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四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专项练习二-[含详细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阅读理解]-四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专项练习二-[含详细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外阅读,阅读,课外阅读我能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课外阅读。
螳螂
法布尔
螳螂的外表很美丽。它长着细长的腰身,还披着一件淡绿色的外衣。当它把上半身直立起来的时候,前腿也会前伸,就像正在祈祷一样,模样很像一个虔诚的修女。
螳螂虽然很美丽,但性情却非常凶猛。它那像镰刀一样的大腿是一对捕捉足,腿上有很多钩刺和锯齿。它的小腿上也有很多锯齿,甚至比大腿上的还要多。小腿锯齿的末端长着尖锐的硬钩子。记得有一次,我试图抓住一只螳螂。我一碰到它,就被它的刺牢牢“抓”住了。
螳螂静止的时候,看起来很温和。只要别的昆虫在它面前路过,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它就会立刻把翅膀伸展开,用大腿迅速地把路过此地的昆虫抓住。然后,它就会用力把钳子夹紧,可怜的昆虫就会立刻被杀死。
有一次,我看到一只蝗虫向一只螳螂走过桥。没等蝗虫靠近,螳螂就立刻张开翅膀,同时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嘴里还发出像蛇一样的“咝咝”声。这是一种心理战术,是利用对方的恐惧心理来打败对方。螳螂的眼睛一直瞪着蝗虫,可怜的蝗虫别吓傻了,竟然朝着螳螂走去。
当蝗虫靠近螳螂时,螳螂一下子把它抓了过来,蝗虫再怎么反抗也逃不出它的魔爪。接下来,螳螂就开始享用自己的美餐了。
除此之外,黄蜂也是螳螂的美食。螳螂经常躲在黄蜂的蜂巢旁边,等待猎物飞过来。一些粗心的黄蜂常常忽略螳螂的存在,当它们发现螳螂的时候,已经来不及逃跑了。
(1)在文中的横线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螳螂大腿的。
(3)文中画“_”句子是一个句,作用是。
(4)螳螂捕食有什么特点?
第2页共33页
(3)“我们”家的三个“桶”分别有什么特点?
①老爸“饭桶”:。
②老妈“火药桶”:。
③“我”“垃圾桶”:。
(4)“饭桶”老爸让我想到了贪吃的,“火药桶”老妈让我想到了脾气暴躁的。(填动物名称)
13.
我们家的三个“桶”
我们家有三个桶:老爸“饭桶”,老妈“火药桶”,还有我这个“垃圾桶”。
先说我老爸吧。他可是我们家的顶梁柱,不吃饱能行吗?所以老爸吃饭可是海量,每次吃饭时,我才刚吃几口,老爸一碗饭就已经进肚了。每顿早饭两三个馒头,五六碗稀饭,七八碟小菜根本不在话下。每次吃饭,只要我稍微吃慢一点,就只能欣赏老爸那风卷残云一般的吃相了。看着老爸日益隆起的大肚子,我便不由自主地联想起猪八戒,真有点儿替他发愁。
再说老妈。老妈身上火药味十足,我和老爸天天战战兢兢,随时得看老妈的脸色行事。你想,要是你身边时刻跟着个“火药桶”,而且随时都会被引爆,那是什么滋味?所以,如果我一不小心犯了错,点燃了“导火索”,就只能开溜。可老妈的动作总是比我敏捷,我每次都逃不出她的手掌心。等她一把把我拎回来,我总是“哧溜”缩到墙角。当老妈的“火药”开始爆炸时,我就只能准备好耳朵洗耳恭听,准备好脑袋点头哈腰了。
我自己嘛,小“垃圾桶”一个。爱吃“垃圾食品”,比如薯片、虾条、汉堡、果冻······可最近电视上说,不宜多吃“垃圾食品”。于是我再逛超市,尽量少买,把“垃圾”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现在,老爸、老妈、我,都在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我相信再过一段时间,我们家三个“桶”的名称就会换换了。
(1)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在文中用“”画出来。
(2)短文介绍的是“我们”一家人的
A.优点
B.缺点
第3页共33页
14.阅读
D.小麦穗
念珠
小鼓槌
小小的羽毛
第4页共33页
①古代流传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秦朝灭亡后,楚汉相争,刘邦节节胜利,项羽步步败退,一直被逼到乌江边,项羽在江边看到由无数蚂蚁聚集而成的六个大字:“霸王自刎乌江”,以为蚂蚁代表了天意,于是拔剑自刎身亡。
②其实哪有什么天意啊,这只不过是刘邦手下足智多谋的军师张良所施的小计!张良算计着项羽必定要退到乌江,便事先派人用蜜糖水在江边写了六个大字,引来了无数的蚂蚁在字迹上吃糖,鲁莽的项羽果然上了当。
③蚂蚁怎么会知道江边有蜜糖吃呢?这全凭着它头上长的两个小“犄角”--触角!我们知道,昆虫头上都长着触角,只是不同种类的昆虫有着不同形态的触角而已,就拿我们常见的昆虫触角的形态来说吧:蟋蟀的触角像一簇小胡子;蝴蝶的触角像两个;白蚁的触角像一串;苍蝇的触角像多芒的;而蛾子的触角则像一片_。
④形形色色的昆虫触角很不起眼,在昆虫的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蝴蝶的聚会、蜜蜂的采蜜、蚂蚁的聚集、苍蝇的逐臭等观象,无一不是依靠触角的作用。触角就是昆虫灵敏的“鼻子”。
⑤触角为什么能闻到气味呢?原来触角上分布着许许多多能辨别气味的嗅觉器。据动物学家研究,蜂王的每个触角上有2000多个嗅觉器,工蜂有6000多个,雄蜂有3000多个······昆虫的嗅觉器如此之多,难怪昆虫的触角要比人的鼻子灵敏亿万倍啊!
⑥触角除了有嗅觉功能外,有的还具有触觉、听觉等功能。像蟑螂,如果你在它探头探脑觅食时,轻轻地碰一下它那细长的触角,它便会立即逃掉;水中生活的仰泳蜻蜓用触角来平衡身体;水龟虫则用触角来帮助呼吸·······
⑦仿生学家们也因此受到启迪。他们模拟触角的特点,制造出现代化的精密仪器。如装置在宇宙飞船座舱里的一种仪器,能及时发出警报,以避免事故的发生。看来,昆虫小小的触角里大有学问啊!
(1)结合语境,填在第③自然段的括号里最合适的一组是
A.小小的羽毛
小麦穗
念珠
小鼓槌
B.小鼓槌
念珠
小麦穗
小小的羽毛
C.小小的羽毛
小鼓槌
念珠
小麦穗
昆虫的“鼻子”--触角
(2)第④自然段中的括号里应填入的关联词是
A.只有·······才······
C.虽然······但是······
B.因为······所以······
D.即使······也·······
(3)第⑤自然段中画线部分内容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A.作比较 B.列数字
C.下定义
D.打比方
(4)对第⑦自然段中“因此受到启迪”中的“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昆虫的触角具有的各种功能。
C.触角就是昆虫灵敏的“鼻子”。
B.昆虫头上的触角,形态各异,很好看。
D.昆虫触角有的还具有触觉、听觉等功能。
(5)作者将昆虫的触角说成是“鼻子”合理吗?为什么?
