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第二次联合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朝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第二次联合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卷命题范围,7光年, 下列国家最有可能看见极光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一章至第二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狮子座流星雨是一个典型的周期性流星雨,大致在每年的11月中旬出现,在极盛年份数量很多,被称为“流星雨之王”。轩辕十四星是狮子座中最亮的星,距离太阳系7.7光年。下图示意狮子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狮子座中最亮的轩辕十四星属于( )
A. 恒星 B. 彗星 C. 行星 D. 卫星
2. 狮子座所处的天体系统是(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河外星系 D. 银河系
3. 下列关于狮子座流星雨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极盛年份时流星雨规模较大 B. 是由流星体与大气摩擦而形成
C. 流星体下落过程中质量增加 D. 晴朗无云的夜晚观测效果较好
【答案】1. A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轩辕十四星是狮子座中最亮的星,会发光发热,属于恒星,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轩辕十四星是狮子座中最亮的星,距离太阳系7.7光年。银河系主体直径约为10万光年,因此,狮子座与太阳系都处于银河系,D正确,BC错误,地月系所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A错误,故选D。
【3题详解】
狮子座流星雨是一个典型的周期性流星雨,大致在每年的11月中旬出现,在极盛年份数量很多,被称为“流星雨之王”,极盛年份时流星雨规模较大,A说法合理,不符合题意;流星雨是由流星体与大气摩擦发光发热而形成,流星体下落过程中质量减少,B说法合理,不符合题意,C说法不合理,符合题意;晴朗无云的夜晚大气能见度高,观测效果较好,D说法合理,不符合题意,故选C。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4000颗系外行星(泛指在太阳系以外的行星)被确认,所有这些都位于我们的银河系中,这些系外行星主要是通过由行星在恒星和地球之间出现类似“凌日”现象而造成的亮度变暗特征的方法找到。完成下面小题。
4. 在地球上观测,下列行星中会发生“凌日”现象的是( )
A. 水星、火星 B. 水星、金星
C. 土星、木星 D. 天王星、海王星
5. 若探究这些系外行星是否存在生命,主要研究的内容有( )
①是否具有可供呼吸的大气②土壤是否能够进行种植③是否存在昼夜更替现象④是否存在液态水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4. B 5. A
【解析】
【4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造成“凌日”的条件是行星运行至恒星和地球之间,所以行星中会发生“凌日”现象的是位于地球轨道之内的水星和金星;而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位于地球轨道之外,无法出现该现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行星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是要具有可供呼吸的大气、液态水、与恒星距离适中,光照稳定,有适宜温度等。与土壤是否能够进行种植及是否存在昼夜更替现象关系不大,故①④正确,②③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下图示意甘肃省年太阳辐射量(单位:MJ/m²)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6. 甘肃省年太阳辐射量的分布特征为( )
A. 西北多,东南少 B. 东南多,西北少
C. 中部多,南北少 D. 南北多,中部少
7. 相较于天水市,酒泉市太阳能丰富,主要原因是酒泉市( )
A. 海拔较低 B. 气候干旱 C. 地处中纬 D. 荒漠广布
8. 太阳辐射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
A. 清明时节烟雨蒙蒙 B. 横断山区树木葱郁
C. 天然温泉池热气腾腾 D. 西湖岸边凉风习习
【答案】6. A 7. B 8. C
【解析】
【6题详解】
由图可以看出,甘肃省年太阳辐射量的分布特征为西北多,东南少,A正确,BCD错。故选A。
【7题详解】
海拔低,大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量小,太阳能不丰富,A错误;我国降水量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相较于天水市,酒泉市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强,年太阳辐射量大,太阳能丰富,B正确;酒泉市与天水市都位于中纬度,纬度因素不是酒泉市太阳能丰富的原因,C错误;荒漠广布与太阳辐射多少无关,其不是酒泉太阳能丰富的原因,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横断山区的树木葱郁属于生命活动、烟雨蒙蒙属于水体运动的一种形式、西湖岸边凉风属于大气运动,都与太阳辐射有关。天然温泉池热气腾腾的影响因素是地热能,与太阳辐射无关,C正确,ABD错。故选C。
人类观察和研究太阳已经有400多年,发现太阳有一个约:11年的太阳黑子周期,现在我们正处于这个周期的中部,而这个周期的走向正在接近太阳最大值,到那时太阳将发生最大的太阳活动,地球可能遭受超级太阳风暴的袭击,不少地方将出现绚丽多彩的极光等,这一时间预计将从2025年开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①极端天气发生频率增加
②海水涨落现象更加明显
③无线电通信出现中断
④地震发生的频率增加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0. 下列国家最有可能看见极光的是( )
