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招统一招生考试语文模拟卷5(原卷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6550501/1-173494442215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招统一招生考试语文模拟卷5(原卷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6550501/1-173494442220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招统一招生考试语文模拟卷5(原卷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6550501/1-17349444222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招统一招生考试语文模拟卷5(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6550501/0-173494442042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招统一招生考试语文模拟卷5(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6550501/0-17349444204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招统一招生考试语文模拟卷5(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6550501/0-173494442050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招统一招生考试语文模拟卷5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招统一招生考试语文模拟卷5,文件包含202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招统一招生考试语文模拟卷5原卷版docx、202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招统一招生考试语文模拟卷5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语文知识(每小题4分, 共 40分)
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压榨 吵闹声 画龙点晴B. 虚妄 摆架子 自暴自弃
C. 鲁钝 创造主 走头无路D. 汲取 茅草房 不足为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识记能力。
A.“画龙点晴”的“晴”应写作“睛”。
C.“走头无路”的“头”应写作“投”。
D.“不足为矩”的“矩”应写作“据”。
故选B。
2. 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晕厥 晕车 晕头转向B. 荫凉 荫庇 绿树成荫
C. 躲藏 宝藏 青藏高原D. 和诗 唱和 曲高和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yūn,/yùn,/yūn。
B.yìn,/yìn,/yīn。
C.cáng,/zàng,/zàng。
D.hè,/hè,/hè。
故选D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并 的道德操守和处事方法。家风中蕴藏着先人所 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也包含着简单朴素的为人 。千百年来,家风在一个个家庭里传承、延续,奠定了整个民族文明的基础。
A. 传播 恪守 规则B. 传承 保守 规则
C. 传承 恪守 准则D. 传播 保守 准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传承”,泛指对学问、技艺、教义等一代代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传播”,是广泛散播。“传承”侧重于传递、承接,更强调家族文化的延续性,而“传播”侧重于散布、扩散,这里用“传承”更合适。
第二空:“恪守”,指谨慎而恭顺地遵守、严格遵守。/“保守”,指守旧、不求改进(形容人),态度倾向旧有制度习惯或传统,无意开拓新创。在这里“恪守”更能体现对先人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的尊重与遵循,而且与“价值理念”搭配更恰当。
第三空:“准则”,是准许的原则。/“规则”,是指运行、运作规律所遵循的法则。“准则”比“规则”更具原则性、根本性,形容家风中的为人之道,“准则”更为恰当。
故选C。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别说这事办不成,即使办得成,老天爷不帮忙,继续旱下去,那才叫赔了夫人又折兵。
B. 他们兄弟俩谁也不让步,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我们有机会便溜了吧。
C. 男足的竞技表现本来就是“马尾串豆腐”,碰到强手,只能是“孔夫子搬家”了。
D. 这件事八字没一撇呢, 你先别着急啊,咱们有的是时间来应对。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
A.“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吃了大亏,指两方面都遭受损失。句中用来表示事情既办不成又继续干旱下去会造成两方面损失。使用恰当。
B.“清官难断家务事”,形容家庭内部矛盾复杂;句中表示兄弟二人之间的矛盾外人无法解决。使用恰当。
C.“马尾串豆腐”,谦辞,谦虚地说自己能力不足。用在批评男足的表现不合适。故使用不当。
D.“八字没一撇”,形容事情刚开始还没眉目,用于形容事情的起步阶段。句中表示事情刚刚开始,有的是时间去应对。使用恰当。
故选C。
5.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读书要有心,有心者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再持之以恒,学问自然会登堂入室,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B. “阿尔法围棋”确实赢了,但这不是一场平等的比赛,因为“阿尔法围棋”肯定研究过李世石的棋谱,对李世石知己知彼。
C. 退休的王医生也报名参加了义诊活动,亲自为病人量血压,测血压,甚至和患者谈心,真是无所不为,许多患者深受感动。
D. 大家认为《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出台,是中国足球的福音,足球工作者要有孤注一掷的勇气,转思路换脑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登堂入室”,是从门外进入厅堂,再从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达到很高的水平。用来形容通过持续的努力,学问逐渐深入,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使用正确。