(6)仔细品读短文的第③自然段,请从不同角度给短文写两个批注。
①
②
第5页共33页
15.课外阅读。
三个和尚(shàng)
传说古时候,一个活泼伶俐(líng lì)的小和尚来到山上的一座庙(mià)里。开始,他勤快地挑水,不但自己够喝,还往菩萨(pú sà)手中的净瓶里灌水,净瓶里的柳枝活了。不久,来了一个瘦和尚。他与小和尚为了喝水和挑水的问题发生了争执(zhí),谁也不愿意吃亏(kui),于是,两人商量一起抬水。后来,又来了一个胖和尚。三个和尚都要喝水,但都不愿意多挑水。没过两天水缸露底了。净瓶里的柳枝也因没水而开始枯萎(wěi)了。
一天夜里,三个和尚都在打盹(dǔn)的时候,一根正在燃烧的蜡烛掉在香案上,小庙起火了。危机之中,三个和尚争先恐后地挑水救火,一场大火很快被扑灭了。
大火过后,三个和尚似乎明白了什么。从此,水缸里的水又满了,三个和尚高高兴兴地捧着大碗喝水,净瓶里的柳枝又恢(huī)复了生机。
(1)联系上下文,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
争执:争先恐后:
(2)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是。
(3)第一自然段是按的顺序写的。文中表示这个顺序的词语是、、。
对第⑦自然段中“因此受到启迪”中的“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昆虫的触角具有的各种功能
昆虫头上的触角,形态各异,很好看。
触角就是昆虫灵敏的“鼻子”。
昆虫触角有的还具有触觉、听觉等功能。
(5)净瓶里的柳枝又恢复了生机是因为什么?
16.
画眉
我十二岁的时候,住在南卡罗来纳州,常常把一些野生的活物捉来放到笼子里,而那件事发生以后,我这种兴(致至)就被抛得无影无(综踪)了。
我家在林子边上,每当日落黄昏,便有一群美洲画眉来到林间歌唱。那歌声美妙绝伦,没有一件人间的乐器能(凑奏)出那么优美的曲调来。我想把画眉捉来养着,果然,我成功了。它先是拍打着翅膀,在笼中飞来(扑仆)去,十分恐惧。但后来它安(静净)下来,承认了这个新家。站在笼子前,聆听我的小音乐家美妙的歌唱,我感到万分高兴,真是喜从天降。
我把鸟笼放到我家后院。第二天,它那慈爱的妈妈口含食物飞到笼子跟前。画眉妈妈让小画眉把食物一口一口吞咽下去。当然,画眉妈妈是知道这样比我来喂它的孩子要好得多。看来,这是件皆大欢喜的好事情。
接下来的一天早晨,我去看我的小俘虏在干什么,结果发现它已经无声无息地躺在笼子底层,死了。我对此迷惑不解,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想,我的小鸟不是已得到了精心的照料吗?
那时,正逢著名的鸟类学家阿瑟·威利来看望我的父亲,在我家小住。于是,我就把那小可怜儿的可怕厄运告诉了他,听后,他作了精(辟僻)的解释:“当一只美洲画眉鸟妈妈发现它的孩子被关进笼子后,就一定喂小画眉足以致死的毒莓,它似乎(坚艰)信它的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我听了,大吃一惊。
,我再也不捕捉任何活物来关进笼子里。因为我知道:任何生物都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选自《小猕猴学习画刊(高年级版)》)
选出括号中正确的字。
(2)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
①大家都很满意,很高兴。
②指对某事非常疑惑,很不理解。
③形容风景美丽,无与伦比。
小画眉是如何得到精心照料的?从文中找出小画眉得到精心照料的句子,用“____” 画出来。
美洲画眉鸟妈妈为什么要喂关在笼子里的小画眉毒莓?
(5)作者为什么再也不捕捉活物来关进笼子里了?
(4)三个和尚明白了什么?
第6页共33页
17.
提灯笼的小飞虫
温暖的夏夜里,草丛里多么热闹!有各种小虫在唱歌,还有一闪一闪的小飞虫,像提着灯笼在漫游。它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或者把光熄灭,让你看不到它,它就是萤火虫。
它是你想捉到的最可爱的一种甲虫。它不咬人,不蜇人,它的光是凉的,并不会烧你的手。萤火虫在地上产卵,刚刚孵出的小萤火虫藏在地下,或是躲在烂木头里。萤火虫有很多种,有一种萤火虫不会飞,还有一种萤火虫特别大,放几个在玻璃瓶里就很亮,可以用来照路。
科学家认为,萤火虫发光是为了找到自己的伙伴,同时让夜间寻食的鸟儿知道它们是哪种昆虫。大多数夜间寻食的鸟儿都不喜欢吃发光的萤火虫,它们看到发光的飞虫就不去管了。
多年来,科学家们试图发现萤火虫发光的秘密,他们希望能造出同样柔和的,不烧伤人的光来,为家庭和街道照明。
(1)给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意思,在上面画“✓”。
漫游:①满,遍②水过满,漾出来③没有限制,没有约束
试图:①用绘画表现出来的形象②计划③希望得到,谋取
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温暖﹣﹣_________ 热闹﹣﹣__________ 柔和﹣﹣__________
(3)用“_”画出描写“提灯笼的飞虫”样子的语句。
(4)萤火虫的光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要发光?
(5)萤火虫给了科学家怎样的启示?
第7页共33页
第8页共33页
18.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5公里,流域面积75多万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②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比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③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④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开始使用彩陶。丛河南混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⑤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⑥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文中第一段提到“5465公里”“75万多平方公里”这些数字,这样写的好处是
A.强调黄河流经的省份多 B.说明黄河流程漫长,流域广大
C.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很优越 D.强调黄河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
(2)以下选项不是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的原因是
A.黄河流域广大 B.气候温暖湿润 C.植物种类繁多 D.土地肥沃
(3)黄帝族开始使用彩陶的时期是
A.新石器时代后期 B.旧石器时代中期 C.新石器时代中期 D.旧石器时代后期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 列数字 B.打比方 C.举例子 D.作比较
(5)以下哪项内容作者在文中没有介绍
A.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B.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
C.“彩陶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
D.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山脉众多,东西高差悬殊,各区地貌差异也很大。
(6)请你针对短文内容,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7)有读者认为,文中第四段的加点词语可以去掉。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课外阅读我能行。
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它脱下破旧的外衣,又开始新的生活;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那清新、甜润的露珠儿,慢慢地长出逗人喜爱的嫩枝绿叶。
五月,正是它摆开绿叶白花衣裳的季节,婆娑(suō)的绿叶衬托着朵朵洁白的梨花,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像一片银色的海洋!
