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1页
    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2页
    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自钟嵘推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着重渊明的隐逸一方面;自颜真卿作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方面。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景仰的荆轲、张良那种忠臣。在隐与侠以外,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方面。法国小说家福楼拜认为人生理想在“和寻常市民一样过生活,和半神人一样用心思”,渊明算是达到了这个理想。他的高妙处我们不可仰攀,他的平常处我们却特别觉得亲切,他尽管是隐士,尽管有侠气,在大体上还是“我辈中人”。
    ②他从幼到老,都以种田为恒业。种田不能过活,他不惜出去做小官,他坦白地自供做官是“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也不像一般求官者有治国平天下的大抱负。种田做官都不能过活,他索性便求邻乞食,以为施既是美德,受也就不是丑事。他并非不重视廉洁与操守,可是不像一般隐者矫情立异、沾沾自喜那样讲廉洁与操守。他只求行吾心之所安,适可而止,不过激,也不声张。他很有儒家的精神。
    ③不过渊明最能使我们平常人契合的还是在他对人的热情。他对于平生故旧,每因“语默殊势”而有不同调之感,可是他觉得“故者无失其为故”,赠诗送行,仍依依不舍,一片忠厚笃实之情溢于言表。在家人父子兄弟中,他尤其显得是一个富于热情的人。他的父亲早弃世,他在《命子》诗中有“瞻望弗及”之叹。他的母亲年老,据颜延之的诛文,他的出仕原为养母。他出去没有多久,就回家省亲,从《阻风于规林》那两首诗看,他对于老母时常眷念,离家后致叹于“久游恋所生”,回家时“计日望旧居”,到家后“一欣侍温颜”,语言虽简,情致却极深挚。
    ④渊明在诗中表现最多的是对于子女的慈爱。“大欢惟稚子”“弱女虽非男,慰情聊胜无”“稚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随便拈几个例子,就可以令人想象到渊明怎样了解而且享受家庭子女团聚的乐趣。渊明的长子初生时,他自述心事说“厉夜生子,遽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于我?既见其生,实欲其可”,可见其属望之般。他做了官,特别遣一个工人给儿子,写信告诉他说:“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寥寥数语,既可以见出做父母的仔细,尤可见出人道主义者的深广的同情。“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这是何等心肠!它与“落地成兄弟,何必骨肉亲”那两句诗都可以摆在释迦或耶稣的口里。
    ⑤总之,渊明不是一个简单的人,这就是说,他的精神生活很丰富。他的《时运》诗序中最后一句话是“欣慨交心”,这句话可以总结他的精神生活。他有感慨,也有欣喜:惟其有感慨,那种欣喜是由冲突调和而彻悟人生世相的欣喜,不只是浅薄的嬉笑;惟其有欣喜,那种感慨有适当的调剂,不只是奋激佯狂,或是神经质的感伤。他对于人生悲喜剧两方面都能领悟。他的性格大体上很冲和平淡,但是也有它的刚毅果敢的一方面,从不肯束带见督邮、听莲社的议论攒眉而去、却退檀道济的礼物诸事可以想见。他的隐与侠都与这方面性格有关。
    ⑥我们解释了渊明的人格,就已经解释了他的诗。他的诗正和他的人格一致,也不很单纯。我们姑择一点来说,就是它的风格。一般人公认渊明的诗平淡。陈后山嫌它“不文”,颇为说诗者所惊怪。杜工部赞美“陶谢不枝梧”,却又说,“观其著诗篇,颇亦恨枯槁”。大约欢喜雕绘声色锻炼字句者,在陶诗中找不着雕绘锻炼的痕迹,总不免如黄山谷所说的“血气方刚时,读此如嚼枯木”。阅历较深,对陶诗咀嚼较勤的人们会觉得陶诗不但不枯,而且不尽平淡。苏东坡说它“质而实绮,瘫而实腴”,刘后村说它“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姜白石说它“散而庄,淡而腴”,释惠港引东坡说,它“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都是对陶诗作深一层的看法。
    ⑦把诗文风格分为平与奇、枯与腴、质与绮两种,其实根于一种错误的理论,仿佛说这两种之中有一个中和点,没有到这一点就是平、枯、质;超过了这一点便是奇、腴、绮。诗文实在不能有这种分别,它有一种情感思想,表现于恰到好处的意象语言,这恰到好处便是“中”,有过或不及便是毛病。平、枯、淡固是“不文”,奇、腴、绮也还是失当。陶诗的特色正在不平不奇、不枯不腴、不质不绮,因为它恰到好处,适得其中;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它一眼看去,却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亦绮。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化境”。渊明的思想和情感都是蒸馏过、洗练过的。所以在做人方面和在做诗方面,都做到简练高妙四个字。工部说他“不枝梧”,这三个字却下得极有分寸,意思正是说他简练高妙。
    ⑧渊明在中国诗人中的地位是很崇高的。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屈原比他更沉郁、杜甫比他更阔大多变化,但是都没有他那么淳、那么练。渊明如秋潭月影,激底澄莹,具有古典艺术的和谐静穆;渊明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后来诗人苏东坡最爱陶,在性情与风趣上两人确有许多类似,但是苏爱逞巧智,缺乏洗练,在陶公面前终是小巫见大巫。
    (选自朱光潜《陶渊明的人格与风格》,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不是具有妙玉那样性格的隐士,也不像荆轲、张良那样的忠臣,他让我们觉得亲切,是“我辈中人”。
