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复活(节选)》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52176/0-173496523230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9《复活(节选)》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52176/0-173496523232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9《复活(节选)》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52176/0-173496523233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9 复活(节选)同步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9 复活(节选)同步测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巩固,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而我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不论是在往昔的少年时代,还是进入了古稀之年,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 地美丽。
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慈的心灵。
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就读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三部长篇巨著。读完之后,我掩卷沉思,不明白这位老人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他笔下的人物刻画得那样 。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他的才华实在太 了。
所以,每逢我读完托尔斯泰写的一本书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观看。他的画像有时印在书的扉页上,有时印在杂志上,都是出自俄国著名肖像画家列宾之手。
托尔斯泰有着卷曲的花白头发和胡须,额头十分宽阔饱满,眉骨突出。眼睛深陷,大鼻子、大手,他总是皱着眉头在沉思,一副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与仁爱。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我常常目不转睛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学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 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罗曼·罗兰为他写的传记,才慢慢地理解了托尔斯泰这位作家的伟大之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异乎寻常惟妙惟肖卓越对于
B.无与伦比栩栩如生卓著关于
C.无与伦比惟妙惟肖卓著对于
D.异乎寻常栩栩如生卓越关于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众多教育主体之中,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要为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这就决定了家长必须以身作则,拥有教育智慧,积极担起教育责任,而不是把育儿之责让渡给第三方。“双减”之下,教育留给家长的空间也在增大,这就意味着家长要跟上教育新变化,比如,教育观有必要及时升级,既要在宏观上紧跟社会发展,① ,明白孩子深层的心理需求,掌握激励孩子超越自我的方法。
当前,( )。但是,为什么一部分家长未能放下焦虑,② ?说到底,当孩子从繁重的课外辅导中解放出来之后,家庭教育并没有主动填补空白,拿出可行的教育设计,这背后是家长的教育观没有及时更新,尤其是在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方面没有同步,而不科学的教育观势必不能带来优质的家庭教育。
能否给孩子丰盈而快乐的童年,关键在家长。这需要家长不止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在教育观上不那么功利,聚焦孩子的身心发育,注重激发其成长动力,③ ,也读无字之书,既善养浩然之气,又萌发鸿鹄之志。当家长关注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才能切实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各地教育部门都在大力落实“双减”政策,家庭的可作为之处越来越多,孩子的成长空间其实变得越来越大
B.孩子的成长空间其实变得越来越大,各地教育部门都在大力落实“双减”政策,家庭的可作为之处越来越多
C.孩子的成长空间其实变得越来越大,家庭的可作为之处越来越多,各地教育部门都在大力落实“双减”政策
D.各地教育部门都在大力落实“双减”政策,孩子的成长空间其实变得越来越大,家庭的可作为之处越来越多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上述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二、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阴森的牢房,门前站着岗哨,点着风灯,尽管蒙着一层洁白的雪幕,使大门、屋顶和墙壁都显出一片雪白,尽管监狱的一排排窗子灯火通明,它给聂赫留朵夫的印象却比早晨更加阴森。
威风凛凛的典狱长走到大门口,凑近门灯,看了看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的通行证,困惑不解地耸耸强壮的肩膀,但还是执行命令,请来访者进去。他先领他们走进院子,然后走进右边的门,沿着楼梯走上办公室。他请他们坐下,问他们有什么事要他效劳。他听说聂赫留朵夫要跟玛丝洛娃见面,就派看守去把她找来,自己则准备回答英国人通过聂赫留朵夫翻译对他提出的问题。
“这座监狱照规定可以容纳多少人?”英国人问,“现在关着多少人?有多少男人,多少女人,多少儿童?有多少苦役犯,多少流放犯,多少自愿跟着来的?有多少害病的?”
