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徐州市等十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徐州市等十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想证明“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你就会去观察一大堆白色天鹅;当你看到无数天鹅都是白色的,会觉得这个假说似乎很合理。从“我见过的天鸠都是白色的”得出结论“所有天鹤都是白色的”,这种推论方式就是归纳法。演绎法则是跟归纳法根本不一样的逻辑论证:如果前提是真的,结论便必定为真。举个例子,“所有人终究会死”与“苏格拉底是人”两个前提(大前提与小前提)都为真,据此得到的结论“苏格拉底终究会死”是合理的。演绎法是“从一般推出特殊”,而归纳法则是“从特殊推出一般”,从一组观察资料来论证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归纳法的问题在于:就算你进行再多观察、只要有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你的普遍化主张。例如:正巧有一只黑天鸠出现,“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就会被证伪。
许多科学家与哲学家都相信,做科研就是找出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说。如果像他们一样认为科学进步是靠着归纳法,那么你就必须面对归纳法自身存在的问题。科学怎么能以如此不可靠的推论方式为基础呢?波普尔则干净利落地避开了这个问题。根据他的说法,科学不是靠归纳。科学家是从一个假说起步,即依据现有的资料来猜测现实的本质,假如“所有气体在加热后都会膨胀”。科学家的下一步是去找到办法来测试假说。在上面的例子中,便要去找一大堆不同种类的气体未加热。但测试并不是要找出证据来支持假说,而是观察这个假说能否经得起种种证伪的尝试。只要有一种气体被加热的时候没有膨胀,就足以破坏“所有气体在加热后都会膨胀”的假说。
如果通过一个反例指斥了一个假说,那么就会带来一点新知:知道那个假说不是真的。科学的进步是因为科学家从错误中学习。观察到一大堆加热时确实会膨胀的气体,不会带给我们知识,或许只是让我们对自己的假说多一点信心。但一个反例就真的能教会我们一些事情。波普尔认为,任何科学假说的关键特征是必须有“可证伪性”,这也是它与“假科学”的差异所在。一个科学假说是你有机会证伪的东西,它做出的预测有可能被证明为误。如果我说“有个无法侦测到的隐形小仙子使鲜花盛开”,那么没有一种观察能够证明我的说法有误。如果小仙子是隐形的,又不留任何痕迹,就没有任何办法能够证伪他们存在的主张。它没有“可证伪性”,所以根本不是一句科学陈述。
根据波普尔的说法,科学家所做的事情是试图证明他们的理论为假。检验一个理论就意味着要看看它是否能被证明为假。一个典型的科学家先从一个大胆的猜想或推测出发,然后会试着用一连串的实验或观察来削弱这个猜测。科学是令人兴奋的冒险事业,但并不证明任何事情为真;它只是不断证伪来抛弃错误的观点,对原假说进行更新,在此过程中不断逼近科学真理。科学家特别喜欢波普尔将科学研究描述成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觉得波普尔了解他们实际上怎么做研究。
(摘编自奈杰尔·沃伯顿《从错误中学习》,吴妍仪译)
材料二:
波普尔一再强调“证伪”,反对“证实”,为此提出“逼真度”和“可否证度”两个概念。“逼真度”指的是一个理论接近客观真理的程度。“可否证度”则指一个理论陈述的对象的普遍程度,涵盖的对象越普遍,就越容易被证伪,可否证度就越高。一个“可否证度”高的理论,还需要借助于观察和实验来判定其好坏,波普尔称之为“确认”。“确认”是指一种假说暂时能经受住事实经验的检验而未被证伪推翻。一个理论如果“可否证度”很高又能够被不断被“确认”,那么它就有着更高的“逼真度”。
实际上,波普尔所反对的“证实”是早期归纳主义的“完全证实”,而不是逻辑经验主义所说的“证实”即“确证”。早期归纳主义主张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证实一个普遍性的结论(全称命题)后期归纳主义的代表逻辑经验主义对此观点进行修改完善。他们认为,“证实”并不意味着从基于个别事实的单称命题推出全称命题,而是通过一个个单称命题证实的积累,不断地趋近于对全称命题的“确证”,目的是通过既有证据的不断“确证”、积累而逐渐趋近于科学真理。
