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列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94%,二氧化碳约占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化学试卷共两大题17小题,满分40分。化学与物理的作答时间共12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024年4月25日,我国搭载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火箭发射成功。化学为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 下列是火箭发射准备和发射过程中的部分步骤,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组装箭体B. 加注燃料
C. 点火发射D. 船箭分离
2. 火箭的成功发射凝聚了科学家们的心血。优秀的科学工作者需要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下列行为与之不符的是( )
A. 熟悉实验流程,避免安全事故B. 遵守实验规则,规范实验操作
C. 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重视异常现象D. 追求个人私利,剽窃他人成果
【答案】1. C 2. D
【解析】
【1题详解】A、组装箭体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加注燃料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点火发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
D、船箭分离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题详解】A、熟悉实验流程,避免安全事故,是优秀的科学工作者需要具备的科学态度,故不符合题意;
B、遵守实验规则,规范实验操作,是优秀科学工作者需要具备的科学态度,故不符合题意;
C、认真观察记录,重视异常现象,是优秀的科学工作者需要具备的科学态度,故不符合题意;
D、追求个人私利,剽窃他人成果,不符合题意高科学研究应具备的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是优秀的科学工作者需要具备的科学态度,故符合题意。
故选D。
3. 2024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以下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B. 车辆尾气净化后排放
C. 工业废气排放到高空D. 乘坐公交车绿色出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有利于保护环境,故A不符合题意;
B、车辆尾气净化后排放,有利于减少空气污染,故B不符合题意;
C、工业废气排放到高空,会造成空气污染,故C符合题意;
D、乘坐公交车绿色出行,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有利于减少空气污染,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①牛奶 ②液氮 ③高锰酸钾充分加热后剩余的固体 ④水蒸气 ⑤冰水共存物
A. ①②⑤B. ①③⑤C. ②③④D. ②④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牛奶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②液氮中只含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③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则剩余的固体中含有锰酸钾、二氧化锰,属于混合物;
④水蒸气中只含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⑤冰水共存物中只含有水,属于纯净物。
则属于纯净物的有②④⑤,故选D。
5. 列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B. 滴加液体
C. 加入大理石D. 加热液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用火柴点燃酒精灯,不能用燃烧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故A不符合题意;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应悬空在试管口上方,垂直滴入,不能伸入试管内,故B符合题意;
C、取用块状固体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药品放在试管口,再将试管竖立,故C不符合题意;
D、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 空气的主要成分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R指的是( )
A. 氮气B. 二氧化碳C. 氧气D. 水蒸气
【答案】A
【解析】
【详解】空气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是: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约占0.03%,还有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0.03%,则其中R指的是氮气,故选A。
7. 下列有关空气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鱼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氧气易溶于水
B. 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可延长食品保质期
C. 稀有气体可用于制作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D. 食品在空气中因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而变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A、鱼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含有氧气,但氧气不易溶于水,该选项说法错误;
B、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则可作保护气,可延长食品保质期,该选项说法正确;
C、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则可用于制作多种用途的电光源,该选项说法正确;
D、食品在空气中因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而变质,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8.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C.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 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产生大量白烟
【答案】D
【解析】
【详解】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选项描述正确;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该选项描述正确;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该选项描述正确;
D、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但没有大量白烟,该选项描述不正确。
故选D。
9. 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的原因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加热固体时,试管破裂——试管口略向上倾斜
B. 用量筒量取水时,水的实际体积偏小——仰视读数
C. 测定的空气中氧气含量偏低——药品用量少
D.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收集的氧气不纯——集气瓶内没有装满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A、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上倾斜,会导致冷凝水倒流,导致试管骤冷发生破裂,故选项分析合理,不符合题意;
B、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读数偏小,则水实际体积偏大,故选项分析不合理,符合题意;
C、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中,若药品用量少,则氧气没有消耗完全,水倒流入集气瓶的体积不足五分之一,导致实验结果过偏低,故选项分析合理,不符合题意;
D、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若集气瓶内没有装满水,会导致收集的氧气不纯,故选项分析合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 基于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是实验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下列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是( )
【答案】C
【解析】
【详解】A、有酒的芳香气味的是白酒,有酸味的是白醋,则闻气味能够鉴别两种物质,故A不符合题意;
B、分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气体中,能使木条复燃的是氧气,没有明显变化的是空气,现在不同,可以鉴别,故B不符合题意;
