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08 乡村与城镇(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2025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总复习(全国通用).zip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08 乡村与城镇(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08 乡村与城镇(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
    专题08 乡村与城镇(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原卷版)第1页
    专题08 乡村与城镇(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原卷版)第2页
    专题08 乡村与城镇(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原卷版)第3页
    专题08 乡村与城镇(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解析版)第1页
    专题08 乡村与城镇(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解析版)第2页
    专题08 乡村与城镇(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解析版)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8 乡村与城镇(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2025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总复习(全国通用).zip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8 乡村与城镇(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2025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总复习(全国通用).zip,文件包含专题08乡村与城镇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原卷版docx、专题08乡村与城镇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点一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考点1.乡村的土地利用
    一、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二、乡村的空间形态及其成因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乡村的空间形态有关。乡村的空间形态可以分为集聚型和散漫型。
    考点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镇概念
    包括城市和镇,通常是指以非农业经济活动的地区。
    二、城镇内部的功能区
    1.功能区的形成
    2.城镇土地利用方式
    商业用地、 居住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文化教育用地、绿化用地、公共设施用地
    3.特点:不同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
    4.城镇常见功能区及其分布
    【难点突破】一、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
    二、商业布局原则
    (1)市场最优(市中心人流量大地方):零售业.
    (2)交通最优(外围交通便利地租低地方):大型批发市场.
    三、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比较
    考点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及合理利用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1.经济因素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1)影响地租水平的因素: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2)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地租水平的影响
    ①0A段位于市中心附近,地租最高,商业支付地租的能力最强,在此布局可接近最大消费人群且交通便利。
    ②AB段地租水平较高,住宅区在此区域付租能力最强,在此布局既便于居民购物,也便于工人上下班。
    ③BC处地租最低,工业支付地租的能力在此区域最强,工业区布局在此可降低成本,又可减少对城区的环境污染。
    (3)交通通达度对地租水平的影响
    市中心处地租最高,沿交通线往外地租逐渐下降,在道路交会处又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中心,随后往外又继续下降。
    2.其他因素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
    1.城镇发展的初期:城镇的地域范围狭小;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分布,无明确的功能分异;在城镇中心形成工业的自然集中;工业分布位置的区位是市场、交通等。
    2.城镇发展的中期:城镇的地域范围扩大;各类功能用地分异明显;城镇中心的工业企业纷纷外迁;此时工业外迁主要是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1.通过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可以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
    2.通过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3.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
    知识点二 城镇化
    考点1.城镇化的意义
    1.概念
    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城镇化标志
    (1)城镇人口增加;
    (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4)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镇景观
    三、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四、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五、城镇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城镇化与区域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城镇是区域的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环境改善;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可为城镇发展增添动力,推动城镇化进程。
    六、城镇化的意义
    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以提高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集中处理污染物,提升环境质量;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城乡居住质量。
