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天津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及答案(九科)
2025天津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天津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文件包含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σñ⌐µ┤Ñσ╕éµ╗¿µ╡╖µû░σî║σíÿµ▓╜τ¼¼Σ╕ÇΣ╕¡σ¡ª2024-2025σ¡ªσ╣┤Θ½ÿΣ╕ëΣ╕èσ¡ªµ£ƒτ¼¼Σ║îµ¼íµ£êΦÇâΦ»¡µûçΦ»òσì╖Wordτëêµùτ¡öµíê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龙年春晚主标识设计师是中国探月工程、中国行星探测工程标识设计者顾永江,这是他第二次参与总台春晚主标识的设计。①从“卯”的跃动之姿到“赢”的大气雄健,两届春晚主标识在设计方面的共通理念是什么?突破创新又表现在哪里?
“ ② ,是春晚导演组找我合作的契合点。”顾永江出生在绍兴,老家隔壁就是“书法圣地”兰亭,早年练习书法,对汉字所蕴含的结构美( )。③他一直在尝试把中国的汉字、书法、乃至篆刻,融入当代设计中。
总导演提出,从上古图腾到吉祥瑞符,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吏长河中,龙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虽然草书“龙”( )豪放,但导演组觉得以“字”拟“形”的创作方式2023年春晚已经用过。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资料( )和创意探讨,“龘”字成为双方的共同选择。④它的读音很好,念dá,它的含义也很好,就是巨龙腾飞的样子。导演组最开始确定的主题是“龙行龘·欣欣中华”,后来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对新一年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春节里,大家从五湖四海朝着家的方向奔赴,家人团聚,其乐融融。春晚,是和全国人民一起辞旧迎新,在这个时刻,家和国都好是最大的幸福。所以 ⑤ 。同时,以“龘”字为题眼,也是在唤醒大家对汉字的兴趣和关注,让我们避免日渐疏离书写,重新体会汉字之美。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情有独钟 写意 搜集B. 一心一意 写实 收集
C. 情有独钟 写实 搜集D. 一心一意 写意 收集
2.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相关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处“卯”与“铆”读音相同,均读“mǎ”。
B. ②处可填入句子“将中国书法融入标识设计的创作理念”。
C. ③④两处标点符号使用全部正确。
D. ⑤处可填入句子“将‘欣欣中华’修改为‘欣欣家国’”。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以“龘”字为题眼,也是在让日渐疏离书写的我们,重新体会汉字之美,唤醒大家对汉字的关注和兴趣。
B. 以“龘”字为题眼,也是在唤醒大家对汉字的兴趣和关注,避免日渐疏离书写的我们,重新体会汉字之美。
C. 以“龘”字为题眼,也是在唤醒大家对汉字的关注和兴趣,让日渐疏离书写的我们,重新体会汉字之美。
D. 以“龘”字为题眼,也是在唤醒大家对汉字的关注和兴趣,避免我们不会日渐疏离书写,重新体会汉字之美。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这里指对汉字蕴含的结构美特别有感情,应用“情有独钟”。“情有独钟”指对某人或某件事特别有感情,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上面。“一心一意”指心思、意念专一。
第二处,语境中侧重的是神似,应用“写意”。“写意”指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发作者的情趣。“写实”指真实地描绘事物。
第三处,语境强调有目的地寻找,应用“搜集”。“搜集”,搜寻并聚集在一起,强调目的性。“收集”指使集在一起。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情境补写、标点符号的把握能力。
C.③处顿号改成逗号或或者删掉第二个顿号,④处第二个逗号应为分号。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1.“兴趣和关注”语序不当,兴趣的程度比关注深,应是先“关注后”“兴趣”,可改为“关注和兴趣”;
2.“我们避免日渐疏离书写,重新体会汉字之美”表意不明,可改为“让日渐疏离书写的我们,重新体会汉字之美”。
完全修改正确的只有选项C。
故选C。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全球经济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已无处不见互联网技术的参与,互联网用户数量早已超过世界总人口的一半。其中,未成年用户占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一。未成年人正以极其快速的适应能力融入这场数字变革中。与此同时,触网的低龄化特征愈发突出。
无处不在的全球互联与匿名开放的网络世界正在迅速瓦解传统线下社会为未成年人建立的保护屏障,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其中数字负能的挑战日益严峻。数字负能包括数字鸿沟、网络成瘾与网络伤害。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信息落差,网络伤害则侧重强调未成年人面临的安全、隐私与身心健康等巨大挑战,但无论政府还是学术界都较少关注网络伤害。一是因为未成年人面临的风险与伤害并不只是数字时代特有的现象,而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二是因为网络世界中的伤害风险只是一种潜在可能,人们容易掉以轻心,致使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善的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伤害的机制措施。由于互联网能够突破线下社会的时空限制,大大增加了未成年人面临风险与伤害的概率,传统线下社会为未成年人构建的保护措施越来越难以适应数字时代的需要。在数字时代,没有任何一个上网的未成年人能够远离网络风险与伤害,而本身在传统线下社会已经处于困境的最为弱势的未成年人则更容易受到伤害。
在数字时代,负能与赋能犹如硬币的两面。如果说数字负能的挑战日益严峻,那数字赋能也无处不在,并且在持续、快速地改变世界。目前,互联网与数字工具正在重塑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方式,有助于未成年人最大化地发挥自身潜能与展示自我才能。同时,互联网与数字工具为帮助弱势的未成年人掌握传统线下社会的生活技能、打破贫困代际传递带来了新的可能。
(摘编自张国胜、方紫意《从负能到赋能:数字时代未成年人的网络治理逻辑》)
材料二:
