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人口和城市(答题模板)-2025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与模板(原卷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550660/1-173494976720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5 人口和城市(答题模板)-2025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与模板(原卷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550660/1-173494976723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5 人口和城市(答题模板)-2025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与模板(原卷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550660/1-173494976725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5 人口和城市(答题模板)-2025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与模板(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550660/0-173494975852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5 人口和城市(答题模板)-2025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与模板(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550660/0-173494975854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5 人口和城市(答题模板)-2025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与模板(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550660/0-173494975857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新高考通用)
专题05 人口和城市(答题模板)-2025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与模板讲义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5 人口和城市(答题模板)-2025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与模板讲义,文件包含专题05人口和城市答题模板-2025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与模板原卷版docx、专题05人口和城市答题模板-2025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与模板解析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7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模板01 人口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技法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024浙江1月,1-2)西安是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心城市,拥有国家级航空产业基地,该基地位于阎良。阎良航空产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现已发展成集研发、制造和试飞于一体的“航空城”。下图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点密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该经济区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降水 B.气温 C.地形 D.植被
2.航空产业基地布局在与西安中心城区有一定距离的阎良,主要原因是( )
①劳动力较丰富 ②市场需求更大 ③土地供给更充足 ④产业基础较好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本题需利用答题模板“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进行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主要从自然条件,如地形、气候、水源和环境质量等;社会经济条件,如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就业状况城市化水平,交通状况开发历史长短等因素分析。图解如下:
本题考查航空港选址区位因素。航空港区位主要从自然因素,如地质、地形、气候、地理位置;社会经济因素,如市场、交通、技术等因素进行分析。图解如下:
【规范答题】
1.C 2.B
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西藏阿里地区总人口约12.3万人,且主要集中在西南一侧,若以噶尔至改则一线为界可以画出阿里地区的“胡焕庸线”,此线南部与北部的面积占比分别为36%和64%,人口占比分别为82%和18%。读阿里地区图(图中数字为海拔高度,单位:米)及部分县域面积和人口比较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四个县域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
A.噶尔县 B.改则县 C.札达县 D.普兰县
2.影响阿里地区人口分布的首要因素是( )
A.年降水量 B.日照时数 C.耕地面积 D.地形地势
3.2010~2020年,阿里地区人口增速为29.11%。该地区人口增速快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快速发展 B.养老体系完善 C.医疗条件先进 D.劳动力迁入多
【答案】1.B 2.D 3.A
【解析】1.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据材料“若以噶尔至改则一线为界可以画出阿里地区的“胡焕庸线”,此线南部与北部的面积占比分别为36%和64%,人口占比分别为82%和18%”可知,札达县、普兰县位于噶尔至改则一线以南地区,人口密度大于噶尔县、改则县,CD错误;读图2可知,改则县人口数量较噶尔县少,而土地面积比噶尔县大很多,故人口密度最低,B正确,A错误。故选B。
2.读图可知,噶尔至改则一线以南地区,海拔较低,气温高,热量条件较好,人口密度较大,故影响阿里地区人口分布的首要因素是地形地势,D正确;年降水量、日照时数、耕地面积对该地区人口影响小,ABC错误。故选D。
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2010~2020年,促进阿里地区人口增速快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增加,吸引大量人口迁入,A正确;劳动力迁入是人口增速快的表现,D错误;该地区人口老龄化不严重,养老体系不够完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医疗条件不先进,BC错误。故选A。
模板02 人口结构问题及影响
技法 人口年龄结构及影响
(2024湖南卷,4-5)某学者以2010年常住人口为基础,在不考虑城乡人口迁移的条件下,测算出2020年我国乡村各年龄段常住人口数量。下图示意2020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的测算结果与统计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最显著的年龄段及该年龄段两者数量差异形成的原因( )
A.15~21岁人口自然增长慢B.36~42岁人口自然增长慢
C.15~21岁人口净流出量高D.36~42岁人口净流出量高
2.图示统计人口的年龄结构可能会给乡村振兴带来的影响是( )
①阻碍农民增收 ②造成生态破坏 ③导致乡愁淡化 ④增加耕地撂荒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本题需利用答题模板“人口结构问题及影响”进行分析,图解如下:
2.本题需利用答题模板“人口结构问题及影响”进行分析。图解如下:
1.C 2.D
抚养比是被抚养人口(15岁以下或64岁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人口)之比。净移民是一定时期内移入移民与移出移民数量之差。下表为该国1960~2020年部分人口数据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国可能是( )
A.中国 B.德国 C.美国 D.日本
2.关于该国抚养比变化的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
①1960~1970年抚养比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少儿人口数量变化
②1960~1970年抚养比变化的主导因素是老年人口数量变化
③2000~2010年抚养比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少儿人口数量变化
④2000~2010年抚养比变化的主导因素是老年人口数量变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根据该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推测该国未来应采取的人口政策和产业发展方向是( )
A.鼓励生育、劳动密集型产业 B.节制生育、知识密集型产业
C.鼓励生育、知识密集型产业 D.节制生育、劳动密集型产业
【答案】1.B 2.B 3.C
【解析】1.根据表格信息可知,2000年—2010年该国人口总数由8221万人下降到8177万人,人口出现负增长,且人口总数没有过亿,德国符合,B正确;中国、美国、日本的人口总数早就过亿,ACD错误。故选B。
2.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60年至1970年该国人口总数由7281万人增长到7817万人,人口增长较快,1960~1970年抚养比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少儿人口数量变化,①正确,②错误;2000~2010年人口总数由8221万人下降到8177万人,人口出现逆增长,2000~2010年抚养比变化的主导因素是老年人口数量变化,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
3.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目前该国人口出现逆增长,应该采取的人口政策是鼓励生育,目前该国人口负增长,劳动力不足,产业发展方向应是知识密集型产业,C正确,ABD错误。故选C。
模板03 常见人口专业名词
技法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
(2023河北卷,12-13)人口年龄结构三角图适合刻画国家人口结构的演变路径。三角图中的点坐标记作(C,L,A),C、L、A分别表示少儿、劳动力和老年人的人口比重,且C+L+A=100%,如下图a点P所示。任意点0的运动方向含义如左图所示。图b描述了1966-202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966-1982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呈现出的显著特征为劳动力比重(%)( )
A.少子化、红利化 B.多子化、年轻化
C.少子化、老龄化 D.红利化、年轻化
2.假设自2020年到210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由1.3逐步提升到2.1,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趋势如右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1.本题需利用答题模板“常见人口专业名词”进行分析,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读右图可知,1966-1982年,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往图的右方移动,少子化和红利化明显;路径上下变化不大,说明年轻化或老龄化区时不明显,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本题需利用答题模板“常见人口专业名词”进行分析,生育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口数与同期育龄妇女总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或百分率(%)表示。生育率=出生人数/育龄妇女(15~49岁女性)人数×100%。一般情况下,生育率越高,出生率越高。图解如下:
1.A 2.D
