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课件+教案
基础模块 下册第五单元三 景泰蓝的制作精品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基础模块 下册第五单元三 景泰蓝的制作精品教案设计,共8页。
统编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第五单元《景泰蓝的制作》
学时
讲授
2
练习
1
授课人
XXX老师
教学目标
语言理解与运用:掌握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作者有详有略地介绍说明事物的方法。
审美发现与鉴赏:体会本文准确、朴实、平易的语言特点。
文化传承与参与:体会景泰蓝的美,感悟字里行间表露的作者对景泰蓝这种艺术品由衷的赞美。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按照景泰蓝制作的先后安排说明顺序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景泰蓝的美,感悟字里行间表露的作者对景泰蓝这种艺术品由衷的赞美。
导入
美轮美奂的房屋,富丽堂皇,陈设中有那么几件景泰蓝,更衬托出一种高贵优雅之气。景泰蓝作为手工艺品,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奇妙高超的智慧和技艺,是巧夺天工之作,如今景泰蓝、剪纸、中国结和奥运吉祥物,已流行海内外,成为有中国特色的手工艺品。让我们随叶圣陶先生参观这一手工艺品的制作全过程,感受一下:智慧创造出美丽,美丽源自于创造。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其创作涉及童话、散文、小说等领域,而且发表了多篇指导语文教学的文章,对语文教学和教材的规范化有独特的贡献。他写作态度严肃认真、风格朴素自然、语言洗练优美,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其代表作有: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短篇小说《五月卅一日急雨中》《夜》《多收了三五斗》等;长篇小说《倪焕之》。
写作背景
《景泰蓝的制作》一文写于1955年3月22日,作者对手工业制品很感兴趣,曾经想写一组文章,把每种手工业品的制作过程记录下来。淡最终,作者只完成了两篇,即本文和《荣宝斋的彩色木刻画》。
就在1955年手工业合作化的高潮即将到来之前的一天下午,作者参观了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回来后写下了这篇文章。
基础积累
作坊(zuō) 铬(gè) 掺和(hu) 铁砧(zhēn)
铁屑(xiè) 硒(xī) 白芨浆(jī) 釉料(yòu)
缂丝(kè) 醮(zhàn) 铁臼(jiù)
疏疏朗朗 恰如其分 匀净 推陈出新 半斤八两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交代对景泰蓝的制作进行介绍的缘起(第1段);
第二部分:具体介绍景泰蓝的制作过程(第2~16段);
第三部分:强调景泰蓝的整个制作过程几乎全部是手工操作的特点(第17段)。
再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完成题后的表格。
(1)景泰蓝的制作经过哪几道工序?每道工序的主要环节和动作是什么?
(2)在景泰蓝制作的工序中详略安排如何?
(3)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景泰蓝的制作有什么特点?
明确:学生对照课本,自行填写表格自左边第二行起的所有内容。
制作过程
制胎
掐丝
点蓝
烧蓝
打磨
镀金
衔接词
主要环节
主要动作
详略安排
制作特点
制作过程
制胎
掐丝
点蓝
烧蓝
打磨
镀金
衔接词
开头
第二步
轮到
该说
就是
还得
主要环节
尽打、接合、焊
剪、曲、夹、蘸、粘、焊、煮、洗
捣、研、筛、和、舀、填
放、送、烧、提
金刚砂石水磨、磨刀石水磨、椴木碳水磨
电镀
主要动作
打
粘
填
烧
磨
镀
详略安排
一般
详
详
略
略
略
制作特点
制作精细、操作繁琐、手工制作
合作探究
1.阅读第6段,这一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有同学将此段说明对象概括为“掐丝这道工序的特点”。那么通过阅读,我们会发现此段中“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一句是全段核心句子,说明的是掐丝工序中粘在铜胎上的图画一般是繁笔的特点,后面的文字也是围绕这一点进行讲解的,因此这一段的说明对象应该是掐丝时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多为繁笔的原因。
2.第6段末尾处有一句“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其中“制作方法”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课文中在这句话前面,作者从三个方面解释粘在铜胎上的图画为什么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的原因,这三个方面分别指的是课文后面将要提到的三个工序。以此段中的“其次”为界,在这层前,文中提到粘铜丝是为了使涂色料有界限,防止溢出,这实际就是后面说到的“点蓝”这道工序;“其次”这一层,是说为了避免因膨胀率不同而出现断裂,这实际就是后面说到的“烧蓝”工序;“其次”一层后,文中直接提到器物表面打磨这一工序的受力问题。因此,“制作方法”就是指点蓝、烧蓝和打磨。
3.景泰蓝的制作顺序是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作者在说明的时候也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的,作者为什么不将掐丝和点蓝放在前面突出强调,而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呢?
