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 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542486/0-173470737296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 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542486/0-173470737299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 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542486/0-173470737301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 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542486/0-1734707373031/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 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542486/0-1734707373046/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 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542486/0-1734707373133/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 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542486/0-1734707373146/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 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542486/0-1734707373162/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 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课件】(62个)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演示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演示ppt课件,共5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原始农耕文化代表,干栏式建筑,用于翻土耕作,半坡人的生活·农业,半坡人的生活·手工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野兽猛禽带来的生命危险
古之人,皆食禽兽,至于神农,人民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译文(上古人民,都吃禽兽的肉。到了神农氏的时候人民增多了,禽兽减少了,神农氏根据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制作耒耜,教民农耕。)
刀耕火种:人们砍去树木,铲除荆棘和杂草,晒干后焚毁,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进行简单的松土平整后即行播种,这种原始农业通常称之为刀耕火种。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探究1:我国原始农业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如何?
人们开始对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
出现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作物:长江中下游开始栽培稻,北方开始栽培粟和黍。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稻作和粟作农业逐渐推广;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进行耕作;家畜饲养出现。
黍shǔ(去皮称黄米)
水稻、粟、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探究2:观察两幅图片,说一说原始人类的工具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产工具得到不断发展,逐步符合生产生活的需求。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社会进步。
在原始农耕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出土了部分羊、狗、牛等动物骨骸,这说明什么?
思考:为什么逐渐会有家畜饲养的出现呢?
探究3: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活出现了那些新的变化?
在农业出现之前,人类对自然而言是被动适应的...但是农业出现之后,人类就拥有了改造和改良自然的能力,从而能够从自然中获取到更多的基本生活所需品。——社科院考古所科考中心
有农业,然后人类的食物,乃能为无限制的扩充,人口的增加,才能无限制。人类才必须定居。一切物质文明,乃有基础。——吕思勉《中国通史》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探究4:我国原始农业遗址分布有何特点?
①数量多,分布广。②集中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原因:水源充足、土地肥沃、适宜农耕)
1、农业的起源:①时间:距今约1万年 ②地位: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目前世界上 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③意义:水稻、粟、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 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2、原始农业兴起发展的重要标志:定居生活、农作物种植、磨制石器、 制作陶器、饲养家畜3、原始农业的意义: ①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 ②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③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自主探究:阅读教材,说说你了解到河姆渡人,完成表格。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长江中下游----浙江余姚
河姆渡人的生活·农业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遗存新石器时代(距今约7000年前)
河姆渡陶钵碎片上绘制的稻穗
河姆渡人的生活:家畜饲养
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子?
与北京人相比,河姆渡人的居住条件有何不同?
能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长江下游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干栏式建筑能防虫蛇猛兽,通风防潮,房屋上面住人,下面还可以饲养家禽家畜。
说明河姆渡居民已经挖掘水井,饮水方便。
河姆渡人的生活·生产工具
骨耜是河姆渡遗址中最具典型性的一种农具。在先后两期考古发掘中共出土170余件。骨耜大都取材于大、中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少数也选用胯骨,器形基本保持原骨的自然形状,上端厚而窄,下端刃部薄而宽。——黄渭金《河姆渡文化骨耜新探》
河姆渡人的生活·手工业
制作陶器、乐器、骨哨、象牙雕刻品和漆器
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
黑陶:河姆渡遗址出土陶盆,其上刻有一束捆扎整齐的稻穗和猪纹,反映了养猪与农业的密切关系。
骨哨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狩猎时模拟动物声音的狩猎工具。
河姆渡遗址博物复原的干栏式建筑
1、时间:距今约7000年 地点: 浙江余姚(长江下游) 2、房屋:干栏式建筑 优点:通风防潮 原因:南方长江流域地势低洼,气候温暖湿润 木结构水井 3、农业:种植水稻、使用磨制石器、骨耜 饲养家畜:以猪、狗为主4、手工业:天然漆、陶器(黑陶)、玉器、乐器骨哨、雕刻等
(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
叁 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1、视频介绍了哪两种文化类型, 分布在什么流域?2、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有哪些?
