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03 地表形态的变化-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新高考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重难点03 地表形态的变化-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重难点03地表形态的变化-2025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版docx、重难点03地表形态的变化-2025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
\l "命题趋势" 命题趋势解读
\l "核心知识脉络" 核心知识脉络
\l "重点难点突破" 重点难点突破
重难点一 岩石与岩层变化
重难点二 流水地貌
重难点三 侵蚀基准面与冲淤平衡
重难点四 风成地貌
重难点五 河口地貌与海岸线
重难点六 冻土地貌与冰川地貌
重难点七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l "素养检测提升" 素养检测提升(建议用时45分钟)
按住 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跳转到对应内容
重难点一 岩石与岩层变化
(2024·重庆·高考真题)中国传统复合灰浆由胶凝材料、填料、添加物组成。其中胶凝材料通常由碳酸盐岩烧制而成。糖水灰浆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地传统复合灰浆,其胶凝材料由蚝壳烧制而成,其他材料包括河砂、糯米、红糖等。当地居民发现,该地河砂含盐量较高,需用淡水清洗后使用,否则因天气变化,建筑物易受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糖水灰浆的胶凝材料采用蚝壳烧制,是因为当地较缺乏( )
A.砂页岩B.花岗岩C.玄武岩D.石灰岩
2.过去,当地直接使用河砂作为填料修建的建筑物容易受损。建筑物受损多发生在( )
A.2月B.6月C.10月D.12月
【答案】1.D 2.B
【解析】1.由材料可知,“胶凝材料通常由碳酸盐岩烧制而成”,而糖水灰浆的胶凝材料采用蚝壳烧制而成,说明当地缺少碳酸盐岩,从而改用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来替代该物质。选项中,只有石灰岩属于碳酸盐岩,D正确,排除ABC,故选D。
2. 当地河砂含盐量较高,直接使用会腐蚀建筑材料,进而导致建筑物受损。6月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降水较多,空气湿度大,河砂中的盐分会加速腐蚀过程,导致建筑物受损,而2月、10月和12月降水相对较少,对建筑物的破坏较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24·北京·高考真题)如图为某地野外地质剖面素描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 )
A.①岩石晚于安山岩形成B.②处谷地的形成受向斜影响
C.③岩石早于侵蚀面形成D.断层在水平张力作用下形成
4.在石灰岩中发掘出完整的三叶虫化石,可推测( )
A.①岩石形成于古生代海洋环境B.②处石灰岩中有被子植物化石
C.③岩石中可以发掘出恐龙化石D.④岩石形成于新生代陆地环境
【答案】3.C 4.A
【解析】3.由图可知,①岩石所在岩层为石灰岩,其上覆岩层包括泥岩、砂岩等沉积岩,而安山岩位于侵蚀面之上的地表,故可推测①岩石早于安山岩形成,①错误;②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B错误;③岩石为花岗岩,且被断层错断,说明花岗岩早于断层形成,断层线两侧侵蚀面连续,说明断层发生之后地表受侵蚀形成了侵蚀面,故③岩石早于侵蚀面形成,C正确;断层两侧石灰岩、泥岩、砂岩等沉积岩层均倾斜,说明岩层受挤压发生了弯曲变形,局部岩层断裂错开形成了断层,且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为逆断层,是水平挤压形成的,故断层是在挤压作用下形成,D错误。故选C。
4.由所学知识可知,三叶虫生长于古生代温暖的海水中,①岩石为石灰岩,故A正确;②处石灰岩与①岩石是同一地质年代,为古生代,而被子植物繁盛于新生代,B错误;③岩石为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不可能含有化石,沉积岩中才可能发现化石,C错误;④岩石所在岩层位于①岩石所在岩层之下,新生代处于古生代之后,故④岩石不可能形成于新生代陆地环境,D错误。故选A。
重难点二 流水地貌
▶流水侵蚀地貌
1.流水侵蚀大小的影响因素
2.流水侵蚀地貌
▶流水堆积地貌
1.流水堆积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堆积特征
2.流水堆积地貌
(2023·江苏·高考真题)某地规划的铁路穿过一冲积扇。如图为“某地地形及规划铁路位置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描述图中冲积扇的主要地貌特征,并从物质来源、动力机制等角度简析冲积扇的形成条件。(8分)
(2)从地貌角度,分析图中冲积扇区域建设铁路面临的不利条件。(6分)
【答案】 (1)地貌特征:呈扇状;扇顶高,扇缘低(中间高,两侧低);扇面发育沟谷,地形起伏大;沉积物由扇顶到扇缘逐渐变细。
形成条件:上游有丰富的碎屑物质,提供物质来源;河流流出山口后,流速变缓,泥沙大量堆积;扇面受流水侵蚀,形成沟谷;存在较宽的地形平台,利于沉积物堆积。
(2)地形起伏大,不利于施工;存在山洪风险,威胁铁路安全;地基物质松散,不利于建设。
2.(2024·安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美洲的卡西基亚雷河(以下简称“卡河”)是奥里诺科河(以下简称“奥河”)上游的一条汊河,经内格罗河流入亚马孙河(如图)。奥河在分汊口附近堆积有大量沉积物。自分汊口向下游方向,相比较而言,奥河河道宽而浅,卡河河道窄而深,卡河河床纵剖面坡度明显大于奥河。目前该分汊口上游约四分之一的来水流入到卡河,专家预测卡河未来将成为主要河道。
