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从以圈地、祭祀为起源,到对神仙境界的向往,基于对自然的获得和再现,人们赋予园林实用且宏伟的意义。而后,它又成为文人生活的布景、观照的对象,逐渐成为一种与诗画同构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园林成熟阶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融入了诗意的内涵,以诗意的表达和诗化的结构传达园林理想。东汉以来,一直到北宋,把诗歌当作隐喻的做法颇为盛行。文人们试图在绘画中输入严肃的内容时,就借用诗歌意境来表达。对绘画与诗歌结合所产生的情感需求,是诗意在绘画空间中表达的最初渊源。诗和画可以相互转换的观念在欧阳修之后、在以苏轼为中心的文人圈子里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到了南宋,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延伸至园林,园林不论从其场景布营,还是观赏流线设置都以表现诗歌意象为本。南宋中晚期,新儒学的发展开始影响艺术领域,新儒家、道家倡导以“道”来统摄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器”,在思维上注重综合观照和往复推衍。各种艺术方式在此时全面融合,突破界域,触类旁通,进一步铸就了中国古典园林得以参悟于诗画艺术、形成“诗情画意”的独特品质。园居生活在此时成为文人格物致知、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
南宋文人曾丰在《东岩堂记》写到,士大夫们喜爱天台、雁荡山水,常游览其间,当游览难以满足能“日涉之”的需求时,则作画来记录山林并且加以想象;当绘画仍难以满足时,则开始选石叠石,以象二山之态,日夜对坐其间;但当如此都无法满足时,则“相所居前后左右山,天所予形,峥嵘耶,崔嵬耶,陂陀耶,坛曼耶,百尔屈奇,与二者仿佛”,选择与二山相似的山地依山造园以居其间。从这样递进式的描述来看,选择相似的山水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成园并栖居其间,才是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
人们对诗意的生活有过多种想象,但要说出它究竟是什么却不容易。园林结构的不拘于法,园林空间的迷离零散,园林与自然关系的暧昧不清,园林中人物活动的性质难辨,都成为可提供诗意生活的可能。人们给予园林多种属性,园林在自身的发展中也形成多样语汇,契合着现代诗意生活对于身体、空间、感知、自然等方面的关注以及再现。
园林与诗歌、绘画同构,首先在于三者之间共有的“山水”内涵。山水究竟为何?仅“山”“水”二字,即道出了这是“有山有水”的环境特征,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关于人居环境的理想,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虽然绘画、诗歌、园林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对山水的表现上大多采用相同的观照方式、审美标准以及内在结构。
宋代山水画论对此所述最详,画论虽是论作画,但对绘画中意味的表达远重于对于技巧好差的评论,而又以“山水”观念为其最重。郭熙《林泉高致》认为“可游可居”是为山水最高品,也是山水画最高品。可游可居本身已经指明了此山水并非纯自然山水,而是经历了人类活动,经由人手改造的环境。“山之楼观,以标胜概”,虽在写山水,实际是写已由人梳理过的山水,也即山水园林。
“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其中的“亭榭”与“渔钓”都是以人为主体而建构的场景及活动,确是“真山水”的标准。《林泉高致》又说道,山上架栈道,水上通舟楫,是山水“入画”的标准。由此可见,“山水”是园林和绘画共同标准的渊源。山水文化,其实就是人类最谦逊且朴实的自然观。以山水为本,人介入山水,改造山水,而成真山水。真山水强调人的存在,而园林又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中,不论是强调人作,还是强调天开,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状态始终是贯穿其间最重要的线索,也一步步凝固成我们所强调的山水文化的典型特征。