    B.陶渊明不像一般隐者矫情立异、沾沾自喜那样讲廉洁与操守,他只求行吾心之所安,适可而止,为人简练,性格大体冲和。
    C.陶渊明写信告诫其子,所派遣的助其薪水之劳的工人,亦人之子,应善遇之。从中可看出陶渊明具有深广的同情心。
    D.陶渊明的“欣慨交心”是指感慨欣喜交集于心,那种感慨使得欣喜不止于浅薄的嬉笑,那种欣喜可以给感慨适当的调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后山嫌陶诗“不文”,杜工部虽有赞美,却又“颇亦恨枯槁”。可见,陈、杜二人均认为陶诗有不足之处。
    B.从“读此如嚼枯木”的评价中,可见黄山谷是一个欢喜雕绘声色锻炼字句的人;而阅历较深的人们会觉得陶诗不枯也不平淡。
    C.刘后村“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姜白石“散而庄,淡而腴”的评价,与作者对陶诗“恰到好处”的评价基本一致。
    D.作者认为陶渊明不如屈原沉郁,也不如杜甫阔大,但陶渊明在中国诗人中地位很崇高,很少有人能和他比拟。
    3.下列诗句,与陶诗“适得其中”风格最接近的一项是( )
    A.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D.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4.请简要梳理第七段的行文脉络。
    5.年级将举行“陶渊明·人格”读书交流会,作为学生代表,请根据文本写出你的发言要点。
    【答案】1.A 2.B 3.C
    4.①首先,指出“把诗文风格分为平与奇、枯与腴、质与绮两种”是不恰当的,并阐释原因;②然后,论述陶诗的风格正是恰到好处、适得其中,可以说是达到“化境”;③最后,总体评价陶渊明做人做诗都做到简练高妙。
    5.①隐(冲和平淡);②侠(刚毅果敢);③对人热情,对子女慈爱,有人道主义精神;④求心之所安,适可而止,有儒家精神。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由原文“他让我们觉得亲切,是‘我辈中人’”可知,由原文“他的平常处我们却特别觉得亲切,他尽管是隐士,尽管有侠气,在大体上还是‘我辈中人’”可知,让我们觉得亲切的是陶渊明的平常处,并且是大体上是“我辈中人”。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黄山谷是一个欢喜雕绘声色锻炼字句的人”错误。由原文“大约欢喜雕绘声色锻炼字句者,在陶诗中找不着雕绘锻炼的痕迹,总不免如黄山谷所说的‘血气方刚时,读此如嚼枯木’。阅历较深,对陶诗咀嚼较勤的人们会觉得陶诗不但不枯,而且不尽平淡”可知,文中说“大约欢喜雕绘声色锻炼字句者”,所以不能得出黄山谷是一个欢喜雕绘声色锻炼字句的人结论。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原文“屈原比他更沉郁、杜甫比他更阔大多变化,但是都没有他那么淳、那么练”“后来诗人苏东坡最爱陶,在性情与风趣上两人确有许多类似,但是苏爱逞巧智,缺乏洗练,在陶公面前终是小巫见大巫”可知,排除ABD三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能力。
    由原文“把诗文风格分为平与奇、枯与腴、质与绮两种,其实根于一种错误的理论,仿佛说这两种之中有一个中和点,没有到这一点就是平、枯、质;超过了这一点便是奇、腴、绮。诗文实在不能有这种分别,它有一种情感思想,表现于恰到好处的意象语言,这恰到好处便是‘中’,有过或不及便是毛病。平、枯、淡固是‘不文’,奇、腴、绮也还是失当”可知,指出“把诗文风格分为平与奇、枯与腴、质与绮两种”是不恰当的,并阐释原因。
    由原文“陶诗的特色正在不平不奇、不枯不腴、不质不绮,因为它恰到好处,适得其中;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它一眼看去,却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亦绮。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化境’”可知,本处论述陶诗的风格正是恰到好处、适得其中,可以说是达到“化境”。
    由原文“渊明的思想和情感都是蒸馏过、洗练过的。所以在做人方面和在做诗方面,都做到简练高妙四个字。工部说他‘不枝梧’,这三个字却下得极有分寸,意思正是说他简练高妙”可知,总体评价陶渊明做人做诗都做到简练高妙。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他并非不重视廉洁与操守,可是不像一般隐者矫情立异、沾沾自喜那样讲廉洁与操守。他只求行吾心之所安,适可而止,不过激,也不声张。他很有儒家的精神”可知,陶渊明求心之所安,适可而止,有儒家精神。
    由原文“他有感慨,也有欣喜:惟其有感慨,那种欣喜是由冲突调和而彻悟人生世相的欣喜,不只是浅薄的嬉笑;惟其有欣喜,那种感慨有适当的调剂,不只是奋激佯狂,或是神经质的感伤。他对于人生悲喜剧两方面都能领悟。他的性格大体上很冲和平淡”可知,陶渊明性格中有冲和平淡的一面,也就是隐的一面。
    由原文“但是也有它的刚毅果敢的一方面,从不肯束带见督邮、听莲社的议论攒眉而去、却退檀道济的礼物诸事可以想见”可知,陶渊明性格中有刚毅果敢的一面,也就是侠的一面。
    由原文“不过渊明最能使我们平常人契合的还是在他对人的热情。他对于平生故旧,每因‘语默殊势’而有不同调之感,可是他觉得‘故者无失其为故’,赠诗送行,仍依依不舍,一片忠厚笃实之情溢于言表。在家人父子兄弟中,他尤其显得是一个富于热情的人”“渊明在诗中表现最多的是对于子女的慈爱”“寥寥数语,既可以见出做父母的仔细,尤可见出人道主义者的深广的同情”可知,陶渊明对人热情,对子女慈爱,有人道主义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内奸
    孙甘露
    陈千里走进了马路对面的弄堂,找到了老方儿子的剃头铺。
    接上头后,老方儿子拎着烧水壶,站到了店门外,门旁有个炉子专门烧热水。
    “他好像有点不太乐意?”陈千里望着房门,门缝忽明忽暗。
    “他想参加工作,想做大事。”老方小声说。
    陈千里走到门边朝外观察了一下,回身拿起一条白围布套在自己身上,坐下来问:“那天四马路莱场开会你是紧急召集人,怎么迟到了?”