中秋时节,银梨树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果实。它的外形扁圆扁圆的,与苹果的形状相似。它总爱“三只一群”、“五只一伙”地生长着。开始,果子的颜色呈淡绿色,后来颜色变黄了。来过这里的人都会对家乡的银梨赞不绝口。
走进果园,微风阵阵,你还可以闻到一股股清香,当好客的主人把又大又甜的银梨送给你品尝时,你就会知道银梨皮薄、肉脆、水多、味甜,可口极了,银梨确实可与北京鸭梨媲(pì)美。
我爱家乡的银梨。
(1)从短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的细雨 的阳光 的露珠
的绿叶 的海洋 的梨花
(2)把写银梨果特点的词语按要求填在横线上。
①形状:
②颜色:开始呈,后来。
(3)用“--”画出一个比喻句。
(4)短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银梨的,表明时间的词语有:
阳春三月、、
(5)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填在文前的“”上。
(6)从文中选一个你认为用得最好的词语写在下面,并造句。
第10页共33页
神奇的隐身衣
一个晴朗的中午,在日本东京大学的校园里,一名研究生身穿一件戴帽子的灰色衣服来到街道上。老师和同学们惊奇地发现:他的身上居然是透明的,人们可以透过他的身躯,看到他背后来往走动的人群。大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以为是撞见“鬼”了。后来人们才明白,原来,是那件灰色衣服--“隐身衣”在作怪。
这件“隐身衣”的设计者是东京大学的田智前教授,他利用光学原理和一些摄像技术,让这件衣服产生了奇异的透明效果。他在“隐身衣”上安装了一台微型摄像机和一台放映机。首先,摄像机拍摄到穿衣者身后的场景并传给放映机;然后,放映机又将拍摄到的画面投射到“隐身衣”的前侧。
“隐身衣”的原理其实很简单,但是它的用途却非常广泛。例如,医生做手术时,经常被自己的手挡住视线,如果戴上“隐身手套”,手术可以更方便;飞行员驾驶飞机时常常被驾驶舱地板限制视野,让地板罩上“隐身衣”,飞行员的观察范围可以更宽······“隐身衣”在军事上叫作“光学迷彩”,当士兵穿上这种伪装,变成了看不见的“透明人”,其战斗力可以大大提高!
多么神奇的“隐身衣”啊!
(1)第三自然段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A.表示引文的省略
B.表示列举的省略
C.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2)“隐身衣”是利用,让这件衣服产生了奇异的透明效果。(多选)
A.光学原理B.小孔成像
C.隐身技术D.摄像技术
(3)请概括第二自然段的段意。
(4)“隐身衣“的用途非常广泛,对它的具体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医生做手术时,戴上“隐身手套”,手术可以更方便。
B.让驾驶舱地板罩上“隐身衣”,飞行员的观察范围可以更宽广。
C.士兵们穿上“隐身衣”,其战斗力可以大大提高。
D.穿上那件灰色衣服,就可以变成透明的“隐身人”。
第12页共33页
四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专题(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1.阅读:
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派西门豹去管理漳河边上的邺县。西门豹到了那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
老大爷说:“哪家有年轻的女孩,巫婆就带着人到哪家去选。有钱的人家花点儿钱就过去了,没钱的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女孩被他们拉走。到了河神娶媳妇那天,他们在漳河边放一条苇席,把女孩打扮好了,让她坐在苇席上,顺着水漂去。苇席先还是浮着的,到了河中心就连女孩一起沉下去了。有女孩的人家差不多都逃到外地去了,所以人口越来越少,这地方也越来越穷。”
西门豹问:“那么漳河发过大水没有呢?”
老大爷说:“没有发过。倒是夏天雨水少,年年干旱。”
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神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1)照样子,写词语。
例:眼睁睁(ABB式)笑嘻嘻乐呵呵
(2)读句子完成练习。
西门豹到了那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
①西门豹发现的问题是:邺县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②西门豹发现问题后是这样做的:找了位老大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
(3)理解句子的意思,在正确的句意后打“✓”
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神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①西门豹真的相信给河神娶媳妇可以免除灾害。x
②西门豹说的是反话,他准备破除迷信。✓
(4)邺县这个地方为什么会越来越穷?
有女孩的人家差不多都逃到外地去了,所以人口越来越少,这地方也越来越穷。
【答案】(1)笑嘻嘻 乐呵呵;
(2)①邺县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第13页共33页
②找了位老大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
(3)①x②✓;
(4)有女孩的人家差不多都逃到外地去了,所以人口越来越少,这地方也越来越穷。
【分析】语段选自《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的,讲的是战国时期,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发现这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便调查其中的原因,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运用及其巧妙的方法,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教育了官绅和百姓,并率领老百姓兴修水利工程,赞扬了他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好品质。课文中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环节描写最为详细。在此环节中,西门豹运用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破除了迷信。可以看出西门豹具有非凡的智慧和管理才能,也教育人们要崇尚科学,不信鬼神。
【解答】(1)考查了仿写词语。例子格式为:ABB式。例:笑嘻嘻、乐呵呵。
(2)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阅读可知,①西门豹发现的问题是:邺县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②西门豹发现问题后是这样做的:找了位老大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
(3)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阅读可知,西门豹说的是反话,他准备破除迷信。
(4)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阅读可知,邺县这个地方越来越穷是因为:有女孩的人家差不多都逃到外地去了,所以人口越来越少,这地方也越来越穷。故答案为:
(1)笑嘻嘻 乐呵呵;
(2)①邺县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②找了位老大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
(3);
(4)有女孩的人家差不多都逃到外地去了,所以人口越来越少,这地方也越来越穷。
12.课外阅读。
螳螂
法布尔
螳螂的外表很美丽。它长着细长的腰身,还披着一件淡绿色的外衣。当它把上半身直立起来的时候,前腿也会前伸,就像正在祈祷一样,模样很像一个虔诚的修女。
第14页共33页
螳螂虽然很美丽,但性情却非常凶猛。它那像镰刀一样的大腿是一对捕捉足,腿上有很多钩刺和锯齿。它的小腿上也有很多锯齿,甚至比大腿上的还要多。小腿锯齿的末端长着尖锐的硬钩子。记得有一次,我试图抓住一只螳螂。我一碰到它,就被它的刺牢牢“抓”住了。
螳螂静止的时候,看起来很温和。可是只要别的昆虫在它面前路过,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它就会立刻把翅膀伸展开,用大腿迅速地把路过此地的昆虫抓住。然后,它就会用力把钳子夹紧,可怜的昆虫就会立刻被杀死。
有一次,我看到一只蝗虫向一只螳螂走过桥。没等蝗虫靠近,螳螂就立刻张开翅膀,同时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嘴里还发出像蛇一样的“咝咝”声。这是一种心理战术,是利用对方的恐惧心理来打败对方。螳螂的眼睛一直瞪着蝗虫,可怜的蝗虫别吓傻了,竟然朝着螳螂走去。
当蝗虫靠近螳螂时,螳螂一下子把它抓了过来,蝗虫再怎么反抗也逃不出它的魔爪。接下来,螳螂就开始享用自己的美餐了。
除此之外,黄蜂也是螳螂的美食。螳螂经常躲在黄蜂的蜂巢旁边,等待猎物飞过来。一些粗心的黄蜂常常忽略螳螂的存在,当它们发现螳螂的时候,已经来不及逃跑了。
(1)在文中的横线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螳螂大腿的健壮。
(3)文中画“_”句子是一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
(4)螳螂捕食有什么特点?
