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课件+教案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第六单元一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精品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第六单元一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精品教案设计,共6页。
统编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第六单元《青蒿素》
学时
讲授
2
练习
1
授课人
XXX老师
教学目标
语言理解与运用: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要求提取相关信息,理清文章的思路。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体会其在选材、结构以及语言上的特点。
审美发现与鉴赏:学习屠呦呦可贵的精神品质,树立创新意识。
文化传承与参与:深入挖掘,体会并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按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深入挖掘,体会并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导入
中医是中国的国粹,也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瑰宝。你知道吗?治疗2019年12月以来爆发的“新冠” 疫情的过程中,中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一位了不起的“中医药研究者”——她恰如青蒿一样,虽然自谦“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她却在科学追梦途中,用一株小草拯救了世界许多人的生命。说到这里,你们猜猜看,她是谁?
走进作者
【简历】屠呦呦,女,中共党员,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其间先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作品】 《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评价】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知识链接
1.疟疾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少见,近年偶见国外输入的一些病例。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形疟。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2.世界防疟疾日
世界疟疾日(Wrld Malaria Day)由世界卫生大会在2007年5月第六十届会议上设立,旨在推动全球进行疟疾防治。
3.青蒿素
青蒿素(Artemisinin)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相对分子质量282.34。它为无色针状结晶,熔点为156~157℃,易溶于氯仿、丙酮、乙酸乙酯和苯,可溶于乙醇、乙醚,微溶于冷石油醚,几乎不溶于水。它是治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也是当下治疗疟疾的最有效最重要手段。
4.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的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
贝尔的部分遗产(3 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有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诺贝尔奖最初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于1901年
首次颁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该奖于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以“诺贝尔奖基金会”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六个领域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截至2019年,诺贝尔奖共授予了919位个人和24个团体,其中4位个人以及1个团体(联合国难民署)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1个团体(红十字会)曾三次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
5.背景探寻
2011年拉斯克奖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其中的临床医学研究奖。获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本文是根据屠呦呦2011年接受拉斯克奖时的演讲及同年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经作者本人审定。
初读课文
解读标题:从“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这个标题中,你能获取哪些有用的信息呢?
明确:青蒿素,首先点出了屠呦呦的科学发现;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说明了青蒿素的发现为人类做出的贡献。
阅读开篇部分,分析这部分包含几重意思?
明确:⑴荣幸与感谢;⑵简述研究成果;⑶指出意义并提出呼吁。
默读课文,结合文本小标题,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①屠呦呦和自己的团队是如何发现青蒿素的抗疟功效的;
②屠呦呦和自己的团队是如何把青蒿素从分子变成药物的;
③青蒿素的发现是如何影响世界的;
④关于青蒿素的发展与超越;
⑤中医药学的贡献。
(四)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和分析。
明确:①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屠呦呦从小立志治病救人,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②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面对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等多重困难,坚持研究和实验,终于研究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③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查阅大量医药典籍,不辍研究;勇于成为试验新药疗效的志愿者。
④重视中医药学的传承,并希望中医药学进一步发挥威力,造福人类。
精读课文
1.屠呦呦在讲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方法时采用了怎样的顺序?
明确:时间顺序
2.“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部分为什么先写研究工作的背景而不直接写研究工作
的过程?
明确:①写疟疾重新肆虐,突出研究工作的使命感。②写“523”项目和中医研究院的任命,突出了国家规划和院所领导的作用。③强调团队的作用,不独自贪功,客观公正。
3.“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部分中把引用的内容“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①通过引文,读者可以更直观地领悟“渍”“绞”等古方要领对研究工作带来的启发,更形象地反映传统医书的价值。②省去引文,表面上看似简洁,实则使语言干瘪不生动,损减了文章的说服力。
4.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20世纪7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明确:从内因来看:①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今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同时系统地学习过中国传统医学,这些都为后面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②锲而不舍。在抗疟研究这一漫长的攻关岁月中,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经历了诸多困难,做了大量实验,但他们依然无怨无悔、锲而不舍,经历多次失败才成功提取出青蒿素。③重视古籍,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屠呦呦善于思考,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在遇到困难时,她把目光投向历代中医药学典籍,从前人的经验中汲取经验,取得了创新性突破。④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她的科学研究与国家民族的需要以及世界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外因来看:①中医药学是个巨大的宝库,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医药研究,因而能取得成功。②团队的力量。祖国提供了研究平台,组员齐心协力。在抗疟研究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523项目”团队以及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
二、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
明确:①用小标题领起各部分内容,简明概括。
本文用五个小标题提纲挈领概括了青蒿素从发现到制成药物经过的不同阶段,介绍了中医药学对,人类作出的贡献。让读者一目了然。
②采用了“总-分-总“由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顺序行文,过渡自然,条理清晰。第二部分总写发现、提取青蒿素的经过,第三、四、五部分具体写研究工作的过程,第六部分总括中医药学的贡献,结构严谨。
先写青蒿素的研究普及,再写对双氢青蒿素的认识以及它们的联合应用,这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符合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前五部分写青蒿素的贡献,最后一部分写中医药学的贡献,这是由个别到般的过程,顺理成章,升华了文章内容。
三、本文是一篇演讲稿,作者是如何根据演讲主题与听众情况来选择材料的?
明确:①从演讲主题的角度来看,演讲稿的开头部分首先表达了感谢之意,并概括了青蒿素发现的重大意义;演讲稿的主体分别从“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从分子到药物”“影响世界”“发展与超越”四个方面,以时间为纵线来介绍发现、提取以及研发青蒿素的过程与经历。演讲稿的结尾以“中国药学的贡献”为题总结全文,突出了中医药学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而做出的新贡献,主题鲜明突出。
②从听众的角度来看,作者演讲所面对的听众大都是专业人士,因此演讲稿里面选用了很多专业术语,如“熔点”“无色晶体——C15H22O5”“羟基”“衍生物”“芍药苷”等。但是在保证科学性与严谨性的同时,作者还善于运用具有浓厚文学色彩的语言,如“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疟疾重新开始肆虐”“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等等,把抽象深奥的科学道理表达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青蒿素的发现、临床实验和实际应用的叙写,表现了屠呦呦及其团队坚持目标、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科研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传统中医药学精华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必将得到有效利用,造福全人类的观点。
作业布置
1、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中国——我最崇敬的人物” 评选活动,请任选一位,按要求回答问题。
要求:①请参考示例为所选人物拟写标题和颁奖辞;
②符合人物特征;③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
④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⑤标题不超过15字,颁奖辞不超过100字(含标点符号)。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第七单元*项脊轩志优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言其窄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