(1)说明分汊口处堆积体的形成过程。
(2)分析卡河未来可能成为主要河道的原因。
【答案】(1)分汊口处奥河上游来水水量大,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的泥沙,在分汊口处受分水岭地形影响,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形成堆积体。
(2)卡河河道深而窄,河床纵剖面坡度大,河流流速快,溯源侵蚀能力强,易袭夺奥河上游;分汊口处奥河下游河道宽而浅,水流速度较慢,泥沙沉积,河床变高,分汊口堆积体也会不断变大,使得奥河河水下泄受阻,从而导致流入卡河的水量增加;随着卡河水量变大,侵蚀能力变强,河道会加深变宽,成为主要河道。
【详解】
【小问1】
堆积体的形成需要有泥沙来源以及泥沙能够沉积。由图文材料可推测,分汊口处奥河上游来水水量大,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的泥沙,为堆积体形成提供泥沙来源;在分汊口处受分水岭地形影响,水流受阻,速度减慢,其搬运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堆积体。
【小问2】
由材料可知,卡河河道深而窄,河床纵剖面坡度大,分汊口上游约四分之一的来水流入卡河,由此可推测,卡河流速快,溯源侵蚀能力强,易袭夺奥河上游,成为主要河道;材料提到,分汊口处奥河下游河道宽而浅,可推测其水流速度较慢,泥沙容易沉积,泥沙沉积使得河床变高,分汊口堆积体也会不断变大,使得奥河河水向下游排水受阻,从而导致流入卡河的水量增加;综上分析,随着卡河水量变大,流水的下切侵蚀和侧蚀会变强,河道会加深变宽,从而成为主要河道。
重难点三 侵蚀基准面与冲淤平衡
1.侵蚀基准面
2.冲淤平衡
(2024·海南·高考真题)为了解释坡度变化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有人设计了理想化天平实验装置(下图),用于演示河流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过程,天平横杆上的刻度表示河流坡降与泥沙粒度的大小。以下为实验的部分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实验第一步,水桶往右平移,指针向左偏转,示意河流( )
A.坡降增大 B.泥沙粒度减小
C.流量增大 D.沉积量增大
2.实验第二步,为使天平保持平衡,秤盘往左平移,示意河流( )
A.水动力增大 B.侵蚀作用增强
C.流速增大 D.泥沙粒度增大
【答案】1.A 2.D
【解析】1.实验第一步,水桶往右平移,横杆右端下沉,指针向左偏转。这意味着河流的右端相对下降,左端相对上升,从而导致河流坡降增大,A 正确;泥沙粒度的变化在题目所给信息中未体现,无法得出泥沙粒度减小的结论,B错误; 水桶的平移不能直接表明河流流量增大,C错误;仅水桶的平移不能直接得出沉积量增大的结论,D错误;故选A。
2.实验第二步,为使天平保持平衡,秤盘往左平移。秤盘往左平移意味着左端的重量增加,而在这个实验中,重量的变化代表着泥沙粒度的变化,秤盘往左平移示意河流泥沙粒度增大,D 正确;水动力增大的原因和表现并非仅仅通过秤盘的平移就能直接得出,A错误;侵蚀作用增强一般与水流速度、坡降等因素有关,秤盘的平移不能直接表明侵蚀作用增强,B错误;流速增大通常与坡降、流量等有关,秤盘的平移不能直接反映流速增大,C错误;故选D。
重难点四 风成地貌
1.风蚀地貌
2.风积地貌
(2024·安徽·高考真题)地层沉积物的组成及粒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古地理环境的变化。陕西榆林横山区地处沙漠—黄土过渡带(如图1)。图2为横山区某地沉积地层剖面示意。该剖面厚度为17.55m,地层沉积连续,层位清晰。研究发现,该剖面古风成沙层平均粒径较大,沙质黄土层次之,沙质古土壤层最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该剖面古风成沙层沉积物的搬运动力主要是( )
A.高空西风气流B.东北信风C.东亚冬季风D.东亚夏季风
2.在a1到c1地层沉积期间,总体上该地区( )
A.气候由暖湿趋于冷干B.过渡带先向西北移动,再向东南移动
C.沙尘暴频次先减少后增加D.沙漠先向东南扩张,再向西北收缩
【答案】1.C 2.D
【解析】4.结合所学知识,结合图文材料可知,高空西风气流对地面沙层沉积影响较小,A错误;该区域属于我国西北地区,我国大部分属于季风气候,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不受东北信风的影响,B错误;图中显示沙漠-黄土过度地带西北线长于东南线,证明西北沙层沉积范围更大更广,风主要来自西北方向,向东南方向逐渐减弱,结合我国季风特点,该陪面层古风沙层沉积物搬运动力主要是东亚的冬季风,而不是夏季风,C正确,D错误。答案选择C。
5.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a1到c1地层沉积期间,b1占比最大,属于古风成沙,平均粒径较大,则该时期风力最大,气候相对干燥;a2时期为沙质黄土,粒径次之,风力较小,气候较为湿润;c1为沙质古土壤,粒径最小,也就是风力最小,气候最为湿润,因此总体上为冷干趋于暖湿,A错误;结合上题,同时可推测,受西北风影响,风力由大减小,沙尘暴次数由多减少,C错误;其过渡地带应先向东南移动再向西北移动,B错误;最终也导致沙漠先向东南扩张,后向西北收缩,D正确。答案选择D。
重难点五 河口地貌与海岸线
1.河口地貌
2.海岸线
(2024·福建卷·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如图为“西班牙南部部分地区的海浪分布”。西班牙南部某地有甲、乙两个海岸,R河从甲海岸注入地中海。2004年,当地政府在R河上游19 km处修建了水坝。R河全段落差较大。为了抵御海岸侵蚀,当地政府实施了两个工程措施方案:①从乙海岸堆积引沙回甲海岸;②从水坝冲淤调沙。
(1)甲海岸靠近R河入海口,泥沙沉积量却比乙地少,试分析其原因。(8分)
(2)判断水坝运行前后,冬季甲海岸侵蚀情况的差别,并说明理由。(6分)
(3)从泥沙颗粒粗细的角度,谈谈方案②的效果优于方案①的原因。(6分)
【答案】 (1)甲海岸浪高更大,侵蚀作用强,沉积作用弱;甲海岸平直,沉积环境差;乙海岸为海湾构造,利于泥沙沉积。
(2)水坝运行后,甲海岸侵蚀作用加强。理由:水坝建立后,下游泥沙搬运能力下降;甲处泥沙沉积减少,海水倒灌加强,海岸侵蚀作用加强。