灵活、耐心和冷酷无情。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文章主要写了螳螂的外形以及它是如何捕食的。这与作者法布尔对螳螂认真地观察是分不开的。反复品读语段,认真揣摩,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解答】(1)考查了关联词语的运用。“只要别的昆虫在它面前路过”表示转折。根据语义应填“可是”。
“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表示条件。根据语义应填“无论”。
(2)考查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此句把“螳螂的腿”比作“镰刀”,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螳螂大腿的健壮。
(3)教查了学生对过渡句的认识。此句承接上文内容,又引出下文的内容,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者,是过渡句。
(4)考查了文章内容的理解。从“它就会立刻把翅膀伸展开,用大腿迅速地把路过此地的
第15页共33页
昆虫抓住。然后,它就会用力把钳子夹紧,可怜的昆虫就会立刻被杀死。”“没等蝗虫靠近,螳螂就立刻张开翅膀,同时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嘴里还发出像蛇一样的“咝咝”声。”“螳螂经常躲在黄蜂的蜂巢旁边,等待猎物飞过来。一些粗心的黄蜂常常忽略螳螂的存在,当它们发现螳螂的时候,已经来不及逃跑了”可知,螳螂捕食时有着灵活、耐心和冷酷无情的特点。
故答案为:
(1)可是 无论
(2)比喻 健壮
(3)过渡句 承上启下
(4)灵活、耐心和冷酷无情。
13.
先说我老爸吧。他可是我们家的顶梁柱,不吃饱能行吗?所以老爸吃饭可是海量,每次吃饭时,我才刚吃几口,老爸一碗饭就已经进肚了。每顿早饭两三个馒头,五六碗稀饭,七八碟小菜根本不在话下。每次吃饭,只要我稍微吃慢一点,就只能欣赏老爸那风卷残云一般的吃相了。看着老爸日益隆起的大肚子,我便不由自主地联想起猪八戒,真有点儿替他发愁。
再说老妈。老妈身上火药味十足,我和老爸天天战战兢兢,随时得看老妈的脸色行事。你想,要是你身边时刻跟着个“火药桶”,而且随时都会被引爆,那是什么滋味?所以,如果我一不小心犯了错,点燃了“导火索”,就只能开溜。可老妈的动作总是比我敏捷,我每次都逃不出她的手掌心。等她一把把我拎回来,我总是“哧溜”缩到墙角。当老妈的“火药”开始爆炸时,我就只能准备好耳朵洗耳恭听,准备好脑袋点头哈腰了。
我自己嘛,小“垃圾桶”一个。爱吃“垃圾食品”,比如薯片、虾条、汉堡、果冻······可最近电视上说,不宜多吃“垃圾食品”。于是我再逛超市,尽量少买,把“垃圾”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现在,老爸、老妈、我,都在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我相信再过一段时间,我们家三个“桶”的名称就会换换了。
(1)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在文中用“”画出来。
(2)短文介绍的是“我们”一家人的B
第16页共33页
A.优点 B.缺点
(3)“我们”家的三个“桶”分别有什么特点?
①老爸“饭桶”:饭量大。
②老妈“火药桶”:脾气暴躁。
③“我”“垃圾桶”:爱吃“垃圾食品”。
(4)“饭桶”老爸让我想到了贪吃的猪,“火药桶”老妈让我想到了脾气暴躁的狮子。(填动物名称)
【答案】(1)我们家有三个桶:老爸“饭桶”,老妈“火药桶”,还有我这个“垃圾桶”。
(2)B;
(3)①饭量大;②脾气暴躁;③爱吃“垃圾食品”;
(4)猪 狮子。
【分析】短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我们家的三个桶的特点:老爸“饭桶”,老妈“火药桶”,还有我这个“垃圾桶”。老爸、老妈、我,都在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相信再过一段时间,家中三个“桶”的名称就会换换了。
【解答】(1)考查对中心句的把握。短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我们家的三个桶的特点:老爸“饭桶”,老妈“火药桶”,还有“我”这个“垃圾桶”。他们都在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所以本文中心句是“我们家有三个桶:老爸“饭桶',老妈“火药桶',还有我这个“垃圾桶'”。全文围绕这句话写的。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纵观短文内容,从句子“现在,老爸、老妈、我,都在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可知短文介绍的是“我们”一家人的缺点,故选B。
(3)(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仔细读文,从文章第二自然段读出老爸“饭桶”的特点是“饭量大”,老妈“火药桶”的特点是“脾气暴躁”,“我”这个“垃圾桶”的特点是“爱吃“垃圾食品'”由文中句子“看着老爸日益隆起的大肚子,我便不由自主地联想起猪八戒,真有点儿替他发愁。”知道“饭桶”老爸让我想到了贪吃的猪,“火药桶”老妈让我想到了脾气暴躁的狮子。
故答案为:
(1)我们家有三个桶:老爸“饭桶”,老妈“火药桶”,还有我这个“垃圾桶”。
(2)B;
(3)①饭量大;②脾气暴躁;③爱吃“垃圾食品”;
第17页共33页
(4)猪狮子。
14.阅读
昆虫的“鼻子”--触角
①古代流传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秦朝灭亡后,楚汉相争,刘邦节节胜利,项羽步步败退,一直被逼到乌江边,项羽在江边看到由无数蚂蚁聚集而成的六个大字:“霸王自刎乌江”,以为蚂蚁代表了天意,于是拔剑自刎身亡。
②其实哪有什么天意啊,这只不过是刘邦手下足智多谋的军师张良所施的小计!张良算计着项羽必定要退到乌江,便事先派人用蜜糖水在江边写了六个大字,引来了无数的蚂蚁在字迹上吃糖,鲁莽的项羽果然上了当。
③蚂蚁怎么会知道江边有蜜糖吃呢?这全凭着它头上长的两个小“犄角”--触角!我们知道,昆虫头上都长着触角,只是不同种类的昆虫有着不同形态的触角而已,就拿我们常见的昆虫触角的形态来说吧:蟋蟀的触角像一簇小胡子;蝴蝶的触角像两个小鼓槌;白蚁的触角像一串念珠;苍蝇的触角像多芒的小麦穗;而蛾子的触角则像一片小小的羽毛。
④形形色色的昆虫触角虽然很不起眼,但是在昆虫的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蝴蝶的聚会、蜜蜂的采蜜、蚂蚁的聚集、苍蝇的逐臭等观象,无一不是依靠触角的作用。触角就是昆虫灵敏的“鼻子”。
⑤触角为什么能闻到气味呢?原来触角上分布着许许多多能辨别气味的嗅觉器。据动物学家研究,蜂王的每个触角上有2000多个嗅觉器,工蜂有6000多个,雄蜂有3000多个·······昆虫的嗅觉器如此之多,难怪昆虫的触角要比人的鼻子灵敏亿万倍啊!