    老方犹豫了一下:“我本来应该十点到的,但开会前一天晚上,上级派人通知我,让我早上六点先与浩瀚同志接头,但出了点意外。”
    “你是什么时候通知大家开会的?”
    “前一天下午开始,一个一个分别接头,跑了一下午才把十个人全部通知到,加上我,加上‘老开’一共十二个人,具体人选也让我决定,临时召集,只说是有重要任务,由‘老开’在会上布置。但会还没开始,敌人就冲上来,抓了六个,逃出来五个。”
    老方想了想,郑重其事地说:“我愿意接受组织调查。”他从棉袄里掏出一封信,递给陈千里。
    方兄如晤,老易与妹等情形,料兄悉知。我等既已入院,决与之抗争。内心甚为安宁,最坏情形也不过一死而已。天气严寒,望兄等珍重。并请转告父母大人,幸自摄卫。妹凌等。
    陈千里翻过信纸,找到一段密写,字很小,而且写在正面那段文字背后,很难被发现。
    所有同志决心已定。骰子事已暴露,有内奸。
    “这是狱中同志凌汶和董慧文托人送出来的,我的交通员崔文泰今天早上取来的,在徐家汇邮局信箱隔板机关,那天围捕时他趁乱逃了出来。”
    “骰子是什么?”
    “接头的方式就是牌九和骰子。每个人都会带上几只骨牌,人到齐了就凑成一副牌九。正式开会时,‘老开’会拿出一对骰子。我也不认识‘老开’,所以就用这个办法。”
    “说说那些参会的同志吧。”
    “我负责地方党组织工作,这些人我都很熟悉,都受过严格考验。凌汶,是个女作家,参加过左联。她丈夫牺牲了,她说要继续丈夫未竟的事业。
    “梁士超,参加过南昌起义,反‘围剿’时受了重伤只能送到上海,秦传安同志就是为他治伤的医生。
    “卫达夫,组织上特地派他到房屋经租处工作,很多秘密联络点都是从他手里租下的,如果他出了问题,那地下组织早就暴露了。
    “易君年同志,组织上把他调来上海,他在广州就一直做情报工作,秘密斗争工作经验丰富。
    “田非,在菜场楼上那家图书馆工作,开会的地方就是他找的。我仔细想过,他会不会有问题,但我想不出有什么迹象。”
    老方似乎激动起来,不停掐着手指关节:“他们都是可靠的同志,虽然职业不同,有些同志缺乏经验,但我没法怀疑他们对党的忠诚。”
    “我们不是在怀疑,而是要考察他们。”陈千里纠正老方。
    “我同意。他们愿意为党的事业牺牲一切。李汉的哥哥、凌汶的丈夫,都牺牲了。陈千元和董慧文是一对恋人,两个人都充满热情——”老方忽然抬头看了看陈千里,怀疑自己究竟有没有看见他的眼睛闪了一闪。“陈千元是你什么人?”
    “是我弟弟。”陈千里脑海里闪过陈千元从前的样子。“所有这些人,包括陈千元,我更想了解的是他们之前的经历。历史——”他望着镜子中的老方,“人的面貌很难看清楚,那是用他们的历史一层层画出来的——”
    “白区工作没法为同志建立档案。”老方觉得组织上派来的这位同志,目光锐利,考虑问题却有点教条繁琐,“这几年,国民党疯狂发展特务组织,地下工作不断遭受损失,上下级关系失联。按照纪律,在新的工作系统里,相互之间不应该提到过去。同志之间的忠诚和信任,才是开展工作的基础。”
    老方忧虑地说道:“另外几位同志的铺保还没有落实,我正在设法安排,但这几天特务到处找我,租界铁门上贴着画像,我白天不能到处跑。为了确保组织安全,我切断了大部分工作关系,一直在等你。”
    “一面交保释放,一面又在抓你,敌人这是想做什么?”
    两个人都陷入了沉默。
    有人推门,是老方的儿子,他把头伸进门里说:“有两个人在横弄堂晃来晃去。”说完又退了回去。老方也站起身来,一边朝门外张望,一边下意识地拿起旁边的剃刀,手指提着刀刃。
    “我们得赶紧离开这里。”陈千里说。
    “弄口来了好多人,”小方催促道,“你们先从后门出去。”老方摸出手枪,郑重地望着陈千里:“你从后门走,先找老易。”他一步跨出门外,又回头对着陈千里说:“带着我儿子!”