除了造园本身,有关园林的文字记载也发挥着建构山水文化的作用,如园记。很多早期优秀的园林早已消融于自然山水之中,园记即时地将园林意象书写呈现,通过文字结构展示了园林结构。园记的价值不止于它所描述的园林物象本身,其关于园林考察方法的思考、园林兴衰的感悟以及“自然”山水观念的表达,以更清晰的文字为我们展示了山水文化建构的脉络。中国上千年的造园史,仅有一部晚明时期计成的《园冶》专门讨论造园技法。这首先是因为中国古人从来不愿将园林作为仅通过技术手段即可获得的对象,园林超越了物质性和技术性可描述的范畴。园记书写者们将一切可提供美好想象的语汇给予了园林,这也成了“山水”文化得以在文本中建构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何晓静《诗情画意山水精神——园林的古典与现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园林经历了从圈地、祭祀到成为文人生活布景、观照对象的发展过程,兼有实用意义和审美意义。
B.新儒家、道家倡导以“道”来统摄“器”,用之于我国古典园林,“器”即“诗情画意”,“道”即“园林”。
C.“山水”指的是“有山有水”的环境特征,可体现出一种对人居环境的理想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
D.园记作为园林的文字记载,发挥着建构山水文化的作用,它能用文字呈现园林意象,展示园林结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与画,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语,这是诗和画可以相互转换观念的生动例证。
B.中国园林艺术“诗情画意”的审美追求在欧阳修之后、在以苏轼为中心的文人圈子里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到南宋逐渐成熟。
C.宋代山水画论非常重视绘画中意味的表达,特别是“山水”观念,而有关技巧好差的评论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D.中国的园记,记载造园技法的不多,通过文字传达山水园林观念的居多,这是因为具体的营造技法很难描述。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是秋天赏荷听雨的绝佳处,其意境源自李商隐的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
B.兰亭是东晋王羲之的园林住所,有“崇山峻岭”“清流急湍”之景,王羲之曾邀友人在此集会,行“流觞曲水”之雅事。
C.计成的造园理论专著《园冶》流入日本,抄本题名《夺天工》,受其影响,日本许多园林建筑的题名仍沿用古汉语词汇。
D.王维的辋川别业,因地而建,依山临水,可以说是一个古代版“集住宿、餐饮、采摘、垂钓、游览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庄园”。
4.根据《东岩堂记》中观照自然的方式,下列选项最符合其层次推进顺序的一项是( )
①好着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②叠石作小山,埋瓮成小潭。旁为负薪径,中开钓鱼庵。
③峭壁之下,木石撑距,不藉尺土,飞阁虚堂,延骈如栉。
④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A.①④②③
B.④①③②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
5.下面一段材料是《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宝玉对稻香村的评价。请结合材料中提到的古人的园林理念,谈谈你对宝玉这段话的理解。
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潇湘馆)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枪声(节选)
周子妮
贺云正抱着小弟在院子里溜达的时候,又响起了枪声,听上去离得不远。枪声大伙儿都听惯了,不像从前那样一惊一乍了。贺云还是背着小弟,快步跑到门边,准备把院门插上,掩耳盗铃似的插上门。一走到门口,贺云才看见,一个从未见过的小伙子,穿着一身灰绿的作战服,一瘸一拐地拐进胡同里。他的一条腿显然中了弹,血流了一路。鬼子的枪声越来越近了,贺云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勇气,忽地从院子里跳出来,那个小战士也吓了一跳,踉跄着摔倒在地上。
“鬼子是来追你的?”贺云问。
小战士点点头。
“你是‘八路’?”贺云说着用手比画了一个“八”的手势。
小战士依旧点点头。
贺云一把把小战士从地上扶起来说:“你要真是打鬼子的‘八路’就跟我走。”说着就把小战士搀进院子里。这么大个人,藏哪好呢?贺云犯了难,她的目光焦急地在屋内巡视着,隐约已经可以听见鬼子们的皮靴啪啪踩在地上的声音了。这时她的眼睛落在了院子犄角的那几个笸箩筐上一一还是从前大哥编的。
“就这吧,凑合一下。”说着贺云挑了个最大的笸箩筐,让小战士钻了进去,又把木桶、板凳、扫帚堆在那,不仔细找还真看不出来里面藏了个人。
容不得贺云细想,鬼子就冲进来了,跟着的还有那个懂“鬼子话”的汉奸。爹娘吓得都从屋子里跑出来了,娘一把就把贺云搂在怀里,哀求地看着鬼子,生怕贺云被掳了去。鬼子朝天开了三枪,娘把贺云的头埋在了自己的胸前。汉奸开口了,问:“有没有看到一个受伤的‘八路’从你们这个胡同跑过去?”