    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城乡居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趋同。
    考点2.世界城镇化的进程
    一、空间变化特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易错点】有些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畸形发展,与经济发展不适应
    ①超前城镇化:
    城镇化水平超过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
    ②滞后城镇化
    城镇化水平落后于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
    二、时间变化特点
    考点3.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环境问题
    1.资源短缺:
    耕地面积减少——成因: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措施: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短缺——成因:产业和人口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措施: 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2. 生态破坏 ——成因: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措施: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3.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成因: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措施: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2)水污染——成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城市水源。措施: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3)固体废弃物污染——成因: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措施: 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焚烧、堆肥等方法进行处理。
    (4)噪声污染——成因: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等产生噪声。措施:噪声大的工厂应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
    二、社会问题
    1.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原因: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措施: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城市住房建设。
    2.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原因: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措施: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知识点三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考点1.地域文化
    一、文化
    1.概念: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
    2.特点:具有地域性特点。
    二、地域文化
    1.概念: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文化传统。
    2.分类:包括物质方面( 建筑 、服饰、饮食等),非物质方面(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三、地域文化景观
    1.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 直接 影响或未受人类影响。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等。
    2.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 自然物质 加以创造留在地表的文化印记。如:农田、村落、道路等。
    四、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
    不同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得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个性。
    考点2.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一、乡村景观特点
    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其景观所体现的人地和谐理念更为鲜明。
    二、典例
    1.江西婺源月亮湾
    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宅高田低”的空间格局----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形成了一种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例如,在我国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乡村民居多分布在山麓的台地或高地上,而农田则分布在相对较低的平坦区域。这种“宅高田低”的空回格局,使得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形成了一种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
    2.福建永定土楼
    我国南方传统土楼以圆形和方楼最为常见,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了御外宁内的集体精神。东北黑土地的屯子、云南傣族竹楼,黄土高原窑洞、北方的四合院、内蒙古的蒙古包等。
    考点3.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一、城镇的色调、色彩---- 深厚的文化底蕴
    1.我国江南城镇----粉墙黛瓦
    2.意大利佛罗伦萨----黄橙交织
    相比很多现代城镇都是钢筋混凝土、玻璃之类的灰色调,有一些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色调、色彩,例如, 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黄橙交织。
    3.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颜色五彩缤纷
    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的颜色五彩缤纷,就与该港口城市同欧洲的贸易往来有很大关系。港口贸易的主要运输工具是船,修船工将修船剩下的油漆调为各种颜色涂在自家的房子上,可以防止海风对木制房屋的侵蚀。这种习俗就一直延续到城市的建筑风貌上。
    二、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城镇中的各种建筑,不单纯是为某种用途而建造的,它还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1.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
