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版 (新课标)高中语文 必修二《赤壁赋》名师教学设计(2课时)

    人教版 (新课标)高中语文 必修二《赤壁赋》名师教学设计(2课时)第1页
    人教版 (新课标)高中语文 必修二《赤壁赋》名师教学设计(2课时)第2页
    人教版 (新课标)高中语文 必修二《赤壁赋》名师教学设计(2课时)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9 赤壁赋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9 赤壁赋教案,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够基本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同时,由于已经学习过《阿房宫赋》,对赋体文章的特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以往强调文言基础知识的内容较多,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的较少,学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语言知识的积累,缺乏对文言文,尤其是优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认知和情感体悟,所以要在这些方面加以强化。
    2.教学目标
    (1)理解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在主客问答的理性思辨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2)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
    (3)积累文言词语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难点
    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
    (1)阅读法:阅读法有朗读、默读、背诵几种情况。阅读的过程就是把看到的外部语言信息转化为自已的内部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通过感知读物,理解读物的内容,再经过选择、处理,变成自己的思想。本文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和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更重要的是体会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讲授法:讲解整篇文章重点的字词句,以及重要的一词多义。学生在疏通字词,理解文本含义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深挖其内在深蕴。
    (3)合作探究法:通过讨论甚至辩论的形式对探究性的问题进行探讨。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背景
    2.诵读课文,文言知识点归纳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二)作者背景及解题
    1.关于作者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三苏”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及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文艺全才”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代表作:《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代表作:《题西林壁》《惠崇》《惠州一绝》。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代表作:《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苏黄(庭坚)米(芾)蔡(京,襄)。
    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
    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
    2.写作背景
    1.时代背景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里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态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后被误读为“赤壁”。进而认为是赤壁古战场的遗址。本文题目中的赤壁,即苏轼所游黄州赤鼻矶。实际上,三国时的赤壁古战场,应当在现在的湖北蒲圻。
    苏轼他一生在政治上遭遇坎坷,入朝任职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为杭州通判,历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神宗元丰二年,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被捕遂除黄州,在黄州生活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不得签书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他在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元丰五年(1082),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因遣郁闷,于是年秋冬两次游览赤鼻矶,借地抒情,怀古感今,相继写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传世名篇。
    3.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是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一种有韵文体。它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赋必须押韵,这是赋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主要特征。 起于战国,盛于两汉。赋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赋日已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体,叫“律赋”;宋代用散文的形式写赋,称“文赋”。著名的赋体文章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1.听全文录音。
    2.学生朗读,并正音。
    壬rén戌xū /属zhǔ客 /窈yǎ窕tiǎ /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 /倚歌而和hè /愀qiǎ然/ 舳zhú舻lú /山川相缪liá /酾shī酒 /横槊shuò /渔樵qiá /江渚zhǔ/ 匏pá樽 /蜉fú蝣
    (四)重点文言知识归纳
    1.虚词
    ①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 (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 (连词,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连词,表转折)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连词,表修饰 )
    ②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 (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 (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代词,它 )
    (5)苟非吾之所有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 (代词,它)
    (7)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 (介词,在)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被)
    (5)渔樵于江渚之上 (介词,在)
    (6)寄蜉蝣于天地 (介词,在)
    (7)托遗响于悲风 (介词,在)
    ④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形容词词尾 )
    (3)郁乎苍苍/知不可乎骤得 (用在句中表停顿或舒缓语气,语气词)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 (语气词,表示疑问)
    (6)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在)
    ⑤其
    (1)而不知其所止 (代词,它,指“一苇”)
    (2)其声呜呜然 (指示代词,那)
    (3)何为其然也 (代词,指箫声)
    (4)方其破荆州 (代词,他,指曹孟德)
    ⑥然
    (1)凌万顷之茫然 / 苏子愀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何为其然也 (这样,代词)
    (3)其声呜呜然 (语气词,相当于“焉”,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2.实词
    ①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 通“凭”,乘。
    (2)山川相繆 繆, 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 属, 通“嘱”,劝酒。
    (4)举匏尊以相属 尊, 通“樽”,酒杯。
    ②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③一词多义
    (1)东 a顺流而东(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 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下)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a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
    (5)白 a白露横江(形容词,白色的) b不知东方之既白(动词,亮)
    (6)歌 a歌窈窕之章(动词,唱歌) b歌曰:“……”(名词,歌词)
    c倚歌而和之(名词,歌曲的曲调或节拍)
    ④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的像 )
    (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亮)