A. 老挝 B. 加拿大 C. 巴西 D. 澳大利亚
【答案】9. C 10. B
【解析】
【9题详解】
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时,说明太阳活动强烈,太阳活动影响地球气候,故会导致极端天气的增加,太阳散发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可能出现中断,①③正确。海水涨落现象与与潮汐、天气等有关,与太阳风暴无关,地震的发生主要受地壳运动的影响,与太阳活动无关,②④错误。综上所述,故选C。
【10题详解】
极光发生在极地和高纬度地区,四个国家中,加拿大纬度最高,故最可能看见极光的国家是加拿大,B正确;老挝、巴西、澳大利亚都主要位于低纬度地区,看见极光可能性小,ACD错误。故选B。
下图为寒武纪至新近纪地表温度与生物多样性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海洋无脊椎动物发生大灭绝的时期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2. 戊时期之后,生物多样性迅速增加的主要生物有( )
①被子植物 ②裸子植物 ③哺乳动物 ④爬行动物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11. C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洋无脊椎动物在古生代时期繁盛,并于古生代末期(二叠纪)发生了大灭绝,故对应图中丙时期,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由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时期为白垩纪晚期(中生代末期),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发生大灭绝,随后新生代时期被子植物与哺乳动物迎来大发展,生物多样性迅速增加,①③正确;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主要繁盛于中生代,②④错误。故选A。
广东河源恐龙博物馆最新展出6窝62枚恐龙蛋、3枚独立恐龙蛋以及8件许氏禄丰龙恐龙骨骼化石,其中两枚罕见的窃蛋龙胚胎化石(出土于江西赣州)尤为珍贵。下图示意窃蛋龙胚胎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窃蛋龙胚胎存活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 )
A. 二叠纪 B. 白垩纪 C. 第四纪 D. 寒武纪
14. 截至窃蛋龙生存时期,下列关于地球上生物演化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两栖动物一脊椎动物—爬行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
B. 海洋无脊椎动物一两栖动物一脊椎动物一哺乳动物
C. 脊椎动物一海洋无脊椎动物一两栖动物一爬行动物
D. 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
15. 推测窃蛋龙生存的地质时期,江西赣州地区的古地理环境特点是( )
①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
②裸子植物茂盛,生物种类繁多
③联合古陆解体,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形成
④气候冷暖交替,冰川范围扩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3. B 14. D 15. A
【解析】
【13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恐龙生存于中生代,因此窃蛋龙胚胎存活的地质年代最可能为白垩纪,B正确;二叠纪和寒武纪属于古生代,第四纪属于新生代,AC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结合上题可知,窃蛋龙生存于中生代白垩纪,因此地球上生物演化至白垩纪依次是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白垩纪时期,恐龙大量繁殖,可推测当时赣州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裸子植物生长茂盛,丰富的植被为恐龙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和生存庇护等,各种生物大量繁衍,区域生物种类繁多,①②正确;现代海陆分布格局最终形成于新生代,排除③;第四纪时期,全球气候出现冷暖交替变化,寒冷期时,冰川范围扩大,排除④。故选A。
冬格措纳湖,位于塔里木盆地南侧,是一处内陆高原淡水湖泊。在湛蓝的天空下,碧蓝的湖水和草甸交织在一起,水鸟在湖面盘旋,构成风光旖旎的羡景。下图示意冬格措纳湖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冬格措纳湖景观图中包含的地球圈层有( )
A. 水圈 B. 水圈、岩石圈
C.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D.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17. 图中包含的各个圈层( )
A. 独立发展变化 B. 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C. 有明确的界限 D. 物质运动的能量均来自太阳辐射
【答案】16. D 17. B
【解析】
【16题详解】
读图,景观图中显示的事物有大气、水、岩石和生物,因此包含的地球圈层有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D正确,排除ABC。故选D。
【17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图中包含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各圈层之间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B正确;各个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界限模糊,AC错误;岩石圈地壳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D错误。故选B。