    例如,北京老城的四合院有鲜明的古都特点一一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在全国各地的矩形院落中独树一帜。
    2.一座城镇反映某种价值追求
    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而一座城镇的空间格局,或整体或局部,也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例如,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我国古代都城----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
    三、城镇景观的设计要融合地域文化
    在城镇景观的设计中,如何融合地域文化,体现尊重自然、追求社会公平、增加社会福利、创造灿烂文化,已经成为设计者们共同的追求。
    考点精讲讲练
    知识点一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典型例题1】
    (2024高一下·山东潍坊·学业考试)图示意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某县城区规划,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丙功能区分别为( )
    A.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B.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C.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D.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2.随着城镇规模扩张,城镇中心的工业企业纷纷外迁,其主要目的是( )
    ①降低成本②保护环境③方便上下班④靠近原料地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答案】1.C 2.A
    【解析】1.甲远离城区且位于与盛行风垂直郊外 ,为工业区;乙在城市中占地面积最大,为居住区;丙位于市中心位置,交通便利,为商业区,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城镇中心地租较高,外迁能够降低地租成本,①正确;工业具有一定污染,外迁能够保护环境,②正确;外迁距离居民区距离增加,上下班通勤时间增长,上下班不方便,③错误;外迁并未明显靠近原料地,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城市功能区的特点:住宅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商业区一般在大城市中心、交通路口、繁华街道两侧、大型公共设施周围,遵循交通最优和市场最优原则;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外围,具有大气污染的工业要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与风相垂直的郊外;有水污染的工业要布局在河流流经城市的下游。
    【典型例题2】
    (2024高一下·北京·学业考试)地铁站周边共享单车的使用情况与进出站客流量密切相关。读图“北京市某地铁站工作日进出站客流量变化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3.推测该地铁站周边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商业用地B.工业用地C.居住用地D.文教用地
    4.该地铁站周边的共享单车在无调度情况下数量最多时约为( )
    A.6时B.9时C.15时D.18时
    【答案】3.C 4.C
    【解析】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铁站进站客流量较多集中在8-9点,而出站人口数量较多集中在18点左右,这两个时间点恰逢上下班时间,因此,该地土地利用类型应该为该地人们在8-9点去上班,18点左右下班回来的场所,应为居住用地,C正确,商业、工业、文教用地的客流量均与图示客流量峰值时间不符,ABD错误。故选C。
    4.图中可看出,6点到15点,进站人数多于出站人数,可推测在地铁站周边新停放的单车多于骑走的单车,单车数量一直增加,在15时达到最多,15点后,出站人数多于进站人数,单车数量减少。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共享单车(自行车)企业通过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提供服务,完成交通行业最后一块“拼图”,带动居民使用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的热情。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产生协同效应。共享单车是一种分时租赁模式,也是一种新型绿色环保共享经济。
    知识点二 城镇化
    【典型例题1】
    (2024·江苏徐州·学业考试)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各省级行政区(除港澳台)城镇化水平均有提高,但地区差异显著,下表示意我国福建省和青海省城镇化水平统计。完成下面小题。
    1.据表格可知,与福建省相比,青海省( )
    ①城镇化水平低②城镇化速度慢③城镇化水平高④城镇化速度快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两个省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 )
    A.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B.地表水下渗增多
    C.城市人口数量减少D.资源利用率降低
    【答案】1.D 2.A
    【解析】1.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到,福建省城市化水平在2010年至2022年期间从57.1%上升到70.11%(提升了约13个百分点),青海省城市化水平在此期间从44.72%上升到61.43%(提升了约17个百分点),整体城市化水平福建省更高,青海省相对较低,青海省城市化进程速度更快,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故选D。
    2.从数据中可以看到,两个省份城市化水平都在快速提升,说明城市人口占比在增加,城市人口和产业规模可能增加,城市废热排放量可能增大,“热岛”效应增强,A正确,C错误;城市化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建成面积有可能扩大,城市硬化地表面积可能增加,地表水下渗可能有所降低,B错误;一般而言,城市化快速增加,科技水平可能会提升,而资源利用率可能增加,D错误。故选A。
    【点睛】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来的地形、破坏或改变了植被覆盖状况;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 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居民的就业方式;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乡村景观;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加强了经济的联系;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地方文化,加强文化渗透和交流。
    【典型例题2】
    (2024高一下·北京·学业考试)读表“中国城镇化水平统计表”,完成下面小题。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表中数据反映出,我国( )
    A.城镇化速度持续加快B.1979年后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
    C.正处于逆城镇化阶段D.2009年城镇人口比例超过50%
