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代文本阅读,名著阅读,现代文本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与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步入八年级,我们踏上一段新的文字之旅:赏一处美景,自出(xīn)裁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把苏州园林镌刻在我们的记忆里;结识一个人物,我们为《背影》中步履蹒跚的父亲而落泪感(kǎi);品一种文化,线条遒劲的《清明上河图》带领我们梦回那繁华的年代……(zhèn)聋发聩的文字记载着悠悠岁月的厚重底蕴,我们沐浴其中,洗(dí)心灵,陶冶情操,品悟文字之美,涵养文化自信。
1.上面语段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镌刻(juān) 蹒跚(pán) 遒劲(jìnɡ) 记载(zǎi)
B.镌刻(juàn) 蹒跚(pán) 遒劲(jìn) 记载(zǎi)
C.镌刻(juān) 蹒跚(mǎn) 遒劲(jìn) 记载(zài)
D.镌刻(juàn) 蹒跚(mǎn) 遒劲(jìnɡ) 记载(zài)
2.依次选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新 慨 振 涤 B.新 概 震 绦
C.心 慨 振 涤 D.心 概 震 绦
【答案】1.A 2.C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镌刻,juān kè,雕刻。
蹒跚,pán shān,意思是一指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遒劲,qiú jìng,意思是形容雄健,有力量的。
记载,jì zǎi,把发生的事情用文字记下来。
故选A。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自出心裁,zì chū xīn cái,意思是出于自己心中的设计或筹划。多指诗文﹑技艺等的构思有独创性。
感慨,gǎn kǎi,意思是心灵受到某种感触而慨叹。
振聋发聩,zhèn lóng fā kuì,意思是声音很大,足以让耳聋的人也能听见。
洗涤,xǐ dí,意思是冲荡,清洗。
故选C。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论是健壮的骏马,还是小巧的昆虫,都是大自然中惟妙惟肖的艺术品。
B.2024年,济南高新区将勠力同心奋力谱写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新篇章。
C.在别人危难的时候,我们应挺身而出,不能隔岸观火,在心中无动于衷。
D.元旦假期,众多游人来到泉畔观赏“趵突腾空”胜景,泉水日夜喷涌,络绎不绝。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惟妙惟肖”形容描绘或仿造得简直和真的一模一样,非常相像,非常逼真。这里用“惟妙惟肖”来形容大自然中的实物,属于搭配不当;
B.“勠力同心”意思是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形容齐心合力,团结一致。符合语境;
C.“无动于衷”指内心没感到有什么触动。与“在心中”语义重复;
D.“络绎不绝”形容行人或车辆来来往往,接连不断,非常热闹。“络绎不绝”用在这里形容泉水喷涌,使用对象有误;
故选B。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小学校开设的劳动课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生活习惯。
B.服装得体与否,能体现一个人的线条美、气质美,彰显出活力和精神。
C.汉字文化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日益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读懂中国。
D.年轻的非遗继承人以传统和时尚融合的方式引领“国潮”新风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
A.搭配不当。“提升”和“生活习惯”搭配不当,删掉“生活习惯”,或者在“生活习惯”前加“养成良好的”;
B.一面两面不搭。删掉“与否”;
C.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重要载体”;
故选D。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筷子在中国有着非常好的寓意,代表着成双成对,象征着百味人生。在中国的文化中,一些有关筷子的习俗至今流传,首先,①____________________。筷子要整齐地摆放在进食者的右手边,不要将一双筷子一反一正并列摆放,也不要将筷子用于进食的一端朝桌外摆放(如果是圆桌,摆放角度要与半径线重合)。其次,②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取位过高,这样容易被认为清高孤傲,也有远离父母家门的嫌疑;但也不可取位过低,这样容易被认为笨拙,也显得缺乏教养;在举筷夹菜时,不要乱翻后再夹菜,更不要伸筷过长而到别人面前的碗盘中夹菜。
