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1月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吉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1月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图中风速最大的点为, 此时北京的风向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测试时间:75分钟 卷面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Kp指数即全球磁场指数,数值越大对应的地磁活动越强。下图示意2023年4月21日—24日地磁活动水平,图示期间地球发生了一次特大地磁暴,这是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以来,地球经历的最强地磁暴,此次地磁暴过程是由日冕物质抛射作用产生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推测此次特大地磁暴的发生日期是( )
A. 4月21日 B. 4月22日 C. 4月23日 D. 4月24日
2. 此次日冕物质抛射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 高纬地区出现极光 B. 干扰地球电离层
C. 有线电通信中断 D. 损坏卫星电子设备
【答案】1. D 2. C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地球发生特大地磁暴的时间对应地球磁场指数最大的时间,由图可知,4 月 24 日磁场指数达到8,数值最大,最易发生特大地磁暴,D正确ABC错误。故选 D。
【2题详解】
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对于有线通信没有影响;会损坏卫星电子设备,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地球上的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主人”。下图为武汉锅顶山某古生物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该古生物化石的发现,证明当时该地区是( )
A. 海洋 B. 沙漠 C. 森林 D. 草原
4. 图中古生物开始大量繁衍的地质时期( )
A. 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B. 蕨类植物繁盛
C. 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期 D. 出现哺乳动物
【答案】3. A 4. B
【解析】
【3题详解】
图中化石尺寸比较小,有鳞片,推测为鱼类生物化石,证明武汉地区曾是一片海洋是鱼类生物的王国,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鱼类是脊椎动物,出现在古生代。古生代是蕨类植物时代,B正确;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发生在新生代,A错误;铁矿的重要形成时期是前寒武纪,C错误;小型哺乳动物是中生代出现的,D错误。故选 B。
巢湖位于长江中下游,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多条河流汇入湖内,湖水经裕溪河注入长江。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下左图示意古今巢湖面积变化及入湖河流,右图示意今巢湖某时刻实测等压面垂直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巢湖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及环节分别是( )
A. 海陆间循环,蒸发 B. 海陆间循环,地表径流
C. 陆地内循环,蒸发 D. 陆地内循环,地表径流
6. 右图中巢湖湖陆风等压面状况可能出现在( )
A. 白天 B. 夜晚 C. 晴天 D. 阴天
7. 与古巢湖阶段相比,今巢湖阶段湖陆风( )
A. 增强 B. 减弱 C. 先减弱后增强 D. 先增强后减弱
【答案】5. B 6. A 7. B
【解析】
【5题详解】
巢湖流域为季风气候区,夏季风来自海洋,河流也注入海洋,因此主要参与海陆间循环,巢湖所扮演的角色为地表径流,B正确、ACD错。故选B。
【6题详解】
据图可知,该时间近地面湖泊等压面上凸,湖岸等压面下凹(或根据随海拔升高气压降低,而近地面同一等压面湖泊处分布较高,说明湖泊处气压较高),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此时近地面湖泊形成高气压,湖岸形成低压,说明此时湖泊相对湖岸气温低,根据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可判断应为白天,A正确,B错误;阴天、晴天并不能判断湖泊、湖岸的气温高低,CD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读图可知,今巢湖面积比古巢湖的面积小,湖面与陆地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减弱,气压差变小,形成的湖陆风也减弱,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下图为某时刻世界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图中风速最大的点为(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9. 此时北京的风向是( )
A. 东北 B. 东南 C. 西北 D. 西南
10. 图中①和②地对应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
A. 晴朗阴雨 B. 阴雨晴朗
C. 晴朗晴朗 D. 阴雨阴雨
【答案】8. A 9. B 10. B
【解析】
【8题详解】
由图可知,四点中,甲点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根据图中数值,北京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画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西北,与北京附近等压线垂直,①地位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向右偏30°-45°夹角,故为东南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根据图中数值判断,越向②地等压线数值变大,应为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①地外围等压线数值高,中间数值低,应为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喀斯特地貌是由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层进行破坏和再造作用形成的,包括溶蚀地貌和沉积地貌。下图示意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中属于喀斯特沉积地貌的是( )
