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12 《祝福》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12 《祝福》教学设计,共4页。
《祝福》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本单元属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位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这个单元是高中阶段第一次集中学习小说这一体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抓住小说这一体裁的特点,从情节、人物、环境等小说要素中感受艺术形象,理解和欣赏语言表达,把握作品内涵,获得审美体验。 本篇文章在结构的安排和叙事手法的运用上别具一格,作者将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叙述,运用了独特的倒叙手法。同时,在倒叙这一部分的内容中,还体现了更多丰富的内容,例如小说主要人物的出场方式、写明故事的结局、呈现“祝福”的场景与结尾“祝福”的场景遥相呼应,完整了小说的环扣式构造的等等。这些独特的写作手法值得学生深入探究其运用的意义以及在实践写作中的运用价值。 本篇教学设计首先从叙事手法的运用出发,抓住文章的两条主线,梳理情节,明确文章结构,同时结合写作背景与文章内容,分析“倒叙”这一叙事手法运用的作用。其次,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切入深入探究文章“倒叙”部分所展现出的典型环境与事件的深层含义。最后,总结“倒叙”这一叙事手法运用手法和作用,将其引申到日常写作中。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小说,学习本单元,第一,要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意蕴,领会小说这一体裁的认识和教育价值,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领略小说多变的叙事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第二,要进一步了解情节、人物、环境等小说要素,学会鉴赏小说的情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叙事手法和语言认识细节描写的运用;第三,要引导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深化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理解,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提升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判断、分析能力,提升审美品位。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通过之前对小说这一文体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划分作品层次、理清故事线索、掌握主要人物情节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所以课堂上,教师只需强调不同叙事手法运用的特点与作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复杂人物形象的临摹分析,找到小说中的矛盾冲突点。但是,学生在体会叙事手法运用的深层含义,把握时代特征与作者写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等方面存在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分析中,找出叙事手法在运用的过程中的独特价值,以及描写的主要内容与人物在整篇小说中起到的作用,以此来探视作者更深层的用意与写作姿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与鉴赏水平。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层次、划分小说情节,了解创作背景;2.领略小说多变的叙事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把握小说三要素在小说中的核心作用,提升小说的鉴赏能力和思维品质;3.体会强烈的的社会批判精神,理解鲁迅先生对国民极大悲悯的写作姿态以及对人间的大爱,深化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理解。教学重难点:1.分析文本,学习“倒叙”这一叙事手法的作用,深入探究文章“倒叙”部分所展现出的典型环境与事件的深层含义;2.引导学生体悟作者通过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人生态度与写作姿态。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新中国刚刚完整了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正大力推行着乡村振兴战略,今天的农村物质生活富足,百姓安居乐业,正悄然焕发新生。但大家知道100年前我们中国的农民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吗?从这些照片中大家看出了怎样的社会状况?(预设:环境杂乱、生活艰苦、群众的表情呆滞无神、面黄肌瘦)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止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阻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在半殖民地班封建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的农民阶层深受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压迫,广大劳动者被推入了不幸和苦难的深渊。妇女则是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提问:课文讲了几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明确:两个故事。第一:“我”回乡的故事,第二:和“我”讲述的“他人”——祥林嫂的故事。2.听课文录音,划分情节,画出关键字词。