文化类型:①仰韶文化;②大汶口文化流域:黄河流域
典型代表:①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②河南灵宝西坡遗址
仰韶文化的代表——半坡人
半坡遗址出土的菜籽和粟的朽粒
半坡人的生活·家畜饲养
半坡遗址出土的狗下颌骨
半坡人的生活·房屋建筑
北方地区黄河流域气候寒冷干燥,风沙大,半地穴式房屋可以抵挡风沙、防寒保暖。
半坡居民的房屋样式有何特点?他们为何要这样建造房屋?
黄土高原窑洞
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聚集在一起)、窖穴、壕沟,居住区外还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窖场。
半坡人的生活·生产工具
半坡遗址出土的石锥、石锛
可见半坡人已会捕鱼、纺织、制衣。
半坡遗址这些陶器有什么特点?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 彩陶:也称陶瓷绘画,用天然的矿物质颜料在陶胚上描绘各种图案。
半坡人的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多,图案栩栩如生。
半地穴式房屋(防寒保暖)
1、仰韶文化:(1)时间:距今约7000-5000年 黄河中游 (2)典型代表:半坡遗址 ①距今约6000年 陕西西安半坡村 ②房屋:半地穴式 优点:抵挡风沙、防寒保暖 原因:北方地区黄河流域气候寒冷干燥,风沙大 ③农业:种植粟、黍, 使用磨制石器, 饲养家畜:猪、狗 ④手工业:制作彩陶、制作乐器陶埙、已会纺织制衣等
黑陶、玉器、乐器、天然漆
彩陶、装饰品、乐器、纺织
都生活在大河流域;都发展了原始农业,饲养家畜;都过着定居生活;都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河姆渡居民与半坡居民、在粮食培育、牲畜饲养的品种方面以及住房建筑结构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气候、自然环境不同C.地域和民族性格不同 D.生活时代不同
启示: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时,要顺应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因地制宜。
相同:都发展了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都过着定居生活; 都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不同的原因:地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不同 启示: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时,要顺应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因地制宜。
考古学家发现多处公共墓地。
距今约6000年的早期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到了距今5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的差别。
1、仰韶文化:(1)时间:(2)典型代表:(3)仰韶文化时期是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
①地点:黄河下游、淮河中下游 时间:距今约5900-4400年
②制作较为精致的陶器和玉器
大汶口文化内部群体出现了贫富分化
大汶口人的生活·手工业和墓葬文化
②制作较为精致的陶器和玉器; 出现了贫富分化。
材料一: 大汶口墓地中,10号墓随葬品最多,数量居各墓之首,达170件。此外有组墓葬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组7个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一个墓有77个,最少的一个墓有19件。另一组4个墓,随葬品贫乏,总共只有17件。 材料二:很明显,这些随葬的陶器大大超过了墓主实际生活的需要,意味着私有财产的聚敛。 ——王玉哲《中华远古史》
→当时社会生产力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加快了文明社会的步伐。
距今约4400-3800年
表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新石器时代早期代表—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代表—龙山文化
1、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居民过定居生活的决定因素是( ) A、建造房屋 B、原始农业的出现 C、使用磨制石器 D、原始手工业出现
2、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 ①种植粟和水稻 ②饲养猪、狗等家畜 ③磨制陶器 ④火的使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4.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到一个馒头,到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角。以下古人类最早可能享受米饭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3.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情节是( ) A.种植水稻 B.饲养家畜 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D.使用磨制石器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图片ppt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不稳定,原始农业兴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图片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容易受伤,经常迁徙,食物不稳定,相对稳定食物来源,种植农作物,饲养动物,建造房屋定居,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农业起源与定居生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堂教学ppt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南稻北粟,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