【答案】①要学会摆放筷子 ②要学会使用筷子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语句。
第一空,结合后文“筷子要整齐地摆放在进食者的右手边,不要将一双筷子一反一正并列摆放,也不要将筷子用于进食的一端朝桌外摆放”分析,讲述的是如何摆放筷子,所以可填写:要学会摆放筷子;
第二空,“不可取位过高,这样容易被认为清高孤傲,也有远离父母家门的嫌疑;但也不可取位过低,这样容易被认为笨拙,也显得缺乏教养”讲述的是如何使用筷子,可见这里填写:要学会使用筷子。
二、古代文本阅读(36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周亚夫军细柳
①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③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周亚夫军细柳 军:军营 B.上自劳军 劳:慰劳
C.军士吏被甲 被:同“披”,穿着 D.居无何 居:经过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备胡 以顺为正者
B.已而之细柳军 环而攻之而不胜
C.成礼而去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其如土石何
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事件背景的呈现,“匈奴大入边”,说明此时边境地区是处于战备状态。
B.全篇没有正面描写周亚夫的句子,但却塑造了一个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C.文帝在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与在细柳军两次入营受阻对比,体现细柳军军纪严明。
D.汉文帝在细柳军未受优待却称赞亚夫为真将军,可见他是一个开明、识大体的君主。
【答案】6.A 7.C 8.B
【解析】
【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A.周亚夫军细柳:周亚夫驻军细柳。军:驻军。
故选A。
【7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连词,用来/介词,把;
B.动词,到/代词,指城池;
C.都是连词,表示顺承;
D.代词,那/用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
故选C。
【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B.“全篇没有正面描写周亚夫的句子”有误。“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知,此处是对周亚夫的语言描写,这一处正面描写突出周亚夫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故选B。
【参考译文】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胡人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长驱直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旋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兵器锐利,开弓搭箭,弓拉满月。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即将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过不多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凭证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皇上也只好放松了缰绳,让马慢慢行走。到了大营,将军亚夫手持兵器,长揖到地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为之动容,马上神情严肃地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军营门以后,大臣们都很惊讶。汉文帝说:“哎呀!这是真正的将军啊!先前霸上、棘门军营,像儿戏罢了,那些将军一定会被袭击而俘获。至于周亚夫,能够侵犯他吗?”汉文帝称赞了很久。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霸业与王业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①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待:需要。②赡:充足、足够。
9.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一处)
以 德 行 仁 者 王 王 不 待 大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11.请结合原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孟子认为怎样才能成就“王业”?