    老方走到弄堂里,抬手朝天开了一枪,便向弄堂深处跑去。陈千里从窗口看见老方刚跑到横弄口,突然停住,回转身想要往回跑,像是想起了什么事情要告诉他们,可就在这一瞬间,子弹射中了他的肩膀,他趔趄了几步,躲进了横弄堂。
    后门也被堵住了。小方带着陈千里上了楼,从一条昏暗的窄梯爬上晒台,指着护墙外说:“你下去,顺着那道墙爬,翻过屋顶就是隔壁人家的晒台。”
    弄堂里又响了两枪,接着是一阵乱枪声,然后安静下来。
    陈千里上了护墙顶,回头叫:“跟紧我。”
    枪声又响,小方朝他摇摇手:“我回去找老头。”
    陈千里逃出后又静静地绕回围观的人群中,只听见有人说:“年轻的一塌糊涂,脸上都是血。老的那个当场被打死了。”
    事后几天,陈千里重回老方冲出剃头铺后到过的位置,直到在横弄堂的一个墙角,发现了一个老方用血写的字,一个未写完整的“山”。他想也许是老方忽然想起剃头铺这个秘密接头地点,崔文泰是唯一知道的人。
    (编选自《千里江山图》,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凌汶等人的狱中来信既表现了被捕同志对战友的革命情谊,又表现了他们在困境中的小心谨慎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B.几位与会人员身份的介绍补缀出一幅人物群像图,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既给地下工作提供了便利,也增加了风险。
    C.“一面交保释放,一面又在抓你,敌人这是想做什么?”这句话道出了敌人的狡猾,也表现了革命者从事地下工作的凶险。
    D.陈千里具有从事地下工作的高度敏感性,他从老方的奇怪举动中断定老方一定会在弄堂里留下一些记号,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明暗双线交错:明线是陈千里找到老方甄别内奸,被国民党特务围捕;暗线是国民党特务利用内奸设计陷阱,围捕地下党。
    B.小说以第三人称陈千里视角展开叙事,节奏紧张,冲突和转折不断,展示了地下工作者坚持斗争的勇敢、智慧和大无畏精神。
    C.小说采用了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如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了老方这个久经情报场、斗争经验丰富的革命者形象。
    D.小说对小方这一次要人物着墨不多,寥寥数语,但一个有理想有追求革命者形象跃然纸上,也进一步衬托了老方的形象。
    8.分析画线句“人面貌很难看清楚,那是用他们的历史一层层画出来的——”的含义。
    9.《千里江山图》获得2023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其颁奖词中有“是理想和英雄的风雅颂,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这样的评价。请根据选文,结合“风雅颂”“火炬”两个关键词中的一个,阐述如此评价的理由。
    【答案】6.D 7.B
    8.①人性是复杂的,是由过去的经历层层生成,很难看清;②表明陈千里对内奸的狡猾、地下斗争的凶险有清醒的认识;③暗示陈千里希望能通过建立人物档案来完善工作,更好甄别人物。
    9.风雅颂:①“风雅颂”代指诗歌,《千里江山图》是一首对革命的赞歌;②《千里江山图》是歌颂理想的诗歌,书写了以陈千里为代表的革命者追求理想的无悔诗篇;③《千里江山图》是赞美英雄的诗歌,老方等革命英雄以他们的热血写就英雄的诗篇;④《千里江山图》是永远流传的诗歌,革命者的理想追求、英雄行为必将激励后人,代代流传。
    火炬:①“火炬”是火把,光亮,光明,指《千里江山图》具有火炬般的光亮;②光明,《千里江山图》象征着信仰之光,作品中的陈千里等革命者内心有火炬,他们对地下斗争充满信心;③《千里江山图》象征着勇气之光,作品中老方等革命者的付出、牺牲,从事地下工作……④作品中老方等人是后来者的火炬,他们给了后人冲破黑暗的勇气和希望;如火炬般给人民带来光明。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
    D.“他从老方的奇怪举动中断定老方一定会在弄堂里留下一些记号”错误。后文写到陈千里重回老方冲出剃头铺后到过的位置,看到老方未写完整的“山”字,想到也许是老方想起剃头铺这个秘密接头地点,崔文泰是唯一知道的人。所以陈千里并不完全理解当时老方的意图,所以不能说陈千里断定老方一定会在弄堂里留下一些记号。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小说以第三人称陈千里的视角展开叙事”有误,并非全部以陈千里的视角展开,如“老方忽然抬头看了看陈千里,怀疑自己究竟有没有看见他的眼睛闪了一闪”是从老方的角度来写陈千里;所以总的来说,是以全知视角展开叙事。“冲突和转折不断”错误。本文就是叙述了陈千里和老方接头,最后接头地点被敌人发现,老方和儿子牺牲的故事,故事情节并不波折,所以冲突和转折不断是错误的。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含义的把握能力。
    因为出现了内奸,所以陈千里提出想要了解这些人的经历、历史,因为人的面貌很难看清楚,人性是复杂的,很难看清楚,而人性是由这些人之前的经历一层层生成的。
    老方说到那些参会的同志,这些同志有着不同的身份,老方认为这些人都是可靠的同志,虽然职业不同,有些同志缺乏经验,但没法怀疑他们对党的忠诚。这时候陈万里说到“人的面貌很难看清楚,那是用他们的历史一层层画出来的——”,表明陈千里对内奸的狡猾、地下斗争的凶险有清醒的认识。
    陈千里想要了解所有这些人之前的经历,但是老方认为白区工作没法为同志建立档案,所以这句话暗示陈千里希望能通过建立人物档案来完善工作,更好甄别人物。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风雅颂:
    “风雅颂”本来是指《诗经》中的诗歌,所以“风雅颂”代指诗歌。而《千里江山图》的颁奖词为“是理想和英雄的风雅颂”,说明《千里江山图》是一首对革命的赞歌。
