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25:八下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25:八下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25:八下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专题25:八下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原卷版第1页
    专题25:八下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原卷版第2页
    专题25:八下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原卷版第3页
    专题25:八下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解析版第1页
    专题25:八下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解析版第2页
    专题25:八下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解析版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25:八下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25:八下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25八下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25八下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3-24八年级下·期末)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
    桃花源记(节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甲】诗选自 ,【乙】文作者的字是 。
    2.翻译句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甲】诗中“悠”是指忧思的样子,【乙】文中“问津”在文中是指访求、探求。
    C.【乙】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处处写其所见,作者的心情、态度较为内、含。
    D.【乙】文极力表现桃花源的似有似无,见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4.【甲】诗中的“ ”字是全诗的中心;【乙】文中作者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 。
    【答案】1. 《诗经》 元亮 2.(渔夫)把知道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的人)都感叹惋惜。 3.C 4. 求 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能力。
    由【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知,【甲】诗选自《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周南·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诗,通常认为这是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首章以关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配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的相思与追求。全诗情文并茂,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章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桃花源记》作者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有:
    为:给;具:详细;闻:听说;皆:都;叹:叹息;惋:惋惜。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赏析。
    C.【乙】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处处写其所见和所闻,而不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
    故选C。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①空:结合【甲】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可知,《关雎》描写了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写他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因此,【甲】诗的中心词是“求”。
    ②空:由选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知,描述了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和谐,没有战乱和纷争,自给自足。这种生活状态被描绘得十分美好,充满了宁静和幸福。桃花源中的居民热情好客,对渔人的到来表示出极大的好奇和欢迎,展现出他们淳朴善良的性格。
    由“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可知,选文暗示了他们长期与世隔绝,对外界的动荡和变迁一无所知。这反衬出现实世界的动荡不安和人们生活的苦难。
    由“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可知,渔人出桃花源后,按照之前的标记去寻找,却“不复得路”,这既增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也暗示了现实世界中理想社会的难以寻找和难以实现。作者通过桃花源与现实世界的对比,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由“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可知,不仅作者自己,还有其他人也对理想社会抱有希望和追求。
    由以上分析可知,桃花源中的生活状态是作者理想社会的缩影,它代表了作者对于和谐、安宁、自给自足生活的向往。作者通过对桃花源居民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描写,表达了对人性中美好一面的肯定和追求,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去挑选它。贤良美好的女子,用钟鼓奏乐来使她快乐。
    【乙】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拜访,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寻找桃花源路的人了。
    二、(23-24八年级下·山西晋中·期中)自然美景,牵动着文人墨客的悲喜。班级就三单元古诗文开展了“品经典 养性情”整合阅读活动。请你阅读并完成一下题目。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桃花源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小石潭记》)
    【解字晓意】
    5.诵读文言文时,我们要对文中意义用法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词语理解准确。例如写桃花源风光时,“交通”在文中的意思是① ;远望小石潭岸势时,“犬牙”的意思是② 。(根据文中加点字的意思填空)
    【译句赏景】
    6.“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意思是“① ”,陶渊明用这样的四字短句写出了桃花林的一路烂漫与诗意;“青树翠蔓,蒙络摇缀”的意思是“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② ”,柳宗元用精炼的八个字形象描绘小石潭周围生机盎然的景致。
    【学法悟情】
    7.请你结合《小石潭记》及《蒹葭》中内容,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8.山水田园总能慰藉人心。五柳先生笔下的桃源胜境,柳子厚描绘的清幽小潭,都是令人向往的胜景。请你选择其中一处美景,结合文章内容,为其写一段推荐词分享给大家。
    【答案】5. 交错相通 像狗的牙齿那样 6. 芳草遍地,鲜嫩而美好(新鲜美好),落花纷纷。 蒙盖缠绕,摇曳牵连 7. 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理解:把周围环境与个人感受结合起来,写小石潭周围的清冷幽寂含蓄反映了个人的孤寂、凄凉、哀怨的心境。 8.示例一:我推荐大家到桃花源游玩,这里风景优美,有整齐的屋舍,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等。这里的人民热情好客,淳朴勤劳,是美丽富庶的人间天堂。山间桃花源,让人心旷神怡。远离尘嚣,回归自然,这里是你心灵的栖息地。漫步在桃花丛中,感受大自然的恩赐,让人心胸宽广,仿佛所有的烦恼与忧虑都被抛诸脑后。
    示例二:我推荐大家到小石潭游玩。在这里,你不仅可以看到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和蜿蜒曲折、时隐时现的溪流,还能看到灵动可爱的鱼儿或是在水中静止不动,或是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到处都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十分动人游兴。
    【解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
    (2)句意为: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
    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重点词语:芳草鲜美:芬芳的青草新鲜美好。芳:芬芳的。鲜美:新鲜美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2)重点词语:蒙络:蒙盖缠绕。摇缀:摇曳牵连。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这首诗每章开头的两句诗用的是“兴”,诗人以秋景起兴,既点明了季节和环境,又渲染了凄清的气氛,借对蒹葭的描写引出诗歌中的主人公。开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写出了河边芦苇密又繁,秋深露水结成霜的景色,渲染了一片凄清朦胧的氛围。主人公为追求伊人如痴如醉,与苍苍的蒹葭、烟雾迷离的景色融为一体,通过写蒹葭烘托了主人公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惆怅心情。
    第二空,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一方面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具体的词语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意思是“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把周围环境与个人的感受结合起来,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作者的孤寂、凄凉的心境,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文章内容,合理表述,言之有理即可。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示例:大家好,我诚挚地向您推荐柳宗元笔下的那处清幽小潭——小石潭。在柳子厚的笔下,小石潭宛如一颗镶嵌在山水之间的璀璨明珠,清澈见底的潭水,四周环绕着翠绿的竹林和嶙峋的岩石,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走进小石潭,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潭水清澈透明,阳光穿透水面,闪烁着点点金光。水底的鱼儿穿梭其间,悠然自得。潭边,竹林摇曳生姿,发出沙沙的声响,与潭水的潺潺声交织成一首自然的交响乐。小石潭不仅景色优美,更蕴含着一种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情怀。在这里,您可以放下心中的烦恼,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让心灵得到真正的放松和净化。无论您是热爱自然的探险家,还是追求心灵宁静的旅者,小石潭都是您不可错过的美景。让我们一同走进柳宗元笔下的清幽小潭,感受那份纯净与美好!
