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邢台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邢台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1页
    邢台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2页
    邢台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邢台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邢台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儒家讲教化,着眼于培养具有健全完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也就是所谓“成人”。这里的“成人”,并不是指年龄特征上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从道德内涵上强调人的人格养成。
    子路请教老师怎样才是成人。孔子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他先是提出了一个高标准,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孟公绰那样讲廉洁,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加上礼乐的人文修养,就可以算得上一个成人。面对世风日下的状况,孔子又感叹地说,如今的成人又何必这样呢?见到可得之利时首先考虑它是否符合道义、自己该不该得,遇到危险勇于承担责任,作出牺牲,经过长久的穷困也不忘自己平生的诺言,这也可以算是成人。
    孔子的“成人”思想,体现了他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反思和觉醒。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他认为,要成为一个在社会上立得住的人,仅有与生俱来的质朴本真的禀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人文的修养。只有文与质两者兼备,配合恰当与协调,才能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君子。而人文的修养离不开教化,教化,正是使人“成人”的途径和方法。“教”就是教导,“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民有质朴,不教不成”(《白虎通·三教》)。“化”就是感化,也就是在“上”者的教育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生变化。孔子说:“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礼记·中庸》)所谓“知人”,就是要有“人”的自觉,脱离纯粹的人的自然状态,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分辨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能力,承担起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颜渊请教孔子“成人之行若何”,孔子说:“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孔子家语·颜回》)所谓“成人之行”,就是一个成人应当具备的德行。这段话与孔子回答子路问“成人”的话是一致的,都强调了仁义礼乐教化在人的人格养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仁”是人内在的品德和思想境界,“礼”是人外在的行为准则。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教化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在内心发生变化,达到“仁”的境界,从而实现对“礼”即社会规范的高度认同和自觉遵守,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摘编自《孔子论教化之内涵——成人》)
    材料二:
    依照荀子的观点,政治是一个综合体,它一方面在形式上表现为权力的聚合体,另一方面又必须承载“道义”的精神内涵,单纯的权力系统若失去内在“道义”的内涵与目的是无法维持的。荀子说:“国者,天下之制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执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道”作为一个抽象概念,“得道”的具体实现方式就是“得民”,或者说,以“道义”精神教化民众。
