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陕西省安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4页。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航天器返回舱因在穿过稠密的大气层返回地球的过程中与大气剧烈摩擦,会产生高温使返回舱周围燃烧起来。下图为神舟十六号返回舱返回地球时开始燃烧的图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推测航天器返回舱开始燃烧时是处于( )
A. 臭氧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 D. 对流层
2. 下列关于该大气层说法正确的的是( )
A. 水汽、杂质含量多,天气复杂多变
B. 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C. 大气稳定阳光明媚,适合高空飞行
D. 存在臭氧层,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
【答案】1. D 2. A
【解析】
【1题详解】
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大气中的污染物也多集中在这一层,大气稠密。而平流层(包括臭氧层)和高层大气稀薄,大气中水汽、杂质等物质少,大气质量、密度小。因此航天器返回舱受到对流层大气的阻力和摩擦力更大,受到地球的引力也更强,航天器返回舱返回地球时速度极快,与对流层大气高速碰撞、剧烈摩擦燃烧起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该大气层为对流层,水汽、杂质含量多,天气现象复杂多变,A正确;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在高层大气,B错误;大气稳定阳光明媚,适合高空飞行在平流层,C错误;存在臭氧层,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也在平流层,D错误。故选A。
“在60平方米左右的范围内,我们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采集了1000多只完整的光滑马龙虫化石,还有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类化石,品种大概20余种……”2023年12月14日下午,在云南陆寻高速普达服务区施工现场,工程队发现了大量距今5亿~4.3亿年前海洋无脊椎动物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马龙虫生活的时代( )
A. 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形成于这一时期
B. 裸子植物在陆地植物中占据主要地位,极度繁盛
C. 地球上各块大陆汇聚成“联合古陆”一个整体
D. 出现了人类,是生物发展演化史上的重大飞跃
4. 化石存在的岩石( )
A. 多水平层理构造 B. 物质来自软流层
C. 质地柔软且多孔 D. 地震波不能通过
【答案】3. C 4. A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材料马龙虫等动物化石为海洋无脊椎动物,可知马龙虫生活在古生代(早古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形成联合古陆,C对;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形成于前寒武纪时期;裸子植物在陆地植物中占据主要地位,极度繁盛,为中生代时期;在新生代第四纪时期出现了人类,是生物发展演化史上的重大飞跃。排除ABD。故选C。
【4题详解】
化石形成于沉积岩层之中,沉积岩层为多水平层理构造,A对;物质来自软流层多形成岩浆岩,不能形成沉积岩,也不能形成化石。裸露地表的岩石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崩解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层质地较坚硬且少孔。沉积岩层为固态,地震波横波和纵波都能通过。排除BCD。故选A。
每当秋冬时节雨后初晴的清晨,安康市区汉江上空云雾蒸腾弥漫,形成一道“雾锁汉江”的独特景观。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雾锁汉江”时,下面有利于此景观形成图示是(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6. 此景观出现在秋冬时节雨后初晴的原因是( )
A. 夜间大气逆辐射较弱,江面气温低于高空气温
B. 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高空气温低于江面气温
C. 夜间大气逆辐射加强,江面气温高于高空气温
D. 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高空气温高于江面气温
【答案】5. B 6. A
【解析】
【分析】
【5题详解】
秋冬时节的夜间气温低,加上汉江江面辐射强烈,江面冷却快,近江面大气也随之降温,离江面越近降温越快,形成自下而生的逆温如图②所示;随着江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厚度达到最大如图③所示;日出后的清晨,太阳辐射逐渐增强,江面增温,近江面大气也随之升温,逆温自下而上逐渐消失如图④所示;夜间至日出前后汉江江面出现逆温,近江面气温低,加上秋冬时节雨后水汽充足,大气中水汽遇冷凝结易形成大雾,且逆温不利于大气对流运动,雾不易消散;①图近地面气温高,且没有逆温层,不容易成雾,①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