在引入了“逼真度”和“可否证度”等概念之后,证伪主义实际上与逻辑经验主义殊途同归。证伪主义将“证伪”作为趋近于科学真理的必经过程,证伪的思想中蕴含着“证实”倾向。不过,它比后者高明的地方在于,从“证伪”的角度来考察一个理论,能更好地解释“科学革命”,这是渐进积累式的归纳主义所做不到的。
总之,我们不能将“证实”和“证伪”对立起来。事实上,对一个理论的证伪往往伴随着对另一理论的证实;而一种理论的发展,既需要证伪,也需要证实。证伪注重对旧假说的淘汰,有助于新假说的提出:在证伪之后对新假说进行证实,同样重要。只有新假说经受经验事实的检验,才算是完成一次完整的科学发展。
(摘编自林艳、雷嘉祺《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中的证实倾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演绎法只要大、小前提为真,结论就必定为真,但归纳法在前提为真时也不能保证结论一定为真。
B.科学探索的过程常是:提出假说——不断证伪来抛弃错误观点——对原假说进行更新,在此过程中不断逼近科学真理。
C.材料一认为“科学不是靠归纳”,材料二认为归纳证实对科学发展同样重要,两者观点明显有别。
D.波普尔认为理论“只能证伪,不能证实”,观察和实验提供的经验事实无法证明理论的真假。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假说需不断证伪或证实,假科学没有“可证伪性”,科学真理不过是经过无数次证伪或证实目前确定无误的东西。
B.“所有气体受热均会膨胀”的“可否证度”比“部分气体受热会膨胀”更高,也更容易被证伪,一般而言它有更高的“逼真度”。
C.逻辑经验主义放弃“完全证实”,改变以往“从特殊推出一般”的推理方式,从而使确证过程更严谨。
D.考虑到归纳法自身存在的问题,科学家认为将其作为科学推论的基础是不可靠的,而应不断“确证”,以此来对假说进行证伪。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孟德尔遗传定律预测了子代在遗传上会继承亲代的某些特征,实验和观察证明,这一定律是正确的。
B.亚里士多德曾提出“重物先于轻物到达地面”,后来实验结果表明重物和轻物同时落地。
C.罗素说过,我无法带领一群人,因为我无法确定自己对,我也无法跟随一群人,因为我无法确定他们对。
D.汉代发生浑天说和盖天说之争,浑天说因制定的历法与实际天象更匹配而被朝廷采纳。
4.请依据文本分析大数据对科学研究的作用。
5.下列科学发展中的事实体现了“证实”和“证伪”的结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关于引力场中光线的弯曲,广义相对论的计算结果比牛顿经典理论正好大1倍。1919年日全食观测的数据宣告前者获胜。不过爱因斯坦也会犯错,他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的“静态宇宙说”,被哈勃观测到的数据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宇宙膨胀说”。后来科学家进一步观测到,是暗能量在推动宇宙加速膨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秋雨愁煞人
庐隐
淡雾仿若轻烟,笼住湖水与岗峦,远处翠翠隐隐,紫雾漫漫。船夫摇着双桨,低唱小调。凌峰吩咐船夫将船拢了岸,踏着细草,走过一箭多路,来到一座孤坟边。四围满是霜后的枫叶,鲜红比血,照眼生辉。树梢头哀蝉穷嘶,似诉将要僵伏的悲愁,促织在草底若歌若泣。她在这冷峭的秋色秋声中,忽想起五年前曾在此地低吟“秋风秋雨愁煞人”!碑上青苔斑斓,字迹模糊。她从地上捡了一块瓦片,将青苔刮尽,露出几个字是“女烈士秋瑾之墓”。
“哦,女英雄!”她轻轻低呼着……
那夜微冷的西风,吹拂着庭前松柯,发出凄厉的诗歌。沙沙的秋雨,滴在梧桐叶上,她正坐在窗下,忽见门帘一动,进来一个英风满面的女子,原来是表姐,她神色露着张惶,急将桌上洋灯吹灭,低声道:“凌妹真险,你领我从你家后花园门出去,迟了他们必追踪过来。”凌峰莫名其妙地张慌着!