    《千里江山图》的颁奖词为“是理想和英雄的风雅颂,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所以《千里江山图》是歌颂理想的诗歌,而文章所写是以陈千里为代表的革命者为了追求理想,不怕牺牲的故事,是对他们无悔精神的歌颂。
    《千里江山图》的颁奖词为“是理想和英雄的风雅颂,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所以《千里江山图》是歌颂英雄的诗歌。本文写到老方、小方等革命英雄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最终英勇就义。所以《千里江山图》是老方等革命英雄以他们的热血写就英雄的诗篇。
    《千里江山图》的颁奖词为“是理想和英雄的风雅颂,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而“风雅颂”是《诗经》的内容,代代流传。所以,《千里江山图》是永远流传的诗歌,革命者的理想追求、英雄行为必将激励后人,代代流传。
    火炬:
    “火炬”是火把,具有光亮,光明的特点。而《千里江山图》的颁奖词说到“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说明《千里江山图》具有火炬般的光亮。
    《千里江山图》的颁奖词说到“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说明《千里江山图》象征着信仰之光,象征着光明。作品中陈千里、老方等革命者他们为了革命不惧牺牲,说明他们内心有对革命的信仰,对地下斗争充满信息,内心有对革命信仰的火炬。
    《千里江山图》的颁奖词说到“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说明《千里江山图》象征着勇气之光。作品中陈千里、老方和儿子参加地下工作,陈千里找到老方甄别内奸,被国民党特务围捕,表现了革命者从事地下工作的凶险。最终,老方父子英勇就义,体现出这些革命者的勇气。
    《千里江山图》的颁奖词说到“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说明老方等人是后来者的火炬,他们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给后人冲破黑暗的勇气和希望,照亮后来者的路,给人们带来光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涂宗浚尝四为县令,并著贤声。后召拜御史,风裁凛然,所至急民疾苦。万历二十九年,升大理寺侍丞,继擢大理寺右少卿、左右少卿。三十四年,升都察院佥都御史,巡抚延绥①,屡立边功。修学宫,创书院,建文塔,改武庠。又创镇志,俱称不朽。修“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并撰《镇北台记》。寻擢兵部尚书。
    当是时也,鞑虏先是虏王撦力克死,素囊与卜失兔争立,忠顺夫人三娘子又与五路台吉等构兵,大同巡抚汪可受遂告急,奉旨促宗浚赴任。宗浚闻,特疏起用大将军王威。三十九年,至镇定营,制练火器。擢副将戴延春、贺世贤、张总等官,虏谍探而畏之。四十年,三娘子数遣使邀求分外增赏,宗浚不之答,故传演火器示之。虏惧,奉命受封。四十二年,加宗浚太子太保。特疏辞不许辞本兵疏凡十一上,四十三年,乃得请以病归籍。天启元年六月,东事急,言者交章言宗浚熟边事,可大用。至新城,病大作,饬家人办衣棉等物为殡具携之以行。抵京师,病剧。时命侍儿进所佩剑,摩挲之,叹曰:病至此,负国多矣!陛见日已不能成礼,受事未几卒。
    (节选自《山西提学副使南居益为沈藩王重刻涂宗浚做叙》,有删改)
    材料二:
    涂宗浚家世贫,父某,攻木为神像以自活。宗浚习其业,尝随父居僧寺,日雕镂,夜读书,无膏油,乃执书坐佛膝上,就神灯吟哦,误触琉璃堕地碎,僧怒詈之。宗浚拂衣归,就其里蔡氏学,蔡氏辄衣食之。及宗浚为大司马予告归,亲扫蔡氏之墓,岁时致祭,必恸哭,每过读书之鸭湖庙,必欷歔不忍去。先是,其祖苦贫,尝拾遗金约重十五镒,待之道左。数日无至者,乃密藏之。越三岁,偶于肆中闻客谈遗金事,就问之,信,遂举以还客。久之,乃生宗浚焉。当宗浚为御史时,朝鲜为关白②侵暴,来乞师,朝议不允。乃抗疏曰:“朝鲜我属国也,急而求救不应,失远人心,且非春秋教灾恤患之义。”大学士张文端韪其议,赞从之,朝鲜以安。
    (节选自[清]蒋士铨《涂宗浚轶事》,有删改)
    【注】①延绥:军镇名,明九边之一。②关白:日本古代职官,太政大臣,这里指日本。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特疏A辞B不许C辞D本兵E疏F凡十一G上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指不久,与《桃花源记》中“寻向所志”的“寻”意思不同。
    B.具,指用具,与《鸿门宴》中“具告沛公”的“具”意思相同。
    C.去,指离开,与《苏武传》中“与武决去”的“去”意思相同。
    D.越,指经过,与《登泰山记》中“越长城之限”的“越”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涂宗浚有心报国,抱病进京。到京城时,病情加重,仍然抚摩佩剑,感叹自己辜负国家,到觐见皇帝时已不能完成礼仪。接受职务不久就去世了。
    B.涂宗浚曾随父在寺院学习雕刻,白天雕刻,晚上读书,没有灯油,就拿书坐在佛像膝上,靠近油灯诵读,后来因不慎将油灯碰碎在地上而被赶回家。
    C.涂宗浚跟随蔡氏学习,蔡氏给他衣服穿,给他饭吃。涂宗浚告老回乡后,每年到蔡氏坟墓祭奠,一定痛哭,每次经过读书的鸭湖庙时,便长叹不止。
    D.朝鲜在被侵犯时,向大明求援,没有得到允许。涂宗浚上书力争,认为作为藩属国的朝鲜遇到危急时向我们求救,朝廷不答应将会失去远人之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偶于肆中闻客谈遗金事,就问之,信,遂举以还客。
    (2)大学士张文端韪其议,赞从之,朝鲜以安。
    14.大同告急,涂宗浚采取了哪些措施安定边境,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0.BCE 11.B 12.B
