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必修1 语文 人教课标《第二单元检测》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35443/0-173457420689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 必修1 语文 人教课标《第二单元检测》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35443/0-173457420692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 必修1 语文 人教课标《第二单元检测》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35443/0-173457420695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 必修1 语文 人教课标《第二单元检测》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 必修1 语文 人教课标《第二单元检测》,共18页。
过综合-《单元巩固检测》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B. 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C. 中国古代艺术家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哲理性感受和领悟,这是比西方艺术的高明之处。D. 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体验这种意味之中。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文采用了正反对比一种论证方法,阐述了中国艺术在意境方面的追求。B. 文章第一段通过对意境和意象的分析,主要阐释了意境的特殊规定性特征。C. 作者以杜甫和王维的诗为论据,是为了论证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的不同。D. 文章运用比较手法,论证了意境的特征,尤其强调了意境在不同艺术作品中的表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B. 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时空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C. 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会恰恰相反。D. 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5分)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大风刮过邢永贵这是一定要在春天里刮起的大风,它一定要从残雪上面,从还没有从枯草下面伸出脖子的草芽上面,从我们还在 不断往外抖落寒气的身体上,刮过去。它要刮过去,比任何一场风讲信用,比任何一场风猛烈,比任何一场风彻 底,也比任何一场风更像风。可是大风在没有变成大风之前,我只能叫它风。 此刻,风从我身旁起步。 风从我脚下启动脚步。我脚下的大地开始不安起来,我从不怀疑脚下的大地对风有所谓恐惧,不会的,大地要比 我们的内心沉稳得多。这是大地在抗拒风的诱惑。风用远方向此地,用多维向二维,用轻向重,用抽象向具体发 出了邀请。大地终于动摇了,在二月的风里,大地微微颤动着,在宇宙里,它一定像一个刚刚点火的发动机。它 的能量不是来自燃料,而是来自风热情的手臂。 风当然是有手臂的,它先绅士一样向大地做出了邀请,之后,它又像调皮的小孩子一样挥动起了手臂。它的手臂 摇动了地面上的草茎、麦苗,摇动了马的鬃毛和墙上的枯草。风用手一遍遍摸过大地,去秋落下的树叶,不知什 么时候丢掉的纸片,都随着风的方向去了。风用一只看不见的手把它们紧紧攥住,牢牢地掌握在手心里。这些我 们无从把握的事物,总有能把握它们的力量。风就是其中之一。 风从我脚下起步以后,开始还是中规中矩的,它只是在我的身边走动。但很快它表现得焦躁起来,它加快了脚步, 想要离开我,去寻找新的栖所。我能说什么和做什么呢?我什么也不能说,什么也不能做,因为它是——风。它 要是蜗居于一隅,它就不是风。风是自由的,飘逸的,它也是散漫的,不受羁绊的。风向往着天空,风要从一个 新的高度上打量这个它不可理解的世界。 风开始高出地面,高出麦地,高出马背,也高出了墙头。风的脚还在地面上,可它的身子已经在空中了。风变得 粗大,风也开始伸长,风要用自己的身体让世界更充实。风并不认为吹动一根牛毛比撼动人心更容易。只要想做, 风从来都是一心一意的。风攀上了树梢,树梢颤抖起来。风越过墙头,追逐喧嚣不已的人们。风掀动人的衣襟, 它要让自以为是的人从内心惧怕。风要把自己吹进人的心里去。人们裹紧了衣服,关紧了门窗,从玻璃后面偷偷 地看风。风在乡村里驰骋,在高楼间巡游。风从来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风的眼睛无处不在。风在窃笑:那些躲在玻璃后 面的人们是多么的虚弱。 风用力拍门。风跑过房顶,晒在房顶上的草粪跟着跑动。风吊在电线上玩秋千,电线发出了“啾啾”的鸣叫,那 是恐惧并欢乐着的声音,每一个荡过秋千的人都深有体会。荡得越高,那种伴随恐惧而来的兴奋就越强烈。风在空中乱蹿,它已经像一个酒汉一样不可理喻。 此时,可以叫它大风了。大风,人们这样叫着,大风却没有答应。大风呼啸着奔驰,大风摇摆着转圈,大风猛然 间跌倒在地。