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文配套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文配套ppt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整体感知,精读细研,上阕写景叙事,往事转为现实,夜登小阁的所见,夜登小阁的所感,课堂小结,当堂检测,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在宋代,有一位诗人,叫陈与义,他是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作家,他把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题材广泛,感时伤事,写了不少寄托遥深的诗篇,趋向沉郁悲壮,雄阔慷慨,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词——《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2.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3.背诵默写诗歌。
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宋代诗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或六年(1136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他追忆二十多年前的洛中旧游,那时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那时候的作者,“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宋史》本传)。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倍尝,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词的标题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上畅饮,在座的多是杰出的才俊。长沟中的月影随水悄然无声地流去。在杏花稀疏的影子中,吹笛玩乐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二十多年的岁月如同一场梦,我虽然还活着,(但回首往昔)仍是心有余悸。闲来无事登上小小的阁楼,观赏初晴的月夜美景。古往今来多少兴衰往事,都寄托在夜半响起的渔歌中。
初晴,天气刚放晴。这里指初晴的月夜景色。
总是胆战心惊。在本句中有“心有余悸”之意。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
“忆昔”两字点明了上片的时空,不是今时今日,而是回忆中的一场宴会。“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等人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一句,写出环境的幽雅静谧,隐喻年华盛世悄然逝去,时光难再。
赏析“长沟流月去无声”。
长沟流月去无声,此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深感到时光不再,豪情已减
抒发月色虽好而欢乐不再的伤悼之情
鉴赏“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两句。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词人在上片具体回忆了哪些内容?
上片中,词人使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使用了午桥、(长沟)流水、月影、杏花疏影、笛声等意象,营造出优美、恬静、闲适的意境。
二十余年如一梦, 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表明追忆的往事时间之久。
经历了北宋亡国如噩梦般的大动乱。
写出了作者对靖康之变,北宋沦亡的心有余悸。
词人以清新之语,写怅惘之情,这两句概括了国家和个人急剧变化,道尽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表现词人历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郁伤感。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写下这感慨深沉的诗句,发人深思。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
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这一句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词人将国家兴亡、人生感慨付之于渔唱,并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为洞达世事、淡烟云的旷达之情。
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描写往昔情景的用意是什么?
词的上阕描绘了往昔在洛中,大家曾在午桥豪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月光随着长沟的水波静静东流。在杏花疏影里,大家借着酒兴,畅谈理想,尽情游乐,吹笛到天明的图景。与下阕如今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进而感慨抒怀。
上片以“忆”领起对早年在家乡的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后三句写景叙事,表现了欢聚玩乐兴致之高。
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抒发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下片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个人愁苦,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深沉的悲愁化为旷达的襟怀。
2.这首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表现手法是什么?
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之情。 ②对时光飞逝,闲居湖州,功业未成的感慨之情。 ③对二十年颠沛流离,知交零落,如今独登小阁的伤感之情。 ④感慨古今兴衰变幻,看新晴,听渔歌,自我排解的旷达之情。
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生活,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自己漂泊四方的落寞孤寂情怀。
将昔日洛中旧游欢景和二十多年后的心境进行对比,抒发对北宋亡国的深沉感慨。
以清新之语,写怅惘之情。
在追昔抚今中,抒发落寞孤寂的情怀,将个人愁苦融入历史的长河。
1.下面对《定风波》的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在人生道路上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任天而动的词人形象。B.词的下片的前三句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绘了雨后清新的风光。C.这首词借助一件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来抒写词人此时独特的人生体验与处世态度。D.这首词上下两片都是从写景到抒情,作者的感受,襟怀,见解和个性,都是紧密联系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形象地体现出来的。
2.对苏轼的《定风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挂怀之意,”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的味道,又增加了一丝挑战的意味。B.“竹杖芒鞋”句写词人凭竹杖芒鞋从容前行,“轻胜马”传达出一种不惧苦难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C.“山头斜照却相迎”是说傍晚西斜的太阳已出现,这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所传达的情感相似。D.末尾“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词人所遇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3.下列对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词上下片都以写回忆为主,描写了词人往昔在家乡与朋友一次宴饮的场景。B.“杏花”一句,既点明了宴饮的时节,又描绘了一幅恬静、清婉、绮丽的面面。C.下片的“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两句,表达了词人经历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的伤感。D.全词抒情含蓄,情景交融,令人印象深刻。
4.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雨具先去: (2)疏影:
1、熟读并背诵本词。2、课外收集词人的其他词作。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配套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知人论世,背景链接,诗词诵读,解诗意体情感,词句品析,内容分析,打卡过关,理清思路,临江仙夜登小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曲第74首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课时教学课件,共1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作品主旨,理解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曲训练第74首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课件,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