    13.(1)(他)偶然在店铺里听到客人谈论丢失金子的事情,靠过去问客人,相信了,于是拿出金子归还给客人。
    (2)大学士张文端认为他的说法是对的,(皇帝)称赞、听从了(他的建议),朝鲜因此安定。
    14.①起用、提拔将领;②制练火器备战;③演示火器震慑鞑虏。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涂宗浚)写了奏疏请辞,(朝廷)没有答应。辞任兵部尚书,总共呈上十一封奏疏。
    “疏”的内容为“辞”,中间不应断开,应在第一个“辞”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
    上疏请辞的结果是“不许”,所以应在“许”后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
    第二个“辞”的宾语为“本兵”,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兵”后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
    所以,应在BCE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不久/寻找”;句意:不久被提拔为兵部尚书。/寻找之前所做的标记。
    B.“意思相同”错误。“用具/详细地”;句意:命令家人置办衣服棉被等物品作为丧葬用具。/详细地告诉沛公。
    C.正确。均为“离开”;句意:一定叹息着不忍心离开。/与苏武诀别离开。
    D.正确。“经过/跨过”;句意:过了三年。/跨过长城的界限。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后来因不慎将油灯碰碎在地上而被赶回家”错误。由原文“僧怒詈之。宗浚拂衣归”可知,因不慎将油灯碰碎在地上,所以寺院的僧人生气地骂他,于是涂宗浚挥动衣服,激动地回家了。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肆”,店铺;“就”,靠近;“信”,相信;“举”,拿出。
    (2)“韪”,认为……是对的;“赞”,称赞;“赞从之”,省略句,(皇帝)称赞、听从了他的建议;“朝鲜以安”,省略句,朝鲜以(此)安,朝鲜因此安定。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宗浚闻,特疏起用大将军王威”“擢副将戴延春、贺世贤、张总等官”可知,涂宗浚起用、提拔将领。
    由原文“至镇定营,制练火器”可知,涂宗浚制练火器备战。
    由原文“故传演火器示之”可知,涂宗浚演示火器震慑鞑虏。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涂宗浚曾经四次担任县令,都成就(有)贤明的名声。后来被任命为御史,刚正不阿,令人敬畏,所到之处重视百姓生活的困苦。万历二十九年,升任大理寺侍丞,随后被提拔为大理寺右少卿、左右少卿。万历三十四年,升任都察院佥都御史,巡察安抚延绥镇,多次建立守卫边疆的功勋。(他)修建学宫,创立书院,建造文塔,改建武校。又编撰《延绥镇志》,都堪称不朽。他修建了“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并撰写《镇北台记》。不久被提拔为兵部尚书。
    在那时,之前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领主顺义王撦力克去世,素囊与卜失兔争夺王位。忠顺夫人三娘子又与五路台吉等交战,大同巡抚汪可受就向朝廷报告情况紧急,接受皇帝旨命催促涂宗浚前往任职。涂宗浚听后,特地呈上奏疏(希望)重新任用大将军王威。万历三十九年,到达镇定军营,制作训练火器。提拔副将戴延春、贺世贤、张总等军官,蒙古人侦察到(这一情况),很害怕。万历四十年,三娘子多次派遣使者请求求得额外增加的赏赐,涂宗浚没有答应她,特意传令演示火器给她看。蒙古人害怕了,被要求接受封号。万历四十二年,(朝廷)加封涂宗浚为太子太保,(涂宗浚)写了奏疏请辞,(朝廷)没有答应。辞任兵部尚书,总共呈上十一封奏疏。万历四十三年,所请才获准因患病回到故乡。天启元年六月,东部边事紧急,谏官上交奏章说涂宗浚熟悉边事,可以大力任用。到了新城,疾病突然发作,命令家人置办衣服棉被等物品作为丧葬用具,带着这些上路。到达京城,病情严重。当时让服侍的人送上所佩戴的剑,抚摩着它,叹息道:“病情到了这个地步,辜负国家太多了!”当面觐见皇帝的那天已不能行礼完毕,接受职务不久就去世了。
    材料二:
    涂宗浚家里世代贫穷,父亲姓名不详,把木头制作成为神像来养活自己。涂宗浚学习这个职业,曾经跟随父亲居住在寺院,白天雕刻,晚上读书,没有灯油,就拿着书坐在佛像的膝盖上,靠近神像旁的油灯诵读,不慎触碰到琉璃,(油灯)掉落在地上,碎了,寺院的僧人生气地骂他。涂宗浚挥动衣服,激动地回家了,跟随他家乡的蔡氏学习,蔡氏每每(总是)给他衣服穿,给他饭吃。等到涂宗浚做了大司马后被准许告老回乡,亲自祭扫蔡氏的坟墓,每年前往祭奠,一定痛哭,每当经过读书的鸭湖庙,一定叹息着不忍心离开。在这之前,他的父亲困苦贫穷,曾经捡到重约十五镒的黄金,在道路旁边等待(失主)。几天都没有人来,就暗中收藏起黄金。过了三年,偶然在店铺里听到客人谈论丢失金子的事情,靠过去问客人,(他)相信了,于是拿出金子归还给客人。不久,就生下了涂宗浚。在涂宗浚做御史的时候,朝鲜被日本侵犯暴掠,来大明请求出兵,皇帝召集官员开会讨论,没有答应。(涂宗浚)于是呈上奏疏说:“朝鲜是我国的属国,危急时请求救援却不答应,(会)失去远方的人的人心,并且(这)不是《春秋》提倡的‘救济处于灾难祸患中的国家’的大义。”大学士张文端认为他的说法是对的,(皇帝)称赞、听从了(他的建议),朝鲜因此安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王巩留别
    苏 辙
    决策归田岂世情,网罗从此脱余生。
    请君速治鸡黍具,待我同为沮溺耕。
    秋社相从醵钱饮,日高时作叩门声。
    茅庐但恐非君处,籍籍朝中望已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网罗”与《归园田居》中的“尘网”都表达作者对官场羁绊的深刻感悟。
    B.“鸡黍”代养鸡种黍等劳动,与孟浩然“故人具鸡黍”中的“鸡黍”意思不同。
