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讲义+课件+同步练习)
第2单元(单元测试)-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必修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单元测试)-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必修下册),文件包含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原卷版docx、第二单元单元测试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单元测试(必修下册)检测时间:60分钟姓名:_______班级:_______考号:_______总分: 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双调】蟾宫曲·箕山感怀卢挚巢由①后隐者谁何?试屈指高人,却也无多。渔父严陵②,农夫陶令,尽会婆娑。五柳庄瓷瓯瓦钵,七里滩雨笠烟蓑。好处如何?三径秋香,万古苍波。【注】①巢由:巢父、许由的并称。相传皆为尧时隐士,尧让位于二人,皆不受。②严陵:严光,字子陵,东汉会稽人。少与汉光武帝刘秀同游学。刘秀即帝位后,光变姓名隐遁。刘秀遣人觅访,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严光不受,退隐于富春山。下文“七里滩”相传为严光隐居垂钓之地。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巢由”三句以问答方式入题,写出作者对隐者人品境界的要求之高。B.巢由之外,历史上只有严光、陶渊明两位隐者是作者眼中的“高人”。C.“婆娑”引申为逍遥自在,这一句用白描手法写两位隐者的闲适形象。D.“五柳”二句用典,分别写严光、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表达了羡慕之情。2.这首元曲的最后三句较有特色,试简要赏析。(6分)1.D 2.①巧用设问,一问一答。先自问隐居生活的好处何在,后用不同的意象回答,强调了作者此处的抒情用意;②用典,“三径”用西汉蒋诩之典,又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之句,表达隐居之意;③以景结情,用“三径秋香,万古苍波”作结,显得含蓄委婉,余韵悠长。【答案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元曲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D.“分别写严光、陶渊明的隐居生活”错。“五柳庄瓷瓯瓦钵”,“五柳”写的是陶渊明;“七里滩雨笠烟蓑”,“七里滩”相传为严光隐居垂钓之地。故应是“分别写陶渊明、严光的隐居生活”。故选D。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好处如何?三径秋香,万古苍波”,运用设问手法,先自问“好处如何”,询问隐居生活的好处何在,然后回答“三径秋香,万古苍波”,作者巧妙运用不同的意象回答,强调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羡慕与向往。运用用典手法,“三径秋香”中,“三径”用西汉蒋诩之典,指陶渊明的隐居之处。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罇”之句,表达隐居之意。运用以景结情(嗅觉和视觉结合)的手法,“三径秋香,万古苍波”,用嗅觉形象“秋香”和视觉形象“苍波”作结,显得含蓄委婉,余韵悠长,给人以美感。二、现代文阅读(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曹禺传(节选)田本相关于《雷雨》的写作,曹禺曾回答过不少人的访问,也曾写过不少文章。他曾把一篇未发表的手稿寄给我“作为纪念”,手稿中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创作《雷雨》的过程:写《雷雨》,大约从我19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就动了这个心思。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也接触过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好长的时光啊!猛孤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我写了许多种人物的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有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曹禺在写出《雷雨》时才23岁;这个岁数,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正处在人生朦胧的阶段,而他却拿出了这样一部杰出的作品,这本身就给他的创作蒙上了一层神秘莫测的色彩。他从来不是冷静的人,而是一个情感十分敏感的人。他把一些人看成是“魔鬼”,把一些人看成是“不幸者”,这些人激起他的愤怒,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这些压抑的愤懑情绪在他的心中激荡着,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加剧着他的不安。他不是那种念了什么小说写法、剧作写法之类的书,在那里刻意编织故事的写匠;也不是有着什么明确的匡正社会,扶救人心的目的,和有着高度自觉创作使命的人。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雷雨)序》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字,曹禺处处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但又处处写着他是怎样创作的。这可以说是他第一次这样含糊而又明确地写出他的创作宣言,宣布着他的创作纲领。在这里没有一条创作的法则,也没有明确的理论语言,但创作的精髓却深刻地被他把握着,感受着,创作的规律也在其中蕴藏着。坦诚而率真、生动而朴实地写出了他创作的甘苦,创作的动机、创作的灵感,创作的过程;其他如人物的塑造、借鉴和创造。形象的思维,人物的配置,剧情的调整,戏剧的情景,艺术的分寸感,等等,都被他天才般地感受到了,连他的不可理喻的“原始的情绪”“蛮性的遗留”“神秘的吸引”,以及对宇宙的憧憬,都道出了他创作的真相。