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山东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考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适用于山东)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适用于山东),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鸿雁南飞,有白雪皑皑和滴水成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16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2题。
以传统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起笔,以天干地支十二时辰收尾,从"雪花火矩"到"折柳寄情",从创意源于西汉长信宫灯的火种灯,到取自《千里江山图》的冰场挡板图案……点亮中国元素,彰显文化自信。惊艳世界的冬奥会,让四海宾朋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发的中国。
对中国人而言,二十四节气就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我们靠冰雪消融、燕子( ní nán )感受早春;凭荷塘蛙声、林间蝉鸣记忆盛夏;我们眼帘中有黄叶( diā líng )、鸿雁南飞,有白雪皑皑和滴水成冰。天上阴晴( yuán )缺,地上草长( yīng )飞,古人早已明察秋毫,他们不逾矩、不越位,恪守着生物本分。
"清明时节雨纷纷""冬至阳生春又来"……每每抚摸这些句子,内心总会颤栗,那些古籍中浸润着诗意的节气,在 的都市里,熠熠生辉。
1.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括号内的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折柳( zhé ) 逾矩( jǔ ) 呢喃 B .凋零 恪守( gè ) 草长鹰飞
C .折柳( shé ) 颤栗( zhàn ) 昵喃 D .阴晴园缺 逾矩( jù ) 草长莺飞
2.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人声鼎沸 B .络绎不绝 C .坦荡如砥 D .富丽堂皇
3.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相关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春节贴春联、拜年,端午节赛龙舟、挂艾草,重阳节登高、喝雄黄酒,这些都是传统节日。
B .阅读中华优秀文化典籍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C .在"乐享中国节.国韵润童心"传统节日课程中,孩子们通过学习、弘扬和传承节日的文化来表达内心的节日感受。
D .通过开展读经典美文、学传统礼仪等活动,让我们从中深切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4."美图妙语"栏目组收到两幅图片,请参照图①所配的文字内容,为图②附上简洁的话语。(3分)
小语为图①配文:自我塑造,过程很疼,但你终将蜕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为图②配文:
5.阅读下列文字,在文中横线处续写句子,使之与前后句构成一组排比句。(4分)
阅读经典的过程就是与先贤对话、与智者神交的过程。品读大师的文学作品,浸润其中,含英咀华,我们能获得人生的启迪和向美而生的力量。阅读,为你打开一扇大门,吸引你探寻斑斓的世界;阅读, , 。阅读,为你点亮一盏明灯,指引你迈向辉煌的未来。
二、(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1题。(共21分)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苦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休宁县有村民张五,以猎为生。张尝逐一母鹿。鹿将二仔行不能速遂为张五所及。母鹿度不可免,顾旁有浮土,乃引二仔下,拥土覆之,而身投于张五网中。值张母出户,遥望见,遂奔至网所,具以所见告子。即破网出鹿,并二仔亦纵之。张母曰:"人有母子之情,言亦有之。吾不忍母死仔孤,故破网纵仔。"张五闻之,心感动焉。由是焚网,永不复猎。
6.下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顾野有麦场"与"顾旁有浮土"中的两个"顾",意思不同。
B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与"故破网纵仔"中的两个"故",意思不同。
C ."一狼洞其中"与"而身投于张五网中"中的两个"中",意思相同。
D ."张尝逐一母鹿"与成语"卧薪尝胆"中的两个"尝",意思不同。
7.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具以所见告子"中的"以"与"投以骨"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
B ."拥土覆之"中的"之"与"久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C ."尊君""令郎""惠顾""惠赠""见谅"是中国古代常见的敬辞。
D .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狼》一文主要写了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经过,出自他的文言小说集《世说新语》。
8.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甲】文具体描绘了屠户惧狼、御狼、杀狼的过程。
B .【乙】文记叙了张五听取母亲劝告不再打猎的故事。
C .【甲】[乙】两文都以生动的故事反映深刻的主题。
D .【甲】[乙】两文都重在体现人与动物的聪明才智。
9.【乙】文画波浪线句子需要断句,请在需要断句的选项标号下画"√"。(多选不得分)(2分)
鹿将 A 二仔 B 行 C 不能速 D 遂为 E 张五所及
10.将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具以所见告子。
(2)人有母子之情,言亦有之。
11.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两个小题。(4分)
(1)面对危险,屠户和母鹿都急中生智,具体表现为 。(2分)
(2)结合【甲】【乙】两段选文内容,说说你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
(二)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3题。(共7分)
彭泽
解缙
青山围一县,隐隐见人家。
乱石江边出,孤山带日斜。
翠添官舍柳,香泛驿楼花。