爹咬着牙,把娘和贺云挡在身后说:“没有,我们一直在屋里干活,哪看见什么‘八路’?”
“那你们得说说,皇军挨家挨户地搜查,那‘八路’受了伤流了血,这血迹怎么到你们家这就没了呢?”
娘搂着贺云,全身抖得厉害,爹瞪着汉奸说:“老子早就不想活了,老子儿子都没了,死了痛快!”
拿着枪的鬼子头明显在问汉奸,爹说的是什么,贺云害怕极了,不知道汉奸是怎么翻译的,没想到自己想当然的举动惹了那么大麻烦。
鬼子乒乒又是连开两枪,转过头去拿枪指着胡同里邻近的几户乡亲们,汉奸传达着鬼子的指令,大声地朝着人群喊:“窝藏‘八路’,全家枪毙!窝藏‘八路’,全家枪毙!”贺云从娘的指缝里看见英子一家也被鬼子赶着来到胡同口。
完了!刚才自己救人心切,万一要被什么人看见了呢?尤其是英子一家,大哥出事后,自己有好几次把尿桶子倒在了英子家门口,英子娘早就隔着院子阴阳怪气地骂过,这万一要是当时被英子娘看见了……贺云不敢想,只盼着鬼子赶紧走。
鬼子在院子里举着刺刀进进出出,连柴火堆都要用刀捅两下。越怕什么越来什么,贺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眼花了,她总觉得院子犄角那堆着的笸箩筐子好像在发抖,连同堆在一块儿的板凳、笤帚也跟着一块儿发抖。坏了!刚才扶那个小战士的时候就觉得他手心烫得很,他准是受了伤发烧打摆子了。哎哟喂,可真是时候!
眼见着笸箩筐抖得越来越厉害,这要是让鬼子发现了……贺云倒吸了一口冷气。鬼子还不走,这可怎么办?贺云抱着小弟一圈一圈地转悠,干脆一屁股坐在了那个不安分的笸箩筐上,嘴里还在念叨着:“行了行了,我的小祖宗,别哭了。”
贺云的小聪明耍得不是地方,本来没人注意那笸箩筐,她这一坐,反倒引起了鬼子的注意。连她自己都觉得,周围的空气仿佛一下都变了味儿,娘靠在爹身上,压着嗓子朝她低吼:“丫头!”
日头照在房脊上,光线锐利极了,一寸一寸像刀子在割着房上的瓦片。贺云已经不敢抬头了,她不知道是她自己在抖还是那只箩筐子在抖。小弟仿佛也嗅到了空气中的诡谲,渐渐地也止了哭声,沉沉睡了过去,任凭贺云再怎么暗中掐他也不吭一声。①贺云看了一眼天上的太阳,像鬼子的刺刀似的,晃得她睁不开眼睛。
院子就那么大,鬼子扯着一边的嘴角淫笑着,几步就踱到贺云跟前了。贺云发现,原来鬼子的笑声比枪声还恐怖。她低下头抱紧小弟,闭上了眼睛。
突然,恍惚哪里又传来一阵枪声,挺近的,响了一下,紧接着又响了三下。
“‘八路’!肯定是‘八路’!”汉奸跳起脚,率先叫了起来。
鬼子听到后也愣住了,重新把手枪别回到腰带里。
枪声又响了。贺云的耳膜都鼓了起来,她重新抬起头睁开眼。
“枪声就在附近,人肯定还没走远。”汉奸赶忙凑到鬼子身边,叭叭说了一串鬼话。
只一瞬间,一屋子的鬼子风一样地跟着跑了出去,院子里一下又清静了。贺云听见自己的心还在怦怦直跳。太阳越过了屋脊,越过了房檐,又直直地照进了院子里,她才从笸箩筐子上滑了下来。娘跑过来一把把她搂在怀里,贺云仍觉得像做梦似的,好像自己已经死过一次了。
待乡亲们都走净了,贺云叫来爹娘,才把已经晕在笸箩筐里的“八路军战士”搀了出来。装粮食的布口袋里还有一把米,娘熬成了稀饭一口一口喂给他吃。贺云以为爹会揍她,像小时候她和大哥去英子家偷了枪一样。爹没有,但也没有好脸色,看贺云时总是虎着一张脸。爹撕了几块干净的布,把战士受伤的腿包裹上了。
过了好一会儿,爹夹着烟悠悠地说:“怎么这么寸?哪就来了一阵枪声呢?”