大风的脾气终于爆发了。这个世界,没有谁可以与它对话。大风用脚蹭起一阵阵沙土,用衣袖鼓荡 着,撒向天空。这是大风的染料,世界此时已无法避免被它任意涂抹的命运。大地是黄的,天空是黄的,人的心 里也是黄的。 但大风显然不能满足这样的恶作剧。大风用手撕扯世界。它捅破硬撑着的窗户纸,折断已腐朽的树枝,刮翻行将 倒塌的建筑以及一切貌似强大实则脆弱之极的东西。大风降临,世界的虚伪和软弱被撕开。 大风把那些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这就成了悲剧。大风还把那些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那就不仅仅是喜剧了。那 些陈年的垃圾,那些已经忘却的伤口,那些不敢面对的丑陋,被大风一一抖落出来,摆在人们的眼前。看吧,善 于遗忘、习惯于遗忘、乐于遗忘的人们,看看你们这肮脏的、充满腐气和病毒的生活。 当大风吹过,人们才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它并不如美玉般浑圆,也不像铁板似的坚硬。它暗藏了许多肮脏,也掩饰了不少的空洞和虚弱。这是一定要在春天里刮起的大风,它一定要从残雪上面,从还没有从枯草下面伸出脖子的草芽上面,从我们还不断往外抖落寒气的身体上,副过去。它还要从我们的心里刮过去,带着冬的利刃,同时也带着春天的阳光。它要刮过去,比任何一场风猛烈,比任何一场风彻底,比任何一场风更像风,也比任何一场风讲信用。大风吹过,世界安静下来,大地春暖花开。(选自《西部散文选刊》,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第三段写风起时,大地开始不安,抗拒着风的诱惑,但在风的热情邀请下终于动摇了,以大地的变化来反衬风势的渐强。B. 文章倒数第四段中,作者借用鲁迅关于悲剧和喜剧的论述,并扩展其意义,巧妙地写出了大风刮过的两面性,丰富了文章内涵。C.文章倒数第二段并不是对首段的简单重复,而是通过增添内容、变化句式,更加鲜明地传递出了作者的一种理想,凸显了文章主旨。D.文中描摹的大风既指自然界之风,也指社会风气,作者希望人们能够经历一场春天的大风的洗礼,进而敢于正视过往的伤口与丑陋。5.本文中作者笔下的大风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6.有人说“诗性的语言与智慧的哲思是作者散文的显著特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2016-2020年中国海上风力发电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分析显示,目前我国是全球第四大海上风电国,占据全球海上风电8.4%的市场份额。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潜力巨大。据中国气象局测绘计算,我国近海水深5米到25米范围内50米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约2亿千瓦,水深5米到50米范围内70米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约为5亿千瓦。但是,我国海上风电仍处于起步阶段。从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核准建设至今,我国海上风电建设已有8年的时间了,到2015年底全国海上风电并网容量75万千瓦。与陆上风电发展相比,海上风电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产业自身技术层面的问题,包括机组技术、施工技术、输电技术、运维技术等,对它还是严重的制约。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面临建设难度高、发展经验不足的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开发商、施工方、设备制造商等各方面积极配合,通力合作,以务实的态度推动国家海上风电事业的发展。材料二2016年11月《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公布,国家要重点推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四省的海上风电建设,累计并网规模占全国规划规模90%,开工规模占比85%,同时积极推动天津、河北、上海、海南、辽宁等地区的海上风电建设。到2020年,全国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将达到10.05GW(1GW=10亿瓦),力争累计并网容量达到5GW以上。材料三我国海上风电设计更多受制于施工能力,大多是基于现有的运输船只、打桩设备、吊装设备等,设计一个相对经济、可行的方案。由于我国海上风电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的施工队伍,施工能力较弱,以至于在设计过程中优化空间较小。随着海上风电项目的开工建设,我国海上风电的施工能力将大大提高,施工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为设计优化提供更大的空间。根据海上风电市场的需要,未来将出现一大批以运行、维护为主的专业团队。为投资企业提供全面、专业的服务。此外,海上风电装备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等也将逐步建立完善。毫无疑问,在海上风电项目的逐步发展过程中,海上风电设计、施工等将累积丰富的经验,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也将日趋完善。