她们冒雨走过花园的石子路,向北转,已看见竹篱外的后门了。凌峰开了后门,把她送出去,连忙关上跑到屋里,还不曾坐稳,已听见前面门口有人打门!她勉强镇定了,看看房里母亲,已经睡了,父亲还没有回来,壁上的时针正指在十点。看门的老王进来说:“外面有两个侦探要见老爷,我回他老爷没在家,他说刚才仿佛看见一个女人进了咱们的家门,那是一个革命党,如果在这里,须立刻把她交出来,不然咱们都得受连累。”凌峰道:“你告诉他没有人进来,也许他看错了,不信请他进来搜好了……”
母亲已被惊醒,推枕起来。凌峰背着人悄悄将适才的事告诉了母亲,母亲不禁垂泪:“你姑爹姑妈死得早,可怜剩下她一个孤女……又是生来气性高傲,喜打抱不平,现在竟做了革命党,哎!如果有什么意外怎么办?”十二点多钟凌峰的父亲回来了,也是一夜担心,昨夜风雨,不知她躲在什么地方。
过了几天,忽从邮局送来一封信,正是秋瑾的笔迹。凌峰的父亲忙忙展读:舅父母大人尊前:
前夜自府上逃出,正风雨交作,泥泞道上,仓皇奔驰,满拟即乘晚车北去引避,不料官网密密,甫到车站,已遭逮捕。前途凶多吉少,则可预臆也。但甥自幼孤露,命运厄蹇,又念皇皇华冑,摧残于腥膻之满人手中,谁能不冲发裂眦,以求涤雷光复耶?甥不揣愚鄙,窃慕良玉木兰之高行,妄思有以报国,乃不幸而终服法冈,此亦命也。但望革命克成,又复何憾?唯风蒙男父母爱怜,时子训迪,得有今日,周极深思,未报万一。一旦逝,未免遗报耳!别矣I别矣!临楮凄性,不知所云。
新叩
福安!
甥女秋瑾再开
母亲整整哭了一夜,第二天父亲就到处去托人求忧,但朝廷这时最忌党人,虽是女流也不轻救,等到七天以后,就要赶到法场行刑。父亲不敢把这惊人的信息告诉母亲,只说已托人求情,或者有救,母亲每日在佛堂念佛,求菩萨慈悲,保佑这可怜的甥女。
这几天秋雨连绵,秋风瑟瑟,秋瑾被关在重牢里,手脚都戴着镣铐,脸上早已惨白,没有颜色。她坐在墙犄角里,赔然吟道:“秋风秋雨愁熟人!”念完这诗句,她紧紧闭上眼睛,但是最终自然地笑了……
行刑的头一天,她的男父托了许多人情,要会她一面,但只能在栅栏的空隙处,并且时间不得过五分钟。秋瑾这时脸色已变得青黄,两只眼球凸出,十分惨厉可怕。她努力从铁栏里伸进手来,握住她那铁镣银铛的手,禁不住流下泪来。秋瑾怔怔地凝注他的脸,不禁惨笑,摇头,凄厉地说:“剪舅保重!”她的心好像碎了,晕然倒在地下,舅父在外面顿足痛哭,而五分钟的时间已经到了。
到了第二天十点钟的时候,道路上人忙马乱,荷枪实弹的兵士,一个个威风凛凛,杀气腾腾,几辆囚车,载着许多青年英豪志士。最后一辆车上,便是那女英雄秋瑾。凌峰远远望见,不禁心如刀割呜咽地哭了。街上看热闹的人,对于这些为国死难的志士,有的莫名其妙地说:“这些都是革命党?”有的仿佛很懂得这事情的意味的,只摇着头,微微叹道:“可怜!”最后囚车的女英雄出现了,更使街上的人惊异,“女人也做革命党,真是破天荒的新闻!”这些英雄,一刹那间都横卧在刑人场上,他们的魂魄,都离了这尘浊的世界。秋理的尸骸,由她男父装险后,便停在普救寺里。
过了不久,革命已告成功,各省悬上白布旗帜,那腥腹的满洲人,都从贵族的花园里四散逃亡,皇帝也退了位。各处人士公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秋瑾尤是其中一个努力的志士,因公议把她葬在西湖,使美妙的湖山,更增一段英姿。
凌峰想到这里,但见荒草离离,白杨萧萧,举首天涯,兵锋连年,国是日非,哪里是理想的共和国家?她不由得悲绪潮涌,叩着那残碑断码,慨然高吟道:权林古道,荒烟蔓草,何处赋招魂!更兼这—秋风秋雨愁煞人!