⑥触角除了有嗅觉功能外,有的还具有触觉、听觉等功能。像蟑螂,如果你在它探头探脑觅食时,轻轻地碰一下它那细长的触角,它便会立即逃掉;水中生活的仰泳蜻蜓用触角来平衡身体;水龟虫则用触角来帮助呼吸······
⑦仿生学家们也因此受到启迪。他们模拟触角的特点,制造出现代化的精密仪器。如装置在宇宙飞船座舱里的一种仪器,能及时发出警报,以避免事故的发生。看来,昆虫小小的触角里大有学问啊!
(1)结合语境,填在第③自然段的括号里最合适的一组是B
A.小小的羽毛
B.小鼓槌
小麦穗
念珠
念珠
小麦穗
小鼓槌
小小的羽毛
第18页共33页
C.小小的羽毛
D.小麦穗
小鼓槌
念珠
念珠
小鼓槌
小麦穗
小小的羽毛
(2)第④自然段中的括号里应填入的关联词是C
A.只有·······才·····B.因为······所以·······
C.虽然······但是······D.即使······也······
(3)第⑤自然段中画线部分内容使用的说明方法是B
A.作比较B.列数字C.下定义D.打比方
(4)对第⑦自然段中“因此受到启迪”中的“此”理解不正确的是B
A.昆虫的触角具有的各种功能。B.昆虫头上的触角,形态各异,很好看。
C.触角就是昆虫灵敏的“鼻子”。D.昆虫触角有的还具有触觉、听觉等功能。
(5)作者将昆虫的触角说成是“鼻子”合理吗?为什么?
合理。因为昆虫触角的主要功能是嗅觉功能。
(6)仔细品读短文的第③自然段,请从不同角度给短文写两个批注。
①“蚂蚁怎么会知道江边有蜜糖吃呢?这全凭着它头上长的两个小“犄角'--触角”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介绍昆虫触角的内容。
②“蟋蟀的触角像一簇小胡子;蝴蝶的触角像两个小鼓槌;白蚁的触角像一串念珠;苍蝇的触角像多芒的小麦穗;而蛾子的触角则像一片小小的羽毛”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手法。作者生动有趣地列举出了多种常见昆虫触角的形态,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1)B;
(2)C;
(3)B;
(4)B;
(5)合理。因为昆虫触角的主要功能是嗅觉功能;
(6)①“蚂蚁怎么会知道江边有蜜糖吃呢?这全凭着它头上长的两个小“犄角'--触角”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介绍昆虫触角的内容;
②“蟋蟀的触角像一簇小胡子;蝴蝶的触角像两个小鼓槌;白蚁的触角像一串念珠;苍蝇的触角像多芒的小麦穗;而蛾子的触角则像一片小小的羽毛”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手法。作者生动有趣地列举出了多种常见昆虫触角的形态,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分析】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开篇由古代流传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出说明对象。接着
第19页共33页
说明了昆虫触角的主要功能是嗅觉功能。
【解答】(1)本题考查选词填空。蝴蝶的触角为棒状或锤状,细长。白蚁的触角像一粒粒珠子串起来一样,呈念珠状。苍蝇的触角上有一根刚毛状或芒状构造,称为触角芒。蛾子的触角触角呈羽状。如果同学们不确定各类昆虫的形状,可以根据填空处前的量词来帮助判断。“鼓槌”常用的量词:个、支、条。“念珠”常用的量词:串。“羽毛”常用的量词:片、根。
(2)本题考查关联词。转折关系:前边的偏句先说一种意思,后边的正句不是顺着偏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转到与偏句意思相对、相反或部分相反的意思上去。句子“很不起眼”和“在昆虫的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具有转折关系。
A.“只有······才······”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B.“因为·····所以······”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C.“虽然······但是·····”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
D.“即使······也·······”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
昆虫的触角很不起眼是客观事实;“虽然”后面接的是客观情况,“即使”后面可以接客观条件也可以接假设的情况。根据词语用法,括号里应填入“虽然······但是······”。
故选:C。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A.作比较: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
B.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方法,使语句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具说服力。数字要准确无误,估计数字要有可靠根据。
C.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
D.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句子“据动物学家研究,蜂王的每个触角上有2000多个嗅觉器,工蜂有6000多个,雄蜂有3000多个······”列出了蜂王、工蜂和雄峰的每个触角上嗅觉器数量,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故选:B。
(4)本题考查分析字词的含义。“因此受到启迪”在第⑦自然段的第一句,第六段提到了“触角除了有嗅觉功能外,有的还具有触觉、听觉等功能。”,第⑦自然段提到了“他们模
第20页共33页
拟触角的特点,制造出现代化的精密仪器。如装置在宇宙飞船座舱里的一种仪器,能及时发出警报,以避免事故的发生。”根据“因此受到启迪”的上下文内容,“此”字应该是指昆虫的触角具有的各种功能,触角除了有嗅觉功能外,有的还具有触觉、听觉等功能。选项B的说法不正确。故选B。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从第⑤段的“原来触角上分布着许许多多能辨别气味的嗅觉器。据动物学家研究,蜂王的每个触角上有2000多个嗅觉器,工蜂有6000多个,雄蜂有3000多个······昆虫的嗅觉器如此之多,难怪昆虫的触角要比人的鼻子灵敏亿万倍啊!”可以知道昆虫的触角具有嗅觉功能。从第⑥段的“触角除了有嗅觉功能外,有的还具有触觉、听觉等功能。”可以知道昆虫的触角主要的功能是嗅觉功能,其他功能会根据实际需求存在。因此,作者将昆虫的触角说成是“鼻子”是合理的。
(6)本题考查语段赏析。同学们可以从写作手法、表达效果等角度来给第③自然段写批注。“蚂蚁怎么会知道江边有蜜糖吃呢?这全凭着它头上长的两个小“犄角”--触角!”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介绍昆虫触角的内容。“我们知道,昆虫头上都长着触角,只是不同种类的昆虫有着不同形态的触角而已,就拿我们常见的昆虫触角的形态来说吧:蟋蟀的触角像一簇小胡子;蝴蝶的触角像两个小鼓槌;白蚁的触角像一串念珠;苍蝇的触角像多芒的小麦穗;而蛾子的触角则像一片小小的羽毛。”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手法。作者生动有趣地列举出了多种常见昆虫触角的形态,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后文介绍昆虫触角的作用作铺垫。
故答案为:
(1)B;
(2)C;
(3)B;
(4)B;
(5)合理。因为昆虫触角的主要功能是嗅觉功能;
(6)①“蚂蚁怎么会知道江边有蜜糖吃呢?这全凭着它头上长的两个小“犄角'--触角”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介绍昆虫触角的内容;
②“蟋蟀的触角像一簇小胡子;蝴蝶的触角像两个小鼓槌;白蚁的触角像一串念珠;苍蝇的触角像多芒的小麦穗;而蛾子的触角则像一片小小的羽毛”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手法。作者生动有趣地列举出了多种常见昆虫触角的形态,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21页共33页
15.课外阅读。
三个和尚(shàng)