(3)乙处海浪较小,泥沙颗粒较小,而甲处海浪作用强烈,侵蚀作用显著,颗粒较小的沉积物难以抵御侵蚀,①方案效果不明显;水坝从上游冲淤调沙,其沉积物颗粒相对较大,且大小颗粒都有沉积,R河距离甲处近,其大小不同的沉积物易在甲处堆积,对海浪的侵蚀抵御效果比①方案更好。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到,甲海岸“大浪”较多,浪高更大,整体侵蚀作用强,沉积作用弱;同时甲海岸形态更为平直,海水在此处难以大规模沉积,其沉积环境差;从图中来看,乙海岸“小浪”较多,浪高较小,沉积作用较强,乙海岸为海湾构造,此处海水流动性更慢,利于泥沙沉积。第(2)题,水坝建立后,水库可拦截泥沙,同时调节径流,使得下游泥沙搬运能力下降,运输至下游的泥沙减少;而甲处泥沙沉积减少,且海岸平直,径流减少,海水倒灌加强,故水坝运行后,甲海岸侵蚀作用加强。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处为海湾构造,海水流动性较差,海浪相对较小,故其泥沙颗粒较小,而甲处海岸平直,海浪作用强烈,侵蚀作用显著,颗粒较小的沉积物难以抵御侵蚀,故①方案效果不明显;水坝从上游冲淤调沙,可将上游地区的沉积物搬运至下游地区,由于是上游地区的沉积物,其沉积物颗粒相对较大,且大小颗粒都有沉积,冲淤调沙可搬运泥沙至河口附近,R河距离甲处近,其大小不同的沉积物易在甲处堆积,对海浪的侵蚀抵御效果比①方案更好。
重难点六 冻土地貌和冰川地貌
1.冻土地貌
2.冰蚀作用与冰川地貌
(2024·广东·高考真题)峡湾是冰川U形谷后期被海水淹没而形成的槽形谷。极地气候峡湾几乎常被海冰或冰川覆盖。而温带气候峡湾全年几乎没有海冰覆盖。如图示意在北半球发育极地气候峡湾的甲地和发育温带气候峡湾的乙地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甲地对比,温带气候峡湾在乙地发育的主要原因是乙地( )
A.冬季白昼的时长更长B.受到了暖流增温影响
C.经历了更强的构造运动D.海平面上升的幅度更大
【答案】1.B
【解析】1.乙地位于欧洲西部,受北大西洋暖流增温的影响,海水温度较高,几乎没有海冰覆盖,B正确;乙地纬度略高于甲地,冬季白昼的时长更短 ,A错误;构造运动强弱没有信息显示,且海冰主要与水温、气温有关,而不是构造运动,C错误;同位于大西洋高纬度,海平面上升幅度没有差别,D错误。故选B。
(2023·海南·高考真题)冰川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外力作用,常形成不同类型的冰川地貌。科研人员通过对典型冰川地貌的研究,可判断冰川的规模、运动方向及古气候环境。图中的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依据所学地理知识,判断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
A.青藏高原B.黄土高原C.云贵高原D.内蒙古高原
3.通过对羊背石的观察,可以直接判断( )
A.古冰川发育的厚度B.古冰川运动的方向
C.古冰川作用的规模D.古冰川形成的时间
【答案】2.A 3.B
【解析】2.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冰川地貌主要分布于有冰川分布的地区,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有大量冰川分布,而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均基本没有冰川分布。因此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羊背石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因此可以根据羊背石坡度判断哪一侧是迎冰面,哪一侧是背冰面,从而判断古冰川运动的方向,B正确;羊背石并不能反映古冰川发育的厚度、古冰川作用的规模和古冰川形成的时间,ACD错误。故选B。
4.(2022·河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斗和U型谷是典型的冰蚀地貌,因冰斗底部高度与其形成时当地的雪线高度基本相当,故常依据不同时期冰斗位置来分析气候变化规律,用U型谷特征判断冰川活动期次和规模。图7为根据我国西北某山区冰蚀地貌特征而编制的模式化图(忽略局地因素影响)。图中冰斗①~⑧分三期形成,受外力破坏微弱,形态完好;F为断层,它改变了冰斗③和⑤的原始位置。
(1)判断各期次冰斗的先后顺序,并简述U型谷发育过程。
(2)结合冰斗和U型谷特征,阐释该山区的气候变化。
【答案】(1)冰斗形成的先后顺序:⑤⑥,③④⑧,①②⑦。(同期冰斗不分顺序)
U型谷发育过程:前期冰川规模较大,侵蚀形成了宽大U型谷A;后期冰川规模较小,冰川下蚀形成了嵌套在A中的较窄U型谷B。
(2)冰斗成层分布且基本完好(受破坏微弱),说明雪线逐期上升;两期U型谷前期宽后期窄,说明冰川活动规模逐期变小;因此,当地气候逐期变暖,冰川面积减小。
【详解】(1)据材料“因冰斗底部高度与其形成时当地的雪线高度基本相当”,随着雪线的后退,冰川侵蚀加剧,冰斗海拔升高。早期,位于沉积岩层的下方,即⑤⑥;中期,处在沉积岩层中部,即③④⑧;后期处在沉积岩层上部,即①②⑦。
U型谷发育过程:前期雪线低,冰川规模较大,侵蚀作用强烈,侵蚀形成了宽大U型谷A;后期随气温升高,雪线上升,冰川规模变小,冰川下切侵蚀,形成了嵌套在U型谷A中的较窄U型谷B。
(2)据材料“图中冰斗①~⑧分三期形成,受外力破坏微弱,形态完好”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冰斗成层分布,受外力破坏微弱,形态基本完好,说明冰川萎缩,雪线逐期上升;据图可知,早期U型谷A宽大,后期U型谷B窄小,说明冰川活动规模逐期减弱;因此,推测当地气候逐期变暖。
重难点七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地形特征描述
2.地形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地形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2023·天津·高考真题)下图是福建省地形及两种村落形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两种村落形态存在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B.气候