    荀子在《王制》开篇讨论“为政”问题时指出:“请问为政?曰: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依这里的说法,为政之要务有多端,而“诛恶”“化民”是其核心目的之一。也就是说,“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施行教化的途径和方式,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甚而言之,这一种工具性存在最终亦是要被扬弃的,从而达到“不待政而化”的状态。
    以“政”行“教”的枢纽环节是“礼义”。“礼义”亦是一个综合性的说法,它既执政刑法度之施、设所依照的一般性、指导性的制度化设计,同时又强调这一指导性设计中内含着的道义精神。“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荀子对于“礼”的重视自不待言,“隆礼重法”基本已成为荀子思想主旨的代称。“礼法”并称是荀子论“政”“教”的一个重要特点,“法”代表了“礼”的规范化、制度化面向及其衍生物,“礼”则代表了“法”精神化、内涵化的道义面向。二者的并称究其向上的一面而言,乃高度地强调了荀子以“政”行“教”的思想观念。
    (摘编自《〈荀子·王制〉篇的教化论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所谓“成人”,不仅是指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且是指品格高尚的君子。
    B.孔子讲教化,着眼于“成人”;荀子论教化,则强调以“政”行“教”的思想观念。
    C.孔子认为一个在社会上立得住的人,与生俱来的禀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教化得来的人文修养。
    D.荀子认为政治表现为权力的聚合体,又须承载“道义”,因此单纯的权力系统是不存在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提出的成人标准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标准,近似于今天所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标准。
    B.荀子认为“礼义”很重要,人无论贵贱,都要“属于礼义”,荀子这一思想具有进步意义。
    C.“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实行教化的途径和方式,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仍值得借鉴。
    D.教化是使人“成人”的途径和方法,如果对一个人实行了“教化”,就能保证此人不会变坏。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孔子“教化”观念的一项是( )
    A.当代“虎爸”培养孩子成为“考霸”。
    B.荀子《劝学》鼓励人们学习。
    C.孔子晒(笑)子路(仲由)。
    D.韩愈写《师说》表扬李氏子蟠。
    4.简要分析材料二第三自然段的行文思路。
    5.实施教化的途径有哪些?请根据两则材料作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背影里的乡愁
    陈智华
    中寨的秋天,总有那么一段日子会被浓稠的雾气所笼罩。细雨如丝,密密地在空中交织缠绕,天气像老眼昏花的大娘,理不清手中的麻绳。到了中午,雨稍稍停歇,我打算去老家走走。骑上摩托,路面湿滑,我的脚始终放在刹车上,不敢有半点走神。车行至村口,清寂得很。
    老家的名字叫后子丫,是沿河县中寨镇勤俭村辖下的一个村寨。寨子三面环山,山中还没有到秋意高远、层林尽染时节。大雾茫茫,像一块幕布把群山都遮住了。停好车,我就在寨子上转悠。遇到熟识的人,就上前去打招呼,但终究是没有一股亲切劲了。①现在熟识我的老人越来越少,他们像深秋的果实,成熟后落进了大地。故乡慢慢成了我人生路上的一个驿站。
    在一片银杏树林里,我伫立了很久。银杏从树上簌簌地落下,撞向草丛或石板。落在石板上的银杏摔得皮开肉绽。秋天的草丛,幽深神秘,银杏掉进去后就莫名地消失得无影无踪。扒开一丛丛草,反反复复找,才看见零星的几颗银杏,像顽皮的小孩子在和你捉迷藏。银杏树具体有多大的年龄,我不得而知。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年银杏黄时,精美的杏叶从枝头飘落,像一群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爷爷会扛一架木梯子,架在笔直的树上,爬上树后用竹竿捅下一颗颗金黄的、圆滚滚的银杏。捡到背篓里,背到小溪边去清洗掉外面的果皮,然后背回家晾晒,等水分晾干之后,再背到集镇上去卖。爷爷去世后,银杏林中长满了杂草,满地的银杏再也没有人去捡了。
    经过溪水淘洗的银杏,看上去白涔涔的,放在锅中爆炒或是放在火堆中烧,是我童年常做的事。一颗颗银杏爆裂出来的果肉,吃在嘴里感觉非常鲜嫩。银杏不能多吃,这是爷爷告诉我的。人们说,银杏吃多了会长白头发,不知是不是真的,我也无从考证。②站在银杏树下,看着银杏叶子,一张张往下掉落,爷爷的脸庞慢慢浮现在眼前。
    银杏树林的不远处,是一坡稻田,田里的稻禾上一咕嘟一咕嘟地垂挂着谷穗,披挂着许多晶莹剔透的雨珠。脚下的小路,泥泞湿滑,曾经深深的牛蹄窝,已被时光的尘土灌满。站在田埂边,轻轻抚摸着一粒粒饱满的谷粒,谷粒上的露珠洗涤着我的手指。此时,天空开始飘起蒙蒙细雨,漂浮在山间的云雾像一艘挂着巨帆的船,慢慢地向寨子靠拢,仿佛这小山村就是一座码头,是游子心灵的港湾。③放眼望去,寨子被雾吞噬了,只留下眼前一丘丘金黄的稻田。
