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云南省下关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34541/0-173453452016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云南省下关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34541/0-173453452024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云南省下关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34541/0-173453452026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云南省下关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云南省下关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整本书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宇宙是什么?天与地的形状是怎样的?古埃及人设想宇宙像一个箱子,稍凹的箱底是大地,箱盖是天,其形状有人说是圆的,有人说是方的。古巴比伦人认为天像个圆罩,地是个圆形平面。天空之上、地面之下全都被水包围着。天空上有一个天窗,天窗打开,就会下雨。太阳每日沿着天穹东升西落,然后又在夜里通过地下管道再回到东边,而天穹本身是不动的。
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也对天地的形状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是观测经验的总结,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在中国古代各种宇宙理论中,盖天说最早始于周代,主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人们看到头顶上的天很高,而四周的天都在远方同大地接触,很像一个圆盖。为什么要设想地是方的呢?这是因为古人不能上天,也不能入地,人们活动的范围,从根本上说是个二维平面,所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比上下两个方向有更重要的意义。《尸子》说“四方上下曰宇”,把四方与上下加以区分,就是这种实际状况的反映。
盖天说认为大地不动,天穹旋转,日月星辰则在天穹之上,随天穹旋转。天穹绕本身的一个极点旋转,就像车轱辘绕轴旋转一样。起初人们以为天顶就是天的中心,后来发现北斗星绕不动的北极星旋转,就认为北极星是天的中心。实际上天穹上这个极是地球自转轴正对的一点,所以成为天体周日视运动的不动的极。
中国最早的盖天说实质上是天拱地平说、天曲地直说。天圆地方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个宇宙模型,能对某些现象作出某种解释,又符合天尊地卑、天动地静的哲学观念,所以在历史上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由于最初的盖天说不能解释实际问题,所以天圆地方说就逐步演化为“天地双拱”的学说。新的盖天说主张:“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天穹犹如一个斗笠,大地像一个底朝天倒放着的盘子。《周髀算经》说天穹与大地的中央都比四周高六万里,天与地相距八万里,可见天的曲率与地的曲率相同。这种学说的实质是:天拱地拱,天曲地曲,这在“圆则俱圆”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天地也显得比较和谐了。从平直大地到拱形大地,是古代中国人对大地形状认识的一个重大发展,是向球形大地观念前进的过渡形态。对拱形大地的认识,在大海中航行时比较容易获得直观印象。许多生活在地中海流域的古希腊罗马的学者都乘船到过埃及,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国天文学家,却很少能横渡重洋,直接获得水面弯曲的印象。
从平面大地到拱形大地,再往前发展,就必然会得出球形大地的结论。“方则俱方,圆则俱圆”,这既是宇宙和谐性的一个表现,也是宇宙理论本身的逻辑一致性的要求。广义的方,包括平直的意思;广义的圆,包含球形的形状。天与地一圆一方,一是半个球,一是一块平面,这无论如何是不能说服人的。那么出路是“方则俱方”吗?想象方形的天,这同人的直观完全抵触。想象平面的天吗?平天说证明这条道路也很难走得通。因此出路只有一条:沿着“圆则俱圆”的道路前进。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扫清一个思想障碍——抛弃半个天球的观念,承认天是个完整的球,确立“球则俱球”的原则。这个工作的确有人做了。战国时的慎到就一反半个天球的说法,明确提出“天体如弹丸”,为浑天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
浑天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东汉时的张衡。他在《浑天仪》中提出了明确的浑天说观点。他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天盖地”变成了“天包地”。这是一种地心说。他肯定了天球的存在。但这个天球不是正球形,而是椭球形。
浑天说的实质是彻底贯彻了“方则俱方,圆则俱圆”的原则,提出了天球套地球的思想,简单讲来就是“球则俱球”。盖天说是上下二维结构,浑天说则是内外三维结构。这就是浑天说的精华所在。这样在人们看来,宇宙就完美和谐了。在这一点上,浑天说的确比盖天说前进了一大步。
但浑天说也有一些理论上的困难。
第一,若大地为球形,则水面也应当是球形,可是这同水成平面的直观印象不一致。所以许多浑天说者也不得不承认,虽然大地是球形的,但水面还是平的。这显然是不和谐的。第二,球形大地是个庞然大物,为何能悬在空中?浑天说的核心是球中套球,因此这个问题也就成了浑天说的要害。有的浑天说者就解释说,地球之所以不下落,是因为天球内盛满了水,地球就浮在水上。第三,既然天球的下半部盛满了水,那么天体运转到水平线以下时,就要在水中通过了。太阳是个大火球,怎么能穿水而过?王充就曾提出这个问题:“天行地中,出入水中乎?”
