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北省廊坊卓越艺术职业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河北省廊坊卓越艺术职业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南朝时,东海世家王氏与富商满氏联姻,御史中丞沈约奏弹称:王源乃高门望族,(满)璋之姓族,士庶莫辨。王满连姻,实骇物听”,要求惩处王源。沈约此举源于()
A.商人地位的提升 B.豪强势力的膨胀
C.阶层流动的加快 D.门阀制度的影响
【答案】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时期(中国)。据题干“东海世家王氏与富商满氏联姻,御史中丞沈约奏弹称:王源乃高门望族,(满)璋之姓族,士庶莫辨。王满连姻,实骇物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沈约奏弹王源的原因是因为王源作为高门望族与富商满氏联姻,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违反门阀制度的行为,D项正确;南朝时商人地位并没有提升,且这不符合题干中沈约反对高门与富商联姻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豪强势力的膨胀,排除B项;门阀制度下阶层流动受到限制,而不是加快,排除C项。故选D项。
下图为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中,东晋时期纸本绘画《地主庄园图》(部分),据这些绘画可知当时()
A.新疆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权管理 B.奴隶集体劳作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C.顾恺之“以形写神”主张的推广 D.该地生产生活受到中原文化影响
【答案】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据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主的形象(如高冠、袍服、团扇等)以及庄园的生产生活场景(如田地、农具、犁、耙等)都带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特征,这表明在当时的新疆吐鲁番地区,中原文化已经对其生产生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D项正确;西汉时期,新疆地区就已经开始与中原政权有交往,并在汉宣帝时期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而题目中的图像描述的是东晋时期的情况,此时新疆早已纳入中央政权管理,排除A项;材料更多地反映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的农业生产情况,而非奴隶集体劳作,同时,在封建社会中,地主拥有土地并雇佣农民进行耕种,而奴隶社会则是以奴隶为主要生产劳动力,排除B项;材料中的图像描述的是地主庄园的场景,而非专门的人物肖像画,因此无法直接反映顾恺之的绘画主张是否得到了推广,排除C项。故选D项。
3.据《晋书隐逸传》记载:东晋初年,河内人郭文从北方流落到吴兴地区“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区种(北方中原地区的一种耕种方法)菽麦”。据此可知,当时()
A.民族交融发展迅速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政府鼓励人口迁移 D.菽麦已成主流作物
【答案】B
【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东晋初年,郭文由北方迁居江南地区,将北方先进的耕作方法-区种传到了江南地区,推动江南地区的开发,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郭文与其他民族的交往,“民族交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郭文到南方与政府政策有关,不能得出政府鼓励人口迁移,排除C项;虽然材料反映了菽麦已经在江南种植,但不能说明是主流作物,江南主流作物仍是水稻,排除D项。故选B项。
4.中国经济史专家全汉昇先生称:“隋炀帝因为要游幸江都而开凿的运河,完成不久以后.....变为唐宋帝国的大动脉。”其强调的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A.造就了唐宋帝国的空前繁荣 B.为唐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C.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加快了隋朝的统一进程
【答案】C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大运河的开凿便利了南北的交通,成为“唐宋帝国的大动脉”,这是在强调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故C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比较,无法得出大运河的开凿造就了唐宋帝国的空前繁荣,A排除;为唐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与材料“唐宋帝国的大动脉”不符,B排除;大运河是在隋朝完成统一之后开凿的,D排除。
5.唐太宗经常引用古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比喻告诫大臣们,反映了的什么思想
A.存百姓 B.善于用人 C.善于纳谏 D.反对铺张浪费
【答案】A
【详解】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结合所学水指的是百姓,舟指的是统治者,百姓能够将你推上最高位置,也能推翻你的统治,要求统治者要执政为民,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主要是正确使用人才,与题干无关;C项是关于君臣关系与题干无关;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名师点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含义。
6.安史之乱后,皇帝猜忌武将,令宦官管理禁军,宦官担任的枢密使权力不断膨胀,后来宦官甚至可以与宰相一同决策。这()
A.标志三省六部制已被废除 B.埋下国家治理的隐患
C.形成唐朝外重内轻的局面 D.导致专制皇权的衰落
【答案】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皇帝猜忌武将,令宦官管理禁军,宦官担任的枢密使权力不断膨胀,后来宦官甚至可以与宰相一同决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宦官干政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宦官权力过大甚至可以与宰相一同决策,是皇权异化的体现,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是唐朝后期出现的严重政治问题,因此也埋下了国家治理的隐患,B项正确;材料信息只说明唐朝后期宦官权力大甚至可以与宰相一起决策,但并不能就此得出三省六部制已被废除,且三省六部制已被废除不符合唐朝史实,排除A项;唐朝在安史之乱爆发时就已经存在外重内轻的局面,不是宦官专权的影响,而是宦官专权的背景,排除C项;宦官专权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导致专制皇权的衰落”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7.唐时有“杏园宴”的活动,主要内容是探花,即同一榜进士中选出两位,称作两街探花使,让他们骑马遍游长安城内外名园,摘取名花。这反映出()
