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5.1《论语》十二章作业(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页
    5.1《论语》十二章作业(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2页
    5.1《论语》十二章作业(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课后复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课后复习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小阅读-课内,名著阅读,选择类,情景默写,非选择类,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论语〉十二章》中提到孔子思想中的“恕”的概念,有什么现实意义?
    2.《〈论语〉十二章》在说理上运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分析。
    3.阅读《〈论语〉十二章》第一则选文,思考孔子所说的“好学”跟今天的“好学”意义有什么不同?
    4.应如何理解《十二章》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
    5.如何理解孔子说的“克己复礼为仁”?(《论语》十二章)
    6.如何理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请结合成长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7.“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与孟子的“四端说”有何关联?
    8.下列有关《论语》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中的“子”“夫子”均指的是孔子。弟子在孔子面前自称多称名,弟子在孔子面前称呼其他弟子时也多称名。
    B.《论语》重视运用词汇描摹情状,比如,经常用带有“尔”“乎”“然”“如”“焉”等词尾的词汇。像“子路,行行如也”就表现了子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则表现了他们和乐的样子。
    C.《论语》中多叠句,如“觚哉,觚哉”“归与,归与”等等。这类句子可以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情感。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多用叠句也是《论语》口语化特点之一。
    D.《论语》中子路的形象之所以丰满生动,是因为《论语》在记述时注意捕捉能够表现其性格的言论行动和神情态度。如“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表现了他的鲁莽直率。
    9.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孔子认为,一旦大家这样做了,全社会也就可以弘扬仁道,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
    B.“仁”作为道德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化,具有约束性的特点。
    C.孔子认为,仁德的修为,要靠自己来实行,不需要依靠别人的检查督促来完成。
    D.孔子一贯主张以礼驭情,以礼约束自己言行,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合礼的规定,即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
    10.下列对《论语》中有关文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②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③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相传是舜时的乐曲名。《武》:相传是周武王时的乐曲名。)
    A.礼乐要以仁为基础B.乐和礼能起到完善人格的作用
    C.乐和礼是相辅相成的D.乐要兼具道德性和艺术性
    11.下列哪个句子不适用于“学习与教育”的话题( )
    A.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C.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二、名著阅读
    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
    ②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③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④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⑤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1)下列对选文中加点词及其所在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恶,厌恶;仁者厌恶不仁,其心仍本于爱人。
    B.耻,感到耻辱;士志于行道,不会在意衣食。
    C.游,研习;研习六艺,可以成才,也能进德。
    D.夺,掠夺;匹夫有勇力,所以不能掠夺其志。
    (2)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写出对选文中画线句的理解,并结合生活体验举一例说明。
    (3)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孔子对“志”的看法,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其当代价值。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甲】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①,居其所而众星共②之。”
    ——《论语·为政篇第二》
    子曰:“无为而治③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注释】
    ①北辰——指北极星。
    ②共——同“拱”,环抱、环绕之意。
    ③无为而治——舜何以能如此?一般儒者都以为他能“所任得其人,故优游而自逸也。”(《三国志·吴志·楼玄传》)。如《大戴礼·主言篇》云:“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新序·杂事三》云:“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已无为而天下治。”赵岐《孟子注》也说:“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
    【乙】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①,使民不为盗;不见②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③,实其腹,弱其志④,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⑤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第三章》
    【注释】
    ①贵:重视,珍贵。货:财物。
    ②见:通“现”,出现,显露。此是显示,炫耀的意思。
    ③虚其心:虚,空虚。心:古人以为心主思维,此指思想,头脑。虚其心,使他们心里空虚,无思无欲。
    ④弱其志:使他们减弱志气,削弱他们竞争的意图。
    ⑤不敢为,是指在“民无知无欲”的情况下,造事也起不了作用。
    ⑥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丙】
    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①。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故曰:寂乎其无位而处,漻乎莫得其所。②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③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勑④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⑤,不智而为智者正⑥。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
    ——《韩非子·主道篇第五》
    【注释】
    ①表异:指伪装。
    ②寂乎其无位而处,漻乎莫得其所:寂静啊!君主好像没有处在君位上;廖廓啊!臣下不知道君主在哪里。
    ③竦惧:惶恐。
    ④勑:同“敕”。《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勑。”这里用为勤劳之意。
    ⑤师:这里用为效法、学习之意。
    ⑥正:通“整”。《庄子·让王》:“正冠而缨绝。”这里用为端正之意。
    13.加点词解释。
    (1)为政以德 以:
    (2)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居:
    (3)其舜也与 其:
    (4)百官有常 常:
    14.根据上文的材料,结合自己的认识,试比较儒、道、法三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的异同。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1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鲁国之法,鲁人为奴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谦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子贡的名字)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两位弟子都是在做好事,子贡好人做到底,连赎金都不想取回了,孔子却认为他做错了;而子路救人后竟然接受了人家送的一头牛,却得到孔子的肯定。请问孔子这样做,最主要的着眼点是什么?
