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2 诗两首诗两首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2 诗两首诗两首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建议,教学设计,六小节怅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学建议
1.反复诵读
2.该课可以用两条线贯穿全课:一是从掌握节奏、理解内涵、把握情感三个层面理解欣赏诗作;二是在理解诗作艺术手法、主旨情感对基础上对诗歌做出创意解读和个性化解读。
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虽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一些现代诗歌,但较之古典诗词对现代诗歌仍然并不熟悉。基于《沁园春 长沙》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品味诗歌意象的方法,一定程度上能理解“景物——意境——情志”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艺术美。
2.通过掌握意象把握意境的营造。(重点)
3.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体会徐志摩对“爱、美、自由”的追求。(难点)
(三)教学方法
1.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四)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第一课时 《雨巷》
1.导入
有些诗篇注定会成为经典,有些诗篇注定被人传颂。戴望舒笔下那悠长的“雨巷”,那“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不知牵系了多少人的绵绵惆怅;徐志摩在那风景旖旎的“康桥”轻轻挥手低吟“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不知牵系了多少人的淡淡哀伤。求美的心灵才可能写下至美的笔触,戴望舒和徐志摩,无疑都是内心洁净的求美之人。
2.诵读诗作,美读入境
3.小组合作,梳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
(1)学生就字词质疑,学生相互解答,教师作修正和补充
内容参见“语言积累与运用”板块“重点字词”部分。
1.字音
彷徨(páng huáng) 寂寥(liá) 彳亍(chì chù) 惆怅(chóu chàng)
颓圮(pǐ) 青荇(xìng) 浮藻(zǎ) 长篙(gā) 漫溯(sù)
斑斓(lán) 笙箫(sheng xiā)
2.重点词语
(1)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
(2)寂寥:寂静;空旷。
(3)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
(4)惆怅:伤感;失意。
(5)凄清:清冷;凄凉。
(6)凄婉:哀伤;(声音)悲哀而婉转。
(7)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8)颓圮:坍塌,毁坏。
(9)作别:分别,分手。
(10)斑斓:灿烂多彩。
(2)师生共同探讨诗歌的节奏和读法,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初步感受意境美
4. 捕“象”会“意”,品“境”悟“情”
引导学生捕捉意象,把握特征,由景及意,概括意境,初步推断诗情。
明确:
第一小节
—————————— 丁香姑娘
初寻(凄迷郁结)
雨巷 寂寥悠长
“我” 孤独彷徨
第二、三小节
探求(迷离哀伤)
——————————
雨中丁香 哀怨彷徨
丁香姑娘 彳亍丁香 凄清惆怅
——————————
欣喜(飘渺灵动)
第四小节
丁香姑娘 梦幻丁香 凄婉迷茫
第五、六小节怅惘(萧索凄清)
——————————
丁香姑娘 丁香渐远 静默颓靡
丁香消散 太息惆怅
第七小节——————————
再寻(凄迷郁结)
丁香姑娘
雨巷 寂寥悠长
“我” 孤独彷徨
丁香姑娘:清雅、凄美、缥缈、哀怨
诗情:初寻 —— 探求 —— 欣喜 —— 怅惘 —— 再寻
5.小组合作探究,体悟诗作艺术特色
内容参见“文本解读”板块“写作特色”部分。
1.《雨巷》
(1)全诗采用象征手法,描绘江南小镇“雨巷”的图景,诗中的“雨巷”、“独行者”及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无不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共同构成具有象征性的意境。
(2)其另一写作特色就是富于音乐性,全诗旋律回荡,节奏流畅,一韵到底,韵律和谐,停顿分明。
(3)诗中还运用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形成回环往复的旋律,乐感宛转悦耳。
明确:
象征手法
回环叠唱
6.拓展延伸,探究诗作主旨,完成个性解读
问题探究一:对于《雨巷》,有人认为它是一首爱情诗,有人认为它是一首理想诗。你是怎样认为的?
教师参考:
观点一:基于诗歌本身的象征手法运用,我认为两种解读都不无道理。这首诗为我们呈现了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寥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心中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而这姑娘却与我擦肩而过,转瞬即在小巷的尽头消逝。这首诗写得朦胧恍惚,虚虚实实,没有清楚地展现“我”的无限心事。似乎在期待、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确是那样的遥远和渺茫。
观点二:《雨巷》是一首爱情诗,更是一首理想诗。从文本表层意思看,我们完全可以把诗的情感归结为对“姑娘”的朦胧的爱情,但如果仅止于此,未免对本诗的象征主义风格解读过浅显,并有悖于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原则。这首诗表面在写诗人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实质表达了作者陷入人生苦闷时的彷徨心情,诗中可遇而不可及的“姑娘”代表了诗人追求而又幻灭的理想。
观点三:《雨巷》抒发的是戴望舒的理想和追求。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一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代表着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7.课时作业
(1)回顾诗作,体会象征艺术手法;
(2)拓展阅读“雨巷诗人”戴望舒的作品。
第二课时 《再别康桥》
1.导入
戴望舒笔下那悠长的“雨巷”,那“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绵绵惆怅,不管这“丁香姑娘”象征何物,志美的笔触都折射出诗人至美的心灵。同样,徐志摩在那风景旖旎的“康桥”轻轻挥手低吟“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不知牵系了多少人的淡淡哀伤,无疑都是内心洁净的求美之人。
2.诵读诗作,美读入境
3.小组合作,梳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
(1)学生就字词质疑,学生相互解答,教师作修正和补充
(2)师生共同探讨诗歌的节奏和读法,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初步感受意境美
4. 捕“象”会“意”,品“境”悟“情”
引导学生捕捉意象,把握特征,由景及意,概括意境,初步推断诗情。
明确:
西天之云 飘然离去 别绪
河畔金柳 柔美浓烈 欢喜
康河水草 快活悠然 艳羡
榆阴清潭 恍惚迷离 眷恋
星辉寻梦 沉静斑斓 迷恋
夏虫沉默 凄冷孤寂 失落
悄悄如我 飘然离去 凄婉
作别康桥 感伤落寞、珍惜眷恋、无奈决绝
5.小组合作探究,体悟诗作艺术特色
内容参见“文本解读”板块“写作特色”部分。
明确:
“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再别康桥》
(1)别出心裁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2)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七节诗几乎就是七幅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水底的“青荇”,榆树下的(长满浮藻的)清潭等等。而且通过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使每一幅画面都具备了动态,给人以立体感。
(3)表现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6.拓展延伸,探究诗作主旨,完成个性解读
离别是中国诗歌里永恒的主题,“西出阳关无故人”是豪壮之别,“相见时难别亦难”是苦涩之别,“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是哀伤之别,你怎么评价徐志摩与康桥的离别,并说明理由。
明确:
清新飘逸的离别: eq \\ac(○,1)别离对象
eq \\ac(○,2)氛围营造
eq \\ac(○,3)意象选取
7.课时作业
(1)背诵诗作
(2)拓展阅读徐志摩的作品。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 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知能对标,课文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学习任务三:穿越时空,感受劳动之美》名师单元教学设计(1课时),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