智能教育产品与服务是AI技术赋能教育的根本落脚点。利益相关者围绕教育实际需求完成产品的研发,以智能设备、内容和解决方案等形式,打造覆盖教育全过程的服务链条。AI技术还凭借其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决策能力,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课程和内容,增强学习体验并提高学习质量。其应用样态逐渐呈现常态化和多样化。但AI给未成年人带来的安全威胁也不可忽视。正如尤瓦尔·赫利拉所说,“我们无法真正预测未来,因为科技并不会带来确定的结果”。AI系统以机器学习算法为核心,具有自主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它们承担了人类的部分决策功能,而这种决策受到诸多不可控因素的直接影响,不可避免地会给未成年人的成长与发展带来风险。
现阶段的未成年人还未能对自己的数字权利做出理性而成熟的决定,甚至无法意识到AI产品给其带来的安全威胁。可见,厘清AI技术给未成年人带来的风险是进行有效治理的首要前提。
在AI构筑的数字世界里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并存,可能给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与安全造成威胁。具体表现在:其一,AI产品可能存在漏洞,威胁未成年人的健康或生命安全。印度特伦甘纳邦在统考中采用智能分数录入系统,由于系统故障,部分参考学生被标记为缺考状态,导致多位考生自杀。其二,AI产品导致网络游戏成瘾、虚拟社交成瘾、网络欺凌等现象层见叠出,这种新型认知和社交模式会对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产生重大影响,进而诱发未成年人焦虑等心理问题。其三,基于AI技术的学习资源推荐系统过度迎合未成年人的个性化需求,形成“过滤气泡”,产生“茧房效应”,助长未成年人的惰性思维和不良习惯,造成认知和意识形态上的封闭和僵化。
AI技术给未成年人的资产安全带来挑战。一方面,AI技术赋能新型诈骗,例如基于“深度伪造”技术的影像诈骗不断涌现,未成年人相比成年人更容易上当受骗,其资金安全往往难以保障;另一方面,群智共享的AI时代鼓励未成年学生进行创新实践,但未成年人的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又缺少相应的产权保护机制,这无疑给了社会教育机构和组织可乘之机。
在数据、算法高度集成的AI时代,未成年学生使用AI产品过程中留下海量痕迹,大大增加了数据泄露和隐私侵犯的风险。(具体表现在:一是数据存储技术、数据权限划分和数据安全标准尚不明确,导致未成年学生的学习数据存在被泄露、删除和修改的风险;二是个人隐私的安全边界越发模糊,智能系统和学习分析技术可以从原先杂乱无章的数据中挖掘出学生的学习行为偏好等隐私,给学生带来隐私被侵犯的风险;三是在教育市场趋利模式支配下,学生的身份敏感信息和学习数据在不经允许的情况下被传播与贩卖,从而给学生造成精神压力和人格损害,甚至可能造成极为严重的教育安全问题。AI技术给未成年人也带来了社会安全风险。社会安全风险是指面向未成年人的AI产品的社会应用造成的风险。比如,AI算法难以有足够完备的数据适用于复杂多样的教育场景,由此形成的数据偏见给未成年人中的弱势或边缘化群体带来歧视风险,如英国艾伦图灵研究所指出,可能影响儿童群体的首要潜在危害是由AI驱动的歧视和不公平。
(摘编自郭胜男等《面向未成年人的AI安全风险:风险澄思、很源透析与治理进路》)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愈发突出的触网低龄化现象,网络世界的匿名开放,未成年人传统保护屏障的不适应性,让未成年人遭遇伤害的几率大大增加。
B. 互联网的发展,在可能给未成年人带来伤害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活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更多机会,使未成年人最大化地发挥潜力。
C. AI技术有助于教育机构因材施教,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升学习质量,但也可能造成学生认知和意识形态上的封闭与僵化。
D. 在AI技术为教育赋能时,社会教育机构的趋利性使未成年学生的知识产权、敏感信息、学习数据等面临着被侵占或贩卖的风险。
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互联网未成年用户数量占比较大,与未成年人极其快速的适应能力和互联网技术对全球社会活动全领域的快速渗透有关。
B. 为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国务院2023年发布了《未成年网络保护条例》,材料一成文应在其发布之后。
C. 由于AI的算法具有特殊性,所以我们必须对AI的决策功能进行限定,尽量保证其合理性,同时也要培养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识。
D. 如果试图提供一款优秀的AI教育产品,相关机构必须综合未成年人、教育工作者的意见进行考量,并提升技术的算法。
6. 根据材料内容,依次填入下图空白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数字赋能 ②网络伤害 ③网络成瘾 ④数字鸿沟
B. ①AI技术 ②网络伤害 ③数字鸿沟 ④网络成瘾
C. ①数字赋能 ②网络成瘾 ③网络伤害 ④数字鸿沟
D. ①AI技术 ②数字鸿沟 ③网络成瘾 ④网络伤害
【答案】4. B 5. B 6. C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从数字时代和AI技术的双面性出发,探讨了未成年人面临的机遇与风险。第一则材料聚焦于互联网带来的数字赋能和负能,强调网络保护不足和可能的危害;第二则则详细分析了AI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带来的多方面风险,如安全、隐私及社会偏见问题。整体分析深入揭示了技术进步对未成年人的复杂影响。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使未成年人最大化地发挥潜力”错误。根据材料一“互联网与数字工具正在重塑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方式,有助于未成年人最大化地发挥自身潜能与展示自我才能”可知,原文只是“有助于”,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材料一成文应在其发布之后”错误。根据原文“致使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善的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伤害的机制措施”可知,材料一成文应在其发布之前。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并分析图表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可知,数字赋能可以给未成年人掌握传统线下社会的生活技能等带来可能,即拥有更多发展机会。故①处填“数字赋能”。
根据材料一“数字负能包括数字鸿沟、网络成瘾与网络伤害”可知,网络成瘾与网络伤害是并列的,故②处填“网络成瘾”。
根据材料一“网络伤害则侧重强调未成年人面临的安全、隐私与身心健康等巨大挑战”可知,网络伤害侧重安全、隐私、健康风险。故③处填“网络伤害”。
根据材料一“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信息落差”可知,是否使用互联网会造成数字鸿沟。故④处填“数字鸿沟”。