    【点睛】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以捕鱼为生的人。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溪流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他的树木,芬芳的青草新鲜美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渔人就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刚开始非常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高兴而满足。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就非常惊讶,问他是从什么地方而来。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渔人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再没有人出去过,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桃花源的见闻。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标记,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品德高尚的隐士,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

    我从小山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就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水流)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面都被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三、(23-24八年级下·山西晋中·期中)经典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班级举办了“学古文·悟人生”专题学习活动。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桃花源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晓其意·明行踪】
    9.《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渔人开始“缘溪行”,误入桃花源;最后在离开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他到处① ,为的是日后寻找。《小石潭记》则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发现小石潭,最终“记之而去”② 小石潭。(根据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填空)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意思是① ,这是渔人进入桃花源之后看到的景象,这使他更加想要深入这片地方;而柳宗元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入目的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意思是② ,这让作者想要探究它的源头。
    【知其法·悟情感】
    11.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时,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增加了桃花源的神秘感。而《式微》则以反复的手法,表达了主人公强烈的情感。请你找出《式微》运用反复手法的句子,并将相关的赏析批注在相应的位置。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诗句:
    赏析:
    【赏美景·观不同】
    12.《桃花源记》描写了理想境界之美,《小石潭记》描写了自然环境之美,它们具体美在何处?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案】9. 做记号 离开 10.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1. 示例:诗句:式微式微,胡不归? 赏析:式微式微,这样的反复,突出强调天黑了,而劳役者还在劳作,表现了劳动者的艰辛。 12.示例:《桃花源记》之美在安静自足。在这个小农社会里,生活安康,心情舒畅:“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小石潭记》之美在环境清幽。小石潭地处偏僻,环境清净无尘:“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答其他有理即可)
    【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处处志之”句意: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做记号。
    “记之而去”句意: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去:离开。
    1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①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②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灭,暗,看不见。
    1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式微》运用反复手法的句子为:式微式微,胡不归?意为: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此句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式微式微”这样的反复,突出强调天黑了,而劳役者还在劳作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美在人们生活安逸,美在社会环境和谐幸福。结合《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可知,小石潭美在环境清幽,远离世间喧嚣,美在令人内心沉静。
    【点睛】参考译文:
    《桃花源记》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小石潭记》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四、(23-24八年级下·山西长治·期中)在班级举行的“善学精思”交流会上,启慧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诗文。
    【晓其意·感知文章内容】
    13.渔人做客桃源,源人“便要还家”,村人将其 到家里去,足见这里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小潭岸势“犬牙差互”,溪岸的形状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溪岸的参差不齐。(根据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填空)
    1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意思是 , ,体现桃花源人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意思是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以游鱼衬托出潭水的清澈透明,给人以灵动的画面感。
    【明其志·探究精神力量】
    15.柳宗元无奈遭贬,畅游小潭,以笔解愁。请你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选择合适的诗句来宽慰作者,并对诗句蕴含的道理做批注。
    16.《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两文中都写到了美景,借美景来抒写内心感受。请你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两文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13. 邀请 像狗的牙齿(一样) 14.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意思对即可) 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意思对即可) 15. 示例:诗句: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批注:逆境在所难免,我们要有豁达的胸襟。王勃借用这句诗,道出了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障碍,消除孤独苦闷的哲理。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勇于开拓,乐观面对,就能拥抱生活的美好。 16.《桃花源记》虚构了宁静平和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和批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小石潭记》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渲染了凄寒幽怆的气氛,表现了作者贬居时孤凄悲凉的心境。
    【解析】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便要还家”句意为: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要:同“邀”,邀请。
    (2)“犬牙差互”句意为: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1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2)重点词语:相闻:互相听到。
    (3)重点词语:皆:都。若:好像。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无所依:没有依靠。
    15.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根据“柳宗元无奈遭贬,畅游小潭,以笔解愁。请你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选择合适的诗句来宽慰作者”的提示可知,应选择“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赏析。
    示例:我选择“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此句意思是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此句文情跌宕,是诗人劝慰友人之辞,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16.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根据桃花源记》①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柳宗元虚构了宁静平和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和批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根据《小石潭记》③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而去”,结合①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可知,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渲染了凄寒幽怆的气氛,表现了作者贬居时孤凄悲凉的心境。
    【点睛】参考译文:
    《桃花源记(节选)》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它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小石潭记(节选)》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五、(23-24八年级下·山西忻州·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小石潭记(节选)
    唐·柳宗元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运用 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洞庭湖波涛汹涌,摇撼岳阳城的景观,成为千古名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运用 手法,明写鱼,暗写水,整句无一“水”字,但澄澈的潭水如在眼前。
    18.从文中或铿锵有力,或感人肺腑的言语中,可以读出人物深层的情感。“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意思是 ,委婉表达了诗人出仕和希望张九龄能引荐自己的愿望:“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意思是 ,表现了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
    19.得其法·对比提升:请结合选文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2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答案】17. 对偶 夸张 衬托(或侧面描写) 18. 坐着看垂钓的人空有一腔羡慕之情让人感到心情悲伤。 寒气透骨,凄凉幽深,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19. 洞庭湖壮丽 小石潭及其周围 从政的心愿 作者贬谪后内心终究无法摆脱的落寞。 20.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约一百二十步的地方,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古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小石潭记》,小石潭因此闻名于世。
    【解析】17.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第一空: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的“气蒸”与“波撼”的对应关系可知:这两句诗在结构上形成了对偶,即上下两句的词语在位置上对应,词性相对,意义相关或相反。同时,“波撼岳阳城”中的“撼”字夸张地描述了波涛汹涌的气势,对岳阳城造成了摇动的感觉。故此空应填:“对偶与夸张”。
    第二空:由“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中的描述可知: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水,但通过对鱼的游动和影子的描绘,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潭水的清澈透明。鱼在水中游动,仿佛在空中一样,没有依托;日光穿过清澈的水面,鱼的影子直接映在石头上,这些都是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手法。故此空应填:“侧面描写(或衬托)”。
    18.本题考查词句的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
    (1)观:看;徒:白白地,只是;羡:表示羡慕、向往的情感。