【6题详解】
秋冬时节雨后初晴的夜间,地面气温低,地面辐射弱,加上初晴的夜间大气较稀薄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大气逆辐射弱,自江面至江面上空的大气之间出现逆温,江面气温低于高空气温,雨后初晴地面和江面大气中水汽较充足遇冷凝结易形成大雾,A项正确,C项错误。秋冬时节雨后初晴的白天大气较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排除B;到达江面的太阳辐射多,江面接收太阳辐射多,江面辐射强,江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大于高空,故江面气温高于高空气温,排除D。故选A。
干旱地区(包括沙漠中)水草丰盛的地方称为绿洲景观。绿洲常呈带状分布在地下水埋藏较浅的山前冲洪积扇的中下部及河流沿岸。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绿洲与沙漠之间因热力差异常会形成一种昼夜风向变化的风,被称为“绿洲风”。绿洲风( )
①白天风从沙漠吹向绿洲
②夜晚风从绿洲吹向沙漠
③白天风从绿洲吹向沙漠
④夜晚风从沙漠吹响绿洲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8. 绿洲分布的山前冲积扇和河流两岸均属于( )
A. 风沙堆积地貌 B. 河流堆积地貌
C. 海浪堆积地貌 D. 冰川堆积地貌
【答案】7. D 8. B
【解析】
【7题详解】
由于沙漠和绿洲的下垫面性质不同,导致比热容不同,沙漠比热容小于绿洲,白天沙漠增温快气温高气压低,绿洲增温慢气温低气压高,白天风从绿洲吹向沙漠,③表述正确,①表述错误;同理,由于白天绿洲吸收太阳辐射增温且比热容大,夜晚绿洲降温幅度低于沙漠,气温偏高气压偏低,夜间沙漠由于地面辐射降温幅度大,气温偏低气压偏高,夜晚风从沙漠吹向绿洲,④表述正确,②表述错误。综上所述,③④正确,D对,排除ABC。故选D。
【8题详解】
绿洲分布的山前冲积扇和河流两岸位于山前地带的出山口位置附近,由于地势变得低平,河流流速减缓,水流从山区搬运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此堆积,形成河流堆积地貌,综上所述,B对,排除ACD。故选B。
2022年1月15日,汤加境内的火山(20.57°S,175.38°W)剧烈喷发,火山灰等喷出物质直达20km的高度,并向西扩散,形成直径近500km的伞形云团。图1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2为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 ⑤减弱 B. ③增强 C. ②减弱 D. ④增强
10. 本次火山喷发的物质来源于( )
A. a B. b C. c D. d
【答案】9. C 10. B
【解析】
【9题详解】
汤加境内的火山剧烈喷发,火山灰等喷出物质直达20km的高度,并向西扩散,形成直径近500km的伞形云团,说明大气中的火山灰导致汤加高空形成的云团厚度增加范围变大,云团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减弱,C对;到达地面太阳辐射②减弱导致地面辐射③也减弱,B错;虽然云团导致云层增厚范围扩大,但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导致大气逆辐射④减弱,D错;云层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减少,大气温度降低,大气辐射减弱,大气辐射向上射向宇宙空间的这部分热量也⑤减弱,A错。故选C。
【10题详解】
本次火山喷发的岩浆、火山灰等物质来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根据甲、乙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知b为地幔存在软流层(a为地壳、c为外核、d为内核),B对,排除ACD。故选B。
2023年8月某日,正在黄土高原进行研学的某小组拍摄了一张瀑布的照片(瀑布高差为35米,乙地在瀑布上游),并发现附近的山坡上有正在打造的大型集中式光伏发电站。下图为该地等高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山峰与乙地的最小高差可能为( )
A. 620米 B. 588米 C. 522米 D. 490米
12. 关于该区域事物描述正确的是( )
A. 此季节瀑布水流速度快 B. 光伏电站最可能布置在丁处
C. 山峰可以与丙处互相看不见 D. 丁处适宜种植春小麦
【答案】11. C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据等高线图可知,图中等高距为100米,故山峰的高度范围是900<山峰<1000米;因乙地在瀑布上游,瀑布高差为35米,因此乙地的高度范围是335<乙<400米,两地的高差H是500<H<665米。结合选项可知,山峰与乙地的最小高差可能为522米,C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题详解】
根据材料2023年8月某日,正在黄土高原进行研学的某小组拍摄了一张瀑布的照片,所以是夏季,黄土高原夏季降水多,河流正值丰水期,水量大,瀑布流速快,A正确;光伏发电为提高发电效率,光伏面板一般朝正南方摆放,结合上图指向标可知,丁地位于阴坡,采光时间和效果都较差,B错误;山峰位于东部,与丙地之间无障碍,可以互相通视,C错误;黄土高原适宜种植冬小麦,春小麦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D错误。故选A项。