    3.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1)固一世之雄也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②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3)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
    ③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苦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
    (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④倒装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
    (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
    ⑤被动句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
    (五)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
    饮酒乐甚——苏子愀然——喜而笑
    (乐)——(悲)——(乐)
    (六)课时作业
    1.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rén xū) 举酒属客(shǔ) 窈窕(yǎ tiā) 旌旗蔽空(jīnɡ)
    B.桂棹(zhà) 冯虚御风(pínɡ) 嫠妇(lí) 横槊赋诗(shuò)
    C.渺渺(miá) 倚歌而和(hè) 扁舟(biān) 用之不竭(jié)
    D.枕藉(jiè) 酾酒临江(shī) 渔樵(jiā) 山川相缪(liá)
    【解析】 A项“属”读zhǔ,“窕”读tiǎ;C项“渺”读miǎ,“扁”读piān;D项“樵”读qiá。
    【答案】 B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横槊(长矛) 匏樽(葫芦) B.肴核(菜肴) 相与枕藉(枕着垫着) 斗牛之间(星宿名,指斗宿、牛宿)
    C.倚歌(循、依) 扣舷(船的两边) 下江陵(攻占)
    D.盈虚(满) 嫠妇(寡妇) 危坐(端正)
    【解析】 肴核:菜肴和果品。
    【答案】 B
    3.对加点的实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①凌万顷之茫然 ②击空明兮溯流光 ③倚歌而和之 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A.①凌驾 ②逆流而上 ③靠着 ④细丝
    B.①越过 ②顺水而下 ③靠着 ④一条
    C.①越过 ②逆流而上 ③循 ④细丝
    D.①凌驾 ②逆流而上 ③循 ④一条
    【解析】 “凌”意为“越过”,“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而上,“倚”意为“循着”,“缕”意为“细的丝线”。
    【答案】 C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吾与子之所共适 ②始适还家门
    B.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②举匏樽以相属
    C.①扣舷而歌之 ②倚歌而和之
    D.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②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解析】 B项“属”通“嘱”,劝人饮酒。A.两个“适”第一个是“享有”之意,第二个指“女子出嫁”。C.两个“歌”分别为“歌唱”,“歌曲”。D.两个“虚”分别为“太空”,“月缺”。
    【答案】 B
    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④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 ①中“于”意思是“在”,②中“于”意为“被”;③中“夫”是指示代词“那”,④中“夫”为发语词,引起下文议论。
    【答案】 D
    6.将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固一世之雄也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③而今安在哉 ④客有吹洞箫者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①⑥/②⑤/③/④/⑦ B.①/②③/⑤⑥/④⑦
    C.①⑥/②③/⑤/④⑦ D.①⑥/②⑤/③④/⑦
    【解析】①⑥判断句,②⑤状语后置句,③宾语前置句,④定语后置句,⑦被动句。【答案】A
    第二课时
    学习第一段
    分析内容
    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地点: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景: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清净、平淡、开阔)
    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皎洁、幽静、动态美)
    露——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朦胧、开阔)
    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神奇、浪漫)
    (二)品景之“乐”
    让苏子快乐的原因是什么?面对这样的自然景致,作者有着怎样的心理世界和精神追求?
    泛舟时赤壁的景美,让作者暂时忘却不快,同时也有了“遗世独立”的追求。
    二.学习第二段
    作者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了。
    感悟人生之“悲”作者“悲”又从何而来?
    从歌词中来:政治失意,理想悠远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及时行乐的愉悦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美好理想悠远渺茫的惆怅
    从箫声中来:箫声哀怨,倾诉悲苦(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从历史中来:人生苦短,功业未成;
    从自然中来——长江无穷,人生短暂。
    学习第三段
    (一)“客”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客”抒发出“悲”的情感。“悲”在于触景伤怀,在于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二)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三)领悟胸怀之“乐”
    四.学习第四段
    (一)本段作者表现出怎样的感情?
    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二)作者是阐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作者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三)作者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
    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 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议论,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乐”上来。
    五.学习第五段
    (一)本段作者表现出怎样的情绪?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二)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六.总结课文
    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荒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文章合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七.课时作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逝者如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未尝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吾与子之共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卒莫消长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肴核既尽,杯盘狼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逝者如斯”,语出《_______________》,它的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超越自我,把生命放到宇宙的永恒中加以考察,终于积郁释然,作出了超旷达观的解释,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答案】1.(1)这,指江水 (2) 流走 (3)享有 (4)消减或增长 (5)凌乱
    2.《论语·子罕》 江水滚滚流去,比喻时间易逝。
    3.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八.课后作业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既望,农历十六。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其词豪迈奔放,开豪放派一代词风。
    C.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期间,曾两次游览三国魏吴大战的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D.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借景抒情的同时,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叹。一方面他感叹人生苦短,现实苦闷;另一方面,又能从苦闷中摆脱出来,表现了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解析】“两次游”不恰当,应是“常常游”,另外与《前赤壁赋》同期的作品是《念奴娇 赤壁怀古》,《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三个月后的作品。
    【答案】 C
    2.名句填空。
    (1)《赤壁赋》中描绘秋风拂来,江水澄净,不起波浪的景色的诗句是: ,