【答案】9.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10.凭借德行使人信服,(百姓)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七十弟子信服孔子一样。
11.文中说到凭借道德使人信服,百姓会心悦诚服,国家就可以治理得好,可知要想成就王业,需要施行仁政(以德治国、以德服人)。
【解析】
【9题详解】本题考查断句。
这句话意思是:依靠道德来实行仁义的,可以使天下归心,这样做却不必凭借强大国力。依靠施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做“王”,后一句“王”做主语,中间断开;即: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10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注意关键词:
以:凭借;第一个服:使……信服;第二个服:信服。
【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和“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可知,孟子认为依靠施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做“王”,凭借道德使人信服,百姓会心悦诚服,国家就可以治理得好。并且举出汤、文王和孔子的例子,说明依靠道德使天下人归顺服从,这才是人心真正的向背,与“得道者多助”是一致的,都是实施“仁政”的君主。
【参考译文】
孟子说:“仗着实力假借仁义征伐天下,可以称霸诸侯,称霸一定要凭借国力的强大;依靠道德来实行仁义的,可以使天下归心,这样做却不必凭借强大国力。汤就仅仅用他方圆七十里的土地,文王也就仅仅用他方圆百里的土地(实行了仁政,而使人心归服)。仗着实力来使人服从的,人家不会心悦诚服,只是因为他本身的实力不够的缘故;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诚服,就好像七十多位弟子归服孔子一样。《诗经》说过:‘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没有哪种想法不心悦诚服。’正是这个意思。”
(三)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①
岳飞
昨夜寒蛩②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③。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①此词作于秦桧任宰相时,朝廷为求和,解除岳飞兵权。②寒蛩(qiónɡ):秋天的蟋蟀。③胧明:形容月色昏暗、朦胧。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以静衬动描写了一幅喧闹的深秋夜景图,渲染了一种热闹的氛围。
B.“惊”字再现词人难以入睡的情景。“起来”句的动作写出梦醒后的失望和徘徊。
C.下阕后三句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深感寂寞的心情。
D.这首词短小精悍却耐人寻味,沉郁低徊,情景交融,有很高的艺术境地。
13.本首词在写景时借景抒情,运用了与“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相同的手法(“借景抒情”除外),请指出该手法并结合内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12.A
13.视听结合(多种感官描写);“寒蛩不住鸣”是听觉,“帘外月胧明”是视觉,写出了深秋环境的寂静和幽暗;表达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之情(遭人陷害,赋闲在家的无奈之情;知音甚少,无人理解的寂寞之情。)
【解析】
【12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A.“以静衬动”“热闹的氛围”错误,首句以动衬静描写了一幅静谧的深秋夜景图,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
故选A。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
本首词上片意思是: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鸣,梦回故乡,千里燃战火,被惊醒,已是三更时分。站起身,独绕台阶踽踽行。四周静悄悄,帘外,一轮淡月正朦胧。“寒蛩”点明了季节是深秋。山河飘摇,国家残破,作者夙夜忧患,而昨夜深秋的蟋蟀却小停地鸣叫,是听觉,“帘外月胧明”是视觉,催逼着词人心中的隐忧和悲愤,使克复中原的责任更加沉重。所以说这里诗人这里视听结合,更以“蛩鸣”衬托了环境的幽静,而环境的幽静恰好衬托了词人内心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之情。
(四)文学文化常识
14.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都属于古代“书”类作品的山水名篇。
B.古代“阴”“阳”二字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江阴”因位于长江北岸而得名。