    4.伴随城镇化进程,我国( )
    A.城镇数量不断减少B.城乡之间经济联系减弱
    C.能源利用效率降低D.第二、三产业比例上升
    【答案】3.B 4.D
    【解析】3.在1959年到1969年的这段时间中国城镇化水平出现下降,并没有持续加快,A错误;1979年后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且提高幅度加快,说明这段时间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B正确;我国还属于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并未处于逆城镇化阶段,C错误;2009年城镇人口比例为48.34%,并未超过50%,D错误。故选B。
    4.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数量应有所增加,城镇化加快会使城乡之间经济联系加强,AB错误;城镇化进程与能源利用效率关系不大,且我国现阶段能源利用效率提升,C错误;城镇化速度提升的产业结构表现是非农产业中的第二、三产业比例上升,D正确。故选D。
    【点睛】城镇化的含义是指人口向城镇地区聚集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城镇化的三个标志是:城镇人口比重提高,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城镇用地规模扩大。
    知识点三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典型例题1】
    (2024高一下·北京·学业考试)云南“一颗印”民居整体方形围合、墙厚窗小、廊檐宽大连通。图为“一颗印”民居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一颗印”民居( )
    A.坐北朝南利于防震B.方形围合利于采光
    C.墙厚窗小利于通风D.廊檐宽大利于避雨
    2.为了保护“一颗印”民居,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将居民整体迁出B.原地拆除后重建
    C.进行保护性开发D.全部改建为民宿
    【答案】1.D 2.C
    【解析】1.“一颗印”民居坐北朝南利于采光,不是为了防震,A错误;方形围合导致四周的建筑对光照遮挡较多,不利于采光,B错误;窗小不利于通风,C错误;云南气候湿润,降水多,建筑物廊檐宽大利于行人避雨,D正确。故选D。
    2.将居民整体迁出古民居不现实,且不利于经济开发,A错误;古民居原地拆除后相当于毁坏,不是合理的保护措施,B错误;对古民居应进行保护性开发,适当修缮并改善基础设施条件,C正确;全部改建为民宿会破坏古民居传统建筑风格,D错误。故选C。
    【点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保护传统文化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
    【典型例题2】
    (2024高一下·浙江·学业考试)民居往往能够体现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新疆特克斯县城是中国唯一建筑完整而又正规的八卦城。完成下面小题。
    3.除民居外,图中能够体现当地地域文化的城镇景观是( )
    A.建筑风格B.城市格局
    C.绿洲风光D.交通要道
    4.影响该城镇聚落形态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 )
    A.水网密布B.地形地貌
    C.历史文化D.环境优美
    【答案】3.B 4.C
    【解析】3.该试题中,题干的设问是城镇景观,绿洲风光和交通要道都不是城镇景观,CD错误;建筑风格属于民居特点,A错误;新疆特克斯县城是中国唯一建筑完整而又正规的八卦城,受八卦理论影响,全城路路相通,故除民居外,图中能够体现当地地域文化的城镇景观是城市格局,B正确。故选B。
    4.题干设问是社会经济因素,水网密布、地形地貌和环境优美都属于自然因素,ABD错误;县城地域空间结构形成,是是世界上唯一建筑完整而又正规的八卦城,这是历史上早已经形成的,故影响该城镇聚落形态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历史文化,C正确。故选C。
    【点睛】城市的分布受到历史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气候和地形等条件的影响。
    能力训练
    人行过街天桥是城市中协助行人穿过道路的一种建筑,它可以使穿越道路的行人和道路上的车辆实现完全分离,保证行人安全和交通畅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人行过街天桥选址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
    A.地质状况B.人车流量C.土地价格D.空气质量
    2.在大城市,人行过街天桥密度最大的功能区是( )
    A.居住区B.行政区C.工业区D.商业区
    【答案】1.B 2.D
    【解析】1.由材料“人行过街天桥是城市中协助行人穿过道路的一种建筑,它可以使穿越道路的行人和道路上的车辆实现完全分离,保证行人安全和交通畅通”可知,人行过街天桥方便行人穿过道路、可以使人车分离,保障安全,故选址时首先考虑人车流量,B正确;城市一般布局在地质稳定的地区,地质状况对其选址影响小,A错误;土地价格和空气质量都不是主要影响因素,CD错误。故选B。
    2.由上一题分析可知,人行过街天桥选址首先考虑人车流量。人行天桥建设主要是方便行人通行的,一般建在车流量较大、行人密集的道路交叉口处,其布局与商业区的布局特点相符,故人行过街天桥在商业区密度最大,D正确;排除ABC。故选D。
    【点睛】城市功能区的布局:根据城市地租理论,市中心地价最高,向郊区地价逐渐降低,在交通路口处容易出现地租次高峰。根据各功能区的特征,安排功能区布局,从市中心到郊区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成都平原西部的灌渠众多、水网密布,润泽土地的同时,也影响着聚落的分布,林盘是该区域一种典型的聚落。林盘外是水稻田,林盘内是起居空间,林盘密集种植树竹,形成一种田一林一宅空间裕局,多个林盘形成一个村庄,随田散居形式是当地的传统居住方式,是四川独特的文化符号。下图为林盘景观图,据此完成以下小题。
    3.随田散居的居住方式,主要是为了( )
    A.改善环境B.节约土地C.减少污染D.便于耕作
    4.林盘树竹紧凑环绕宅院的空间格局可以使宅院( )
    A.减轻台风的危害B.居住条件更舒适
    C.合理利用水资源D.防御外敌的入侵
    【答案】3.D 4.B
    【解析】3.由图可知,随田散居,房屋靠近田地,便于耕作和管理,D正确;随田散居的居住方式房屋会占用耕地,不利于节约土地,B错误;随田散居,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较为分散,不利于垃圾集中处理,会增加污染,破换环境,AC错误;故选D。
    4.树竹环绕宅院,并不能起到防御外敌入侵的作用,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无较大影响,CD错误;该地为成都平原,位于内陆,受台风影响很小,A错误;树竹夏季遮阴,冬季防风,可使居住条件更舒适,B正确。故选B。
    【点睛】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简单,一般来说,农业生产区用地规模相对较大,居住区和公共用地区等规模相对较小;生产区几乎遍布整个乡村,居住区等点缀其间。合理规划和利用乡村空间的意义:①能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②能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体现社会公正。③既能保护传统文化又能孕育新文化。
    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百度地图绘制了某市市区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某土地利用方式最有可能的是( )
    A.耕种用地B.住宅用地C.商业用地D.工业用地
    6.图中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的功能区特点是( )