C、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C符合题意;
D、取样,分别加适量二氧化锰,观察现象,产生大量气泡的是过氧化氢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水,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 我国“天宫号”空间站使用了“人造空气”,“人造空气”中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分别为 21%、78%、0.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人造空气”的主要成分都不是空气污染物
B.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人造空气”中,会立即复燃
C. 为了宇航员呼吸,“人造空气”中的氧气体积分数越大越好
D. “人造空气”中的氮气不参与呼吸作用,应该除去
【答案】A
【解析】
【详解】A、人造空气中的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空气的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与人造空气中相同,所以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人造空气”中,不会立即复燃,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氧气可以供给呼吸,但是“人造空气”中的氧气体积分数并不是越大越好,当氧气浓度过高时,会造成氧中毒现象,不利于人体健康,故选项说法错误;
D、“人造空气”是模拟空气的成分,所以即使“人造空气”中的氮气不参与呼吸作用,但也不能除去,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12. 用下图所示流程探究木炭和氧气的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中现象是木炭发出红光
B. 乙中将木炭迅速插入集气瓶底部
C. 丙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证明生成了二氧化碳
D. 甲、乙对比,说明氧气浓度越大,木炭燃烧越剧烈
【答案】B
【解析】
【详解】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该选项说法正确;
B、乙中为了使木炭和氧气充分接触,应将其缓慢插入集气瓶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该选项说法正确;
D、甲、乙对比,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则说明氧气浓度越大,木炭燃烧越剧烈,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 空气又称大气,是呼吸、燃烧和工业等所需氧的主要来源。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空气进行项目式学习。
【活动一】认识空气
(1)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B. 空气中含有约0.94%稀有气体
C. 空气中的氮气极易溶于水
D. 工业上可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
【活动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小组同学设计并利用图1装置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反应时,集气瓶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3)集气瓶中空气的体积为200mL,用氧气传感器测得集气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小晖提出“倒吸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除以200mL,就等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明认为小晖的说法不准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保护空气
(4)PM2.5是一种常见的空气污染物,下列措施不利于降低PM2.5的是_____(填字母)。
A. 大力植树造林B. 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和垃圾
C. 大力发展煤炭发电D. 用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
【答案】(1)C
(2)①. ②.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3)氧气没有消耗完
(4)C
【解析】(1)A、空气中的成分有很多用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该选项说法正确;
B、稀有气体约占空气体积分数的0.94%,该选项说法正确;
C、氮气难溶于水,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工业上利用液氮和液氧的沸点不同,可将它们进行分离,进而得到氧气,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2)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3)由图可知,反应结束后,氧气还有剩余,则倒吸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除以200mL,不等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4)A、大力植树造林,有利于降低PM2.5,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焚烧秸秆和垃圾,会产生颗粒物,禁止焚烧,有利于降低PM2.5,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煤炭燃烧,会产生颗粒物,大力发展煤炭燃烧,不利于降低PM2.5,该选项符合题意;
D、用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有利于降低PM2.5,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题目所给装置图回答:
(1)装置A中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_。
(2)实验室用装置A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目的是__________,用装置B收集氧气时,气体应从导管口_________(选填“a”或“b”)端通入。
(3)检查装置气密性时,若气密性良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下图中的_________图。
【答案】(1)铁架台
(2) ① ②. 防止加热时固体粉末进入导管 ③. a
(3)甲、丙
【解析】(1)由图可知,装置A中仪器①的名称是铁架台,故填:铁架台;
(2)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目的是防止加热时固体粉末进入导管;氧气的密度比水小,则用装置B收集氧气时,气体应从导管口a端通入,故填:;防止加热时固体粉末进入导管;a;
(3)连接好仪器后,将导管末端伸入水中,加热试管,若观察到导管末端有气泡产生,停止加热后,导管末端形成一段液柱,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填:甲、丙。
15.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蜡烛燃烧产物展开了以下探究。
(1)如图所示,将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一段时间后观察到_____________,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2)欲证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
(3)用下图装置探究氧气的性质,实验步骤如下:
I.将透明实验盒用隔板分成两部分,点燃燃烧室内的蜡烛,将倾倒室内的氧气传感器连接电脑并采集数据;
Ⅱ.将氧气缓慢倒入倾倒室;
Ⅲ.一段时间后,提起中间隔板;
Ⅳ.观察并记录蜡烛的燃烧现象。
①图像中P点所对应的操作步骤是_______(选填“Ⅰ”“Ⅱ”“Ⅲ”或“Ⅳ”)。
②结合图像分析,25s后蜡烛燃烧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
③该探究实验能说明氧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观察现象
(3)①. Ⅲ ②. 蜡烛先剧烈燃烧、发出白光,之后逐渐恢复正常燃烧状态 ③. 助燃性
【解析】(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将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填: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若烧杯中有水珠生成,则证明蜡烛燃烧有水产生,故填: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观察现象;
(3)①由图可知,P点后氧气的浓度不断地减小,所以对应的操作步骤是提起中间隔板,故填:Ⅲ;
②氧气具有助燃性,则25s后提起中间隔板,燃烧室中蜡烛燃烧的变化情况是蜡烛先剧烈燃烧、发出白光,之后逐渐恢复正常燃烧状态,故填:蜡烛先剧烈燃烧、发出白光,之后逐渐恢复正常燃烧状态;
③该探究实验能说明氧气具有的性质是助燃性,故填:助燃性。
16. 某化学小组为完成“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的探究内容,设计如下探究方案:
【提出问题】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的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呢?