浑盖二家进行了长期的争论,总的趋势是浑天说占优势,因为它同天象观测较为一致。汉代的扬雄从盖天说转向浑天说,并提出了“难盖天八事”,生动体现了浑天说的生命力。综观浑盖二家,各有长短。盖天说没有地心说的错误,却否认了大地的运动;浑天说往往承认大地的运动,却又有地心说的味道。
(摘编自林德宏《科学思想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有一定的观测经验,但“地是方的”这种认识,却不是观测的直接结果,而是含有主观的设想。
B.地球自转轴正对着的北极星是天体周日视运动的不动的极,这种现代科学认识却被盖天说描述成天穹绕北极星旋转。
C.“方则俱方”的观点与人的直观相抵触,平天说又难以行得通,因此,对天地的认识也只有“圆则俱圆”一条路可走。
D.从总趋势上看,在浑盖二家长期的论争中,浑天说占据了优势,这是其阐述以地球为中心的核心理论的必然结果。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埃及、古巴比伦对宇宙的认识与中国古代对宇宙的认识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本质不同。
B.作为中国古代宇宙模型,天圆地方说符合天尊地卑的哲学观念,具有一定的哲学思辨色彩。
C.《周髀算经》能够计算出天与地有八万里的距离,可见当时的数学运算已经非常发达。
D.张衡以鸡蛋为喻,把天比作鸡子,把地比作蛋黄,把日月星辰比作弹丸,非常形象。
3.下列各项相关描述与观点关系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朝民歌《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诗句,能够说明盖天说“天圆如张盖”的观点。
B.北京的天坛是圆的,而地坛则是方的。这种现象能够证明盖天说“天圆地方”观念的深远影响。
C.近代诗人华蘅芳“经过赤道知冬暖,渐露青山识地圆”的诗句,可直接印证“圆则俱圆”的原则。
D.初唐诗人杨炯在《浑天赋》中说:“天如倚盖,地若浮舟。”这两句诗是古代浑天说的形象写照。
4.结合原文,下列关于浑天说与盖天说相比前进了一大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盖天说是上下二维结构,浑天说是内外三维结构。
B.盖天说认为天盖地,天是半球;浑天说认为天包地,天球套地球。
C.盖天说认为大地由直变曲,浑天说认为地球浮在水上。
D.盖天说认为大地不动,浑天说认为大地运动。
5.在浑天说理论上的三大困难中,第一和第三存在着明显的逻辑悖论,请分别用三个步骤写出这两个悖论过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聂赫留朵夫在监狱大门口拉了拉铃。他不知道玛丝洛娃今天情绪怎样,又想到她和她同监的人都对他保守着什么秘密,不禁提心吊胆,神经紧张。他向出来开门的看守说明要见玛丝洛娃。看守回去打听了一下,告诉他玛丝洛娃在医院里。聂赫留朵夫就去医院。医院看门的是个和善的小老头儿,立刻放他进去,问明他要见什么人,就把他领到儿科病房。
一个青年医生,浑身散发着石炭酸味,在走廊里接见聂赫留朵夫,严厉地问他有什么事。这位医生处处体恤囚犯,因此经常同监狱当局,甚至同主任医生发生冲突。他唯恐聂赫留朵夫提出什么违章要求,就表示他对任何人一视同仁,还装出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
“这里没有女病人,这里是儿科病房。”青年医生说。
“我知道,不过这里有个女人是从监狱里调来担任助理护士的。”
“对,这样的女人这儿有两个。您究竟有什么事?”
“其中有个叫玛丝洛娃的,我同她很熟。”聂赫留朵夫说,“我想见见她,我为她的案子要到彼得堡去上诉。我想把这东西交给她。里面只有一张照片。”聂赫留朵夫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边说。
“行,这个可以。”医生态度缓和下来说,接着吩咐一个系白围裙的老太婆把助理护士玛丝洛娃叫来。“您要不要在这儿坐一下?到候诊室去也行。”
“谢谢您。”聂赫留朵夫说。趁医生态度好转,就向他打听玛丝洛娃在医院里工作得好不好。
“还不错,要是考虑到她过去的生活经历,应该说很不错了。”医生说,“喏,她来了。”
老太婆从一扇门里走出来,后面跟着玛丝洛娃。玛丝洛娃穿着一件条纹连衣裙,外面系着白围裙,头上扎着一块三角巾,盖住头发。她一看见聂赫留朵夫,脸刷地红起来,迟疑不决地站住,然后皱起眉头,垂下眼睛,踏着走廊里的长地毯快步向他走来。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本不想同他握手,但后来还是向他伸出手,她的脸涨得越发红了。自从上次他们谈话时她发了脾气又道了歉以后,聂赫留朵夫还没有见到过她。他料想她今天的心情同上次一样。但今天她完全不同,脸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情:拘谨、羞怯。而且聂赫留朵夫觉得她对他很反感。他对她说的话同刚才对医生说的话一样。他告诉她他将去彼得堡,并且把装着他从巴诺伏带来的照片的信封交给她。
“这是我在巴诺伏找到的,一张很旧的照片,说不定您会喜欢的。拿去吧!”
她扬起黑眉毛,用她那双斜睨的眼睛惊奇地瞅了瞅,仿佛在问这给她做什么。然后默默地接过信封,把它插在围裙里。
“我在那里看到了您的姨妈。”聂赫留朵夫说。
“看到了?”她冷冷地说。
“您在这儿好吗?”聂赫留朵夫问。
“没什么,挺好。”她说。
“不太苦吧?”
“不,不算什么。可我还没有过惯。”
“我很替您高兴。总比那边好一些。”
“‘那边’指什么地方?”她问,顿时脸上泛起了红晕。
“那边就是牢里。”聂赫留朵夫赶快回答。
“好什么呀?”她问。
“我想这里的人好些,不像那边的人。”
“那边好人多得很。”她说。
“明肖夫母子的事我奔走过了,但愿他们能得到释放。”聂赫留朵夫说。
“但愿上帝保佑,那老太婆人真好。”她说,再次表示她对那个老太婆的看法,接着微微一笑。
“我今天要上彼得堡去。您的案子很快就会受理。我希望能撤销原判。”
“撤销也好,不撤销也好,如今对我都一样。”她说。
“为什么说‘如今都一样’?”