故选C。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晋平公问叔向曰:“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叔向对曰:“管仲善制割,宾胥无善削缝,隰朋善纯缘[注]。衣成,君举而服之,亦臣之力也。君何力之有?”师旷伏琴而笑之。公曰:“太师奚笑也?”师旷对曰:“臣笑叔向之对君也。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
或曰:叔向、师旷之对,皆偏辞也。夫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美之大者也,非专君之力也,又非专臣之力也。昔者宫之奇在虞,僖负羁在曹,二臣之智,言中事,发中功,虞、曹俱亡者,何也?此有其臣而无其君者也。且蹇叔处虞而虞亡,处秦而秦霸,非蹇叔愚于虞而智于秦也,此有君与无君也。向曰“臣之力也”,不然矣。昔者桓公宫中二市,妇闾二百,被发而御妇人。得管仲,为五伯长,失管仲得竖刁而身死。以为非臣之力也,且不以管仲为霸;以为君之力也,且不以竖刁为乱。凡五霸所以能成功名于天下者,必君臣俱有力焉。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注】纯缘:给衣服镶边。
材料二:
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是诬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则戮。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
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识臣之力也 识:知道
B. 言中事,发中功 中:合乎
C. 士骜禄爵者 骜:同“傲”,看轻
D. 世多举桓公之内行 举:推荐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 剖之以为瓢
B. 师旷伏琴而笑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
C. 非蹇叔愚于虞而智于秦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
B. 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
C. 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
D. 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偏辞,讨好谄媚的话。文中韩非子认为叔向、师旷虽观点不同,但都有讨好晋平公之意。
B. 闾,里巷的门,这里指住处。妇闾,即妇女居住的地方,是齐桓公设于宫中的娱乐场所。
C. 礼,文中指礼遇、以礼相待,“非能水也”中“水”的意思是“游泳”,两者用法相同。
D. 瓮牖,用瓮做窗户,形容贫穷;与“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中“瓮牖”的词义相同。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韩非子借晋平公与叔向、师旷三人的对话,实际上是在宣传自己关于治国的思想主张。
B. 材料一韩非子在论证观点时,引用了多个事例:虞国、曹国拥有智慧之臣却灭国,蹇叔先事虞后事秦。
C. 材料二作者认为,作为臣子理应执礼朝见君主;对君主不管是有才能而骄傲自夸,还是无才能而隐匿不为,都应受到法律惩处。
D. 材料二作者认为,面对有道士人的傲视,不肖之君与贤明之君的态度截然不同,而后者的做法能招揽士人,最终会令天下人归附。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衣成,君举而服之,亦臣之力也。君何力之有?
(2)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贤主则不然。
13. 两则材料对齐桓公成功原因的结论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7. D 8. A
9. C 10. A
11. C 12. (1)衣服做好了,君主拿起来穿在身上。这也是臣子的力量,君主出了什么力呢?
(2)有道的士人,本来就傲视君主;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士人。贤明的君主却不是这样。
13. ①材料一认为齐桓公的成功是君臣合力的结果,缺一不可;
②材料二认为齐桓公礼贤下士,足以称霸。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举:检举,指责。句意:世人大多指责齐桓公私居时的品行。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均为“代词,它”。句意:好比厨师将五味调和好了把它进奉给君主吃;/剖开它,把它做成瓢。
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句意:师旷俯在琴上笑了。/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
C.介词,在;/介词,比。句意:这并不是蹇叔在虞国时笨,在秦国就聪明了。/靛青(一种深蓝色的染料)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其颜色比蓝草本身更鲜艳。
D.介词,把;/介词,在。句意:这不正说明周成王亲自礼贤下士吗?/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件事)周文王开了头而没有做到,周武王做了而没有完成,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才真正完成。
“文王”作“造之”和“未遂”的主语,中间不断开,排除AB;
“武王”作“遂之”和“未成”的主语,中间不断开,排除D。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学文化常识及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偏辞,讨好谄媚的话”错误。“偏辞”是一面之辞,片面之辞的意思。句意:有人说:叔向、师旷的回答,都是片面的说法。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有才能而骄傲自夸,还是无才能而隐匿不为”说法错误,应是“有才能而隐匿不为,还是无才能而骄傲自夸”都应受到法律惩处。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举”,拿起;“服”,名词作动词,穿;“亦臣之力也”,判断句;“君何力之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君有何力”。
(2)“固”,本来;“骄”,傲视;“肖”,贤明,贤能;“然”,这样。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依据“凡五霸所以能成功名于天下者,必君臣俱有力焉”可知,材料一认为齐桓公的成功是君臣合力的结果,缺一不可;
依据“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可知,材料二认为齐桓公礼贤下士,足以称霸。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平公问叔向说:“从前齐桓公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走上正道,不知道是靠臣子的力量,还是靠君主的力量?”叔向回答说:“管仲善于裁剪,宾胥无善于缝纫,隰朋善于装饰衣边。衣服做好了,君主拿起来穿在身上。这是臣子的力量,君主出了什么力呢?”师旷俯在琴上笑了。晋平公说:“太师为何发笑呢?”师旷回答说:“我笑叔向对您问题的回答。凡是做臣子的,好比厨师将五味调和好了把它进奉给君主吃。君主如果不吃,谁敢强迫他呢?”