    (2)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 ,使……感到寒冷;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
    19.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对比阅读。
    第一空:从“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可以看出,诗人描绘了八月洞庭湖水涨满,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的壮阔景象。接下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进一步展现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湖水蒸腾的雾气笼罩了整个云梦泽,波涛汹涌的湖水撼动了岳阳城。故此空可以填写:洞庭湖壮丽。
    第二空:从“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可以看出,诗人描绘了小石潭中鱼儿自由游弋的场景。接下来,“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则描绘了潭水西南方向蜿蜒曲折的溪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则进一步展现了小石潭周边环境的奇特和深邃。故此空可以填写:小石潭及其周围。
    第三空:诗中的“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表达了诗人在太平盛世却闲居在家,因没有机会建功立业而感到羞愧。通过描绘洞庭湖的壮阔景色,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张丞相能够引荐自己,让自己有机会为国家效力的愿望。故此空可以填写: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荐举、出仕从政的强烈愿望。
    第四空:诗人在小石潭边,面对清幽的环境,虽然景色宜人,但内心却感到凄凉。这种落寞感源于他贬谪后的遭遇,他无法从政治失意中解脱出来,内心的苦闷和孤独无法排遣。通过描绘小石潭及其周围的景物,诗人间接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故此空可以填写:表达了作者贬谪后内心终究无法摆脱的落寞。
    20.本题考查开放性回答。本题要求根据《小石潭记》的文章内容,为小石潭景点写一则简介。在撰写简介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要点:(1)位置描述:简要说明小石潭的地理位置,例如“位于小丘西南面约一百二十步的地方”。(2)自然景观:强调小石潭的自然美景,如“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古树环抱”。(3)历史文化:提及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突出其文化价值。(4)旅游价值:说明小石潭是观光旅游、放松心情的好去处。在撰写时,注意语言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复杂,同时保持客观性和准确性。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是一处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的胜地。这里石奇水清,游鱼嬉戏,四周古树环绕,宛如人间仙境。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留下传世之作《小石潭记》,更使此地名扬四海。无论是追寻历史的足迹,还是感受大自然的宁静,小石潭都是您不可错过的选择。欢迎您来此,尽享自然之美,领略文化之韵。
    【点睛】参考译文:
    《小石潭记》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六、(23-24九年级上·上海青浦·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乙】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丙】
    庆历末,富文忠公①镇青州,会河决商胡②,北方大水,流民坌③入京东。公劝所抚八州之民出粟以助赈给,因坊村择寺庙及公私空舍,又因山崖为窟室,以处流离。择寓居官无职事者,各给以俸,即民所赘聚④,籍而受券,以时给之。明年夏,大稔⑤。计其道里,资遣还业。八州之间所活者,无虑⑥五十余万人。仁宗嘉之,拜公礼部侍郎,公曰:“恤灾赈乏,臣之职也。”卒辞不受。
    【注释】①富文忠公:北宋名相富弼。②商胡:地名。③坌:并;一齐。④即民所赘聚:让他们到流民聚集的地方去。⑤大稔:大丰收。⑥无虑:大约。
    21.【甲】诗的作者是 。
    2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属予作文以记之( ) (2)卒辞不受( )
    23.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计算方圆百里的道路,出资修路让他们回去从事本业。
    B.计算灾民回家的路程,出资修路让他们回去从事本业。
    C.计算方圆百里的道路,资助路费让他们回去从事本业。
    D.计算灾民回家的路程,资助路费让他们回去从事本业。
    24.为【丙】文“籍而受券”中“籍”的注释选择最合适的一项是( )
    A.通“藉”,凭借B.书籍,书册C.登记入册D.籍贯
    25.【甲】诗和【丙】文都写到百姓的不幸遭遇。【甲】诗“老翁逾墻走”的原因是“ ”,【丙】文“流民坌入京东”是因为“ ”。
    26.【乙】文“ , ”两句反映了滕子京的政绩。【丙】文富弼解决灾民食宿的具体措施是:(1) ;(2) (用现代汉语回答)。以上表现出两位官员忠于职守、 的人物特点。
    【答案】21.杜甫 22. 同“嘱”,嘱托 最终 23.D 24.C 25. 有吏夜捉人 北方大水 26.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劝说所辖百姓捐赠粮食救济灾民 选择寺庙、空舍和窟室安置灾民 治理有方/善于治理
    【解析】2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根据“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可知本诗为《石壕吏》,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2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他)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属:同“嘱”,嘱托。
    (2)句意为:最终推辞没有接受(皇帝授予的官职)。卒:最终。
    2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意理解。
    “道里”是路程的意思,“资”在这里是资助路费,帮其返乡的意思,所以句意为:计算灾民们路程的远近,资助路费遣送他们返回(家乡)从事本业。
    故选D。
    2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籍而受券”句意为:登记并发放契据。其中“籍”是动词,意为“登记入册”。
    故选C。
    2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结合“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可知,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因此“老翁逾墻走”的原因是“有吏夜捉人”。
    结合“会河决商胡,北方大水,流民坌入京东”可知,适逢黄河在商胡决口,北方大水泛滥,灾民一齐涌入京城以东地区。因此“流民坌入京东”是因为“北方大水”。
    26.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的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所以滕子京的政绩可概括为“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结合“公劝所抚八州之民出粟以助赈给”可概括为:劝说所辖百姓捐赠粮食救济灾民;结合“因坊村择寺庙及公私空舍,又因山崖为窟室,以处流离”可概括为:选择寺庙、空舍和窟室安置灾民。这些都表现出两位官员善于施政,治理有方,深得百姓爱戴。
    【点睛】参考译文:
    【乙】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他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丙】庆历末年,富弼镇守青州,适逢黄河在商胡决口,北方大水泛滥,灾民一齐涌入京城以东地区。富弼劝说所治理的八州百姓拿出粮食来帮助(官府)救济施予(灾民),各自在坊村选择寺庙和公家、私人空闲的房屋(去住),又在山崖边挖地下室,来安置无家可归的人。选择寄居在官府(但是)没有职务的人,(富弼)各自给予(他们)俸禄(来供养),救助会聚的百姓,登记并发放契据,按时给他们供给。第二年夏天,大丰收,计算灾民们路程的远近,资助路费遣送他们返回(家乡)从事本业。八州当中因此而活下来的灾民,大约五十多万人。招募来当兵的,又有一万多人。仁宗皇帝嘉奖他,授予他礼部侍郎的职位,富弼说:“抚恤灾民,赈济困乏,是我的职责。”最终推辞没有接受(皇帝授予的官职)。
    七、(23-24八年级下·上海浦东新·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各题。
    【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乙】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臧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7.【甲】诗是杜甫创作的 (体裁),【乙】文选自《 》。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9.两篇诗文一个描写现实,另一个寄寓理想,都反映出古人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追求。请根据诗文内容,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答案】27. 歌行体古诗 礼记 28.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 29. 排比 忧国忧民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解析】27.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
    【甲】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乙】文是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圣编著的《礼记》中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为阐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古人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模式而作。
    28.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故:因此、所以;独:只是;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子:意动用法,以为……子,抚育。
    29.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①“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用排比寄寓理想,增强气势;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塞士俱欢颜”表达了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心存忧国忧民的情思,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理想。
    ③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臧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构筑了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对“大同”社会的向往。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乙】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作理想社会。
    (23-24八年级下·江苏无锡·阶段练习)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①
    【唐】杜甫
    去郭轩楹②敞,无村眺望赊③。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①本诗大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为诗人结束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后,定居成都浣花溪旁草堂时所作。水槛(jiàn):指水亭之槛,可以凭槛眺望,舒畅身心。②轩楹:指草堂的建筑物。轩,长廊;楹,柱子。③赊:远。
    【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丙】
    杜甫传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是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①乱离,谷食踊贵②,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③,儿女饿殍④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⑤。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⑥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选自《旧唐书·杜甫传》有删节)
    【注】①畿(jī):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②踊贵:指物价上涨。③梠(lǚ):野生谷物。④饿殍(piǎ):饿死。⑤绯鱼袋: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五品以上为佩鱼符袋。⑥田畯(jùn)野老:泛指民间百姓。
    30.请分析【甲】诗颈联的妙处。
    31.【甲】【乙】两诗都是杜甫定居成都浣花溪旁草堂时所作。【甲】诗大约写于761年草堂初建的春天,【乙】诗写于公元761年的秋天,风雨破屋之后。请结合写作背景及诗歌内容,说说这两首诗所蕴含情感的不同之处。
    3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玄宗奇之(对……感到惊奇)
    B.自负薪采梠(背)
    C.过之,有时不冠。(戴帽子)
    D.乃溯沿湘流(顺流而下)
    33.请用“/”给【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3处。
    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34.把【丙】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2)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35.【乙】诗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跟杜甫所处动乱的时代及个人的坎坷遭遇有关,从【丙】文中你读出了杜甫哪些人生坎坷遭遇?