C.水源D.植被
2.福建省基岩海岸以侵蚀为主,岸线曲折,沿海多天然良港。这些港口具备的优势是( )
A.潮差较小,港口水位稳定B.岛屿暗礁较少,利于通行
C.坡陡水深,利于船舶停靠D.海滩广阔,利于货物装卸
【答案】1.A 2.C
【解析】1.由图可知,北面的聚落分布在地势起伏大的山区,聚落形态呈条带状,南面的聚落分布在沿海平原,呈团块状,两种村落形态存在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A正确;气候、水源、植被不是两种村落形态存在差异的原因,BCD错误。故选A。
2.基岩海岸,以侵蚀为主,水深坡陡,利于船舶停靠,C正确;基岩海岸,以侵蚀为主,潮差较大,A错误;基岩海岸,以侵蚀为主,岛屿暗礁较多,不利于通行,故B错误;基岩海岸,以侵蚀为主,滩沙狭窄,不利于货物装卸,D错误。故选C。
(2024·浙江绍兴·一模)硅化木指地质历史时期被埋于地下的古乔木发生硅化过程后形成的化石,期间树木中的碳元素逐渐被二氧化硅替代,还纳入部分矿物元素,形成五彩斑斓的色泽。下图为新疆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景观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奇台硅化木的古乔木最有可能属于( )
A.裸子植物B.蕨类植物
C.被子植物D.藻类植物
2.导致硅化木呈五彩斑斓的地质作用可能是( )
A.重熔作用B.沉积作用
C.固结作用D.变质作用
【答案】1.A 2.D
【解析】1.由材料可知,该地为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因此形成硅化木的古乔木应和恐龙处于同一地质历史时期,即中生代,因此该故乔木为裸子植物,A正确;蕨类植物主要出现在古生代,B错误;被子植物出现在新生代,C错误;藻类植物出现在前寒武纪和古生代,D错误。故选A。
2.由材料“硅化木指地质历史时期被埋于地下的古乔木发生硅化过程后形成的化石,期间树木中的碳元素逐渐被二氧化硅替代,还纳入部分矿物元素”可知,硅化木的石化过程为变质作用,D正确,ABC错。故选D。
(2024·广东韶关·一模)黄河三角洲表面冬季被冰雪覆盖,随着水位的涨落和气温的冷暖变化,黄河河岸线可形成冰一泥互层。冬季和春初,气温回升,冰层融化,河水水位下降过程中,在冰-泥互层形成冰成泥沙笋、冰融水滴坑等特殊构造。多数冰成泥沙笋根部相连,顶部单独成峰,也有发育不充分的独立分布的冰成泥沙笋。下图为冰-泥互层中冰成泥沙笋的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形成冰成泥沙笋的主要作用是( )
A.沉积B.冻融C.风化D.溶蚀
4.形成发育不充分的独立分布的冰成泥沙笋的条件是( )
A.气温回升幅度小,冰融水水量小
B.气温回升幅度小,冰融水水量大
C.气温回升幅度大,冰融水水量小
D.气温回升幅度大,冰融水水量大
【答案】3.A 4.A
【解析】3.据材料可知,随着水位的涨落和气温的冷暖变化,黄河河岸线可形成冰—泥互层,推测冰层上有泥沙沉积,且冰—泥互层多发育于冬季。据材料可知,冰成泥沙笋的形成于冬季和春初,气温回升,冰层融化,河水水位下降过程中,在冰-泥互层形成冰成泥沙笋的特殊构造。据图可知,在这个过程中,冰层融化时,含沙量较多的水滴携带泥沙,在同一个垂直下方,沉积固定,多次重复形成冰成泥沙笋,A正确。冻融作用是指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岩石、土壤等物质中的水分发生冻结和融化,从而引起这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以及结构等方面发生改变的过程。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的崩解和破碎;溶蚀作用主要发生在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地区。所以形成冰成泥沙笋的主要作用是沉积。故选A选项。
4.发育不充分的独立分布的冰成泥沙笋的形成条件,关键在于冰融水的水量和气温回升幅度。气温回升幅度小,冰层融化速度慢,冰融水水量小,携带的泥沙量少,难以形成根部相连的大规模冰成泥沙笋,只能形成发育不充分的独立分布的冰成泥沙笋,A正确。B选项中气温回升幅度小但冰融水水量大不符合实际情况;C选项气温回升幅度大,冰融水水量小,一般会形成规模较小但可能相互连接的冰成泥沙笋;D选项气温回升幅度大,冰融水水量大,更易形成根部相连的大规模冰成泥沙笋。所以选择A选项。
(2024·广东肇庆·一模)海滩喂养是向海滩大量抛沙,使受蚀海滩增宽和稳定的工程行为。海滩喂养最常见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滩肩补沙(干滩补沙),将补给泥沙主要堆积在平均潮位以上,增加干滩宽度;第二种是近岸补沙(水下沙坝补沙),将补给泥沙抛置在近岸平均低潮位以下,形成平行于海岸的若干条水下人工沙坝。下图示意滩肩和水下沙坝。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对海岸沙滩侵蚀影响最小的是( )
A.海平面上升B.入海河流水利工程
C.港口等海岸工程D.赤潮频率增加
6.与干滩补沙相比,水下沙坝补沙( )
A.运沙路程长,抛沙不方便B.对海滩的养护效果持久
C.干扰海滩的旅游休闲活动D.短期内养滩效果明显
7.下列有关海滩喂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近岸自然形成的水下沙坝取沙补到滩肩是最佳的养滩措施
B.改变了原来的自然景观,破坏了滨海旅游资源
C.补沙后还需定期监测,及时重补所缺的沙
D.选取的抛沙颗粒粒径最好稍小于原海滩沙
【答案】5.D 6.B 7.C
【解析】5.海平面上升会导致海浪侵蚀沙滩加剧,A错误;入海河流水利工程会导致河水中泥沙被截留,入海泥沙量减少,海岸沙滩补沙量减少,沉积与侵蚀平衡被打破,海岸侵蚀作用相对增强,B错误;港口等海岸工程会阻碍河口的泥沙沿海岸向沙滩输送,同样会影响海岸沙滩的补沙量,C错误;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对海岸沙滩侵蚀影响最小,D正确。故选D。
6.水下沙坝补沙可以直接向水中抛沙,不用将泥沙输送上岸,更方便,A错误;水下沙坝补沙不会干扰海滩的旅游休闲活动,C错误;水下沙坝补沙通过海浪和水流向近岸输沙,短期内养滩效果不明显,但对海滩的养护效果持久,B正确,D错误。故选B。