有人说:叔向、师旷的回答,都是片面的说法。使天下走上了正道,多次会合诸侯,这样美好的大事业,不单单是君主的力量,也不单单是臣子的力量。从前宫之奇在虞国,僖负羁在曹国,这两个臣子很智慧,说的话都合乎事实,行动都合乎功利,而虞国、曹国都灭亡了,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虽有好的臣子却没有好的君主啊。况且蹇叔在虞国时虞国灭亡了,到秦国后秦国却称霸诸侯,这并不是蹇叔在虞国时笨,在秦国就聪明了,而是决定于有没有好的君主。叔向说“是臣子的力量”,其实不是这样的。从前齐桓公的宫中有两个市场,妇女的住地有二百处,他披散着头发玩弄女人。得到管仲,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一个称霸的君主;失去管仲,得到竖刁而自身死亡。如果认为不是臣子的力量,就不能说因为用了管仲而称霸;如果认为是君主的力量,就不能说因为用了竖刁而产生祸乱。所有五霸之所以能够成功并扬名天下,一定是君主和臣子都出了力。
材料二:
如果小臣确有智慧才能,却躲避君主,这是想隐匿起来不为君主做事,应当对他施以刑罚;如果小臣没有智慧才能,却虚伪地在君主面前骄傲自满、自我夸耀,这就是故意欺骗,应当把他杀掉。小臣的行为,不是该处罚就是该杀。有道的士人,本来就傲视君主;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士人。贤明的君主却不是这样。(有道的)士人虽然以傲慢的姿态对待自己,而自己却越发以礼对待他们,这样,士人怎么会不归附呢?士人归附了,天下的人就会跟着他们归附。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他朝见过的住在穷巷陋室中的人有七十个。(这件事)周文王开了头而没有做到,周武王做了而没有完成,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才真正完成。这不正说明周成王亲自礼贤下士吗?齐桓公去见小臣稷,一天去三次都没能见到。跟随的人说:“大国的君主去见一个普通的士人,一天去了三次都没能见到,就可以停止了。”齐桓公说:“不对。看轻俸禄爵位的士人,本来就轻视君主;看轻王霸之业的君主,也会轻视士人。纵使先生他看轻俸禄爵位,我怎么敢看轻王霸之业呢?”于是齐桓公见到了小臣稷,随从没能阻止他。世人大多指责齐桓公私居时的品行,他私居时的品行虽然不好,但称霸还是可以的。如果真的按上述原则去做,而且私居时的品行又好,就是称王恐怕还不止呢。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11题,共117分。
四、(26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念奴娇·重九席上①
[宋]辛弃疾
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谁与老兵供一笑,落帽参军华发②。莫倚忘怀,西风也解,点检尊前客。凄凉今古,眼中三两飞蝶。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爱说琴中如得趣,弦上何劳声切。试把空杯,翁还肯道,何必杯中物。临风一笑,请翁同醉今夕。
【注释】①此词作于庆元六年秋龙山宴席上,当时词人61岁,赋闲江西。②“老兵一笑”“落帽参军”分别指晋人桓温、孟嘉在龙山高会的趣事。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片取桓温、孟嘉的典故,写酒席上的雅量趣事,追忆仰慕魏晋风度。
B. 上片先写龙山重阳小宴,再忆晋人的龙山盛会,令人浮想联翩。
C. 词人的生活经历与陶潜有契合点,戏谑“何必杯中物”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D. 下片借用陶渊明的典故,描写了词人赋闲时家宴生活的场景,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15. 分析上阕画线句在全词中的表达作用。
16. 该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
【答案】14. D 15. ①结构上“凄凉今古”是承接上文“老兵一笑”“落帽参军”的过片之语,过渡自然流畅。
②内容上由眼前的热闹宴会写到古今兴亡之感慨,情感由高兴转向悲凉。
③手法上运用比喻手法,以“飞蝶”比喻“凄凉”,生动形象;以景结情,韵味悠长。
16. ①抒发了词人在现实中倍感物是人非,知音稀少的凄凉之情。词人追忆晋人龙山盛会的雅量趣事,然而晋人已逝,樽前客稀,唯余“眼中三两飞蝶”的凄凉。
②抒发了词人对陶潜躬耕归隐的仰慕之情。由于“凄凉今古”,知音稀少,故词人空杯向陶,赞叹“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须信采菊东篙”也体现了词人对陶潜归隐生活的仰慕。
【解析】
【导语】辛弃疾的《念奴娇·重九席上》通过典故和自然景象描绘,反映了作者对魏晋风度的仰慕和对陶渊明闲适生活的向往。在人生暮年,辛弃疾以风趣的笔调自勉,表现出对当下生活的幽默与洒脱,同时也蕴含着一丝岁月流逝的感伤。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D.“描写了词人赋闲时家宴生活的场景”错误。下片并未有家宴生活场景的描写,只有“空杯问陶”的趣语。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的赏析能力。
①词的上片由眼前的重阳宴会而想起了东晋风流名士在龙山举行的高会。词人运用了“老兵一笑”“落帽参军”两个典故来写桓温、孟嘉在龙山高会的趣事,而如今眼前正剩下两三只蝴蝶飞舞,所以“凄凉今古”是承接上文“老兵一笑”“落帽参军”,是对上文的总结。“凄凉今古,眼中三两飞蝶”在结构上起到过渡作用,过渡自然流畅。