贺云正在给小弟喂米糊糊,听到爹提起,她也纳闷儿,那枪听上去跟寻常的枪声不大一样,但又很熟悉,似乎是在哪听过。她似乎想到了什么,把小弟塞进了娘的怀里,拔腿就往外跑,一口气跑到了英子家。
②已是黄昏,夕阳金灿灿的光涂抹在英子家高高的房梁上。果然,那支鸟枪不见了。
从此贺云再也没有见过英子。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村里人已经听惯了枪声,但贺云还是十分紧张,赶紧去把院门插上,这说明她还没有适应这种战争环境,她的胆量也没有锻炼出来。
B.贺云发现受伤的八路军小战士后,便把他带到院子里藏了起来,然而,她并没有想到这个举动会带来这么大的麻烦,心里十分后悔。
C.大哥出事后,贺云好几次把尿桶子倒在英子家门口,这是故意恶心英子一家,揭示了两家的矛盾,暗示大哥的死可能与英子一家有关。
D.贺云一家冒生命危险救下八路军战士,娘给八路军战士熬稀饭,爹给八路军战士包扎伤腿,他们的目的是让八路军战士为儿子报仇。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善用细节描写,如贺云询问小战士时,他都只“点点头”而未说话,这暗示了其身体状况。
B.小说塑造了英勇无畏的爹娘形象,如面对鬼子时,娘把贺云搂在怀里,爹咬着牙、怒瞪汉奸。
C.小说结尾“从此贺云再也没有见过英子”耐人寻味,英子的去向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D.小说以“枪声”为线索串联全文,按照时间顺序设计故事情节,使得小说情节完整,脉络清晰。
8.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阳光,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9.这篇战争题材的小说充满了紧张感,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作者是如何营造这种紧张氛围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①,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节选自《礼记·学记》)
材料二: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②者,兑③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④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⑤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材料三: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宪问》)
【注】①尸:指古代祭祀时代表神灵或死者受祭的人。②说:说教。③兑:通“悦”。④硾(zhuì):拴上重物往下沉。⑤堇:毒草名。
10.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其人A苟可B其C事无D不可E所求F尽得G所欲H尽成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统治”之意,与《劝学》中“非能水也”的“水”的用法不相同。
B.攻,“处理”之意,与《师说》中“术业有专攻”的“攻”的意思不相同。
C.彰,“彰显”之意,与《劝学》中“而闻者彰”的“彰”意思不相同。
D.疾,“极力,努力”之意,与《劝学》中“声非加疾也”的“疾”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学记》善于运用类比的手法阐明观点,强调学与教的关系,归纳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结论,思路清晰,层层递进。
B.《吕氏春秋·劝学》中指出由于不学习,不懂道理信义,君主父母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臣民子女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
C.《礼记·学记》善用比喻,以“善问如攻坚木”“待问如撞钟”两组比喻,论证了学生应“善问待问”的观点。