一二组的同学负责列出祥林嫂年表、三四组的同学负责列出“我”在鲁镇的活动时间表,并且思考故事的发展顺序与作者的叙事顺序有何异同。3.从小说的主体看,小说结构采用了怎样的叙事手法? 明确:先倒叙后顺叙,由倒叙转为顺叙的。追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连成一片了。” (设计意图:小说中的情节是按照一定结构原则组织而成的“事件”和人物活动的过程,《祝福》的情节安排是围绕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来推进的,单元目标要求学生学习鉴赏小说情节,品味小说的叙事手法。这一教学环节通过课文的听读,以表格的方式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梳理小说情节,明确叙事手法。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锻炼学生在快速阅读中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四、分组探究,深入研读1.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在文章的开头就将悲惨结局呈现在读者面前有何作用? 明确:设置悬念:祥林嫂过去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地步?为什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2.思考:“倒叙”这一手法的运用,为情节的开设设置了悬念,这一点是没有什么悬念的。作者用了整整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叙述“倒叙”的内容,难道仅仅只有设置悬念这一种作用吗?同学们暂时得不出答案没有关系,我们先来看看,这么长的“倒叙”篇幅中,作者都写了些什么?明确: ①“我”回到鲁镇后,各家都在准备“祝福”这一年终大典的场景 ②“我”回乡后走亲访友、路遇祥林嫂,祥林嫂问“我”关于死亡的问题 ③祥林嫂死了,鲁四老爷非常生气3.分组讨论: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部分,这几个部分的内容对于文章来说,分别还起到了什么作用? (教师提示:小说三要素有哪些?同学们可不可以试着从这三个要素出发寻找答案?) ①祝福的场景: 第一,环境上,突出了热闹的氛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来反衬故事的悲剧性; 第二,结构上,自然地介绍了“祝福”的情形,为后文叙述祥林嫂在鲁镇的故事省减了对其遭遇背景(祝福)的介绍笔墨; 第三,情节上,开篇对“祝福”情形的描写,与结尾遥相呼应,完成小说的环扣式构造。 ②“我”与祥林嫂的偶遇: 第一,情节上,给了祥林嫂出场的契机; 第二,人物描写上:“我”的出场,让“我”变成了故事的见证者和思考者,表现出鲁迅对国民极大悲悯的写作姿态,审视人类之生存的困境观照底层人的生活状态。 ③祥林嫂的死: 第一,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衬托出了鲁四老爷的性格和任务形象; 第二,在文章主题上,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矛盾是女性解放与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突出了文章的反封建主题。4.总结提问:同学们能否结合今天的学习内容来总结一下“倒叙”这一叙事手法在小说写作中的作用?我们应该怎样运用好这一手法?明确: ①在情节的布局上,能够使文章产生悬念,更加引人入胜,与后文相呼应;在人物的描写上,能够丰富人物出场的方式,使人物特色更加鲜明,角色更加深入人心。在环境的营造上,能够借此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为小说确定基调;在主题的表达上,能够突出矛盾、深化主题。 ②采用倒叙应该从内容和形式出发或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或为了结构变化的需要,或为了制造悬念引人入胜,起到特殊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情节、人物和环境是小说最关键的三要素,学生要学会理解它们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文章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描写倒叙的部分,其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绝不是用“制造悬念”就可以一概而论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文本读透,学会分析小说每一个部分中情节、人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理解。)五、结束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深入探讨了这篇小说的叙事手法的运用,这一个环节中作者设置了悬念、营造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突出表现了主题思想。在鲁迅这样大家的笔下,作品的构思绝不是心血来潮,这些思想深邃、艺术高雅的文艺作品,总是闪耀着逻辑的智慧、哲理的光彩。鲁迅先生的小说事例典型、形象鲜明无不与作者逻辑的构思、形象的思维息息相关,这样精妙的行文思路、深刻的思想表达值得我们所有的同学用心感悟并学以致用。六、作业布置 制作“死者档案”:祥林嫂在鲁镇众人的祝福声中死去了,那么到底是谁杀死了“祥林嫂”?课下老师想请同学们参照所给出的模板为祥林嫂制作一份死者档案,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根据线索,对杀死祥林嫂的“嫌疑人”逐一进行“审判”。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环节上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1.作业布置比较新颖,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2.将“倒叙”的部分解读地更加详尽,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小说这一体裁的写作特性。本节课在教学环节中还需要改进的地方:1.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达成教学目标,学生自主解读能力发挥地不够到位;2.对分析作者的写作动机与小说主题的解析不够深入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