地正心魂凄迷的时候,船夫已来催上道,凌峰懒州出了枫林,走到湖边,再回头一望,红蓼鲜枫,都仿若英雄的热血,她不禁凄然长叹。上了小船,船夫洒然鼓浆前进,不问人是何心情,他依然唱着小调。只有湖上的斜风细雨,助地叹息呢!
(原载1927年6月《高薇周刊》,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凌峰于深秋之际来到秋瑾坟前,回想五年前曾在墓前低吟“秋风秋雨愁煞人”,表现出她对表姐秋瑾的深切怀念。
B.秋瑾辞别信里表达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神州、以身许国的爱国情怀,也表达了对亲人的眷念和未能报恩的遗憾。
C.本文写秋瑾念完诗句最终“傲然地笑”,表现了秋瑾对于革命胜利的坚定的信念;写她见舅父时“惨笑”“摇头”,表现了她内心的浓重的哀伤和痛苦。
D.本文交代了秋瑾等志士遇害的情况,写清廷灭亡以后贵族逃亡、皇帝退位,秋瑾终被公议葬在美丽的西湖,革命最终成功,表达了英灵终得慰藉之意。
7.下列对文本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描写了淡雾如烟、远山翠隐、枫叶如血、哀蝉悲鸣等景象,为凌峰祭扫表姐秋瑾墓地渲染了冷峭的气氛,也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B.“凌妹真险”,称呼后未用标点加以停顿,这符合秋瑾被追捕时的紧迫氛围,为读者留下了想象当时追捕具体情景的空间。
C.小说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秋瑾进门时的张惶,凌峰也“莫名其妙地张慌着”,说明两位女子虽勇毅,但斗争的经验还不够丰富。
D.“秋风秋雨愁煞人”是秋瑾在狱中吟唱的诗句,表现了秋瑾的无限悲愁。也与文中几次写到的风雨构成呼应,成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8.文中看客“女人也做革命党,真是破天荒的新闻!”这句话,意蕴丰富,谈谈你的理解。
9.小说结尾处船夫洒然唱曲,《屈原列传》中“渔父”飘然而至,请分析两文中“船夫”“渔父”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控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奥然自失矣。”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材料二:
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故有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是以伍子骨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制心。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而名著。若夫怀道以迷国,详愚而不言,颊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婉婉以顺上,逡巡以避患,虽保黄甜,终寿百年,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而班固谓之“露才扬已,竞于群小之中,怨恨怀王,讥刺椒、兰,苟欲求进,强非其人。不见容纳,忿志自沉”,是亏其高明,而损其清洁者也。昔伯夷叔齐让国守分不食周乘逐饿而死岂可复谓有求于世而怨望哉?且诗人怨主刺上曰:“呜呼小子,未知威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甲!”风谏之语,于斯为切。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拐共耳乎?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已”,“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
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故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周极,水不刊灭者矣。
(节选自王选《楚辞章句》)
【注】①这几句诗出自《诗经·大雅》,表现出一个功勋卓著的老臣恨铁不成钢的忧愤。②厥中:这里指公允。
10.材料二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昔伯夷叔齐让国A守分B不食C周粟D遂饿而死E岂可复F谓有求于世G而怨望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和“屈平属草稿未定”中的“属”意思相同。
B.“详愚而不言”和“乃令张仪详去秦”中的“详”用法和意思相同。
C.“危言”与成语“危言危行”的词义相同,与成语“危言耸听”的词义不同。
D.“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司马迁看来,楚怀王忠奸不分,不能知人善任,这导致楚国军队遭遇挫败,土地被削割,自己客死异地,被天下人耻笑。
B.从材料一“太史公曰”可见,司马迁创作此文既有对屈原作品的研读,也有实地探访,还在读他人评说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C.王逸认为作为人臣,如果只知道顺应主上,徘徊不前躲避祸患,即使能够长寿,大概也要被志士耻笑,被愚人轻贱。
D.材料二中,班固认为屈原以椒、兰自比,与众多小人比高下,强烈反对他们,所以遭到他们的排挤、最终愤恨沉江而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2)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