A. 溶沟、石芽和石林 B. 石钟乳、石笋和石柱
C. 峰丛、峰林和孤峰 D. 洼地、漏斗和落水洞
12. 图中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依次为( )
A. ①②④③ B. ③②④① C. ①③④② D. ③④②①
13. 我国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其在地形相对平坦地区发展的农业类型为( )
A. 灌溉农业 B. 河谷农业 C. 绿洲农业 D. 坝子农业
【答案】11. B 12. B 13. D
【解析】
【11题详解】
石钟乳是干溶洞顶部裂隙渗出的地下水中所含碳酸钙因温度升高、压力减小与水分蒸发而沉淀,自洞顶向下增长形成。石笋是自石钟乳上滴落到洞底的水中所含碳酸钙沉淀形成自下而上增长形成 。石柱是石钟乳与石笋相接形成。石钟乳、石笋、石柱为喀斯特沉积地貌,B正确。溶沟、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 洼地、漏斗、落水洞为喀斯特侵蚀地貌。AC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可描述为喀斯特地貌幼年期③一青年期②一壮年期④一老年期①。首先是地表水溶蚀可溶性岩石,地面上出现石芽、溶沟和少数漏斗。随着地面溶蚀加剧,地表水绝大部分转为地下水,形成地下河。地面上的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广泛发育,地下溶洞也充分发育。当不透水岩层广泛出露地面时,地表水重新出露,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平原上残留着一些孤峰和残丘,溶洞扩大,洞顶塌陷,地下河又转变为地上河,,同时形成溶蚀洼地和残丘。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坝子是云贵高原上局部平原的地方名称,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河谷沿岸和山麓地带,坝子农业也是云贵高原地区的农业特色;河谷农业是青藏地区的农业特色;灌溉农业,如西北地区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的农业;绿洲农业是西北地区新疆的农业特色。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11日8时41分(当地时间10月11日5时11分)在阿富汗发生6.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壳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软流层
15. 地震发生时,当地居民会感到( )
A.水平摇晃 B. 上下颠簸
C. 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摇晃 D. 先水平摇晃,后上下颠簸
16. 迅速掌握整个地震灾区建筑破坏情况,可以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A. GIS B. GNSS C. RS D. 数字地球
【答案】14. A 15. C 16. C
【解析】
【14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且随海拔升高而变厚,此次地震发生地位于阿富汗,地处海拔较高的山地高原地带,地壳厚度一般比大陆地壳平均厚度厚,而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仅10千米,因此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之中,不可能位于深度更深的上地幔、下地幔、软流层,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地震发生时会释放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两种地震波均能通过固体传播到正在路上步行的人们身上,因此人们会先感到纵波到达,则上下颠簸,然后感到横波到达,则左右摇晃,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数字地球使人们快速、直观完整地了解我们所在的这颗星球。“数字地球”将最大限度地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国民经济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所以迅速掌握整个地震灾区建筑破坏情况,可以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遥感技术,主要功能是拍摄遥感图像。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国庆长假期间,全国很多地区出现前期天气晴热,后期受较强冷空气影响有降水和大风降温过程。此外,部分纬度较高地区的果农在果园内堆枝叶、杂草等点火熏烟。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和2022年10月1日至7日上海气温的昼夜变化情况及天气。
(1)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上海10月5日至7日昼夜温差较小的原因。
(3)推测一天中纬度较高地区的果农最需要点火熏烟的时间段,并说明理由。
【答案】(1)②-①-③
(2)5日至7日以阴天为主,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白天产生的地面辐射少,大气获得热量少,最高温较低;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较好,夜晚气温相对晴天夜晚较高,故5日至7日昼夜温差小。
(3)日出前。理由:日出前,地面辐射损失最多,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候;点火熏烟能够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冻害。
【解析】
【小问1详解】
图中①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穿过地球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吸收热量,又通过地面辐射将热量传给大气,使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④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所以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②-①-③。
【小问2详解】