地球大气又称“氮氧大气”,结合地球大气圈25km以下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表,完成下面小题。
18. 地球大气称为“氮氧大气”是因为两者( )
A. 体积占干洁空气成分的99% B. 体积占大气成分的99%
C. 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 D. 在其他天体上不存在
19. 目前,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因素是( )
①植树造林 ②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
③新能源公交车的逐渐普及 ④森林、草原开垦成农田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18. A 19. B
【解析】
【18题详解】
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25千米以下的干洁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合占总体积的99%,所以地球大气称为“氮氧大气”,A正确,B错。氧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并非二者都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C错。其他天体也有氮气,D错。故选A。
【19题详解】
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会使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多;森林、草地开垦成农田,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减少,会使得二氧化碳浓度升高,②④正确。植树造林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新能源公交车的逐渐普及会减少碳排放,不会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①③错。故选B。
大气中水汽和固体杂质很少,但却在天气变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关于大气中水汽和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水汽含量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②海洋上的水汽含量高于陆地
③杂质增多对能见度没有影响
④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1. 大气中固体杂质含量最多的地区是( )
A. 海洋上空 B. 公园绿地 C. 建筑工地 D. 水田耕地
【答案】20. D 21. C
【解析】
【20题详解】
对流层中含有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但它们在大气层中的分层并不是均匀的,而是因时因地而不同。从垂直方向而言,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故①错误;水汽含量分布海洋上空高于陆地上空,故②正确;杂质增多会影响大气的能见度,故③排除;固体尘埃物质可以作为成云致雨的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故④正确;故②④正确;故选D。
【21题详解】
建筑工地灰尘多,大气中固体杂质最多;海洋、公园绿地和水田耕地对大气具有净化作用,固体杂质少。故C正确,故排除ABD。故选C。
2023年5月25日,维珍银河公司的“团结25号”太空船发射升空,成功携带游客试飞抵达太空边缘并安全返回地表,标志着太空旅行即将进入新的时代。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完成下面小题。
22. 低层大气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
A. 干洁空气、水汽、杂质 B. 二氧化碳、氧气
C. 臭氧、二氧化碳 D. 干洁空气、臭氧
23. “团结25号”太空船自发射至进入③层大气前,途经大气温度变化情况是( )
A. 不断下降 B. 先上升,后下降
C. 不断上升 D. 先下降,后上升
24. 下列关于各层大气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层内适合航天飞行 B. ②层内对流旺盛
C. ②层内存在臭氧层 D. ③层内多云雨现象
【答案】22. A 23. D 24. C
【解析】
【22题详解】
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固体杂质和水汽组成.干洁空气有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组成.臭氧主要在平流层。故选A。
【23题详解】
③为高层大气,发射至进入③层大气前,通过了对流层和平流层,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平流层的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故变化为先下降后上升,D正确。故选D。
【24题详解】
①为对流层,天气多变不适合航天飞行,A错误。②为平流层以平流运动为主,对流不旺盛,B错误。臭氧层主要在平流层,②为对流层层内存在臭氧层,B正确。③为高层大气没有水汽和杂质,无云雨现象,D错误。故选C。
根据气象资料显示,2024年1月24~25日,广西桂林中北部地区天气由阴转晴,全市最低气温为-2℃~2℃,伴有霜冻发生。下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25. 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 )
A. 大气吸收太阳辐射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B. 太阳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