但是,《〈雷雨〉序》贯穿的一个主要点,是这样一句话:“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是情感的汹涌的流推动他创作,是情感的潮水伴随着人物和场景的诞生,是情感酿成“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是情感酿成戏剧中的氛围和情境。不论曹禺称它为情感、情绪也好,或者称它为“野蛮的情绪”“原始的情绪”也好,都是他在创作中所强烈感受到的。他曾这样说: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的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便是我性情中燠热的氛围。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是帮助“外界”揭开蒙在曹禺及《雷雨》上的神秘面纱。B.曹禺愤怒一些“魔鬼”,同情一些“不幸者”,这些情绪推动他要发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C.《《雷雨)序》道出《雷雨》创作的真相,那就是曹禺天才般地感受到了创作的精髓和创作的规律。D.蘩漪这个形象深厚丰满,性格特异,故作者说“像蘩漪这样的典型,应当是属于曹禺的”。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直接引用曹禺的手稿和序言,表现了天才的曹禺和天才的作品《雷雨》的创作过程,使得文章更真实可感。叙述中有作者自己的观点,写出了一个真实的曹禺。B.曹禺演话剧,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中外好戏;个人的敏感和生活境遇,创作经验;观察社会,思考人生:这些是曹禺成功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C.“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说明曹禺仅仅是为了创作而创作,并不想表现大的社会主题。D.文章是《曹禺传》的选段,选取了曹禺创作《雷雨》的过程这一横断面,但我们却能感受到作为作家的曹禺创作的艰辛和经历的精神上的迷茫。5.曹禺创作《雷雨》历经大约5年的“痛苦折磨”。请用摘要原文,编写要点提纲的方式列出他在这段时间内的情感历程。(6分)3.D 4.C 5.①19岁前,演话剧、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中外好戏,无法排遣内心的“干亢燠闷”。②大约19岁时,经过长时间的日夜摸索,萌生“我要写戏”的念头。③19岁至23岁,愤怒,同情、痛心促使曹禺创作出《雷雨》。【答案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蘩漪这个形象深厚丰满,性格特异,故作者说‘像蘩漪这样的典型,应当是属于曹禺的’”无中生有,文中没有这样的表述。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C.“为了创作而创作,并不想表现大的社会主题”错,原文第四段主要是说曹禺敏感地分辨出“魔鬼”“不幸者”,从而引发他的情绪,推动他的创作。他不是刻意编织故事的写匠,也不是有明确的匡正社会、扶救人心的目的和高度自觉创作使命的人。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写《雷雨》,大约从我19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就动了这个心思。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也接触过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猛孤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有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曹禺在写出《雷雨》时才23岁”“他把一些人看成是‘魔鬼’,把一些人看成是‘不幸者’,这些人激起他的愤怒,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这些压抑的愤懑情绪在他的心中激荡着,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加剧着他的不安”等分析,主要从19岁前,大约19岁时,19岁至23岁等角度分析概括。(二)阅读下面两篇文章的节选片段,完成下面小题。(8分)窦娥冤(节选)【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鲍老儿】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卜儿哭科,云)孩儿放心,这个老身都记得。天那,兀的不痛杀我也!(正旦唱)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刽子开枷科)(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甚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甚么不紧。(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正旦唱)【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哪?(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正旦唱)【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甚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正旦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监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说话!(正旦唱)【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哈姆莱特(节选)哈姆莱特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哈姆莱特 出家去吧。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我自己还不算是一个顶坏的人;可是我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失,一个人有了那些过失,他的母亲还是不要生下他来的好。