传说古时候,一个活泼伶俐(líng lì)的小和尚来到山上的一座庙(mià)里。开始,他勤快地挑水,不但自己够喝,还往菩萨(púsà)手中的净瓶里灌水,净瓶里的柳枝活了。不久,来了一个瘦和尚。他与小和尚为了喝水和挑水的问题发生了争执(zhí),谁也不愿意吃亏(kui),于是,两人商量一起抬水。后来,又来了一个胖和尚。三个和尚都要喝水,但都不愿意多挑水。没过两天水缸露底了。净瓶里的柳枝也因没水而开始枯萎(wěi)了。
一天夜里,三个和尚都在打盹(dǔn)的时候,一根正在燃烧的蜡烛掉在香案上,小庙起火了。危机之中,三个和尚争先恐后地挑水救火,一场大火很快被扑灭了。
大火过后,三个和尚似乎明白了什么。从此,水缸里的水又满了,三个和尚高高兴兴地捧着大碗喝水,净瓶里的柳枝又恢(huī)复了生机。
(1)联系上下文,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
争执:争论中各持己见,不肯相让。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2)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古时候,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是三个和尚,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山上的一座庙里。
(3)第一自然段是按时间的顺序写的。文中表示这个顺序的词语是开始、丕久、后来。
(4)三个和尚明白了什么?要合作团结。
(5)净瓶里的柳枝又恢复了生机是因为什么?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文通过三个和尚挑水的故事,告诉人们只有大家同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办好事情。
【解答】(1)考查了词语解释,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查阅工具书。争执:争论中各持己见,不肯相让。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2)考查了短文内容填空,读短文,根据短文内容作答即可。时间:古时候。人物:三个和尚。地点:山上的一座庙里。
(3)考查了写作顺序,由“开始、不久、后来”可判断是时间顺序。
(4)考查短文内容筛选和掌握情况。结合上文中小庙起火了,三个和尚挑水救火可知他们明白了要合作团结。
第22页共33页
(5)考查了句子筛选能力,结合“水缸里的水又满了,三个和尚高高兴兴地捧着大碗喝水,净瓶里的柳枝又恢(huī)复了生机。”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1)争执:争论中各持己见,不肯相让。
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2)古时候 三个和尚 山上的一座庙里
(3)时间 开始 不久 后来
(4)要合作团结。
(5)三个和尚都开始挑水了,水缸里的水又满了。
16.
画眉
我十二岁的时候,住在南卡罗来纳州,常常把一些野生的活物捉来放到笼子里,而那件事发生以后,我这种兴(致至)就被抛得无影无(综踪)了。
我家在林子边上,每当日落黄昏,便有一群美洲画眉来到林间歌唱。那歌声美妙绝伦,没有一件人间的乐器能(凑奏)出那么优美的曲调来。我想把画眉捉来养着,果然,我成功了。它先是拍打着翅膀,在笼中飞来(扑仆)去,十分恐惧。但后来它安(静净)下来,承认了这个新家。站在笼子前,聆听我的小音乐家美妙的歌唱,我感到万分高兴,真是喜从天降。
我把鸟笼放到我家后院。第二天,它那慈爱的妈妈口含食物飞到笼子跟前。画眉妈妈让小画眉把食物一口一口吞咽下去。当然,画眉妈妈是知道这样比我来喂它的孩子要好得多。看来,这是件皆大欢喜的好事情。
接下来的一天早晨,我去看我的小俘虏在干什么,结果发现它已经无声无息地躺在笼子底层,死了。我对此迷惑不解,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想,我的小鸟不是已得到了精心的照料吗?
那时,正逢著名的鸟类学家阿瑟·威利来看望我的父亲,在我家小住。于是,我就把那小可怜儿的可怕厄运告诉了他,听后,他作了精(辟僻)的解释:“当一只美洲画眉鸟妈妈发现它的孩子被关进笼子后,就一定喂小画眉足以致死的毒莓,它似乎(坚艰)信它的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我听了,大吃一惊。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捕捉任何活物来关进笼子里。因为我知道:任何生物都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第23页共33页
(选自《小猕猴学习画刊(高年级版)》)
(1)选出括号中正确的字。
(2)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
①大家都很满意,很高兴。皆大欢喜
②指对某事非常疑惑,很不理解。迷惑不解
③形容风景美丽,无与伦比。美妙绝伦
(3)小画眉是如何得到精心照料的?从文中找出小画眉得到精心照料的句子,用“_”画出来。
(4)美洲画眉鸟妈妈为什么要喂关在笼子里的小画眉毒莓?
因为画眉鸟妈妈坚信它的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就是说画眉鸟妈妈宁愿自己的孩子死,也不愿意它们没有自由。
(5)作者为什么再也不捕捉活物来关进笼子里了?
通过美洲画眉鸟妈妈喂食关在笼子里小画眉毒莓的事情,让作者知道了,任何生物都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无疑是值得肯定的,所以作者再也不捕捉活物关进笼子里了。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文通过美洲画眉鸟妈妈喂食关在笼子里小画眉毒莓的事情,告诉我们任何生物都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解答】(1)考查了选出正确的字。结合句子及词语理解。致:给予;向对方表示(礼节、情意等)。集中(力量、意志)。至:到。至于。极;最。故“致”正确。凑:拼凑;聚集。奏:演奏。故“奏”正确。综:总起来;聚在一起。踪:脚印;踪迹。故“踪”正确。扑:用力向前冲,使全身突然伏在物体上。仆:向前跌倒。故“扑”正确。静:没有声音。净:干净。故“静”正确。辟:读“pì”时是透彻的意思。僻:偏僻。故“辟”正确。坚:牢固。坚定。艰:困难。故“坚”正确。
(2)考查了词语解释。结合句子理解。①皆大欢喜 大家都很满意,很高兴。②迷惑不解指对某事非常疑惑,很不理解。③美妙绝伦形容风景美丽,无与伦比。
(3)考查了内容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第二天,它那慈爱的妈妈口含食物飞到笼子跟前。画眉妈妈让小画眉把食物一口一口吞咽下去。”可知,画眉鸟妈妈对小画眉得到精心照料。
第24页共33页
(4)考查了内容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结果发现它已经无声无息地躺在笼子底层,死了。”,“当一只美洲画眉鸟妈妈发现它的孩子被关进笼子后,就一定喂小画眉足以致死的毒莓,它似乎坚信它的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可知,美洲画眉鸟妈妈要喂关在笼子里的小画眉毒莓,是因为画眉鸟妈妈坚信它的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就是说画眉鸟妈妈宁愿自己的孩子死,也不愿意它们没有自由。
(5)考查了内容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结果发现它已经无声无息地躺在笼子底层,死了。”,“当一只美洲画眉鸟妈妈发现它的孩子被关进笼子后,就一定喂小画眉足以致死的毒莓,它似乎坚信它的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可知,我明白了任何生物都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故答案为:
(1)致踪奏扑静辟坚
(2)①皆大欢喜 ②迷惑不解 ③美妙绝伦
(3)第二天,它那慈爱的妈妈口含食物飞到笼子跟前。画眉妈妈让小画眉把食物一口一口吞咽下去。
(4)因为画眉鸟妈妈坚信它的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就是说画眉鸟妈妈宁愿自己的孩子死,也不愿意它们没有自由。
(5)通过美洲画眉鸟妈妈喂食关在笼子里小画眉毒莓的事情,让作者知道了,任何生物都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无疑是值得肯定的,所以作者再也不捕捉活物关进笼子里了。
17.