B.“知己知彼”,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百战就不会有危险。“知己知彼”不能与“对”搭配,而且“对”对手“李世石”“知己”不合逻辑,可改为“了如指掌”。
C.“无所不为”,意思是什么坏事都干得出,贬义词。句中,王医生做的是好事,用无所不为形容不恰当,属于褒贬误用,可改为“不遗余力”或“尽心尽力”。
D.“孤注一掷”,把所有的钱一次押上去,决一输赢,比喻在危急时用尽所有力量作最后一次冒险。成语用来形容足球工作者需要全力以赴地改革,但“孤注一掷”含有赌博性质,不太适合用来形容需要长期努力和持续改革的情况,可改为“破釜沉舟”。
故选A。
6.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学习中,我们要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B. 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C. 课堂上,老师对我们提出了“独立思考,积极合作”的要求。
D. 初中三年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我们开拓了视野,增强了能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搭配不当。病句前面是“会不会”“能不能”,后面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可删掉“会不会”“能不能”。
故选B。
7.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 。 。 。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①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②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③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④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⑤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A. ②①⑤④③B. ⑤①④③②C. ②④①③⑤D. ②④⑤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语段围绕“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来写,第②句承接前文“‘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先承认在数学问题上这种思维的合理性,故②为首句; 第④句的内容是承接②中“某种数学问题”的,所以应放②后面;第①句是对第④句的解释说明,应放在④后面,第③句内容承接第①句,应放在①后面;第⑤句起总结作用,应放在最后。
正确排序为:②④①③⑤
故选C。
8.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的一项是( )
A. 那么粗的树干,却抱歉地顶着个极其寒酸的小小树冠,全然失却了她们在娘家时那副华贵的仪容。
B. 邱少云严格遵守纪律的革命精神,怎能不值得我们学习呢?
C. 挖树人当时吓得目瞪口呆,只好悻悻地离去了。
D. 那粗壮的法桐无奈地躺着,根部的大土坨被草绳紧紧捆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拟人。将“粗的树干”赋予人的情态,“却抱歉地顶着个极其寒酸的小小树冠”。
B.反问。用反问语气,增强了感情,强调了邱少云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C.没有使用修辞。
D.拟人。用“无奈地躺着”将“粗壮的法桐”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态。
故选C。
9.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明不明白,为什么要辛辛苦苦读书?更不明白,怎么样把书读好?
B. 阅兵大典就看看精神: 横线、纵线、斜线、线线笔直,枪线、胸线、脚线、线线壮观。
C. 专家一致认为: 世界经济复苏有两个支柱: 一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一是亚洲经济体的引领。
D. 王维的《竹里馆》写人物活动,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不明白”之后应是陈述句不应是疑问句。故两个问号应该依次改为逗号和句号。
B.“横线、纵线、斜线、线线笔直”和“枪线、胸线、脚线、线线壮观”为并列关系两个分句。故应把逗号改为分号。
C.句子中两个冒号不能连用。故可把第一个冒号改为逗号。
故选D。
10.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都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 《诗经》中“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多是贵族阶级所作。
C.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对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
D. 《子夜》是我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出现的第一部成功的长篇小说,是巴金对我国现代文学史的重大贡献。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D.“巴金”错误。《子夜》的作者是茅盾,不是巴金。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4分,共3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⑤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 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⑥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⑦秋天的美多少带点潇湘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⑧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⑨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1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瑟sèB. 刺桐花 tóngC. 立券交易 juànD. 风云滔滔 tā