聂赫留朵夫翻译英国人和典狱长的话,并没有去注意他们话里的意思。他想到即将同卡秋莎见面,不禁有点紧张。他给英国人翻译到一半,听见越来越近的脚步声,办公室的门开了。像以往历次探监那样,先是一个看守走进来,接着是身穿囚服、扎着头巾的卡秋莎。他一见到她,立刻感到心情沉重。
“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孩子,我要过人的生活。”当卡秋莎没有抬起眼睛,快步走进房间里时,聂赫留朵夫头脑里掠过这样的念头。
他站起来,向前迎了几步。他觉得她的脸色严肃而痛苦,就像上次她责备他时那样。她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她的手指痉挛地卷着衣服的边。她一会儿对他望望,一会儿垂下眼睛。
“减刑批准了,您知道吗?”聂赫留朵夫说。
“知道了,看守告诉我了。”
“这样,只要公文一到,您就可以出狱,在您愿意住的地方住下来。让我们来考虑一下……”
她赶紧打断他的话:“我有什么可考虑的?西蒙松到哪里,我就跟他到哪里。”
她尽管十分激动,却抬起眼睛来瞧着聂赫留朵夫,这两句话说得又快又清楚,仿佛事先准备好似的。
“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
“倘若他要跟我一块儿生活,”她发觉说漏了嘴,连忙住口,然后纠正自己的话说,“倘若他要我待在他身边,我还能有什么更好的指望呢?我应该认为这是我的福气。我还图个什么呢?……”
“要是您爱他……”他说。
“什么爱不爱的!那一套我早丢掉了。不过,西蒙松这人确实和别人不同。”
“是啊,那当然,”聂赫留朵夫又说,“他是个非常出色的人,我想……”
她又打断他的话,仿佛生怕他说出什么不得体的话,或者生怕她来不及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要是我做的不合您的心意,您就原谅我吧。”她用她那斜睨的目光神秘地瞧着他的眼睛说,“看来只好这样办了。您自己也得生活呀。”
她说的正好是他刚才所想的,但此刻他已不这样想,他的思想和感情已完全变了。他不仅感到羞愧,而且感到惋惜,惋惜他从此失去了她。
“我真没料到会这样。”他说。
“您何必再待在这儿受罪呢?您受罪也受得够了。”她说,怪样地微微一笑。
“我并没有受罪,我过得挺好。要是可能的话,我还愿意为您出力呢。”
“我们,”她说“我们”两个字时对聂赫留朵夫瞅了一眼,“我们什么也不需要。您为我出的力已经够多了。要不是您……”她想说些什么,可是声音发抖了。
“您不用谢我,不用。”聂赫留朵夫说。
“何必算账呢?我们的账老天会算的。”她说,那双乌黑的眼睛泪光闪闪。
“您是个多好的女人哪!”他说。
“我好?”她含着眼泪说,凄苦的微笑使她容光焕发。
“您好了吗?”这时英国人问。
“马上就好。”聂赫留朵夫回答。
“那么我该走了吧?”她发现英国人在等聂赫留朵夫,就说。
“我现在不同您告别,我还要跟您见面的。”聂赫留朵夫说。
“请您原谅。”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他们的目光相遇了。从她古怪的斜睨的眼神里,从她说“请您原谅”而不说“那么我们分手了”时伤感的微笑中,聂赫留朵夫明白,她作出决定的原因是不想连累自己。
她握了握他的手,慌忙转身走出办公室。
…………
聂赫留朵夫在靠墙的木榻上坐下来,忽然感到无比疲劳。他所以疲劳,不是由于夜里失眠,不是由于旅途辛苦,也不是由于心情激动,而是由于他对整个生活感到厌倦。他靠着木榻的背,闭上眼睛,顿时沉沉睡去,像死人一般。
(节选自《复活》,有删改)
文本二 西蒙松也是沙皇官吏的后代,可他还是个中学生的时候,就认定他父亲做军需官挣来的钱是不义之财,要父亲交还给人民。后来他加入民粹派,到农村里做教员。他的被捕和判刑是因为宣传“他认为正确的一切东西,否定他认为错误的东西”,但只是开导、启蒙而已,并非鼓动暴力革命。西蒙松影响了卡秋莎·玛丝洛娃,他说:“我对她一无所求,只是非常想帮她,减轻她的厄运。”西蒙松的影响使她成了“精神的人”,这是托尔斯泰所倡导的“人类爱”感情的一种体现。
(摘编自都本海《玛丝洛娃的精神“复活”》)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开头所写的监狱、典狱长和通行证,代表了沙皇统治时期的强权政治,强权的反动性是俄国底层人民苦难的最大根源。
B.“何必算账呢?我们的账老天会算的”,玛丝洛娃用非常冷漠的语气,表达了两人无法勾销彼此之间宿怨的态度。
C.玛丝洛娃拒绝聂赫留朵夫时,发现说漏了嘴,而后又纠正自己的话,由此能看出玛丝洛娃对西蒙松和聂赫留朵夫两人的感情深度是不一样的。
D.文本一中聂赫留朵夫提议“让我们来考虑一下……”,既能看出他为玛丝洛娃获得减刑而高兴,同时也表现出他憧憬着能和玛丝洛娃一起生活的美好未来。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开头第一段对监狱门口进行描写,是为男女主人公即将见面设置自然环境,所有的描写都带着聂赫留朵夫强烈的主观感受。