    【答案】30.①“细”写出了春雨之小,“出”写出了鱼儿在绵绵细雨中跃出水面的动态,轻快欢欣,极其自然。②“微”写出了春风之小,“斜”写出了燕子在微风中侧身飞过的动态,轻盈优美,生动逼真。③诗人托物寄兴,借景抒情,流露出远离尘世喧嚣的悠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31.【甲】诗为诗人刚刚结束颠沛流离生活,新建成都草堂时所作。此时作者暂时得到安定住所,草堂早春的自然风光美丽。诗人借景表达了远离尘世喧嚣的悠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乙】诗写于八月大风大雨破屋之后。面对风雨破屋,诗人无奈痛苦,由己及人,更担忧天下穷苦的人。表现了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感。 32.D 33.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34.(1)杜甫从京城趁夜逃跑前往河西,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授予右拾遗一职。(2)杜甫曾经到岳庙游玩,被洪水阻拦,十多天得不到食物。 35.①遭遇安史之乱,安禄山攻陷京师,杜甫从长安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②安史之乱后,杜甫的生活漂泊不定,及至饥寒交迫,穷困潦倒,有时需要自己背柴火采集野生谷物,甚至儿女饥饿而死数人;③杜甫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而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④严武死后,杜甫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但高适已经不在,杜甫只好携家人出川,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生活颠沛流离,最后年未花甲,病死在耒阳。⑤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事物;⑥杜甫的仕途不是很顺利,没有考中进士。
    【解析】30.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意,确定好赏析角度。此诗为杜甫定居草堂后,经过他的一番经营,草堂园亩扩展了,树木栽多了。诗人经过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现在得到了安身的处所,面对着绮丽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结合题干中“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颔联可从炼字角度分析。“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意思是细雨蒙蒙,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微风习习,燕子倾斜着掠过天空, 其中“细”写出了春雨的细微,是毛毛细雨,“出”形象的写出了细雨绵绵,鱼儿欢快的的跃出水面的情态;“微”写出春风的微小,“斜”形象的写出了春燕在微小的春风中轻快的舞动,燕子体态轻弱,微风之下可斜飞,大风之下,则难飞起了。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融情于景,流露出作者有了安身之所后内心的恬淡安适和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31.本题考查结合写作背景及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情感。
    (甲)诗大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为杜甫定居草堂后,经过他的一番经营,草堂园亩扩展了,树木栽多了。诗人经过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现在得到了安身的处所,面对着绮丽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写细雨蒙蒙,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微风习习,燕子倾斜着掠过天空。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融情于景,流露出作者有了安身之所后内心的恬淡安适和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乙)诗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的情怀。如最后几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以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表现出诗人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展现出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写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令人佩服。
    32.本题考查词义。
    D.句意: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溯,逆流而上。故选D。
    33.本题考查断句。句意: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分析句意可知,“房琯布衣时与甫善”强调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时琯为宰相”交代当时房琯的官职。他向皇帝提出请求,“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皇帝答应了他。故断句为: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34.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自,从。宵,晚上。遁,逃跑。谒,拜见。于,在。拜,授予官职。
    (2)尝,曾经。为,被。旬日,十天。
    3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理解文意。
    由“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等内容可知,杜甫未考中进士,为官之路坎坷。还因为上奏说房琯有才干,不应该被罢免,而被皇上从京城赶出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由“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等内容可知,遭逢安史之乱,杜甫及家人流离失所,缺衣少食,贫病交加,杜甫五十九岁便去世了。
    【点睛】参考译文:
    甲:草堂远离喧闹的城郭,庭院开阔宽敞,四周没有村落,放眼一望无边。碧澄江水,几乎淹没两岸;葱茏树木,黄昏盛开鲜花。细雨蒙蒙,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微风习习,燕子倾斜着掠过天空。城里拥挤着十万人家,熙熙攘攘;这里却只有两三灯火,清闲自在。
    乙: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丙: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
    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这一年,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 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九、(2024·江苏盐城·二模)班级开展以爱国诗人陆游为主题的研学活动,请你参与。
    【甲】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乙】
    乙卯①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②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注释:①乙卯:指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②重五:因是五月初五,故曰“重五”,即端午节。
    【丙】
    陆游传
    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年十二能诗文,荫补①登仕郎。锁厅②荐送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至罪主司。桧死,始赴福州宁德簿,以荐者除敕令所删定官③。迁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久之,通判夔州。
    王炎宣抚川、陕,辟④为干办公事。A游为炎陈进取之策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吴鳞子挺代掌兵,颇骄恣,倾财结士,屡以过误杀人,炎莫谁何⑤。游请以(吴)玠子拱代挺。炎曰:“拱怯而寡谋,遇敌必败。”B游曰:“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及挺子曦僭越⑥,游言始验。
    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水灾,奏:“拨义仓振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召还,给事中⑦赵汝愚驳之,遂与祠。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
    (节选自《宋史·陆游传》,有删改)
    注释:①荫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一种选官制度;②指锁厅试,借指科举考试;③敕令所删定官:官职名;④辟:征召;⑤莫谁何:不敢过问;⑥僭越:超越本分行事;⑦给事中:官职名。
    36.研读陆游的【甲】【乙】诗,完成下面题目。
    ①【乙】诗语言质朴,融写景、 、 于一体,其中颔联介绍江南端午的风俗习惯: 、 。
    ②请仿照赏析【甲】诗中“愁”的示例,对【乙】诗中的“笑”加以赏析。
    示例:【甲】诗通过写梅花处境的悲凉来表达词人无人欣赏、壮志难酬的愁苦。
    37.借助表格中提供的方法,解释原文中的加点词,只写词义。
    38.请给文中A处句子断句(断三处)。
    游为炎陈进取之策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39.小语想把【丙】文改编为话剧,请仿照示例,为B处句子设计舞台说明,并说明设计理由。(可从人物的语气、表情、动作和情绪等方面设计)至少两个方面