    秋天的雨下得缠缠绵绵,不一会儿,我的发丝被雨水浸湿了。我往寨子上走,看到很多老屋大门紧闭,曾经熙攘的故乡,变得愈发萧条落寞。每家房屋前的菜园,都围上了竹篱笆,菜园中不见鸡啄食在菜叶上的青虫,也不见从瓦片上窜出来的炊烟。满地枯黄的树叶,无人清扫,落叶就在地上虚虚地堆积,脚一踏上去,叶子就粘在了脚底,怎么也甩不掉。
    雨斜斜地飘散,空气湿漉漉的,远山空蒙,山体的曲线若隐若现。山中很少有人去了,大片大片枯黄的灌木丛,绵延在我遥远的视线里。走到老屋前,老屋只残留一些痕迹,童年的记忆如电影的画面一样,在我的脑海中闪现。院坝里长满了荒草,杜仲树站在土坎边上飘摇着枝头稀疏的叶子。几只麻雀像几张枯黄的树叶,从树上梭到了地上觅食,不一会儿它们扑腾着翅膀上的雨珠,向远处飞走了。
    天慢慢暗淡下来,一缕阳光从云层中挤出来,漫撒在田野上。金黄的稻田,像一块块遗落在地上的彩带。一束光的到来,给村庄带来了短暂的温暖和光亮,这短暂是足够美的,以至于我回忆起故乡那个细雨黄昏时,像走进了一段美丽的梦境一般。
    我徜徉在故乡的小路上,重温儿时的记忆。记忆像溪水一样,在沟渠里流淌。走到故乡一个叫碾坊的地方,看着溪水哗啦啦地流淌,记忆的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在我很小的时候寨子上缺水,碾房里的水清洌、甘甜,人们都来这里挑水,两只水桶在扁担两端晃悠,两只水桶像两个银铃,荡出一阵清脆的响声,像一曲曼妙的轻音乐。
    阳光消失了,山岩上又缭绕着云雾,一棵棵枫树噌噌往上长,捅破了薄薄的云层,露出细细的树梢,树梢上几片叶子在风中摇曳。一阵细雨又开始飘洒,雨像一粒粒豆子在地上翻滚。
    让农民最发愁的是遇上下雨天,十天半月全被烟雨笼罩,眼看着土地里的庄稼慢慢成熟,一年的辛勤付出终于有收获了,却遇上雨天。庄稼收不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庄稼腐烂,在腐烂之中发出一簇新芽。
    走到村口,大片荒芜的田野上滋生出杂草。我沿着小路往前走,杂草漫过了我的头顶,脚下的小路上全是石板,长年累月,石板被一双双脚磨砺得无比光滑。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小时候乡里人收庄稼的情景,他们背着满满一背篓金黄的玉米棒子,走在弯弯曲曲的石板路上。
    黄昏过后是黑夜。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着故乡的黄昏,像烟花一样绚烂,而后慢慢消失。④黑夜漫过来,寨子露出零星的灯火,现在故乡太清寂了,静到只听见细雨在耳畔沙沙地流淌。
    (有改动)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谨慎行车到了村口,发现故乡已是清寂之地,“清寂”既是环境特点,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B.文章第二段的前半部分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故乡三面环山的地理环境,有助于读者理解寨子雾重的原因。
    C.本文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行文,思绪随着“细雨”蔓延,其中不乏对烟雨美景的描绘,如诗如画。
    D.文中插叙童年相关的内容,写到爷爷去世后便无人再去拾银杏,符合前文提及熟识自己的老人越来越少的描述。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将故乡熟识的老人比作深秋的果实坠落入地,暗含人老终将归于大地的意思。
    B.第②句由银杏叶子掉落联想到已经去世的爷爷,表达思念之情自然而不做作。
    C.第③句照应了首句中寨深秋雾气浓稠,也意味着“港湾”渐被吞噬。
    D.第④句以静衬动,突出了只有细雨的沙沙流淌声才能给清寂的故乡带来一些灵动的气息。
    8.本文与散文《荷塘月色》在景物描写的手法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9.请探究本文的情感意蕴。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问说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节选自刘开《问说》)
    10.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非学A无以B致C疑D非E问无以F广识G好学H而不勤I问J非真K能好L学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之”与《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B.“就有道而正”的“就”,指靠近、接近,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中的“就”词义相同。
    C.“是己而非人”的“非”和“孔文子不耻下问”的“耻”用法相同。
    D.“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的“其”与“其皆出于此乎”的“其”意义与用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一种文体,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说明、议论,刘开的《问说》属于议论文,与荀子的《劝学》体裁相同。