C.诗人李贺作诗,工于设色,曾被评价为“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D.《清明上河图》是写实性很强的作品,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基本一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B.“阴”表示“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阳”表示“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因此“江阴”应位于长江南面。选项中“江阴位于长江北岸”表述有误;
故选B。
(五)根据原文默写
15.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1)________________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章)
(2)__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3)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4)_________________,不觉船移。(欧阳修《采桑子》)
(5)争渡,争渡,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6)《赤壁》中表现杜牧一反传统的看法,抒发奇想,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晏殊在《浣溪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惋惜伤感与通达欣慰交织,透露出某种生活哲理。
【答案】(1)富贵不能淫 (2)征蓬出汉塞 (3)甲光向日金鳞开 (4)无风水面琉璃滑 (5)惊起一滩鸥鹭 (6)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7)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三、名著阅读(7分)
16.新华书店正在开展“好书荐读”活动,《昆虫记》成为一众书友的热推书目,请结合选文为《昆虫记》补写荐读语。
材料一:
在洞口站岗放哨看门守屋的这只虫子比其他的年岁大。它是这个住宅的建造者,是现在正在忙着采集花粉的姐妹们的妈妈,是现在还是幼虫的虫子的外婆。三年前,当它还是个花季少女时,它单枪匹马地拼命干活儿,累得精疲力竭。它还在干活儿,它在为这个家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它已经不能再生儿育女,便当上了看门人。它为自己家人开门关门,把陌生人拒之门外……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个警惕的门卫擅离过职守。我从未见过它离开家门,去花间大快朵颐,以恢复体力。
材料二:
产下卵后,它便待在自己那个小窝里,里面差不多满满当当地放着三四只摇篮,一个个紧挨在一起,尖的一头冲上。它现在要干什么呢?想必是要出去转转。这么久没有进食,得恢复一下体力了吧?谁要是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它仍旧待在窝里,自从它下到洞中它什么都没有吃过,也绝对没有去碰过那个大面包;大面包已经分成了几等份,那将是它的子女们的食粮。在疼爱子女方面,它克制自己的精神确实非常感人,宁可自己挨饿也绝不让子女缺少吃喝。它这么忍受饥饿还出于第二个原因:在摇篮边守护。自6月底开始,地洞就难做了,因为雷雨大风以及行人的踩踏,洞都消失了。我所看到的几个洞穴里,它总是在一堆粪球边打盹儿;每个粪球里都有一只已发育完全的胖嘟嘟的幼虫在大吃大喝。
(1)[好书荐读之情趣盎然]《昆虫记》的魅力源于高超的写作技巧。它行文活泼,语言诙谐,常常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读来情趣盎然。在作者_________(名字)的笔下,材料一中的________(昆虫名称)被称为“花季少女”“妈妈”和“外婆”,材料二中的__________(昆虫名称)在疼爱子女方面,它克制自己的精神非常感人。
(2)[好书荐读之人文情怀]《昆虫记》的魅力还源于深厚的人文情怀。它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法布尔对他笔下的昆虫寄寓了深厚的人文情怀。请结合材料一或材料二阐述其蕴含的人文情怀。
【答案】(1)法布尔 隧蜂 西班牙蜣螂(蜣螂)
(2)示例一:“花季少女”“妈妈”“外婆”这些称谓运用拟人的修辞,既点明了隧蜂门卫的身份变化,又赋予它母性的光辉,以人性观照虫性,表达了法布尔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赞美。
示例二:“蜣螂妈妈总是在一堆粪球边打盹儿;每个粪球里都有一只已发育完全的胖嘟嘟的幼虫在大吃大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体现了蜣螂疼爱子女无私奉献的品质,赋予它母性的光辉,以人性观照虫性,表达了法布尔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赞美。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识记。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内容。