“不为什么。”她说,用询问的眼光瞅了一下他的脸。
聂赫留朵夫把她这句话和这个眼光理解为她想知道,他是不是坚持他的决定,还是接受了她的拒绝而改变了主意。
“我不知道为什么对您都一样。”他说。“不过对我来说,您无罪释放也好,不释放也好,倒真的都一样。不管情况怎样,我都将照我说过的话去做。”他坚决地说。
她抬起头来。她那双斜睨的黑眼睛又像瞅着他的脸,又像瞅着别的地方。她整个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神采。不过她嘴里所说的同她眼睛所说的截然不同。
“您何必说这种话呢!”她说。
“我说这话是要让您明白我的心意。”
“这事您已经说够了,用不着再说了。”她好不容易忍住笑说。
病房里不知怎地喧闹起来,传来孩子的哭声。
“他们好像在叫我。”她不安地回头望望说。
“好吧,那么再见了。”他说。
她假装没有看见他伸出手来,没有跟他握手就转过身,竭力掩饰她的得意神气,沿着走廊的长地毯快步走去。
“她身上起了什么变化?她在想些什么?她有什么感受?她是要考验我,还是真的不能原谅我?她是没法把她的思想和感受说出来,还是不愿说?她的心肠变软了,还是怀恨在心?”聂赫留朵夫问自己,却怎么也无法回答。他只知道一点,那就是她变了,她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不仅使他同她连结起来,而且使他同促成这变化的上帝连结起来。
这样的连结使他欢欣鼓舞,心里充满温暖。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医生所表现出的“严厉”和“怒气冲冲”,从侧面表现出他对囚犯的关照与体恤,以及对聂赫留朵夫的刻意戒备。
B.医生的态度之所以缓和下来,与聂赫留朵夫明确告诉他这次探访的目的以及他与玛丝洛娃关系很熟密切相关。
C.“聂赫留朵夫觉得她对他很反感”的主要原因:一是上次见面时她对他发了脾气,二是这次见面时她竟然表现得“皱起眉头”。
D.聂赫留朵夫提到“那边”时,玛丝洛娃脸上泛起红晕,是因为她在那边让人不堪的牢狱生活被自己曾经喜欢的人提及,使自己很难堪。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设置悬念,写聂赫留朵夫因不知道玛丝洛娃的情绪怎样、不了解她们对他保守的秘密而提心吊胆,神经紧张,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写青年医生为体恤囚犯,甚至不惜与主任医生发生冲突,这为下文他向聂赫留朵夫介绍玛丝洛娃并称赞她的工作做了铺垫。
C.文章对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都进行了肖像、心理和语言描写,展示了他们由误会到心意相通的过程,人物形象有发展变化。
D.“那边好人多得很”,这是玛丝洛娃对监狱环境和狱友的认知。作者通过对聂赫留朵夫与青年医生、玛丝洛娃的对话,表现了监狱和医院的不同。
8.结合课内文段并阅读选文中聂赫留朵夫再次探望玛丝洛娃的画线部分,对比分析两个文段在表现人物形象上有哪些主要的不同点。
(课内)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9.选文中哪些因素让聂赫留朵夫认为玛丝洛娃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先生名鼐,字姬传,一字梦谷,世为桐城姚氏,端恪公文然元孙也。少家贫,体羸多病而嗜学。四库馆开,刘文正公、朱竹君学士咸荐先生,遂为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书成,当议迁官。文正以御史荐,记名矣。会文正薨,先生乃乞养归。
归里后,主梅花、钟山、紫阳、敬敷诸讲席,凡四十年。所至,士以得及门为幸。与人言,终日不忤,而不可以鄙私干。有来问,必竭意告之,汲引才俊如不及。虽学术与先生异趣者,见之皆亲服。纪文达撰《四库书目录》,颇诋宋儒,先生直斥其妄。先生貌清臞,神采秀越,澹荣利,有超世之志。王兰泉称其蔼然孝弟,有儒者气象,而文名尤重天下。礼恭亲王薨,遗教必得姚某为家传。自望溪方氏以文章称海内,上接震川,推文家正轨,刘海峰继之①。论者谓:“望溪之文质恒以理胜海峰以才胜学或不及先生则理与文兼至。”三君皆籍桐城,故世或称“桐城派”。
(节选自《清先正事略选·卷一》)
材料二:
安庆府治,始于南宋嘉定年,黄勉斋先生之所营建。此府学之兴,亦必始勉斋矣。恭维我列圣御宇,以朱氏之学训士,而勉斋,朱子之高弟也。其守此郡,以朱子之学教于一方。虽当时支撑江、淮,戎马之间,不竟其志事,而其意可思也。
昔当朱子时,有象山、永嘉②之学,杂出而争鸣。至明而阳明③之说,本乎象山,其人皆有卓出超绝之姿,而不免贤智者之过。及其徒沿而甚之,乃有猖狂妄行,为世道之大患者,夫乃知朱子之教之为善也。近时阳明之焰熄,而异道又兴。学者稍有志于勤学法古之美,则相率而竞于考证训诂之途,自名汉学,穿凿琐屑,驳难猥杂。其行曾不能望见象山、阳明之伦,其识解更卑于永嘉,而辄敢上诋朱氏之学,庸非今日之患哉?
