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10.2* 师说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0.2* 师说练习,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小阅读-课内,情景默写,非选择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求学的人。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
C.吾从而师之 从而:跟随(他)。
D.君子不齿 不齿:不值得谈论。
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古人指文辞的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B.童子,与科举考试中的“童生”意思相同,都指未成年(古代一般是14岁以下)的读书人。
C.小学,古代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叫小学,今天指的是接受最初阶段教育的学校。
D.六艺经传,“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没有经常可以学习的老师,孔子就多次更换老师,因为只要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B.韩愈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相互学习的风气大加赞美,因为在学习方面他强调有教无类,学习不应该有等级差别。
C.文章谈论了从师学习的态度,认为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
D.作者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出发,推论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论断。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取材于韩愈《师说》)
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孰能无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B.师之所存也 犹且从师而问焉
C.道之所存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6.下列对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怎么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小呢?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来他的明智之处。
D.位卑而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
7.下列选项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A.惑而不从师B.吾从而师之
C.择师而教之D.则群聚而笑之
8.用原文填空。
韩愈在第二段中运用对比论证,批判了社会上“ ”的不良风气。首先,把“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作对比,得出“ ”的结论;其次,以择师教子与自己“耻师焉”作对比,得出“ ”的结论;最后,以“ ”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揭示出尊卑贵贱与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
9.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0.下列关于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B.“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C.四书五经六艺,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书》《礼》《乐》《春秋》,六艺指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D.古道,本意是古旧的道路,后用来泛指古代的制度、学术、思想、风尚等;也指源于古代的信实淳厚的道德风尚、民间百工之事。本文中的“古道”指的是古代从师读书的风尚。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并不能称之为老师。
C.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却不如这些人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3.韩愈提倡的从师之道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阅读《师说》,完成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师道也 师:老师
B.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出一般人
C.于其身也 身:自己
D.不拘于时 时:时俗
1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非生而知之者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
B.小学而大遗
小时学习的知识长大后却遗忘了
C.官盛则近谀
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彼 童 子 之 师 授 之 书 而 习 其 句 读 者 非 吾 所 谓 传 其 道 解 其 惑 者 也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7.用原文语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
《师说》针对当时士大夫“耻相师”的现状,呼吁人们求师从师。文章第一段先以下定义的方法阐述“师”的职责,“ , ”;接着从反面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最终总结出择师应遵循的标准,“ , ”,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文本二: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客韦中立论师道书》)
1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策之不以其道
B.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C.如是者数矣 是日观道中石刻
D.非独见病 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
19.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20.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作者慨叹古来的“师道”久已失传,接着回到现实问题上来反面论证,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B.文本一运用对比论证,批判之意直接而鲜叨;文本二第三段则运用比喻论证,冷嘲热讽,辛辣有力。
C.文本二中,作者以孟子之言表明,好为人师将招来祸患,并以此为由,委婉拒绝了韦中立从师的请求。
D.文本二中,作者先是认为“邑犬吠日”有些过分夸大,后来自己看到类似事件以后,方才相信这一说法。
2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②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22.对于韩愈抗颜为师的做法,柳宗元和世人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二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孰能无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B.道之所存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师之所存也 犹且从师而问焉
D.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24.下列对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翻译: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翻译:怎么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小呢?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翻译: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来他的明智之处。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翻译: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
25.下列选项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A.人非生而知之者B.惑而不从师
C.择师而教之D.则群聚而笑之
2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7.用原文填空。
韩愈在第二段中运用对比论证,批判了社会上“① ”的不良风气。首先,把“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作对比,得出“② ”的结论;其次,以择师教子与自己“耻师”作对比,得出“③ ”的结论;最后,以“④ ”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揭示尊卑贵贱与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
阅读下列课内文言文,完成各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投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软!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己。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8.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懂得,知道)B.士大夫之族(类)
C.师不必贤于弟子(超过)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过)
2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吾从而师之B.云青青兮欲雨
C.歌以赠之D.吾师道也
3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分别提出了教师的职能在于“传道、受业、解惑”和“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借助圣人与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比,批判不良风气,指出“师道之不复”的原因。
C.“圣人无常师”与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相呼应,并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
