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一)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41290/0-173468495060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一)教学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41290/0-173468495065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了解作者,梳理文言知识,学生自译课文,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结合历史背景,了结郑国面临的形势。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3.了解《左传》及史传体例,归纳文言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孙子兵法》中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指的是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为万不得已时才使用。在春秋战国时期,烛之武为郑国大夫,并非武将,但却能在秦晋围困郑国之际以谋退秦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烛之武的“上兵伐谋”。
二、展示春秋战国地图,介绍历史背景及郑国面临形势。
1.历史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1)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2)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楚国以失败而告终。郑国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2.形势图:
(1)郑国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东南西北,列强环伺。
(2)兵临城下,大军压境,危在旦夕。如果完不成任务,很可能就要灭国、灭族。
3.文中句关联的历史背景(以时间为序,便于理解)
(1)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等人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晋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2)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3)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詹劝告,对重耳无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4)郑、楚结盟
公元前632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无礼于重耳,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人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三、了解作者、《左传》及史书体例
(一)了解作者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约公元前422),春秋末期鲁国人。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左丘明编修国史,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一部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定稿。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二)了解《左传》
《左传》的文学性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有条理,叙述精准,详略得当、简洁;写人精简,委婉有致,人物栩栩如生。常常是几句话,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三)史书体例
①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左传》。
②纪传体,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如《国语》《战国策》。
④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如《通鉴纪事本末》。
四、梳理文言知识,学生自译课文
(一)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二)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动词活用】
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三)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倒装句】
1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
2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
4.佚之狐言于郑伯。(状语后置)
【省略句】
1.省主语
①(晋惠公)许君焦、瑕。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烛之武)夜缒而出。
④(烛之武)许之。
⑤(秦伯)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
2. 省宾语
①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
②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
3省介词: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固定句式】 夫晋,何厌之有?(何……之有:表反问的句式,译为:有……的呢)
五、布置作业:
史传文一般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叙述,结合文意理解,请站在烛之武角度,以第一人称叙述《烛之武退秦师》。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学习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文导入,作者作品,文言知识,自由诵读,整体把握,深入文本,探究思考,拓展思考,课文小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类型,文本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