14.班固对屈原有“露才扬己”“怨恨怀王”的评价,王逸对此评价却不赞同,他是如何对该评价进行批驳的?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五代史
曾巩
唐衰非一日,远自开元中。尚传十四帝,始告历数穷。由来根本强,暴戾岂易攻。
嗟哉梁周间,卒莫相始终。兴无累世德,灭若烛向风。当时积薪①上,曾宁废歌钟。
【注】①积薪:比喻隐伏的危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开篇指出唐代衰败非一日之因,从开元时就有隐患却未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B.诗人认为,国家即使根基牢固,但是面对强大武力,依然容易被攻破。
C.“嗟哉”表达诗人的感慨之意,他在惋惜五代时期国家不能善始善终。
D.诗人所说五代各国灭亡的原因,和《五代史伶盲传序》中后唐灭亡有相似之处。
16.诗的最后四句对于治国者有哪些启示?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孟子·尽心下》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表达了相近的意思。
(2)屈原在《离骚》中常用美人香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办结论,可以用励精图治、居安思危两个成语来概括。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纵观他对酒的态度的变化,从“无饮酒”到“频然乎”醉其间,再到渴望“常置酒一壶”得意于其间,恰好折射出其宦海沉浮和心路历程的变化,而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在古代封建士大夫中非常典型。中国古代文人大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可以说,他们既是儒家思想的传播者,也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
儒家激励人采取积极入世的态度,要以天下为己任,___________地承担社会使命。因此他们的人生之路,(②)。于是,在青年欧阳修的身上,可以看到“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在闪烁着。不饮酒,正是他恪尽职守,坚守正道的体现。但现实是残酷的,多年的仕途闯荡,风波迭起,贬谪成为常态。宦海中沉浮的欧阳修,一方面尊崇偏学,对政务尽职尽责;另一方面,每日面对官场种种黑暗,又无法做到____________,沉醉,便是欧阳修心灵纠结的外现。
最终,随着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理想在时间的流逝中渐行渐远,道家回归自然的思想就成为士人们的精神寄托,成为欧阳修心灵的慰藉地。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而是对带来的社会秩序束缚的一种挣脱,是心灵的自由和奔放。以酒为乐,便成了老年欧阳修的__________宣告。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框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下面的图文,完成下面小题。
21.下面是江南中学“端午节文化体验活动”计划的构思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合理归纳,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22.请你仿照现代文阅读I中的演绎法,用三段论写出下面一段话的推理过程。
《史记》和《汉书》作为经典的史学作品,对后世的社会政治生活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欧阳修说“智勇多困于所溺”,提醒我们不要沉迷所爱的事物,而林语堂说:“人生必有痴,而后有成”,要我们必须有所痴迷,才能有所精进。
作为新时代青年,上述材料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曲解文意
2.答案: A
解析:
3.答案: B
解析: A项是通过实验观察来证实:C项不属于科学领域且既无证实也无证伪;D项是证实。
4.答案: 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占有海量的样本,可以提高证伪的效率,也有利于更快地趋近于对全称命题的“确证”。
解析:
5.答案: ①证实往往伴随着证伪。1919年日全食观测数据,是对广义相对论的证实,也是对牛顿理论的证伪。
②一种理论既需证实也需证伪。广义相对论中“光线弯曲”被证实,“静态宇宙”则被证伪推翻。
③证伪提出新假说,而证实检验新假说。科学家用证伪推翻“静态宇宙”说后提出“宇宙膨胀”说,后来发现的暗能量又进一步证实这一新假说。
解析:
6.答案: D
解析: “革命最终成功”“英灵终得慰藉”错,原文写“革命已告成功”“荒草离离,白杨萧萧,举首天涯,兵锋连年,国是日非,哪里是理想的共和国家?”由此可知,革命尚未真正成功。
7.答案: C
解析: “斗争的经验还不够丰富”错。
8.答案: ①看客话语流露对“女人也做革命党”的惊讶,②可见民众的封建礼教思想根深蒂固,③也说明革命未得民众普遍理解(革命任重道远)④反衬革命者为国献身的悲壮与崇高。
解析:
9.答案: ①本文中船夫的悠然潇洒与凌峰的凄迷长叹形成对比,反衬了凌峰祭奠烈士的沉重心情。
②《屈原列传》中渔父和屈原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渔父主张随波逐流、明哲保身,屈原怀瑾握瑜、宁死不屈,两相对比(衬托),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
解析:
10.答案: BDE
解析: 句意:从前伯夷、叔齐谦让君位坚守本分,不吃周朝的粮食,最终饿死,难道可以说他们是有求于世而有怨言吗?