    原文:游( )曰:“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
    40.请结合【甲】【乙】【丙】三则材料,说说你从陆游身上获得哪些积极的人生启示。
    【答案】36. 叙事 抒情 包粽子 插艾草 乙诗描写诗人忙完了一天,含着微笑喝起酒来,在平淡的闲言琐事中寄托诗人闲适惬意的情感。 37.A:去世 B:等到 C:刚巧 D:过错,过失 38.游为炎陈进取之策/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39.舞台说明示例:语气激昂、愤怒;或神态眉头紧皱、严肃愤怒;或动作双手张开向上举起等。
    理由示例:当陆游得知吴挺骄傲放纵,多次因小过而误杀人,而王炎依旧任用吴挺为主帅,陆游内心极其着急愤怒,设计激昂愤怒的语气,双手张开向上举起,可以突出其竭尽全力协助王炎选用主帅的迫切之心。 40.甲词中的词人以梅花自喻,表现词人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的品格;乙诗中的陆游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仍在山村中按照习俗忙碌,表现其豁达乐观的精神;隐居故乡,但他在享受闲适生活的同时,始终牵挂着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幸福。丙文中的陆游虽多次被奸佞之臣陷害,但仍尽力向王炎陈述策略,协助选好主帅;当江西发生水灾,他上奏请求为百姓拨粮赈灾。陆游一生宦海浮沉,但他坚守自己爱国爱民精神。
    【解析】36.(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文化常识。
    根据乙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可知,此诗句描绘了端午时节山村的美景,融入了写景的手法。根据乙诗“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可知,此诗句详细介绍了端午节的习俗——包粽子和插艾草,体现了叙事的写作手法。根据乙诗“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可知,此诗句中诗人完成一天的事务后,对着杯盘笑饮,流露出闲适自得之情,运用了抒情的写作手法。
    (2)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根据乙诗“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可知,此处的“笑”字,是在诗人完成端午节一系列习俗活动后,面对即将享有的晚餐时自然而发的情感流露。根据诗句内容及上下文语境可知,这一“笑”并非简单的表面情绪,而是蕴含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平淡生活的满足感。在这一天忙碌过后,陆游以“笑”表达了他的闲适与自得,这既是对节日气氛的沉浸,也是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
    3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根据上下文推断,“嘉定二年卒”,此处的“卒”结合前后文可知,指的是陆游在嘉定二年去世,因此“卒”应解释为“去世”。
    B.课内迁移法,“及挺子曦僭越”,联系《孙权劝学》中“及鲁肃过寻阳”的“及”,此处“及”同样表示时间的接续,意为“等到”,故“及”解释为“等到”。
    C.查阅字典法,“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根据字典提供的选项,“适”在句中表示一种巧合的情况,即“刚巧”,因此“适”应解释为“刚巧”。
    D.成语推测法,“屡以过误杀人”,通过分析成语“改过自新”、“文过饰非”、“闻过则喜”,其中“过”均含有“过错,过失”的意思,因此在本句中,“过”也应解释为“过错,过失”。
    38.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意:陆游向王炎陈述进取之策,认为应当储蓄粮食,训练兵勇,有机会就进攻,没机会则防守。
    句子结构:“游为炎陈进取之策”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可以独立成句;“当积粟练兵”包含并列成分的句子,是一个完整的意群;“有衅则攻”和“无则守”是对称结构,分别表达两种情况下的行动策略,各自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单元。
    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游为炎陈进取之策/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39.本题考查古文内容理解和改编及创意表达。
    根据丙文“游曰:‘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可知,陆游在此处表达的是对吴挺军事指挥能力的担忧以及对可能带来的后果的预见,他担心吴挺如果遇到敌人,无法保证不会失败,即使取得战功,也会因为他的骄横变得难以控制。根据剧本创作原理,为了充分表现陆游的紧迫感和强烈的情感,陆游的话语应该采用激昂且略带愤怒的语气,以此传达他对当前局势的深切忧虑和对王炎决策的不满。眉头紧皱、眼神坚定,甚至有些严厉,这样的神态可以凸显陆游内心的焦急和对国家安危的高度责任感。双手张开向上举起,或者手指有力地点向地面,这些动作能够形象地表达陆游想要强调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反映出他试图说服王炎改变主意的坚决态度。合情合理即可。
    40.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和启示。
    根据甲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等可知,陆游以梅花自喻,表现了他在困境中坚贞不屈的品格。尽管生活坎坷,他依然保持着高洁的操守和坚定的信念。由此可知,我们应该在面对人生的困境时,保持坚贞不屈的品格,不被外界的风雨所打倒。
    根据乙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等可知,陆游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仍在山村中按照习俗忙碌,表现出他豁达乐观的精神。虽然他隐居故乡,但在享受闲适生活的同时,始终牵挂着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幸福。由此可知,我们应该在生活中保持豁达乐观的精神,同时不忘关心国家和他人的幸福。
    根据丙文“游为炎陈进取之策,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等可知,陆游尽力向王炎陈述策略,协助选好主帅;当江西发生水灾,他上奏请求为百姓拨粮赈灾。尽管他多次被奸佞之臣陷害,但仍然不改爱国爱民的初衷。由此可知,我们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尽力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
    【点睛】参考译文
    【甲】驿站外断桥旁。梅花寂寞地开放、孤孤单单,无人来欣赏。黄昏里独处已够愁苦,又遭到风吹雨打而飘落四方。它花开在百花之首,却无心同百花争享春光,却惹来众多凡花俗朵的嫉妒。即使花片飘落被碾作尘泥,也依然有永久的芬芳留在人间。
    【乙】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丙】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十二岁时便能写诗作文,以祖上曾有官爵的原因,荫补为登仕郎。参加进士考试(宋代把现任官或有爵禄者参加进士考试成为“锁厅”),被荐举为第一。秦桧的孙子秦埙恰巧排在陆游的后面,秦桧大怒,并对主持进士考试的考官办了罪。秦桧死后,陆游才得以出任福州宁德县的簿官,后因有人推荐被任命为敕令所删定官。不久,他又升任大理寺司直兼任宗正簿。孝宗即位后,陆游升迁为枢密院编修官。有人指责陆游结交谏官,煽动是非,极力主张张浚用兵,结果他被免去官职回家。过了很久,他担任了夔州的通判。
    王炎任川陕宣抚使时,任用陆游进其幕府为干办公事。陆游向王炎陈述进取之策,认为应当储蓄粮食,训练兵勇,有机会就进攻,没机会则防守。吴璘的儿子吴挺掌握着兵权,其为人非常骄恣,用很多的钱交结士卒,多次因为过失而误杀人,王炎对他无可奈何。陆游请求用吴玠的儿子拱代替吴挺。王炎说:“拱胆小而少谋,遇敌必败。”陆游说:“假如吴挺遇到敌人,怎么能保证他不失败?假如他立了功,就更无法驾驭了。”到后来吴挺的儿子吴曦叛国,陆游的话终于应验了。
    范成大为四川统帅,陆游为参议官,他们凭借文字结交,相互之间不拘礼法,有人就讥讽他颓废放诞,因此陆游就自号“放翁”。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发生了水灾,陆游上奏:“应该拨出义仓的粮食来赈济灾民,通令各郡向灾民发放粮食。”但当他被召回京城时,给事中赵汝愚却反对他的提议,于是他被安排到祠堂工作。嘉定二年,陆游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十、(2024·江苏宿迁·三模)班级开展以爱国诗人陆游为主题的研学活动,请你参与。
    【甲】
    乙卯①重五②诗
    宋·陆游
    重五②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注释:①乙卯:指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隐居家乡。②重五:即端午节。
    【乙】
    陆游传
    ①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年十二能诗文,荫补①登仕郎。锁厅②荐送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至罪主司。桧死,始赴福州宁德簿,以荐者除敕令所删定官③。
    ②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久之,通判夔州。
    ③王炎宣抚川、陕,辟④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吴鳞子挺代掌兵,颇骄恣,倾财结士,屡以过误杀人,炎莫谁何⑤。游请以(吴)玠子拱代挺。炎曰:“拱怯而寡谋,遇敌必败。”游曰:“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及挺僭越,游言始验。
    ④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水灾,奏: “拨义仓振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召还,给事中⑥赵汝愚驳之,遂与祠。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
    (节选自《宋史·陆游传》,有删改)