    16.名著阅读。
    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两段文字中,孔子认为,贫困的生活中仍然要奉行自己的信仰,体现了他怎样的高尚情怀?请用四个字来概括。

    17.阅读下面的《论语》文段,完成小题。
    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②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
    ③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
    ④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雍也》
    ⑤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行”,与“先行其言”的“行”意思相同的是( )
    A.言寡尤,行寡悔B.父没,观其行
    C.道不行,乘桴浮于海D.多见阙殆,慎行其余
    (2)“君子”是儒家的人格理想。根据选文简要概括孔子对“君子”提出了哪些要求。
    18.阅读《论语·颜渊》中的两则,回答: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
    ①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②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9.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1)请将下列英译《论语》相应的原文内容准确翻译默写出来。
    Cnfucius said:“If I have carse grain t eat,cld water t drink,and my bended arm fr a pillw,there is jy t be fund in these things。Riches and hnrs acquired by unrighteus means are like flating cluds t me。”(The Analects)
    (2)《论语》对中国文化的某些特质比如“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的人性追寻(即追求人性的和谐完满)等,具有源头性的影响。请从下列《论语》中任选一则,结合其具体内容谈一谈上述相关的文化特质在其中的体现。
    ①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③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④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⑤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20.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②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
    ③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④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⑤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1)对于第②则中的“数”,有人认为读shuò,意思是超过常度;有人认为读shǔ,意思是数说。请结合第②、④两则《论语》简要阐述你对“数”的理解。
    (2)请写出你对“无友不如己者”的理解,并结合第①、③、⑤则材料简要分析。
    (3)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交友之道。
    阅读下面《论语》语录,完成小题。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②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④子曰:“君子不器。”
    (《为政》)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⑥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
    ⑦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
    21.孔子称赞子贡学习能“告诸往而知来者”。上面语录与之相反的学习情状是:“ 。”
    22.阅读以上《论语》语录,写一段话来分享你的阅读体会。要求:至少引用上面2条语录,150字左右。
    23.阅读以下文字,概括说明这两则材料内涵的共性。
    材料一: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
    材料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三、选择类
    2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尧舜其犹病诸B.问知
    C.举直错诸枉D.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2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而不仁,如礼何 而:但是
    B.小人喻于利 喻:明白
    C.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勤勉
    D.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
    四、情景默写
    2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 ,

    (2)在《十二章》中, , 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3)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 。
    五、非选择类
    27.翻译下面句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颜渊》)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2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B.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C.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D.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问其目 目:条目,细则。
    B.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事:从事,实行。
    C.尧舜其犹病诸 病:弊病。
    D.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约:贫困。