A.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关注 B.制度设计影响社会习俗
C.科举制蜕变助长奢靡之风 D.世人接受社会变迁现实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即同一榜进士中选出两位,称作两街探花使,让他们骑马遍游长安城内外名园,摘取名花”及所学可知,“杏园宴”活动描述的是唐代科举制下帝王恩赐新科进士的宴会,并且举行盛大的宴游活动,体现了科举制对社会习俗的影响,B项正确;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最受欢迎的是进士科,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制与奢靡之风的关系,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社会变迁与世人态度变化的关系,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旧唐书食货志》和《唐六典》都记载,开元、天宝年间“凡金银宝货绫罗之属皆折庸调以造(替代)焉”。1970年出土的一枚唐朝银饼上刻有文字,说明它是广州怀集百姓上缴朝廷,由地方官折纳庸调输入国库的。怀集庸调银饼可用来佐证当时()
A.百姓有机会获得充足的生产时间 B.赋税征收对象有所扩大
C.政府征税标准正从财产转为人丁 D.一年分夏季和秋季纳税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反映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A项正确;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排除B项;材料所述为输庸代役,不能看出征税标准变化,排除C项;两税法规定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排除D项。故选A项。
9.唐代长安富商窦又将钱存放在西市柜坊,他听胡人米亮说崇贤里有小宅出售时,在“西市柜坊锁钱盈余,即依值出钱市之”。这可用于说明,唐代长安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经营汇兑的机构出现
C.实物借贷的兴盛 D.坊市分区制度被打破
【答案】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将钱存放在西市柜坊”可知,当时金融存储业务有一定的发展,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表现;根据材料衣值出钱市之”可知,他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从柜坊取出钱来购买房屋,这反映出市场交易比较活跃,人们的经济活动较为频繁。综合这些信息,都充分体现了唐代长安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窦又存钱在柜坊并取钱购物的行为,重点在于体现商品经济的状况,而非仅仅突出经营汇兑机构的出现,排除B项;题干重点强调的是存钱取钱和购买房屋,不是实物借贷的兴盛,排除C项;坊市分区制度是指居民不能随便在坊内进行商业活动,商业活动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题干没有体现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 项。
10.三国至隋唐时期,科技文化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社会动荡,人们寻求精神寄托
C.对外封闭,专注本土文化发展
D.经济繁荣,为其提供物质基础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三国至隋唐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可知,三国至隋唐时期,科技文化蓬勃发展。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对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唐朝出现盛世局面,因此说经济发展,为科技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D项正确;抑商即限制商业发展,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排除A项;这一时期虽然有社会动荡,但也有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期;而且社会动荡不利于科技文化发展,人们寻求精神寄托是佛道发展的原因,排除B 项;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外交流频繁,并非对外封闭,排除C项。故选D项。
11.《金刚经碑》(局部图)是柳公权的书法作品,风格独特,用笔灵巧劲健,结构严谨平正。该作品的书体是()
A.篆书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答案】B
【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柳公权是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以楷书著称。《金刚经碑》上的文字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属于楷书,B项正确;篆书特点是曲笔弧线、体正势圆,有说法称“篆书如圈”,与材料中的书法作品特点不符,排除A项;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结合了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流动,与材料中的书法作品特点不符,排除C项;草书特点是飞扬飘逸、点画相连、较难辨认,与材料中的书法作品特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现藏于太原市纯阳宫的《涅槃变相碑》,雕刻于唐武周天授二年,意在宣扬武则天就是弥勒佛降入世间,当代唐以拯救众生。由此可见,武则天大力推崇佛教的主要原因是()
A.体恤百姓与休养生息 B.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C.维护现实统治的需要 D.佛教传播渐趋本土化
【答案】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武则天统治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推崇佛教,并且宣扬武则天就是弥勒佛降入世间”,主要是为了彰显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利用神权维护皇权,C项正确;推崇佛教并不是为了体恤百姓,排除A项;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并不是统治者推崇佛教的原因,排除B项;佛教传播渐趋本土化是客观现象,不是武则天大力推崇佛教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3.下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A.辽、西夏、金 B.西夏、北宋、辽