总和生育率是指妇女在育龄期(通常指15~49岁)平均每人生育的子女数,一般而言,总和生育率达到2.1才能完成世代更替,并保证人口数量的相对稳定。下图为联合国发布的中国总和生育率历史及预测数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资料表明( )
A.经济因素是最近一次人口总和生育率高峰的主要影响因素
B.1950年15—19岁年龄组和2020年20—29岁年龄组生育人口数量相同
C.总和生育率不断下降
D.生育主力年龄明显提高
2.针对我国总和生育率的变化特点,现阶段的合理措施是( )
A.提高教育水平 B.健全养老保障体系
C.完善生育保障制度 D.放松人口政策
【答案】1.D 2.C
【解析】1.通常生育率高峰与政策鼓励(如鼓励生育政策)更为相关,没有信息显示最近一次人口总和生育率高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A错误。图示给出的是总和生育率,即育龄妇女的平均生育子女数,而非具体年龄组的生育人口数量,因此无法从图中得出此结论,B错误。从图示中可以看出,总和生育率有波动,并非一直下降,特别是在1950-1970年间有上升趋势,C错误。从图示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总和生育率较高的年龄段在逐渐后移,这意味着生育主力年龄确实在提高,D正确。故选D。
2.针对我国总和生育率快速下降且现在处于较低水平的特点,需要采取措施快速提高生育率。通常提高教育水平,会使结婚年龄延迟,导致生育率下降,A错误:健全的养老保障体系保障老年人生活有重要作用,可以减轻年轻人的养老负担,对提高生育率的作用不直接、不明显;相反,当养老保障体系完善时,人们可能更加依赖社会保障而非子女养老,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育意愿,B错误。完善的生育保障制度可以降低生育成本,鼓励年轻人生育,是合理的措施,C正确。当前生育率下降的主要是人们不愿生,目前我国的人口政策已经很宽松,D错误。故选C。
【点睛】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老年人口比例的增长往往伴随着劳动力市场的缩减,可能会降低社会劳动生产率,导致整体消费能力的下滑,进而影响经济活力。随着老龄化,大宗消费,特别是如购房、购车等高额消费可能会减少,对相关产业链造成冲击。同时,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可能不及工作年龄段的人口,对非必需、高价值商品的消费市场不利。医疗保障压力增大:老龄化意味着医疗保障体系的压力会增加,个人和家庭的医疗支出可能上升,从而压缩其他消费的空间。
模板04 人口迁移及影响
技法 云南建水县葡萄产业规模化发展吸引邻近县数万劳动力前来务工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
(2024广西卷,3-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葡萄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葡萄的种植、修剪、蔬果、采摘、包装等生产环节用工需求大,吸引了邻近的五个传统农业县数万劳动力前来务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邻近五县劳动力向建水县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县际间( )
A.农业结构差异 B.文化习俗相近 C.人口分布不均 D.交通联系便捷
2.人口流动有利于建水县在乡村振兴中( )
①加快生产智能化 ②增进民族交融 ③推进产业专业化 ④改善生态环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本题需利用答题模板“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进行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战争、国家政治变革和政治中心改变等。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图解如下:
本题需利用答题模板“人口迁移的影响”进行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有利影响: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利影响: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镇管理的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镇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图解如下:
1.A 2.C
居留意愿不是一种非留即走的行为,而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打算居住在此地的意愿。“七普”数据显示,全国流动人口约有3.76亿人,其中珠三角地区约有3949万人,约占全国流动人口总数的10.50%,但近半数的人口将珠三角地区视为人生发展的“中转站”。下图示意2020-2021年珠三角地区省外流动人口各类型居留意愿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近年来,外来流动人口在珠三角地区长期居留意愿的主要原因( )
A.公共服务落后,环境污染严重 B.就业难度增加,生活成本提高
C.户籍管控严格,子女入学困难 D.生活习俗不同,社会融入困难
2.与珠三角地区省外流动人口在当地居留意愿是正相关的因素有( )
①经济收入 ②文化包容程度 ③行政距离 ④家庭婚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1.B 2.A
【解析】1.珠三角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外来人口主要是为了在当地获得更高的收入。而近年来,随着外来人口不断进入珠三角地区,当地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同时经济发展使得当地物价上涨,增加了在当地的生活成本,使得外来人口在该地区长期居留意愿较低,B正确;珠三角地区发展较快,公共服务较为完善,虽然较多的人口带来了一定的环境污染,但是没有达到环境污染严重的程度,A错误;户籍管控严格,子女入学困难以及生活习俗不同,社会融入困难都是影响外来人口在此长期居留的因素之一,但是外来人口到此发展更多的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收入,因此这两个因素不是最主要的原因,CD错误。故选B。
2.珠三角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在当地长期居留的成本相对较高,因此经济收入越高,越能够支持在该地区长期在该地区居留,①正确;当地的文化包容程度是影响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若当地文化包容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环境,有利于增加外来人口在当地长期居留,②正确;行政距离概念描述的是一定行政区划内行政中心同非行政中心进行交通沟通、资源沟通和信息沟通的难易程度,若行政距离越大,其行政中心与非行政中心沟通越困难,因此行政距离与外来人口在当地居留意愿并不是呈正相关,③错误;外来人口的家庭婚姻情况各异,情况多种多样,对外来人口在珠三角地区的居留意愿影响不大,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模板05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
方法技巧:“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
1.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技法 城镇合理规划及其意义
(2024山东卷,13-15)新城生活空间是指新城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各种行为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和空间。如图示意2017年我国某大都市某新城生活空间现状和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调查显示,该新城的社区居民休息日与工作日的出行率、人均出行次数均相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新城的社区居民非工作活动大部分在新城外或社区附近,主要是因为新城( )
A.交通方式较为单一 B.生活服务设施不足
C.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D.居民消费能力较弱
2.为达到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状态,该新城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是( )
A.扩大新城空间范围 B.增加休闲娱乐场所
C.促进就业本地化 D.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达到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状态后,该新城的社区居民日常( )
A.平均出行距离增加 B.工作出行次数减少
C.平均出行成本增加 D.出行方式更加多元
1.根据题干和新城生活空间现状图分析可知,该新城的社区居民非工作活动大部分在新城外或社区附近,主要是因为新城超市、公园、医院、娱乐等生活服务设施不足,居民需到新城外或者社区进行消费等生活活动,与交通方式是否单一关系不大,B正确,A错误;新城选址时应该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质量,且居民居住在新城,生态环境质量应该能满足需求,C错误;新城居民有非工作活动,而且居民休息日与工作日的出行率、人均出行次数均相当,说明居民消费需求较多,消费能力较高,D错误。故选B。
2.本题需利用答题模板“城镇合理规划及其意义”进行分析。图解如下:
3.根据材料和图可知,达到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状态后,该新城的社区居民日常平均出行距离减小,非机动化出行、工作活动可能导致工作出行次数增加,AB错误;公共交通出行为主,平均出行成本减少,C错误;出行方式包括非机动化出行、小汽车出行、公共交通出行,出行方式更加多元,D正确。故选D。
1.B 2.C 3.D
都市圈接合区是指在都市圈发展过程中,不同城市的行政区域交界地带或相邻区域。都市圈接合区易受行政区划边界效应影响,早期发展受到制约,后期逐渐协同。对我国某都市圈接合区土地利用类型的研究表明:早期,行政区划边界效应抑制了耕地流失;后期,随着边界效应减轻,耕地流失加快。下表示意该都市圈接合区不同时期耕地流失状况(单位:km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早期,该都市圈接合区行政区划边界效应抑制了耕地流失,主要因为边界地区( )
①土地利用价值较低 ②技术落后 ③人口较少 ④交通不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后期,该都市圈接合区行政区划边界效应减轻,耕地流失加快,伴随着( )
①迁出人口大量增加 ②聚落行政等级提升
③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上升 ④乡镇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推测该都市圈接合区最有可能位于( )
A.成渝都市圈 B.长三角城市群C.天山北坡经济带 D.粤港澳大湾区
【答案】1.B 2.D 3.A
【解析】1.早期,该都市圈接合区因地处行政区划交界部位,经济发展滞后,耕地的土地利用价值较低,且交通不便,不利于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发展第二、第三产业,①④正确。与技术水平和人口关系不大,②③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后期,随着该都市圈接合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当地就业机会增多,迁出人口减少,①错误;聚落行政等级不会随经济发展而轻易改变,②错误;后期,该都市圈接合区行政区划边界效应减轻,耕地流失加快,转为建设用地的耕地最多,推测乡镇工业和服务业得到一定发展,从而吸引了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上升,③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由表中数据可知,该都市圈接合区转出的耕地,除了转为建设用地外,还主要转为森林,说明该地宜林地面积较广。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以平原为主,而成渝都市圈多山地、丘陵,宜林面积大;天山北坡经济带所在地区气候干旱,宜林面积小。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模板06 城市区位因素与城市群
技法 商业小镇沙夫豪森区位因素
(2024山东卷,4-5)莱茵河是欧洲的“黄金水道”,其上游的莱茵瀑布是欧洲流量最大的瀑布。位于莱茵瀑布附近的商业小镇沙夫豪森于1045年建城。瑞士制表业始于16世纪中叶,长期以手工作坊方式生产钟表。1868年,一名美国制表师在沙夫豪森创办了瑞士最早期的机械制表工厂——W厂,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如今W厂的钟表已成为知名产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商业小镇沙夫豪森的兴起最可能缘于( )