D.《吕氏春秋·劝学》从反面出发,论述了学生不被教化、不听从教化难以声名显赫,凸显出尊师重道的意义。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材料三画横线句)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14.材料三中的子路是个“善问者”吗?请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舟次青神①
【元】李齐贤
长江日落烟波绿,移舟渐近青山曲。隔竹一灯明,随风百丈轻。
夜深蓬底宿,暗浪鸣琴筑。梦与白鸥盟②,朝来莫漫惊。
【注】①这是李齐贤奉使川蜀途中所写的一首词。②白鸥盟:出自《州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跨岛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后人以与鸥鸟置餐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按照时间顺序,从“日落”写到“灯明”,然后写到“夜深”,再至“朝来”,依次叙写。
B.“轻”是“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指船行,也表现了船上人心情的轻松愉快。
C.下片写晚上入睡的情景,夜深人静,词人宿于船篷之下,暗浪拍打船舷,给人一种悲凉凄冷之感。
D.结尾写词人梦中与白鸥结盟,早上醒来时请白鸥不要惊惧,借典抒发了词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16.“长江日落烟波绿,移舟渐近青山曲”,这里写的“日落”景象,与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好战必亡,而忘战也必危。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中写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类似的担忧。
(2)《劝学》中,荀子认为原来笔直的木材做成车轮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火烤使它这样的。
(3)《师说》一文,论证思路严密,语言简洁生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简练地概括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荒谬心态。
(4)苏轼《赤壁赋》中,客用比喻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人类历史上,是夜空跨越时间与空间把人类紧密联系在一起。“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类文明曾因暗夜与星空孕育出最精彩的故事。然而在现代化城市,灯光驱逐了暗夜,月亮和星星也黯淡了光芒。人们对夜幕降临的感知不再是仰望天上的明月繁星,而是灯火璀璨的摩天大楼和__________的霓虹广告。人们往往对废气、废水和噪声等显性污染比较敏感,而对光污染危害却__________。事实上,亮如白昼的夜晚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造成了负面影响,危害__________。
因此,在现代化城市中,有必要__________地划定“暗夜保护区”,该亮则亮、该暗则暗、合理分区、光暗平衡。通过减少光污染的危害,对于维护生态的平衡与人们的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现实和长远的积极意义。只有让静谧的归静谧、喧嚣的归喧嚣,才有望让人们欣赏皎洁月色、淡淡树影与闪烁星光。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流光溢彩 浑然不觉 不可小觑 因势利导
B.光彩夺目 熟视无睹 不可胜道 因地制宜
C.光彩夺目 熟视无睹 不可胜道 因势利导
D.流光溢彩 浑然不觉 不可小觑 因地制宜
19.文中画框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至于乡下香客,他们的办法却更饶有佳趣。他们三个一帮,五个一团,他们用一只大柳条篮子携着他们的盛宴:有白酒,有茶叶,有煎饼,有咸菜,有已经劈得很细的干木柴,一把红铜的烧心壶,而“快活三里”又为他们备一个“快活泉”。这泉子就在“快活三里”的中间,在几树松柏荫下,由一处石崖下流出,注入一个小小的石潭,水极清冽,味亦颇甘,周有磐石,恰好作了他们的几筵。黎明出发,到此正是早饭时辰,于是他们就在这儿用过早饭,休息掉一身辛苦,收拾柳筐,呼喝着重望“南天门”攀登而上了。我们则乐得看这些乡下人朴实的面孔,听他们以土音说乡下事情,讲山中故事,更羡慕从他们柳篮内送出来的好酒香。自然,我们还得看山,看山岭把我们绕了一周,好像把我们放在盆底,而头上又有青翠的天空作盖。看东面山崖上的流泉,听活活泉声;①_______;②_________。我们是为看山而来的,我们看山然而我们却忘记了是在看山。