材料四日前,江苏省加速发展海上风电,福建省也核准并开建了多个海上风电项目,其他沿海省市也开始展开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制定等前期准备工作。目前尚缺对全国海上风能资源的勘测和评价,因此,政府应尽快开展海上风能资源的勘测和评价工作,从全局出发对沿海省市因地部署发展任务。避免盲目投资,打造产业链,对包括海上风电在内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提供长期激励机制,给予企业实质性的经济支持。另外,尽管欧洲海上风电的自然环境和电网系统与中国有差异,中国仍然可以学习其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和投资融资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与中国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工程建设经验相结合,更好地指导之后的海上风电场建设及运营。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苏、福建加速发展海上风电,促使其他沿海各省也都开始了这方面的准备工作。B. 我国现阶段海上风电施工方案是相对经济的、可行的,因为它是依据现有设备和技术制定的。C. 欧洲海上风电的自然环境和电网系统虽与中国有差异,但中国仍然可以在许多方面借鉴其先进经验。D. 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相对而言不如陆上风电,主要是因为产业自身技术层面的问题大。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 我国近海5米到50米水深范围内70米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约为5亿千瓦,将来我国海上风电在全球海上风电市场份额的占比有望增大。B. 我国风电装机容量的增速虽然放缓了,但到2020年,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依然会达到10.05GW,并网容量也会超过5GW。C. 随着海上风电事业的发展,我国的海上风电装备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等也将逐步建立完善,相关配套产品也会不断出现。D. 政府给予企业的实质性经济支持,及其提供的长期激励机制,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海上风电发展,避免了盲目投资。9. 从以上材料看,我国海上风电事业想要健康发展,应做哪些方面的工作?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路隋,字南式,其先出阳平。父泌,字安期,通五经,端亮寡言,以孝悌闻。建中末,为长安尉。德宗出奉天①,弃妻子奔行在,扈狩梁州,排乱军以出,再中流矢,裂裳濡血。以策说浑瑊[jiān],召置幕府。东讨李怀光,奏署副元帅判官。从瑊会盟平凉,为吐蕃所执,死焉。时隋婴孺,以恩授八品官。逮长,知父执吐蕃,日夜号泣,坐必西向,不食肉。母告以貌类泌者,终身不引镜。贞元末,吐蕃请和,隋三上疏宜许,不报。举明经,授润州参军事。李锜欲困辱之,使知市事,隋怡然坐肆,不为屈。韦夏卿高其节,辟置东都幕府。元和中,吐蕃款塞,隋五上疏请修好,冀得泌还。诏可。遣祠部郎中徐复报聘,而泌以丧至,帝愍恻,赠绛州刺史,官为治丧。服除,摧隋左补阙、史馆修撰,以鲠亮称。穆宗立,与韦处厚并擢侍讲学士,再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每除制出,以金币来谢者,隋却之曰:“公事而当私贶[kuàng]邪?”文宗嗣位,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初,韩愈撰《顺宗实录》,书禁中事为切直,宦竖不喜,訾[zī]其非实,帝诏隋刊正。隋建言:“卫尉卿周居巢、谏议大夫王彦威、给事中李固言、史官苏景胤皆上言改修非是。夫史册者,褒劝所在,匹夫美恶尚不可诬,况人君乎?议者至引隽不疑、第五伦为比,以蔽聪明。臣宗闵、臣僧孺谓史官李汉、蒋系皆愈之婿,不可参撰,俾臣得下笔。臣谓不然且愈所书已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虽汉等以嫌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有诏擿[tī]贞元、永贞间数事为失实,余不复改,汉等亦不罢。进门下侍郎、弘文馆大学士。久之,辞疾,不听,册拜太子太师。明年病卒,年六十。(节选自《新唐书•路隋传》)[注]①德宗出奉天:指唐德宗因属下兵变而到奉天(今陕西乾县)避难。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谓不然/且愈所书己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虽汉等以嫌/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 误者/付史官刊定/B.臣谓不然/且愈所书己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虽汉等以嫌/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 误者付史官刊定/C.臣谓不然/且愈所书己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虽汉等以嫌/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 误者/付史官刊定/D.