②本词作于庆元六年秋龙山宴席上,由眼前的重阳宴会想到魏晋名流在龙山举行的高会,想到了魏晋名流,和如今眼前正剩下两三只蝴蝶飞舞的凄凉形成了对比,引发了古今兴亡的感慨,情感由高兴转向悲凉。
③本处写到了眼前的凄凉,而这凄凉就如同眼前飞舞的二三只蝴蝶一样,所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凄凉之感。同时“眼中三两飞蝶”属于景物描写,运用上片的结尾,达到了以景结情,韵味悠长的效果。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①本词上片“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由眼前的重阳宴会而想起了东晋风流名士在龙山举行的高会。如今往事已过千年,词人在这重阳宴会上把酒临风,追忆晋人龙山盛会的雅量趣事,想要效仿魏晋风流,但是知音太少,无人可与自己交谈,只剩下眼前飞过的两只蝴蝶。而词人此时赋闲江西,历经世事变迁,从热闹的往昔回忆到眼前的冷清,更让词人倍感物是人非,知音稀少的凄凉之情。
②本词下片“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承接上文引出东篱采菊的爱酒高人陶渊明。陶渊明平日以无弦琴作弹奏之状自娱,虽然不通音律,却能得其中雅趣,十分尽兴。作者以“空杯”问陶,是将陶渊明引为隔代知音。所以“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抒发了词人对陶潜躬耕归隐的仰慕之情。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成语“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化而来。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法,又充分表现了他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
(3)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赞美英雄豪杰战斗过的地方风景壮丽,更赞美这里涌现的叱咤风云的豪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过秦论》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答案】 ①. 寄蜉蝣于天地 ②. 渺沧海之一粟 ③. 以吾一日长乎尔 ④. 毋吾以也 ⑤. 至丹以荆卿为计 ⑥. 始速祸焉 ⑦. 钉头磷磷 ⑧. 多于在庾之粟粒 ⑨. 江山如画 ⑩. 一时多少豪杰 ⑪. 其志洁 ⑫. 故其称物芳 ⑬.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⑭.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蜉蝣、沧、粟、毋、磷磷、庾、劲弩。
五、(21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道深深深几许
朱以撒
①天阶夜色,清凉如水。这时把玩苏东坡灵性洋溢的行草小品,也就顺带想起他的一些趣事。
②那年晚秋,命途多舛的苏东坡赴任定州,途经雍丘,倜傥无羁的米芾正是雍丘县令,便留东坡小住。这个夕阳余晖的黄昏,米芾的住处一片清新幽静。东坡一洗身心的疲惫,恢复往日的调侃和风趣。此时,“精笔、佳墨、妙纸三百列其上,而置馔于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每酒一行,即申纸共作字,二小吏磨墨,几不能供。薄暮,酒行既终,纸亦书尽,互相易携去”。
③时过境迁,从这些佚事剥落的色彩上,轻易可以感受到昔日的文雅情调:书道,在这样的时间段上,在这些人的举止上,是怎样一种浑然的融汇啊!而日子如逝水,许多年月随同那时的热爱之情,都远远地老去了。黑白两色,点线抽象,居然会有如此宏大的力量和诱人的魅力,不仅映现出人的精神世界细微之处的生生不息,同时也展现了辽远无垠的宇宙之理——阴阳之变。有时,人不免陷于浓艳的色调里,使生命迷失于张扬状态,只有在脱身之后,才会感到黑白二极的朴素、庄重和冷峻,它甚至就潜藏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无意地抵御五色迷目七音乱耳。
④回首书道的前尘旧痕,整个儿的变迁更迭,充满了复杂的内容。一管羊毫,一张宣纸,一砚墨香,积蓄了太多的哲理与情思。今人的纵笔泼墨与古人比起来,究竟缺失些什么呢?如果从本领上论,今人的精湛和机智已经超过了晋人和唐人,可致命的是今人的颖悟远比古人浮浅,古人能从惊蛇走虺的瞬间感悟沧桑世相,今人则大抵就兹论兹了。日落月出,寒来暑往,每日砚池遨游,意在笔先也罢,随意落笔也罢,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快乐起来,理应成为首选。许许多多古代的文人墨客正是借助这种纯粹私人性的行笔过程,来消解与生俱来的愁烦和失意。往往一场笔墨畅游,阴霾散尽又见曙色。
⑤书道烟云处,援笔纵横中,活生生地包孕了书法家整个心灵的律动和精神的排遣。至乐者,有晋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令人心游江南秀色而忘返;至哀者,有唐人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戚戚哀哀一枕清泪;至狂者,有唐人怀素书《自叙》:“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至怪者,有清人郑板桥,隶体参入楷法,书技又添画意。真是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若是人在尺幅之前,幻象又着实奇异。从疾转的笔迹里,李太白品出了楚汉鏖战的激荡风云,戴叔伦看到了龙盘蛇踞、怪兽屹立。其中美妙情状,可谓难以毕述。这就是古典书道的诱惑呀!