不见陶彭泽①,湓城②起暮鸦。
【注释】①陶彭泽:晋陶渊明曾官彭泽令,故称。②湓城:指九江城。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前三联写诗人乘船看见的彭泽县城清晨之景,天然清丽。
B .诗中先写县城环境,次写城边水涯景色,再写官舍驿楼之景,层次分明。
C .本诗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景物,由大景渐写小景。
D .尾联流露了诗人追慕陶渊明恨不能一见之情。
13.本诗颈联中"添""泛"二字富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4分)
(三)诗词默写。
14.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共8分)
(1) ,百草丰茂。
(《观沧海》)
(2)峨眉山月半轮秋, 。(《峨眉山月歌》)
(3)学习时,应该把学习和思考紧密结合才能有真正收获,正如《论语》中孔子所说:"
, 。"
(4)在唐朝诗人刘禹锡《秋词》(其一)一诗中,不写悲秋,而用明丽秋景以及豪迈诗情来印证"秋日胜春朝"的诗句是: , 。
(5)《天净沙.秋思》中" , 。"直抒胸臆,揭示了全篇主旨,表达了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三.(7分)
15.阅读名著《朝花夕拾》和《西游记》后,班级开展了一次"少年正是读书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加入到活动中来,完成以下任务。
(1)《朝花夕拾》中,鲁迅在《 》中回忆了他的小学启蒙老师 先生,在另一篇文章里,他回忆了在日本仙台遇见的教授他医学的恩师藤野先生。(2分)
(2)小泰同学读完《西游记》之后感慨道:"孙悟空在《西游记》中'出走——归来'的经历,不禁让人想到一句流行语——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请你结合名著内容和下面的知识小卡片,阐述对孙悟空"归来仍是少年"的理解。(2分)
(3)《西游记》记述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艰险历程,有人说取经过程中孙悟空、猪八戒的功劳大,唐僧和沙僧的作用不大。请从唐僧和沙僧中任选一人,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他的贡献。(3分)
四.(31分)
(一)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完成16~18题。(共12分)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粮食是历史深层的决定因素,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各个国家历朝历代的首要之事;粮食也是文明的根基与源头。粮食的影响无处不在。纵观世界,人类主要有两大粮食作物——水稻与小麦。从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来看,水稻比小麦占优势。当前在中国,水稻可从海南岛种到黑龙江,种植区域更广。从食用情况来看,稻米食用比小麦方便,稻谷脱壳成米就可直接煮食,而小麦一般得脱壳后加工成面粉才拿来食用。小麦不大可能做成"米饭",但大米可磨成粉,制作食物。
【材料二】
中国的饮食当中,最平常也最离不开的食物就是五谷。据记载,古代"五谷"之说始于春秋战国,后来逐渐约定俗成,"五谷"即指稻、黍、稷、麦、菽五种作物,分别对应着今天的水稻、黄米、小米、小麦和大豆。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相沿了两千多年,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常常因时而异。但水稻作为华夏民族主要粮食的地位始终得以维持。
汉朝时期,中原及关中是当时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江南人口稀少。那时各地区人口的多少,与当地的粮食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当时水稻在南方很重要,但其总产量远不及北方主要作物——小米。唐代开始,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才日益提高,并在唐末登上第一粮食作物宝座。宋真宗年间,从越南引进的优质水稻品种——占城稻在江淮引种成功,而后在东南各省普遍栽种,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并得以供养宋朝末年创纪录的1亿人口。水稻作为首要粮食作物的地位终于得到彻底巩固。到明代,人们有"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一说,可见水稻在粮食供给中的重要地位。后来,随着人口的迁徙和垦荒的推进,水稻"南征北战",从"苏湖熟"到"湖广熟",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一个个故事记录了水稻与区域文明发展之间的关联。
水稻不仅是续命养身的第一大主粮,还是孕育中华文化和塑造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物。具有万年稻作史的中国,稻米文化已深入其中,无处不在。稻米文化不仅养成了今天中国人的许多生活习性,更培养了今天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材料三】
16.下列说法与【材料一】、【材料二】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 .粮食的影响无处不在,它既是历史深层的决定因素,也是文明的根基与源头。
B .小麦一般得脱壳加工成面粉食用,稻谷可脱壳成米直接煮食或磨粉制作食物。
C .汉朝时期江南人口稀少,尽管当时水稻在南方很重要,但总产量远不及北方的小米。
D .占城稻引种成功使宋朝末年人口创1亿纪录,占城稻由此成为首要粮食作物。
17.下列对【材料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开头介绍五谷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为了引出五谷种植时间的具体内容。
B .加点词语"据记载"表明"五"之说有史料依据,体现语言的严谨。
C .画线句引用古人的话,说明水稻在明代粮食供给中的重要地位。
D .材料按照时间的先后,介绍了不同时期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
18.为什么说"食以稻为先"?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原因。(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共19分)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窗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接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