7.从近岸自然形成的水下沙坝取沙补到滩肩,得不偿失,A错误;由材料可知,海滩喂养不会改变原来的自然景观,也不会破坏滨海旅游资源,B错误;补沙后还需定期监测,还会受到海水侵蚀,所以及时重补所缺的沙,C正确;选取的抛沙颗粒粒径最好稍大于原海滩沙,以防补的沙被很快地侵蚀掉,D错误。故选C。
(2024·广东佛山·一模)黄河下游按河流特征可分为三段,其中小浪底到高村段为游荡性河流,高村到艾山段为过渡性河流,艾山到利津段为弯曲性河流。下图为1952~2021年黄河下游各地多年累计冲淤量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8.1952~2021年黄河下游河床整体( )
A.上淤下冲B.上冲下淤C.淤积为主D.冲刷为主
9.高村以上河段淤积量较大的原因包括( )
①河道开阔水流分散 ②小浪底放水冲沙少 ③上游植被覆盖提高 ④河段主道摆动频繁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8.C 9.C
【解析】8.由图可知,1952~2021年黄河下游河床整体上累积淤积量大于冲刷量,所以1952~2021年黄河下游河床整体上以淤积为主,C正确,ABD错误。故选C。
9.小浪底到高村段为游荡性河流,河段主道摆动频繁,河道宽浅,泥沙淤积量较大,④正确;游荡性河流,河道开阔水流分散,沉积作用强,淤积严重,①正确;小浪底放水冲沙量较大,②错;上游植被覆盖提高河流含沙量少,泥沙淤积少,③与题意不符。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4·四川宜宾·一模)一个河流系统可由多条汇聚和分散的河道网组成,这些河流在岛屿或砾石滩之间相互交叉,称为辫状河。位于美国阿拉斯加的德纳里国家公园有多条河流在冰川末端发育了典型的辫状河。图为德纳里国家公园的辫状河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示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
A.大气降水B.冰雪融水C.地下水D.湖泊水
11.该地区河流发育成辫状的有利条件是( )
A.河床落差大B.河道宽度小C.水位季节变化小D.河水含沙量大
12.形成该地区辫状河的沉积物( )
A.分选性好B.颗粒较细C.磨圆度差D.有机质多
【答案】10.B 11.D 12.C
【解析】10.图示河流是在冰川末端发育的辫状河,所以河流的补给主要是冰雪融水补给,B正确;大气降水、地下水不是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且图示没有较大湖泊,ACD错误;故选B。
11.辫状水系形成过程是:洪水期,河流含沙量大,当洪水流出山口或河道宽阔处,地势变得平缓、河谷比较开阔,河流流速变缓,携带的泥沙堆积形成沙洲或浅滩;洪峰过后的枯水季节,宽阔的河道沙洲凸显出来,形成许多汊流,构成辫状景观,在洪峰退后,浅滩出露形成若干沙岛及多股的忽分忽合河道;再次洪水来时,在原有的河道中又会形成新的沙岛以及新的汊流河道,使得辫状水系处河道多变,所以辫状水系发育的条件是河流落差小、河道开阔、水位季节变化大、河流含沙量大,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2.该地辫状河段沉积物主要来自冰川末端,所以沉积物的磨圆性和分选性差,颗粒较粗,有机质含量少,ABD错误,C正确;故选C。
(2024·广东韶关·一模)汉水(今称汉江)发源于秦岭南麓,在武汉市注入长江。据《民国夏口县志》记载“成化初(1465-1470年),忽于排沙口下、郭师口上直通道,约长十里,汉水径从此下,而古道遂淤。”汉水水系发生自然演变后(下图所示),下游的来水来沙发生较大变化,最终形成现在的河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汉水从排沙口到郭师口之间水系演变的主要作用是( )
A.断裂下陷B.溯源侵蚀C.下切侵蚀D.侧向侵蚀
14.汉水水系演变后,郭师口以下河段( )
A.流速变快B.径流量减少C.汛期变长D.含沙量减少
【答案】13.D 14.A
【解析】13.汉水从排沙口到郭师口之间水系演变的主要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河流凹岸侵蚀,排沙口一侧侧向侵蚀增加,洪水期冲断排沙口和郭师口之间的曲流颈,河道自然裁弯取直,D正确;断裂下陷为内力作用,A错误;溯源侵蚀和下切侵蚀多发生在河流的上游,BC错误。故选D。
14.汉水水系演变后,排沙口至郭师口河道变直,距离缩短,郭师口以下河段河流速度加快,A正确;径流量增大,B错误;行洪速度加快,汛期缩短,C错误;流速加快,携沙能力增强,含沙量增大,D错误。故选A。
(2024·山西晋中·一模)钙膜晶锥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它浸没在被边石坝(由碳酸钙沉积形成)堵截的水塘中,是由水底向上发育的没有尖顶的碳酸钙锥状结晶体。湖南某不足40平方米的溶洞内,水塘水面上依稀可见漂浮着白点状但尚未连成片的钙膜,中间形成顶部直径不足10厘米、高约70厘米的钙膜晶锥,如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15.与边石坝成因相同的是( )
A.溶沟B.石芽C.钙华池D.天坑
16.钙膜晶锥的形成需要( )
①洞顶持续滴水②流动的地面水③钙膜持续沉积④流通的空气
A.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③
17.影响钙膜晶锥发育高度的主要因素有( )
①滴水的速度②发育的时间③池水的深度④坝底的高度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15.C 16.D 17.A