20.下列句子中的“自然”和文中加粗的“自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B.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C.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D.所以当超过了“外头工人”(普通的自由劳动者)忍耐的最大限度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很自然地想起一种久已遗忘了的人类所该有的力量。(夏衍《包身工》)
21.请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横线处续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连贯,内容贴切合理,句式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一致。
22.文中画框的部分描写了乡下香客休息的场景,显得趣味盎然,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邓小平
以上材料在很多方面都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 B
解析: “‘器’即‘诗情画意’,‘道’即‘园林’”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二段“来统摄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器’”,可知,“器”为具体事物,在这里应为“园林”;“道”应为抽象的“诗情画意”。
2.答案: A
解析: B项,“中国园林艺术……在欧阳修之后、在以苏轼为中心的文人圈子里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二段“诗和画可以相互转换的观念在欧阳修之后、在以苏轼为中心的文人圈子里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到了南宋,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延伸至园林”可知,欧阳修、苏轼在诗画同构上功不可没,但当时并未涉及园林,南宋时“诗情画意”等审美追求才“延伸至园林”。C项,“而有关技巧好差的评论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夸大其词。根据原文第六段“宋代山水画论对此所述最详,画论虽是论作画,但对绘画中意味的表达远重于对于技巧好差的评论,而又以‘山水’观念为其最重”可知,原文说的是“远重于”,并不意味着有关技巧好差的评论“无足轻重”。D项,“这是因为具体的营造技法很难描述”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七段“这首先是因为中国古人从来不愿将园林作为仅通过技术手段即可获得的对象,园林超越了物质性和技术性可描述的范畴”可知,中国记载造园技法的园记不多,是因为古人认为“园林超越了物质性和技术性可描述的范畴”,而非“具体的营造技法很难描述”。
3.答案: C
解析: A项,留听阁“因诗造景”,能够支撑原文第二段“园林不论从其场景布营,还是观赏流线设置都以表现诗歌意象为本”的观点。B项,兰亭依山临水,又有人类活动,能够支撑原文第六段“以山水为本,人介入山水,改造山水,而成真山水”的观点。C项,强调的是中国古典园林理论对日本园林的影响,并未涉及原文论点。D项,辋川别业“集住宿、餐饮、采摘、垂钓、游览于一体”,能够支撑原文第六段“可游可居本身已经指明了此山水并非纯自然山水,而是经历了人类活动,经由人手改造的环境”的观点。
4.答案: D