    C.颈联描写诗人与友人凑钱畅饮,即使日头高起、叩门声不断也未醒的真实场景。
    D.诗人采用了比喻、用典等手法表现对王巩归隐田园的态度以及两人深厚的情谊。
    16.对友人决意归隐的想法,诗人是否赞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C
    16.示例一:诗人并不赞同。①“岂世情”可见诗人认为友人决意归隐并非世事常情;②“但恐”表明诗人觉得以友人的才德志向,不可能长久居于田间;③“望已倾”句,诗人直言友人名声盛大,朝廷官员都倾心于友人,表达了希望友人早日归朝的愿望。
    示例二:诗人赞同。①“网罗”句,诗人为友人脱离官场的束缚而表示庆幸,说明诗人是认同的;②“速”“待”等词句,写诗人迫不及待地希望与友人一同归隐,可见诗人认同友人归隐;③颔联想象酒酣高睡的隐居生活场景,进一步明确了认同归隐的态度。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这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真实场景”错误,诗句想象和王巩隐居后饮酒后高睡的闲散田园生活,不是真实的场景。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人并不赞同。“决策归田岂世情”,放弃官场归田哪会符合世俗的期望呢。“岂世情”是否定,认为归隐不合人之常情,可见诗人认为友人决意归隐并非世事常情;
    “茅庐但恐非君处”,住在简陋的茅屋里,我只是担心这里不是你的归宿。“但恐”表明诗人觉得以友人的才德志向,不可能长久居于田间;
    “籍籍朝中望已倾”,你的声名盛大,朝廷官员都倾心于你啊。诗人直言友人名声盛大,朝廷官员都倾心于友人,表达了希望友人早日归朝的愿望。
    诗人赞同。“网罗从此脱余生”,此次摆脱了俗世的纷扰。诗人认为返乡务农是一种摆脱尘世纷扰、过上简朴生活的途径,为友人脱离官场的束缚而表示庆幸,说明诗人是认同的;
    “请君速治鸡黍具,待我同为沮溺耕”,请你快速准备好农家养鸡种黍的工具,等待我与你一起从事隐居的农耕生活。“速”“待”等词句,写诗人迫不及待地希望与友人一同归隐,可见诗人认同友人归隐;
    “秋社相从醵钱饮,日高时作叩门声”,到了秋天,我们将一起参加社日的庆典,凑钱共饮美酒,即使日头高起、叩门声不断也不醒来。想象酒酣高睡的隐居生活场景,进一步明确了认同归隐的态度。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月光往往能牵动人的情思,《春江花月夜》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精细地写出思妇想摆脱睹月思人困境而不得的惆怅和迷惘。
    (2)柳永在《望海潮》 一词中用对仗与互文的手法,写杭州西湖歌乐昼夜不停、人们快乐生活的景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倩父母告诫她:不是自己的东西绝不能占为己有。小倩觉得这个告诫可以用更文雅的方式表达,如《赤壁赋》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2)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3)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正值流感高发季,之前没有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现在接种流感疫苗仍然是有效的。尤其是儿童、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降低发展为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建议 A 。
    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对于公众来说,只有发生了具有公共卫生意义的突变才有意义,这包括两个方面:
    B ,即病毒有没有发生耐药突变。①国家流感中心和全球多家实验室一直在进行流感病毒对抗流感病毒药物的敏感性监测。②可是监测结果显示,③流感病毒对日前的几种抗流感病毒药物都是敏感的,④这意味着现在抗流感病毒药物对流感病毒是有效的。
    另一方面是流行病毒与疫苗的匹配性, C 。与去年冬季相比,今年冬季主要流行的甲型H3N2亚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并未发生抗原性的改变,与全球大多数地区流行的主要分支也是一致的。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20个字)
    19.文中第三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A.高风险人群及时接种疫苗 B.一方面是病毒对抗病毒药物的敏感性 C.也就是病毒有没有发生抗原性的改变
    19.②句,删去“可是”。③句,“日前”改为“目前”。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根据“尤其是儿童、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降低发展为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可知,此处可填“高风险人群及时接种疫苗”。
    B处,根据“这包括两个方面”“即病毒有没有发生耐药突变”“……对抗流感病毒药物的敏感性监测”“另一方面……”可知,此处可填“一方面是病毒对抗病毒药物的敏感性”。
    C处,根据“并未发生抗原性的改变”可知,此处可填入“也就是病毒有没有发生抗原性的改变”。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第三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
    一是②句,不合逻辑,此处无转折意味,“可是”可直接删去;