⑤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⑥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
⑦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眼,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⑧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啦——刷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
⑨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刷啦刷啦"的声音把我惊醒,我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
⑩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
EQ \\ac(○,11)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和空荒……
EQ \\ac(○,12)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愧悔。
19.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我""胡乱一洗了事",可见"我"对奶奶叫"我"洗菜十分反感,厌恶劳动。
B .本文和《秋天的怀念》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分别表现"我"对奶奶和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C .文章反复写奶奶在海棠树下张望的情形,表现"我"在老海棠树上的快乐,借以表现奶奶对孙儿的关爱和对自己人生的满足。
D ."老海棠树"既象征了奶奶渴望更有用、渴望跟上时代的可敬可叹的生命品格,也寄托了"我"对奶奶的思念和愧悔。
20.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6分)
(1)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2)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
21.文章多处前后照应。请仿照示例,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并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4分)
示例:"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照应的句子:"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句子:"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22.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题有什么好处?(6分)
五.(60分)
23.按要求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些平常也可贵,值得珍惜。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点点滴滴,本是平常,却因某一瞬间、某一经历,让你突然感悟到原来
请以《原来,平常也可贵》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③不少于600字。
答案
1.A
2.A
3.B
4.示例:不要墨守成规,敢于创新才能打败对手!
5.示例:为你扬起一张风帆引领你畅游蔚蓝的王国
6.A
7.C
8.D
9.CD
10.(1)把自己所看到的详细情况都告诉了儿子。
(2)人类有着母子之情,牲畜也有。
11.(1)屠户背靠积薪,以防前后夹攻母鹿为避免二子被抓,把它们藏在浮土下
(2)示例一:【甲】文启示我们,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乙】文启示我们,动物也是有灵性的,也是充满母爱的,也是值得善待与尊重的。
示例二:从屠户的杀狼,到张母的"破网出鹿",再到张五的"焚网,永不复猎",告诉我们动物也是有灵性的,不能一味屠杀或放纵。
12.A
13."添"字写出官舍之柳绿意更浓,"泛"字写出驿楼之花香气四溢,营造出宁静和平的氛围,表现出诗人在旅途中的悠然自得和随性而为。
14.(1)树木丛生 (2)影入平羌江水流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5.(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寿镜吾
(2)示例:孙悟空护送唐僧西天取经,为实现理想披荆斩棘,不畏艰难,正是他保持追求理想的初心的表现;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修成正果,他初心不改,所以仍是少年。
(3)示例一:唐僧一心向佛,一路上没被妖怪吓退,不受美色诱惑,只以取经为己任,意志坚定,带领弟子一直西行,求取真经。
示例二:沙僧是唐僧取经途中的一个忠诚卫士。他勤勤恳恳,没有怨言,黑水河、通天河等处师父受难,与师兄们一起斗魔除妖,忠心耿耿。
16.D
17.A
18.①水稻对环境的适应性强于小麦;稻米食用比小麦方便。②水稻是孕育中华文化和塑造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物;稻米文化培养了今天中国人的精神气质。③水稻的种植面积及产量要大于小麦和大豆。
19.D
20.(1)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敏捷的动作和顽皮淘气的个性。
(2)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奶奶对一份有尊严的工作的渴望和对孩子不理解自己的不满。21.句子: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
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
22.①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②交待了写作的对象或具体内容;③含蓄形象地表达了奶奶和我的浓浓亲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适用于山东),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适用于山东),共7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适用于山东),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