在不适合生长的季节里,树处于休眠状态,到了春天(或某些地方的雨季),树就开始生长了。新的细胞长在上一年的树轮与树皮之间。刚开始的时候,新生细胞长得比较大,形成的是“早材”,随着季节的变化,以后长出的细胞就越来越小了,较小细胞的颜色也会逐渐变深,这时形成的是“晚材”。晚材与来年长出的早材之间会形成一道明显的界线,前后两条界线之间的那部分木材,就形成了“年轮”,它是大自然的记录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影响树木“年轮”出现宽窄变化的因素主要是( )
A. 风力强弱 B. 水热条件 C. 海拔高低 D. 土壤肥力
14. 在自然界,有些地区的树木“年轮”不明显甚至没有,这些树木的特点是( )
A. 树叶缩小为针状 B. 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
C. 春季发叶、秋季落叶 D. 常见茎花、板根现象
【答案】13. B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水热条件好的年份,树木的新生细胞长的多,树木生长快,年轮就宽,相反年轮就窄;年轮与风力强弱、海拔高低、土壤肥力关系不大,综上所述,B对,排除ACD。故选B。
【14题详解】
气候季节变化大的地区,在不适合生长的季节里,树木处于休眠状态,才有明显的年轮,在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树木一直在生长,所以树木“年轮”不明显甚至没有,热带雨林植被常见茎花、板根现象,D对;树叶缩小为针状是亚寒带针叶林的特点,常绿阔叶林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落叶阔叶林春季发叶、秋季落叶,ABC错。故选D。
“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雅丹地貌是新疆罗布泊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地貌形态,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下图为我国罗布泊地区的雅丹地貌景观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罗布泊地区全年盛行风方向为东北风,摄影师在拍摄图示景观时面向( )
A. 正北方向 B. 西北方向 C. 东北方向 D. 东南方向
16. 此类地貌分布地区,土壤( )
A. 风化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B. 生物残体比例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C. 以砂土为主,土壤保水、蓄水能力弱
D. 多红壤分布,适宜碱蓬、沙蒿生长
【答案】15. A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材料和雅丹地貌景观图,罗布泊地区全年盛行风向为东北风,因此雅丹地貌的垄脊和沟槽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为东北—西南走向,摄影师在拍摄图示景观时面向正北或正南方向,才能拍出垄脊和沟槽的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走向,A对,排除BCD。故选A。
【16题详解】
根据材料和雅丹地貌景观图,新疆罗布泊地区多风沙地貌,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温差大,土壤以砂土为主,成分以砂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透水性强,土壤保水、蓄水能力弱,C对;湿热地区的土壤淋溶作用强,壤土和黏土的黏粒比重高,砂土黏粒比重低,A错;新疆罗布泊地区的陆地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多沙漠戈壁,动植物等生物量少,生物残体比例低,而且土壤以砂土为主,有机质易分解,土壤有机质含量低,B错;碱蓬多生长于海滨、荒地、渠岸、田边等含盐碱的土壤上。沙蒿在我国生长在荒漠和半荒漠地区,为超旱生沙生植物,具备很好的固沙效果,在我国北方较多见,是防风固沙的先锋树种。新疆分布有大量的盐碱土、风沙土,适宜碱蓬、沙蒿生长,但红壤在我国主要分布气候湿热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新疆罗布泊不是红壤的主要分布地区,D错。故选C。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身处汉水之滨、旬河之畔的旬阳城,又称太极城。旬阳市城区地貌景观极为独特,一条婀娜多姿、蜿蜒流长的旬河环城270度流入汉江,犹如“S”形的旬河水将县城天然分成阴阳两鱼岛,与四周环立的8座山峰一道勾画出一幅形态逼真、惟妙惟肖的太极图,鬼斧神工般造就了中国一个神秘、神奇、神圣的八卦太极城,如图所示。
(1)旬河水蜿蜒流长,将旬阳城天然分成阴阳两鱼岛的“S”形河道称为____。此类地貌常形成于____(填写“平原”或“山地”)。
(2)旬阳城自古水患严重,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地处____气候区,降水丰富且集中;从地形因素看,____也是主要原因。洪涝也威胁着这一独特景观的存在,未来图中甲处可能会____。
(3)欣赏这一地貌奇观,我们宜选择一个____的地方,所以登高俯视最为壮观。
【答案】(1)河曲 平原
(2)亚热带季风(或季风气候) 地势低平(或地势平坦、地势低洼) 冲断(或切断)
(3)视野比较广阔(或地势较高)
【解析】
【小问1详解】