D.结尾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行古道”,交代写作缘由。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像李蟠这样好古文、学习古代道理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节选自清·刘开《问说》)
(乙)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唐·韩愈《师说》)
3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B.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C.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就有道而正”与乙文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道”意思一样。
B.甲文中“问焉以资切磋”与乙文中“则耻师焉”中的“焉”意思不一样。
C.《周礼》是儒家经典,是西周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周公旦所著。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与荀子的《劝学》提出观点的方式是一样的,都是开门见山。
B.甲文提倡多问,对低于自己的人,可以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
C.乙文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并评价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D.甲乙两文对“问”的论述角度不同,甲强调“学必好问”,乙主张“从师而问”。
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5.甲文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请举一例进行分析。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二)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诲人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吕氏春秋·尊师》)
36.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诲人而不倦/其惟此邪
B.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诲人而不倦其/惟此邪
C.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诲人而不倦/其惟此邪
D.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诲人而不倦其/惟此邪
3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很多人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
D.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见:显示
38.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如《马说》《爱莲说》等。
B.《师说》中的“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C.《短歌行》“呦呦鹿鸣”句与《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句均用典,语出《诗经》。
D.“七月既望”中“既望”指每月十五日,“戊申晦”中“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39.下列对两篇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论述了师道的必要性,批判士大夫不能尊师重道的不良风尚,整篇文章从立论、论证到结论,都紧紧扣住这一点,有的放矢,不蔓不枝,很有说服力。
B.《师说》语言错综多变,如二、三段连用三个对比,三个对比的结语采用了三种不同的语调,先感叹,再疑问,后肯定,既富有感情色彩,又增强了论辩的逻辑力量。
C.《尊师》提出尊师最重要的是尊重和发扬老师之道,把遵循和发扬老师之道视为求学者最重要的责任,甚至把那种遵循而不尽力弘扬老师之道的行为称为背叛。
D.《尊师》指出,教育最重要的是“成身”,成就自我,养成理想的人格。文章认为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自身的修养对于一个人来说,更具有决定性意义。
4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二、选择类
4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吾从而师之。
A.全不相同B.②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42.选出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吾从而师之
A.孔子师郯子B.师道之不传也矣C.则耻师焉D.吾师道也
4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其贤不及孔子;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④蚓无爪牙之利;
⑤小学而大遗;⑥今之众人;⑦师不必贤于弟子;⑧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①②⑧B.②③⑧C.③⑤⑦D.③④⑧
4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B.蚓无爪牙之利
C.石苍黑色,多平方D.挟飞仙以遨游
45.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或师焉,或不焉
D.余嘉其能行古道
三、小阅读-课内
4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分别提出了教师的职能在于“传道、受业、解惑”和“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借助圣人与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比,批判不良风气,指出“师道之不复”的原因。
C.“圣人无常师”与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相呼应,并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
D.结尾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行古道”,交代写作缘由。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像李蟠这样好古文、学习古代道理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
四、情景默写
47.《师说》一文中,作者认为要以什么样的人为师?为什么要以这样的人为师?(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五、非选择类
48.翻译文句。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参考答案:
1.D 2.B 3.C 4.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5.B 6.B 7.A 8. 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 小学而大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9.(1)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2)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
10.C 11.B 12.(1)不知句子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愿与之同列,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13.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4.A 15.B 16.C 17.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18.C 19.B 20.C 21.①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从师,有的却不从师。
②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22.①世人对韩愈为师进行诋毁攻击;
②柳宗元对韩愈为师高度称赞,肯定其反抗世俗、教授后学的做法。
23.C 24.B 25.B 26.①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②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27. 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 小学而大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8.D 29.A 30.A
31.B 32.A 33.B 34.(1)(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质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不肯采纳别人的正确意见)罢了。
(2)我赞扬他能遵循古人从师之道,作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35.将古人不择事不择人地问和今人有学而无问进行对比,突出古人的虚心好问。
36.C 37.B 38.D 39.B 40.(1)巫医、乐师、各类工匠这些人,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真是令人奇怪啊!
(2)凡学习,并不是能给人另增加什么,而是使人通达天性。能够保全上天赋予人的本性而不使它受到伤害,这就叫做善于学习。
41.B
42.A
43.B
44.D
45.C
46.A
47.(1)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48.(1)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变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2)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必修 上册10.2* 师说精练,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文言文阅读,语言表达,情景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2* 师说巩固练习,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选择题,混合默写,选择类,句子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0.2* 师说达标测试,文件包含第102课《师说》同步检测原卷版docx、第102课《师说》同步检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