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检测卷-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六单元检测卷-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理解与阅读,习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卷 选择题20分
一、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是哪一项? ( )
A.遨游(á) 盘踞(jù) 恩赐(cì) 劲挺 (jìng )
B.威胁 (xié) 铁锹(qiā) 耙地(pá) 蹚坏(tāng)
C.璀璨 (cui) 记载 (zài ) 肆虐( nuè ) 闺女 (guī )
D.颠簸( bǒ ) 荞麦 ( qiá) 粼粼(lín ) 排闼 ( tà )
2.下列选项中,“载”字的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哪一项? ( )
A.刊载 B.记载 C.装载 D.登载
3.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是哪一项? ( )
A.资源 基地 B.褒挟 滥用 C.目睹 天崖 D.矿产 和霭
4.下面对句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任意残杀或迫害)
B. 雨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用言语、行动逗弄对方借以取乐)
C. 地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大方,不吝啬)
D. 我挺着脖子,小心翼翼地跑下了楼梯。(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2分)
A. “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四百八十”是虚指,形容寺院很多。
B. “青山是不会老的”中“青山”代指老人,“不老”指老人虽然会离世,但他会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C. “湖阴先生”是杨骥的别号,杨骥是王安石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
D.《三黑和土地》的作者是苏金伞,这篇课文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感情,这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状态。
6.下面这段话表达的主要观点是哪一项? ( )
土壤污染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有200亿元。土壤污染导致食物品质不断下降,我国许多地方的粮食、蔬菜等食物中的铬、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或接近临界值。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作)物体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聚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引发多种疾病,危害人畜健康。另外,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表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分别进入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
A.土壤污染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B.土壤污染会危害人畜健康。
C.受污染的土壤会污染大气和水体。 D.土壤污染危害人类的生存环境。
7.现在很多人利用网络进行求助。有的人认为,通过网络献爱心,能及时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有的人认为,网络信息真真假假很难分辨,这样反而会让真正想雪中送炭的人变得迟疑不定。某班就“利用网络进行求助,让获得帮助变得更方便还是更困难”展开辩论,下列辩论中的做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2分)
A.对方发言时,依依在脑海里回忆自己的发言内容,没有关注对方的发言。
B.小本在辩论时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做到了不曲解、不断章取义。
C.小布在辩论时尊重不同的意见,并且做到了换位思考,更好地理解了别人的想法。
D.桐桐在辩论时态度平和,以理服人,用大量的事例来论证自己的看法。
8.下面句子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
B. 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 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C.他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子,“快去逮吧,你听,叫得多好!”
D. 这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9.关于倡议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倡议书的标题要清楚地表达倡议的主题。