提灯笼的小飞虫
温暖的夏夜里,草丛里多么热闹!有各种小虫在唱歌,还有一闪一闪的小飞虫,像提着灯笼在漫游。它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或者把光熄灭,让你看不到它,它就是萤火虫。
它是你想捉到的最可爱的一种甲虫。它不咬人,不蜇人,它的光是凉的,并不会烧你的手。
萤火虫在地上产卵,刚刚孵出的小萤火虫藏在地下,或是躲在烂木头里。萤火虫有很多种,有一种萤火虫不会飞,还有一种萤火虫特别大,放几个在玻璃瓶里就很亮,可以用来照路。
科学家认为,萤火虫发光是为了找到自己的伙伴,同时让夜间寻食的鸟儿知道它们是哪种昆虫。大多数夜间寻食的鸟儿都不喜欢吃发光的萤火虫,它们看到发光的飞虫就不去管了。
第25页共33页
多年来,科学家们试图发现萤火虫发光的秘密,他们希望能造出同样柔和的,不烧伤人的光来,为家庭和街道照明。
(1)给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意思,在上面画“✓”。
漫游:①满,遍②水过满,漾出来③没有限制,没有约束
试图:①用绘画表现出来的形象②计划③希望得到,谋取
(2)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温暖--寒冷热闹--冷清柔和--强烈
(3)用“_”画出描写“提灯笼的飞虫”样子的语句。
(4)萤火虫的光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要发光?
(5)萤火虫给了科学家怎样的启示?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文章通过对萤火虫飞行观察的描写,想到了利用其发光原理为人类的照明服务。反复品读语段,认真揣摩,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解答】(1)(1)考查了一次多义。漫游:随意游玩。漫在这里是没有限制,没有约束。故选③;试图:打算(做某事)。图是希望得到的意思,故选③。
(2)考查了寻找反义词的能力。温暖:使人心里觉得暖和,语文中“寒冷”互为反义词。热闹:景象纷繁盛大,气氛活跃。与文中“冷清”互为反义词。柔和:指温和;温柔;柔软。与文中“强烈”互为反义词。
(3)考查了句子筛选能力,第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提灯笼的飞虫的样子。即它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或者把光熄灭,让你看不到它,它就是萤火虫。
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概括。概括本段主要内容时,只需要找到总起句或是总结句,通过填充内容就可以了。即:通过对萤火虫飞行观察的描写,想到了利用其发光原理为人类的照明服务。
(4)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从“它是你想捉到的最可爱的一种甲虫。它不咬人,不蜇人,它的光是凉的,并不会烧你的手。”可知,萤火虫的光是凉的,不会烧你的手;从“科学家认为,萤火虫发光是为了找到自己的伙伴,同时让夜间寻食的鸟儿知道它们是哪种昆虫。大多数夜间寻食的鸟儿都不喜欢吃发光的萤火虫,它们看到发光的飞虫就不去管了。”可知,萤火虫发光是为了找到自己的伙伴,同时让夜间寻食的鸟儿知道它们是哪种昆虫。
(5)考查了文段内容的理解。读结尾段可知,科学家们试图发现萤火虫发光的秘密,他们
第26页共33页
希望能造出同样柔和的,不烧伤人的光来,为家庭和街道照明。
故答案为:
(1)③③
(2)寒冷 冷清 强烈
(3)它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或者把光熄灭,让你看不到它,它就是萤火虫。
(4)它的光是凉的,不会烧你的手;萤火虫发光是为了找到自己的伙伴,同时让夜间寻食的鸟儿知道它们是哪种昆虫。
(5)科学家们试图发现萤火虫发光的秘密,他们希望能造出同样柔和的,不烧伤人的光来,为家庭和街道照明。
18.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5公里,流域面积75多万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②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比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③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④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混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
第27页共33页
或“彩陶文化”。
⑤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⑥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文中第一段提到“5465公里”“75万多平方公里”这些数字,这样写的好处是B
A.强调黄河流经的省份多
B.说明黄河流程漫长,流域广大
C.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很优越
D.强调黄河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
(2)以下选项不是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的原因是A
A.黄河流域广大
B.气候温暖湿润
C.植物种类繁多
D.土地肥沃
(3)黄帝族开始使用彩陶的时期是C
A.新石器时代后期B.旧石器时代中期C.新石器时代中期D.旧石器时代后期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举例子
D.作比较
(5)以下哪项内容作者在文中没有介绍 D
A.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B.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
C.“彩陶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
D.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山脉众多,东西高差悬殊,各区地貌差异也很大。
(6)请你针对短文内容,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28页共33页
(7)有读者认为,文中第四段的加点词语可以去掉。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不同意。我国古代文明发祥地除了黄河流域还有长江流域,如果删去“之一”,表达的意思就不准确了,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答案】(1)B;
(2)A;
(3)C;
(4)C;
(5)D;
(6)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不同意。我国古代文明发祥地除了黄河流域还有长江流域,如果删去“之一”,表达的意思就不准确了,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分析】本文介绍了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程流域、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列数字的作用。“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5公里,流域面积75多万平方公里”,这个句子通过列数字,说明了黄河流程漫长,流域广大。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句子“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可知,A项不是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的原因。故选A。
(3)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由句子“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开始使用彩陶”可得出答案。故选C。
(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从河南混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这个句子举了河南混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的例子,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故选C。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句子“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5公里,流域面积75多万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可知,D项文中没有介绍。故选D。
第29页共33页
(6)本题考查提问题的能力。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即可。
(7)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之一”的意思是其中一个,因为我国古代文明发祥地除了黄河流域还有长江流域,所以用了“之一”。如果删去“之一”,表达的意思就不准确了,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因此不同意删去。
故答案为:
(1)B;
(2)A;
(3)C;
(4)C;
(5)D;
(6)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不同意。我国古代文明发祥地除了黄河流域还有长江流域,如果删去“之一”,表达的意思就不准确了,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9.课外阅读我能行。
家乡的银梨
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它脱下破旧的外衣,又开始新的生活;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那清新、甜润的露珠儿,慢慢地长出逗人喜爱的嫩枝绿叶。
五月,正是它摆开绿叶白花衣裳的季节,婆娑(suō)的绿叶衬托着朵朵洁白的梨花,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像一片银色的海洋!