B.小说通过对玛丝洛娃眼神的描写,显示出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观察行为,也让读者感受到她那毫不隐藏的内心。
C.对话描写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色,不仅促进情节的发展,而且也鲜明地展现了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内心世界。
D.文本一西蒙松的形象通过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对话侧面地表现出来,这一形象在文本二中得到了印证。
8.小说中聂赫留朵夫的内心充满矛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本二中说:“西蒙松的影响使她成了‘精神的人’”,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玛丝洛娃精神的“复活”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1.D 解析 第一空,“异乎寻常”,跟平常的情况很不一样。“无与伦比”,意思是没有能比得上的。这里强调托尔斯泰的美与平常意义上的美是不一样的,所以用“异乎寻常”。第二空,“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这里指托尔斯泰作品中刻画的人物逼真,所以用形容艺术形象的“栩栩如生”。第三空,“卓著”,指突出地好。“卓越”,非常优秀,超出一般的。这里指托尔斯泰才华杰出,超出一般,用“卓越”。第四空,“关于”,引进关涉的对象,表示关涉,有提示性质。“对于”,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这里后面接的是“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罗曼·罗兰为他写的传记”,是介绍作者读有关于托尔斯泰的书,所以用“关于”。
2.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慈的心灵。
3.①把一个个人物形象比作一粒粒的珍珠,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饱满生动,这和珍珠圆润饱满的特点相似;③闭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跃起来,这和月光下珍珠闪耀的意境相似。
4.D 解析 结合第一段文字,当前对“双减”政策的落实应放在第一句,排除B、C两项;结合括号后句子转折写家长的焦虑,因此“家庭的可作为之处越来越多”与下文连接,以此做到内容顺序上的一致,排除A项。
5.①又要在细节处更懂孩子 ②反而生出新的焦虑 ③既读有字之书
6.B 解析 B项,“玛丝洛娃用非常冷漠的语气”错误,语气不是“冷漠”,而是“平淡”。玛丝洛娃此时已经宽恕了聂赫留朵夫。
7.A 解析 A项,“所有的描写都带着聂赫留朵夫强烈的主观感受”错,也有客观写实的文字,比如“蒙着一层洁白的雪幕,使大门、屋顶和墙壁都显出一片雪白,尽管监狱的一排排窗子灯火通明”。
8.想要跟玛丝洛娃谈结婚的事但又怕遭到玛丝洛娃的拒绝;确认玛丝洛娃拒绝他而选择跟西蒙松结合后感到失落,但认为西蒙松是“出色的人”,又对玛丝洛娃的决定表示理解。
9.①坦然面对过去的生活。宽恕、感谢聂赫留朵夫,走出和聂赫留朵夫的情感纠葛,不想连累他,体现了人性的美好。②勇敢选择自己的人生。受到西蒙松的影响,过一种全新的生活,得到正常人的尊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9 复活(节选)练习,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选择题,微写作,名著阅读,文学类阅读-双文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9 复活(节选)同步达标检测题,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选择题,微写作,名著阅读,文学类阅读-双文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9 复活(节选)课时作业,共4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