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部编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7.1《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部编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7.1《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第1页
    部编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7.1《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第2页
    部编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7.1《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一 归园田居(其一)优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一 归园田居(其一)优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
    统编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第七单元《归园田居》(其一)
    学时
    讲授
    2
    练习
    1
    授课人
    XXX老师
    教学目标
    语言理解与运用:朗诵诗歌,学会用诗眼来解读诗歌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诗意的想象中诵读诗歌;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审美发现与鉴赏: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美。
    文化传承与参与: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运用想象与联想来描摹诗歌画面。
    教学难点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导入
    400年前,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提出“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这是剧中主人公在人生抉择中发出的天问,其实早在1600年前,中国的一位大诗人就曾思考类似的问题:“是出仕还是归隐,这是一个问题”,在人生的抉择之路上发出追问,他是谁呢?
    相关知识
    作者介绍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诗人、文学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后代评论家常用自然、平淡、真淳评价陶诗的风格。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2.山水田园诗: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等。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主要内容:
    ①对宁静闲适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②描写优美的农村风光,歌颂田园山水的美好风光;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怀,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3.陶渊明的仕隐经历:
    早年:28岁前,“大济苍生”
    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
    中年:29——41“误入歧途”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晚年:41岁后“归隐田园”
    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4.创作背景: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诵读感知
    诵读指导:
    为何而归:前八句,我们看到了诗人在出入、进退的选择上。读得时候语速慢一些。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可以重读,比如说“爱、误落、三十年、恋、思”等。
    归向何处:读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和向往。
    归去如何:这几句朗读时宜语调轻快,读出轻松、自在、愉悦之感。
    理解诗意
    1.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陶渊明并自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过“大济苍生”的宏愿,只是因现实的政治黑暗,才转而“爱丘山”。年轻的时候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本性是热爱山林田园的,诗人的追求本真的本性与官场的黑暗之间存在矛盾。
    2.如何理解“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误”字,是陶渊明对十三年中自己几次出仕的高度总结,体现诗人对过去官场生活的悔恨遗憾之情。
    “尘网”:将官场的种种束缚比喻成一张尘网,写出了黑暗官场对自己精神的束缚无处不在。
    “三十年”:陶渊明从开始做官至辞去彭泽县令前后共十三年。这里的“三十年”表明诗人在做官时度日如年的煎熬心情。
    3.诗人为什么要写“羁鸟”和“池鱼”?
    以“羁鸟”、“池鱼”为喻,将困于官场的自己比作笼中鸟、池中鱼,渴望摆脱束缚,追求自由。通过笼中鸟、池中鱼的“恋”、“思”,写出了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侧面表达了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厌恶。
    4.如何理解“守拙”?
    “守拙”是和官场中权谋机诈的“取巧”相对而言的。指远离官场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保持本心。说明诗人拒绝官场上那些钻营取巧、争名逐利的做派,保持自己自然的天性。
    为何而归?根本原因: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深入探究
    1.解题
    俗话说“眉目传情”,但凡对于诗歌来说,题目是很重要的。它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信息,“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
    “归”。
    全文围绕“归”字来写了哪几个问题?作者又是如何来回答这些问题的?从诗中找到依据并加以解说。
    解说的时候可以从诗句中的关键字着手。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思考这些问题。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叫一生读课文(纠正字音)。
    全文围绕“归”字来写了哪几个问题?哪位同学来归纳一下。
    小结: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2.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2)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池鱼”比喻官场中的诗人,“旧林”、“故渊”比喻诗人久违的田园。运用对比和衬托,说明自己跟它们一样早有想摆脱官场束缚,返归田园的愿望了,现在终于做到,并保持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表达了一种摆脱官场束缚的强烈愿望。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归园田是为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前八句,我们看到了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看到了诗人内心的悔恨以及对官场的厌恶,读得时候语速慢一些,一些表示作者情感的词语可以重读,比如说“爱、误落、三十年、恋、思”等,请全班男同学朗读这几句诗歌。
    (3)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作者情感:自由、安逸、喜悦、豁然开朗。
    让我们带着归家的欣喜齐读这四句。全班齐读。
    (4)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找出诗中描写田园景色的句子并指名朗读。
    A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有哪些?请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B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田园景色进行描写的,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明确:视觉(近远结合),听觉(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描写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同学们在写景的时候也可以参照这种方法。
    C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手中的笔将其描写出来或者用素描的形式勾勒出来。
    学生展示。
    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灵栖息之所。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在幽深的巷子里自在地吠叫,鸡在桑树枝头得意地啼叫。整个乡间呈现一派宁静、和平的景象。
    D你觉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怎么样?
    清幽、安定、和谐、宁静(普通寻常)。
    E为什么看起来普通常见的乡村风光,在陶渊明的眼中显得那么美好?
    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从诗歌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内心的闲适、自在、喜悦。
    拓展延伸
    同学们,如果你能穿越到陶渊明所处的时代,面对相同的处境,你会选择“归隐”还是“做官”? 背景链接:陶渊明的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到陶渊明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陶渊明到29岁时才出仕,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向归田的道路。
    课堂总结: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相关教案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第七单元一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第七单元一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课文总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一 归园田居(其一)获奖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一 归园田居(其一)获奖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作者简介,诗题解读,探究,诗中用了什么手法,总结全文,扩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