1]把蜡烛放在距透镜11cm处时,像在二倍焦距以外,相距较大,即使把光屏移至光具座的最右端也找不到清晰的像,原因可能是像距太大,光具座不够长。
[2]如图乙,眼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是凹透镜,把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由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是像成在原来像的右侧,则从最右端向左移动光屏不能得到清晰的像。
(4)①[1]有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照相机照相时,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物距越大像距越小,越接近一倍焦距,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物距越大像距越接近35.20mm,该相机镜头焦距最接近于35.20mm。
②[2]由表中数据可知,随着物距的增大,像距减小得越来越少。
28.(1)1350m;(2)62s;(3)25m/s
【详解】解:(1)火车的速度为
小陆自己通过隧道的时间为
因此该隧道的长度为
(2)火车长度为500m,因此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需要的时间为
(3)火车完全在桥上运动的长度为
火车过桥的平均速度为
答:(1)隧道的长度为1350m。
(2)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需要的时间为62s。
(2)火车过桥的平均速度为25m/s。
29. 厚度 45 靠近 C
【详解】(1)[1]挡风玻璃所成的像易产生重影,影响使用效果,重影产生的原因是挡风玻璃有一定的厚度,两个面都会反射成像。
(2)[2]车辆HUD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由于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为45度。
(3)[3]因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随着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减小而减小,当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高,不便于观察,这时就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靠近挡风玻璃。
(4)[4]为了使挡风玻璃所成的像离人眼距离达3米以上,甚至更远,以便避免观察数据时眼睛的疲劳,利用平面镜成像与物对称,可以让显示器上的信息通过多面平面镜多次成像,故只有C项符合题意。故选C。
物距/m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像距/mm
35.62
35.50
35.41
35.35
35.31
35.27
35.25
35.22
35.2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模拟练习卷-A4,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请在答题卡上填写姓名,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练习卷 (二)-A4,共9页。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练习卷-A4,共11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