C.金、辽、北宋 D.金、西夏、南宋
【答案】B
【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辽宋夏金时期的中国。兴庆府是西夏都城,①代表的政权是西夏。东京是北宋都城,②代表的政权是北宋。辽与北宋、西夏并立,辽有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南京析津府(在幽州城基础上建设,今北京),③所代表的政权是辽B项正确;①代表的政权是西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据此可知,行省制度的实施()
A.使地方政府失去一切权力
B.有利于元朝管理广阔疆域
C.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导致中央对地方控制松弛
【答案】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府是“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和所学可知,在行省制度下,行省属于中央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管理地方,这对于强化地方管理,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具有积极意义,B项正确;行省制下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排除A项;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置,排除C项;行省制度的实施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排除D项。故选B项。
15.宋代以前各阶层大多盛赞卫青开疆拓土的历史功绩,但宋代不少人却对他的边关军功颇有微词。对卫青评价的变化()
A.说明北击匈奴不利西汉发展 B.体现了无为而治的社会思潮
C.受到了崇文抑武政策的影响 D.反映了两宋民族矛盾的消除
【答案】C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崇文抑武的政策使得社会对军事将领的评价有所改变。在这种政策影响下,人们更加重视文治,对武将的军功评价相对降低,C项正确。北击匈奴对于西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效地抵御了匈奴的侵扰,保障了边疆的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并非不利西汉发展,排除A项;无为而治不属于宋代的社会思潮,当时儒家思想仍然是主流,排除B项;两宋时期民族矛盾依然存在,并未消除,排除D项。故选C 项。
16.司马光写道:“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可见王安石变法()
A.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B.获得司马光的大力支持
C.引起了社会各阶层不安 D.彻底改变宋代政治体制
【答案】C
【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可知,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变法力度太大,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引起了社会各阶层不安,C项正确;材料明显是批评王安石变法,而非肯定其实现了富国强兵,排除A 项;司马光反对而非支持王安石变法,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是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并未彻底改变宋代政治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7.“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是宋代军事制度的特点,这种设计()
A.出于加强边防的考虑 B.节省了国家军费开支
C.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 D.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答案】D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题,时空是北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这种“发兵之权”与“握兵之重”分离的军事制度设计,虽然有利于防止武将专权,但也导致兵将分离,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D项正确;北宋初年军事改革,中央设置枢密院,掌握“发兵之权”,禁军将领掌握用兵之权,实现了统兵权和用兵权的分离,意图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由此可见,这种制度设计不是出于加强边防考虑的,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军事制度的设计对军费开支的影响,且结合所学,宋朝出现冗兵的问题,国家军费开支较大,排除B项;分离“发兵之权”与“握兵之重”并不意味着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8.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的一座金代墓葬的墓室主题壁画是《二十四孝行图》,共24幅,墓门两侧为二人持鞭放牧图。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博物馆的4块金代《孝子图》石刻,能准确识别的孝子故事有“涌泉跃鲤奉亲“芦衣顺母”“弃官寻母”“孝感动天”等。这反映了当时()
A.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大 B.对儒家思想的认同
C.因俗而治政策的推广 D.农耕文明不断发展
【答案】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根据材料“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的一座金代墓葬的墓室主题壁画是《二十四孝行图》,共24幅,墓门两侧为二人持鞭放牧图。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博物馆的4块金代《孝子图》石刻”可知,墓葬和石刻均属于金代,虽位于不同地区,但内容均为“孝”,说明受金代墓葬受到中原传统儒家思想文化影响。这体现了金代尊老重孝的社会风气,也反映了金代对儒家思想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虽涉及山西、内蒙古等地,但不能证明金代统治区域不断扩大,排除A项;材料中有关孝行的石刻和壁画是受中原儒家思想的影响的体现,而不是因俗而治政策推广的体现,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金代的影响,没有体现其与农耕文明的联系,无法得出“农耕文明不断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9.1114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把原军事组织的猛安谋克同地域性组织村寨有机地结合起来,变革为地方行政组织。这表明猛安谋克制()