A.行政管理需求 B.金融服务需求C.观光旅游需求 D.货物转运需求
2.1868年,W厂选址在沙夫豪森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劳动力 B.市场 C.原材料 D.交通
本题需利用答题模板“城市区位因素”进行分析,城市区位因素主要从自然因素,如河流、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政治、军事、宗教、文化等因素解析分析。图解如下:
2.由材料可知,瑞士制表业始于16世纪中叶,长期以手工作坊方式生产钟表,说明到1868年,瑞士应该积累了大量钟表产业工人,也就是有熟练工作经验的劳动力,W厂选址在该小镇主要是看重其熟练的钟表工人,即劳动力,A正确;材料中提到产品主要销往美国,说明沙夫豪森小镇无市场优势,B错误;机械制表对于原材料产地和水运交通需求较小,该镇在钟表原材料和钟表运输方面也无明显优势,CD错误。故选A。
1.D 2.A
根据城市功能和发展需求,北京市从市中心向外围依次划分了四大功能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北京市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模式,2014年起正式实施的“非首都功能疏解”政策,对于减少四大功能区工业能源碳排放具有显著的作用。下图示意2008~2017年北京四大功能区工业能源碳排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功能区Ⅱ、Ⅳ分别最可能是( )
A.城市发展新区首都功能核心区 B.城市功能拓展区首都功能核心区
C.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 D.城市功能拓展区生态涵养发展区
2.功能区Ⅲ工业能源碳排放量一直最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
A.人口密度较小 B.工业集中分布C.工业水平落后 D.功能区面积大
3.为进一步降低工业能源碳排放水平,在“非首都功能疏解”政策中,城市功能拓展区最适宜承接的产业是( )
A.高新技术产业 B.现代农业 C.现代制造业 D.仓储和物流产业
【答案】1.A 2.B 3.A
【解析】1.材料提示:北京市从市中心向外围依次划分了四大功能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首都功能核心区位于市中心核心地段,工业能源碳排放量最低,Ⅳ是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位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外围,是北京市人口规模最大区域和老工业集中区,工业化水平高,工业能源碳排放量最大,Ⅲ是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是新开发区,集中了北京市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工业能源碳排放量较高,Ⅱ是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是北京市生态资源重点保护区域,绿地覆盖率最高,城市化水平不高,其工业能源碳排放也较低,Ⅰ是生态涵养发展区。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人口密度大小对工业能源碳排放量影响不大,排除A;城市功能拓展区位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外围,是北京市人口规模最大区域且老工业集中,工业企业数量多,因此疏解政策落实周期较长,具有滞后性,工业能源碳排放量一直最大,B正确;城市功能拓展区位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外围,功能区面积不大,排除D;工业水平落后会导致工业碳排放强度大,仅工业碳排放强度大不会导致工业能源碳排放量大,排除C。故选B。
3.城市功能拓展区位于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外围,位于市中心,人口密度高、规模大,地租高,高新技术产业能耗低,产值高,为了进一步降低工业能源碳排放水平,城市功能拓展区最适宜布局的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所以A正确。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仓储和物流产业应分布在城市边缘的城市发展新区。BCD错误,故选A。
模板07 城镇化的影响
技法 城镇化特征及城镇化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024江苏卷,20-22)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人口在城乡间的迁移,一般分为集中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4个阶段。下图为“城镇化阶段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城镇化进入郊区化阶段时,郊区的人口( )
A. 增长数量高于城市核心区 B. 迁出规模大于城市核心区
C. 主要来自于乡村人口迁入 D. 大量向周边乡村地区迁移
2. 通过再城市化,可判断出( )
A. 城市与乡村的人口数量基本相等B. 乡村人口的数量再次大规模减少
C. 城市核心区的人口数量恢复增加D. 城市的郊区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3. 经历4个阶段后,城镇化带来了( )
A. 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加 B. 乡村生产生活单一化
C. 地域景观多样性增加 D. 区域文化逐渐差异化
本题考查郊区城镇化特征,图解如下:
2.本题考查再城镇化特征。图解如下:
本题需利用答题模板“城镇化的影响”进行分析。城市化的四个阶段及特点:集中趋向的城市化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迅速增长;郊区城市化阶段,特征是工商业继续向城市中心集中;逆城市化阶段,中心市区显现衰落景象;再城市化阶段,中心市区经济复兴,人口出现重新回升。图解如下:
1.A 2.C 3.A
黑洞城市指通过吸收大量的人口、资金等资源而快速发展的城市。撤县设区指直辖市或地级市将其所辖的县改设为市辖区,当前不少黑洞城市通过撤县设区来扩大城市吸引力。下表示意我国黑洞城市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黑洞城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自然资源 B.行政等级 C.经济水平 D.历史传承
2.我国东部地区黑洞城市多形成了“双城”发展模式,该模式有利于( )
A.分散城市职能 B.优化城市结构 C.优化产业布局 D.提升辐射能力
3.我国黑洞城市撤县设区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 B.提升城市行政等级
C.吸引人口和资金流入 D.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答案】1.C 2.D 3.C
【解析】1.城市经济水平越高,就业机会越多,越能吸引大量人口、资金流入,越利于形成黑洞城市,C正确。自然资源、历史传承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对黑洞城市的形成不起主导作用,材料中的黑洞城市也并非都具备较好的自然资源及历史传承,A、D错误;黑洞城市并非都是行政等级高的城市,因此行政等级的高低不是黑洞城市形成的主导因素,B错误。故选C。
2.结合材料分析可知,“双城”由省会城市与本省内另一经济发达城市组成,“双城”共同发挥经济、文化等辐射带动作用,D正确;“双城”发展模式并不是为了分散城市职能,优化城市结构和产业布局,ABC错误。故选D。
3.撤县设区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吸引人口、资金流入,C正确。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是撤县设区的主要目的,A错误;撤县设区不会提升原城市的行政等级,B错误;撤县设区并不能直接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D错误。故选C。
模板08 民居与自然环境
技法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2024新课标,1-3)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村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村寨中一条小溪蜿蜒流淌,潺潺水声伴随着弯弯青石板路和依山而建的土家转角吊脚楼,勾勒出一幅土家山寨的美丽画卷,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左图示意双凤村地建筑分布,右图示意在建的转角吊脚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双凤村传统民居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沿等高线分布B.沿溪流分布C.围绕公共建筑分布D.沿公路分布
2.双凤村传统民居的转角设计主要是为了( )
A.适应潮湿环境B.便于就地取材C.充分利用空间D.追求视觉美观
3.摆手堂(含土王祠)、风雨桥为双凤村村民进行公共活动和交流提供场所,这体现了乡村公共空间的( )
①均衡性 ②经济性 ③公益性 ④文化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本题需利用答题模板“民居与自然环境”进行分析,传统民居一般选在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处。图解如下:
2.本题需利用答题模板“民居与自然环境”进行分析。图解如下:
3.摆手堂(含土王祠)、风雨桥为双凤村村民进行公共活动和交流提供场所,这体现了乡村公共空间的公益性和文化性,③④正确;风雨桥和摆手堂主要是村民活动的场所,不以经济活动为主,没有体现乡村公共空间的经济性,②错误;摆手堂和风雨桥集中分布在溪流的下游,无法体现均衡性,①错误。故选D。
1.B 2.C 3.D
哈尼族传统村落阿者科村(图1)分布在云南中部海拔1880米,年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1370毫米的哀牢山区,其传统民居“蘑菇房”(图2),由四坡的草顶和平顶房屋组合而成,院落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蘑菇房”院落小的原因是( )
A.材料短缺 B.土地面积小 C.增加光照 D.地形限制
2.村落建筑多平顶的目的是( )
A.气候干旱 B.便于晾晒 C.阻隔热量 D.蓄积雨水
【答案】1.D 2.B
【解析】1.哈尼族传统村落阿者科村分布在云南哀牢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平地较少,因此“蘑菇房”院落小,D正确。“蘑菇房”由四坡的草顶和平顶房屋组合而成,山区材料丰富,A错误。据图分析该地土地面积大,只是地形坡度大,限制其面积,B错误。院落小对增加光照作用小,C错误。故选D。
2.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雨季长,光照时间受影响,村落建筑多平顶的目的是便于晾晒,B正确,A错误。平顶对阻隔热量作用不大,C错误。当地降水多,不需要蓄积雨水,D错误。故选B。
【点睛】平顶可以当作晾台农村自建房做平屋顶,可以方便在屋顶晾晒粮食,屋顶的阳光没有遮挡,而且通风也比较好,晾晒的效率比较高,是农民晾晒粮食的理想区域。
荒野地是无永久性人类居住和人类活动的地区。它是由原生栖息地和物种组成的足够大的生态功能区。图示意我国2020年荒野地的主要分布省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以下不能作为识别荒野地的依据是( )
A.土地利用方式B.植被分布类型C.夜间灯光强度D.交通路线密度
2.根据现状判断人口可居住空间的集聚度最高的省级行政区是( )
A.新疆B.西藏C.青海D.内蒙古
【答案】1.B 2.C
【分析】1.根据材料可知,荒野中无永久性人类居住和活动。土地利用方式能够体现人类活动,可以作为识别荒野的依据,A错误;植被分布类型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小,不能作为识别荒野的依据,B正确;夜间灯光强度体现人类活动强度,可以作为识别荒野的依据,C错误;交通路线密度大小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强度,可以作为识别荒野的依据,D错误。故选B。
2.判读人口可居住空间集聚度的高低,只需要知道荒野面积占该省区的的比例大小即可,荒野面积占比越大,说明人口可居住空间占比就越小,人口聚集度就越高。读图可知,青海省的荒野面积占比最高,所以青海省人口可居住空间的聚集度最高。故选C。
【点睛】我国西部地区海拔高,地形崎岖,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可居住空间面积较小。海拔高的地区,适合人类生存的空间主要在海拔低的河谷地区。气候干旱的地区,适合人类生存的空间主要在河流两岸。地形崎岖的区域,适合人类生存的空间主要在山间小盆地中。
近年来,老年人口迁移已逐渐成为我国人口迁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为“1995—2020年我国各省份老年人口净迁移率(数据未包括港澳台)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时段,我国老年人口迁移( )
A.西部地区均迁出加快B.东部地区均为净迁入