安庆府学,历代屡有损坏修复。今某来抚此土,又值其年久功敝,乃合官民计量,出财而修之。自嘉庆十三年某月起工,至次年某月毕工,用银一万几千几百两。门庑阶砌及旁附祠,靡不整饬。吏民请志其事,余幸当海宇清晏、庠序大兴之日,临勉斋之旧治。余仰企勉斋道德,而渺不可追,惟近推圣天子崇教之心,而远循朱子勉斋之旧训。愿诸生入是学者,一遵程朱之法,以是为学,毋迁异说。至其修建兴革之细碎者,则不足载云。
(节选自姚鼐《安庆府重修儒学记》)
【注】①望溪、海峰分别是清代文学家方苞、刘大櫆的号,震川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号。②象山:陆九渊,因其讲学于象山书院(今江西贵溪西南),被称为“象山先生”,创立“心学”,与朱熹“理学”相异。永嘉:即永嘉学派,是南宋时期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成鼎足之势的学术思想流派。③阳明:王守仁,人称“阳明先生”,明代思想家。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望溪之文A质恒B以理胜C海峰D以才胜E学F或不及G先生H则理与文兼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有名有字,一般来说,名是他人称呼时用,字自称用,也供同辈或长辈称用。
B.薨,指人病逝,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还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等。
C.桐城派,是中国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文风不重堆砌辞藻,力求“清真雅正”。
D.庸,表示反问语气,与《师说》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的“庸”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鼐幼年时家贫,自己体弱多病,但十分好学;四库馆开设后,他被举荐为纂修官。
B.当时的评论者认为,刘海峰的文章则以才华见长,但他在学识上可能比不上姚鼐。
C.安庆府学由朱熹的得意弟子黄勉斋所建。他作为郡守忙于军政事务,最终无法实现以朱子之学教化一方的志向。
D.姚鼐认为,陆九渊、王阳明等人都有卓越的才能,但仍然不免犯下贤智之人的过错,他们的学徒甚至给世间带来祸患。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兰泉称其蔼然孝弟,有儒者气象,而文名尤重天下。
(2)愿诸生入是学者,一遵程朱之法,以是为学,毋迁异说。
14.姚鼐修缮安庆府学的背景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有木诗八首(其八)
白居易
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花团夜雪明,叶剪春云绿。
风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独占小山幽,不容凡鸟宿。
匠人爱芳直,裁截为厦屋。干细力未成,用之君自速。
重任虽大过,直心终不曲。纵非梁栋材,犹胜寻常木。
15.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似水”“冷如玉”两句,运用比喻表现了丹桂临风身影的澄澈和带霜枝丫的净洁。
B.“独占”两句赞美了丹桂的风骨格调,也是诗人在自表心迹:贤者绝不肯和小人共处。
C.结尾四句说丹桂虽胜过寻常木,但并非栋梁之材,提醒统治者使用这类人才时要慎重。
D.全诗有新乐府诗歌特色,韵律优美,描写细致,含蓄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16.杨载在《诗法家数》中指出“咏物之诗,要托物以伸意”。请结合杨载之言谈谈你对这首咏物诗的理解。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中的“,”两句,写好友相聚难得好兴致,理应尽情欢饮,表现出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
(2)苏轼《江城子》中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与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相似的句子是“,”。
(3)《答司马谏议书》中,“,”两句,王安石借盘庚之事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确认正确,无怨无悔。
(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礼”阐释“仁”,认为“仁”就是要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的句子是“”。
(5)《阿房宫赋》中以龙和虹为喻,写长桥和复道壮美的句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6)《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写远望中的江:长江清澈明净,像一条白绢。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世界多极化趋势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展现出新的韧性,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期盼更加殷切,对公平正义的呼声更加强烈,对合作共赢的追求更加坚定。某作者橙子认为,在全球性危机的惊涛骇浪里,各国不是乘坐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条的大船上。小船经不起风浪,巨舰才能顶住惊涛骇浪。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潮流。大江奔腾向海,总会遇到逆流,但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大江东去。动力助其前行,阻力促其强大。尽管出现了很多逆流、险滩,但经济全球化方向从未改变、也不会改变。历史反复证明,对抗不仅,而且会带来灾难性后果。搞保护主义、单边主义,谁也保护不了,最终只会损人害己;搞霸权霸凌,更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我们要顺应历史大势,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以信心、勇气、担当回答时代课题,作出历史抉择。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世界面临的挑战需要各国人民、携手应对。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始终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坚定信心、勇毅前行,我们就一定能在应对危机中获得进步,在战胜挑战中走向辉煌,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选项中,与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C.这次军事行动,拔掉了陕北地主豪绅安在千佛山的一根钉子。
D.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与非常重视“实”的中国农民不同, ① 。他们认为,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