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我的想象也不能给它们形象,甚至于我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把它们实行出来。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一个也不要相信我们。出家去吧。你的父亲呢?6.阅读《窦娥冤》和《哈姆莱特》节选部分,分别概括窦娥与哈姆莱特的形象特点。(4分)7.王国维曾评价关汉卿的剧作“其言曲尽人情”。请以节选语段的【二煞】为例,谈一谈作者是如何展现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的。(4分)窦娥:孝顺善良,勤劳勇敢,刚强不屈。哈姆莱特:善良理性,富有人文主义情怀,却又迷惘若失,纠结痛苦。 7.①运用反问增强语气,表达窦娥内心不甘的愤怒之情。②“喷如火”“滚似绵”,比喻和夸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愤恨之深,承受的冤屈之重。③“暑”与“雪”,“火”与“冰”的强烈对比,极富感染力,表明窦娥所承受的冤屈和不公感天动地。④运用邹衍典故,表明窦娥极力伸张自己清白的夙愿。 【答案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需要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分析,也可以通过侧面烘托进行分析。由“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可知,窦娥在婚后尽心服饰婆婆,在自己已经要奔赴刑场时,还担心婆婆,安慰她不要烦恼,可见她孝顺善良、勤劳。由“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可知,窦娥面对死刑发下誓愿,不向恶势力低头,可见她刚强不屈。由“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可知,哈姆莱特善良理性,富有人文主义情怀。由“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可知,哈姆莱特面对选择迷惘纠结,不知该如何选择。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手法的能力。“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运用反问修辞,写窦娥发下誓愿后面对刽子手的疑问,用强烈的语气反驳,表达窦娥内心不甘的愤怒之情。“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中,将“怨气”比作滚滚火球,将雪花比作“绵”,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窦娥满腔怨愤,写出她内心的愤恨,冤屈之重。“暑”的热与“雪”的寒,“火”的热与“冰”的寒形成强烈对比,六月暑天下雪,极富感染力,表明窦娥所承受的冤屈和不公感天动地。“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运用典故,邹衍被蒙骗的燕惠王下令把邹衍关了起来,不由悲痛大哭,恰好天下大雪,以此表明窦娥极力伸张自己清白的夙愿。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8.下列典故与举出的人物或出处有关,请选出对应完全正确的一组( )(3分)东海孝妇 苌弘化碧 望帝啼鹃 飞霜六月 亢旱三年A.《汉书》 《庄子》 杜宇 《太平御览》 关汉卿B.孝妇 庄周 《蜀王本纪》 邹衍 《窦娥冤》C.孝妇 苌弘 杜宇 邹衍 窦娥D.东海 苌弘 邹衍 杜宇 窦娥8.C【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本题“东海孝妇”:事见《汉书·于定国传》,记东海孝妇蒙冤被杀,郡中大旱三年。“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苌弘是周朝的贤臣。传说他无罪被杀,他的血被蜀人藏起来,三年后变成了碧玉。“望帝啼鹃”: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社宇的称号相传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啼,直到吐血。“飞霜六月”:指战国时人邹衍对燕惠王忠心耿耿,燕惠王却听信谗言把他囚禁了。他入狱时仰天大哭,当时正当夏天,竟然下起霜来。后来常用“六月飞霜”来表示冤狱。“亢早三年”:是窦娥在行刑前立下的第三个誓愿:“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表达了她强烈的愤怒情绪和反抗精神。故选C。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有关领导日前表示,北京要让各功能区更加名副其实,比如中关村就不再新增普通商业项目,而要凸显其以科技为中心的定位。B.身处当今世界,在快速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基础上,适当加强武装力量,应是捍卫自身利益的不二法门。C.面对强震时所表现出的从容不迫和有条不紊,并非一个民族与生俱来的素质,而是其在不断经受天灾的历程中代代积累而成的品质。D.加强青少年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如果父母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味地包办代替甚至无所不至,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9.D【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A项“名副其实”指名称、名声与实际相符合。语境中指北京各功能区名称与实际相符,使用正确。B项“不二法门”比喻独一无二的门径。语境中指“适当加强武装力量”是捍卫自身利益的独一无二的道路。使用正确。C项“有条不紊”指有条理,有次序,一点儿不乱。语境中指遇到强震时要有条理,有次序,不慌乱。使用正确。D项“无所不至”,指凡能做的都做了(指坏事)。此成语含贬义,使用在本句中不恰当。故选D。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9分)《雷雨》运用“三一律”,让周、鲁两家两代人之间三十年的恩怨、矛盾在周公馆的一个夏日午后集中爆发。