    A.最为广泛分布的功能区B.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C.专业化工业集聚的区域D.建筑高度较低密度较小
    【答案】5.C 6.B
    【解析】5.读图可知,图中某土地利用方式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交通便捷的区域,且占地面积较小,故为商业用地,故选C。
    6.由所学知识可知,住宅区最为广泛分布的功能区,A错误;商业用地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B正确;专业化工业集聚的区域是工业区,C错误;商业用地的建筑高度较高密度较大,D错误;故选B。
    【点睛】商业区分布在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工业区分布在城市外围,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住宅区分布面积最广,高级与低级住宅区有背向发展的趋势。
    美、日、德三个国家各自经历了迥然不同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分别是美国的大都市区发展模式、日本的综合发展模式和德国的中小城市发展模式。美国人口主要居住在大都市区内。大城市聚集发展在日本城市化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同时中小城市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德国居住在10万人口以上较大城市的人口仅有2500万,占总人口的30%左右。下图示意美、日、德三个国家城市化发展历程。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示三个国家中( )
    A.均未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目前德国城市化水平最高
    C.美国城市化起步最早D.二战后日本城市化速度最快
    8.与美国、日本相比,德国城市化模式的明显优点是( )
    A.城市数量少B.城市间竞争小C.“大城市病”不严重D.城市功能区多
    9.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的有利影响是( )
    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②提高资源利用率③改善城乡居住环境④增加区域耕地面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7.D 8.C 9.A
    【解析】7.图示三个国家中,美国、德国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A错误。根据图示曲线,目前日本城市化水平最高,超过90%,B错误。德国城市化起步最早,1870年已经达到近40%的城市化率,C错误。二战后日本城市化速度最快,D正确。故选D。
    8.根据所学知识,与美国、日本相比,德国是中小城市发展模式,明显优点是“大城市病”不严重,C正确。城市规模小,城市数量多,A错误。城市间竞争激烈,B错误。城市规模小,城市功能区少,D错误。故选C。
    9.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的有利影响是城市化的发展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城市集约化程度高,提高资源利用率;城镇化改变土地利用类型,改善城乡居住环境,①②③正确;城市化会占用耕地,从而有可能减少耕地面积,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城市化的表现一般认为,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地域转化为非农业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市化的三个表现: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增速减缓;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进程较快。
    下图表示某地区四个城市2000~2020年期间不透水面(包括居住地、交通用地和厂矿等建设用地)比例的变化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0.2010-2020年,不透水面比例增最快的城市是( )
    A.甲B.乙C.丙D.丁
    11.不透水面比例增加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 )
    A.减少洪涝灾害B.增强热岛效应C.改善空气质量D.增加大气湿度
    【答案】10.D 11.B
    【解析】10.2010-2020年不透水面丁地由45%左右变为60%,比例增加变化15%左右,而甲乙丙三地比例在这十年间增加的比例都不足10%,所以不透水面比例增最快的城市是丁,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不透水面主要是沥青、水泥道路等,这些不透水面的增加意味着植被的减少,植被的调节气候功能下降,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B正确;不透水面总体呈增加趋势,会导致城市的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城市内涝发生的风险增加,A错误;城市透水性的植被和土壤地面被不透水面取代,城市的湿度降低,空气质量变差,CD错误。故选B。
    【点睛】城市地面硬化的影响及改善措施影响:硬化面积大,雨水下渗量少,地表径流量增大,易形成内涝。改善措施:下渗量少——植树种草,增加绿地面积;使用渗水砖,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地表径流量大——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加快雨水的排泄。
    城镇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渐进过程,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图为1850-2020年中国、英国两国城镇化水平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在城镇化过程中( )
    A.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断缩小B.城市景观逐渐转化为乡村景观
    C.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D.劳动力由第二、第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
    13.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比英国( )
    A.逆城市化明显B.速度慢C.水平高D.速度快
    【答案】12.C 13.D
    【解析】12.结合所学知识,城镇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A错误;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B错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C正确;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D错误;故选C。
    13.由图可知,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英国城镇化速度减慢,但中国城镇化水平比英国城镇化水平低,BC错误,D正确;结合城镇化进程的知识,当城市化水平大于70%,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英国处在这一阶段,其逆城市化明显,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虽不断加快,但城镇化水平低于70%,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未出现逆城市化,A错误;故选D。