旬河水蜿蜒流长,将旬阳城天然分成阴阳两鱼岛的“S”形河道称为河曲,河曲是平原地区河流常见的一种流水地貌。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可知,旬阳城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且集中;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洪涝灾害较多,未来的甲处可能会河水侵蚀,最终被切断或切穿。
【小问3详解】
欣赏这一地貌奇观,我们宜选择一个地势较高,视野广阔的地方,这样登高俯视最为壮观。
18. 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自2023年12月12日夜间至16日,受强寒潮影响,我国大部出现降温天气。气温0℃线位于陕西南部、湖北中部、江西北部、浙江中部一带。下图为2023年12月17日22时我国局部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
(1)银川和北京此时近地面风速更大的是____,请解释其原因____。
(2)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在高压中心附近的是____,若在乙地放飞一只风筝,最初的飞行方向是:____。
(3)寒潮往往带来严重灾害,为了防灾减灾我们可以借助____(填写“遥感技术”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或“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实时监测,进行准确的预报、预警。
【答案】(1)银川 此时银川等压线比北京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因此风速更大
(2)甲 西北方向
(3)遥感技术
【解析】
【小问1详解】
判断风力大小可直接从图中等压线的密集程度推断出结果。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密集区域,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据图可知:银川等压线比北京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因此风速更大。
【小问2详解】
等压线闭合,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高压,相反为低压,故甲在高压中心附近。)判断风向需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垂直。再根据半球位置确定地转偏向力,图示区域为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右偏,判断乙地风向是东南风,因此风筝向西北方向飞。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对此次寒潮进行实时、动态监测需要借助遥感技术,对寒潮进行预警和预报需要借助GIS技术对相关的地理数据进行处理,整个过程对定位或导航的需求不大,不需要借助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19. 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洋流会影响沿岸的地理环境,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和航海,会扩大海洋污染范围和加速海水净化。下图为某区域洋流分布图。
(1)①海域有一世界著名渔场,描述其形成的原因。
(2)推测在①海域航行的一艘邮轮可能会遭遇的风险。
(3)判断②海域洋流的性质,并分析该洋流对此处自南向北航行邮轮的影响。
【答案】(1)①位于寒暖流(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的海域,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易于形成大的渔场。②地处广阔的大陆架海区,光照充足,利于浮游生物生长。③位于河流入海口,(圣劳伦斯河)河流将大量无机盐类等营养物质带入海水中,鱼类饵料丰富。(答案合理即可)
(2)①寒流(或洋流)从北极地区挟带的冰山漂移到该海域,给海上航运造成威胁;②寒暖流交汇多海雾,海面能见度降低,影响邮轮的航行安全。(答案合理即可)
(3)寒流该寒流自南向北流动,与邮轮自南向北航行的方向一致,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航行速度(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的海域,寒暖流交汇可使海水发生扰动,上泛的海水将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进而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另外寒暖流交汇可产生“水障”,阻止鱼群游动,利于形成大的渔场。地处有广阔的大陆架,大陆架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光照充足,浮游生物丰富,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有圣劳伦斯河注入,河流从陆地上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
【小问2详解】
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海雾较重,海面能见度降低,影响邮轮的航行安全;拉布拉多寒流从北极挟带冰山南下,给海上航运造成较大威胁。
【小问3详解】
该洋流自南向北流动,即从高纬流向低纬,因此为寒流;邮轮自南向北航行与洋流流向相同,顺流行驶,节约燃料,加快航行速度。