解析: 《东岩堂记》中观照自然的方式为递进式,原文第三段有相关论述。“士大夫们喜爱天台、雁荡山水,常游览其间”为第一层———“游览山水”;“当游览难以满足能‘日涉之’的需求时,则作画来记录山林并且加以想象”为第二层——“作画记录山林”;“当绘画仍难以满足时,则开始选石叠石,以象二山之态,日夜对坐其间”为第三层——“选石叠石”;“选择与二山相似的山地依山造园以居其间”为第四层——“依山造园以居其间”。题中①句是利用作画记录山林,②句是选石叠石,③句是依山造园以居其间,④句是游览山水。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符合《东岩堂记》中观照自然方式的推进顺序的应为④①②③。
5.答案: ①古人认为园林即便是人造的,也要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宝玉认为稻香村身处大观园中,“此处置一田庄”,给人一眼假的感觉。勉强为之,虽精不宜。
②古人认为园林要“有山有水”,宝玉认为稻香村里都是人造山水,山无脉,水无源,缺少“山水”内涵。
③古人认为园林要以人介入山水,改造山水,而成真山水,最高境界是可游可居,人与自然共存。宝玉认为稻香村“峭然孤出”,周围无村镇市集,无桥梁寺庙等人居环境,无人介入的园林,不是上品。
解析: 解答本题,应找出材料中提到的古人园林理念,与宝玉对稻香村的评价相契合的地方,二者结合来谈理解。
6.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内容。A项,“这说明她还没有适应这种战争环境,她的胆量也没有锻炼出来”错,贺云的反应是一种出于安全考虑的自然表现,并不能说明她没有适应这种战争环境,胆量小。B项,“心里十分后悔”错,文中并没有表现贺云十分后悔救了八路军小战士。D项,“他们的目的是让八路军战士为儿子报仇”错,贺云一家解救八路军战士,是基于对日军的仇恨,对八路军的爱护。
7.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B项,“小说塑造了英勇无畏的爹娘形象”错,娘搂着贺云时,“哀求地看着鬼子”“全身抖得厉害”,由此可知,娘也是害怕的。
8.答案: ①将阳光比为鬼子刺刀的光,突出了阳光的强烈,以此烘托出贺云在面对鬼子的注视时内心的恐惧。
②用“金灿灿”这一暖色调来描写夕阳的光线,暗示危机解除、回归平和,也深化了小说赞扬英子牺牲精神的主旨。
解析: ①句,阳光被比为“鬼子的刺刀”,这是贺云坐在筐箩筐上面对着鬼子的注视时的感受,当时她的内心十分恐惧。
②句,鬼子离开,八路军战士获救,情节舒缓,“金灿灿”是暖色调,既切合人们当时的心理感受,又能表现出英子的牺牲精神,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9.答案: ①通过设定抗日战争这一故事背景,开篇即写枪声,让读者感受到危险,继而产生紧张的心理。
②通过情节发展来营造紧张气氛,如贺云突然坐到管箩筐子上,这引起了鬼子的注意,这一突发情节让读者感到紧张。
③通过对人物的塑造表现紧张气氛,如通过描写鬼子即将发现藏在箩筐筐内的八路军战士时贺云的内心活动,以及描绘鬼子的威胁、淫笑等,都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解析: 小说中紧张氛围的营造可以从故事背景、情节发展、人物塑造等角度分析。这篇小说以抗日战争为故事背景,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情节的步步推进,营造了紧张的氛围。作答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10.答案: BEG
解析: 句意:一个人如果可以做到这样,其他的事就没什么不可办的了,所要办的事都可完成,所希望的都可达成。
“苟”字是“如果”的意思,“无不可”是一个固定短语,所以应该在B、E处断句。接着“其事无不可”后应紧接“所求尽得”,“所欲尽成”两个句子,分别为其结果且结构相似。故从G处断开。
11.答案: A
解析: A.错误。名词作动词,统治/名词作动词,游泳。句意: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不是擅长游泳。B.正确。攻克、处理/研究。句意:像木工处理木头。/技能学术各有专门研究。C.正确。彰显/明显、清楚。句意:品德行为得到彰显。/听的人却能听得更清楚。D.正确。极力,努力/声音宏大。句意: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声音没有变得洪亮。
12.答案: C
解析: C.“论证了学生应‘善问待问’的观点”错误。“善问如攻坚木”是从学生角度出发,“待问如撞钟”是从老师角度出发。
13.答案: (1)修养自己使百姓都安乐,尧舜大概对此尚且难以做到呢!