B.称呼应根据倡议的的对象来写。有时也可以不用称呼,在正文正中点明即可。
C.正文要写清楚倡议的内容,不能分点说明。
D.倡议最后要署名并写上日期。
10.下面句子不是比喻句的是( )。
A.(三黑)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B. 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C.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 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D.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是城市的“绿色卫士”。
第二卷 非选择题(100分)
积累与运用(20分)
11.看拼音,结合语境写词语。(6分)
太阳把光芒kāng kǎi( )地洒向大地, huáng yīng( )沐浴着阳光放声歌唱,草叶上的露珠在阳光的照射下更加 jīng yíng( )剔透,金色的光芒透过玻璃温暖着 yá lán( )中的婴孩。太阳为地球 wú sī ( )地 gòng xiàn( )了温暖和光明。(6分)
12.中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来解释世界万物的起源,“五行”指 ;在传统文化中,“五谷”孕育了人类文明,“五谷”指 ;“五音”是我国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指 ;“五彩”指 这五种颜色。(2分)
13.诗中有画,《浪淘沙》(其一)中的“ , ”为我们描绘出九曲黄河裹挟黄沙、奔腾而来的气势;《江南春》中的“ , ”则为我们描绘了明朗绚丽的江南春光;《书湖阴先生壁》中的“ ,两山排闼送青来”描绘出院外清幽、灵动的景色。(5分)
14、根据路牌信息完成练习。(7分)
①小辉在公交站同时看到其中两个路牌,那么他可能在 站、 站、 站或 站。(2分)
②.依依和贝贝约定周末在文华中学门口集合去黄鹤楼游玩,请你根据上面的路牌为她们规划最便捷的路线。(2分)
③.根据路牌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画“✔”,错的画“×”。(3分)
(1)洪山体育馆的营业时间为9:00—22:00,小本和妈妈在体育馆闭馆后出来会错过14 路末班车。( )
(2)桐桐家在中山路小东门站附近,桐桐的爸爸在中南医院上班,他可以乘坐14路公交车去上班。( )
(3)家在临江大道汉阳门站附近的小本想和姐姐去武昌火车站接来武汉游玩的表姐,他们可以乘坐 66路公交车。( )
三、理解与阅读(50分)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15-17题(14)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由“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句想到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
是( )(2分)
A.无所不在B.左膀右臂C.爱不释手
16.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完成练习。(4分)
(1)“今乃掉尾而斗”中,“乃”的意思是 ,“掉”的意思是 。
(2) 牧童这么说,凭的是什么?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良好的艺术素养B.丰富的生活经验C.缜密的逻辑推理
17.文中先后写到牧童和杜处士的“笑”,仔细读一读,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18.文中直接点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34分)
(二)一个人和一幅画(16分)
我们驱车沿着曲曲弯弯的带子一般的公路,来到大山里。
同事们都往上登顶去了,我偷闲坐在半山腰等他们。我想,大家来这个地方,无非是为了享受一下大自然的闲适,都市生活太喧闹、太拥挤了。 离我不远的山坡上,有声音传来,是一个老人正在种树。他挖好坑,把一棵小树苗放在坑里,细细地端详,然后一锹一锹地拥上土,蹲在旁边用两只手执着地拍击着,再坐在小树苗旁独自乐着。
我走过去和老人坐在一起,边叙话边吃着带来的点心。老人也解开一块粗布,取出了吃的。那是一块黑黑的、看上去像石头的东西。我把自己的点心递过去让他吃,他推开我的手说:“你这洋玩意儿,我吃不惯,我还是吃这个。”
在他的手和我的手接触的那一瞬间,我感觉到一种粗硬的撞击。我注意到老人的双手粗拉拉的、黑黑的、有棱有角的,手指头的每一个关节,都裂着口子,有的还流着血。
我问他:“你是不是经常来这里种树?”他说:“是的。”他家在大山的背面,隔三五天才回去一趟,取干粮。“是谁派你来种树的吗?”我问他。他愣了,笑了笑说:“谁派我干啥? 我愿意的。”
说到种树,老人的话就多了。我随着他的指点,环视漫山遍野的绿荫,真不敢相信,这郁郁葱葱、无边无际的绿树,都出自老人的手! 那得需要多么长的时间、多么巨大的付出啊!
在我们的背后,有一间石头砌成的房子,我问他:“是不是住在这里?”“是的。冬天的时候可冷了,风呼呼的,盖三条被子,用石头压住被窝角儿,还是冷。这还不算,那石头缝里有蝎子,睡着睡着蝎子就爬到身上,人一动它就蜇人,蜇得人浑身疼,全身都肿了。”老人说,“有一次还把我蜇得哭了起来。”他像个委屈的孩子一样,向我倾诉。
这个时候,同事们登顶回来了,我们要下山了。老人说:“你们都在这儿坐会儿吧。”同事们有点惊奇地说:“这房子是不是一个山神庙?”有一位同事注意到老人的小屋:“嘿,还有涂鸦画呢!”
在石屋外的墙上,果然有一幅粉笔画:两个小人儿,都握着铁锹,在种树。
“这是你画的吗?”我问老人。“是的。”老人不好意思地点点头,“你们再坐一会儿吧!”