C.东北地区均迁出减缓D.中部地区均为净迁出
4.海南省吸引我国北方老年人口迁入主要原因是( )
A.生活成本低B.气候温暖C.经济水平高D.医疗水平高
5.老年人口的迁入将( )
①促进文化交流 ②拉动服务业发展 ③优化人口年龄结构 ④完善基础设施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3.D 4.B 5.A
【解析】3.读图可知,中部地区的老年人口净迁移率均小于0,说明均为净迁出,D正确;新疆属于西部地区,老年人口净迁移率为正值,说明为加速迁入,A错误;东部地区山东2005-2010年的老年人口净迁移率为负值,故不是均为净迁入,B错误;辽宁属于东北地区,老年人口净迁移率1995-2000年为正值,说明为净迁入,C错误。故选D。
4.海南纬度低,且四面环海,气候条件好,吸引老年人口迁入,B正确;没有信息表明海南的生活成本比北方地区低,排除A;海南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医疗水平较东部其他省份不算高,CD错误;故选B。
5.老年人口的迁入会加强与当地人们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①正确;养老服务属于第三产业,老年人口的迁入将拉动服务业发展,②正确;老年人口的迁入不利于优化当地人口年龄结构,③错误;老年人口不是劳动力,对完善基础设施帮助不大,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淡水和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战争和国家政治变革。
人口迁移同时发生在不同尺度的区域之间和不同层级的聚落之间。下表为我国聚落层级间流动人口迁移量占比(单位:%)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资料来源:根据“六普”人户分离数据计算
6.据表可知,不同层级聚落间的人口迁移表现为( )
①不同层级聚落间均有人口迁移 ②人口只沿村→镇→市逐级迁移
③村→镇层级间人口迁移量最小 ④村→市层级间人口迁移量最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7.引起村→镇、村→市层级间人口迁移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经济水平B.交通条件
C.空间距离D.社会文化
8.镇是城乡梯度间人口迁移的中转型聚落,其适宜的发展策略是( )
A.与周围城市对应发展相同产业,吸引农村人口
B.加强配套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吸引城市人口
C.全面“撤镇并县”或“并市”,提高城镇化率
D.创新发展产业,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
【答案】6.B 7.A 8.D
【解析】6.据表可知,表中各组数据均大于0 ,因此不同层级聚落间均有人口迁移,①正确,②错误;村→镇层级间人口迁移量占比为15.4%,人口迁移量并不是最小的,③错误;村→市层级间人口迁移量占比为37.3%,占比最大,因此迁移量最大,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村→镇层级间人口迁移量占比为15.4%,村→市层级间人口迁移量占比为37.3%,是因为市比镇城市规模大,经济更发达,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更大,A正确;影响当今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交通条件、空间距离、社会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小,BCD错误。故选A。
8.与周围城市对应发展相同产业,竞争力不足,应充分利用镇自身的优势选择合适的产业发展,创新发展产业,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A错误,D正确;镇对城市人口的吸引力较小,B错误;全面“撤镇并县”或“并市”,不利于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C错误。故选D。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源、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经济因素(主导):① 经济发展水平 ②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社会因素:政策、战争、社会变革、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的发展、家庭和婚姻。
丹洲古镇坐落于广西柳州三江县融江江心洲,是我国唯一的水上古镇,明清时期为三江县城所在地。古镇遗留下众多城楼、书院、商会会馆等古迹,至今,古镇仍没有桥梁连接两岸,需轮渡抵达。2016年,丹洲古镇入选农业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特色民俗村。图示意丹洲古镇区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明清时期丹洲古镇成为县城所在地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
①便于防卫②水运便利③耕地充足④洪涝较少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10.古镇至今仍保留轮渡而不兴建桥梁的主要目的是( )
A.减少生态破坏B.节约建设成本
C.保护古城风貌D.增加码头收入
【答案】9.A 10.C
【解析】9.丹洲古镇四面环水有利于军事防御,①正确;四面环水,水运便利,有利于发展商业贸易,②正确;丹洲岛面积较小,耕地资源有限,③错误;临近河流,洪涝灾害相对较为频繁,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A对,排除BCD。故选A。
10.由材料可知,丹洲古镇是我国唯一的水上古城,遗留下许多城楼、书院、商会会馆等古迹,也因此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特色民俗村,而一旦建桥,就失去了其独特的文化韵味,因此丹洲古镇至今无桥连通对岸,有利于保护古城风貌。综上所述,C对,排除ABD。故选C。
【点睛】便捷的交通运输缩短了不同区域间的时空距离,使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可以辐射其他区域,甚至世界各地,从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例如一些偏远的边境聚落,依托国际陆路交通的优势,发展成为重要的边境贸易口岸。
赣南传统的村庄一般选址在河谷、山间盆地和河流阶地上,这些地区一般有丰富的耕地资源、森林资源及水资源等,同时自然灾害较少。在新农村建设中,赣南乡村聚落区位指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下图示意赣南新农村区位指向,完成下面小题。
11.在新农村建设中,赣南乡村聚落( )
A.规模扩大B.数量增加
C.占地增多D.转为城市
12.影响新农村聚落区位指向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就业B.交通C.政策D.耕地
13.新农村建设有利于( )
A.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B.增加乡镇就业机会
C.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 D.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
【答案】11.A 12.C 13.D
【解析】11.由图可知, 赣南乡村聚落区位指向上一级中心地,趋向集聚,聚落规模扩大,数量减少,A正确,B错误;聚落布局更加紧凑,多层建筑占比增加,总占地面积减少,C错误;乡村人口向上-级中心地迁移,乡村不会转变为城市,D错误。故选A。
12.新农村建设一般是政府主导的乡村改造,故其主导因素是政策,C正确;赣南传统的村庄一般有丰富的耕地资源、森林资源及水资源等,以农业经济为主,耕地、交通以及就业因素对新农村建设影响小,ABD错误。故选C。
13.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大量传统村落闲置住宅会得到改造利用或复耕,减少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加快耕地的流转,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现代化水平,D正确;新农村建设是在城市化过程中,政府推出的农村改造战略,旨在推动城镇化进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但就业机会的增加依靠产业的优化和发展,B错误;新农村建设不能改善城市环境,A错误;人口的集聚,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不利于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C错误。故选D。
【点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闽南一带称传统民居为“厝”,受地形、气候、人文、战乱等因素影响,闽南某低山丘陵区“厝”在空间组合上表现出明显的“圆形”“条带形”和“船形”三种形态。据历史学家考证,受战争影响,这三种“厝”组合形式具有明显的时间序列,且当地多数居民依然沿用北方节日习俗。下图分别为该地区等高线(单位:m)和三种“厝”空间形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三种类型“厝”在空间布局中考虑到的共同自然要素是( )
A.地形B.气候C.土地D.河流
15.“船形”厝最可能布局在左图中的( )
A.甲B.乙C.丙D.丁
16.三种类型“厝”的空间组合,出现的时间序列为( )
A.圆形→条带形→船形B.圆形→船形→条带形
C.条带形→圆形→船形D.船形→条带形→圆形
【答案】14.A 15.C 16.B
【解析】14.结合等高线图可知,三种“厝”在空间布局中,均位于地势平坦的区域,因此,三种“厝”在布局中,考虑的共同自然区位因素是地形,A正确;小尺度区域,气候差异较小,B错误;圆形和船形受地形限制,土地供给量较少,C错误;圆形位于山顶,未考虑河流因素,D错误。故选A。
15.结合船形“厝”结构以及等高线图,判断其应位于坡地凹陷地带的河谷中,甲、丁地势平坦,位于山脚位置,AD错误;乙位于山顶,不符合题意,B错误;丙处有河流流经,等高线较稀疏,可能发育有山间凹陷小盆地,既便于耕作,也便于对外隐蔽、隐藏,符合历史时期战乱时代民居的选择条件,C正确。故选C。
16.结合材料,该地居民多数保持北方节日习俗,说明为北方南迁居民,历史上北方战乱,导致大量北方居民南迁,战争要素对聚落演化的影响表现为,战乱初期,以抵抗为主,建筑的主要目的为击退外敌,因此选择在高地,以圆形为主,便于抵抗;战事平息后,以隐蔽为主,选择山坳,便于隐蔽;和平时期,以耕作生产为主,选择在河谷两岸,水源、地形、耕地条件较优,利于生产、生活。因此,三种类型“厝”的空间组合,出现的时间序列为圆形→船形→条带形,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故又名“皇宫起”。在不少地区,又名“红砖厝”。它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王金庄村位于河北省涉县,是一个坐落在太行山深处的山村,村内街巷阡陌,是中国传统村落名村,河北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据考证,王金庄村始建于元末明初,如今,村内仍保留有许多古时的石房、石街、石巷、石桌、石凳、石碾、石磨、大树等,古石磨多沿街巷露天而建。图1为王金庄地形分布图,图2为沿街巷露天石磨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王金庄村内街巷多垂直于等高线分布,利于( )
A.降低修建难度B.取水排水C.冬季防寒采光D.少占耕地
18.沿街巷露天石磨为古代王金庄村民进行磨面的公共设施和场所。其具有的功能主要有( )
①生活服务功能 ②固栓牲口功能 ③晾晒粮食功能 ④文化交流功能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17.B 18.D
【解析】17.读图可知,涉县王金庄村位于太行山区腹地,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秋冬春干旱,夏季7、8月降水集中,而村落分布于河谷两侧,村中街巷大多垂直于等高线分布,有利于平时取水及夏季村中排水防洪,B正确;街巷垂直于等高线分布会增加修建难度,A错误;街巷垂直于等高线分布对防寒采光作用小,C错误;街巷垂直或平行于等高线分布的占地面积差异小,D错误。故选B。
18.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沿街巷露天石磨是农村常见的农产品加工工具和设施,村民常用于碾碎生活中所需的各种粮食和其他物质;多沿街而建,也为村民提供一个共同的文化交流场所,因此,具有生活公益服务功能和日常文化交流功能,①④正确;牲口会对环境产生一定污染,不宜固栓在沿街的石磨,②错误;沿街行人较多,石磨面积小,不宜晾晒粮食,③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王金庄位于涉县东部,东界武安市。境内重峦叠嶂,沟壑交织,是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深山区。1995年面积12平方公里,下置5个村民委员会,4520口人,耕地3898亩,多系山坡梯田。粮食作物以玉米、谷子、豆类、小麦为主。果品以花椒为主。企业有轴承厂、绣花厂、建筑队、石料厂等。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城市边缘地区出现了大量即将或已经被城市建成区包围的农村,称为“城边村”。洋泾村是上海边缘“城边村”,它保留了传统风貌和农业,生态环境良好。调查表明,洋泾村吸引了众多中小型企业和创业企业入驻。下图为洋泾村地理位置示意图。
