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表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表格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学习任务三,学习任务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六国论》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2. 理解和把握史论文体的主要特点,把握作者撰文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体悟苏洵体现的文人士大夫的现实关怀与责任、担当精神,
3. 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体会《六国论》富于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4. 学会在辩证分析和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课前学习任务
1.查阅资料,手绘七雄。绘一幅春秋战国形势图,标清各国位置及灭亡时间。
2.利用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预习课文,自译文本。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瞄准“史论”靶心 把握“论”之内核
活动1.借助材料,猜猜老泉心声。
阅读以下材料,猜测苏洵的主要观点可能是什么,写出至少三个猜测。小组内讨论,推选出最佳答案,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材料一:《六国论》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第八篇,原题为“六国”。
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洵)携二子赴京师,应科考。至京,呈己文于翰林学士欧阳修,修目以荀卿再世,荐之于宰执韩琦,琦复为之延誉,文章遂为满朝公卿所争诵。……尔后,修又献洵所著《权书》十篇、《衡论》十篇、《几策》二篇于朝廷,仁宗帝诏今至舍院赴试,称疾不应。
材料二: 太尉执事:洵著书无他长,及言兵事,论古今形势,至自比贾谊仁。所献《权书》,虽古人已往成败之迹,苟深晓其义,施之于今,无所不可。(《嘉祐集》卷一三《上韩枢密书》)
“曩臣所著二十篇,略言当世之要。陛下虽以此召臣,然臣观朝廷之意,特以其文采词致稍有可嘉,而未必其言之可用也。” (《上皇帝书》)
材料三:太宗两度征辽皆败,真宗澶渊订盟愈卑,世代相袭,致令朝野上下,恐敌之症蔓延。北虏之辽,君臣已畏之如虎;西北之夏,士卒复惧之若狼。故宋室代奉“斥地与敌,牢内虚外”为国策,“屈己增币”,赂贼乞安。至乎老泉之世,宋廷已岁纳辽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输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矣。宋室既示之以弱,辽夏则益肆其暴。二虏结以犄角之势,步步要挟,时时进犯;中原陷于劫夺之祸,农桑遭废,里闾成墟。(渠正文《中华历代名篇品读》)
活动2.紧贴文本,探探“论”之缘起
1.阅读《六国论》原文,完成下表。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准确,体会历史背景与史论写作之间的紧密关系。
《六国论》
阅读对象
呈送缘由
核心观点
写作意图
如何讽谏
活动3.紧贴文本,探探“论”之内核
根据苏洵的创作意图,你认为此文文题该如何拟?此文原题《六国》,一般选本改为《六国论》,你认为苏洵究竟在“论”何?
A六国破亡之因论 B赂敌论
分析:六国破灭之因,绝不是史论文的中心论题,而是时事策论的借题。 借古讽今的策论,中心思想应该落在“时事”上,而非篇首的“史事”。本意不是“论古”而是“叹今”。
活动4.诵读文本,感受“论”之情感
前人评价《六国论》:“借六国赂秦而灭,以暗刺宋事,其言痛切悲愤。”“借古伤今,淋漓深痛。”同学们通过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想一想,哪些话应该读出“痛切悲愤”的语气?
【学习任务二】建构思维图式 梳理“论”之逻辑
活动1:《古文鉴赏辞典》称赞此文“行文纵横恣肆,论断斩钉截铁”,请找出作者对于六国灭亡的论断,梳理论证过程,完成下图。
韩魏楚:赂秦 破灭(分论点1)
破灭
齐燕赵:破灭 破灭(分论点2)
活动2:欧阳修赞苏洵“博辩宏伟”,请分析苏洵是如何“博辩”,把赂敌致亡的道理讲清讲透,完成下表。
“赂”果
得百倍—— 大欲——
对比论证
得 难—— 奉繁——
引用论证
活动3:苏洵又是怎样表现不贿赂秦国的国家(齐楚赵)会间接受害的呢?
齐、燕、赵灭亡的原因与作者的感情色彩
诸侯国
直接原因
外部原因
作者的感情色彩
齐国
燕国
赵国
活动4:至此,根据下图完成文章的论证结构。
【学习任务三】锤炼思辨能力 发现“论”之破绽
活动1 发出理性之声:苏洵之“论”是否严密,为规范之“论”体?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思考下面问题,完成下表。
材料一:刘勰说:“‘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追于无形,迹坚求通,钩深取极;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故其义贵圆通,辞忌枝碎;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隙,辞共心密,敌人不知所乘”。告诉我们“辨正然否”要从肯定和否定两面进行分析;“穷于有数”,要把握全面资源;“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要思虑周全;“弥缝莫见其隙”要严密到没有任何漏洞;“敌人不知所乘”,让人无法反驳。
序号
发问
证 据
否定理由
1
六国被灭难道就是因为六国的赂秦吗?
2
秦灭六国攻克的先后顺序怎样?
3
六国并力西向是否可以战胜秦国?
4
秦在扩张过程中实施了什么战略?
活动2:阅读资料,小组讨论:《六国论》既有如此多破绽,何以成为经典?史论文应如何处理好“借古”与“讽今”的关系,尤其是对史实的尊重?
他们希望从旧有典籍中找出新的诠释意义,给予当代政治环境崭新的思考。因此我们发现北宋史论讨论的古代人物或事件,大多集中在国君、大臣身上,尤其三代圣王的淳美之治更是心向往之的论述重点。二苏也不例外。当他们面对古籍所呈现的事实、意旨时,或是勇于否定驳辩,或是发挥想象力,关注史料的空白,填补古籍所不清楚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史论作者常在不同程度上超越历史的原貌,进行着“主观阅读”之旅。因为“史论” 毕竟与历史著述不同。历史著述是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而重新进行的“历史建构”,而“史论”属文学范畴,它是文学家对于历史事件进行的“意义建构”,二者大相径庭。(何玉兰《略论苏洵、苏轼史论散文的艺术特色及价值》,《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
【学习任务四】拓展关联文本对比“论”之异同
作业: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百一十三:“一篇议论,由《战国策》纵人之说来,却能与《战国策》相伯仲,当与子由《六国论》并看。”请对照阅读苏辙的《六国论》,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三 辨识媒介信息表格学案设计,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学习任务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导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文体知识,有关的古文化知识,课内文言知识,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6.2 *六国论导学案,共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堂任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