原因主要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有关。5日至7日以阴天为主,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升温,白天产生的地面辐射少,大气获得热量少,最高温较低;夜晚多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强,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较好,夜晚气温相对晴天夜晚较高,故5日至7日昼夜温差小。
【小问3详解】
日出前地面辐射经过一晚上的散失,气温最低,此时应及时进行防冻措施,避免温度过低。点火熏烟,产生大量烟雾和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减少地面辐射热量损失,防御冻害。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钱塘江天天有潮汐,月月有大潮,但以每年秋季大潮最为壮观。2023年9月15日,农历八月初一,钱塘江迎来最佳观潮期,江面上翻起了一层层波浪,煞是壮观。下图为夏季长江口盐度分布以及钱塘江口位置示意图。
(1)指出钱塘江迎来最佳观潮期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及对应月相。
(2)分析9月15日迎来钱塘江最佳观潮期的原因。
(3)分析夏季长江口海域盐度等值线的分布特点与原因。
【答案】(1)日地月三者接近同一条直线,且月亮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月相为新月。
(2)农历初一,日地月三者接近同一条直线,引力叠加,形成大潮;此时钱塘江水量丰富,水位较高;逢东南风盛行,潮水西进,江水与大潮相互顶托。
(3)特点:等盐度线从河口地区向外呈舌状凸出,数值从近岸向外海递增。成因:夏季长江淡水径流量大,离入海口越近,河水与海水交换越多,盐度越低;离长江口越远,河水对海水的影响就越小,盐度越高。
【解析】
【小问1详解】
在朔日,望日,月球,太阳和地球三者近乎于处于一直线上,月球和太阳能引起的潮汐相互迭加,使海水面的升降幅度较大,因此,钱塘江迎来最佳观潮期时,日地月三者接近同一条直线,因为观潮日期为农历八月初一,所以月亮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其月相为新月。
【小问2详解】
9月15日为农历初一,日地月三者接近同一条直线,引力叠加,引力最大,使海水面的升降幅度较大,形成大潮;此时钱塘江水量丰富,水位较高,受河水的阻挡,潮差高;这时正逢东南风,在东南风的吹拂下,潮水西进,江水与大潮相互顶托,使潮差更大。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等盐度线从河口地区向外呈舌状凸出,数值从近岸向外海递增。说明离陆地越近,盐度越低;离河口越近,盐度越低。说明河流淡水径流的注入是影响该地等盐度线分布的主要因素。夏季长江处于汛期,长江径流量大,离入海口越近,河水与海水交换越多,受河流淡水稀释,盐度越低;离长江口越远,河水对海水的稀释作用越弱,河水对海水的盐度影响就越小,盐度越高。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敦煌地处河西走廊西端,位于甘肃与青海、新疆的交界处,气候干旱。敦煌西北部有一个“魔鬼城”(左图),其地貌形态多种多样。长条形的称为风蚀垄,孤立的石柱称为风蚀柱,“头大身小”的称为风蚀蘑菇,垄槽相间的称为风蚀雅丹。而敦煌市南郊有鸣沙山,这里分布着多种形态的沙丘(右图)。
(1)说出左图地貌类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右图推测当地的主要风向(向左或向右),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风蚀蘑菇。敦煌气候干旱,风力侵蚀强烈;近地面沙尘密度大,颗粒较粗,磨蚀作用强,对下部的岩石破坏程度更大下部岩性较软,易被慢蚀,形成顶部大下部小的整菇状地貌。
(2)向右。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景观图可知,左图地貌为风蚀蘑菇。敦煌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风力侵蚀强烈,为风蚀地貌提供了动力;近地面沙尘密度大,颗粒较粗,风中的沙粒对接近地面的岩石磨蚀作用强,对下部的岩石破坏程度更大,加之下部岩性较软,易被侵蚀,形成顶部大下部小的整菇状地貌。
【小问2详解】
向右。结合景观图可知,由图景观为新月形沙丘,结合所学,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由于风力在两侧侵蚀较强,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由景观图可知推测当地的主要风向向图中右侧。
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我国甲、乙两种土壤主要分布区示意图。
(1)指出图中甲、乙土壤类型以及其上生长的植被类型。
(2)与甲土壤相比,分析乙土壤的肥力状况及其原因。
【答案】(1)甲为棕壤,乙为红壤。棕壤上生长的植被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红壤上生长的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乙土壤肥力低。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年平均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全年降水量大,淋溶作用强,有机质流失多;质地较黏重,肥力较低。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甲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甲为棕壤;乙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乙为红壤。我国北方为温带,所以棕壤上生长的植被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红壤主要分布在南方,南方地处亚热带,所以红壤上生长的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小问2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乙土壤为红壤,红壤肥力低。红壤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南方地区大部分地处亚热带,年平均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全年降水量大,淋溶作用强,有机质流失多;红壤质地较黏重,肥力较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景德镇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1月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期末]江西省吉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吉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