(1)指出“城边村”在上海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2)与大型企业相比,“城边村”更易吸引中小企业、创业企业入驻,分析其原因。
(3)说明上海城镇化进一步发展对“城边村”的影响。
【答案】(1)提供劳动力;补充城市用地;限制城市无序扩张;提供休闲旅游、生态保护等功能。
(2)地处城市边缘,土地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城边村”作为城乡结合部,有特定产业,如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等,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土地资源碎片化,无法满足大型企业的用地需求。
(3)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改变,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城镇化吸引大量人口向城市迁移,这些人口通常首选“城边村”作为落脚点,“城边村”人口数量增加,人口结构变复杂;产业结构升级,由传统农业转向非农产业;环境压力增大。
【详解】(1)城市边缘地区出现了大量即将或已经被城市建成区包围的农村,这些农村可以为城市提供劳动力;这些农村可以补充城市用地,利于城市结构优化;这些农村可以限制城市无序扩张,限制城市不合理发展;这些农村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旅游、生态保护等功能。
(2)“城边村”地处城市边缘,人少地多,土地成本低;农村劳动力价格低,劳动力成本低;“城边村”“城边村”作为城乡结合部,有特定产业,这些产业和城市产业不同,如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等,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城边村”土地资源碎片化,无法满足大型企业的用地需求,但是适合中小企业、创业企业入驻。
(3)上海城镇化进一步发展会占用周边农村土地,“城边村”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改变,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上海城镇化进一步发展会吸引大量人口向城市迁移,这些人口通常首选“城边村”作为落脚点,导致城边村人口数量增加,人口结构变复杂;上海城镇化进一步会促进“城边村”产业结构升级,由传统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城边村”人口增加、企业迁入会导致环境压力增大。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4年6月1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布了《厦漳泉都市圈发展规划》。厦漳泉都市圈包含厦门、漳州、泉州三个设区市除华安县、永春县、德化县以外的区域,属闽南文化圈,对台联系紧密。陆域占全省的16%,人口占全省的44%,GDP占全省49%。海岸线曲折漫长,多为基岩海岸,占全省海岸线的34%。左图为福建省地形与主要水系图。右图为厦漳泉都市圈范围及交通状况图。
材料二 下表为厦门、漳州、泉州部分经济数据统计表。
(1)评价厦漳泉都市圈港口的水域条件。
(2)从省内地理特征角度,分析厦漳泉都市圈港口经济腹地小的原因。
(3)指出厦漳泉三地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条件。
(4)提出能够深化厦漳泉三地融合,增强都市圈辐射能力的合理化措施。
【答案】(1)海岸线曲折漫长,多海湾,海域风浪小;多基岩海岸,海域淤积少,海域水较深;纬度低,海域终年不冻;夏秋季多台风,海面多风暴潮。
(2)省内河流短小流急,河流航运价值低;多山地,陆路交通线建造难度大,中西部交通线密度小;西部武夷山阻挡,对外运输不便:福建省中西部货物运输需求量小;福建省港口众多,竞争激烈。
(3)三地地理位置相邻,有相似的文化背景;三地之间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三地产业互补性较强;经济综合实力强。
(4)提升三城的核心功能;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推进三地的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促进分工协作,避免恶性竞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互联互通水平;利用地缘和文化优势,积极开展对台贸易。
【详解】(1)结合福建省地形与主要水系图分析,福建省海岸线曲折漫长,多海湾,利于避风,海域风浪小;福建省海岸线曲折漫长,多为基岩海岸,海域淤积少,海域水较深;福建纬度低,海域终年不冻;但是夏秋季多台风,海面多风暴潮,对港口停泊、航行不利。
(2)从省内地理特征角度分析,福建省内河流短小流急,河流航运价值低;福建多山地,地形起伏大,陆路交通线建造难度大,导致中西部交通线密度小;福建西部武夷山阻挡,和山脉西部联系不便,对外运输不便;福建省山区经济落后,中西部货物运输需求量小;福建省沿海港口众多,竞争激烈。
(3)据图可知,厦漳泉三地地理位置相邻,有相似的文化背景,便于交流;三地之间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交通便利,便于经济交流;据表中数据可知,三地产业互补性较强;经济综合实力强。
(4)深化厦漳泉三地融合,增强都市圈辐射能力应该首先提升三城的核心功能,加强辐射能力;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推进三地的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分工协作,,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避免恶性竞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互联互通水平;利用地缘和文化优势,积极开展对台贸易,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水城区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东部,紧邻六盘水主城区,是西南地区典型的城乡接合地区。 2020年水城区撤县设区,原有的县域被纳入城市范围,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城市标准的差距逐 渐缩小,二、三产业比重持续提高,吸纳和集聚人口的能力不断提升,成为周边农村地区劳动力 迁移流动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下图示意水城区地理位置和劳动力就近流动结构。
(1)指出水城区中心圈层吸引劳动力流入的产业类型。
(2)说明水城区就地城镇化的优势条件。
(3)分析水城区就地城镇化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有利影响。
【答案】(1)商贸服务业;公共服务业。
(2)水城区紧邻六盘水主城区,受主城区辐射强;水城区将原有的县域纳入城市范围,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城市标准的差距缩小:二、三产业比重持续提高,吸纳和集聚人口的能力不断提升。
(3)完善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防止劳动力流失;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工业化水平。
【详解】(1)水城区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东部,紧邻六盘水主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城市标准的差距逐渐缩小,二、三产业比重持续提高,第三产业较发达,故吸引劳动力流入产业有商贸服务业;经济较为发达,迁入人口多,公共服务业较发达,故吸引劳动力流入产业有公共服务业。
(2)水城区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东部,紧邻六盘水主城区,距离近,受主城区辐射影响大;2020年水城区撤县设区,原有的县域被纳入城市范围,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城市标准的差距逐渐缩小,对于人口迁入吸引力不断上升;二、三产业比重持续提高,吸纳和集聚人口的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3)能够不断的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防止劳动力流失;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工业化水平。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日,云南哀牢山的视频在网络走红,这也激发了许多中学生的探索热情,某地理兴趣小组对哀牢山开展了学习研究。
探究活动一: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哀牢山位于云南省中部,主峰3166米。哀牢山动植物种类丰富,为世界同纬度生物多样化、同类型植物群落保留最完整的地区,图4为哀牢山位置示意图。
(1)说明哀牢山动植物种类丰富的原因。
探究活动二:红河元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哀牢山南部,当地为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充沛。哈尼族人民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改造坡地,修建梯田,种植水稻,创造了独特的农耕文明奇观。图1为元阳位置示意图,图2为哈尼村寨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2)从生产和生活角度,分析哈尼族村寨选址的合理性。
探究活动三:“蘑菇房”是哀牢山哈尼村落的一大特色。“蘑菇房”状如蘑菇(图3),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房子分为三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屋顶有平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
(3)分析“蘑菇房”的建筑特点如何体现了当地人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答案】(1)纬度低或地处亚热带,降水丰富,水热条件好(或气候湿热)﹔山地地形(或相对高度大),气候多样(或垂直地带性显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生物群落保持完整。
(2)该地纬度位置低,夏季气温高,村寨选址在山腰间,气候较为凉爽舒适;村寨所在位置便于获取稳定的、干净的生活用水,且村寨的肥水便于顺地势灌溉下方的农田;村寨居于山腰间,便于农忙时下山耕种,农闲时进山打猎;村寨地势较高,避免元江水位上涨造成的洪水危险。
(3)土基、竹木架和茅草顶成,主要是可以节约成本,就地取材,减少开支;蘑菇屋主要分布在气候湿热的南方地区,由于降水丰沛,蘑菇屋底层靠近地面,较为潮湿,不适合人类居住,但为了有效利用空间,蘑菇屋底层不住人而是养家禽、放农具;房屋内设置火塘主要是可以保暖,且能驱虫;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详解】(1)云南哀牢山所处纬度低,位于亚热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水热条件好,气候湿热;地形为山地地形,地形起伏大,相对高度大,垂直地带性显著,气候多样;地处山区,人口分布少,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生物群落保持完整。
(2)该地纬度位置低,位于亚热带,夏季气温高,村寨选址在山腰间,海拔高,气温低,气候较为凉爽舒适;村寨所在位置在山腰间,便于获取山顶稳定的、干净的生活用水,且村寨的肥水便于顺地势灌溉下方的农田;村寨居于山腰间,靠近耕地,便于农忙时下山耕种,靠近上方的森林,农闲时进山打猎;村寨地势较高,远离河流,避免元江水位上涨造成的洪水危险。
(3)当地竹林多,竹木资源丰富,土基、竹木架和茅草顶成,主要是可以节约成本,就地取材,减少开支;蘑菇屋主要分布在气候湿热的南方地区,该地为季风气候,降水丰沛,气温高,蘑菇屋底层靠近地面,较为潮湿,不适合人类居住,但为了有效利用空间,蘑菇屋底层不住人而是养家禽、放农具;该地由于气候过于湿热,多蚊虫,房屋内设置火塘主要是可以保暖,且能驱虫;该房屋材料主要为竹木顶,上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题型/模板/知识点
真题在线/真题示例
常见设问/关键词
模板01 人口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2024浙江1月卷T1 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分布
影响该经济区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2023海南卷T16 人口分布在雅鲁藏布江河谷的原因
利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居民在该地定居生活的原因。
设问关键词:影响××的因素、测算、指出、简述、分析、说明
模板02 人口结构问题及影响