    【点睛】城镇化的发展要经过初期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初期:城市化水平低于30%,城镇化速度比较慢;中期:城市化水平为30%~70%,城镇化速度非常快;后期:城镇化水平高于70%,城镇化速度比较慢。
    传统民居是乡村聚落中最具特色的景观,是该地聚落与环境协调统一的结果。下图示意我国四地传统民居。完成下面小题。
    14.“车马屋上行,院落地下藏,苍土覆我台,平地起炊烟”描写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15.图示四民居建筑体现的地域文化或精神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御外凝内B.②—耕读文化
    C.③—宅高水低D.④—长幼有序
    【答案】14.C 15.A
    【解析】14.结合材料,“院落地下藏”说明建筑处在地下,描述的是黄土高原上的窑洞,③正确;福建土楼、四合院、云南竹楼,建筑并非处在地下,①②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5.土楼主要是两宋时期南迁中原居民客居江南,为保护自己形成的一种群居形式,其体现的是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A正确;四合院以北方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体现了长幼有序的家庭文化,B错误;陕西窑洞位于黄土高原,河流较少,而“宅高水低”主要是为了防御洪水,C错误;云南竹楼位于热带地区,蚊虫较多、湿气较重,故用竹木支撑,底层架空,便于空气流通,防止虫害,不能体现长幼有序,D错误。故选A。
    【点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居文化最能反映地理环境特征。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广,南北热量差异明显,体现了从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到寒温带的过渡;东西经度范围广,从东部沿海到西北内陆,降水差异十分显著,体现了从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到干旱地区的过渡。这种复杂、巨大的气候差异深刻地影响分布其中的民居建筑。
    图为我国南方地区某地的“骑楼”民居景观。“骑楼”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街边相邻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行人步行长廊。完成下面小题。
    16.“骑楼”的建筑结构,反映突出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是( )
    A.地下水位高B.土地资源不足
    C.地质灾害多D.夏季炎热多雨
    17.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看“骑楼”景观体现了( )
    A.当地的耕读文化B.顺应自然的生活智慧
    C.改造自然的精神D.古代君主为中心思想
    【答案】16.D 17.B
    【解析】16.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图。主要目的是遮阳、遮雨,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D对。并未反映当地地下水位高、土地资源不足、地质灾害多的而自然特征,ABC错误,故选D。
    17.“骑楼”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看“骑楼”景观体现了顺应自然的生活智慧,而不是改造自然的精神,B正确,C错误;耕读文化属于乡村文化,骑楼是城市建筑,A错误;骑楼是近代建筑,没有体现古代君主为中心思想,D错误,故选B。
    【点睛】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建筑物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建筑物。骑楼普遍存在于南亚、东南亚各国以及我国的海南、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侨乡地区。
    二、综合题
    18.下图为“某城市规划简图”,该地常年盛行东北风。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主要功能区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和文化区,①、②、③所代表的功能分区是 、 、 。
    (2)a、b、c、d四地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 ,其原因是 。
    【答案】(1) 住宅区 商业区 工业区
    (2) d 靠近文化区;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优美;污染小;位于河流上游等。
    【分析】本题以某城市规划简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城市功能分区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①面积最大,是城镇中最广泛分布的一种功能区,为住宅区;②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交汇处,为商业区;③位于西南或西北郊外,位于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污染小,为工业区;④位于上风上水位置,环境好,为文化区。
    (2)a地紧邻住宅区,邻近铁路和工业区,不适合建高级住宅区;b地位于河流下游,临近工业区,空气质量欠佳,不适合建高级住宅区;c地在郊外,位于下风向,附近没有文化区,不是最佳选择;d地靠近文化区,远离工业区和住宅区,污染小;该市常年盛行东北风,该地位于盛行风上风向,空气质量好;该市东北部地势较高,河流由东北流向西南,该地位于河流上游,水质洁净,环境质量较好,污染小;靠近公路,交通便捷,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
    目录
    TOC \ "1-2" \h \u \l "_Tc180577055" 明晰学考要求·精准复习 PAGEREF _Tc180577055 \h 1
    \l "_Tc180577056" 基础知识梳理·查漏补缺 PAGEREF _Tc180577056 \h 1
    \l "_Tc180577057" 真题再现精讲·逐点突破12
    \l "_Tc180577063" 实战能力训练·满分必刷1 PAGEREF _Tc180577063 \h 7
    课标要求
    考试内容
    能力要求
    感知
    理解
    运用
    2.1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乡村土地利用的类型和分布

    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的特点和分布

    合理规划城乡土地利用对人地协调发展的意义

    2.2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城镇化的概念、表现及主要标志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差异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3结合实例,掌握地域文化对乡村景观、城镇景观的影响,理解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
    地域文化对乡村景观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镇景观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

    功能区
    位置
    作用