    B.第2段作者从反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破疑有得。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用古代先贤的言行作为立论的依据。
    C.最后一段作者强调为学决不能少问,应学习和发扬古人以问为美德的精神,再一次慨叹了世人以问为耻的陋习。
    D.与《师说》着重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有所不同的是,本文着重从“问”的角度,主张“学必好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2)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1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世俗之人不愿“问”的原因有哪些。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
    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岧峣。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②低心事折腰。
    【注】①昌叔:王安石妹夫。②分:甘愿。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
    B.第五句诗中有画,流云将落木、渡口连成一片,画面开阔,气韵生动。
    C.第六句的“乱”字,既写出了群山连绵起伏之状,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纷乱和犹豫。
    D.本诗通过写登山所见的实景,以及由此展开的联想,虚实结合,寄托了情思,表达了心志。
    16.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较为复杂,请简要概括。
    四、默写题
    17.补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的《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经济发展大潮中,有些“小变化”格外A_________。①网络平台数据显示,②今年以来,③“徒步”“骑行”“露营”等关键词搜索同比有大幅度增长;④而与这些关键词深度绑定的冲锋衣,⑤去年四季度线上销量同比增长1.4倍,⑥一跃成为深受大众消费市场所青睐的单品。这些小变化显示出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
    “玩”出来的户外运动产业既时尚又健康,表明人们的生活品质在提升。徒步登山、潜水冲浪、滑雪骑行,户外运动蓬勃发展折射出人们对于多元化、个性化的美好生活的强烈需求。户外运动(甲),增强心肺功能和协调能力,还兼具社交属性强、新鲜有趣、参与门槛低等优点,因此广受各类人群的喜爱。户外运动的流行,户外运动产业的爆发,展现着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彰显着社会文明水平的提升。
    我国幅员辽阔,高山、峡谷、湖泊、草原、沙漠等多元的自然景观为户外运动提供了B_________的条件,也为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去年,国家发改委、体育总局等部门出台《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推动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达到3万亿元,这为户外运动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以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城市马拉松为例,这项户外运动拉动了当地衣、食、住、行、游、购、娱等消费需求,带动了户外装备、运动鞋服等销售,提升了当地的曝光度和城市形象,真可谓C_________。
    往深层看,户外运动产业可为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新路径,能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在四川阿坝,四姑娘山周边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超80座,进入性和可登高性均符合户外运动要求。当地推动四姑娘山从“山地观光”向“山地户外”转型,致力于打造国内首个全业态山地户外型世界旅游目的地。今年端午假期,四姑娘山的众多徒步线路异常火爆,当地依靠户外运动摸索出了一条以绿色好生态带动健康产业、服务健康生活的发展路径。可见,(乙),既能为人们的美好生活增添乐趣,又能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文中画框的句子中,“参与门槛低”被列入户外运动的“优点”,是否合乎逻辑?为什么?