明确:①这样写符合事物自身特点。②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人们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来认识事物的。
通过表格,我们已经了解到景泰蓝制作的特点是制作精细、操作繁琐、手工制作,并根据表达需要,详写了掐丝和点蓝。
4.第6段中说线条画一般是繁笔的三条科学道理是什么?
明确:①“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
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
③“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
三条道理列述之后,作者指出“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
5.介绍六大工序时,使用了哪些起过渡作用的词句?
提示:作者介绍六大工序时,很注意各道工序的衔接,注意使用起过渡作用的词句。
明确:在第1段末总提“现在把它的制作过程说一说”后,第2段由“拿红铜做胎”开始介绍制胎,并在第3段开头点出“制胎”这一术语。第4段开头“第二步工作叫掐丝”,交代出工序名称,第4至9段详细介绍之后,第10段开头用“于是轮到涂色料的工作了,他们管这个工作叫点蓝”,承上启下,转入第三道工序。第14段开头“现在该说烧的工作了”,标志着第四道工序的开始。第15段“涂了三回烧了三回以后,就是打磨的工作了”,第16段“可是全部工作还没完,还得镀金”等句都起过渡的作用。第17段“全部工作是手工”一句以“全部”二字结束了整个制作过程的介绍,条理性十分明显。
6.文章在对景泰蓝的制作工序进行说明时,使用了哪些方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课文运用了诠释(说明、解释)说明法、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①定义说明法。第4段:如说到“掐丝”这道工序时,就先对“掐丝”一词下定义:“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接着就说“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这也是作诠释。
②作诠释。第10段:提到“点蓝”这一术语时,用解答读者疑问的方法作诠释:“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当时叫点蓝,就此叫开了(我们苏州管银器上涂色料叫发蓝,大概是同样的理由)。”括号里的话是用类比的方法证实前面的诠释,帮助读者加深感性认识。
③数字说明法。第7段:如“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掐丝就要花四五十个工”,既举例,又列数字,把景泰蓝这种手工艺品制作时“费大工夫”,也就是繁杂精细的手工特征表现了出来。
第14段对“烧蓝”工序,第15段对“平整”的技术要求的诠释,都是既准确又明白的。
④比较说明法。第3段:把“制胎”工序与“铜器作”里打制铜器作比较,突出一个“胎”字。
第4段:说明掐丝时,“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将它与刺绣、画画儿相比等等。用人们熟悉的类比陌生的,比中求同,从同类事物中认识共性;又同中比异,从不同中掌握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第7段:如在说明掐丝所花费的工时后,作者将它与刻丝、象牙雕刻等手工艺品相比较,得出“可以说不相上下,半斤八两”的结论。在强调了所有的工艺品的共性是“往往费大工夫”“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的同时,景泰蓝制作的个性也得到了充分地显现。这样,就使读者无论在感性认识还是在理性认识上都加深了一步。
⑤比喻说明法。第4段:如用“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比喻图案上“每片叶子两笔”。
第13段:特别是在介绍点蓝工人填料的工具时,用了“挖耳似的家伙”这样一个比喻,信手拈来,妙趣横生。
第14段:用“烧得正旺的煤”比喻烧蓝时的铜胎。
⑥举例说明法。第2段:如在说到“制胎”这道工序时,主要以花瓶为例,一一介绍了花瓶的各个部位的制作过程和方法。以花瓶为例,一是由于花瓶铜胎的结构复杂,涉及铜胎的所有形状、组合、制作步骤和方法,因而最有代表性,把它说清楚了,其他器物的制作相对简单,就很容易理解了;二是以花瓶为例,有据可依,便于介绍;三是使说明具体化,读者便于接受和理解。
第4段:在说明掐丝工作“非常精细”这一特点时,以粘一棵柳树为例,通过细致而富有感情色彩的描述,“非常精细”这一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起来,给读者留下十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请说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①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作诠释)
②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下定义)
方法点拨
1.思考说明文详略有序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详写部分既说明了是什么,又解释为什么这样做,这就为详写提供了充分的内容,为了使读者易于接受,对繁复的工艺过程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这种写法启示我们:顺序说明不仅可以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课文中制作的工艺程序),而且可以按照人们的认识过程(课文中对这一制作过程及原理的了解),同时,还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这使我们懂得了,顺序说明的内容构成并不局限于过程的繁复记录,完全可以有丰富充实的多方面材料。
2.学生展开讨论,明确为什么详写掐丝、点蓝两道,而略写其他。
明确:①这两道工序最复杂、最精细,详尽地体现了景泰蓝制作的精细、操作的繁复和手工制作的特点;
②这两道最重要,是决定景泰蓝质量的关键工序。
③这两道工序是景泰蓝制作所特有的,不为别人所熟知的。
④其他工序则不是景泰蓝所特有的而且又比较简单,所以略写。
3.文章的语言有哪些说明特点?