11.答案: A
解析: A项错误,意思不同,“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中“属”是接连,“屈平属草稿未定”中“属”是撰写的意思;B项正确,“详”通“佯”,解释为假装;C项正确,“危言”与成语“危言危行”中的意思是正直的话语,“危言耸听”中的“危言”是使人吃惊的话;D项正确。
12.答案: D
解析: “屈原以椒、兰自比”错误。原文说“怨恨怀王,讥刺椒、兰”,屈原怨恨怀王,讽刺楚大夫子椒和令尹子兰,并没有“以椒、兰自比”
13.答案: (1)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
(2)《离骚》就是所说的形式和内容都十分完美,即使百代也无法与之匹敌,名声无尽流传,永远不会磨灭的文章。
解析: 译文:
况且作人臣的本分,以忠诚正直为崇高品质,以殉节为贤德。所以有人说正直的话来保存国家,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因此伍子胥不因尸体浮于江中而遗憾,比干不因被剖腹挖心而后悔,这样以后忠诚之心确立,美好的品行成就,荣耀彰显而名声显著。至于有才能却不能贡献于国家,假装痴呆而不直言,国家颠覆却不能扶持,有了危险而不能使之稳定,柔顺听从顺应主上,退却躲避祸患,即使能够长寿,活到一百岁,大概也是有志之士所耻辱,愚昧的人所轻贱的。如今像屈原这样,怀有忠贞的品质,拥有清廉洁净的本性,正直地像磨刀石一样平,像射出的箭一样直,语言像丹青一样的赤诚,为官不隐藏自己的谋略,离官也不顾惜自己的性命,这实在是绝代的品行,杰出的英豪啊。班固却认为他显露才能,宣扬自己,与众多小人比高下,怨恨怀王,讽刺楚大夫子椒和令尹子兰,一心想要寻求进位,强烈反对那些人,不被众人所容纳,愤恨沉江而死,这种做法是丧失了高明,而污损了自己的廉洁的品德。从前伯夷、叔齐谦让君位坚守本分,不吃周朝的粮食,最终饿死,难道可以说他们是有求于世而有怨言吗?况且诗经上说“呜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委婉规劝的话,在这里表现很是恳切。然而孔子评论它,把它列入大雅,引用这个来比拟它,屈原的言词,悠闲和顺,难道因为楚国国君不明智的缘故,想要谆谆告诫他吗?评论的人认为他显露才能,宣扬自己,怨恨怀王,强烈反对那些人,大概是失之公允啊。
《离骚》这篇文章,是依据五经来确立主旨的。所以有大智慧的人他的语言广博,才华出众的人见识远大。屈原的言辞,确实广博深远啊。自从他死后,有名气的读书人和博学通达之士,写作辞赋,没有不模仿《离骚》的体式,效法它的规矩,取法其中的精要妙处,学习它的华丽的辞藻。《离骚》就是所说的形式和内容都十分完美,即使百代也无法与之匹敌,名声无尽流传,永远不会磨灭的文章。
14.答案: 从人臣的道德准则忠正守节出发,通过对比,证明屈原的言行是绝世之行,俊彦之英:通过类比,以诗经《国风》讽喻帝王深得孔子赞扬的事实,表明屈原之词是讽谏规劝之意,从而驳斥班固的谬论。
解析:
15.答案: B
解析: 诗句理解错误。“由来根本强,暴戾岂易攻”意思是,国家自建立以来,一直有着强大的根基,然而,暴戾之风却难以轻易消除。
16.答案: ①统治者要懂得国家要世代积累德义。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刻画了没有世德累积的国家会像迎风的蜡烛一样快速灭亡。
②统治者不能耽于享乐,要有危机意识。诗人用“积薪”比喻隐藏的危机,而君主如果不能察觉,仍然沉溺于歌舞之中,最终的灭亡便难以避免。
解析:
17.答案: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解析:
18.答案: 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熟视无睹(不闻不问)
超然物外(置身事外)
解析:
19.答案: 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而是对社会秩序带来的束缚的一种挣脱。
解析:
20.答案: ①欧阳修的一生是与酒为伴的一生(欧阳修的一生离不开酒)
②必然以入世求仕为开端(一定从做官、入世开始)
解析:
21.答案: “端午节文化体验活动”于5月30日举行,将以张贴海报以及校园广播、校园网站报道等形式进行宣传,通过开展知识讲座、趣味游戏、诗词大会三项活动来体验端午节文化。
解析:
22.答案: 大前提:经典的史学作品,对后世的社会政治生活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小前提:《史记》和《汉书》是经典的史学作品。
结论:《史记》和《汉书》对后世的社会政治生活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解析:
23.答案:
在痴迷与沉溺间寻找平衡