臣谓不然/且愈所书己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虽汉等以嫌/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扈狩,大臣随从皇帝外出打猎,文中指的是路泌跟随德宗皇帝到梁州去视察。B.幕府,军中将帅处理事务的地方,也泛指衙署;幕府中聘用的人员称为幕僚。C.明经,原义是通晓经学,后来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主要考查儒家经义。D.服除,服指丧服,古人在守丧期间要穿丧服,守丧期满后脱掉丧服称为服除。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路隋为人至孝,对父感情很深。他的父亲路泌跟随浑瑊在平凉会盟,被扣留后死在那里,路隋从母亲口中得知自己长得很像父亲,终身都不照镜子。B.路隋坚守气节,不畏上官困辱。他在担任润州参军事时,受到了上司李锜的刁难,被派去管理市场,他安然坐在肆中处理事务,坚决不向李锜屈服。C.路隋为官清廉,不收他人财物。他担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每次朝廷授官的诏令出来,有人向他赠送财物,他都以公事不受私赠为由拒绝了。D.路隋实事求是,修史态度严谨。他监修国史时,有人提出《顺宗实录》内容不实,他一方面为作者韩愈辩护,一方面根据事实指出错误并作了修正。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遣祠部郎中徐复报聘,而泌以丧至,帝愍恻,赠绛州刺史,官为治丧。(2)夫史册者,褒劝所在,匹夫美恶尚不可诬,况人君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 -15题。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14.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B.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看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C.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D. 作者在本词中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浪漫主义风格明显。15.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曹剔论战》中,曹列不让鲁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句,以月亮的变化喻人生不能长相厮守的无奈之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位于我国大西北腹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被沙漠包围,生态系统脆弱,长期处于荒漠化的威胁中。多年来,宁夏几代治沙人________,________用辛勤和智落锁住了漫天黄沙,构筑了一造道绿色屏障,创造了一个个绿色奇迹。黄沙滚滚不见路,跟着驼铃找宁夏。这是60多年前宁夏的真实写照。严重的沙害不仅严重成胁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还长期制约着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安全。过去,只要刮一场大风,上了房顶的沙子和沙漠连成一片,村民晚上回家可以沿着沙坡走上自家房顶。随着荒漠化的日益严重和沙漠的不断进逼,很多村庄甚至被迫数次搬迁。( )。在灵武市的黄河东岸,百余亩“天使林”“师生林”等公益林在阳光下________,与一片片、一坡坡幼林一起默默抵御着风沙的侵破。在这片万亩荒滩上植树造林的带头人是“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几十年来他带领宁夏白艾滩防风固沙林场工作人员一起战沙魔,营造了63万亩绿色屏障,阻挡住毛乌素沙漠向西侵蚀,创造了世界闻名的“白艾漳治沙路径”。从被迫抗争到主动出击,从“要我治沙”到“我要治沙”,从“老典型”到“新面孔”……在与沙漠的搏战中,不断涌现出的治沙人,建起了一片片绿色“长城”,改变了宁夏山川大地的面貌。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前仆后继 处心积虑 拔地而起 遥遥无期B.前赴后继 处心积虑 傲然挺立 遥遥无期C.前赴后继 弹精竭虑 做然挺立 经年累月D.前仆后继 弹精竭虑 拔地而起 经年累月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3分)( )A.严重的沙害不仅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还长期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安全。B.严重的沙害不仅长期制约着当地群众的生产安全和生活,还严重威胁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C.严重的沙害不仅严重威胁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还长期制约着当地群众的生活安全和生产安全。