    二是③句,词语使用不当,“日前”是几天前,使用不当,可改为“目前”。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題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猫冬”是从堵上后窗那一刻开始的。父亲踩着板凳和木梯子,手托着泥坯把后窗堵了,又抹上厚厚泥层。 后窗变成了墙的日子,家里暖了许多。地瓜藏在屋顶棚子上,盖着薄薄的豆秸叶;奶奶天天偎在炕头上,透过窗户中间的小玻璃片观天看地;就连平日里忙碌的母亲,也常常坐在炕头上摆弄窗花和鞋垫。
    北方的冬天常常是万里晴空,日头那么慷慨地照着,大地一丝风也没有。大好的天气里最适合一帮老伙计聚在一起,排在南墙根下晒太阳。
    20.下列句子中的“那么”和语段中加点的“那么”语意最接近的一项是( )
    A.下大雪不能出门,那么就“猫”在家里享受闲暇的时光吧。
    B.一家人坐在一起,做上那么三五个菜吃上一顿团圆饭。
    C.东北每年雪总是下得那么大,让他们不得不呆在家里。
    D.雪仗不能那么打,不小心把人弄伤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21.文段中画线句子结尾的句号如改成分号,和下文两个分号并列,看起来更加整齐,但使用句号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2.“猫冬”这个词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20.C
    21.下文分号隔开的三个分句是描写“猫冬”的具体生活,而画线句子是“猫冬”的条件,和后面的三个分句不能构成并列关系,这样更符合句子的内在逻辑层次,也能更好地表现猫冬的生活。
    22.①“猫”是“躲藏”的意思,猫冬意指躲在家里过冬,泛指躲在家里不出门。“猫冬”具有动作性,具体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冬天像猫一样躲藏在家里的一种生活情形。②运用了口语,生动活泼、亲切自然。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般词语含义的把握能力。
    语段中加点的“那么”是用来形容事物的性质、程度;
    A.“那么”表示假设,引出应有的结果;
    B.“那么”放在数量词前,表示估计数目;
    C.“那么”是用来形容事物的性质、程度;
    D.“那么”是用来形容行为的方式。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分号表示句子之间是并列关系,而“后窗变成了墙的日子,家里暖了许多”是猫冬的条件,“地瓜藏在屋顶棚子上,盖着薄薄的豆秸叶”“奶奶天天偎在炕头上,透过窗户中间的小玻璃片观天看地”“就连平日里忙碌的母亲,也常常坐在炕头上摆弄窗花和鞋垫”这三个句子是描述猫冬生活的具体内容,后面三句话构成并列关系,而画横线的句子和后文不能构成并列关系,所以不能将句号改为分号。
    画横线的句子表示猫冬的条件,而后面三个句子是猫冬的具体内容,而句号表示一句话的结束,先说条件,再说内容,这样更符合句子的内在逻辑层次,也能更好地表现猫冬的生活。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
    “猫冬”是指在北方的冬天,大家躲在家里过冬。在“猫冬”这个词中,“猫”是动词,躲藏的意思;“冬”是动词,过冬的意思,所以“猫冬”意指躲在家里过冬,泛指躲在家里不出门。具有动作性,具体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冬天像猫一样躲藏在家里的一种生活情形。
    “猫冬”是北方的方言,所以“猫冬”这个词运用了口语,生动活泼、亲切自然。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风,吹灭微弱的火,吹旺强劲的焰。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风能吹灭微弱的火,又能吹旺强劲的焰”一句,描述一种自然现象,陈述了一个道理,面对挫折和磨难,微弱的事物,很容易越来越微弱,以至灭亡;强健的生命,会茁壮成长,越来越强大。
    “风”和“火”具有比喻含义,“风”可以比喻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等,“火”则可以比喻生活中的“人、群体、国家”等。“风,吹灭微弱的火,吹旺强劲的焰”困难可以打到弱者,却可以让强者更强。由此看来,无论个体、群体或国家民族,要成才、成长、成就,求得美丽富强、兴旺发达和繁荣昌盛,就不能畏惧眼前的困难,要做强大的自己,把它们作为逆袭的跳板,实现美好理想,成就精彩人生。
    行文时,可采用比喻论证,人生就像火焰在风中燃烧。我们无法控制风向如何变幻,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燃烧自己。让我们不断提升自己,不被风打败。如此,我们才能在这无边的世界中成为那最亮的星。可以举例论证,如马龙没有向伤病、时间屈服,心怀热爱,执着追求,终于成为六边形战士;一大批建功立业的诗人,成就大唐盛世,成就诗的国度;华为遭遇极限施压,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借力,最终涅槃重生等。
    立意:
    1.借助风力,促自我强大。
    2.提升自己,不轻易言败。
    3.逆风而起,助力成长。
    4.在时代的浪潮中变得强大。

    相关试卷

    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淮安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淮安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文件包含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docx、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