2024湖南卷T4-5 我国乡村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及影响
4.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最显著的年龄段及该年龄段两者数量差异形成的原因
5.图示统计人口的年龄结构可能会给乡村振兴带来的影响是
模板03 常见人口专业名词
2023湖北卷T12-13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
12.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呈现出的显著特征为劳动力比重(%)
13.假设自2020年到210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由1.3逐步提升到2.1,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趋势如右图中
考点关键词:演变趋势、××带来的影响、××有利于、变化、过程、条件、原因、措施、危害
模板04 人口迁移及影响
2024广西卷T3-4 云南建水县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影响
3.邻近五县劳动力向建水县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县际间
4.人口流动有利于建水县在乡村振兴中
模板05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
2024山东卷T13-15 新城生活空间现状
该新城的社区居民非工作活动大部分在新城外或社区附近,主要是因为新城
14.为达到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状态,该新城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是
15.达到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状态后,该新城的社区居民日常
模板06 城市区位因素与城市群
2024山东卷T4 莱茵瀑布附近商业小镇沙夫豪森选址
商业小镇沙夫豪森的兴起最可能缘于
2024江苏卷T10 巴尔喀什湖周边城市区位条件
10. 巴尔喀什湖沿湖城市大多分布于西部,主要取决于湖泊的
模板07 城镇化的影响
2024江苏卷T22 城镇化带来的影响
经历4个阶段后,城镇化带来了
2024广东卷T17 职住分离问题
(3)为解决职工的职住分离问题,该园区拟在S村的甲、乙两地建设职工生活区。分析这两地居住环境的优劣。
模板08 民居与自然环境
2024新课标卷T1-2 双凤村建筑分布及转角吊脚楼
双凤村传统民居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双凤村传统民居的转角设计主要是为了
命题预测/考情揭秘
试题常以区域图或统计图为载体,考查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人口迁移概念、类型和时空特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原因点及产生的影响、人口的数量的变化及人口问题等;考查乡村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和乡村内部功能分区特征、城镇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和内部功能分区特征、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考查城镇化的表现、不同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的进程、特点、影响、存在问题及对策等知识的实践应用。考查学生在具体的区域情境中分析地域文化的影响因素、地域文化的差异及其成因、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民居与地理环境、地理景观图的判读技巧等。
技巧解读
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某时期或某地区的人口迁移原因和特点,并探讨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影响,掌握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技巧,能够分析城乡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区位、了解城乡规划和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会结合实际案例探究城镇规划的合理性。特别要注重地理时政类知识的积累,如我国的二胎政策、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四大经济区差异、农民工流动等时政热点问题。掌握世界和中国城镇化特点及其表现、城镇化的影响、城乡相关示意图的判读等基本知识,特别要注重特定区域的积累,如我国的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汉中城市群以及巴西等国家的虚假城镇化问题等,特别要关注城镇化的利弊,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川西林盘地域文化的自然环境等,以采取有效措施来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描述方向
答题角度
答题术语/要素
人口分布
特征描述
人口分布是否平衡
人口分布不均匀
哪里多,哪里少
从什么地方向什么地方递增(递减),或找到明显的地理分界线(该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显著)
我国人口分布的差异:东多西少;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和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极值区域
世界人口稠密区即东亚、南亚、北美东部和欧洲西部等
分布形状
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呈面状;河流、海岸线、交通线附近人口分布呈线状;沙漠中城市多分布在绿洲区域,人口分布呈点状
影响人口
分布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资源等
地形:①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如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的恒河平原,都是人口密集的地区。②山间盆地、河谷和高原,土壤肥沃、气候涼爽或热量条件好,,有利于居住。③高山和高原: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人口较稀疏;热带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气候凉爽、降水较多的高原、山地地区
气候:①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②高纬度地带,由于严寒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人口稀少。
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③热带干旱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的高原山地地区。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水源充足的绿洲地区
水源: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例如,北美五大湖地区,人口稠密。
土壤:土壤肥力、性状不同,人口分布状况不同,我国东北肥沃黑土的分布地区,人口密度较高。
矿产资源:矿区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枝花、克拉玛依、鹤岗等
人文因素: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政治、军事、文化、宗教、民族等
社会生产方式:农业发达地区人口稠密;人口迅速向城镇聚集
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多、收人入水平高、社会治安好、物质生活环境舒适,吸引更多人居住。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历史因素:亚洲和欧洲开发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数量多,密度大;美洲和大洋洲开发历史较短的一些地区,至今人口数量少,分布稀疏
政府的政策以及战争等因素,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能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
案例
人口稠密的原因
①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开阔;气候温和湿润;水资源充足。②社会经济条件较好:历史较悠久;对外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
人口稀少的原因
①自然条件恶劣:地形复杂,平原面积小,气候湿热(干旱、寒冷等);水资源短缺。②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开发较晚;对外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
描述方向
答题角度
答题术语/要素
人口年龄
结构与人
口问题
人口年轻化
人口年轻化可导致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持续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过大,造成教育、医疗、住房、交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不利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人口质品的提高;造成巨人的人口惯性
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并可能发系列社会治安问题等;婚龄和育龄人口数量大,控制人口增长任务艰巨。有利影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可增加大量的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人口老龄化
衡量指标: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即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
不利影响:削弱经济增长动力(劳动力供给减少,社会生产能力不足,经济增速慢);加大财政压力(养老金支出增加,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增加;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人会相应减少);老年人口占比大会导致兵源受限,影响国防建设等。有利影响:新的产业人口老龄化将催生“银发经济”
应对措施:①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积极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②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③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④发展老龄产业,推动各领域各行业适老化转型升级;⑤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老龄事业,打造财政投入政策和多渠道筹资机制;⑦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一对夫妇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
建设养老服务体系举措:①加强制度建设,保障老年人的权益;②完善基础设施,丰富老年人的生活;③培养转化的养老队伍;④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体系,保障公平竞争
人口产业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从业人口比重
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水平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例如发达国家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低,说明农业中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农业劳动生产率高,这就为就业人口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提供了可能
第二产业
从业人口比重
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发展水平与工业化程度。某地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比重高,说明该地区工业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较高