D.严重的沙害不仅长期威胁着当地群众生活和生产安全,还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宁夏治沙人没有屈服于困境乃至绝境B.面对困境乃至绝境,宁夏治沙人没有屈服C.宁夏治沙人对于困境乃至绝境没有屈服D.面对困境乃至绝境,宁夏治沙人没有被屈服20.下面是某学院的一则招聘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为满足我院招待澳大利亚学生的需求,打算招聘20名兼职对外汉语教师。收入从优。要求:英语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年龄35周岁以下,有对外汉语教学经验者优先。欢迎各位老师到我校高就。垂问电话:1234567891221.下面是企业职工职称评审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字。需提交的材料名称无需逐一列出。(6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老教授给学生们做了个测试。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一棵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同学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责,就说:“砍红松!”老教授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同学们有些疑惑,就说:“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老教授说:“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同学们一时不知该怎么选择。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就砍杨树;想微工艺品,就砍红松。”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有所感悟。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答案解析1. D A项,由原文“中国传统美学认为……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可知,“因而”前后的内容不构成因果关系。B项,由原文“比如古希腊雕塑家……非常完美”可知,“十分漂亮”说法错误。C项,“这是比西方艺术的高明之处”说法错误。文中作者没有将中西艺术水平进行高低比较的意思。2. B A项,说法不全面。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还有举例论证等。C项,“是为了论证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的不同”说法错误。其目的是论证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D项,“文章运用比较手法,论证了意境的特征”说法错误。应是举例论证。3. C C项,“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会恰恰相反”说法错误。西方艺术家追求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杜诗是写得逼真,故两者追求是一致的。4.A错在“反衬”,应该是以大地的变化正面衬托出了风势的变化。5.【答案示例】 ①自由飘逸,无拘无束,不受羁绊。②既中规中矩,又猛烈彻底,追求自我理想。③真实守信,一心一意,带给大地春暖花开。(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需要从原文中寻找有关描写风的特点的句子,然后进行概括提炼即可。由“风从我脚下起步以后,开始还是中规中矩的……去寻找新的栖所”可知,风具有既中规中矩,又追求自我的特点。由“风是自由的,飘逸的,它也是散漫的,不受羁绊的”可知,风具有自由飘逸、散漫不羁的特点。由“它要刮过去,比任何一场风猛烈……也比任何一场风讲信用”和“大风吹过,世界安静下来,大地春暖花开”可知,大风具有猛烈彻底、讲信用,让大地春暖花开的特点。6.【答案示例】 ①意象鲜明,语言生动形象。作者通过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赋予了大风生命的气质,让大风在富有灵动的语言中彰显出自己的个性。②情感含蓄。作者无一言直接表明心志,通过托物言志(象征)的表现手法,将自己对大自然、对社会、对人性的认识寄于大风的形成与结束中,耐人寻味。③内涵深刻。作者在诗性的语言中展示出大自然的热情与真实、动人与美丽,揭示出了人性的虚弱和社会的丑恶,表达了自己内心对平静世界的期盼和一种对世界像春天般花开满地的理想的追求。(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答形式美,可酌情判分)【解题思路】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采用拟人、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风刮过这一过程中风的显著特点;同时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赋予大风象征意义,借大风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社会、对人性的认识和思考。