“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 ② ,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诗也如此,诗要沉着,要空灵,更要有言外之意,才能拥有韵外之致的醇美。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横亘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
亭在园林中有着独有的地位。亭子是实用的,它可以供人休憩。亭子又在园林中, ③ ,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成为一个整体。而更重要的是,亭子是为人的心灵所特别设立的景观,古人所说的“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就是就此而言的。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六、整本书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21.《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大观园里的公子小姐们结成了诗社,并各自取了别号,请写出下列别号对应的人物。
(1)稻香老农——
(2)潇湘妃子——
(3)蕉下客 ——
22.《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信口开河讲了一个雪地里女孩儿抽柴草的故事,没讲完,是谁寻根究底询问( )
A.林黛玉B.薛宝钗C.贾宝玉D.史湘云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三学生李行每天把身患肌无力的好友背上教学楼。同学们认为大家可以轮流背,不能辛苦了他一个人;父母劝他做好事应该有度,因为毕竟高三了。李行说:“我们是好朋友,背得动,就我来背吧。”后来,媒体来了,荣誉来了,赞美堆成了山,他不敢请假不敢犯错,不再感到快乐,同学们也觉得他不再可亲。他陷入了纠结之中。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情,对李行面临的困境,你有什么样的体验和看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D 2.B 3.C 4.C 5.①既然大地是球形,那么水面一定是球形。但是浑天说认为大地是球形,水面却是平的。因此,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不能成立。②水火是不相融的,要么火被水浇灭,要么水被火烧干。但是浑天说认为作为大火球的太阳反复穿水而过。因此,这种违背常识的说法是错误的。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以地球为中心的核心理论”错,浑天说的核心理论是“球中套球”,文章最后说浑天说“有地心说的味道”,不能表述为浑天说“以地球为中心的核心理论”;另外,浑天说占优势是因为“它同天象观测较为一致”。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A.“又有本质不同”错,由“古埃及人设想宇宙像一个箱子,稍凹的箱底是大地,箱盖是天”“古巴比伦人认为天像个圆罩,地是个圆形平面”“在中国古代各种宇宙理论中,盖天说最早始于周代,主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可知,“古埃及、古巴比伦对宇宙的认识与中国古代对宇宙的认识”没有本质的不同。
C.“可见当时的数学运算已经非常发达”错,夸大其词。原文是“《周髀算经》说天穹与大地的中央都比四周高六万里,天与地相距八万里,可见天的曲率与地的曲率相同……这在‘圆则俱圆’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可见,“当时的数学运算已经非常发达”的说法夸大其词,且“八万里”的数据不是数学运算的结果。
D.“把天比作鸡子”错,根据“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可知,“浑天如鸡子”中的“浑天”是包含着天和地的一个系统,不是单指“天”。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可直接印证‘圆则俱圆’的原则”错,“圆则俱圆”的原则指的是盖天说中对天地认识的一个进步,即天如果是圆的,那么地也是圆的,这种认识体现了宇宙的和谐。而华蘅芳的诗句虽然提到“识地圆”即知道地是圆的,但它不能直接印证体现宇宙和谐的“圆则俱圆”的原则。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盖天说认为大地由直变曲”错,“由直变曲”是新旧盖天说主观认识的一个变化,不是盖天说认为大地客观的变化;“浑天说认为地球浮在水上”并不是相对于盖天说的一个进步。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逻辑悖论的能力。
根据“许多浑天说者也不得不承认,虽然大地是球形的,但水面还是平的”,和“若大地为球形,则水面也应当是球形”分析,既然大地是球形,那么水面一定是球形。但是浑天说认为大地是球形,水面却是平的。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因此,这种说法不能成立。
根据“既然天球的下半部盛满了水,那么天体运转到水平线以下时,就要在水中通过了。太阳是个大火球,怎么能穿水而过”分析,水火是不相融的,要么火被水浇灭,要么水被火烧干。但是浑天说认为作为大火球的太阳反复穿水而过。这显然违背了生活常识,因此,这种逻辑是错误的。
【答案】6.D 7.C 8.①课内文段主要通过细节描写,连用几个富有动作色彩的词“瞧”“伸”“抓”“塞”,表现出玛丝洛娃对金钱的职业化的贪婪与灵魂的堕落;②选文部分在使用动作描写的同时,更主要的是通过使用描摹状态的副词“惊奇地”“默默地”来表现她由照片引发的痛苦回忆和心灵上的触动。 9.①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同他握手,她的脸涨得越发红,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情:拘谨、羞怯。由这种羞耻感可以看出她那颗禁锢得近乎麻木的心出现了新的变化。②由文中照片对“这边”与“那边”的误解而引发的对过去的回忆,让她的脸上再次泛起了红晕。这也表现出过去生活的甜蜜和痛苦的记忆已经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心灵。③对孩子哭声的不安和关注,说明她内心深处沉睡、蓄积已久的善良与母爱已被唤醒。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是因为她在那边让人不堪的牢狱生活被自己曾经喜欢的人提及,使自己很难堪”错,对玛丝洛娃脸上泛起红晕的原因解释有误。玛丝洛娃脸红并非因为“那边让人不堪的牢狱生活被自己曾经喜欢的人提及”,而是玛丝洛娃曲解了“那边”的含义,误以为聂赫留朵夫指巴诺夫庄园、重提旧情,进而触发了她过去的记忆而表现出害羞的表情,因而脸红。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对聂赫留朵夫没有肖像描写,只有语言动作描写;“心意相通”错,由文章结尾“‘她身上起了什么变化?她在想些什么?她有什么感受?她是要考验我,还是真的不能原谅我?她是没法把她的思想和感受说出来,还是不愿说?她的心肠变软了,还是怀恨在心?’聂赫留朵夫问自己,却怎么也无法回答”可知,他并不了解她的想法。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人物形象及其描写手法的能力。