【作出猜想】猜想一:起催化作用。猜想二:与过氧化氢反应。
【查阅资料】
(1)催化剂定义:在化学反应里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__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作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作催化作用。
【实验探究】
(2)化学小组按下表所示进行实验,请完成下列表格:
【总结反思】
(3)该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4)某探究小组进行了“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的系列探究,该小组分别取1g不同的催化剂加入试管中,再加入20mL5%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二氧化锰粉末与红砖粉末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具有相同的催化效果,小明认为此结论不科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②能说明催化剂的催化效果与其形态有关的实验组合是_______(填序号)。
③在常温下,另取2g红砖小颗粒,向其中加入20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继续实验,发现产生气泡的速率明显比实验丙快。能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质量和化学性质
(2)①. 一 ②. ag
(3)
(4)①. 没有测产生相同体积气体,所需时间是否相同 ②. 丙和丁 ③. 催化剂的质量影响催化效果
【解析】(1)根据催化剂的定义可知,在化学反应里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作催化剂,故填写:质量和化学性质。
(2)由实验步骤Ⅱ、Ⅲ和它们的实验现象可知,二氧化锰没有与过氧化氢反应,它只是加速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因此,猜想一正确,故填写:一;
根据催化剂的定义可知,催化剂的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因此,步骤Ⅰ中加入ag二氧化锰,实验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仍为ag,故填写:ag。
(3)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故填写:。
(4)①要比较二氧化锰粉末与红砖粉末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需要采用控制变量法,不仅要控制过氧化氢的浓度以及二氧化锰粉末与红砖粉末的质量相同,还要控制产生气体的体积相同,通过比较两种催化剂产生同体积的气体,所需时间,得出两者的催化效果,题中没有涉及产生气体的体积和时间,故填写:没有测产生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时间是否相同。
②说明催化剂的催化效果与其形态有关,需要控制周围温度相同过氧化氢的浓度以及催化剂的种类相同,通过改变催化剂的形态,观察产生的现象,对应表格中的丙和丁实验,故填写:丙和丁。
③在常温下,另取2g红砖小颗粒,向其中加入20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继续实验,发现产生气泡的速率明显比实验丙快,说明催化剂的质量增大,催化效果更好,故填写:催化剂的质量影响催化效果。
17. 小亮发现收集的氧气占集气瓶容积的60%(空气占40%)时,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使用带火星的木条验满氧气的方法_______(选填“可靠”或“不可靠”)。
(2)用装有60mL水的集气瓶(假设集气瓶容积为100mL)倒置在水槽中收集氧气,若把集气瓶中的水全部排出,则收集到的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不可靠
(2)100ml的集气瓶中收集到氧气60mL,40mL空气中含有氧气体积为 ,则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解析】(1)收集的氧气占集气瓶容积的60%(空气占40%)时,收集到的氧气不是纯氧气,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使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集满的方法是不可靠的。
(2)见答案。
选项
实验问题
实验方案
A
鉴别酒精和白醋
闻气味
B
鉴别氧气和空气两瓶气体
分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气体中
C
除去空气中的氧气
取足量铁丝在空气中燃烧
D
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取样,分别加适量二氧化锰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I
在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有火星的小木条伸入试管中
木条不复燃
猜想________(选填“—”或“二”)正确
Ⅱ
向步骤Ⅰ中试管加入ag二氧化锰,把带有火星的小木条伸入试管中
均观察到小木条复燃
Ⅲ
待步骤Ⅱ试管无明显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有火星的小木条伸入试管中,重复实验多次
Ⅳ
过滤试管中的物质,对得到的黑色固体物质进行洗涤、干燥,称量
得到的固体质量为_________
序号
催化剂
温度
实验现象
甲
二氧化锰粉末
常温
持续产生气泡,速率适中,气流平稳
乙
红砖粉末
60℃
持续产生气泡,速率适中,气流平稳
丙
红砖小颗粒
常温
缓慢,有少量气泡逸出
丁
块状红砖
常温
十分缓慢,几乎看不到气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安徽省安庆市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共6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安庆市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2024-2025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