    22.文中最后一段加粗词语“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表达效果比“自然资源”和“经济效益”更好,为什么?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睡前抖音熬半宿,早上头条看世界……全家微信学养生,好友全在拼多多。
    ——网络
    材料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尼尔·波兹曼
    材料三: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培根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想?在我校开展的“书香溢满习坎”的读书交流活动中,请结合你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时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 B
    解析: A项,“不仅是指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且是指品格高尚的君子”逻辑关系错误,原文是说“这里的‘成人’,并不是指年龄特征上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从道德内涵上强调人的人格养成”,原文是并列关系,而选项是递进关系。C项,“与生俱来的禀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教化得来的人文修养”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说“仅有与生俱来的质朴本真的禀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人文的修养”。D项,“因此单纯的权力系统是不存在的”错误,原文是说“单纯的权力系统若失去内在‘道义’的内涵与目的是无法维持的”,“单纯的权力系统是不存在的”曲解了文意。
    2.答案: D
    解析: D项,“如果对一个人实行了‘教化’,就能保证此人不会变坏”,前后逻辑不成立。对一个人实行了“教化”,此人未必不会变坏。
    3.答案: A
    解析: B、C、D三项侧重于“成人”教育。A项,“当代‘虎爸’培养孩子成为‘考霸’”不符合孔子“教化”观念,侧重于“应试”教育。
    4.答案: ①首先提出“以‘政’行‘教’的枢纽环节是‘礼义’”的观点。②接着诠释了“礼义”的内涵。③再通过引证论述了荀子对“礼”的高度重视。④最后得出“荀子以‘政’行‘教’”的结论。
    解析:
    5.答案: ①在“上”者(老师、长辈)的教育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生变化。②依靠个人的自觉,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分辨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能力。③通过礼乐教化来塑造健全的人格。④“为政”本身对民众施行教化,即以“政”施“教”。
    解析:
    6.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本文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行文”理解错误。由“车行至村口”“在一片银杏树林里,我伫立了很久”“银杏树林的不远处,是一坡稻田”“我往寨子上走,看到很多老屋大门紧闭”“我徜徉在故乡的小路”“走到故乡一个叫碾坊的地方”“走到村口”“我沿着小路往前走”等内容可知,文章是按照作者的行走路线来行文的。
    故选C。
    7.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D.“以静衬动”错,该句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细雨的沙沙流淌声更加突出了故乡的清寂。
    故选D。
    8.答案: ①皆善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景,如“大雾茫茫,像一块幕布把群山都遮住了”“落在石板上的银杏摔得皮开肉绽”等,描绘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增强了文章的语言魅力。②皆善用叠词写景,如“密密”“茫茫”“簌簌”等,强化了景物特征,也增加了画面感和音乐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荷塘月色》这篇文章语言的一大特点,经过这些修辞手法装饰的语言更具艺术魅力,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本文运用了“天气像老眼昏花的大娘,理不清手中的麻绳”“几只麻雀像几张枯黄的树叶”等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同时增强了文章的语言魅力。
    在《荷塘月色》中,运用了“日日”“渐渐”等叠词,本文运用了“密密”“茫茫”“簌簌”等叠词,使文章柔美、舒缓、流畅,使得事物的情态更加形象生动,也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
    9.答案: ①通过对银杏树林的描述,表达对已逝的爷爷的思念之情。
    ②通过不断重温儿时对故乡的美好记忆,如捡银杏、去碾坊挑水、收庄稼等,表达了对曾经那个“熙攘”“温暖”“绚烂”的故乡的无比怀想。
    ③通过对现今故乡“清寂”“萧条落寞”情景的描绘,表达对故乡的改变及“乡情”远逝的感伤。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思想情感意蕴的能力。
    文章由中寨的秋天写起,讲述作者去老家后子丫,漫步于雨中的小路上,行至银杏树林,想到了与自己感情深厚的爷爷,进而自然而然地抒发了对爷爷的怀念之情。
    本文所述,“在我很小的时候爷爷会扛一架木梯子,架在笔直的树上,爬上树后用竹竿捅下一颗颗金黄的、圆滚滚的银杏”“走到故乡一个叫碾坊的地方,看着溪水哗啦啦地流淌,记忆的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小时候乡里人收庄稼的情景”皆为作者行走于故乡小路上的切身感受,故而本文亦有抒发自我久归故乡后的感受。
    文章前后皆谈及如今的故乡已经“清寂”,与往日不同,还认为“现在故乡太清寂了,静到只听见细雨在耳畔沙沙地流消”,由此可见作者的故乡渐变,其“乡情”也发生改变,故而表达了内心的感伤。
    10.答案: DGJ
    解析: 句意:不学习就没有办法发现疑问,不勤于询问就没有办法增长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勤于询问,并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非……无以……”是固定句式,句子中间不应断开,“致疑”“广识”分别是“无以”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故在DG处断开。
    “好学”和“勒问”中间用“而”连接,不断开;“非……也”是固定句式,在其前断开,故在J处断开。坡终在DGJ处断开。
    11.答案: A