中秋时节,银梨树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果实。它的外形扁圆扁圆的,与苹果的形状相似。它总爱“三只一群”、“五只一伙”地生长着。开始,果子的颜色呈淡绿色,后来颜色变黄了。来过这里的人都会对家乡的银梨赞不绝口。
走进果园,微风阵阵,你还可以闻到一股股清香,当好客的主人把又大又甜的银梨送给你品尝时,你就会知道银梨皮薄、肉脆、水多、味甜,可口极了,银梨确实可与北京鸭梨媲(pì)美。
我爱家乡的银梨。
(1)从短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蒙蒙的细雨明媚的阳光清新的露珠
婆娑的绿叶银色的海洋 洁白的梨花
第30页共33页
(2)把写银梨果特点的词语按要求填在横线上。
①形状:扁圆扁圆
②颜色:开始呈淡绿色,后来变深变黄。
(3)用“--”画出一个比喻句。
(4)短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银梨的,表明时间的词语有:阳春三月、五月、中秋时节。
(5)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填在文前的“家乡的银梨”上。
(6)从文中选一个你认为用得最好的词语写在下面,并造句。
山林里的空气格外清新清新。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短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家乡的银梨的生长过程,表达了作者对家乡银梨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读短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解答】(1)本题考查了学生词语搭配的能力,解答本题时可根据“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清新、甜润的露珠儿”“婆娑的绿叶衬托着朵朵洁白的梨花,在明媚的阳光的照耀下,像一片银色的海洋!”筛选其中信息作答。
(2)考查了句子筛选结合“它的外形扁圆扁圆的”“果子的颜色呈淡绿色,后来颜色变黄了”作答。
(3)考查了修辞手法。修辞,即文辞或修饰文辞。“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可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它摆开绿叶白花衣裳的季节,婆娑的绿叶衬托着朵朵洁白的梨花,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像一片银色的海洋!”这句话把“梨花”比作“金色的海洋”是比喻修辞。
(4)考查了学生分析文章写作顺序的能力,结合二、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作答。
(5)考查了给短文拟题的能力,短文可知短文主要写的是家乡的银梨,可拟题家乡的银梨。
(6)考查了学生造句的能力,如:清新的意思是清爽而新鲜。可造句:山林里的空气格外清新清新。
故答案为:
(1)蒙蒙;明媚;清新;婆娑;银色;洁白。
(2)①扁圆扁圆;②淡绿色;变深变黄。
第31页共33页
(3)它摆开绿叶白花衣裳的季节,婆娑(suō)的绿叶衬托着朵朵洁白的梨花,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像一片银色的海洋!
(4)五月;中秋时节。
(5)家乡的银梨。
(6)山林里的空气格外清新清新。
20.
神奇的隐身人
一个晴朗的中午,在日本东京大学的校园里,一名研究生身穿一件戴帽子的灰色衣服来到街道上。老师和同学们惊奇地发现:他的身上居然是透明的,人们可以透过他的身躯,看到他背后来往走动的人群。大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以为是撞见“鬼”了。后来人们才明白,原来,是那件灰色衣服--“隐身衣”在作怪。
这件“隐身衣”的设计者是东京大学的田智前教授,他利用光学原理和一些摄像技术,让这件衣服产生了奇异的透明效果。他在“隐身衣”上安装了一台微型摄像机和一台放映机。首先,摄像机拍摄到穿衣者身后的场景并传给放映机;然后,放映机又将拍摄到的画面投射到“隐身衣”的前侧。
“隐身衣”的原理其实很简单,但是它的用途却非常广泛。例如,医生做手术时,经常被自己的手挡住视线,如果戴上“隐身手套”,手术可以更方便;飞行员驾驶飞机时常常被驾驶舱地板限制视野,让地板罩上“隐身衣”,飞行员的观察范围可以更宽······“隐身衣”在军事上叫作“光学迷彩”,当士兵穿上这种伪装,变成了看不见的“透明人”,其战斗力可以大大提高!
多么神奇的“隐身衣”啊!
(1)第三自然段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B
A.表示引文的省略
B.表示列举的省略
C.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2)“隐身衣”是利用AD,让这件衣服产生了奇异的透明效果。(多选)
A.光学原理
B.小孔成像
C.隐身技术
第32页共33页
D.摄像技术
(3)请概括第二自然段的段意。
(4)“隐身衣“的用途非常广泛,对它的具体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医生做手术时,戴上“隐身手套”,手术可以更方便。
B.让驾驶舱地板罩上“隐身衣”,飞行员的观察范围可以更宽广。
C.士兵们穿上“隐身衣”,其战斗力可以大大提高。
D.穿上那件灰色衣服,就可以变成透明的“隐身人”。
【答案】(1)B;
(2)AD;
(3)介绍了“隐身衣”的设计原理。
(4)D。
【分析】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主要介绍了“隐身衣”的设计原理及用途,说明了“隐身衣”的神奇。语文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引出所要说明的事物,激发起读者的兴趣。第二部分为第二三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主要介绍了“隐身衣”的设计原理及用途。第三部分为最后一自然,总结全文,表达了对“隐身衣”赞叹之情。阅读时要注意对说明方法的辨析及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解答】(1)考查了对省略号作用的辨析。
第三自然段省略号了列举“隐身衣”的作用。
(2)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结合第二自然段中“他利用光学原理和一些摄像技术,让这件衣服产生了奇异的透明效果。”可知选A、D。
(3)考查对段意的概括能力,结合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及第三自然段中的过渡句““隐身衣”的原理其实很简单,但是它的用途却非常广泛。”的前半句可知,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了“隐身衣”的设计原理。
(4)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认真阅读第二三自然段,从中获取信息进行选择。
通过阅读第三自然段可知,A、B、C正确。
结合“首先,摄像机拍摄到穿衣者身后的场景并传给放映机;然后,放映机又将拍摄到的画面投射到“隐身衣”的前侧。”可知,穿上那件灰色衣服,并不是变成真正透明的“隐身人”,而是将放映机又将拍摄到的画面投射到“隐身衣”的前侧。故D错误。
第33页共33页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阅读理解]-四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专项练习六-[含详细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专题过关,对比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练习,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阅读理解]-四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专项练习一-[含详细解析],共30页。
这是一份[阅读理解]-四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专项练习五-[含详细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专题过关,课外阅读,阅读,对比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