《隧蜂》中原文:在洞口站岗放哨看门守屋的这只隧蜂比其他的隧蜂年岁大。它是这个住宅的建造者,是现在正在忙着采集花粉的隧蜂姐妹们的妈妈,是现在还是幼虫的隧蜂们的外婆。三年前,当它还是个花季少女时,它单枪匹马地拼命干活儿,累得精疲力竭。现在,它的卵巢已经萎缩。它该休息了。不,“休息”一词在此运用不当。它还在干活儿,它在为这个家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它已经不能再生儿育女,便当上了看门人。它为自己家人开门关门,把陌生人拒之门外。
《西班牙蜣螂》原文:卵产下后,蜣螂妈妈便待在自己那小窝里,自从它下到洞中,它什么都没有吃过,绝对没有去碰那个大面包;大面包已经分成几等份,将是它的子女们的食粮。在疼爱子女方面,西班牙蜣螂克制自己的精神确实非常感人,宁可自己挨饿也绝不让子女缺少吃喝。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法布尔对他笔下的昆虫寄寓了深厚的人文情怀。
如材料二“大面包已经分成几等份,将是它的子女们的食粮”是比喻,将粪球比作大面包;“在疼爱子女方面,西班牙蜣螂克制自己的精神确实非常感人”是拟人,用“克制”表现蜣螂的特点;另外,“打盹儿”“胖嘟嘟”“大吃大喝”等词也用拟人的手法,将蜣螂人格化,生动细致地刻画了昆虫的繁衍习性。“在疼爱子女方面,它克制自己的精神确实非常感人,宁可自己挨饿也绝不让子女缺少吃喝”体现了蜣螂疼爱子女无私奉献的品质,法布尔以人性观照虫性,表达了他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赞美。
四、现代文本阅读(31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①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造型独特的青铜器——妇好三联甗(yǎn)。全器做工精致,口部有夔龙组成的饕餮纹。此瑞兽长身卷尾,张口吐舌,颇显神威。甗身侧面夔纹与圆涡纹相间,辅以三角纹。这些展现了商代极高的审美水平。
②三联甗休量巨大,是一件复合型炊具,相当于蒸锅。其上部为三个甑(zèng),用以盛物,甑底有孔;下部为长方形像灶台一样的底座,叫做鬲(lì),用以盛水,案面上保留三个鬲口。三个甑分别套接于三个鬲口内,从而形成一鬲三甑的格局。使用时,蒸汽分别进入三个甑内,三个甑可分别放置不同的食物,既大大提高了能源利用率,节约了能源,也增加了蒸制食物的品类和总量,非常实用。
材料二:
①曾侯乙青铜冰鉴缶铸造于战国前期,是重大祭典或宴请重要宾客时用的器具。它形体巨大,长63.8厘米,宽63.4厘米,高63.2厘米,重达170公斤。此冰鉴缶为双层结构,外层为方鉴,内层为方尊缶。若将鉴盖拿开,从顶部俯视此器,其内部形状如同一个“回”字。缶的外壁和鉴的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夏天时,在此空间内装上冰块,缶内饮品会变得清凉;冬天时,装入热水,可保持缶内饮品的温度。可以说青铜冰鉴缶就是一个既能降温又能保温的两用“神器”。在那个无法利用电能的时代,既不过多耗费能源,又能实现对食物防腐保鲜和保温的功能,这实在是个绿色节能的设计。
②除实用功能外,设计者在美观方面也考虑得十分周全。整个器物纹饰繁缛细密,异常精美。鉴盖方形隆起部位为勾连纹,外壁及圈足等部位则饰以浮雕的变形蟠螭纹,器腹下部饰有垂叶纹,内填浮雕蟠螭纹。此器以设计新颖、造型端庄、工艺精湛、装饰精美而独领风骚,堪称青铜时代的巅峰之作。
材料三:
①汉代彩绘雁鱼青铜灯整体造型是一只正回首衔鱼的大雁。雁曲颈回盼,以喙衔鱼,羽翼丰满,栩栩如生,色彩艳丽。灯的主要部件都是用子母口连接的,便于拆卸、清洗和携带。大雁嘴里的鱼,身体内部是中空的,外面连接着两片弧形青铜板组成的灯罩。这种设计独具匠心:一来可以通过调整两片灯罩重叠的程度来调节灯光亮度,两片灯罩完全重合时,就达到了最大亮度;二来使用者只需要转动灯罩,改变开口方向,就可以调整灯光的角度;三来也可以起到挡风的作用。
②除了使用方便外,它还是个环保灯。当时青铜灯具的燃料多为动植物油,燃烧时会有不少烟气和灰烬,室内常常烟雾弥漫。此灯把大雁的脖子巧妙地设计成了一个烟道,躯体中可以注水。如图1所示,油料燃烧产生的气体和灰烬通过大雁脖子,___________。雁鱼灯的设计不仅可以减少污染,还可以减少燃料的挥发。灯盘有中空夹层,可以注水,灯燃亮后,水起到恒温的作用,以控制燃油的温度,减少蒸发,从而达到省油的目的。
图1:汉代彩绘雁鱼青铜灯结构示意图
17.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妇好三联甗底部可以盛水烧沸,其功能与今天的涮锅类似。
B.青铜冰鉴缶能降温又能保温,兼有“冰箱”和“保温箱”的功能。
C.彩绘雁鱼青铜灯既可以调节灯光亮度,又可以调整照射角度。
18.根据材料三的图文信息,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经过鱼身,会被躯体中积蓄的清水吸收溶解。
B.经过鱼身,由躯体的后部排放到空气中。
C.进入大雁躯体,由躯体的后部排放到空气中。
D.进入大雁躯体,被躯体中积蓄的清水吸收溶解。
19.从以上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古人在设计这些青铜器具时考虑的共同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空限4字以内)
【答案】17.A 18.D