    注释:①荫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一种选官制度;②锁厅:指锁厅试,借指科举考试;③敕令所删定官:官职名;④辟:征召;⑤莫谁何:不敢过问;⑥给事中:官职名。
    41.同学们研读【甲】诗,小组内展开交流:
    小文:这首诗融写景、① 、抒情于一体,语言② ,没有装饰,没有做作。
    小宇:这大概就是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写作境界。
    小语:说得好。诗人把生活的真味都寄托在端午生活的描写中。从颔联我们能了解到江南端午的风俗习惯: ③ 、④ 。
    小安:我们见多了诗人的悲愤沉郁,这首诗中诗人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让我们倍感慰藉。诗人看到山村美景,他笑了;诗人感受 ⑤ ,他笑了;诗人⑥ ,他笑了。
    42.小华在阅读【乙】文时,对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产生疑惑,请你借助表格中提供的方法,帮他解除疑惑。
    43.两位同学对文中画波浪线句断句产生了分歧,你同意谁的断法,请说明理由。
    小江: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
    小苏: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
    44.小语想把【乙】文改编为话剧,请仿照示例,为下面这句话设计舞台说明,并说明设计理由。(可从人物的语气、表情、动作和情绪等方面设计)
    原文:游( )曰:“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
    示例戏剧《屈原》的舞台说明及理由
    原文屈原 (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舞台说明: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两手时而同时举出,时而拳曲于胸前设计理由:通过“目中含有怒火”“睥睨”的神态描写及手的动作设计,表现出屈原在深受迫害被囚禁时对卖国贼的轻视不满以及内心极其愤怒痛苦的情感。
    45.请你从下列诗文中选择一句来概括陆游的一生,并结合【乙】文以及链接材料,阐述你的理解。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B.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链接材料】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答案】41. 叙事 质朴 包粽子插艾草 节日气氛浓厚; 较早做完白天的事情; 轻松享用晚餐 42. A.超越(本分) B.③(刚巧) C.过错,过失 43.同意小江的断法。这句话句意为:有人说陆游勾结台谏,鼓吹是非,极力劝说张浚发兵,不得回朝,根据句意,在“言者”看来,是陆游在“鼓唱是非”,而不是“台谏”,所以小江的断法是正确的。 44.舞台说明示例:语气激昂、愤怒;或神态眉头紧皱、严肃愤怒;或动作双手张开向上举起等。理由示例:当陆游得知吴挺骄傲放纵,多次因小过而误杀人,而王炎依旧任用吴挺为主帅,陆游内心极其着急愤怒,设计激昂愤怒的语气,可以突出其竭尽全力协助王炎选用主帅的迫切之心。 45.示例一:我选A。乙文中的陆游身为王炎的下属,尽力向他陈述策略,协助他选主帅;当江西发生水灾,他上奏请求为百姓拨粮赈灾;虽被贬谪,但他依旧为国为民着想;链接材料中的词人以梅花自喻,表现词人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的品格;“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是陆游一生的写照。
    示例二:我选B。链接材料中的词人以梅花自喻,表现词人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的品格;乙文中的陆游虽多次被奸佞之臣陷害,但仍尽力向王炎陈述策略,协助选好主帅;当江西发生水灾,他上奏请求为百姓拨粮赈灾。陆游一生宦海浮沉,但他坚守自己爱国爱民精神,“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对他一生的写照。
    【解析】4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乙卯重五诗》这首五律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旧俗方储药”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到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从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风俗,既多彩又多样。全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语言没有装饰,没有做作,非常质朴。
    颔联“棕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则介绍了包粽子、插艾草的端午习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看到山村美景,他笑了;“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诗人先吃两角的粽子,再在高冠上插着艾枝,然后又按照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如此浓厚的节日气氛,他笑了;“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诗人较早做完白天的事情,含着微笑喝起酒,轻松享用晚餐,他笑了。
    据此填空即可。
    4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A.根据【乙】文第③段情境“吴鳞子挺代掌兵,颇骄恣……”吴鳞的儿子吴挺掌握着兵权,其为人非常骄恣,由此推测“及挺僭越”的意思是:到后来吴挺超越本分。僭:超越(本分)。
    B.“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意思是:秦桧的孙子秦埙恰巧排在陆游的后面。适:刚巧。选字典里第③个解释。
    C.改过自新:改正过失或错误,重新做起。过:过错,过失。
    文过饰非: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过:过错,过失。
    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过失,心里就感到高兴。过:过错,过失。
    据此推测“屡以过误杀人”的意思是:多次因为过失而误杀人。过:过错,过失。
    4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同意小江的断法。【乙】文第②段“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意思是:有人上奏说陆游与台谏官(一种官职)结交,煽动是非,极力劝说张浚用兵,于是陆游被免职回乡。意思是“言者”说陆游“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所以陆游被“免归”。小苏“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的断法则将“台谏”成了“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主语,与原文意思不符,所以小江的断法是正确的。
    4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乙】文第③段“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意思是:假如吴挺遇到敌人,怎么能保证他不失败?假如他立了功,就更无法驾驭了。
    据此进行舞台设计:陆游站在营帐的地图前,眉头紧锁,双拳紧握,不时地捶打着桌面,声音激昂而愤怒。
    设计理由:陆游得知吴挺因骄傲放纵而屡犯错误,甚至误杀人,而王炎作为宣抚使却视而不见,继续任用吴挺。此情此景下,陆游的内心必然是焦急而愤怒的,他担心吴挺的狂妄和失控会导致军队的失败,甚至可能殃及国家的安全,因此,设计语气激昂、愤怒的舞台表现,可以凸显陆游对于王炎决策的强烈不满,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于军事和国家安全的深切担忧。通过双拳紧握,捶打桌面的动作设计,进一步增强了陆游情感和激动的情绪表达,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他内心的焦虑和愤怒,以及他竭尽全力为国家尽忠的迫切之心。
    4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人物形象。
    “属庙堂之亮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出自范仲淹的《岳旧楼记》的句子,意思是在朝廷做官就为老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君主担忧。“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出自宋代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意思是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而打,照样过我的一生!词中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处在艰辛的环境,而词人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可见诗人灵动的心灵和达观的精神。据此任选一则,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即可。
    示例一:我选择A。从【甲】诗【乙】文以及【链接材料】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陆游一生都贯穿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甲】诗中的陆游,虽然年事已高,隐居故乡,但他依然按照习俗包粽子、插艾枝,享受端午节的快乐,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的陆游,“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在欢乐中暗藏着多少伤感,在闲适中流露出多少无奈啊!这正是他“处江湖之则忧其君”的体现。【乙】文中的陆游作为王炎的下属,他向王炎陈述进取策略,协助他选主帅。他虽然被贬谪,但依旧为国为民着想。当江西发生水灾时,他又上表请求救灾,这些都体现了他在庙堂之上对民众的深深忧虑和责任感。【链接材料】中的陆游,以梅花自喻,表现出他即使遭遇困难和挫折,也依然保持坚贞不屈的品格,这正是他身处江湖之远,却仍然心系国家的表现。因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仅概括了陆游一生的行为准则,也深刻揭示了他忧国忧民、忠诚报国的精神品质。