①课内文段主要通过动作的细节描写展现玛丝洛娃的内心世界。“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瞧”的是聂赫留朵夫手里的钱和典狱长的行动,她在等待时机;“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伸”“抓”“塞”几个动作一气呵成,动作越是敏捷,越能够体现出她对于钱财的贪婪,越是能刻画出她灵魂的堕落。总之,此段连用几个富有动作色彩的动词“瞧”“伸”“抓”和“塞”,表现出玛丝洛娃对金钱的职业化的贪婪与灵魂的堕落。
②选文文段则主要通过使用描摹状态的副词展现玛丝洛娃的内心世界。选文虽也使用“扬起”“瞅”“接”“插”的动词描写了人物动作,但更通过“惊奇地”“默默地”这些修饰词更能表现玛丝洛娃由照片引发的痛苦回忆和心灵上的触动。“惊奇地”表明她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能够把旧照片找来给她,她内心有震惊;而“默默地”则是因为这张照片引发了她的回忆,而那段回忆带给她巨大的痛苦。
9.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
玛丝洛娃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变化可以体现在神态、动作的外在表现上,可在文章中找到这些文句,分析概括。
①这次聂赫留朵夫见到玛丝洛娃的时候,她先是“一看见聂赫留朵夫,脸刷地红起来”,接着“迟疑不决地站住,然后皱起眉头,垂下眼睛,踏着走廊里的长地毯快步向他走来”,然后是不想同他握手,但后面又“向他伸出手,她的脸涨得越发红了”。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活动“他料想她今天的心情同上次一样。但今天她完全不同,脸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情:拘谨,羞怯……”,玛丝洛娃出现了拘谨、羞怯的新表情,可见她近乎麻木的内心出现了新的变化。
②当聂赫留朵夫把照片给她,并且询问她在这里的生活,说“我很替您高兴。总比那边好一些”,玛丝洛娃的表现是“‘‘那边’指什么地方?’她问,顿时脸上泛起了红晕”,“泛起了红晕”因为对“这边”与“那边”的误解触发了她对过去的记忆而表现出害羞的表情,可见过去生活的甜蜜和痛苦记忆触动了她的心灵。
③“病房里不知怎的喧闹起来。传来孩子的哭声。‘他们好像在叫我’她不安地回头望望说”,玛丝洛娃“回头望”的动作和“不安”的神态,表明她关心病房里的孩子,内心的善良和母爱已被唤醒。
【答案】10.CEG 11.A 12.B 13.(1)王兰泉称赞他和气友善、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有儒者的气度,文章的名气尤其被天下人看重。
(2)希望进入这所府学学习的读书人,完全遵循程朱之法,把朱氏之学作为学习的对象,不要学习其他学说。 14.①姚鼐任安庆巡抚,正逢安庆府学年久失修,破败不堪。
②时值天下太平、学校大兴。
③姚鼐想推崇天子崇尚教育之心,遵循朱子、黄勉斋的旧训。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望溪先生的文质常以理性取胜,刘海峰以才华取胜,学识上或许赶不上(望溪先生);姚鼐先生则是理性与文采兼具。
“海峰”作主语,“胜”作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前后分别断句,所以在C、E处断句;
“先生”作“则理与文兼至”的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在G处断句。
故选CEG。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名是他人称呼时用,字自称用,也供同辈或长辈称用”错误。一般来说,名用来自称,也供同辈或长辈称呼用。字以表德,他人称呼时用字,表示尊敬。
B.正确。
C.正确。
D.正确。句意:这难道不是当今的祸患吗?/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但他在学识上可能比不上姚鼐”错误。根据原文“望溪之文质恒以理胜,海峰以才胜,学或不及;先生则理与文兼至”可知,刘海峰学识可能比不过方苞,姚鼐的文章则是理性与文采兼具。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蔼然”,和气友善;“弟”,同“悌”,指友爱兄弟,“孝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气象”,气度;“而文名尤重天下”,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2)“诸生入是学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入是学诸生”;“一”,完全;“迁”,改变;“异说”,其他学说。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根据原文“安庆府学,历代屡有损坏修复。今某来抚此土,又值其年久功敝,乃合官民计量,出财而修之”可知,姚鼐任安庆巡抚,正逢安庆府学年久失修,破败不堪。
根据原文“吏民请志其事,余幸当海宇清晏、庠序大兴之日,临勉斋之旧治”可知,当时时值天下太平、学校大兴。
根据原文“余仰企勉斋道德,而渺不可追,惟近推圣天子崇教之心,而远循朱子勉斋之旧训。愿诸生入是学者,一遵程朱之法,以是为学,毋迁异说”可知,姚鼐想推崇天子崇尚教育之心,遵循朱子、黄勉斋的旧训。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先生名鼐,字姬传,一字梦谷,祖上为桐城的姚氏一族,是端恪公姚文然的玄孙。姚鼐幼时家中贫困,身体瘦弱多病但爱好读书。四库馆开设后,刘文正公、朱竹君学士都推荐先生(参与编撰),他于是担任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书籍编成,应当评议纂修官员的升职问题。刘文正以御史身份推荐了他,已经记下了名字。适逢文正去世,姚先生就请求回乡奉养老人。
回归故里后,他先后主持了梅花书院、钟山书院、紫阳书院、敬敷书院的各种讲席,前后共有四十年。先生所到之处,士子们把能到先生门前拜问他作为荣幸。他与人谈论,终日不烦,但不可以用浅陋庸俗的问题冒犯他。有人前来求问,他一定竭尽诚意告诉那人,提携才俊如恐不够。即使是学术上与先生见解不一致的人,见到先生后也都觉得他亲切和蔼,令人信服。纪晓岚撰写《四库书目录》,多有诋毁宋儒之言,先生直接斥责其态度轻率。先生形貌清瘦,神采清秀超越,淡泊荣誉和利益,有超凡脱俗的志向。王兰泉称赞他和气友善、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有儒者的气度,其文章的名气尤其被天下人看重。礼恭亲王逝世,临终教诲家人说一定要请姚先生来作家传。自从望溪先生方苞凭借文章称誉天下,上接归有光,推崇做文章的正道,刘海峰又接续其后。评论者说:“望溪先生的文质常以理性取胜,刘海峰以才华取胜,学识上或许赶不上(望溪先生);姚鼐先生则是理性与文采兼具。”三人祖籍都是桐城,所以世人有的称他们为“桐城派”。
(节选自《清先正事略选·卷一》)
材料二:
安庆府治,开始于南宋嘉定年间,是黄勉斋先生营建的。这府学的兴建,也是从黄勉斋先生开始的。颂扬我历朝皇帝统治天下的功绩,用朱氏之学教导士人,而勉斋先生,是朱熹的得意弟子。他担任安庆郡的郡守,用朱氏之学教育一方之人。虽然当时他主持江、淮一带政务,军务繁忙,不能最终完成他的志愿,但是他的用意可以引人深思。
过去和朱熹同时代的,有象山、永嘉的学说,这些学说纷纷出现,百家争鸣。到了明朝有阳明学说,阳明学说以象山之说为本源,这些人都有超出他人的卓著的才能,但是仍然不免犯下贤明之人的过错。等到他们的学徒们沿用这些学说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就有了猖狂胡乱的行为,成为世间的大祸患,这才知道朱子学说的高明啊。近来阳明之说渐趋衰落,但异道邪说又兴起。求学之人稍有志于勤学、效法古人的美德,就争先恐后地追逐考证训诂,自名为汉学,穿凿琐屑,驳难繁杂。他们的行为远远比不上象山、阳明,他们的见解更低于永嘉学说,但他们却总敢诋毁朱氏之学,这难道不是当今的祸患吗?