    3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孔子与樊迟的对话可知,樊迟向孔子问“知”,孔子回答的“知人”指的是知人善任。
    B.孔子认为只有做到“克己”,让自己的德行完全合乎“礼”,并且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才可以被称作“仁人”。
    C.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意味着对每一个人来说,可怕的不是他不具备仁德,而是他丧失了追求仁德的愿望。
    D.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处乐”,因为这些人如果长期处在安乐中,会忘乎所以,流于淫滥。古今中外那些“富贵而淫”的人物往往就是如此。
    3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32.关于什么是“仁”,孔子回答颜渊、樊迟分别是“克己复礼”“爱人”,回答仲弓、子贡分别是什么?然后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孔子所说的“仁”的理解与认识。
    阅读下面的甲、乙、丙三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3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B.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C.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D.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3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句中的“乘”意为“古代的车辆单位‘辆’”。
    B.“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春秋战国时期,“君子”也指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
    C.《诗》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孔子评价《诗经》“思无邪”。
    D.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春秋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35.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给孔子的临别赠言体现了老子一贯的立身处世的思想主张,“谦虚”“不争”“尚柔”“善为下”“无为”等。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中可见孔子的义利观,孔子主张个人在面对利益的时候,应舍利取义。
    C.孔子积极倡导读《诗》,他认为读《诗》就算不能实现修身治国之大用,至少也可以达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致知之小用。
    D.孟子认为人禽之别在于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这四心如同四肢一般与生俱来,体现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主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36.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敏(勤勉)于事而慎于言B.可谓好学也已(语气助词,表肯定)
    C.君子喻(知晓,明白)于义D.见贤思齐焉(句末语气词)
    37.下列诗句中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文胜质则史B.一日克己复礼
    C.小子何莫学夫《诗》D.君子喻于义
    38.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论语》十二章采用简洁的语录体形式,通过师徒对话来传达人物的思想主张,体现人物之间的情感活动。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通过对比来进行说理,使读者印象鲜明而深刻。
    C.“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运用对比说理,形象生动地阐述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易于被读者理解并接受。
    D.本文中的许多名句都富有哲理,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等语句内涵深刻,充满智慧,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39.翻译句子。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40.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君子喻于义( )
    A.知晓 B.比喻 C.寄寓 D.讲究
    (2)就有道而正焉( )
    A.完成 B.仅仅 C.到 D.趁着
    41.以下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文质彬彬B.然后君子C.譬如平地D.士不可以不弘毅
    42.以下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而不仁;任重而道远B.迩之事父;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C.小子何莫学夫《诗》;且夫天地之间D.敏于事而慎于言;不拘于时
    43.用“/”为《卫灵公》画线部分断句。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4.把《雍也》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5.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及《诗经》,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等,可见孔子对于《诗经》的重视,请概括课文中孔子对于《诗经》的看法。
    参考答案:
    1.这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自《论语》,《论语》中孔子两次提到了这句话。其中“卫灵公”中说:“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古人称一字为一言,孔子认为如果有一个字可终身行之,那就是“恕”了,他对恕的解释便是,你自己不愿要的,不要把它施给别人。这是儒家的一个核心理念,孔子称之为“恕道”。这八个字是极具普遍性和现代感的。
    在《论语》中,曾子把孔子“一以贯之”的仁爱思想归结为“忠恕”二字,儒家后来也把“忠”和“恕”看作互为补充、互为说明的统一体,称为“忠恕之道”。孔子提出“忠恕之道”作为“仁之方也”,就是行仁的方式。“恕”为“如心”,意为人心如己心,己心如人心;而“忠”为“中心”,即行事心要居于中正。所以“忠”确立的是一种对人对事的真诚态度,并用此态度去为他人谋事和做事;而“恕”则是以自己之心,来推及别人的心,是人处理与他人关系的一种基本原则,包含着体谅别人的不周之处。
