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答谢中书书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答谢中书书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背景透视,文体知识,自学指导一,配乐朗读,再读课文疏通文意,自学指导二,交相辉映,指水中潜游的鱼,竞相跳跃,人间仙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结合得十分完美。书信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也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等。
1.自由读课文,结合课文下注释,读准字音。 2. 配乐范读。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tuí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可以画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林,一年四季都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的人了。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三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2.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4.作者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的?
5.作者描写的景物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不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作者依次向我们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
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文章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古代诗词里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句子,你能写出几句来吗?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背诵课文。2.预习《记承天寺夜游》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 说课ppt课件,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实是欲界之仙都,疑义相与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学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题目解读,译文注释,探究学习,课堂小结,第一节题目解读,文体--书,第二节译文注释,课文断句朗读,课文译文注释,课文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图片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谢中书书,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四时俱,实是欲界之仙都,山水相映之美,色彩相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意境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