所以,本题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作答。7. A 强加因果关系。原材料中并无“促使”的表述。8. A B项,曲解文意。规模达到10.05GW、并网容量超过5GW只是力争要达到的目标。C项,错在“相关配套产业也会不断出现”,原文说的是“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也将日趋完善”。D项,未然与已然混淆。“实质性经济支持,及其提供的长期激励机制”尚未出现。9.【答案示例】 ①政府、开发商、施工方、设备制造商等各方面以务实的态度积极配合,通力合作。②努力建设专业的施工队伍和专业的运维团队,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③政府应开展海上风能资源的勘测和评价工作,从全局出发指导海上风电发展。④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与中国海上风电发展相结合。(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通读材料,从材料中筛选出“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面临……需要政府、开发商、施工方、设备制造商等各方面积极配合,通力合作”“我国海上风电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的施工队伍,所以施工能力较弱,以至于在设计过程中优化空间较小”“根据海上风电市场的需要,未来将出现一大批以运行、维护为主的专业团队,为投资企业提供金面、专业的服务”“目前尚缺对全国海上风能资源的勘涮和评价,因此,政府应尽快开展海上风能资源的勘测和评价工作”“尽管欧洲海上风电……中国仍然可以学习其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和投资融资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我国海上风电事业想要健康发展,应做哪些方面的工作。10. C “元和”为时间状语,且“愈所书已非自出”为完整句子,所以“元和”前面要断开,排除A项和B项。“者”是助词,“请条示甚谬误者”是指“请朝廷逐条指出明显错误的地方”,因此“者”后要断开,排除D项。11. A 文中的“扈赞”是路泌跟随唐德宗到梁州避难的委婉说法。【易错分析】 本题易误选C项,对文化常识不熟悉的考生可能会误以为“明经”是指“明代的经书”而误逃C项。12. D 指出《顺宗实录》错误的是朝廷,不是路隋。13.【答案示例】 (1)(朝廷)派祠部郎中徐复回访吐蕃,却带回了路泌的灵枢,皇帝怜悯他,追赠他为绛州刺史,由朝廷为他办理丧事。(大意3分,“报聘”“侧”各1分。)(2)史册,是奖励劝勉人的记录,平民百姓的美德和恶行尚且不能捏造,何况是对国君的是非呢?(大意3分,“褒劝”“诬”各1分。)【回归教材】 翻译文言文,可以回归课本,抓住重点实词和虚词进行翻译。比如(2)的“劝”是“劝勉、鼓励”的意思,可联想到荷子《劝学》的题目“动学”,这里的“劝”也是“劝勉、鼓励”的意思。【参考译文】路隋,宇南式,他的祖先起源于阳平。父亲路泌,宇安朝,通晓五经,端正诚实,不多说话,因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闻名,建中末年,路泌担任长安尉。德宗逃往奉天的时候,路泌丢下妻子儿女牵赴德宗所在的地方,陪同德宗在梁州避难,冲破叛军包围逃出梁州的时候,两次被乱箭射中,他撕下衣服包扎,衣服都被鲜血浸湿了。他用谋略游说浑瑊,被浑瑊征召到幕府。浑瑊向东讨伐李怀光的时候,奏请朝廷让他代理副元帅判官。他跟随浑瑊和吐蕃在平凉会盟,被吐蕃人抓住(当作人质),最后死在那里。当时路隋是个幼儿,因为父亲的恩荫被授予八品官。等到长大以后,路隋知道父亲被抓到吐蕃去了,日夜号哭,坐下来一定要面向西边,(吃饭的时候)不吃肉。母亲告诉路隋,他的相貌很像父亲,他为此终身都不再照镜子。贞元末年,吐蕃求和,路隋三次上疏朝廷认为应该同意吐蕃请和的要求,朝廷没有回复。他参加明经科考试考中,被授予润州参军事。李錡想刁难他,让他管理市场的事务,路隋安闲地坐在店铺里、不为(李錡的刁难)而屈服。书夏卿认为他气节高尚,征召他到东都幕府任职。元和年间,吐蕃前来通好,路隋五次上疏朝廷请求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希望父亲路泌能够生还,朝廷下诏同意了。派祠部郎中徐复回访吐蕃,(不久)路泌已死的消息传到京城,皇帝怜悯他,追赠他为绛州刺史,由朝廷为他办理丧事。丧期过后,朝廷提拔路隋担任左补阙、史馆修撰,路隋因为刚正坦诚而被人称道。穆宗继位后,路隋与韦处厚一起被提升为侍讲学士,两次升迁后担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每次朝廷授官的诏令出来,有人向他赠送财物,路隋谢绝说:“(我是为)公家做事,怎么能接受私人的赠送呢?”文宗继位后,路隋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身份,监督编修国史。起初,韩愈编撰《顺宗实录》,记录宫中的事情真切率直,宦官们很不高兴,就诋毁这本史书的内容不真实,皇上下诏让路隋校正。路隋进谏说:“卫尉卿周居巢、谏议大夫王彦威、给事中李国言、史官苏景胤都进言说重修是不恰当的。史册,是奖励劝勉人的记录,平民百姓的美德和恶行尚且不能捏造,何况是对国君的是非呢?议论的人以至于引用隽不疑、第五伦作比,来欺骗皇上的视听。大臣李宗闵、牛僧孺认为史官李汉、蒋系都是韩愈的女婿,他们不能参与修撰国史,让臣来落笔(修订)。臣认为不是这样。况且韩愈所记载的事情已并非自己的创制,而是元和以来沿袭至今。虽然李汉等人因此而有嫌疑,也不妨害公事。请朝廷逐条指出明显错误的地方,交付史官修正定稿。”