    所以,儒家的“忠恕”之道,强调的是对“己”的限制和要求,并不是对他人的要求,期望实现的也是在待人处事时对自己要有限制,不能随意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只有在这种前提下实现的沟通,才能真正体现出平等精神,这也是忠恕之道最具现代意义的地方。
    2.①善用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如“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等。②运用对比,使语义更加鲜明。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③运用对偶、排比的句式,使语言整饬,朗朗上口。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
    3.孔子所说的学,不只是指学习自然、社会的知识和技能,而更主要的是指人格修养。本章讲的是君子修身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不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既有勤奋的精神,又有高明的方法,才可以算作是热爱学习。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再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伦理的消极原则(即否定性的原则),因为它似乎只是强调人“不要”做什么。其实,它暗含着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肯定的伦理原则:“己所欲,施于人。”孔子明确地把这种意思表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在孔子所处的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服侍君上;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服侍父亲;自己对弟弟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服侍兄长;自己对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对待朋友。放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原则可以浅显地理解为:自己期望幸福,所以使别人幸福;自己期望顺利,所以使别人顺利;自己期望得到尊重,所以尊重别人……
    5.“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然而对于“克己复礼”的含义却有不同的阐释——这里的“克”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战胜”的意思。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6.【示例】
    这句话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见贤思齐”是说好榜样对个人的启示和鞭策,它能够驱使我们不断努力,积极追赶榜样;另一方面,“见不贤而内自省”是坏的榜样或例子对我们的教诲,使我们从中吸取教训,不要像别人一样自甘堕落或犯错。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一个虚心学习他人优点,反省自我,自觉修养的过程。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难免犯错,不要怕;即便犯了错,也不要遮掩,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对自己的过错及时进行检讨与反思,勇于改正,以别人的过失为警示,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
    7.【示例】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自己主动去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这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一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端正态度,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后来被孟子引申为“四端说”理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8.A
    9.B
    10.C
    11.D
    12.(1)D
    (2)第一问答案示例:①能提出紧要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体会深入思考。②问与自己所学切近的问题,并思考近前的事。③请教别人有关切身的事情,联系现实深入思考。④能就己身亲切处去问,接近处去思。⑤恳切地发问,并且不断思考问题。
    第二问答案示例:①在生活中发现自己不懂之处,进一步思考自己不懂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并针对症结努力探求解决之道。②在生活中发现不合理的现象,进一步思考其症结所在,并基于自己的体验与认识努力探求改变不合理现状的方法。
    (3)第一问答案要点:①“志”是成就仁德的志向。②“志”是弘扬仁道的意愿。③“志”是坚定不移的力量。④“志”是至死不渝的信念。⑤“志”是用心专一的状态。
    第二问答案示例:①当今社会追求“友善”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的践行需要人们追求仁德,有爱人之心;具有这样仁德的人,才能有“友善”之举。②当今社会推崇的诚信、友善与和谐等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儒家的“信”“善”“和”等仁道一脉相承,需要我们在传承中弘扬。③当代人在实现志向的过程中,要有坚定不移的定力;这样,才不会因不良的影响而轻易改变自己的志向。④当代人要传承家国情怀,要肩负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这样的追求应该成为至死不渝的坚定信念,并体现在行动之中。⑤当代人要想取得学业的进步或事业的成就,也需要用心专一;如果学习、做事的过程中三心二意,是很难有所成就的。
    13. 用 居于,处于 大概,表推测 规律,准则 14.同: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
    异:无为而治作为一种理想的治理之道为先秦儒道法三家所共有,但就其内涵、根据、途径、目标等方面来说,三家又存在很大的差别。儒家基于对人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能力的信心,主张以民为本,通过以君子为典范的道德教化,使民“有耻且格”,实现天子垂拱南面而治的理想。道家以道为本,主张效法自然,清静自守,无为而无不为,使民无知无欲,实现小国寡民的状态。法家基于人自利自为的本性,主张以国家和君王为本位,严刑峻法,使民知法自治、畏法自律,实现以刑去刑、君佚臣劳的理想局面。