19.造型美观(美观性) 使用方便(实用性) 节约能源(环保性)
【解析】
【1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概括。
A.根据材料一第②段“三联甗休量巨大,是一件复合型炊具,相当于蒸锅。其上部为三个甑(zèng),用以盛物,甑底有孔;下部为长方形像灶台一样的底座,叫做鬲(lì),用以盛水,案面上保留三个鬲口。三个甑分别套接于三个鬲口内,从而形成一鬲三甑的格局”可知,妇好三联甗是一件复合型炊具,相当于蒸锅;而非“与今天的涮锅类似”;不符合文意;
故选A。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图文信息的分析、概括。
根据材料三的《汉代彩绘雁鱼青铜灯结构示意图》可知,雁鱼青铜灯雁曲颈回盼,以喙衔鱼,羽翼丰满,栩栩如生,色彩艳丽;大雁嘴里的鱼,身体内部是中空的,外面连接着两片弧形青铜板组成的灯罩;大雁肚子里盛满了清水,以便通过烟管吸收烟尘;
根据材料三第②段“此灯把大雁的脖子巧妙地设计成了一个烟道,躯体中可以注水。如图1所示,油料燃烧产生的气体和灰烬通过大雁脖子,_________。雁鱼灯的设计不仅可以减少污染,还可以减少燃料的挥发。灯盘有中空夹层,可以注水,灯燃亮后,水起到恒温的作用,以控制燃油的温度,减少蒸发,从而达到省油的目的”可知,油料燃烧产生的气体和灰烬通过大雁脖子,进入大雁躯体,被躯体中积蓄的清水吸收溶解;
故选D。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概括。
根据材料一第①段“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造型独特的青铜器——妇好三联甗(yǎn)。全器做工精致,口部有夔龙组成的饕餮纹。此瑞兽长身卷尾,张口吐舌,颇显神威。甗身侧面夔纹与圆涡纹相间,辅以三角纹。这些展现了商代极高的审美水平”、材料二第②段“除实用功能外,设计者在美观方面也考虑得十分周全。整个器物纹饰繁缛细密,异常精美”等,可概括为:造型美观(美观性);
根据材料一第②段“使用时,蒸汽分别进入三个甑内,三个甑可分别放置不同的食物,既大大提高了能源利用率,节约了能源,也增加了蒸制食物的品类和总量,非常实用”、材料二第②段“除实用功能外,设计者在美观方面也考虑得十分周全。整个器物纹饰繁缛细密,异常精美”等,可概括为:实用性(使用方便);
根据材料一第②段“使用时,蒸汽分别进入三个甑内,三个甑可分别放置不同的食物,既大大提高了能源利用率,节约了能源,也增加了蒸制食物的品类和总量,非常实用”、材料二第①段“可以说青铜冰鉴缶就是一个既能降温又能保温的两用‘神器’。在那个无法利用电能的时代,既不过多耗费能源,又能实现对食物防腐保鲜和保温的功能,这实在是个绿色节能的设计”等可概括为:节能环保(节约能源、环保性)。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共21分)
去艾青先生故乡
①艾青先生故乡,是距金华市区很远的一个小村子。
②艾青先生家,至少有三十间屋子吧,陈列他各个时期的照片,犹如黑白老电影,将一名游子的一生,定格于故乡的庭院。离开众人,我一人自这间屋迈至那间屋,一点点了解他的生命历程……我在一张聂鲁达的生日宴会照前,徘徊良久——原来,艾青与聂鲁达处在同一时代。我的脑海里储存的,仅仅有艾青对于一位乡下妇女大堰河的深情,以及那首著名的家国之诗,却不知他足迹遍布东欧、南美,竟也去过聂鲁达的国度,参加他五十岁生日宴会。
③看完墙上相片,再去陈列柜寻觅,无数诗集封面,已然泛黄,风一吹,似要折断。许多竖排繁体版本,让人有点儿恍惚,仿佛一脚踏入旧日时光。所有人影都是旧的,唯有思想簇新。
④自旧到新,这里有一位诗人一生的路程。
⑤十几位孩子站在厅堂,朗诵艾先生的名篇。稚嫩的脸,闪亮的眼,青葱的语气,阳光映射于孩子们光亮的额上,有白银一样的质地。站在阴影处,认真倾听这些孩子们的发声,一字一顿,语感、韵律以及内在的节奏……忽然感动起来,这是《诗经》里的中国,几千年了,这种民间的气质依然在,未曾消逝。
⑥一群鸟一样欢快的孩子,有不少热爱写诗的。他们将打印好的诗,呈给诗人蓝蓝批阅。蓝蓝汗流浃背,毫无焦躁之气,一行一行认真地读着,赞美着。对每一个孩子,她皆不吝溢美之词。其中一个女孩,默默等在最后,腼腆不前。她的老师牵着她走向蓝蓝,帮她寒暄介绍……这位金华乡下的小学老师,很了不起,她在孩子们心里种上了诗歌的种子。
⑦去年在黄山宏村,我们放弃午休,静静地坐在餐桌旁,听诗人树才讲自己如何启发孩子们写诗。今年在金华乡下,看蓝蓝大汗淋漓地赞美孩子们稚嫩的文笔。对于真正的诗人,我一直心存敬畏。如果说人类的文明一直在曲径通幽地流转,那么,诗人们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许多光所不能抵达的幽暗角落。
⑧一直相信,一个国家,只要有诗人在,它也就不至于沉堕到哪里去。诗歌的力量潜移默化,它并非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而是一片星光映衬另一片星光,是用心的陪伴,是清新的启蒙,也是永久的照耀。
⑨我们去赤松镇,参观佛手园。来得不是时候,佛手的果实十月成熟,那时该是满目橙黄,雍容交错,像抒情的动词,生生不息,绚烂多姿。如今,一派青色,郁郁累累于枝头,温柔沉静。也好,人世过于喧嚣,适当的寡言,何尝不是一种净化?
⑩出佛手园,远处有山,山中有岚,有云。岚清,云白,绸缎一般,棉花一般,曼妙而行,逍遥自在。除了爱,还有眼前这山川草木。小小人类身处自然,永不孤单。那些草木,那些动物,那些自然界中的生灵,各安其所,相处自洽。而人类,不免焦虑,屡屡焦虑,内在小宇宙紊乱,何不走到自然中,谦卑蹲下,去学习一株草、一颗露珠的宁静?