    解析: A.助词,主谓之间,不译;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句意:君子学习一定喜欢询问。/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B.正确。句意: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刀剑等金属制品靠近磨刀石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C都是意动用法,以……为耻;非,认为是错的。句意:认为别人错/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
    D.代词,他的;语气副词,大概。
    12.答案: B
    解析: B.“第2段作者从反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错误。由原文可知,在第2段中,作者分别列举了三种积极求问的情况,显然是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的。第四段才是从反面阐明的。
    13.答案: (1)学习有不明白(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
    (2)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低的人询问,才德优秀的人可以向不才的人询问,老人可以向小孩询问,只要学行方面有成就便可以了。
    解析:
    14.答案: ①对于比自己才德优秀的人,因嫉妒而不愿问。
    ②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因轻视而不屑于问。
    ③对于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因不敬重他而不甘愿问。
    解析:
    15.答案: C
    解析:
    16.答案: ①对妹夫的思念,对高洁情操的追求;②对美丽景色的喜爱;③对陶渊明的仰慕,甘居下位为国效力的志向。
    解析:
    17.答案: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解析:
    18.答案: A引人注目
    B得天独厚
    C一举数得
    解析:
    19.答案: ③修改为:“徒步”“骑行”“露营”等关键词搜索量同比有大幅度增长。
    ⑥修改为:一跃成为深受大众消费市场青睐的单品。或改为:一跃成为深为大众消费市场所青睐的单品。
    解析:
    20.答案: 甲:不仅可以锻炼身体
    乙:发展户外运动产业
    解析:
    21.答案: 合乎逻辑。此处要强调户外运动广受各类人群的喜爱,那么参与门槛低,就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吸纳各类人群,因此是优点。
    解析:
    22.答案: ①“自然资源”和“经济效益”用语抽象,而“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用语形象、生动。
    ②“自然资源”和“经济效益”表意单一,而“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表意丰富,“绿水青山”不仅指自然资源,还有美的意味,“金山银山”不仅指经济效益,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
    23.答案:
    书香润心灵,拒绝娱乐至死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书香溢满习坎”的读书交流活动中发言。
    天地常新,日生不滞,时代改革创新,科技迅猛发展,某某等小视频软件异军突起,娱乐了大众,却也消磨掉了人的时间和精力。正如材料一中所说,“睡前抖音熬半宿,早上头条看世界……全家微信学养生,好友全在拼多多”。我们似乎无时无刻不在与各种娱乐软件打交道,它们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尼尔·波兹曼的话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的确,自媒体时代,信息快餐化,碎片化,娱乐化,鱼龙混杂的信息纷至沓来,会对年轻人产生巨大影响,一方面信息流的普及和迅猛,影响了年轻人,甚至在所谓的“偶像”锒铛入狱后叫嚣要“劫狱”。一方面年轻人醉心于这碎片化的阅读,热衷于这种类型的社交,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消磨了自己的恒心和毅力,最终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由此观之,娱乐至死当休矣,我辈青年当警惕。
    故而,在这样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更显得读书的重要性。培根曾说:“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读书,是我们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途径。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与古往今来的智者对话,领略他们的思想和智慧;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人格修养。
    与娱乐相比,读书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满足和快乐。娱乐往往是短暂的、表面的,它可能会让我们在一时之间感到兴奋和愉悦,但过后却往往留下空虚和无聊。而读书则不同,它是一种持久的、内在的享受。当我们沉浸在一本好书之中时,我们会忘记时间的流逝,感受到心灵的宁静和充实。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不能被娱乐所束缚,而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读书中去。在课余时间,我们可以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静静地阅读,让书香浸润我们的心灵。我们也可以参加各种读书活动,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共同感受读书的乐趣。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不可选择抖音、快手这些沉迷娱乐软件虚度时光,拒绝“娱乐至死”。同学们,让我们在这个娱乐化的时代里,坚守读书的阵地,让书香溢满我们的校园。让我们用书籍武装自己的头脑,提升自己的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解析:

    相关试卷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A4:

    这是一份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A4,共1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高一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