⑥在雪白的宣纸上或浅唱低吟或磅礴放歌,有一种游戏般的乐趣,古人称之为墨戏。墨戏远离了致用,接受了消闲,方能体味化机之趣。说白了,以黑亮的点线交织对白的空间切割,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游戏。这个游戏有一定的规则,比规则更重要的是游戏者先把全身的精神重负卸下来,哪怕先暂时卸下片刻。书卷人家若说清高孤傲这不假,若说超然则未必,通常是内心世界默默地肩负了太多的沉重,吸纳了满把的累。唐人以法则捉控笔墨,而在宋人眼里,如此高雅的艺术只适宜用来“消日”“解愁”:参与者未必人人善书,可是谁也不曾把字迹优劣放在心头,只重纵笔过程的乐趣,自由的毫端无处不达。
⑦时日的流转改写了书道的命运,甚至在今日,惯于敲击键盘的双手也能制作出宛如真迹的作品来,我却由此更加怀想起书道之源——自然。书道的滥觞期有如传说那般,什么神农见嘉禾八穗而作穗书,什么黄帝见景云而作云书,我都乐于相信。云飘浮过来,风吹拂过来,水湍流过来,四季轮回过来,无不蓄藏着久远沧桑的灵性。一条激越欢快的溪流,可以使人想见书道的气脉通畅;一缕袅娜迷蒙的炊烟,又会引导人们欣赏那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巨大魅力。
⑧而书道渐渐改变了那种精神娱乐的过程,进入毫厘不爽、点线无误的精确计较之中。从元代赵孟頫笔下已经可以看出些许端倪了,他的笔性不可谓不好,只是太精工,反而走向极端少了余甘。从笔墨来看,元人闲雅、诙谐的情调已经走失了许多,每一笔每一画都剔精抉微以求无误。明清科举制需要一拨规矩写字的书生,笔墨落纸处,但见点画一律,造型一律,色调一律,死相毕露。那曾是逸致栩栩然、气度翩翩然,汲天地之灵气、日月之光华的深深书道,可怜沉沦了。
⑨苏东坡曾放言:“适意无异逍遥游。”其实,在鸿蒙初发时,书道根本谈不上技巧。从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刻画符号,着实把玩不出什么玄机,从殷周青铜器铭中的族徽观之,也只是随意而已。而拂开岁月的风尘,博大的书道正在走向名副其实的雕虫小技。貌似繁荣的今日,书道明显地卷入了竞争的旋涡里,柔韧的羊毫下充满着咄咄逼人的征伐气息,而书道一进入竞争轨道,它那从容闲雅的文人气味就消失了,还有那孤傲啸洁的气度也逃不脱奴化的阴影。一个又一个书道竞赛此起彼伏,竞赛背后是奖品和证书,这免不了使人跃跃欲试心如沸水。竞技场上的争纷淹没了多少纯真的欢愉,更无奈的是我们的精神走入了掮客们规划的功利世界里,多少灵气随风飘散!
⑩有多少岁月悄然飘逝啊!一那孕育起晋书的风韵、唐书的豪气、宋书的随意的日子,如今发生了令前人难以置信的变化。只不过人毕竟是人,只要存活在世,总是要不懈地驱赶自己的心灵马车找寻精神的牧场。也许在我们承袭了太多的世俗欢乐中,应腾出一方空间来迎受美丽的书道古风,并且心悦诚服地说:执子之手,与尔同行。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倜傥无羁的米芾 倜傥:洒脱,不拘束
B. 人在尺幅之前 尺幅:狭小的空间
C. 书道的滥觞期 滥觞:事物的开端
D. 掮客们规划 掮客:替人介绍买卖赚佣金的人
1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题目化用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词句,吸引了读者阅读的兴趣;全文语言意蕴深厚,展现了作者对于书法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思考。
B. 作者认为今人虽然就书写论书写,但惯于敲击键盘的双手也能制作出宛如真迹的作品,其技艺的精湛虽然无法超越古人,但笔墨所积蓄的哲理与情思还是非常丰富的。
C. 作者在文中追溯了书道的起源,提及了传说中神农所作的“穗书”和黄帝所作的“云书”,由此可见其对书道中饱含自然灵性和深刻哲理的认识。
D. 唐人重法则,元人求精准,明清人讲规矩,而宋人纵笔则不在意字迹的优劣,更注重乐趣和自由,作者在比较之后,对宋人更懂书道给予了肯定和赞美。
E. 掮客,本是替人介绍买卖、赚取佣金的人,作者认为书者参与的貌似繁荣的书道竞争,背后往往是玩弄技巧与心术,导致本真的艺术秩序发生了错位。
20. 文章开头引用了苏轼的故事,有何作用?