⑪金华美食,名不虚传。吃到最为新鲜的菱角、莲子,有着自河里采下便来到餐桌的鲜嫩簇新。菱角、莲子这两样水中仙物,生熟皆宜。老菱角皮厚,需双手捧了,以尖齿叩开,吃相颇不雅观。老菱角要怎样吃呢?在小河之上,双腿悬空于老木桥,悠悠荡荡吹着藕花风,如此心无旁骛地吃起来,才契合人类的野性。
⑫有一餐,晕车导致对肉类失去胃口,事后方知,那一道道肉类佳肴,正是大名鼎鼎的金华两头乌烹制而成。我一块也未品尝,但那餐饭,确乎吃出了诗性。只说平常无奇的猪尾、猪头、猪耳之流,是不好登大雅之堂的,但这也拦不住厨师的一颗匠心,他在这些庸常食物下,垫一张荷叶。正是这青翠无尘的荷叶,让一盘菜变得雅致起来。虽未动箸,我一直在观赏它,何其美焉。建于雅俗之间的美,接地气,又有底气,像汪曾祺的那些水墨画,哪怕一棵葱一瓣蒜,涵容不尽,怎么看,怎么美气。你能说一盘被荷叶衬托的猪头肉俗吗?不能,因为它让你看见了一颗诗心。
⑬夜里,来自各地的诗人们,坐在灯光下,讨论“人文精神与诗歌”。所谓人文,莫非人性与文明。诗歌呢?如果土地的伦理,是长出庄稼,那么,诗歌的伦理,就是要有温暖的心肠。因为和冰冷的智力相比,我们更相信温暖的心肠。
20.艾青先生的故乡充满诗情。文中写了哪些与诗有关的事情?(写出两件即可)
21.(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划线句。
岚清,云白,绸缎一般,棉花一般,曼妙而行,逍遥自在。
(2)赏析第⑥段加点词语。
对每一个孩子,她皆不吝溢美之词。
22.文章画线处,作者为什么对“真正的诗人”一直心存“敬畏”?请分析原因。
23.结合全文,围绕“温暖的心肠”分析结尾段的作用。
【答案】20.我看艾青故居的照片;十几位孩子站在厅堂,朗诵艾青的诗歌;蓝蓝大汗淋漓地批阅孩子们的诗稿,并不吝惜赞美之词;“我”想起诗人树才启发孩子们写诗的事;游佛手园,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诗性;菱角、莲子的吃法,让人体会诗意;厨师匠心设计肉类佳肴,让人看见一颗诗心;诗人们讨论诗歌。
21.(1)①比喻,把流岚和云朵比作绸缎、棉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云雾的光洁、柔软,给人的美好感受,表达了对大自然宁静美好的喜爱。②拟人,把流岚和云朵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流岚和云朵飘动的美妙与自由,表达了对大自然宁静美好的喜爱。
(2)不吝,不吝啬,对于每一个孩子,诗人蓝蓝都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在用自己的力量引导、影响孩子们爱上诗歌。
22.诗人蓝蓝赞美孩子们写的诗,诗人树才启发孩子们写诗,诗人艾青的诗一直被孩子们朗诵,诗人们用自己的力量影响着孩子们。诗人是一盏盏明灯,有潜移默化的力量,诗人对诗歌的热爱和传承,能让人感受宁静,看见诗心,心生敬畏。
23.“温暖的心肠”既指文中诗人和老师们启发和保护孩子们对诗歌的热爱,也指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有一颗诗心。文章围绕“温暖的心肠”结尾照应了前文,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解析】
【2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由第②段“陈列他各个时期的照片,犹如黑白老电影,将一名游子的一生,定格于故乡的庭院。离开众人,我一人自这间屋迈至那间屋,一点点了解他的生命历程”可概括为:我看艾青故居的照片;
由第⑤段“十几位孩子站在厅堂,朗诵艾先生的名篇”可概括为:十几位孩子站在厅堂,朗诵艾青的诗歌;
由第⑥段“蓝蓝汗流清冷背,毫无焦躁之气,一行一行认真地读着,赞美着。对每一个孩子,她皆不吝溢美之词”可概括为:蓝蓝大汗淋漓地批阅孩子们的诗稿,并不吝惜赞美之词;
由第⑦段“去年在黄山宏村,我们放弃午休,静静地坐在餐桌旁,听诗人树才讲自己如何启发孩子们写诗”可概括为:“我”想起诗人树才启发孩子们写诗的事;
由第⑨段“我们去赤松镇,参观佛手园。来得不是时候,佛手的果实十月成熟,那时该是满目橙黄,雍容交错,像抒情的动词,生生不息,绚烂多姿。如今,一派青色,郁郁累累于枝头,温柔沉静”可概括为:游佛手园,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诗性;
由第⑪段“菱角、莲子这两样水中仙物,生熟皆宜。老菱角皮厚,需双手捧了,以尖齿叩开,吃相颇不雅观。老菱角要怎样吃呢?在小河之上,双腿悬空于老木桥,悠悠荡荡吹着藕花风,如此心无旁骛地吃起来,才契合人类的野性”可概括为:菱角、莲子的吃法,让人体会诗意;
由第⑫段“我一块也未品尝,但那餐饭,确乎吃出了诗性。只说平常无奇的猪尾、猪头、猪耳之流,是不好登大雅之堂的,但这也拦不住厨师的一颗匠心”可概括为:厨师怀着匠心和诗心做美食;
由第⑬段“夜里,来自各地的诗人们,坐在灯光下,讨论‘人文精神与诗歌’”可概括为:诗人们讨论诗歌。
【21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1)从“绸缎一般,棉花一般”可知,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流岚、白云比作绸缎、棉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流岚和云朵的光洁、柔软,给人的美好感受;“曼妙而行,逍遥自在”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流岚和云朵飘动的美妙与自由。