安庆府学,历朝历代多次损坏修复。现在我来到这儿担任巡抚,又逢它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于是召集官民商量计议,拿出钱财修缮它。从嘉庆十三年某月起工,至次年某月完工,用银一万几千几百两。门庑、台阶和旁边附祠,没有不修整的。官吏百姓请求记载这件事,我有幸遇到天下太平、学校大兴之日,来到黄勉斋先生以前的府治。我仰望黄勉斋先生高尚的道行,但这已是邈远不可追赶的了,只有于近推崇天子崇尚教育之心,于远遵循朱子,黄勉斋之旧训。希望进入这所府学学习的诸生,完全遵循程朱之法,把朱氏之学作为学习的对象,不要学习其他学说。至于那些修建兴革方面的琐碎的事情,就不值得记载了。
(节选自姚鼐《安庆府重修儒学记》)
【答案】15.C 16.①本首诗借物喻人,写丹桂的香和形,寓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才。②写丹桂不畏寒霜、不惧寂寞,不允许普通鸟儿在树上留宿,寓指人才风骨高洁,孤傲,不随波逐流。③写丹桂芳香高直,可用来作椽梁建屋,寓指人才品行正直,硬直不弯。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但并非栋梁之材,提醒统治者使用这类人才时要慎重”错误。从“纵非”“犹胜”可看出作者对“芳直丹桂”之才是肯定,选材最好选德才兼备的栋梁,但退而求其次选“芳直丹桂”之才也未尝不可。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手法及情感的能力。
本首诗借丹桂喻人。
“四时香馥馥。花团夜雪明,叶剪春云绿。风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意思是“丹桂一年四季都香气浓郁,花朵像夜晚的白雪般明亮,叶片像春云般碧绿。临风的身影水一样澄澈,带霜的枝丫洁净如玉”,据此看出,诗句描写丹桂的外在特征,以丹桂四季芳香花叶美丽,寓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才。
“独占小山幽,不容凡鸟宿”的意思是“独自占领小山的清幽,不许庸俗的鸟儿停歇”,以丹桂清雅如玉不容凡鸟栖息,喻指人才孤傲、不随波逐流的高尚节操。
“重任虽大过,直心终不曲。纵非梁栋材,犹胜寻常木”的意思是“丹桂虽然担负的责任很重,正直的性格却从未改变;虽不一定能做栋梁,然而,因为硬直不弯的性格,总比那些普通寻常的树木要强得多”,写丹桂芳香高直,可用来作椽梁建屋,寓指人才品行正直,硬直不弯。
17.【答案】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克己复礼为仁 不霁何虹 千里澄江似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须、樽、惟、己、霁、澄、练。
【答案】18.命运与共 于事无补 同舟共济 19.C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是说世界190个国家乘坐在一条大船上,比喻各个国家的命运是捆绑在一起的,必须互相帮助和支持,共渡难关,可填“命运与共”。命运与共:形容有相同的利益和命运,需要相互支持和合作,共同前行。
第二空,语境是说对抗的副作用,比“灾难性后果”略轻,指对解决矛盾冲突没有益处,可填“于事无补”。于事无补:指对事情没有什么益处,常用来表示所做之事对真正需要完成的事情没有帮助。
第三空,主语是“各国人民”,后面是“携手应对”,语境是说各国人民应该同心协力战胜困难,可填“同舟共济”。同舟共济: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喻体“惊涛骇浪”来喻指全球性危机带来的“起伏”或“波动”。
A.借代。用擅长酿酒的“杜康”这个人物代指“酒”。
B.拟人。“低唱”“弹琴”赋予“油蛉”和“蟋蟀”以人的行为与动作。
C.比喻。以喻体“钉子”来比喻不易消除的阻碍。
D.借代。用“袁世凯”代指印有袁世凯头像的货币。
故选C。
20.【答案】①中国艺术家更重视虚 ②不仅要看画面上的东西 ③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写“与非常重视‘实’的中国农民不同”,后文写“他们认为,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此处是说中国艺术家更重视“虚”。所以可填“中国艺术家更重视虚”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从后文“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可知,此处所填句子和后文形成递进关系,应是“不仅……而且……”,这里可填“不仅要看画面上的东西”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根据后文“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成为一个整体”可知,此处是说亭子对周围的景色有收摄整体的作用,这里可填“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之类的内容。
21.【答案】 李纨 林黛玉 贾探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以及积累文学常识的能力。名著阅读考查,考点大多落在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主题理解上,能力层级多为“识记”。题型多采用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考生只需要在平时多“识记”基本的名著知识,了解名著的名段名角即可。“稻香老农”,是《红楼梦》中人物李纨在诗社里的别号。李纨道:"极是,何不大家起个别号,彼此称呼则雅。我是定了'稻香老农',再无人占的。"李纨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在大观园中她的住所名为稻香村。这也反应了李纨一惯的低调作风。“潇湘妃子”,即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号。在原著"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一回中,大观园中姐妹起了诗社,众女儿各起别号,黛玉号为"潇湘妃子"。曹雪芹为黛玉起这个名号,大概与娥皇女英的故事有关,以泪洒斑竹的娥皇女英象征黛玉的悲惨命运。“蕉下客 ”是探春在诗社的别号。
22.【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情节、人物的把握能力。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题目是“村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刘姥姥给贾母讲了个抽柴火的故事,不巧贾府失火了。灭过火后,贾母觉得这个故事不吉利,就不让刘姥姥再继续讲这个故事。宝玉因一直惦记着抽柴的小姑娘,便询问刘姥姥接下来故事讲了什么。刘姥姥随口就编出,对方是祠堂里供奉的小姐。见女孩就怜惜的宝玉,在听说小姐的庙已破旧不堪后,马上命茗烟前去寻找,希望帮助对方。结果,茗烟寻了一天,也没有找到刘姥姥说的寺庙。宝玉听后骂茗烟没有用,并打算改日再去寻找。