20.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柳沟乡距离县城约8公里。截至19日13时,地震已造成当地113人遇难,536人受伤,房屋损毁155393间。图1为甘肃省积石山县遥感影像图,图2为地震构造示意图。
(1)在图2中,震源为____(填写字母),a、b两地中烈度更大的是____地。
(2)分析此次地震造成危害严重的的原因。
(3)推测此次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并提出防灾减灾的措施。
【答案】(1)d ②. b
(2)①本次地震为6.2级,地震震级大,地震释放的能量巨大。②地震震源深度为10公里,属浅源地震(或震源距离地面近),引起的地面震动非常强烈,造成破坏程度大。③震中距距离县城较近,且县城人口众多,建筑物等设施密集,地震易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及水电暖等基础设施破坏。④地震发生在深夜,大部分人已经休息,地震来时可能来不及躲避。⑤震中地区位于山区,坡度较陡、地基不稳,相对容易造成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⑥房屋的抗震性能相对不够,震动破坏条件下很容易倒塌或发生边墙倒塌。⑦地震发生时正值隆冬季节,又是该地区寒潮活动频繁的时期,夜间气温很低,低温对于被埋压受困人员的存活率、健康状况都会带来很大影响,对救援工作来说也会造成很大困难。
(3)此次地震可能引发崩塌、滑坡、火灾、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次生灾害。措施:加强对地震灾害的监测;做好地震灾害的防御工作;及时进行地震灾害的救援与救助;尽快做好地震灾害的灾后恢复;提高地震灾害的自救与互救能力等措施。
【解析】
【小问1详解】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所以,在图2中,震源为d;烈度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浅、距离震中越近、地面建筑抗震指数越低、受到的破坏越严重,地震烈度越大,在图2中,与a地比,b地距离震中更近,烈度更大。
【小问2详解】
读材料可知,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地震为6.2级,地震震级大,地震释放的能量巨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公里,震源距离地面近,引起的地面震动非常强烈,造成破坏程度大;震中距距离县城较近(震中柳沟乡距离县城约8公里),且县城人口众多,建筑物等设施密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地震易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已造成当地113人遇难,536人受伤,房屋损毁155393间),以及水电暖等基础设施破坏;地震发生在深夜(23时59分),大部分人已经休息,地震来时可能来不及躲避;读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地震位于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坡度较陡、地基不稳,相对容易造成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地震发生在县城,房屋的抗震性能相对不够,震动破坏条件下很容易倒塌或发生边墙倒塌;地震发生时正值隆冬季节(12月18日),又是该地区寒潮活动频繁(冬半年)的时期,夜间气温很低,低温对于被埋压受困人员的存活率、健康状况都会带来很大影响,对救援工作来说也会造成很大困难。
【小问3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地震位于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地势崎岖,因此发生地震之后会造成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结合所学知识,此次地震还可能引发火灾、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次生灾害。
措施:灾前:针对震级大,浅源地震,发生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致灾因子,可加强对地震灾害的监测;做好地震灾害的防御工作;或防灾教育和培训,建立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制定防灾应急预案。针对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震区交通不便等受灾体,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修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措施;灾中:及时进行地震灾害的救援与救助;灾后:尽快做好地震灾害的灾后恢复;提高地震灾害的自救与互救能力等措施。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陕西省安康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一模地理试卷(含答案),共9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陕西省安康市高二(上)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陕西省安康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