朝廷下诏挑出贞元、永贞年间几件事与事实不符,其他的不再修改,李汉等人也没有被罢免。路隋被提升为门下传郎、弘文馆大学士,过了一段时间,他因病辞职,朝廷没有许可,又任命他为太子太师。第二年路隋因病去世,时年六十岁。14. B B项,“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概括不当,作者此时内心是愤懑、充满愁思的。15.【答案示例】 ①作者问妲娥“白发欺人”等词句,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②“直下看山河”“研去桂婆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每点3分,意对即可)【诗歌鉴赏】 这首词的上片,作者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姬娥:被白发敷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的桂树。作者运用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之间的矛盾。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进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年华已逝仍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离奇,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姿”,实际象征带给人民黑暗的种种势力,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总之,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艺术境界,还是从气象和风格看,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16.(1)夫大国 难测也 惧有伏焉(2)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每空1分)17. C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句中形容宁夏治沙人,一代接着一代治沙,没有“前面的人倒下了”的意思,故选用“前赴后继”更恰当。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此处在赞美宁夏治沙人,应用“殚精竭虑”。傲然挺立:形容高大挺拔,意志坚定不移。拔地而起:形容山峰、建筑物等陡然矗立在地面上。此处无“陡然”的意思,故“微然挺立”更恰当。经年累月:经历很多年月,形容时间很长。遥遥无期:形容离达到目标的时间还很长。句中只是强调经历的时间长,且如今宁夏治沙已取得显著成绩,故选用“经年累月”更恰当。18. D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存在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的语病:一是“威胁”和“发展”,“制约”和“安全”搭配不当,应为“威胁安全”“制约发展”;二是“不仅……还……”两个分句后的内容颠倒了,应该从微观到宏观,先说沙害对群众的生活和生产的威胁,再说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D项修改得最恰当。19. B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A、C两项,主语是“宁夏治沙人”,与上文回想过去严重的沙害的话题联系不够紧密,没有起服”的表述不当。比较而言,B项的表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最恰当。20.【答案示例】 (1)“招待”改为“接待”;(2)“打算”改为“拟”;(3)“收入”改为“待遇”;(4)“高就”改为“任职”;(5)“垂问”改为“咨询”。(每点1分)【解题思路】 “招待”“打算”“收入”等用语口语化,不得体。高就:放弃原来的工作,去担任地位较高的工作。不合语境。垂问:一般用于上对下。用在此处不得体。21.【答案示例】 企业职工提出申请并提交评审表等材料,交由科教股初审,未通过审查的职工重新准备材料提交申请。通过审查后递交县人事局复审,合格后交市中小企业局、人事局审核,通过后参加培训、考试,合格后发证并向社会公开。(6分)【解题思路】 本题的流程清晰明了,从递交材料到向社会公开只要按照次序清晰表述即可。图中需要注意的是“科教股初审”不合格者,需要重新提出申请,通过初审后再进入流程。22.【立意探索】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由此,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确定立意:①目的、目标和信念。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目的和目标,明确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做事不能盲目、随时变动,否则将一事无成。②人生重在规划。没有规划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关键在于规划。③明确所需,拒绝诱惑。人生有许多诱惑,要明确自己的所需,不能因诱惑而迷失自我。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