    示例二:我选择B。“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体现了随游一生超达乐观,坚韧不拔的精神。从【乙】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陆游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奸佞之臣陷害,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无论是在朝廷还是在地方,都尽力为国家和人民尽忠职守,即使被贬谪也从未怨天尤人。这种坚韧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最好诠释。【链接材料】中的梅花形象也体现了陆游的品格。梅花在严冬中独自开放,不畏严寒和风雪,这正象征了陆游在困境中依然保持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他一生就像这梅花,虽历经风雨,但始终保持着芬芳和美丽。因此,陆游一生宦海浮沉,但他坚守自己爱国爱民精神,“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对他一生的写照。
    【点睛】参考译文:
    【乙】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十二岁时便能写诗作文,以祖上曾有官爵的原因,荫补为登仕郎。参加进士考试(宋代把现任官或有爵禄者参加进士考试成为“锁厅”),被荐举为第一。秦桧的孙子秦埙恰巧排在陆游的后面,秦桧大怒,并对主持进士考试的考官办了罪。秦桧死后,陆游才到福建宁德任主簿,又因推荐担任了敕令所的删定官。
    宋孝宗即位后,他升职为枢密院编修官。但有人上奏说陆游与台谏官(一种官职)结交,煽动是非,极力劝说张浚用兵,于是陆游被免职回乡。过了很久,他又被任命为夔州的通判。
    王炎任川陕宣抚使时,任用陆游进其幕府为干办公事。陆游向王炎陈述进取之策,认为应当储蓄粮食,训练兵勇,有机会就进攻,没机会则防守。吴璘的儿子吴挺掌握着兵权,其为人非常骄恣,用很多的钱交结士卒,多次因为过失而误杀人,王炎对他无可奈何。陆游请求用吴玠的儿子拱代替吴挺。王炎说:“拱胆小而少谋,遇敌必败。”陆游说:“假如吴挺遇到敌人,怎么能保证他不失败?假如他立了功,就更无法驾驭了。”到后来吴挺超越本分,陆游的话终于应验了。
    范成大为四川统帅,陆游为参议官,他们凭借文字结交,相互之间不拘礼法,有人就讥讽他颓废放诞,因此陆游就自号“放翁”。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发生了水灾,陆游上奏:“应该拨出义仓的粮食来赈济灾民,通令各郡向灾民发放粮食。”召回朝廷,给事中赵汝愚批驳他的做法,于是贬他为“祠禄” 。嘉定二年,陆游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十一、(23-24八年级下·福建福州·期末)编者按:陆游对梅情有独钟,以梅为莫逆之交。他的家训亦有梅之风采。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放翁家训(节选)
    陆游
    若夫挠节①以求贵,市道②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若苟逃遣斥而奉承上官则奉承之祸不止失官苟逃死而丧失臣节则失节之祸不止丧身。后生才锐③者,最易坏事。须常加简束④,令熟读经、子,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⑤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吾此言,后人之药石⑥也,各须谨之,毋⑦贻后悔。
    【注】①挠节:屈节。②市道:出卖自己奉行的道德准则。③才锐:才思敏捷。④简束:检点约束。⑤薄:轻薄。⑥药石:这里指良药,规劝。⑦毋:同“无”。
    任务一:补充注释
    46.小语在为乙文做注释时,遇到一些困难。请你参考方法提示,帮助他补充注释。
    任务二:审稿校对
    47.审稿时,小文发现乙文画波浪线部分遗漏了标点,就用“/”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苟逃谴斥/而奉承上官则奉承之祸不止失官/苟逃死/而丧失臣节则失节之祸不止丧身。
    B.若苟逃谴斥而奉承上官/则奉承之祸不止/失官苟逃死而丧失臣节/则失节之祸不止/丧身。
    C.若苟逃谴斥而奉承上官/则奉承之祸不止失官/苟逃死而丧失臣节/则失节之祸不止丧身。
    D.若苟逃/谴斥而奉承上官则奉承之祸不止失官/苟逃死/而丧失臣节则失节之祸不止丧身。
    48.小文还发现参考译文不完善。请根据语境,帮助他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熟读经、子,训以宽厚恭谨。
    (2)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
    任务三:阅读鉴赏
    49.小知根据对甲词、乙文的理解和分析,写了以下鉴赏文字,不正确的一句是( )
    A.“驿外断桥边”点明梅花的生长环境偏僻、恶劣,人迹罕至。
    B.“开无主”表达梅花追求独立自由,不愿被主人约束的决心。
    C.甲词以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咏梅,表现陆游真实的内心世界。
    D.陆游要求从学习、品性、交友三个方面培养“后生才锐者”。
    50.小识认为:乙文中对道德、节操的要求和甲词的精神内涵一致,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结合甲词、乙文的写法、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46.(1)谋求;(2)……的人;(3)交往;(4)遗留。 47.C 48.(1)让他们熟读经典和诸子百家之书,用宽容厚道谦恭谨慎(的道理)教育他们。(2)这样十几年后,(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情趣自然就养成了。 49.C 50.同意。甲词托物言志,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高洁人格的自许。乙文强调为臣要有节操,不被世俗利益所迷惑,即不能“苟逃谴斥而奉承上官”和“失官苟逃死而丧失臣节”,坚持高洁的精神品质。
    【解析】4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1)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何所营”是宾语前置,翻译是调整为“所营何”。市道以营利:用市井的手段来谋求利润。营:谋求。
    (2)矜寡孤独废疾者: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后生才锐者:才思敏捷的年轻人。者:……的人。
    (3)勿令与浮薄者游处:不要让(他)跟轻浮浅薄者交游相处。游:交际,交往。
    (4)贻笑大方:给懂行的人留下笑柄。毋贻后悔:不要留下后悔。贻:遗留。
    4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如果苟且逃避责罚,奉承上司,那么奉承带来的祸害就不只是失去官职;如果苟且逃避死亡,那么丧命所带来的祸害就不只是身亡了。“若”是句首发语词,“苟逃谴斥而奉承上官”与“苟逃死而丧失臣节”的结构一致,“则奉承之祸不止失官”与“则失节之祸不止丧身”的结构一致,两个“则”是连词,表顺承。
    因此断句为:若苟逃谴斥而奉承上官/则奉承之祸不止失官/苟逃死而丧失臣节/则失节之祸不止丧身。
    故选C。
    4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1)令:让,使。经:指儒家经典。子:指先秦诸子百家著作。训:教育,教导。宽厚:宽容厚道。恭敬:谦恭谨慎。“训以宽厚恭谨”是状语后置,翻译时调整为“以宽厚恭谨训”,意思是“用宽容厚道谦恭谨慎(的道理)教育他们”。
    (2)自此:从此,从这时以后。许:表示大约的数量。志:志向。趣:情趣。成:养成。
    49.本题考查内容和主旨。
    C.根据甲词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可以看出词人以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表现了词人孤高傲世的情怀。因此,选项中“表现陆游真实的内心世界”表述有误。
    故选C。
    5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词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巧妙地借助于梅花这个象征形象,来表达自己高洁坚贞的品质和情操。乙文反对“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主张节操和道德,反对追名逐利,这和甲词中咏梅的独立、不争春的品质是相通的。通过乙文“后生方锐者,最易坏事。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子,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静自成”,可以看出乙文还强调了对后生的教育,希望他们能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品行,这和甲词借咏梅表达的追求高洁、不落俗套的志趣也是一致的。
    【点睛】参考译文:
    乙:至于有些人违反礼节,以求得高官厚禄,用市井的手段来谋求利润,这是我们家里所深以为耻的。如果苟且逃避责罚,奉承上司,那么奉承带来的祸害就不只是失去官职;如果苟且逃避死亡,那么丧命所带来的祸害就不只是身亡了。才思敏捷的年轻人,最容易坏事。必须经常加以约束,让他们熟读经典和诸子百家之书,用宽容厚道谦恭谨慎(的道理)教育他们,不要让他们和轻浮浅薄的人交往。这样过了十几年,(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情趣自然就养成了。我这话是对后人的告诫,应该慎重对待,不要留下后悔。
    十二、(23-24八年级下·福建三明·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问题。
    【甲】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乙】
    记游定慧院
    苏轼
    黄州定慧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禅师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①,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②,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③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意非人间也。晚乃步出城东,入何氏、韩氏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