【解析】15.根据材料可知,边石坝是由碳酸钙沉积形成,与钙华池成因相同,均为喀斯特沉积地貌;溶沟是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是喀斯特溶蚀地貌;石芽是溶沟间突起的石脊,是岩石被水溶蚀分割而成,属于喀斯特溶蚀地貌;天坑是由于水不断侵蚀固体基岩,导致地表发生塌陷形成的巨大深坑,为喀斯特溶蚀地貌。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根据材料可知,钙膜晶锥由水底向上发育生长,由碳酸钙化学沉积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由材料“依稀可见漂浮着白点状但尚未连成片的钙膜”可知,钙膜晶锥需要由表层析出的钙膜沉积形成,未连成片的钙膜会由于滴水驱动和自身重力作用沉积,①③正确;如果水有明显的流动,那么会带走碳酸钙膜,碳酸钙膜难以沉积下来形成锥形沉积体,②错误;由材料“湖南某不足40平方米的溶洞”可知,钙膜晶锥形成在空气稳定的封闭环境,④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7.钙膜晶锥是钙膜析出后被滴水击碎驱动后堆积形成的,锥体的大小、高低与滴水驱动钙膜的堆积速度及发育时间相关,速度越快、时间越长,钙膜晶锥的高度越高;钙膜晶锥浸没在水中没有尖顶,其最大高度受水深控制,其高度可在水深范围内的任何高度上;①②③正确;钙膜晶锥的高度与坝底本身的高度无明显相关性。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8.(2024·广东江门·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王佐裂隙堆积位于北京市王佐镇山前地带,是富含哺乳动物化石的砖红壤堆积。早期由于构造运动导致石灰岩破裂、崩塌,砾石掉落,后经外力作用把附近土壤、动物骨骼等带入裂隙沉积而成。裂隙中的土壤从上至下呈现黄褐色(含Fe2+化合物为主)至红褐色(含Fe3+化合物为主),(注:强氧化作用,可使Fe2+充分氧化成Fe3+)。如图为王佐裂隙堆积形成过程图。
(1)请从磨圆度和分选性两个角度描述砾石的形态特征,并分析原因。
(2)描述王佐裂隙堆积的形成过程。
(3)推断裂隙堆积形成时期该地的气候特点,并说明依据。
【答案】(1)砾石的磨圆度较高,分选性较差。原因:砾石在掉落过程中经过多次碰撞和摩擦,导致棱角被磨圆;同时,砾石大小不一,混杂在一起,分选性差。
(2)早期构造运动导致石灰岩破裂、崩塌,砾石掉落形成裂隙;后经外力作用,附近土壤、动物骨骼等被带入裂隙中沉积;随着时间的推移,裂隙中的土壤从上至下逐渐氧化,形成黄褐色至红褐色的堆积。
(3)气候特点:温暖湿润。依据:裂隙堆积中的土壤从上至下呈现黄褐色至红褐色的变化,说明该时期气候温暖,有利于Fe2+的氧化;同时,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动物骨骼,说明该时期降水较多,气候湿润。
【分析】本题以北京市王佐镇山前地带的王佐裂隙堆积为背景,设置3小题,涉及砾石形态、裂隙堆积的形成过程及当时的气候特点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b→c→d可知,砾石在掉落堆积过程中数量增多、颗粒减小,不同粒径的砾石堆积过程中,在经过多次碰撞和摩擦,导致棱角被磨圆;同时,砾石掉落、堆积发生在不同时期,导致其大小不一,混杂在一起,分选性差。
(2)由材料“早期由于构造运动导致石灰岩破裂、崩塌,砾石掉落,后经外力作用把附近土壤、动物骨骼等带入裂隙沉积而成”可知,早期的构造运动导致石灰岩破裂、崩塌,断裂处岩体破碎砾石掉落形成裂隙;后经风、流水等外力的搬运作用,附近土壤、动物骨骼等被带入裂隙中沉积;由材料可知,裂隙中的土壤呈现黄褐色至红褐色,是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裂隙中的土壤从上至下逐渐氧化,形成黄褐色至红褐色的堆积。
(3)由材料可知,黄褐色土壤含Fe2+化合物为主,红褐色土壤含Fe3+化合物为主,且强氧化作用可使Fe2+充分氧化成Fe3+。裂隙堆积中的土壤从上至下呈现黄褐色至红褐色的变化,说明该时期气候温暖,有利于裂隙中的土壤从上至下由Fe2+充分氧化成Fe3+;由材料可知,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动物骨骼,说明该时期降水较多,气候湿润,食物充足,动物数量多。
19.(2024·广东肇庆·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距今11ka—34ka前的地质时期,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上游地区曾出现过一个古堰塞湖(经棚古湖)。经研究发现,这一时期该地区经历了暖湿—干冷—暖湿的气候过程。经棚古湖的形成和消亡与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图1为西拉木伦河流域示意图,图2为不同历史时期西拉木伦河河床剖面示意图。
(1)该地区在经棚古湖形成之前先有河流,分析其判断理由。
(2)从地质作用的角度解释该地区早期河流干流呈东西走向的原因。
(3)考察发现经棚古湖为堰塞外流湖,说明其形成过程。
(4)分析经棚古湖消失的原因。
【答案】(1)河床剖面下层沉积物为砂砾岩,颗粒较粗,属于河流环境下的沉积物;上层沉积物为粉砂岩,颗粒较细,为湖泊环境下的沉积物;经棚古湖呈树枝状,说明湖泊是由于堰塞沿河谷蓄水而形成的。
(2)该地区有东西走向的断层发育形成的断裂构造带,(断裂构造带下陷且)断裂构造带上岩石破碎易侵蚀,所以沿断裂构造带发育了东西走向的河流。
(3)流域内河谷陡峭,构造运动活跃,导致河岸岩体崩塌,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这一时期气候湿润,水量大,湖水不断上涨;湖水位超过堰塞体高度,湖水漫过堰塞体外流,形成堰塞外流湖。
(4)构造运动再次进入活跃期,堰塞体松动,加上气候又重新进入湿润期,降水丰富,河流对堰塞体的侵蚀冲刷作用强,最终导致堰塞体崩塌,湖水外泄,经棚古湖消失。
【分析】本题以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上游地区水系变化为背景,考查河流水系变化的过程以及河谷走向的影响因素等知识点,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1)根据图2可知,河床剖面下层沉积物为砂砾岩,颗粒较粗,砂砾岩属于河流环境下的沉积物;上层沉积物为粉砂岩,颗粒较细,推侧为湖泊环境下的沉积物,河流沉积物在下,湖泊沉积物在上,说明河流比湖泊早形成;经棚古湖呈树枝状,说明湖泊是由于堰塞沿河谷蓄水而形成的,综上所述湖泊形成时间晚于河流。
(2)根据图1可知该地区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断裂构造带,断裂构造带因为断层发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地势较低,水流积聚易发育河流,所以沿断裂构造带发育了东西走向的河流。