谁都没有在意老人的挽留,我们下山去了。我一路无话,好像被一种莫名其妙的情感牵扯着。突然,隐约传来一曲豪放的山歌,在山里回荡。老人的身影,移动在山梁上,他大概又要去种树。
离开那位老人很久很久了,烙在我心灵上的一个印象却越来越浓了——深深的大山里,那个孤独的种树老人和那幅由孤独老人涂在墙上的孤独的粉笔画。
19.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我”和老人的故事? 请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20.老人两次挽留“我们”再坐一会儿的原因是什么? ( )(2分)
A.老人心里孤独,想让“我们”多陪他一会儿。
B.老人心里自豪,想让“我们”看看他种的树。
C.老人是个开朗的人,见人就有聊不完的话。
D.老人觉得种树很重要,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我们”。
21.老人在墙上画了一幅画,他想借这幅画来表达什么? ( )(2分)
A.表达一种希望,希望有人一起种树。
B.表达一种喜悦,自己的辛苦有了成果。
C.传递一种信念,将树一直种下去。
D.发出一份倡议,倡议大家爱护这片树林。
22.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请结合文中的事例分析一下。(4分)
23.用“ ”画出文章的关键句,并借助关键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三)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20分)
我们都知道,沙漠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区域之一,那里很少有植物能够生存下来,依靠植物生活的动物也因此非常少见。为什么沙漠如此荒凉? 按照我们一贯的理解是沙漠地区缺乏生命所需的水,所以鲜有生命能在那里生存。然而,美国某大学的研究人员却发现,不少沙漠地区并非干得不能生长植物,而是因为沙漠地区土壤的肥力不够,其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而且,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沙漠地区土壤中含量少得可怜的氮还会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从而导致生长在沙漠里的植物越来越少。
研究人员在美国某沙漠地区选了几处试验点,通过精密的测量仪器了解土壤中的氮是如何随着周围气温升降而变化的。研究发现,不管有没有阳光照射,当土壤温度达到40℃~50℃的高温时,土壤中的氮就会以气体形式迅速释放出来。而在沙漠中,地表温度达到40℃以上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研究人员还发现,地表温度越高,土壤释放氮的速度越快。因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沙漠的气温和地表温度也将越来越高,沙漠土壤中的氮也将越来越少,沙漠会变得越来越荒凉和贫瘠。
研究人员还表示,除了沙漠地区,世界任何高温干旱的地方都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近年来,令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他们在干旱地区种植试验田,虽然保障了充足的水和肥料,但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原来,干旱地区土壤的肥力本身不如气候温和的地区,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和气候温和的地区有相同的农林物产。
以往的研究表明,土壤中的氮是植物生长过程中除水之外的第二大必需营养物质。虽然全球气候变暖可让沙漠和其他干旱地区的降水比以往增多一点,但是这只能带来临时性的草芽萌生,并不能阻止沙漠化进程的加快,更不可能带来多样化的绿洲生态。气候变暖在沙漠地区导致的损失比收获要巨大得多。干旱地区的氮不但从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难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气候温和的地区,氮在土壤和大气中的循环是平衡的,当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虽然也会通过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气,但是在雷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在雷电的作用下变成氮肥回到土壤中。然而,干旱地区很少会有雷雨天气,也就很少会有氮再返回到土壤中。因此,干旱地区的氮平衡被恶劣的气候所打破,从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正是因为干旱地区氮的流失是不可逆转的,我们付出再大的代价,如不计成本地往其中施放氮肥,也不可能让沙漠变成绿洲。除非,我们可以让沙漠地区的地表温度降下来。
生长在沙漠地区的植物本来就很少,那零星的绿色或许能让人看到沙漠未来的希望。然而,根据美国研究人员的这一新发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沙漠土壤里的氮会大量
流失,那么生长在沙漠里的植物就会越来越少,这将给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如果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那样令人绝望的未来,并非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24.通过抓关键句的方法可知,文章中认为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是 ,文章中认为改善沙漠地区生态环境的关键措施是 。(2分)
25.下列没有运用说明方法的是哪一项? ( )(2分)
A.气候变暖在沙漠地区导致的损失比收获要巨大得多。
B.当土壤温度达到40℃~50℃的高温时,土壤中的氮就会以气体形式迅速释放出来。
C.我们付出再大的代价,如不计成本地往其中施放氮肥,也不可能让沙漠变成绿洲。
D.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沙漠土壤里的氮会大量流失,那么生长在沙漠里的植物就会越来越少。