12. 对下列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垦植: 殖民B. 谦卑: 谦虚,不自高自大
C. 愁恼肃杀: 愁苦D. 安身立命: 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
13. 对文章第一段和第八段两处诗句作用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引用两句诗,引出话题,突出秋天给人一种气派悠闲的感觉。
B. 第八段引用韦应物的诗,表现出秋天的寂静冷清,孤独怅然之感。
C. 第八段的诗句为后文作者抒发“寻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的感慨做铺垫。
D. 引用切合的诗句,表现出作者高深的文学底蕴,使文章更加灵动古韵。
14. 对第二段画线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平埔族落后的“文化”得到提升,抛弃一些传统的技能换来民族的与时俱进。
B. 平埔族后裔已然失去了感知自然、逍遥自在的心。
C. “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表现他们几乎被完全汉化,快要忘记了最具民族特色的观刺桐花时的技能。
D. 汉族逐渐同化了平埔族,使他们有了“文化”,却远离了自然。
15. 对第三段画线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商业形态改变了人们对岁月的感知。
B. 无论什么季节,都是千篇一律的。
C. 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D. 表现了现代人春夏秋冬、风雨无阻都要上班的无奈和愁苦。
16. 结合全文,对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在现代化的生活中逐渐失去了感知自然的情怀,悠闲、谦卑、清明美丽的心灵。
B. 忙碌追逐的过程中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使人逐渐失去自我,被社会同化。
C. 忙忙碌碌的生活让人们不断地远离自然,应偶尔回到有落叶的空山之中感受自然。
D. “红砖道”“人潮车流”指的是充斥着文化和商业的现代化的生活。
17. 对作者笔下的“秋天”特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气派悠闲之意B. 风云滔滔之意
C. 清朗圆满,美丽清明的情怀D. 谦卑的心情
18.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
A. 诗中的秋B. 乡下秋意浓C. 秋天的心D. 秋天的美
【答案】11. C 12. A
13. B 14. A
15. D 16. C
17. B 18. C
【解析】
【导语】文章通过对比古今对秋天感知的差异,表达了现代人在忙碌生活中失去了对自然季节变化的敏感。作者怀念乡村生活,呼吁即使在城市中也要保持对自然变化的感知,享受秋天的美。同时,提醒人们秋天不仅是萧瑟,也是丰收和圆满的象征。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C.“立券交易”的“券”应读作quàn。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A.“垦植:殖民”错误。“垦植”,开垦荒地, 进行生产。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句作用的能力。
B.“表现出秋天的寂静冷清, 孤独怅然之感”错误。第①段引用两句诗,引出话题,突出了秋天给人一种气派悠闲的感觉。第⑧段引用韦应物的诗表现出秋天的清朗圆满,美丽清明,为后文作者抒发“寻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的感慨作铺垫。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的能力。
A.“抛弃一些传统的技能换来民族的与时俱进”错误。通过“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来揣摩“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这句话,意思是汉人逐渐同化了平埔族,使平埔族人有了文化,反而让其远离了自然。选项中表述与文章对于平埔族远离自然的惋惜之情不符。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的能力。
D.“上班的无奈与愁苦”错误。作者要表现的是人们忙于为生活奔波而远离自然,失去了感知自然的心,而非“上班的无奈与愁苦”。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应偶尔回到有落叶的空山之中感受自然”错误。作者并非呼吁读者重归山林,只是抒发“忙碌的生活让人远离自然”的感慨。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风云滔滔之意”错误。文中没有描写“秋天”具有“风云滔滔”的特点,相反,文章多次强调秋天的清朗圆满、气派悠闲、与自然相连的情怀等特质。“风云滔滔”指的是秋天的心情在动荡不安的人世间的难以寻迹,而非秋天本身的特点。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文章主要探讨的是人们对秋天的理解,如何在现代生活中感受和保持对自然的敏锐,而不仅是简单地描述秋天的美。标题需要强调的是秋天与人心灵的关系,因此“秋天的心”最为贴切。
故选C。
三、古诗文阅读(每题3分, 共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天道福善祸淫,事犹影响。昔启民亡国来奔,隋文帝不吝粟帛,大兴士众营卫安置,乃得存立。既而强富,子孙不思念报德,才至始毕,即起兵围炀帝于雁门。及隋国乱,又恃强深入,遂使昔安立其国家者, 身及子孙,并为颉利兄弟之所屠戮。今颉利破亡,岂非背恩忘义所至也?”群臣咸曰:“诚如圣旨。”
(选自《贞观政要》)
19.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粟帛(sù)B. 储积(zhù)C. 赈给(jǐ)D. 后嗣(sì)
20.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群臣咸曰 咸: 都B. 隋文不怜百姓 怜: 爱惜
C. 竟不许赈给 赈: 救济D. 徒益其奢侈 益:有益,有好处
21. 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大道之行也 危亡之本也
B.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在盈其仓库
C. 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时仓库盈溢
D. 是谓大同 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
22. 把“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仓库的贮备足以对付灾年,即使再多贮存粮食又有什么用呢?