(3)根据图文材料可知流域内地势落差大,构造运动活跃,导致河岸岩体易崩塌,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据材料可知, 这一时期该地区经历了暖湿—干冷—暖湿的气候变化过程,据此可推测堰塞湖形成时期气候湿润,水量大,湖水不断上涨;湖水位超过堰塞体高度,湖水漫过堰塞体外流,形成堰塞外流湖。
(4)根据材料中“经棚古湖的形成和消亡与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可推测该时期构造运动再次进入活跃期,堰塞体松动,加上气候由干冷变为暖湿,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增大,河流的侵蚀冲刷作用强,最终导致堰塞体崩塌,湖水外泄,经棚古湖消失。
课程标准
三年考情分析
2025考向预测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象,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2.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024海南卷:流水地貌;2024重庆卷:海岸地貌;
2024浙江卷:喀斯特地貌;
2024河北卷:地质构造;2024安徽卷:流水地貌;
2024江苏卷:流水地貌;2024北京卷:内力作用;
2024甘肃卷:外力作用;2024广西卷:变质作用;
2024湖南卷:风成地貌;2024全国卷:流水地貌;
【高考命题】地质地貌的考察始终是高考考察的热门方向,尤其是随着新课改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地质地貌形成的过程类分析与推理成为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考察的主要方向。考生需要强化地质地貌类题型过程类的推理分析能力。
【高考预测】可以预测,今后的高考命题地质地貌依然是热门方向,且命题内容的考察会更加趋向细致化、过程化的问题分析,需要考生重点把握地质地貌的具体内容,善于过程类的分析能力
2023天津卷: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2023重庆卷:喀斯特地貌;
2023河北卷:岩浆活动、断层地貌;
2023辽宁卷:流水地貌;2023江苏卷:流水地貌;
2022重庆卷:流水地貌;2022河北卷:冰川地貌
2022上海卷:地质构造;2022天津卷:岩浆活动
判断岩石类型
岩浆岩
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
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典型代表为花岗岩和玄武岩
沉积岩
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形成
按照沉积物颗粒的大小,沉积岩可分为砾岩砂岩页岩,有些沉积岩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如石灰岩
变质岩
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成
页岩变质成为板岩,石灰岩变质成为大理岩
判断岩层顺序
平行岩层
平行岩层,上层新,下层老
化石
越古老的岩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的化石,同一年代地层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连续性
当有岩浆侵入或喷出时,侵入岩或喷出岩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也就是岩浆岩保持了连续。
距海岭的距离
距海岭越远,岩层年龄越老
判断岩层形态
背斜
向上拱起
向斜
向下凹陷
断层
同一岩层错动位移
侵蚀面
岩层被地壳抬升后受到外力侵蚀
判断岩层地貌
类型
山地地貌
背斜山、向斜山、断块山
沟谷地貌
背斜谷、向斜谷、断裂谷
形成
岩石的形成、地壳运动上升或下降、外力作用
应用
找矿、找水、大型工程建设等
推断历史环境
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
破碎的贝壳指示滨海环境
径流量
径流量大,侵蚀能力强,搬运能力强
流速
流速快,侵蚀能力强,搬运能力强
地表性质
土质疏松(或岩体破碎),抗侵蚀能力弱,易被侵蚀
植被
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人类活动
加固堤坝,硬化路面,植树造林
侵蚀类型
地貌
特征或形成过程
溯源侵蚀
溯源侵蚀与瀑布
有瀑布的地方,河流总是会向上游方向溯源侵蚀,水流速越快,对河道、河岸的侵蚀力也就越强,让岩层破碎、跌落,于是瀑布的位置就逐渐向上游方向退缩,瀑布的落差也随之减小,直致消失。
溯源侵蚀与袭夺
袭夺条件
①两河距离近、袭夺河水量更大②袭夺河溯源侵蚀强
③袭夺河一侧的海拔落差大④袭夺河岩性弱,易被侵蚀
下蚀
峡谷
特征
谷底几乎全部被河床占据, 谷地狭窄, 谷坡陡直,深度通常大于宽度。
一般分布于河流上游,落差大,流速快,两侧谷坡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河段,下蚀作用为主。
形成过程
外力沉积--地壳抬升--落差增大,流水下切
河谷阶地
形成过程
①河漫滩: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此时形成河漫滩(堆积地貌);
②当河流流经地区地壳上升时,落差加大,水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强,使河流下切,原来的河漫滩成了河谷两侧阶地;
③如果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这样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
侧蚀
凹岸凸岸
形成
因受局部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河床发生弯曲,水流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凹入处侵蚀,河岸发生崩塌后退,逐渐形成圆弧状.坡陡的凹岸.坡度陡削,近岸水流较急旁蚀作用较强