    (有删改)
    【注】①市井人:商贾。②枳木:也称枸橘,果实可入药。③稍稍:全都。
    51.根据甲词乙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有恨无人省
    ②稍稍伐去
    ③晚乃步出城东
    ④乃径归
    52.下列对乙文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B.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C.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D.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53.联系乙文,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年复与参寥禅师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
    ②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
    54.下列对甲词乙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缺月”“疏桐”“漏断”等景物,构成了一个清亮明丽的世界。
    B.甲词借鸿“拣尽寒枝不肯栖”,表现词人急于得到别人赏识的心理。
    C.乙文作者特别喜欢定惠院海棠树的繁茂和枳木花色香形的不凡。
    D.甲词乙文均按时间顺序,写在定惠院寓居和游玩的所见所闻所感。
    55.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的心境,与后来到定慧院游玩的心境有所不同。请结合甲词乙文简要分析。
    【答案】51.①明白。②砍。③徒步。④径直。
    52.A
    53.①今年又和参寥禅师以及其他两三个人去访赏,然而那个园子已经换了主人。
    ②喝过酒之后,我们去姓尚的人家休息。
    54.B
    55.甲诗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乙文中写作者与志趣相投者寻访郊游,饮酒聚乐的情景,“道过何氏小圃,乞其蔡橘,移种雪堂之西”可见作者不仅十分熟悉当地风物,而且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极为融洽,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与乡土气息。作者乐在其中,洒脱自由。
    【详解】5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①句意: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省:明白。
    ②句意:主人本来想过一阵全都砍去。伐:砍。
    ③句意:到了晚上,徒步来到城东。步:徒步。
    ④句意:于是直接回家了。径:径直。
    5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每年花开的时候,我都会带着客人前去喝酒。已经五次醉在这海棠树之下了“每岁盛开”在句中做状语,应断为一处,“必携客置酒”是行为,“已五醉其下矣”是结果,中间应该断开,故可断为: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故选A。
    5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复:又;访:探访;易:换。
    ②重点词:既:已经;往:去;憩:休息;第:住宅。
    5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B.“表现词人急于得到别人赏识的心理”表述错误,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故选B。
    55.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理解与掌握。
    结合甲诗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可知,作者描写了月夜孤鸿这一形象,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可知,作者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乙文结合“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禅师及二三子访焉”可知,写作者与志趣相投者寻访郊游,饮酒聚乐的情景,“道过何氏小圃,乞其蔡橘,移种雪堂之西”可见作者不仅十分熟悉当地风物,而且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极为融洽,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与乡土气息。“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意非人间也”表现了作者乐在其中的洒脱自由。
    【点睛】
    参考译文:
    乙文:黄州定慧院东边的小山上有一株海棠,枝叶特别繁荣茂盛。每年花开的时候,我都会带着客人前去喝酒,已经五次醉在这海棠树之下了。今年又和参寥禅师以及其他两三个人去访赏,然而那个园子已经换了主人。主人虽然是个市井之人,但因为我的原因,他也稍稍地培育治理了这个园子。园子里有很多年老的枳木,木性瘦瘠而坚韧,树的筋脉都显露在外面,好像老人的头颈。花为白色,很圆,好像很多颗大粒的珍珠,香气和颜色都很不平凡。这种树不讨人喜欢,主人本来想过一阵全都砍去,也是因为我的缘故,没有被砍掉。喝过酒之后,我们去姓尚的人家休息。尚氏也是个平凡的人,但居住的地方干净整洁,好像吴越之地的人,他家的竹林和花圃都很讨人喜欢。我醉躺在小板阁上,一会醒了,听见客人崔成老弹奏雷氏琴,琴声像悲鸣的风、微亮的月光,铮铮有声,得到的享受是人间所没有的。到了晚上,徒步来到城东,走进了姓何与姓韩人家的园子。那时何氏在竹林之间修筑大堂,已经把地方都腾出来了。客人还要喝酒,而我忽然没了兴致,于是直接回家了。《小石潭记》
    《蒹葭》
    句子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手法
    情景交融
    起兴
    作用

    这句诗写了秋天白露成霜的早晨渲染出萧索凄迷的氛围,烘托了人物所思不见的惆怅。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句: , 。
    批注:
    选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小石潭记(节选)

    描写了 的景色。
    描写了 的景物。

    表达了 ,希望得到荐举。
    表达了 。
    选文
    【甲】
    【乙】
    创作特点
    先描述个人遭遇,结尾借议论和抒情,突出主题,升华情感。
    运用① ,寄寓理想,增强气势。
    主旨情感
    表达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心存② 的情思,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理想。
    构筑了③ 、④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对“大同”社会的向往。
    原文词句
    关联的方法
    解释
    嘉定二年卒
    根据上下文推断
    A
    及挺子曦僭越
    课内迁移法: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B
    秦桧孙埙适居其次
    查阅字典法:①到,去,往;②舒服;③刚巧;④旧称女子出嫁
    C
    屡以过误杀人
    成语推测法:①改过自新;②文过饰非;③闻过则喜
    D
    示例 戏剧《屈原》的舞台说明及理由
    原文 屈原(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舞台说明: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两手时而同时举出,时而拳曲于胸前
    设计理由:通过“目中含有怒火”“睥睨”的神态描写及手的动作设计,表现出屈原在深受迫害被囚禁时对卖国贼的轻视不满以及内心极其愤怒痛苦的情感。
    原文词句
    关联的方法
    解释
    及挺僭越
    情境推测法: 吴鳞子挺代掌兵, 颇骄恣……
    A
    秦桧孙埙适居其次
    查阅字典法: ①到, 去, 往; ②舒服; ③刚巧;④旧称女子出嫁
    B (写序号)
    屡以过误杀人
    成语推测法: ①改过自新; ②文过饰非; ③闻过则喜
    C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市道以营利后生才锐者
    关联教材
    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
    矜寡孤独废疾者(《大道之行也》)
    (1)营:
    (2)者:
    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
    游:①在水上漂浮;②游玩,游览;③交际,交往;④纵,放纵
    (3)游:
    毋贻后悔
    关联成语
    贻笑大方
    (4)贻:

    相关试卷

    专题29:九下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29:九下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29九下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29九下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27:九上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27:九上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27九上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27九上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24:八下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24:八下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24八下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24八下古诗词对比阅读精练-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1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