(2)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解析: (1)“修”,动词,修养;“安”,使动,“使…安乐”;“病”,难,为难。
(2)“如”,往,去;“凌”,越过,渡过;“茫然”,旷远的样子。
14.答案: 是善问者。因为材料一中说善问者应该从容易的地方入手,然后层层深入,由简单到复杂。子路问君子正是从个人层面继续深入追问到家庭社会层面,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考生应认真阅读,理解文本思想,先明确观点,再结合原文分析。由材料三“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可知,善于提问的人,应该从容易的地方入手,然后层层深入,由简单到复杂。
15.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给人一种悲凉凄冷之感”错误。结合注释可知,这首词是作者奉使川蜀途中所作,联系上片“随风百丈轻”可知词人这次出行顺风顺水。夜深人静,词人宿于船篷之下,暗浪拍打船舷,如有弹琴击筑的美妙音乐相伴入眠,是一种惬意,不是悲凉凄冷。
故选C。
16.答案: ①本词这两句写的是川蜀途中所见的日落景象,重点写了烟波之色彩和青山之形状;白词写的是江南日出景象,突出江花江水的色彩。
②虽为不同时间的景象,但都是色彩明媚的、美丽的、迷人的。
③都借景抒情,体现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李词两句写行船之人在日落时靠岸停泊看到了美景,寻到了住处,可见其心情愉悦。白词两句借美好的江南风景抒写自己回忆起江南时的愉悦心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本词上片写黄昏泊舟时的情景,开头两句“长江日落烟波绿,移舟渐近青山曲”,写的是川蜀途中所见的日落景象,“长江”是舟行之处,“日落”表明天色已晚,“移舟”表明靠岸停泊,写行船之人在日落时靠岸停泊看到了美景,寻到了住处。“烟波绿”“青山曲”写了烟波之色彩和青山之形状,景色本已十分美丽,在夕阳的映照下,色彩明媚、美丽,更加迷人。借景抒情,体现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
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写的是江南日出景象,“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突出江花江水的色彩,借美好的江南风景抒写自己回忆起江南时的愉悦心情。
17.答案: (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
18.答案: D
解析: “流光溢彩”指流动的光影,满溢的色彩,形容光芒耀眼,色彩明亮。“浑然不觉”强调的是当事人对某一情况或事物毫无察觉。“不可小觑”强调某人或某事的重要性、能力或影响力不容被忽视。“因地制宜”强调在处理问题或进行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文化传统等因素,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措施。根据文段意义,D项所列四个成语最为恰当。
19.答案: ①减少光污染的危害
②在维护生态的平衡与人们的身心健康等方面/对于维护生态的平衡与人们的身心健康
解析: 原句用介词“通过”,导致句子主语缺失,成分残缺,应去掉“通过”;原句“对于……等方面”,搭配不当,应去掉“等方面”或改为“在……等方面”。
20.答案: D
解析: A.“自然”是指与束缚本性的俗世相对而言的田园生活。
B.“自然”是指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
C.“自然”是指天然的,本性的。
D.“自然”和文中的“自然”都是指理所当然,犹当然。
21.答案: 示例:①看北面绝顶上的白云,品云淡风轻;
②看西面深谷的银雾,感朦胧之美。
解析: 分析原文画线句“看东面山崖上的流泉,听活活泉声”可知,句子以动词“看……”领起句子,表达作者“我们是为看山而来的”这一态度。因此,若仿写句子,则在形式上也可以以“看”开头,选用与“看”这一行为有关的其他内容,从而与前面句子形成排比;而根据前后文可知,此处所写之“看”的内容必须与“山”有关。因此,可以从上下左右不同角度出发,思考“看山”还能看到些什么,比如可以抬头看到山顶的白云,远眺看到山崖的泉水、树木,低头看到山谷的溪流等等。
22.答案: ①多用短句,明快活泼,节奏感强,写出了人物的兴致盎然;
②运用排比句式,柳篮内的物品单独成句,强调突出乡下食客早饭之“丰盛”和“我们”的羡慕之情;
③口语新鲜生动,“三个一帮,五个一团”“而‘快活三里’又为他们备一个‘快活泉’”;
④大词小用,“盛宴”一词起到了强化渲染的效果,显得风趣幽默。
解析:
23.答案: 略
解析: 这是一道二元思辨作文,两则材料的关键词分别为“善假于物”和“自力更生(或独立自主)”,立意时应兼顾材料的整体性,充分考虑到两者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既要重视“善假于物”,又不能忽视“自力更生(或独立自主)”,可以有所侧重。行文时要能阐释“善假于物”的重要性,也要能阐释“自力更生(或独立自主)”的必要性,体现一定的思辨意识。还要有宽广的视野与格局,体现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PDF版附答案),文件包含27届高一上月考二语文试题1pdf、27届高一上月考二语文参考答案1docx、27届高一上月考二语文双向细目表1docx、玉溪一中2027届高一上月考二语文答题卡1pdf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高二(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9页。
这是一份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第二次月考教师卷docx、第二次月考学生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