C. 大气逆辐射 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D. 太阳辐射 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26. 使广西桂林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 甲→乙→丁 B. 甲→乙→丙
C. 乙→丙→丁 D. 乙→丁→甲
27. 广西桂林中北部地区霜冻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多雨的夜晚,云层吸收地面辐射,气温降幅大
B. 大气温度升高,加速地面蒸发,增强地面辐射
C. 晴朗的夜晚,大气透明度高,大气逆辐射较弱
D. 雨后的夜晚,空气湿度大,吸收地面辐射较少
【答案】25. D 26. A 27. C
【解析】
【25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是太阳辐射,乙是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丙是大气逆辐射,丁是地面辐射,故选D。
【26题详解】
大气不能直接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只能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使广西桂林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甲太阳辐射→乙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丁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即是:甲→乙→丁,故选A。
【27题详解】
晴朗的夜晚,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较弱,补偿给地面的大气逆辐射较弱,使地面气温较低,广西桂林中北部地区容易出现霜冻现象,C正确。多雨的夜晚、雨后的夜晚,多云, 都不容易出现霜冻,AD错误。大气温度升高,加速地面蒸发,增强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较强,不容易出现霜冻,B错误。故选C。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20日至23日天气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图示四日( )
A. 20日大气削弱作用较弱 B. 21日太阳辐射强度最大
C. 22日地面辐射最强 D. 23日夜间温度最低
29. 该地四日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
A. 23日 B. 22日 C. 21日 D. 20日
【答案】28. A 29. D
【解析】
【28题详解】
读表格信息可知,20日天气晴朗,大气削弱作用较弱,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最多,地面辐射最强,昼夜温差最大,夜间温度最低。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9题详解】
读表格信息可知,20日天气晴朗,其他三日均有多云天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晴朗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高;夜间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最弱,气温较低,因此晴天昼夜温差大于多云天气,故该地四日昼夜温差最大的是20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和高空热力环流示意图(曲线表示等压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0. 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气温最高和气压最低处分别是( )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31. 此时近地面a处的风向是( )
A. 东南风 B. 西南风 C. 西北风 D. 东北风
【答案】30. B 31. C
【解析】
【30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的气温和气压都要高于高空,因此在气温方面比较①②,气压方面比较③④既可。②处等压线下凹,说明气流受热上升形成低压,①处等压线上凸,说明该地区气流遇冷下沉形成高压,故②气温最高;③④位于高空,④处等压线下凹,③处等压线上凸,说明④处气压最低,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1题详解】
由于①处气压高,②处气压低,风由①吹向②,a地位于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转后形成西北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下图为吉林龙湾的火山口湖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2. 夏季晴朗的午后,图示火山口湖边吹东北风的地点是(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33. 夏天的夜里,甲地近地面的等压面和风向为下列四幅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32. C 33. A
【解析】
【32题详解】
读图和结合材料可知,夏季晴朗午后,湖水温度较低,气流下沉,气压较高,风由湖泊吹向沿岸,并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影响,因此丙地吹东北风,C正确;甲地应吹西南风,A错误;乙地吹西北风,B错误;丁地吹东南风,D错误。故选C。
【33题详解】
夏天夜里,湖泊降温慢,温度高,气压低;而沿岸陆地降温快,温度低,气压高,此时风由气压较高的陆地吹向湖泊,CD错误;A选项陆地等压线上凸,说明陆地气压高,A正确;B选项陆地等压线下凹,表示陆地气压低,B错误。故选A。
下图为2021年12月20日14时北半球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4.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风速最小的最可能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5. 图中A、B、C、D四地吹西北风的共有( )