21. 文章第⑤段在语言运用上具有鲜明特色,试加以赏析。
22. 作者笔下的“深深书道”,“深”在哪里?试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答案】18. B 19. BE
20. 结构上:①引出下文对书道的深入阐述;
②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内容上:说明书法能让人身心愉悦,具有陶冶性情的积极作用。
21. ①运用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古典书道的内涵所在;能给观赏者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生发美丽情状;表达了对古典书道由衷的感慨和赞赏之情。
②整散结合。 22. ①“深”在能让人抒发性情,寄托情感,陶冶性情;
②“深”在具有丰富的蕴含,能给人精神的慰藉,消解愁烦和失意;
③“深”在体现书法家的精神律动和精神的排遣;
④“深”在蕴含着自然灵性和深刻哲理。
【解析】
【导语】这篇散文通过书法的历史演变与苏东坡的故事,探讨了书道的哲学与艺术价值。文章以古往今来为线索,追溯书道初源,揭示其从自然灵性到精致技艺的变迁。作者批判现代书法的功利性丧失了古人的悠然情趣,倡导书法应回归精神的纯粹和美学的自在。整体语言富有诗意,表达深刻的文化思考。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的能力。
B.“尺幅:狭小的空间”错误。尺幅:这里指小幅字画,句子中作名词。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B.“其技艺的精湛虽然无法超越古人,但笔墨所积蓄的哲理与情思还是非常丰富的”错误。由第七段“惯于敲击键盘的双手也能制作出宛如真迹的作品来,我却由此更加怀想起书道之源——自然”,第九段“竞技场上的争纷淹没了多少纯真的欢愉,更无奈的是我们的精神走入了掮客们规划的功利世界里,多少灵气随风飘散”可知,作者认为今人书写,书道比古人缺失了“自然”和“灵气”,并非“笔墨所积蓄的哲理与情思还是非常丰富的”。
E.“作者认为书者参与的貌似繁荣的书道竞争,背后往往是玩弄技巧与心术”错误,原文说“竞技场上的争纷淹没了多少纯真的欢愉……更无奈的是我们的精神走入了掮客们规划的功利世界里”,作者主要强调的是书道竞争带来的功利性,而没有明确表示“书者参与的貌似繁荣的书道竞争,背后往往是玩弄技巧与心术”。
故选BE。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结构上:
①由“时过境迁,从这些佚事剥落的色彩上,轻易可以感受到昔日的文雅情调:书道在这样的时间段上,在这些人的举止上,是怎样一种浑然的融汇啊……同时也展现了辽远无垠的宇宙之理——阴阳之变”可知,苏轼与米芾的故事展现了古人对书法的热爱以及书法在当时所具有的文雅情调,为后文进一步探讨书道的内涵、变迁等做了铺垫。
②“精笔、佳墨、妙纸三百列其上,而置馔于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每酒一行,即申纸共作字,二小吏磨墨,几不能供。薄暮,酒行既终,纸亦书尽,互相易携去”,展示了古代文人在书法艺术领域的独特生活情趣和文化交往方式,使得文章内容不再空洞抽象,而是变得丰富饱满起来。同时,也借助苏轼这一文化名人的影响力,提升了文章整体的文化格调,让读者在阅读伊始就能感受到文章深厚的文化底蕴。
内容上:
从“一洗身心的疲惫,恢复往日的调侃和风趣”以及他们沉浸在书法创作过程中的状态可以明显看出,书法在当时对于苏轼来说是一种能够放松身心、带来愉悦感受的活动。这种在具体情境下通过书法创作而获得身心愉悦的描绘,直观地向读者传达了书法具有让人摆脱疲惫、享受创作乐趣、陶冶性情的积极作用。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语言艺术的能力。
①第⑤段中“至乐者,有晋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书技又添画意”这里通过连续使用“至……者,有……”的句式构成排比。通过这样的排比列举,将古典书道所涵盖的丰富多样的情感内涵、风格特点一一呈现出来,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古典书道丰富的内在特质。当作者用排比的方式分别描述这些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时,每一个描述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特定情境或情感世界的大门,使得每一种书法风格都能在读者脑海中引发一系列丰富的想象,让读者感受到古典书道所带来的种种美丽情状。通过如此精心构建的排比句式,将古典书道中那些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和风格一一展现出来,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古典书道的深深赞叹。
②在第⑤段中,既有像上述排比句那样结构整齐、句式相似的整句,如“至乐者,有晋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书技又添画意”这些整句通过相同的句式结构,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使表述更加有力、清晰,能够突出重点,让人一目了然地了解到古典书道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同时,也存在一些散句,比如在描述不同人对书法作品的感受时,像“从疾转的笔迹里,李太白品出了楚汉鏖战的激荡风云,戴叔伦看到了龙盘蛇踞、怪兽屹立。其中美妙情状,可谓难以毕述”这些散句在结构上较为灵活自由,能够更加细腻地表达具体的内容和情感。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①由“一管羊毫,一张宣纸,一砚墨香积蓄了太多的哲理与情思。今人的纵笔泼墨与古人比起来,究竟缺失些什么呢?如果从本领上论,今人的精湛和机智已经超过了晋人和唐人,可致命的是今人的颖悟远比古人浮浅,古人能从惊蛇走虺的瞬间感悟沧桑世相,今人则大抵就兹论兹了”可知,“深”在能让人抒发性情,寄托情感,陶冶性情。
②由“许许多多古代的文人墨客正是借助这种纯粹私人性的行笔过程,来消解与生俱来的愁烦和失意。往往一场笔墨畅游,阴霾散尽又见曙色”可知,“深”在具有丰富的蕴含,能给人精神的慰藉,消解愁烦和失意。
③由“书道烟云处,援笔纵横中,活生生地包孕了书法家整个心灵的律动和精神的排遣”可知,“深”在体现书法家的精神律动和精神的排遣。
④由“书道的滥觞期有如传说那般,什么神农见嘉禾八穗而作穗书,什么黄帝见景云而作云书,我都乐于相信。云飘浮过来,风吹拂过来,水湍流过来,四季轮回过来,无不蓄藏着久远沧桑的灵性”“一条激越欢快的溪流,可以使人想见书道的气脉通畅;一缕袅娜迷蒙的炊烟,又会引导人们欣赏那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巨大魅力”“一管羊毫,一张宣纸,一砚墨香积蓄了太多的哲理与情思”可知,“深”蕴含着自然灵性和深刻哲理。