这场控诉旧中国社会罪恶的大“雷雨”,在今天读来依旧有_____________的力量:第二幕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_____________地再现了当年的纠葛,也让人_____________了剧中人物的亲缘关系。这段剧情,在全剧的情节结构上至关重要:过去与现在的复制与重叠,虽是周、鲁两家纠缠不清的因由,也导致了无法避免的悲剧造成的根源。《雷雨》在紧张激烈的冲突中,用鲜活生动的剧本语言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展现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即便是集中了大量反面性格特点的周朴园也不例处。他怀念记忆中的旧时恋人或许不假,但现实中他又虚伪自私、冷酷无情。痛苦悲愤、善良自尊的鲁侍萍认清周朴园面目后,虽想尽快离开周公馆,可又忍不住要看看自己分别三十年的大儿子,但见到周萍与鲁大海的冲突,她极度失望、悲愤,以至差点失言,曹禺非常巧妙地运用语言转换,让鲁待萍的内心痛苦与克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可见作者在创作上的_____________。(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振聋发聩 拨云见日 洞察 独辟蹊径B.振聋发聩 抽丝剥茧 洞悉 匠心独运C.摄人心魄 抽丝剥茧 洞察 独辟蹊径D.摄人心魄 拨云见日 洞悉 匠心独运(2).和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B.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C.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周萍忍不住气,走到大海面前,重重地打他两个嘴巴)D.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3).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选项是( )(3分)A.过去与现在的复制与重叠,虽是周、鲁两家纠缠不清的因由,但也导致了无法避免的悲剧的产生。B.过去与现在的复制与重叠,虽是周、鲁两家纠缠不清的因由,但也造成无法避免的悲剧的原因。C.过去与现在的复制与重叠,既是周、鲁两家纠缠不清的因由,也是造成无法避免的悲剧的原因。D.过去与现在的复制与重叠,既是周、鲁两家纠缠不清的因由,也是导致了无法避免的悲剧的原因。(1)B (2)D (3)C【答案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振聋发聩”,意思是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摄人心魄”,把人的心灵召去。形容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形容美好的事物,让自己失去了自我,以至于像魂被取走了似的。结合前文“控诉旧中国社会罪恶”可知是“振聋发聩”,排除CD。“拨云见日”,拨开云雾,看见了太阳,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抽丝剥茧”,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再现了当年的纠葛”应该用“抽丝剥茧”,排除A。“洞察”,意思是看穿,观察得很透彻;发现内在的内容或意义。“洞悉”,意思是清楚地知道;凭直觉或以敏锐的洞察力察觉或辨别出。这里意思是让人清楚知道剧中人物的亲缘关系,用“洞悉”。“独辟蹊径”,意思是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体裁。“匠心独运”,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这里指作者在创作上构思巧妙,用“匠心独运”。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例句表解释说明。A.表话题转换或话题突变。B.表插说。C.表中断。D.表解释说明,与例句相同。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子“过去与现在的复制与重叠,虽是周、鲁两家纠缠不清的因由,也导致了无法避免的悲剧造成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原句“虽是……但也”关联词使用错误,由“因由”“根源”等可知后面两个分句是并列关系,不是转折关系,所以应把“虽是……但也”改为“既是……也是”。“导致了无法避免的悲剧造成的根源”句式杂糅,“导致……”与“……的根源”杂糅,且“导致”侧重于结果,“造成”侧重于起因,句中侧重原因,用“造成”更好,故改为“也是造成无法避免的悲剧的原因”。故选C。11.阅读下面的文字,提取有效信息,给“元杂剧”下定义。不超过60字。(6分)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杂剧受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汉族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广泛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为大众喜爱的一种文艺形式。【答案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以下定义的形式考查。解答此类试题,根据题千的要求,首先对各句做初步压缩,其次按照下 定义的一般形式设计或者选择一个基准句,这个基准句当然要是一个单句,最后把各个短句这压缩出来的内容变换成相应的定 语或状语并放在基准句中做合理的修饰成分。根据下定义的性质,基准句是“元杂剧是一种文艺形式”,其它内容要点分别转换 成相应的定语。如“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广泛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等。但必须安排好多层定语的顺序,其依据是语法要求和一般逻辑事理。先用介宾结构引1入对象,再表示对象的特征(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名词性短语)。按照字数要求,加以简练润色就可以得出比较理想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