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
【答案】34. D 35. B
【解析】
【34题详解】
据图可知,乙地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大;丁地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D正确,排除ABC。故选D。
【35题详解】
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据图分析可知,A地吹西北风,B地吹东南风,C地吹偏南风,D地吹西北风,吹西北风的共有2处。B正确,排除ACD。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3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新疆阿克苏地区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经过勘探,其中一口井在地下1300米左右的深度找到了石油层。2023年10月30日16时56分,在阿克苏地区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下图示意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地震波传播速度。
(1)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球圈层中的____(填序号及名称),其与上地幔顶部固体岩石部分共同构成_____。
(2)比较P、Q两地地壳厚度大小,并说明理由。
(3)在阿克苏地区利用地震波进行石油勘探时,可以确定下图中________最可能含有石油,说明确定储油位置的具体原理______。
【答案】(1)①地壳 岩石圈
(2)P地地壳厚度大于Q地。P地位于山地,Q地位于山间盆地,山地海拔高于盆地,地壳厚度大于盆地。
(3)甲 原理:横波和纵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横波只能在固体物质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液、气体中传播;当遇到石油层时,横波波速消失,纵波速度减小,因此确定储油位置。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此次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而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故该地震发生在地壳;地壳与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顶部都是由岩石组成,共同构成了岩石圈。
【小问2详解】
海拔越高处则地壳厚度越大,而海拔越低处地壳厚度越小。据图可知,P地位于内华达山脉,Q地位于大盆地,山地海拔高于盆地,由此可知P地地壳厚度大于Q地。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纵波可以在固液气三态物质中传播,而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由此可知若横波遇到如石油等液态物质则会消失,而纵波会减速后继续向下传播。据图分析可知,甲图中S波(横波)消失,P波(纵波)减速后继续向下传播,说明甲图中最可能含有石油;而乙、丙、丁图所示地震波传播方式均不符合以上特征,不太可能含有石油。
3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对所在地一湖泊周边三处位置(甲图)的湖陆风进行研究,并选取了其中一处进行一天中风速变化(乙图)的记录。
(1)若此时为白天,用箭头补全下图中湖陆间环流模式。
(2)结合乙图指出一天中湖陆间温差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并说出依据。
(3)判断乙图选取①②③中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答案】(1)
(2)14:00,温差越大,风速越大,湖陆风最大风速出现在14时左右。
(3)③地。理由:乙图中,白天湖风为东风,晚上陆风为西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只有③地白天吹湖风向右偏转为东风,晚上吹陆风向右偏转为西风。
【解析】
【小问1详解】
白天湖泊升温慢,为冷源,盛行下沉气流;陆地升温快,为热源,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气流由湖泊流向陆地,高空气流由陆地流向湖泊,作图如下:
【小问2详解】
白天吹湖风,晚上吹陆风,读图可知,湖陆风最大风速出现在14时左右(0.6m/s),温差越大,风速越大,说明湖陆最大温差出现在14时左右,风速最大。
【小问3详解】
由一天中风速示意图可知,该地白天湖风为东风,晚上陆风为西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转,该地白天吹湖风向右偏转为东风,晚上吹陆风向右偏转为西风,判断乙图选取①②③中的③位置。同样道理,①地白天吹偏南的湖风,晚上吹偏北的陆风。②地白天吹偏西的湖风,晚上吹偏东的陆风,都不符合。故判断是选③点。气体成分
体积分数(%)
质量分数(%)
氮(N2)
78.08
75.52
氧(O2)
20.94
23.15
氩(Ar)
0.93
1.28
二氧化碳(CO2)
0.03(变动)
0.0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辽宁省七校高一(上)10月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辽宁省营口市部分学校高一(上)10月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 图中地震预警的原理是, 图中最先接收到地震信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辽宁省朝阳市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甲太阳活动及发生的圈层为, 与此化石同时期形成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