科学技术进步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更多的人口退出传统的物质生产部门,从事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改变了人口产业结构
我国人口
问题的表
现及对策
人口老龄化
(人口红利消失)
放宽生育政策,延迟退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延迟退休年龄
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
转变人口生育观念;禁止非法胎儿性别鉴定
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流动日趋活跃
促进交通发展,促进流入地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流出地就业人口的就业机会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流出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出生率的持续走低
养老金的入不敷出;劳动力成本持续走高,拉动物价上涨和通胀水平;
养老社区将成为核心的稀缺资源
年份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人口总数(万人)
7281
7817
7829
7943
8221
8177
8316
抚养比
48%
59%
52%
45%
47%
52%
56%
前十年净移民总数(万人)
162
56
254
282
137
367
描述方向
概念
常住人口
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户籍人口
是指公民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已在其经常居住地的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常住户口的人
人口红利
经济学术语,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人口抚养比
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说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人口
人口出生率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口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或百分率(%)表示。人口出生率=出生人数/人口总数×100%
人口死亡率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口数与同期人口总数的比值。通常用千分率(‰)或百分率(%)表示。人口死亡率=死亡人数/人口总数×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加数与人口总数的比值。通常用千分率(‰)或百分率(%)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人口迁移率
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人口迁入、迁出的绝对量,与该时期、该地区平均人口数之比。在进行人口迁移率的计算时,迁入大于迁出为正,为人口净迁入;迁入小于迁出为负,为人口净迁出。人口净迁移率=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人口迁入率=地区迁入人口/地区总人口×100%;人口迁出率=地区迁出人口/地区总人口×100%。
人口增长率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人口变化数(出生人口、死亡人口、迁移人口)与人口总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或百分率(%)表示。人口增长率=(现有人口-原有人口)/原有人口×100%=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
人口生育率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口数与同期育龄妇女总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或百分率(%)表示。生育率=出生人数/育龄妇女(15~49岁女性)人数×100%。一般情况下,生育率越高,出生率越高。
描述方向
答题角度/答题术语/要素
影响人口
迁移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水源、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经济因素:如经济发展(就业机会、收入)、交通和通信;社会因素:如国家政策、战争、宗教、婚姻家庭、文化教育等方面分析。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好的生活环境是影响人口转移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目前人口流动方向
从中西部流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和工矿区。落后地区产业的发展会带动区域移出人口的回流。
人口迁移
的影响
对年龄结构的影响
对迁出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出,会使其青壮年人口比重下降,人口老龄化加重;对迁入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入,会使其青壮年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减轻
对城镇化
的影响
利:大量人口迁入城市,补充了劳动力、促进城市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缓解了人口老龄化、促进城镇的经济建设。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镇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功能区也随之发生调整,同时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镇化的发展。
弊:容易导致城市社会秩序混乱、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加重、犯罪率和失业率增加等问题。
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增加对不同职业的需求。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对迁入地
的影响
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对迁出地
的影响
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描述方向
答题角度
答题术语/要素
城市功能区
布局原则
①各功能区应力求完整连片,提高用地的经济效益,并充分满足环保、卫生防疫、防火安全等多方面的要求;
②不同功能区之间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同时又要避免相互干扰;
③功能区的空间组合还应考虑城市景观和形象的需要
主要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住宅区
一般住宅区要建在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向、河流的上游;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要有卫生防护带,其既可对住宅区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绿地面积,美化城市环境。高级住宅区一般和风景区、文教区相连
工业区
风向:对大气有污染(有害气体、烟尘等)的工厂(如石油化工厂、火力发电厂等)应布局在城市主导风向下风向的郊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与冬、夏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河流流向: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工厂(如印染厂、农药厂、化肥厂等)应布局在远离生活区和生活用水取水口的下游河段
环境效益:无污染、规模小但劳动力需求量大的工厂(如电子装配厂、家具制造厂等)可以和居民点交错分布;对环境有轻度污染的工厂应与居民点有一定的距离;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工厂要远离居民点,并用防护带加以隔离。高新技术产业区应接近高等院校,建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
商业区
集中于人口密集区,市中心会形成中心商务区;布局于人流集中区,如火车站、汽车站、码头等;商业服务功能在旅游地、学校、政府机关、大型企业附近相对齐全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意义
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和丰富的文化空间
时期
耕地转森林
耕地转草地
耕地转水体
耕地转建设用地
耕地转出总量
早期(2000-2010年)
287.73
55.86
70.28
111.19
525.06
后期(2010-2020年)
130.02
57.90
112.09
763.58
1063.59
描述方向
答题角度
答题术语/要素
城市区位
因素
要素:自然因素,如河流、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政治、军事、宗教、文化等
答题术语:河流沿岸水源充足、水运便利;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和交通联系;山区的河谷和开阔低地自然条件优越;位于中低纬度沿海地区,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矿产资源丰富;沿铁路干线、高速公路等,交通便捷
我国新型
城镇化
核心:人的城镇化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及配套改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的均等化;加强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保障;合理规划城市人口密度、城市规模、空间结构
产业:因地制宜
乡村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等;集镇和中小城市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制造业等;中心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第三产业等;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
社会:文明
科学保护乡村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合理规划聚落内部空间结构,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生产、生活便利度
人地:协调
提倡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恢复自然生态,提高环境自净能力,缓解城市热岛、环境污染等问题;完善城镇土地流转利用,提高土地的征收补偿标准,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流转的增值收益;整合腾退乡村空置宅基地和撂荒地,合村并居、易地安置等,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拓展生态空间,优化城市环境;开发新能源技术,打造资源节约型城市
区域发展角度
增强城市创新力,提升城市品质,加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立体农业等特色农村产业,实现城乡联动;大中小城市与乡镇协同发展
城市群
形成条件
城市群发展的自然条件
(1)气候→以 xx 气候为主,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
(2)地形→地处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城市建设成本低;
(3)水源→河湖较多,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充足的水源和便利的交通;
(4)位置→地处 xx,便于对外联系,地理位置优越。
城市群建设的社会经济条件
(1)人口城市→人口众多,城镇密集;
(2)交通信息→完善发达的交通和信息网络;(可延伸出“经济腹地”:一般交通越发达,经济腹地越广)
(3)科学技术→ 发达国家,科技水平高;发展中国家,科技进步(快)
(4)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市场化程度高;发展中国家城市群还要考虑:世界性的产业转移带来的促 进作用