A.加速了金朝统一全国的进程
B.顺应了契丹汉化趋势
C.借鉴了汉族的地方管理制度
D.具有兵民合一的特点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114年(中国)。据题平原军事组织的猛安谋克同地域性组织村寨有机地结合起来,变革为地方行政组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朝推行猛安谋克制度,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凸显军民合一的特点,D项正确;金朝并未统一全国,排除A项;顺应了契丹汉化趋势说法错误,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排除B项;材料中金朝推行的猛安谋克制度凸显出军民合一特征,材料并未涉及该制度借鉴了汉族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20.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据此可知,宋代实行南北分卷制度()
A.确保了科举制度实施的公平公正
B.消除了南北之间的经济文化差异
C.实现了南北地区人才分布的均衡
D.根植于南北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
【答案】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唐朝中后期开始,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北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发展,南宋时,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南北的经济格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南方文化教育的兴盛,由于南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南方考生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优势明显,人才辈出,为了维持南北地区取士人数的大体均衡,北宋后期采取了南北分卷制度,D项正确;南北分卷制度指的是科举依考生地域分南北不同比例录取进士,是为了区域公平的需要,但对于考生个人而言不一定公平,“确保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南北之间的经济文化差异不可能消除,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结果,而且人才分布受经济文化的影响,南北分卷制度是科举依考生地域分南北不同比例录取进士,不一定导致南北地区人才分布均衡,排除C项。故选D项。
二、材料题
21.某高一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学习时制作了如下表格。阅读表格,回答问题。11分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①②③处的内容。3分
(2)结合所学知识,为表格内容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2分
(3)试以宋朝为例,谈谈我国封建政治制度建设的得与失。6分
【答案】(1)①推行郡县制;②确立三省六部制;③推行行省制度。
(2)主题: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治制度建设;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3)得:有效地预防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强化了中央集权等。
失: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造成官僚机构臃肿;政府财政开支庞大;助长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秦朝:地方”“政治制度建设”可知,秦朝的地方政治制度是郡县制,①是推行郡县制;根据材料“隋唐:中央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的中央制度是确立三省六部制,②是确立三省六部制;根据材料“元朝:地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地方制度是行省制度,③是推行行省制度。
(2)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政治制度建设”“中央制度”与“地方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题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治制度建设;根据材料“中央:确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与“废除行省,设立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3)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第一小问得,根据材料“实行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台谏并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效地预防内部动乱;根据材料“设立'四监司'对各州监控;州设通判制约知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且强化了中央集权等。
第二小问失,根据材料“设立“四监司”对各州监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根据材料“州设通判制约知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官僚机构臃肿以及政府财政开支庞大;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助长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西晋以来,选官标准特重人才出身门第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逢迎权贵,徇私舞弊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一邹纪万《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三宋太祖鉴于“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造成以黄巢为代表的落第进士起兵反叛的历史教训,对前朝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首先是取士不讲门第,凡是粗具文墨的士人,不问贫富和出身,皆可应举。其次是废除“公荐”,以剥夺大地主、大官僚攫取科名的特权。还严密科举条制,考官实行锁宿和回避制,试卷实行封弥和誊录制,士人在科举中的黜落与否,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摘编自何忠礼《略论北宋前期的制度创新》