    (2)《赤壁赋》中展现一叶扁舟任凭漂荡,浩渺江面上自由来去的情景的诗句是: , 。
    (3)《赤壁赋》中描写洞箫之声使得潜藏的蛟龙也舞动,孤舟的寡妇也伤泣的诗句是: , 。
    (4)《赤壁赋》中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川流不息的诗句是: ,

    【答案】(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仿照下面画线句,根据文段内容另写两句话,与画线句一起构成一组排比句。
    正能量是一切给人向上的信心和希望,并鼓舞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在语文课本里我们也学到很多正能量,如从《赤壁赋》中我们学到了身处逆境要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

    【解析】把握语境,按符合具有“正能量”的标准,选择教材中的经典课文,解读文章包含的精神实质及给“我们”的教益。所拟句子应与画线句结构一致,意蕴相近,激励深思。
    【答案】从《岳阳楼记》中我们学到了无论何时要有忘我为人的阔大胸襟; 从《老人与海》中我们学到了面对挑战要有永不言败的坚韧斗志。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题目。
    咸阳城西楼晚眺①
    (晚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②。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①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②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1)开篇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诗中写到了哪些“愁”?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思乡之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对唐王朝颓势之愁——山雨欲来风满楼;昔盛今衰之愁——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人世沧桑之愁——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 可)
    (2)颈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答案】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逃入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是诗人眼前的实景。早已荡然无存的 “秦苑”“汉宫”,是诗人的联想,属于虚写。(3 分)以实景叠合虚景,写出了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意境拓展,使情感表达更丰富。(2 分)
    5.作文
    近日,作家王安忆为少年们选编的《给孩子的故事》由活字文化正式出版。选编的作品呈现了与上个世 纪60年代以来中国特殊而复杂的历史环境、时代巨变、生活起伏等密切相关的成长的痛楚、爱恋的方式、 死亡的残酷、友谊的珍贵、生存的挣扎等等。有人认为这些故事不适合孩子,理由是这些故事发生的年代距离现在的孩子比较远,而且其中展示的生活的残酷真相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对这种观点,你有何看法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相关教案

    高中第四单元12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第四单元12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教学建议,教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第三单元9 赤壁赋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第三单元9 赤壁赋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走近作者,知人论诗,倾情诵读,涵咏情致,鉴赏诗歌,解读情感,探究延展,课后拓展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9 赤壁赋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9 赤壁赋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入教学,简介背景,学生再读文本,整体感知,解读文本,回望文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