(5)政策扶持→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资金、技术、人才、土地、开放程度)
发展目的
促进资源的快捷获取与高效配置;劳动力分工和市场竞争更加充分;促进基础设施对接、公共服务均衡等;促进产业关联配套;充分发挥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
存在问题
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各个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相互竞争;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滞后;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加重
如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明确各城市职能和等级,准确定位,避免同质竞争; 发挥大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完善与加强交通及信息网络; 加强区域城市体制融合与交流,减少行政壁垒; 加强区域创新合作,提高区域城市品质和城市化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
城市群城市内部协调发展措施
加强城市群整体统筹与规划,提升核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培育周边中小城市,优化城市等级体系;增强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优化资源配置(各等级城镇分工协作,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实现优势互补),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增进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等(不同等级城镇间进一步加强交通建设,加强人员、物质、信息等方面的沟通交流);加强城市群整体统筹与规划,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做好合理规划,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描述方向
答题角度
答题术语/要素
对自然环
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
平整土地、修建水利工程、绿化环境,如铺透水砖、建设雨水花园、增加绿地,可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改善环境
不利影响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形成城市风,将城区大气污染带到郊区,也可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容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残留河道也容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易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对社会环
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
人口转化:城镇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引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产业结构:城镇化过程能够带动广大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城镇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镇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的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文化交流:城镇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镇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不利影响
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
城镇化利弊
利
①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工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②缩小区域间、城乡间经济、文化、观念差异,提高生活水平;③集中配置水电等基础设施,提高(土地、水等)资源利用率;④趋利避害,改善居住环境。
弊
①资源问题: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等;②污染问题: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③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植被破坏、城市热岛效应等;④社会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社会管理困难、传统文化遭受冲击等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②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③生态城市建设: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
(1)城市内涝:整治河道,完善排水系统;扩大绿地 和 湿 地 面 积;建 设 海 绵 城 市、雨 水 花园等。
(2)环境恶化:建设城市绿心,绿色屋顶、植物墙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扩大城市湿地面积;使用清洁能源;垃圾分类处理;建立污水处理厂等。
(3)交通拥堵: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完善城市交通网、发展立体交通、发展城市公交等。
缩小我国户籍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率之差的措施:进一步放开城镇落户门槛,降低城镇落户要求;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加大农业转移人口及随迁子女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力度;完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等
地区
黑洞城市
东部地区
沈阳与大连、南京与苏州、杭州与宁波、福州与厦门、广州与深圳、三亚与海口、石家庄
中西部地区
太原、郑州、合肥、武汉、长沙、南昌、乌鲁木齐、呼和浩特、银川、西宁、兰州、西安、成都、贵阳、昆明、南宁
描述方向
答题角度
答题术语/要素
民居与自然环境
黄土高原窑洞
民居特点: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
环境特点: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性强
我国北方民居
民居特点: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
环境特点:冬季寒冷,降水较少,多大风
新疆平顶屋
民居特点:屋顶平,墙厚窗小
环境特点: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
蒙古包
民居特点: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
环境特点: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
江南民居
民居特点: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墙较薄
环境特点:气候湿热,降水量大
云南傣族竹楼
民居特点:上下两层,底层架空,多不用墙壁,四无遮拦
环境特点: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
青藏高原碉楼
民居特点:平顶,门窗少,墙厚
环境特点:气候高寒、光照强
东南亚民居
民居特点: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多木桩支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
环境特点: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
因纽特人冰屋
民居特点:圆顶,外壁无角度,为牢固的球状结构
环境特点:终年寒冷
民居特点与
气候特征
墙体厚度
气候要素:冷暖、昼夜温差
反映的气候特征:寒冷的地方,民居的墙体厚度大;温暖的地方,民居的墙体厚度小;昼夜温差大的地方,墙体厚度大
屋顶坡度
房檐宽度
气候要素:降水量
反映的气候特征:降雨(雪)量大的地方,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积雪滑落);降水稀少的地方,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多为平顶。房檐越宽,越利于遮挡风雨,因此我国北方地区的房檐宽度一般小于南方地区
窗户大小
气候要素:风力、风向
反映的气候特征: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民居的窗户较小,且北窗较南窗小;南方夏季湿热,民居窗户较大,以利于通风;风沙大的地方,民居窗户很小
房屋朝向
气候要素:光照、热量
反映的气候特征:北方地区的民居多坐北朝南,而南方地区则表现不明显。原因:北方冬季寒冷,为了获取更多的阳光,民居多坐北朝南;南方夏季炎热,对日照没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民居朝向一般更为自由
民居的用材
气候要素:气候的干湿
反映的气候特征:以砖土建造的砖墙结构民居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一般来说气候相对干旱,降水偏少;以木结构为主的民居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气候湿热;江南地区的民居主要是内部主体为木结构、外包砌墙体的砖木混合结构;新疆地区民居多以黏土制作的土坯墙、土块墙为主要材质,说明当地气候干旱、降水少
户籍地
市
镇
村
合计
现住地
市
22.4
6.9
37.3
66.6
镇
2.0
3.1
15.4
20.5
村
1.4
1.2
10.3
12.9
合计
25.8
11.2
63.0
100.0
城市
GDP
(亿元)
人均GDP
(万元/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主导产业(按产值排列)
厦门
8066.5
15.2
0.4%
35.6%
64.1%
电子信息产业、机械装备产业、商贸物流产业、金融服务业
泉州
12170.2
13.7
2.1%
53.2%
44.7%
纺织鞋服产业、石化产业、机械装备产业、电子信息产业
漳州
5728.4
11.3
10.5%
47.0%
42.5%
食品加工产业、石化产业、机械装备产业、特色农业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专题03 地表形态的变化(答题模板)-2025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讲义,文件包含专题03地表形态的变化答题模板-2025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原卷版docx、专题03地表形态的变化答题模板-2025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解析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6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2 地球上的水(答题模板)-2025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讲义,文件包含专题02地球上的水答题模板-2025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原卷版docx、专题02地球上的水答题模板-2025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解析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6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1 地球上的大气(答题模板)-2025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讲义,文件包含专题01地球上的大气答题模板-2025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原卷版docx、专题01地球上的大气答题模板-2025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解析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7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