    看法: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都呈现紧张状态的当今社会,无为而治的思想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以及个人自身的治理可提供有益的启示,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实现安定的局面。
    15.圣人做事可以改变风俗,教导百姓,做了好事不拿取相应的报酬,就不能引导本就不富裕的百姓效法他去行更多的好事。
    16.安贫乐道
    17.(1)D
    (2)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是:①要做到孝悌。②要先做后说。③做事要正当。④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再用礼来加以约束。⑤即使是在紧迫或者颠沛流离情况下也要保持“仁”。
    18.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个方面。强调自主真诚的独立人格。
    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
    19.(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示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一句,突出的“悦”、“乐”二字,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心中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会,来相见面,来相饮酒,来相聊天,不也愉快?特别又从远方来,一定是很久没有见面了,在古代,这就更不容易,当然更加快乐。这“乐”完全是世间性的,却又是很精神性的,是“我与你”的快乐,而且此“乐”还在“悦”之上。体现了“乐感”的人性追寻。
    20.(1)答案示例一:
    “数”, 读shuò,意思是超过常度。因为劝改过或求亲近的行为超过常度,会让君、友不耐烦,并因而使自己受辱。对待朋友要尽心竭力劝告并以友好的态度引导他,如果朋友还不改进,而超过常度再去劝导的话,难免会因其厌烦而让自己受辱。
    答案示例二:
    “数”,读shù,意思是数说。因为数说自己的功劳或君、友的过错,会因君、友难以承受而使自己受辱。对待朋友要尽心竭力劝告并以友好的态度引导他,如果朋友还不改进,再去数说,就会导致朋友厌烦并因而使自己受辱。
    (2)答案示例一:
    “无友不如己者”,即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孔子认为君子品格的养成需要学习,胜过自己的朋友值得学习。如果跟那些以说花言巧语、装出好脸色并扮出恭敬样子来取悦他人者交朋友,对修养君子应有的忠信品格没有帮助。跟胜过自己的朋友结交并相互学习,有助于修养仁德。
    答案示例二:
    “无友不如己者”,即不要跟与自己的追求不相似的人交朋友。孔子认为君子崇尚忠信,如果跟不崇尚忠信的人交友,对自己的品格修养无益。如果跟那些以说花言巧语、装出好脸色并扮出恭敬样子来取悦他人者交朋友,因其与自己的追求不相似,故不能助己修养君子品格。跟与自己的追求相似的人交朋友并相互学习,有助于修养仁德。
    (3)①要学习朋友的长处。
    ②要结交正直的朋友(不结交虚伪的人)。
    ③劝导朋友要适可而止。
    ④要与朋友在相互学习中修养仁德。
    2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22.今天读到《论语·述而》中这样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深受启发。反思我们现代教育,是不是太急切了,给孩子留的思考时间太少了呢?《论语·为政》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强调学习离不开思考,思考也不能脱离学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学习的最基本方法。
    23.两则材料都在强调礼乐的实质,警示我们应看中礼乐的根本,而非注重其外在表现。
    24.A
    25.A
    26.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朝闻道 夕死可矣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27.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
    28.D 29.C 30.B 31.(1)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2)士人(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担子沉重,路途遥远。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担子)不也是很沉重吗? 32.①回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回答子贡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则达人”;②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基本点有两方面,一是克己复礼,把对“仁”“礼”的追求变为自己的自觉;一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
    33.D 34.D 35.B
    36.D 37.D 38.C 39.(1)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2)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
    40. A C 41.D 42.B 4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4.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这样以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45.(1)从艺术表达功能而言,《诗经》对人的思想感情有启发感染作用,可以感发志意,增进人的修养。
    (2)从认识功能看,《诗经》可以考察社会状况,政治得失和人民的愿望。
    (3)从人际交往功能看,人们可借助诗歌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促进群体成员的谐和融洽。
    (4)从社会效果看,《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抒发不满,泄导人情。

    相关试卷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重点实词释义,理解性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情景默写,选择题,名著阅读,小阅读-课内,综合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