26.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画“✔”,错的画“×”。(4分)
(1)地表温度越高,土壤释放氮的速度越快。( )
(2)无论哪个地区,从土壤中溜走的氮都很难再回到土壤之中。( )
(3)全球气候变暖让沙漠地区降水变多,这能阻止沙漠化进程的加快。( )
(4)干旱地区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和气候温和的地区有相同的农林物产。( )
27.试分析文章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4分)
2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掉? 请说明理由。(4分)
29.全球气候变暖给我们敲响了保护环境的警钟。请你结合文章及生活实际,就保护环境提出两点建议。(4分)
四、习作。(30分)
30.地球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不加节制地使用,必然会导致地球资源枯竭。请你向同学们发起倡议,倡议大家节约资源,保护地球。(30分)
要求:(1)能围绕节约资源这一主题,提出合理的倡议;(2)能按倡议书的格式来写,能分点说明倡议的内容;(3)字迹工整,语句通顺。
参考答案
一、1.C 2. C 3. A 4.D 5.B 6. A 7. A 8. B 9.C 10.B
二、11.慷慨 黄莺 晶莹 摇篮 无私贡献
12.金、木、水、火、土 稻、麦、黍、菽、稷宫、商、角、徵、羽 黄、青、赤、白、黑
13.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一水护田将绿绕
14.①临江大道平湖门 临江大道汉阳门中山路大东门 武昌火车站综合体
②.(示例)在粮道街文华中学站乘坐66路公交车,在中山路大东门站下车,从中山路大东门站乘坐 504路公交车,在黄鹤楼站下车。
③.(1)✔ (2)× (3)✔
三、(一)15.C
16、(1)却 摆动,摇
(2)B
17、①认为画中两牛相斗的情景 与现实不符
②认为牧童的说法正确
③观察细致、天真烂漫
④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18、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示例: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富有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
19. “我”和老人叙话,注意到老人的手老人和“我”讲他的居所
20. A
21. A
22.(示例)从老人种树的表现可以看出老人的乐观、虔诚;从老人不吃“我”的东西,推开“我”的手可以看出老人的朴实、本分;从老人的手和居住条件可以看出老人的坚毅、顽强。
23.离开那位老人很久很久了,烙在我心灵上的一个印象却越来越浓了——深深的大山里,那个孤独的种树老人和那幅由孤独老人涂在墙上的孤独的粉笔画。孤独的老人和老人涂在墙上的孤独的粉笔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人在孤独而又恶劣的环境中,默默地种下了无边无际的绿树,老人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作者,让作者对其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24.沙漠地区的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 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
25. D
26.(1)✔ (2)× (3)× (4)✔
27.这句话把沙漠当成人来写,语言生动,“气势汹汹”和“肆无忌惮”形象地写出了沙漠化的严重程度,警示我们要保护环境,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
28.不能删掉。“可能”一词表示估计,不很确定,说明不是世界任何高温干旱的地方都一定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删掉“可能”一词后,句子的原意就改变了,“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因此不能删掉。
29.(示例)①绿色出行,选择绿色低碳的交通方式;②在生活中要节约资源,尽可能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四、30.【习作点拨】倡议书的标题要鲜明,能使阅读者一目了然地把握倡议的主要观点。称呼语要根据倡议的对象来写,一般写在标题下方顶格处,有时也可以不用称呼,在正文中点出即可。正文要分点说明倡议的内容。最后要记得署名并写上日期。
人物
笑的原因
人物特点
牧童
①
③
杜处士
②
④
段 落
“我”和老人的故事
第2 自然段
“我”看到老人独自种树
第3、4 自然段
第5、6自然段
老人和“我”谈论种树
第7 自然段
第8~11 自然段
老人挽留“我们”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期末模拟质量检测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01),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汉字,巧填同音字,组成正确的词语,按要求完成题目,根据所学内容填空,完成练习题,口语交际,课内阅读,课外阅读,1.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末模拟质量检测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02),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据拼音写词语,用“√”标出正确的字,选择题,按要求写句子,根据情境写诗句,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妙笔生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中自主检测卷-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书写展示,基础知识,口语交际,阅读与理解,习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