可见寻根究底询问的正是贾宝玉。
故选C。
23.【答案】例文:
行走在荆棘之上,你我皆平凡
身为一名高三学生,李行每天背好友上教学楼,这本是一件平凡的小事,李行乐意,他的好友也得到了方便。可是,堆成了山的荣誉和赞美反而成了他的心理负担。究其原因,是这些外在的嘉奖让李行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不敢再轻易犯错。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圣明如孔子,也会有失意、彷徨的时候。李行的纠结源于他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堵墙,而李行正不断将他的这一堵墙越筑越高,直到把自己的内心完全包裹起来,处于一种极端排外的状态。而他本不必像现在这般纠结,因为我们不必去追求成为造福人类的善人和天才的殉道者,那毕竟只占少数,我们只需要成为我们自己,一个可以犯错、能对社会做出一点贡献的平凡人。
以一颗淡然之心去面对外界的评论,不管是赞扬还是批评。
李行的心受外界的影响之大,在于他还没有能够形成自己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因而容易被别人的话语左右。练就一颗宠辱不惊的心,正是他在今后的日子里需要学习的。同样引起社会轩然大波的还有黄国平的博士论文,他在《致谢》部分写道:我走了很久的路,才将这份博士论文送到你面前。他表示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别人做一点事是很美好的。朴实的话语,我们看到了他一路走来的不易,也体会到了他的真情,大家都衷心祝福他的未来。然而他并没有因外界的赞扬而迷失自我,依然潜心于他的科学研究。这种宠辱不惊的心态难道不是你我所需学习的吗?
就像同学们所认为的那样,大家可以轮流背,不至于让他一个人辛苦。我们每个人虽然都是平凡的,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点点星光,也可以汇聚成灿烂的星河。杂交水稻的成功,背后是袁隆平及其团队无数次的试验与田间调查;青蒿素的发明,背后是屠呦呦及其同伴无数次的提取,失败,再提取……这些造福人类的成果都不完全归功于个人,而是集体的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值得关注的一点是这些研究成果的背后也都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与试错。失败与犯错乃人之常情,我们不必花费过多时间与精力在这个问题上纠结,使自己处于精神内耗之中。在此我送你一句话:但行好事,无愧于心。
行走在荆棘之路上,你我皆平凡。愿你我能像鲁迅先生所追忆的刘和珍一般,常常微笑着,却拥有为时代发出怒吼的勇气与热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讲述李行做好事陷入“尴尬境地”的事件,曾经是快乐地帮助他人,现在由于媒体、荣誉、赞美而感受到压力,变得不快乐了。在这个事件中,涉及多方关系,一、李行和患病同学——好朋友;助人与被助。二、李行和其他同学——被建议者和建议者;被感觉者和感觉者。三、李行和父母——被劝说者和劝说者;被担忧者和担忧者。李行既是整个事件的主动者,也是被动者,他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影响并决定着事件的结局。
我们可以从不同人物角度分析这个事件。从李行角度,帮助患病同学的原因:关系亲密,是好朋友;力所能及,背得动。可见,李行的行为是自然的,符合人之常情,没有功利性。变得“不快乐”的原因:被过度关注,“媒体来了,荣誉来了,赞美堆成了山”,发乎情性自然的“助人为乐”有被道德绑架的风险;自我要求提高,“不敢请假不敢犯错”,刻意做与“赞美”相匹配的完美的人,让自己的行为变得不自然。从其他同学角度,建议李行的原因:出于关爱,“不能辛苦了他一个人”;可以合作,大家轮流背。对李行的感觉发生变化的原因:相处体验,李行由自然变得刻意。从父母角度,劝说李行的原因:出于对孩子的担忧,怕影响学业,“毕竟高三了”;出于成年人的理性,“做好事应该有度”。根据以上分析,李行的“纠结”是材料的关键点。他开始是自然且坚定的助人为乐者,同学的建议和父母的劝说未能动摇其助人的决心。他变为“纠结者”的原因复杂:“媒体来了,荣誉来了,赞美堆成了山”,这是重要的外因;对同学、父母的建议缺乏全面思考和合理接受的意识,对助人为乐的行为缺乏更理性的认知,对来自外界的评价缺乏自我解绑的意识和能力,囿于“聚光灯效应”,甚至自我绑架等,这些是重要的内因。
题干中,“这样的事情”,提示考生分析材料事件的本质及特征,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你有什么样的体验和看法”,提示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体验发表独立见解。因此,可在对材料整体思考的基础上,从李行的表现以及家长、其他同学、媒体等角度进行评价,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从媒体角度,如“营造健康舆论环境,让美德之树常青”“与其‘捧杀’,不如‘静观’”“与其助推私欲,不如成人之德”等。从李行角度,如“合理考虑他人建议,从情走向理”等。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莫让“评价”成“绑架”。接下来分析原因,堆叠如山的荣誉和赞美让人“骑虎难下”,以至丧失了善行本身的纯净,使行善者变得痛苦与纠结。再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从个人角度而言,应该坚持我就是我,无论外在评价如何,我只愿无愧于自己的灵魂就行;同时从媒体角度而言,初衷是为了宣扬善行,然而没有激发更多的善,反而让行善之人苦不堪言,媒体工作者当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宣扬。
立意:
一是莫让评价成“绑架”。
二是让行善更有温度。
三是别让行善有负担。
四是调整自己,轻松生活。
五是行善为大道,信安何足道。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云南省大理市下关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语文期中试卷docx、语文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云南省大理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云南省大理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云南省大理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一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4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