(1)指出材料一实行的选官制度名称及其选拔标准。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太祖改革科举制度的原因;并概括宋代科举考试的创新之处。6分
【答案】(1)名称:九品中正制;选拔标准:门第。
(2)科举制引入平等竞争机制,扩大了选拔人才的社会范围,为各阶层提供了公平的入仕机会;促进了社会流动,有利于吸纳优秀人才进入政府,增强了政府的治理能力和社会稳定;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推动了社会上形成了重学风气。任写3点6分
(3)原因:打破科举名额多为权贵垄断、塞孤寒之路的弊端,避免落第进士反叛等历史教训。2分
创新之处:取士不讲门第;废除“公荐”;实行考官回避制及试卷封弥、誊录制。任写2点4分
【详解】(1)本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名称:据材料选官标准特重人才出身门第”及所学知识可知,符合这种选官标准的是九品中正制;选拔标准:据材料“选官标准特重人才出身门第”可知,选官标准为门第。
(2)本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及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引入平等竞争机制,扩大了选拔人才的社会范围,为各阶层提供了公平的入仕机会;据材料“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可知,促进了社会流动,有利于吸纳优秀人才进入政府,增强了政府的治理能力和社会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将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考试选官,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并且推动了社会上形成了重学风气。
(3)本题时空是:宋代(中国)。原因:据材料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造成以黄巢为代表的落第进士起兵反叛的历史教训”可知,打破科举名额多为权贵垄断、塞孤寒之路的弊端,避免落第进士反叛等历史教训。
创新之处:据材料“取士不讲门第,凡是粗具文墨的士人,不问贫富和出身,皆可应举”可知,取士不讲门第;据材料“废除”公荐”,以剥夺大地主、大官僚攫取科名的特权”可知,废除“公荐”;据材料“还严密科举条制,考官实行锁宿和回避制,试卷实行封弥和誊录制,士人在科举中的黜落与否,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可知,实行考官回避制及试卷封弥、誊录制等制度。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据王树炜《宋代海外贸易法研究》编制
材料二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人冲破了“农本位”价值观的束缚,认识到“行商坐贾,通货殖财,四民之益也”。商业不再是末业,士农工商是四种政治的职业。司马光指出:“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
-摘编自张爱武《宋代明州海外贸易发展对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海外贸易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答案】(1)趋势:逐渐兴盛。1分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为海外贸易奠定了基础;政府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造船航海技术进步,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宋朝的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任答3点得6分)
(2)影响:宋代海外贸易的繁荣带动了经济的全面发展,丰富了市场商品种类;为宋代政府带来了丰厚的财政收入;推动了宋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促进了宋代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冲破了原有社会观念;促使国家对社会的控制逐渐松弛。(任答三点6分)
【详解】(1)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一图表中的折线图上的数据可知,宋代的海外贸易逐渐兴盛。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有经济重心南移,为海外贸易奠定了基础;政府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造船航海技术进步,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宋朝的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
(2)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二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人冲破了农本位”价值观的束缚,认识到行商坐贾,通货殖财,四民之益也”可得出宋代海外贸易的繁荣带动了经济的全面发展,丰富了市场商品种类;据材料二“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可得出为宋代政府带来了丰厚的财政收入;据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宋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促进了宋代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冲破了原有社会观念;促使国家对社会的控制逐渐松弛。朝代
政治制度建设
中央
地方
秦朝
确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①
汉朝
设立中朝(内外朝)
颁布“推恩令”;设立刺史
隋唐
②
实行州县二级制
宋朝
实行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台谏并立
设立“四监司”对各州监控;州设通判制约知州
元朝
设立中书省
③
明朝
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等
废除行省,设立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司)
清朝
形成奏折制度、成立军机处。
实行督抚制度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山西省运城市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元代学者虞集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重庆市渝西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