明确:本文的语言具有准确、平实、通俗、自然的特点。
注重术语的使用。在介绍各道工序的时候,作者运用了“掐丝”“点蓝”“烧蓝”“打磨”等术语。这些术语的使用都是必要的和准确的。因为:1.可以避免说外行话;2.术语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最能准确地概括某一道工序的特点和内容的语言,恰当使用术语,能够使说明的语言更精练;3.正因为术语能够准确而精当地概括那道工序的特点和内容,正确使用术语,能使文章眉目清楚,读者也容易把握这道工序的内容和特点。
这篇课文的语言平白如话,不同于一般科研专著那样大量使用专用术语。课文语言的口语化更体现了准确、通俗、平实、自然的特点。
比如各部分之间的衔接,课文运用了“现在把……说一说”“第二步工作叫掐丝”“于是轮到涂色料的工作了”“现在该说烧的工作了”等语句,准确而平实自然。
再如说明景泰蓝制作的特点时,作者用了“算是借一点儿机械力”“还得靠打磨工人的两只手”“那非纯用手工打磨不可”等语言,朴实,通俗。
4.本文的写作手法分析
①全文介绍得清楚、明了,主要是作者在结构安排上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课文要说明的对象是景泰蓝的制作过程,这其中有六道工序,每道工序又分成很多步骤,说明时只能抓重点,分主次,否则不可能在三千字以内说得清楚,说得完整。文章重点介绍的是“掐丝”和“点蓝”两道工序,以“掐丝”为例。作者抓住“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的特点,以柳树制作过程为例,说明这一工序的精、细,然后以“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开篇,深入说明这一工序精细的道理缘由。从涂色料的角度,从铜胎和色料的膨胀率的角度,从打磨着力的角度,作者逐一细致说明掐丝精细、繁密的重要。然后专门以铜丝如何固定在铜胎上为点,说明从初步用白芨浆粘,然后用焊的方法,最后放在稀硫酸里煮一下,再用清水洗。至此“掐丝”工序说明完毕,从这一大段详尽说明中,我们感到此工序的繁难、精细。“点蓝”的工序也具有繁难的特点,同时也可以说这是景泰蓝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因此作者以这两道工序为重点。
②多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从而完整、具体而翔实地说明事物。课文第4段,作者先以“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为这一工序下定义;然后举例说明“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再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将每片叶子两笔说成“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最后将掐丝和刺绣进行了一个比较,充分说明掐丝的精细。通过这短短的二百多字,我们对掐丝工序有了一个理性和感性的认识,而且很完整、生动。
③准确、通俗、平实的说明语言。课文第4段中有“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一句;第6段中有“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一句;第7段中有“且不说自在画怎么生动美妙,图案画怎么工整细致……”一句;还有“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缂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这四句话中加点的四个词在意义上很相近,但又有各自独特之处。“精细”一词有“精密细致”之意,也有“精明细心”之意,用在文中,表现作者对掐丝工序的总体评价是恰到好处,精密细致的掐丝工艺和精明细心的掐丝工人是这一部分的主要说明对象。第二句“细微”一词指细小、微小,文中此处要说明的就是减小膨胀率,使热胀冷缩的影响降到最小,重心就是围绕一个“小”。第三句的“细致”与第四句的“细密”的差异就在“致”与“密”上,第三句作者就图案画的整体而言,应该说“精致”与“细密”两层意思并重,不能只偏向一方,而第四句明显是紧紧承上句的“密密麻麻”,因此用“细密”最准。从这四个词的使用可以看出此文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心。
课堂小结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以说明事物发展过程为主的说明文写作方法。在写这类说明文时,应抓住发展过程的特点,按事物发展的顺序、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展开说明,并突出重点部分详细说明。这些都是我们在写说明文的时候需要注意学习的地方。
作业布置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这种以说明事物发展过程为主的说明文,应抓住发展过程的特点,按事物发展的顺序来展开说明,并突出重点部分详细说明,这些都是我们在写说明文的时候需要注意学习的地方。
请以“__________的制作”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注意抓住所说明的对象的特点,安排好说明顺序和材料的详略,综合运用三种以上说明方法,500字左右。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第三单元*无衣优秀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了解背景,助力赏析,出示诗文,指导朗读,吟咏战歌,梳通诗意,品读战歌,体会情感,文本探究,解析相“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职部编高教版(2023)*项脊轩志优质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课文总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无衣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文化常识,文白对译,合作探究,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