    组成
    公共空间
    中心
    是村民进行各种活动和交流的场所
    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场所
    居住区
    公共空间周围
    村民日常居住的地方
    房屋和院落等
    生产区
    外围
    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利用的土地
    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形态
    特点
    分类
    分布
    集聚型
    规模较大,房屋高度密集,内部空间结构相对清晰
    团块状
    位于地形平坦地区
    带状
    多沿河流、山谷和交通线分布
    环状
    沿山麓或湖塘沿岸分布,也是带状的一种形式
    散漫型
    规模较小,呈点状布局
    由于地形限制,聚落分散
    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人员流动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是城镇的核心区
    多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企业集聚,可获得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
    通常距离城镇中心较远,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居住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居住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居住区背向发展
    高级居住区
    城镇的外缘,与文化区联系,地处高坡区
    低级居住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工业区联系,地处低洼地
    中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位置
    多在城市外缘,多靠近文化区、风景名胜区
    多在内城;多靠近工业区
    楼间距与楼层
    楼间距较大 、以别墅为主
    楼间距较小
    配套设施
    大型商场、学校、医院等配套齐全
    中低水平的配置为主,甚至不齐全
    小区环境
    小区绿化好、外部环境优
    小区绿化较少、外部环境脏乱
    因素
    影响
    举例
    政策
    政府通过区域发展战略、城市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导和划定不同的功能区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北京市调整空间结构,北京的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迁至通州
    文化
    地域文化底蕴深刻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城市地域结构有深刻影响
    环境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大气污染风险较大(有害气体、烟尘等)的工厂(如石油化工厂、火力发电厂等)应布局在城市主导风向下风向的郊区或与冬、夏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国家类型
    起步时间
    目前发展水平
    发展趋势
    所处阶段
    发达国家


    城市化速度放慢,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
    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
    初期或中期
    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级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中期阶段
    人口向城镇迅速聚集、城镇化推进很快
    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中,城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郊区城镇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
    后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例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和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出现中心空洞化现象
    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发达国家
    年份
    城镇化水平(%)
    福建省
    青海省
    2010年
    57.10
    44.72
    2022年
    70.11
    61.43
    年份
    1949
    1959
    1969
    1979
    1989
    1999
    2009
    2019
    城镇人口比例/%
    10.64
    18.41
    17.50
    18.96
    26.21
    34.78
    48.34
    60.60

    相关试卷

    专题11 环境与发展(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2025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总复习(全国通用).zip:

    这是一份专题11 环境与发展(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2025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总复习(全国通用).zip,文件包含专题11环境与发展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原卷版docx、专题11环境与发展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9 产业(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2025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总复习(全国通用).zip:

    这是一份专题09 产业(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2025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总复习(全国通用).zip,文件包含专题09产业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原卷版docx、专题09产业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7 人口(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2025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总复习(全国通用).zip:

    这是一份专题07 人口(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2025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总复习(全国通用).zip,文件包含专题07人口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原卷版docx、专题07人口知识梳理+真题再现精讲+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