B. 对于仓库的贮备足以对付灾年,再多贮存粮食又有什么用呢?
C. 仓库的贮备足以对付灾年,再多贮存粮食又有什么用呢?
D. 只要仓库的贮备足以对付灾年,再多贮存粮食又有什么用呢?
23. 对“身及子孙,并为颉利兄弟之所屠戮”句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省略句B. 被动句C. 宾语前置句D. 倒装句
24. 对文中隋文帝和隋炀帝在治国方面犯的错误,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说明隋文帝不怜惜百姓却过度地重视积累财富。
B. “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说明他灾年也不开仓赈民。
C. “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说明隋炀帝依仗父业,挥霍无度,终致隋朝灭亡。
D. 只是“盈其仓库”,但是没有“积于人”,最后导致隋朝灭亡。
【答案】19. B 20. D
21. C 22. D
23. B 24. B
【解析】
【导语】唐太宗在《贞观政要》中提出了他的治国理念。在贞观二年,他批评隋文帝在饥荒时不救济百姓,而是让他们自己找食物,认为这种做法忽视了百姓的苦难。他强调,国家应该以人为本,而不是仅仅积累财富。贞观五年,他通过启民的故事,说明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指出背恩忘义会导致国家的灭亡。唐太宗的这些观点强调了以民为本和道德恩义的重要性。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B.“储积”的“储”应读作chǔ。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所有的大臣都说。
B.正确。句意:隋文帝不怜悯百姓。
C.正确。句意:竟然不允许救济。
D.“有益,有好处”。错误,“益”,助长。句意:只是白白地助长了他们的奢侈。
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结构助词,的。句意:大道在运行之中。/这是导致危亡的根本原因。
B.“其”,代词,它,/代词,指仓库。句意:(人们)厌恶这种力量不是由自己发出的。/不在于仓库里堆满了财物。
C.相同。“是”,这。句意:因此,阴谋诡计被封闭而无法兴起。/在那个时候,仓库里的粮食和财物非常充足,以至于溢出。
D.“则”,称;/对……说。句意:这就是所说的大同世界。/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但使”,只要。“凶年”,灾荒之年;“何烦”,又有什么用。句意:只要仓库的贮备足以对付灾年,再多贮存粮食又有什么用呢?
故选D。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身及子孙,并为颉利兄弟之所屠戮”,是“为⋯⋯所”结构,被动句。句意:他本人以及他的子孙,都被颉利兄弟所杀害。
故选B。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说明他灾年也不开仓赈民”错误。根据原文“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隋文帝在大旱时期,仓库盈溢,却不赈给百姓,而是让百姓自己寻找粮食。这表明隋文帝更重视积累财富而不是关心百姓的生活。而隋炀帝的奢华无道,导致国家灭亡,是因为他的挥霍无度和不顾民生,而不是因为他在灾年不开仓赈民。
故选B。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隋朝开皇十四年遇到大旱,百姓大多忍饥挨饿。当时国家粮仓贮存十分丰盈充足,可是(朝廷)竟不肯赈济灾民,下令让老百姓自己想办法。隋文帝不爱惜百姓却吝惜粮食,到了隋朝末年,粮仓贮存的粮食,足够五、六十年之需。隋炀帝依仗这个认为国家富庶,所以挥霍无度极尽奢侈之能事,终于导致国破家亡。所有的国君,首要的任务在于含养民生,不在于充实粮仓。古人说:‘老百姓不富足,国君又怎么能够富足呢?’只要仓库的贮备足以对付灾年,再多贮存粮食又有什么用呢?国君的后代如果贤明,他自然可以保住江山;如果他昏庸,即使粮食满仓,也只是助长他奢侈浪费的习气而已,这是国家危亡的原因。”
贞观五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上天给善人降福、给坏人降祸,事必报应。当年突厥的启民可汗失国南奔,隋文帝不吝惜粟帛钱财,动员了大批兵士守卫安置,才使他们生存下来。不久突厥富强了,启民可汗的子孙不想着报答恩德。到始毕可汗时,就起兵把隋炀帝围困在雁门关。等到隋朝大乱,(突厥)又依仗国家富强深入侵略,致使当年帮助启民可汗安家立国的隋朝官员自身和子孙,都被颉利可汗兄弟的屠杀。如今颉利可汗破灭了,难道不是忘恩负义的下场吗?”大臣们都说:“确实像陛下所说的那样。”
(选自《贞观政要》)
四、作文(60分)
25. 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自信,成功的第一步”为题,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答案】例文:
自信,成功的第一步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步都承载着对未来的期许与追求。而在这漫长的征途中,自信无疑是一把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是迈向辉煌的第一步。正如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所言:“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自信在个人成长与成功中的核心地位。
历史上,无数杰出人物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自信的力量。中国古代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展现了非凡的勇气与智慧。在那个时代,海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未知且充满危险的,但郑和凭借对自我能力的坚定信念,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壮举。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自信能够让人超越时代的局限,创造出惊人的成就。