应用
凹岸水流速度较快,易受侵蚀,水位深,不宜开辟为住宅用地,宜建港头、码头。
凸岸水流速度较慢,泥沙易堆积,且水位浅,在洪水期不被淹没,可开发土地资源(耕地或建设用地等),但不宜建设港口、码头。
蛇曲
形成
①高原地形平坦开阔,河流落差较小,河流在侧蚀和堆积作用下易形成曲流;
②草原土壤多植物根系固结,河岸抗侧蚀能力较强,曲流形成后能够得到长时期的保留。
牛轭湖
形成
①地区地形平坦,河流摆动形成弯曲,河流侧蚀作用明显,形成曲流
②河水侵蚀凹岸,河曲不断发展;
③河流裁弯取直,河水从取直部位流走;
④被废弃的弯道积水成湖(牛轭湖或月牙湖)
太行山曲峡
形成
①第一阶段,地质时期该地区地势平缓,河流侧蚀作用明显,曲流发育;
②第二阶段,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作用增强,但保留了曲流的形态,逐渐演变成“曲峡”。
影响因素
坡度
坡度变缓,堆积作用越强
堆积特征
流水堆积具有分选性
流速
流速变慢,堆积作用越强
流速较大时,可挟带比较粗的碎屑颗粒;
水量
水量减少,堆积作用越强
河流流速小时,只能挟带比较细的泥沙。
含沙量
泥沙增多,堆积作用越强
从上游到下游,河流沉积物逐渐变细。
冲积扇、洪积扇
形成
冲积扇:常年性河流、洪积扇:季节性河流
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河流出山口地区),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剧减,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堆积而形成的扇状堆积体。
特征
①外形程扇状②由扇顶至扇缘:地面逐渐降低、堆积物由粗到细、地下水埋藏深度越来越浅。
影响
干旱地区的聚落,更适宜布局在冲积扇的扇缘地区,理由:
①土壤条件:扇缘沉积物颗粒径较细,土壤发育条件较好
②水分条件:该区地下水埋藏浅,可能出露地表,水分条件较好
冲积平原
形成
在河流的中下游,或河流流经盆地时,常形成沙洲和地形平坦的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形成过程
①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②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辫状水系
形成过程
①河流的比降大,流速大,输沙强度大,洪水期,流水从上游带来大量的泥沙,形成水下浅滩
②枯水期,许多浅滩出露水面,成为沙岛,沙岛与沙岛之间是多股的河道,它们忽分忽合,交织如辫
③洪水再来时,有些沙岛不被淹没,有些被淹没的可能被水流斜切而过,其上形成新的槽道。
总之,沙与水互不相让地较量,丰水季节,水占上风,枯水季节,沙为主导。
江心洲
形成过程
①河床底部泥沙淤积形成浅滩,淤积增强在枯水期露水面形成心滩。
②心滩前端水流速度大,易受侵蚀,滩尾有利于堆积,因此心滩不断下移。
③心滩经历多次洪水期悬移物质的加积,滩面超过水面,生长植物形成江心洲。
④沙洲与泥沙堆积的河岸相连,沙洲消失。
三角洲
形成过程
河流到达海岸入海(湖)口时,流速极缓,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潮顶托 ,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影响
①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土地肥沃,利于农业发展。
②三角洲地区因为沉淀了含有有机质的淤泥,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能形成石油天然气。
③河网密布,有利于发展内河航运,港口发育。
概念
入海的河流,其下蚀深度达到海平面时,由于河床坡度消失,流水运动停止,不再向下侵蚀,因此海平面高度是入海河流下蚀深度的最低基面。海平面及由海平面向大陆方向引伸的平面,称为侵蚀基准面。
不直接入海的河流,以其所注入的水体表面,如湖泊洼地、主支流汇口处的水面等为其侵蚀基准面,称为局部侵蚀基准面
影响
当侵蚀基准面上升时,或者说海平面上升时,河床与海平面的高差减小,流速减小,河流产生堆积
当侵蚀基准面下降时,河床与海平面的高差变大,流速加快,下蚀能力加强,然后逐渐向上游发展导致溯源侵蚀
原理
在任一时段内,某河段泥沙的淤积量与冲刷量的差额等于该时段泥沙的冲淤变化量,即冲淤变化量=淤积量-冲刷量,根据冲淤变化量可以判断该河段的冲淤状态及河流地貌的变化
与河流地貌的关系
淤积量>冲刷量
泥沙增多,形成淤积地貌
河床抬高、变浅、改道;河口形成三角洲、沙洲、沙坝等堆积地貌
淤积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难点02 地球上的大气-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重难点02地球上的大气-2025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版docx、重难点02地球上的大气-2025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难点01 地球运动-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重难点01地球运动-2025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版docx、重难点01地球运动-2025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难点02 地球上的大气-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重难点02地球上的大气原卷版-2025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通用docx、重难点02地球上的大气解析版-2025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通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