六、(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2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这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扎清楚的柴,而是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的波纹”,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4. 下列句子中的“要”与文中加点的“要”,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情况紧急,将军要战士们以最快速度赶往十公里外的村庄。
B. 在昆明,夏天屋子里非常炎热,但树荫底下要凉快得多。
C. 你要在野外迷了路,切忌慌张,相信一定能够想到办法。
D. 你这个夜猫子,别熬夜了,快睡吧,明早还要赶飞机呢!
25.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差序格局伸缩性的一项是( )
A.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归有光《项脊轩志》)
B.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
C. 原始部落中,生活相倚赖的一群人不能单独地、零散的在山林里求生,于是他们相互配合,共同维持生活。(费孝通《乡土中国》)
D. 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曹雪芹《红楼梦》)
【答案】23. ①原句“在我看来”,使表达更加准确严谨。
②原句使用“一捆一捆”,数量词能更生动地描绘西洋社会格局的特点,同时也与后文的“一圈圈”形成照应。
③原句使用动词“推出去”,可以更形象地体现差序格局的伸缩性特点。
24. D 25. D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在我看来”明确了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体现了表达的客观性和严谨性,避免了绝对化表述,使读者更能理解这是作者基于观察和思考得出的结论。
②“一捆一捆”这个数量词生动地突出了西洋社会格局中个体单位清晰、界限分明的特点,如同被整齐捆扎的柴,每捆之间界限明确。同时,与后文的“一圈圈”在数量表达形式上相互照应,强化了中西方社会格局对比的效果,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两者的差异。
③“推出去”这个动词形象地展现了差序格局以个人为中心,像波纹一样向外扩散动态过程,更能体现差序格局的伸缩性特点。波纹可大可小,对应着文中提到的“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差序格局的这种特性。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汇语境义的理解能力。
文中加点的“要”是助动词,须要。
A.动词,要求。
B.助动词,估计。
C.连词,如果。
D.助动词,须要
故选D。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的能力。
A.代表熟人社会。
B.表示差序格局中有一个“己”作为中心。
C.代表团体格局。
D.体现差序格局的伸缩性。
故选D。
七、(60分)
2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归属感。有人说,我们的归属感来源于家庭、工作、爱好等;也有人说我们很难找到真正的归属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借助“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归属感”这句话,强调人生的意义在于找到归属感。归属感,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某一个体对特殊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和维系,归属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材料提供了两种对归属感的看法:一种是归属感来源于家庭、工作、爱好等,另一种是归属感难以找到。这两种看法为考生提供了多角度思考的空间。可以引导考生理解归属感的多源性:归属感确实可以来源于多个方面,如家庭给予的血缘亲情归属感,工作赋予的职业成就感带来的归属感,以及爱好带来的精神寄托归属感等。考生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探讨归属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考生亦可以探讨归属感缺失的原因:归属感难以找到,可能与现代社会的高度流动性、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生活节奏加快等因素有关。考生可以从这些角度剖析归属感缺失的社会背景和个体心理。还可以思考归属感的个人体验:每个人对归属感的体验都是独特的,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分享对归属感的感悟和理解,如归属感给自己带来的力量、安全感或成长等。更可以提出构建归属感的建议:考生可以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构建和增强归属感,如通过社交活动、志愿服务、兴趣爱好等方式加强与他人的联系,从而获得归属感。整体看来,本则材料意在引导考生思考通过协调坚持个体独立和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来找到归属感和实现自我价值。
在写作时,考生可以先从归属感的定义和重要性入手,引出话题。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社会现象,探讨归属感的多源性或缺失的原因。继而深入分析归属感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提出构建和增强归属感的建议。最后总结全文,强调归属感的重要性,并呼吁大家积极寻找和珍惜归属感。在行文过程中,要注意逻辑清晰、语言流畅,同时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思考。
立意:
1.家之温馨,归属之源。
2.业之成就,心安之处。
3.爱好寄情,心灵归所。
4.血缘相连,归属自然。
5.群体融入,归属生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x、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文件包含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答案pdf、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