跨越国界,来到西方世界,我们同样能发现自信对于成功的重要性。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出身贫寒,多次竞选失败,但他从未放弃对自我的信心。他曾说:“我走得很慢,但我从不后退。”这份坚持不懈的自信,最终引领他走向了总统的宝座,并领导国家度过了内战危机,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与繁荣。林肯的一生,是对“自信,成功的第一步”这一命题的最佳注解。
在当代,自信的力量依然熠熠生辉。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马云,在创业初期,面对资金短缺、市场不认可等重重困难,但他始终保持乐观与自信。他曾说过:“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马云凭借这份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带领阿里巴巴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公司成长为全球领先的电子商务巨头。
自信之所以被视为成功的第一步,是因为它赋予了我们面对挑战的勇气,激发了我们探索未知的潜能。然而,自信并非盲目自大,而是建立在对自己能力的客观认识和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正如爱因斯坦所言:“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而第二步则是坚持。”
事实证明,无论古今,无论中外,自信都是推动个人成长、实现社会价值的关键力量,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它让我们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在挑战中发现机遇。让我们以自信为帆,以坚韧为桨,勇敢地驶向成功的彼岸,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命题作文题。
审题时,应抓住关键词“自信”“成功”“第一步”,理解其寓意。这里的“自信”指的是一种自我相信的心理状态,是对自己能力、价值等方面的肯定。它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相信自己的才华、相信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成功”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可以指实现了某种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以是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也可以是在个人品德修养方面达到较高境界等。“第一步”强调了自信在走向成功过程中的起始性、基础性的重要地位。说明如果没有自信,后续走向成功可能就无从谈起。考生可以从正面立意,阐述自信如何成为成功的开端;也可以从反面立意,探讨缺乏自信对走向成功的阻碍。文题比较适合写议论文。
选择写议论文,行文思路示例如下:开头部分通过讲述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或者引用名言警句来引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这个话题。例如,可以引用爱默生所说的“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 简单阐述自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引起读者的兴趣。主体部分摆事实、讲道理,从自信是成功的心理基石、自信能帮助人们抓住机遇和缺乏自信会阻碍成功等角度论证,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自信与成功的关系。结尾部分,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是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鼓励读者在生活中培养自信,勇敢地迈出追求成功的第一步,相信自己的能力,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立意:
1.自信作为内在动力对成功的影响。
2.自信与自我认知的关系。
3.自信在团队合作中的作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招统一招生考试语文模拟卷7,文件包含202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招统一招生考试语文模拟卷7原卷版docx、202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招统一招生考试语文模拟卷7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浙江省单招单考语文决胜冲刺卷(五),文件包含2024年浙江省单招单考决胜冲刺卷五原卷版docx、2024年浙江省单招单考决胜冲刺卷五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五模拟-【赢在单招·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职单招语文(中职类)模拟卷(四川专用),文件包含第五模拟-赢在单招·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职单招语文中职类模拟卷四川专用原卷版docx、第五模拟-赢在单招·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职单招语文中职类模拟卷四川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