在历史的长河中,先贤们的智慧如同璀璨星辰,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欧阳修曾言:“智勇多困于所溺”,警示我们不可沉溺于所爱之物,以免迷失自我;而林语堂则提出“人生必有痴,而后有成”,鼓励我们要有痴迷之心,方能有所精进。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该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既不失热爱,又不至沉溺?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更深入地分析沉迷和痴迷的异同。
从本质上看,痴迷与沉溺都源于对某一事物的强烈兴趣或热爱。然而,它们所引发的行为和结果却大相径庭。痴迷,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情感投入。它驱使我们不断探索、学习,激发内在潜能,助力个人成长。痴迷者往往能够保持理性,将热爱转化为实际行动,不断提升自我,实现个人价值。比如,艺术家对美的追求,科学家对真理的探索,都是痴迷精神的体现。
相比之下,沉溺则是一种消极的、破坏性的情感依赖。它让人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状态,忽视现实,丧失理智,甚至损害身心健康。沉溺者往往被短暂的快乐或逃避现实的欲望所迷惑,无法自我约束,最终陷入困境。比如沉迷于网络游戏、过度追星等,都是沉溺的典型表现。沉溺不仅无法带来真正的成长,反而可能让人陷入困境,甚至毁掉一生。
进一步分析,痴迷与沉溺在行为模式上也存在显著差异。痴迷者往往能够保持自律和节制,他们知道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平衡学习、工作、娱乐等各方面的需求。他们不会因为热爱某一事物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而是将热爱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而沉溺者则往往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他们无法抵制诱惑,容易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状态。他们可能会因为追求短暂的快乐而牺牲其他方面的利益,甚至不惜损害身心健康。这种行为模式不仅无法带来真正的成长,反而可能让人陷入恶性循环,无法自拔。
综上所述,痴迷与沉溺虽然都源于对某一事物的热爱,但它们在本质、行为和结果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以痴迷之心追求梦想,以自我约束之力避免沉溺。在痴迷与沉溺之间找到平衡,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让我们以青春之名,拥抱热爱,拒绝沉溺,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
解析: (一)审题与立意
这是一道名人名言类作文题。材料提供两位名人的两句话,两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有对立关系,所以这道题也带有很强的思辨性。其核心话题是让学生讨论如何正确看待对外事外物“痴迷”的问题。高中生正处青春处,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他们很难免地对一个人、一个物或是一项活动陷入深深的喜爱之中,甚至“痴迷”之中,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显然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审题上,必须回答如何面对“痴迷外物”的问题,赞同欧阳修的话,赞同林语堂的话,或者是在二者之间确立折中的看法都是可以的,只要言之有理即。
立意:1.做好本职工作,不困于所爱的事物。
2.因为痴迷,所以精进。
3.专注而不痴迷
4.热爱有度,痴而不迷
5.莫让所爱困你行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徐州市等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学情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与子偕行, D, 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阶段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整本书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