(2)不吝,该词的意思指的是不吝惜;不惜。“对每一个孩子,她皆不吝溢美之词”指对于每一个孩子,诗人蓝蓝都毫不吝啬自己对他们的赞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在用自己的魅力引导、影响孩子们爱上诗歌。在孩子们心里种上诗歌的种子。
【2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
句子含义一般与上下文有关,作者为什么对“真正的诗人”一直心存“敬畏”?此句应与后文有关。可定位到文章第⑦段“如果说人类的文明一直在曲径通幽地流转,那么,诗人们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许多光所不能抵达的幽暗角落”可知,作者对“真正的诗人”一直心存“敬畏”的原因是诗人如明灯,照亮了人类文明中的幽暗角落;根据文章第⑧段“一直相信,一个国家,只要有诗人在,它也就不至于沉堕到哪里去。诗歌的力量潜移默化……”可知,作者对“真正的诗人”一直心存“敬畏”的原因是诗歌可以潜移默化地对人产生影响,所以有了诗人的存在,国家和人民沉堕的可能性就小了。
【23题详解】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
结尾的作用通常有:结构上: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内容上: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
根据第⑧段“蓝蓝汗流浃背,毫无焦躁之气,一行一行认真地读着,赞美着。对每一个孩子,她皆不吝溢美之词”“这位金华乡下的小学老师,很了不起,她在孩子们心里种上了诗歌的种子”,第⑨段“我们放弃午休,静静地坐在餐桌旁,听诗人树才讲自己如何启发孩子们写诗”可知,诗人和老师启发和保护孩子们对诗歌的热爱是一种温暖的心肠;
根据第⑫段“建于雅俗之间的美,接地气,又有底气,像汪曾祺的那些水墨画,哪怕一棵葱一瓣蒜,涵容不尽,怎么看,怎么美气。你能说一盘被荷叶衬托的猪头肉俗吗?不能,因为它让你看见了一颗诗心”可知,厨师在菜肴中体现出的诗心也是一种温暖的心肠;
结合第⑬段“如果土地的伦理,是长出庄稼,那么,诗歌的伦理,就是要有温暖的心肠”“和冰冷的智力相比,我们更相信温暖的心肠”可知,“温暖的心肠”相对于“冰冷的智力”是人性当中美好的东西。
点出“温暖的心肠”既指文中诗人和老师们启发和保护孩子们对诗歌的热爱,也指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有一颗诗心,用蓝蓝的话作结,照应了前文,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五、写作(60分)
24.按要求作文。
风起之时,生机涌动。顺风而舞,固然很美,逆风而行,更见力量。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逆风时刻,懂得在逆境中奋力突围、迎难而上,就会发现其中蕴藏的美。
请以“逆风也很美”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感动的一件事,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
【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阅读题干中的材料可知,这里的“逆风”不仅指的是自然界中的风,更指的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由此可以明确,题目的立意不在于单纯的自然世界的逆风,而是它的引申义——学习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也很美”表明在同困难和挫折斗争的过程中,我们并非是狼狈不堪的,同样也能像在顺境中一样,舞出优美的舞姿。
第二,选材构思。明确了题目的含义,我们就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来构思文章了。这里主要体现的是在困难和挫折的羁绊下我们是如何取得成功的。我们可以写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如学习到了“瓶颈期”不管自己怎么努力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于是懊恼,想要放弃,但是在朋友的帮助下,转变了态度更加的努力,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效,内心为自己的坚持而高兴,明白了即便是在困难的时刻我们也不能放弃,因为“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与困难作斗争成就的是更好的自己。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代文本阅读,名著阅读,现代文本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八年级(上)期末模拟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代文本阅读,名著阅读,阅读与鉴赏,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